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旅行的速度》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9 04: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旅行的速度》的读后感10篇

  《旅行的速度》是一本由李清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一):旅行的速度

  旅行的速度,书名一时间吸引了我。每个人喜欢去旅行,但我相信少有人可以真正的思考运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旅行。

  徒步,古时的马车,现在的单车摩托车,骑车,火车高铁,游船,飞机,以及宇航飞机。不同的速度,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官享受

  跟随作者视野,乘坐西班牙的AVE高铁列车,自北向南。马德里的车站广场巨型婴儿头像雕塑美术馆新馆建筑犹如巨大的高科技太空基地屋顶广场可以俯瞰马德里城市景观,是法国的让-努维尔设计的。塞维亚古城融合基督教与回教文化,市区的都市天伞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纯木造建筑,木材表面涂敷了聚氨酯涂料。

  日本秋田县立美术馆是一座典型的安藤忠雄标志三角形建筑,一座无任何支撑的回旋式楼梯供参观者上下。二楼的咖啡厅是一个不容忽视空间。日立市车站是由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所设计的,是一座离地漂浮的玻璃屋,坐在站内椅子上,透过清朗的玻璃,直接瞭望蓝色太平洋,让人感受好像到了“世纪的尽头”的感觉。函馆车站的“超级白鸟号”列车驾驶舱在车头的高处,是为了适应这里的气候,不会被风雪阻挡视线

  法国的里昂高铁站是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犹如展翅待飞的老鹰;里昂河岸有一座亮眼的橘黄色建筑,荧光橘色外观,建筑表面布满起司大小的孔洞,为里昂的新开发区带来了一股新潮。南部的马赛,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最有名的马赛公寓,是每一个学建筑的人的朝圣之地。

  要想了解美国一般的做法就是驾车沿着美国的公路一个小镇一个城市去探索,洛杉矶得海洋风格;加州的公路建筑风格、普普建筑风格;拉斯维加斯的怪异脑科医院,阿兹海默症与帕金森症研究中心;卡尔佛市的钢铁艺术塔,蜂窝之屋与雨伞;旧金山的心型雕塑旧金山之心;威尼斯的粉红维纳斯壁画

  日本和歌山电车猫咪车站:三款电车猫咪列车,草莓列车,玩具列车;千叶车站的脚踏车停车设施ECO Cycle令人耳目一新,有望解决每个城市脚踏车停车的问题梦幻森林电车的座位是面向窗外,直面景观。

  高铁,铁路,电车,汽车,轮渡,徒步,直到最后的回归静止。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城市建筑,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的建筑风格。喜欢各种建筑的人要参考看看的!推荐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二):《旅行的速度》: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寻找不同的世界之旅

  初次看到书名《旅行的速度》,我单纯以为这是一本旅行传记书籍类似于李小鹏的《背包十年》,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其中的插图震惊,除了“哇塞哇塞”,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当下的心情。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漂亮的、有趣的、别具特色的建筑,真的很惊喜。跟随着李清志教授,我完成了一场“富游”之路的探索,嘿,希望有生之年,我可以亲自触摸这些神奇的建筑!

  全书描述了七种不同交通方式的旅行:高铁、铁路、公路、渡轮、漫步、静止。不同的交通方式,给予我们不同的旅行体验和感受。书中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地方,也有相应配图,很容易get到景点独特性,我想要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个人特别惊艳的地方。

  特别的车站

  马德里的阿托查车站旁,有巨大婴儿头像雕塑,孩子们脸庞沉静而又纯真。出行的人看到这些雕塑,内心肯定发生很多奇妙变化吧!

马德里阿托查车站婴儿头像

  法国里昂高铁车站有如一只展翅待飞的巨大老鹰,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所设计,他擅长从生物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去衍生出建筑结构形态,他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厉害桥梁与车站建筑设计者。

法国里昂车站

  日立市车站由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设计,她在车站靠海一侧,设计了一座可以看海的咖啡馆,称作是“海鸥食堂”,咖啡店是个玻璃盒子,里面包着另一个白色盒子(厨房),坐在咖啡店内喝咖啡,可以看见海面上翱翔的海鸥。

日立市车站

  贵志川铁道从和歌山车站起,沿着鸟不生蛋的田野前进,最后到达贵志车站,沿途田野种着草莓、花生马铃薯等蔬果,没有太多名胜古迹,也没有繁华的大都市,乘客部分是乡下的住家、学生,一天之中只有上下班时小火车比较拥挤,一天的票额其实维持不了整个轨道的运作,让整个贵志川线濒临破产边缘。贵志川的小卖店养了一只叫做“小玉”的猫咪,将“小玉”任命为站长,引发日本全民关注。水户冈锐志为这里设计了三款电车“猫咪列车”、“草莓列车”、“玩具列车”。

