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食者协会》是一本由那多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喂食者协会》读后感(一):无所遁形
总体感觉这本书没有手记好,读完手记的那一个个故事总会让我恍惚一段时间,对这个世界产生怀疑,是不是真的有返祖,是不是真的有虫洞,是不是真的存在平行世界,但喂食者协会俨然写成了一个美国式英雄主义的科幻故事,尤其是进入大本营之后,那多俨然被超人附身,完全美国大片的节奏,不得不说,读到这让我很失望。
但就故事来说,我个人的理解是,那多想要阐述的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看似都由自我意志操纵来进行某件事,但如果真的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并加以看似毫不相关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来影响,那么结果或许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真可谓蝴蝶效应。想到这里,未免有些后怕,究竟电脑和网络的蓬勃发展,对人类来说是好是坏?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真无所遁形。
如果没有最后美国大片式的刻画,当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我相信利用大数据来操纵别人的时代终会到来,或者说,其实现在我们已经身处这样一个时代。
《喂食者协会》读后感(二):读者·喂食者协会
读者·喂食者协会
距离上次读完那多的悬疑小说已经过去大半年时间了,最后读的是他的《过年》,时间大概是去年国庆假期后不久,当时我连续读完了六本他的书,那六本正好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一套口袋文库版,不知道内容是不是有所删减,只记得当时读完每本书差不多都是半天时间吧,小开本看起来不像是十五六万的字数。
时隔大半年,我又读了一本那多的书《喂食者协会》,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的一版一印,是博集天卷的书,我还有本《世界尽头》也是博集天卷的,我已经忘了这书是在哪里买的了,我还翻了翻以前的购买记录,可是没找到,不是淘宝就是中图网,京东应该是不可能,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线下在淘书公社买的,时间久了,真的是想不起来当时的情景了。
这本书算是那多比较后期的书了,所以跟之前看的那些书相比,不论是情节还是故事的发展都有了很大提高,不过那多的写作特色一点也没有减少,还是那个风格。
开篇的新闻引用,由新闻引发的故事发展,正文的悬疑色彩,那多一步一步逼近真相,惊险刺激的过程,最后的大揭秘,还有结尾更加悬疑的猜想。这些都是《那多灵异手记》比较有特点的地方。
只是这部小说和前面那些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同样作为《那多灵异手纪》系列小说,之前的那些小说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灵异方面的描写,或者说是科学解释下的唯心主义,但在这部《喂食者协会》中,除了开头的悬疑推理,中间的生死逃亡,后面在喂食者协会总部的冒险完全就是科幻小说的场景,甚至整部小说就是一部科幻大片,极具视觉冲击力,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幻想出一部影视大片的场景,几乎和灵异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的科幻小说,它具备了一部科幻大片几乎所有的要素,完完全全可以拍成一部惊险刺激的科幻电影,遗憾的是没有漂亮性感的女主角,唯一的女性角色却是一个中年反派,当然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再稍微改编扩充一下根本就不是问题。
这也是我目前读过的那多的书中最具有潜质拍成科幻大片的小说,其他的书不是灵异色彩浓厚,就是点子过时,唯有这部小说科幻色彩浓厚,而且还不过时,情节曲折,惊险刺激,有悬疑,有科幻,有追逐,有探险,如果真能拍成电影,那么视觉效果一定会更加棒,说不定还会引领国产科幻电影的潮流。
可惜的是,这只能是我自己的YY了,先不说国内有没有能拍科幻大片的导演,仅仅是结尾喂食者协会那一段的电脑特效就不是个容易事,国产视觉特效按目前的技术来说真的和美国差了一大截,做出来要不不达标,要不就直接变成了五毛特效,与其拍出来让人骂还不如不拍呢,就像胎死腹中的电影《三体》,成为了科幻迷永远的痛。
那多在这本书里的科幻创意真的挺不错,当然我不是说这个点子就是那多首创,我是说他由这个点子写出来的小说真的挺好看。
那多的朋友在一场推理游戏中意外死亡,导致他死亡的换水事件虽然和那多无关,但他的死却又和那多相关,那多深陷其中,抽丝剥茧,因此发现了一百年来最大的隐秘,这个世界居然存在一个“喂食者协会”,世界上最优秀的头脑聚集在一起,旨在让全人类成为可操纵的“被喂食者”。
人的命运究竟是由自己掌握的还是被操纵的?生死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如果全世界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被操纵,将是什么情况?如果你知道你无意间的举动会引起巨大的波动,你还会去做吗?人类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喂食者协会的庞大已然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他们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甚至意图掌控每一个人,而人的贪欲又是无穷的,到最后,究竟是人在掌控人的命运?还是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所掌控?托盘到底是进化成为了智能有了自己的思想?还是一切尽在喂食者协会的掌控下?
