《死亡约会》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吧,虽然明白这是书的一种推销形式,但我怀抱着两倍精彩于尼罗河惨案的心情去看之后,不禁有些失望。
论爱情,波洛在尼罗河一书中,还没说明白真相,倒是策划着让蒂姆和罗萨丽坦露心迹的情节让我更有感触;论起来让人不寒而栗,还是尼罗河里面林内特被杀那一块儿让我心惊肉跳的更为厉害。
但是,如果书商没有在后封印上这么一句话,让我先入为主各种比较的话。但论此书,确实精彩。
比起来之前读过让我感觉索然无味几乎要放弃的几本书..这本还是精彩一点。
论情节,死亡约会确实够吸引人。
一个像蜘蛛一样紧紧控制着家里面所有人的老太太,一个有着想让自己摆脱控制走向新生活太太的长子,一个在火车上遇见倾心女子内心跃跃欲动想要挣脱束缚的次子,还有同样向往美好与鲜活生活的孪生妹妹,以及家中最小患有妄想症的小妹妹。
与他们这一家同行的,有着刚拿到医学学位、年轻有活力的萨拉小姐,一直守着娜丁的科普先生,还有医生杰拉德。
阿婆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强,几句话几个动作,雷诺克斯和雷蒙德两个人的形象便有了不同,一个唯唯诺诺早已心如死水,另一个跃跃欲试向往着自由。包括卡罗尔虽努力挣脱却仍旧屈服,娜丁虽然服侍老太太却从不被真正驯服。虽然同样面对着老太太不容置疑的命令时,他们全部选择了顺从,但这顺从之下,阿婆仍然向我们透露着每个人的不同。
人物的鲜明,让读者面对故事情节时,尤其是在跟随者波洛一起,听每个人讲述那个下午时,更加有代入感,也更能由他们的性格,发现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之后便是阿婆对一些气氛的渲染。我个人十分不喜欢那些营字造句强行烘托的气氛,例子就先不举...
这本书中有两个地方真正做到了让我心里一惊,然后心跳加速的地方。
一个是在皮尔斯小姐要离开的时候,波洛说起自己闻花然后打喷嚏的事情,皮尔斯小姐说,我肯定你打过喷嚏,这个事情我不会忘记。然后波洛等她离开后说,可是我根本没打过喷嚏。
冲击之大让我一下子把书盖在桌子上,赶紧打开微积分听高数老师讲了一个定积分的性质。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害怕成这个样子,当时的感觉相当奇妙。包括我现在打字,那种让我心惊的感觉又回来了。
一瞬间感觉自己读的是悬疑小说,有一种“你跟我说了很多,但你都在骗我”的感觉。
第二个就是老太太说的,我记得每一张脸。我当时心想这个快入土的老太太在想着报复?语气狠戾得让我同样心里一惊。
侦探小说讲究的悬念与矛盾,在这两个瞬间,让我感受得彻彻底底。
关于矛盾,在这本书里面阿婆写的真的是相当清楚,也不清楚自己是看的多了还是阿婆真的写的更加明白了。当时看东方快车的时候,也是互相偏袒撒谎,但我真的一点都没看出来...
这本书有点像,也是互相在偏袒着对方。但是我更倾向于阿婆写的更加突出,比如老太太服用洋地黄毒素和丢失注射器这一条,在书中出现的不止一次;我在看的时候也在想,这个人不清楚老太太的服药习惯,或者接近不了,难道是那个医生因为喜欢上吉尼弗拉而动的手?
我看到波洛叫来八个人的时候,压根儿就忘了伯爵夫人这号人,同学凑过来问我,你是不是知道凶手是谁了的时候,我还认真回答说,大概知道。
后来万万没想到啊,伯爵夫人原来是个女犯人...不过也是,在侦探小说里面,很少有做无用功的角色啊。
本来最后自己想说说这本书里面的爱情,打了几行字还是决定删了。
《死亡约会》读后感(二):没有任何人囚禁我们,而我们呢?