猫咪列车草莓列车

  日本千叶市猫头鹰派出所车站。猫头鹰的眼睛其实是车站的灯。

日本千叶市猫头鹰车站

  西班牙南部的城市塞维亚,除了矗立在市中心的塞维亚大教堂外,市区还有一座新的地标----“都市天伞”。

  特别的建筑

  里昂橘黄色起司建筑。

里昂起司

  洛杉矶威尼斯的一座办公建筑“Binoculars Building”,办公室外面是一座巨大黑色望远镜,这座建筑师一家广告公司,对于双筒望远镜的设计,寓意这是一家“有远见”的广告公司。

黑色望远镜

  马赛新地标----地中海文明博物馆,镂空花纹的壁面是坚硬混凝土所建造,由法国建筑师鲁迪·里乔蒂设计,原来,他的父亲泥水匠,他从小生活在混凝土文化中,非常擅长运用混凝土。

镂空花纹墙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当代艺术基金会建筑FRAC PACA,外墙由数千块角度不同的玻璃方块组成,看起来像非常轻巧纸片,甚至觉得这些碎片会随着海风吹拂而摆动,设计师自己说“这是个没有展馆的展馆,作品永远处于流动状态,与公众交流。”

玻璃方块建筑

  建筑大师柯比意在1952年设计的集合住宅----马赛公寓,大楼中间还有商店街、菜市场、屋顶空间设有托儿所、剧场游泳池、以及健身房甚至跑道等。马赛公寓几乎是所有学建筑的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参访,虽这里仍有人居住,但大楼基本上开放观光,甚至有住户开放自己的公寓单位,让外人参观,收取参观费用。马赛公寓的屋顶老旧破损后,没有经费维修,马赛设计师欧若·依图将其买下,改造成一座当代艺术中心“MAMO”,除了展览空间外,还设有咖啡厅和贩卖部,屋外还有柯比意半身雕像

屋顶

  丰岛美术馆没有艺术品,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水滴概念设计而成。

水滴美术馆

  日本各地公园设施基本上反映出当地的特色,在关西地区,大阪市内的公园设施,多是与海洋动物为主,与大阪水都的意象不谋而合,特别是章鱼造型的滑梯。位于东京蒲田附近的轮胎公园,就是一座以恐龙主题奇特公园,整座公园以废旧轮胎塑造而成。

轮胎公园

  特别的系统

  塞维亚在城市地下铺设垃圾管道,街上有类似邮筒般的设备商家只要将垃圾塞进设备,垃圾就会沿着管道冲走。西班牙很多城市有这样的垃圾清除系统。我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但是看到日本的ECO Cycle后,我想,大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ECO Cycle,将自行车停在地下,一个地方可以停200多辆自行车,而且提取方便,也不担心被偷。

ECO Cycle

  现如今,国内共享单车如此之多,停放随意,如果我们也能有这样的停放自行车的系统,城市风貌会更好吧!

  特别的坟墓

  巴黎的每座坟墓上都有雕刻工艺非凡的铜像雕塑。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有很多名人:肖邦、罗西尼、王尔德。其中,王尔德坟墓天使雕像上都是游客留下的红色唇印,以祈求爱情的完美结局

红色唇印

  日本的灵园大都满是樱花墓碑与樱花本事两种不同意境事物,在这里却是无比和谐象征着死亡与辉煌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樱花的灿烂之后,终究是要凋零,只剩下凄美的落樱。这也让赏樱的我们,内心重新被提醒生命短暂的,永远不要被繁忙荣华的假象所蒙蔽,总要时时反省沉淀,寻找生命中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折服于这些独特的建筑和创意人类真的很伟大大脑真的很神奇。只是可惜的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大部分人的创意,都在被抹杀,否则,我们也可以创造很多神奇的事物。保有一个人完全的创意,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感恩这些艺术家们,带给我们美妙精神之旅。

  :书中提到的小说电影我也一一整理下来,和大家分享,如若感兴趣欢迎去看看!