和以往那多的小说一样,结尾那多虽然解开了一个真相,却又有另外的未知出现,关于最后的猜想,却是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命运,只不过,那已经是另外的故事了吧。
这本书我看的时间比较长,其实总阅读时间应该不长,说不定都没有超过一天,但因为中间有各种各样的事件影响,所以把时间拉长了,如果我有充足的时间,真的能在一天内读完。只是现在的自己,的确没有这样的时间。
因为时间拉长了,所以或多或少还是影响了阅读体验,我记性不好,看书时间过久了慢慢就忘了,阅读一本书要是前后时间拉长指不定就不记得前面的剧情了,当时读《三侠五义》时读了差不多一年,那真是前面的剧情忘得一干二净了,严重降低了阅读体验。
好想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也希望在读书的时候不受外界干扰,可以安安静静的去读书。
在家读书,总不能不管家里、不管家人,读书就无法静下心来,看一会书说不定就要干活,或者被家人打断,这都是能影响读书的体验。
幻想着什么时候拥有了自己的书房,有着一排排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自己喜欢的书,想看的时候就可以取出一本书坐下来静静地看。
有书,有茶,还有时间坐下来读书,这样的生活,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只是现在还没有实现。
但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一定能够实现吧。
2018年6月29日15:04于西安。
《喂食者协会》读后感(三):估计那多前辈有所避讳,“喂食者协会”只是一种温和隐晦的称呼,真实的叫法应该是“掠食者协会”(the predatory institution)。
我还没有读过此书,但是看完内容简介,我就知道我有话要说。喂食者协会的原型即掠食者协会,诞生于二战后冷战前,至今仍然存在。下文仍称喂食者协会,以便别的读者百度此书时看到该文。
统治与被统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有统治,就有政治;有 政治,就有阴谋;有阴谋,就有阴谋论。
人们早就通过《达芬奇密码》了解到了起源于欧洲的共济会、光照会和隐修会。几年前的地摊书《货币战争》,虽然有些情节扯的离谱,但总算是让更多人知晓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低调的霸权。当然还有据说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彼尔德伯格集团,近来也开始受到一些阴谋论爱好者的关注。总之,一个少数人构成的精英集团统治整个世界,那多不是第一个在该主题上动笔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喂食者协会的存在并不难理解,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是由少数人起草,然后经过民主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一样,喂食者协会也通过类似的手段,确立一种大一统的规则,用隐性的强制执行后盾牢牢把持着人类社会运行的秩序。
要了解喂食者协会,需要至少抓住三个方面,第一是协会的起源,第二是协会的准入和退出,第三是协会控制社会命脉的渠道和方式。
从起源角度讲,既然协会致力于推行垄断特权,那么主宰者必然需要一种超乎普通人想象的利益作为动力。这种利益的实现形式绝不是金钱,金钱只是实现统治的工具。从政治学角度来讲,统治的出现是因为存在阶级差异。但是这种思路在这里失去了可适用性。喂食者协会的立场和全人类都不同,是不可理解的。协会究竟为什么而生?我打个比方说明吧,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挤满了人,所有人长的都一副模样,只有一个人长的和其它任何人都不同。这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没错,这个人会被杀。人类对异类的容忍力几乎为零,灭绝植物,屠杀动物,毫无节制的繁衍,都凸显出人类意欲同化世界的野心。所以,在上述情况中,那个唯一的异类看上去必死无疑。只有一种方法能够拯救他,那就是他有能力控制其余所有人的需求,化身为神。人类社会的金字塔分布就是这么来的,喂食者协会的出现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神”,这些“神”具备一种天赋或自造的控制力,但是如果放任这些“神”随社会大趋向发展,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摧毁,甚至互相残杀。若存在一个契机将他们聚拢起来,不但有利于维护“神”的少数派利益,还能造福于人类社会,何乐不为?人类需要被统治,被驯服,这会让人觉得快乐。