2015-06-01
死亡约会 侦探小说
只是,结局也是我想不到的人物,一个只是在旅行中偶遇的人。
在旁观者看来,只是普通的人,但和那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竟然在十几年前就认识了。
有能力什么都可以尝试
是不是被囚禁了他们的活动,连心也渐渐被囚禁起来。
囚禁得自己都解救不了自己。
那样的懦弱,好对不起自己的人生。
最后,她死了。
对于他们是最值得庆幸的事。
但对于那女人来说,也真的有够可悲的,竟然她的死亡才能带来幸福,没有一个人难过或悼念。
我们,没有任何人囚禁我们。
可是,你的那些想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是不是等于你自己囚禁了自己呢?
《死亡约会》读后感(三):死亡约会
一个蛮横专权的老太太,制造了一个家庭牢笼圈养家人,生活日常就是依着个人喜好,横加干涉他们的言行交友,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某天,老太太心血来潮组织了一场全家的旅行;然而,她组织的旅行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被谋杀了!…… 本书前半部分从几位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他们之间看似无意的观察和讨论,引出了这个貌似相亲相爱,但实则相处模式诡异的博因特家族。后半部分因为老太太的身亡,波洛出场展开调查,他对案情抽茧拨丝的分析很是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看完本书,我禁不住升起一个疑问:究竟一个怎么样失败的母亲,才会让家人个个生活的如履薄冰,对其嫉恨如斯?子女们长期被所谓的“关爱”控制着思想和行为,在老太太的阴影里活成傀儡,表面看似顺从,实则内心充斥着厌恶和反感。所以在发现老太太意外身亡后,没有丝毫悲伤反而个个觉得解脱快活,而面对波洛想要还原真相的意图,纷纷在过程中设置羁绊。这起案件并不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是一个多人预谋互相掩护的凶杀案;但所有家人面对谋杀案,居然一致觉得有必要撒谎掩护他们心目中的“凶手”…可以说,老太太的专横跋扈,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的下场。 故事的结尾,当一切都水落石出,历经几年,波洛再度与博因顿一家重逢,这个曾经阴云密布的家族已经变的色彩缤纷。老太太的死亡,就像乌云散尽一般,让他们重获新生…… 老太太的女儿——金妮,这个无论性格还是外貌,都仿佛是老太太翻版的女孩,把天赋用在了充满理想的光明之路,于是收获到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而老太太却因为与之相反的选择,注定活在阴暗,受到亲友永恒的唾弃和厌恶。
《死亡约会》读后感(四):第7本阿加莎
书中自己提到了自己写的书. 所以是写在 <ABC谋杀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
其实这是我看过的最差强人意的阿加莎. 当然还是很好看, 但是因为之前看的几本都太优秀了, 以至于其他的都被掩盖在光芒之下. 就像老鹰乐队有很多歌都很好听, 但是因为<Hotel California>太出名, 搞得好像人家只有这一首歌似的.
其实整个都很阿加莎.异域风情, 人物众多, 最疑似凶手的不是凶手, 列表总结重点(虽然这个看起来是侦探在梳理重点, 但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读者考虑), 结局出乎意料.
但是这是我读过的最不出乎意料的阿加莎.
以前调侃福尔摩斯, 现在调侃侦探小说.
继续调侃各个国家的人物性格.
书里加入了心理学, 原来被害妄想症发展严重的话会产生极端行为. 因为总害怕被害所以干脆先下手为强.记得以前还看过残雪的一篇小说: <山上的小屋>, 讲的就是被害妄想症. 虽然阿加莎在这本书里对这个症状描写不多, 但是那种精神混乱的感觉都掌握的很好.
今天又是去西西弗看的书. 我说要是每天都看这种书, 我一年能看300本啊.
后来接着又看了一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 岂止300本, 500本我也能看啊.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