  书:《边走边想》、《世界末日冷酷异境》、《海边的卡夫卡》、《太阳与铁》、《都市侦探学》

  《三十九步》

  电影:《憨豆假期》、《普罗米修斯》、《星际大战》、《欢乐人间》、《全面启动》、《末路狂花》、《银翼杀手》、《埃及艳后》、《出埃及记》、《咖啡时光》、《海角七号》、《革命前夕的摩托日记》、《哥斯拉》、《父后七日》、《脸》

  歌剧:《塞维亚的理发师》、《卡门》

  动画:《银河铁道999》、《老人Z》、《爱丽丝梦游仙境》、《神隐少女》、《灌篮高手》、《进击的巨人》、《海贼王》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三):足不出户感受美学建筑之旅

  一直很莫名很期待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自己处于为旅行准备的潜伏期,再加上对设计的敏感,久久盼望阅读这本《旅行的速度》。

  今天上午总算如愿以偿

  作者不愧是建筑系出身,从封面设计到将翻开书的一刹那,感受到一个设计师对品质要求~

封皮翻开目录

  《旅行的速度》算是我近期阅读书中平面设计排版最有讲究的一个。无论封面封底、目录、详情页和配图都透露着书刊排版平面设计的小精致

  一个旅行方式围绕着“速度”展开,70%以上的主线是日本,搭乘工具有高铁、公路、电车、轮渡、徒步以及心灵的回归。

  作为一个还未曾走出国门的我来说,刚开始阅读体验期待却又吃力,感觉是会跟不上作者的速度,就好像初次乘坐高铁只体验了速度的激情错过了窗外的风景

  好在,这种感觉在前言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随即调整阅读方式,试着以图文穿插找寻作者要表达东西

  感觉作者对日本还是有独特情怀的,包括很多动漫、文化历史猜想可能是同为设计师,被尊崇设计精神、具有“禅”道精神的日本所吸引吧。

  短暂的适应后,感觉跟上了步伐,甚至觉得,快车渐渐“慢”了下来。

  起初频频抱怨,作者是因为到过实地所以写得出来,可是对于没去过的我想破脑袋也无法身临其境体会;渐渐地,随着调整阅读方式:先读几行、找一下对应配图、再度几行、再仔细欣赏配图,最后再统揽回顾。这种感觉就出来了!同时,渐渐的也捕捉到了作者笔尖描绘细腻

  带着这种感觉,全书直至读完竟然发现笔记本上零零散散地记录了23个吸引我的点。

  谈起日本出境旅行,作者到的地方总是一些富有灵魂内涵的建筑场景,而这些独特的风景,确实需要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以不同的速度并带着一颗探寻之心到达。远非普通大众旅游线路可比。

  《旅行的速度》初读好似一本特色旅行攻略,又穿插着作者的点滴感悟

  作者提前将日本富有设计之美的场景帮忙探到,而读者,只需要记录重点和被吸引的地方,然后有机会亲自去到访感受。

  作为一名在中国的平面设计师,自己从本书中深深感受到设计在日本的地位和被尊敬程度,因为它确确实实给人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尤其有很多独特的灵感意义都在建筑设计上隐喻体现

  就像介绍到偏僻岛屿心跳小屋的创意,在日本,这些艺术家越来越多赋予类似许多荒芜景区新的生命和机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艺术家受到尊敬的原因吧。包容实践是对艺术最好的接纳。

  合上本书,才发现有些场景“不止匆匆一览”。

  像是“毫无支柱的混凝土回形梯”、“奈良美智冬天的那只梦游小狗”、“残害碎片般的脑科医院”、“救生员退休后的自建观海别墅”、“旧金山之心”、“情侣雕像”、“主题列车”、“猫头鹰派出所”、“自行车回收站”、“水滴灵感的美术馆”作为第一次从书中看到的我,还是有留有深刻印象的。

  全书特色转折是在结尾,作者提到墓园也是喜欢探寻的场景之一,也是对生命终点最好的沉淀。在这里,我们无需速度,也没有争吵,每个人都很安静。纵使再为抗拒,也是每一个人来到世上不可避免的旅行终点。

  确实,敢于直面死亡,就并不恐惧

  尊重自然规律接受人在世不过匆匆数十载,甚至设计让灵魂之美贴近生活,的确能引发人们对自己现状的反省,并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

  读后我又搜索了作者的信息,虽并没有发现太多,但感觉作者一定有着深厚的旅行沉淀的生命思考者。

  希望自己有一天在游览过大千世界之后会有同样的独特感悟!