喂食者协会区别于一般政党的核心特征就是它不具备广泛意义上的民主性。民主很多时候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成为协会会员的唯一方法就是你足够显赫,足够有影响力和控制力,而非根据你在社会上拥有的金钱和地位,事实上那些富豪显贵都是傀儡。早期的精英团体还须查明宗教和种族,至今仍有人指出是犹太人在统治世界,911事件就是犹太人主导的精英集团苦心经营的一步棋,目的是引导西方世界向伊斯兰世界进入公开的对峙状态。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即无法解释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重创的正是西方世界,犹太金融大亨并没能独善其身。丝毫看不出这次危机有任何“苦肉计”的征兆。协会是终身制的,每一个会员都有特定的利益在其中,所以能够很好的保证这个组织的隐秘性。
喂食者协会操纵世界的方式,本质上来说就一种:左右资源分配。金融或战争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动用的工具。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控制分配流向很重要。一定时期内,某项产业的突然崛起,市场的波动,国家政权的更迭,饥荒和动乱,大繁荣与大萧条......国际社会从来就不缺乏新闻,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情节交替上演,但没人能看到操纵傀儡木偶的那双手,大至国家,小到公司组织甚至个人,都是时代发展浪潮中的一枚棋子,而铸造“水渠”引导社会发展趋势的,无他,正是喂食者协会。
人们很难接受自己理解不了的真相,觉得是神话科幻,不可思议。其实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圈子都异常狭窄,学习的东西全是口口相传的所谓真理,一代传一代,思维早已僵化,大脑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反馈机制,机械而麻木。
看过《inception》的大伙应该知道,只要能成功为某人植入一种特定观念,并调整其潜意识对该观念予以默认,就可以彻底控制他的行为方式。
道理如此浅显。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一直被洗脑。没人愿意思考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那多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相,你的命运并不由你决定,命运是客观注定,不可动摇的。
《喂食者协会》读后感(四):这不是手记,这是动作片
作为手记的铁杆饭,这本书买晚了。
本书可谓是那老师从超自然灵异事件向超科技转型之作,整体的构思很棒,AI叛变这种题材虽有点复古,但好歹也曾是90年代某一时期的电影宠儿。加上作者一贯的行文功底和对剧情的掌控,使文章情节看起来紧凑,不拖沓。虽然不是写一贯的超自然灵异,但是读来也算有趣,而且那老师非常体谅读者,不像一般的科幻文那样,充满了各种复杂的、考验IQ和脑细胞活跃程度的复杂说明或演算公式。
而且读起来也没有超自然灵异那么恐怖,想当年凶心人我是真的不敢边上楼边读=_,=
但作为一个那老师和手记的老饭,我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了一下,选了前者。
这当然不是因为我支持韩国三棒(喂),纯粹是觉得后半本部分形同动作片剧本的剧情太扯了!!!
注意,以下有点剧透
且不提星巴克门外那段,也不说站台撞车后的夺命狂奔,单到了大本营之后那段云霄飞车和高空坠落……
那多老师你简直是成龙附体有木有!看到后来脑海里浮现的全都是各种动作片highlight剪辑啊!
打死我也不信作为一个记者,虽然非人接触的多了点,但体能好成这样是每天泡健身房吗!!怎么从来没看手记里提过哇那老师!【喂
以及,作为结婚人士,作者也很有自觉,新拍档一个是高智商美女(气质应该也算一种美吧),另一位小帅哥也是“绝对喜欢女孩纸!”(……)
至于老基友梁应物,这本书连面都没露,拿手的毒舌和冷笑话完全没得到发挥空间,果然随着那老师大婚,老梁失宠的命运指日可待。
不过我想,比他更惨的,大约是何夕美女
《喂食者协会》读后感(五):大杂烩式的推理小说,有让人一口气读完的水准
在高中的时候读过那多的《过年》还有萌芽上面的一些文章,以当年视角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回想,似乎总免不了“非鬼怪不能解释”——“科学也不是不能解释”的生硬感,其实就是前段渲染过度,让读者非常期待结局,但结局的解释又有些牵强或者设计感过强让人失落。
喂食者协会进步了很多。
但还是一盘大杂烩。开头看到了好莱坞的电影,有种《Stock》及各种剧情片的画面既视感;中段是悬疑;结尾变成了科幻。
从推理小说角度来看,“协会”至少情节可圈可点,可一口气读完。但仅仅作为一个工科生而不是理科生的我都能看出涉及科学道理方面的诸多漏洞。关于“命运掌控”的理论探索还可以更加深入些,现有的陈述使得作品有种要科幻又不科幻的尴尬感觉,这个探索叙述和铺开都会非常宏大,也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宏大叙述做的最好的当属刘慈欣的《三体》!!
开头的几千字叙述我非常想吐槽一下,开头这样写,我差点就放弃了……
《喂食者协会》读后感(六):熟悉的配方 熟悉的味道
这次找到这本书,纯粹属于无所事事逛图书馆,而且找不到什么提起兴趣的书,忽然之间瞥到了它。高中时期的回忆刷刷刷地翻过脑海,记得第一次接触那多笔记还是在网上看的连载(印象中好像是),在一个小网吧里被《幽灵旗》惊艳了,觉得好有意思,我甚至还傻傻地去百度各种书里出现的新闻。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把坏种、变形等等能找到的都找到一口气读完,直到看完返祖,忽然之间就和那多手记失去了交集。
时隔多年,再次看到新手记,我用怀旧的心态带走了它。
说实话,开局的故作悬疑节奏太拖沓,我差点想扔掉,心里暗骂,越来越无聊,但等过了水缸死亡之后。终于又找到了那多笔记的感觉,和那简单粗暴的代入感,分分钟勾起许多看之前系列的情景。没什么太大营养,但就是很爽;每一本都是一个脑洞,让人合书后瞎想连篇。虽然这本对于人工智能的脑洞悬疑设置略无聊,后面更是直接变成动作片剧本,但是为了情怀,还是给个四星吧。
《喂食者协会》读后感(七):太可怕了,楚门的世界
那多的灵异手记一向是玄而又玄的开头来吸引读者,写到后来后劲不足,未免有虎头蛇尾之嫌。考虑到书的可读性,还是给了四星(那老师结婚之后写书的速度得提起来哟!少和媳妇发微博,快点写下一本甲骨碎好吗,我都等了两三年了。
这本书里引人入胜的元素很多,有蝴蝶效应、谋杀、恐怖主义、核武器、钓鱼岛。比之前的灵异手记只是写单个的奇人异事(比如返祖里的毛猴)又高了一个段数。尤其是后面用动作场面来弥补情节,感觉拍成电影应该挺好看的。
喂食者协会是一个大大的隐喻,这一段我没怎么看懂。也可以说是看懂了但是云里雾里。先是以蝴蝶效应说了人际关系就像是往平静的湖水里丢一块石子,以自己为核心,第一圈水波纹是自己的配偶/伴侣,第二圈水波纹是亲密的朋友/基友/亲戚,第三圈水波纹是关系较好的朋友,依此类推。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比如说是二姑父的小姨子的孩子的男朋友)出了问题,可能会对关系网核心产生影响。喂食者协会里面有高尖端科学家,还有超级计算机,专门来分析和预测个人或者群体产生的行为,企图间接/直接控制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是喂食者协会最高层为了实现其野心的棋子,已经被写好了命运轨迹,那么想想还是挺可怕的。我们苦苦挣扎,还是也没有跳出被设定好的命运。
为什么要叫喂食者呢?没明白。还有为什么整那么多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还建设了与世隔绝的总部,各个领域的人才都在总部里生活,是为了保密吗?
最后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结局,超级电脑的核心,似乎就跟《亡者永生》的灵芝一样,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智能。会不会有续篇呢?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