  感谢这本旅行给了我先行引导,给了旅行一个独特的意义!~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四):旅行与速度

  旅行的确带给我们很多,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闪而过的风景,更是接下来的日日夜夜中让人魂牵梦萦的思念,让人频频称颂的故事。 很多人说中国式的跟团旅行就是上车吃饭、睡觉,下车去厕所、拍照,结果呢?问啥啥也不知道。的确,有很多人的旅行都是这样的,不注重沿途的风光,也不注重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只是觉得我去过或是我在那拍过照,我有足以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就够了,更有甚者甚至连自己去过哪些地方都不知道就算是旅行了,而我觉得这样的人既是可笑的,又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从未真正的旅行过,他们也从未从旅行中得到收获,他们只是这些风景中一闪而过的路人甲罢了。 李清志的旅行的速度是把旅行和各种的旅行交通工具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看到怎样的沿途风景,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书中不只一次的提到了日本的有趣的列车、建筑、樱花等等。 不得不说的是我对日本的许多城市都很感兴趣,日本也是我一直想去旅行的国家之一,抛开历史、民族等因素不谈,奈良和名古屋一直是我想要去的地方,那些在二战中保留完好的古建筑,是从唐代延续至今的,有些建筑的保护甚至比我们国内还要好,如果你置身于奈良,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梦回大唐了。 说到去日本旅行,我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乘坐在观光电车上,吃着小食、喝着清茶,窗外是随风而落的樱花,我想这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去看一次樱花,我想是每个人都想去实现的一件事吧。 就如同这本书的节奏一样,开篇的速度最快,而后慢慢变慢,最后归于静止,也就引出了有关于死亡的墓碑、建筑等等。而这不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理解吗,由青年时的快速奔跑,再到中年时的日益平稳,再到老年时的生命静止。旅行是这个样子,由快而慢,人生也是这个样子,由生到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结局。 死亡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恐惧,是不敢去面对,因此我抱着不置可否的态度看了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回归宁静墓园之旅,没有想像中的阴森恐怖,反而有些温馨,尤其是看到了谷中灵园中漫天樱花下的墓碑时,真的是让人震撼,只是一眼,就注定难忘。 在快与慢之间,寻找人生忽略掉的风景,吸引你的眼球,吸引你的心,吸引你的思想,而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吧,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去旅行, 更告诉你怎么读懂自己的心。

  《旅行的速度》读后感(五):远别故乡,致敬远方

  在梦中,我无数次憧憬自己在旅途中遇到五光十色的风景,如同李清志在《旅行的速度》中向我们展示的,只要你有心,处处都是美妙的发现。尽管是一则则游记,但是移步换景、走马观花也会产生异想天开的效果,远别故乡,致敬远方。 比起书中的文字,我更爱插图,每一幅富有张力的插图,能让我暂时忘记尘世的喧嚣,原来我们念念不忘的星球远远不是脚下的那片土地,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实现五湖四海的梦想。田园也罢,闹市也好,每一分每一秒只要让群居动物开心相聚的,就是那人世间无从拾起的碎影。

云中谁寄锦书来

  人在移动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位移,还是情绪的聚合与分离,说不清楚当时你脑海中出现的是哪幅图景,但我可以从一幅幅光与影的叠合中,得到美与力的享受,事实上我们除了自诩为“欲望的机器”,我们还应该花更长的时间,去等待慢节奏的生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每座城市都有老城区,也有新城区,只不过在现代化的借口下,我们对于老的总是缺乏必要的怀念,不停地拆迁与改造,对我们祖辈创造的文化一丝一毫地不会去珍惜,我们总是不断地追求着新,以为新就是生命原来的底色,相反没有老的衬托,新也就显得突兀起来。诚然,我们的心一直在漂泊,在无边无限的陆地与海洋中,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无比的渺小,以至于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喜于人类文明的碰撞与觉醒。

玄机

  时空流转,本应司空见惯,只是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在一个没有生气的城市中恋爱、结婚、育儿,然后悄无声息地老去,如同一株历经千年风霜的老树,不说不笑,不闻不动,以为得就了人生的全部内涵,却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走出去,看一看世界,无关你的旅行速度。慢有慢的妙趣,快有快的刺激,即使是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季节里也会有着异样的风景,哪怕是电闪雷鸣,哪怕是碧空如洗,我们都应该挺直腰杆,站得直、走得端,与异国他乡的人说一说自己的见闻,听一听当地的晨钟暮鼓,于是悄悄地来、静静地走,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动,而是为了再现瑰丽的日出与绚烂的黄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旅行的速度》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