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竞逐富强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8 04:1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竞逐富强读后感10篇

  《竞逐富强》是一本由威廉·H·麦尼尔 (William H.McNeill)著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竞逐富强》读后感(一):一本精致宏观

  《竞逐富强》是一本非常“精致”的宏观史。宏观史往往大而化之,所以涉及到的细节不多。但 《竞逐富强》却能从细节出发,最后引申到非常宏观的议题。整本书读下来,颇有上下贯通的快感。这样的成就,除了归功于作者叙述能力,还要归功于全书军事因素的聚焦。

  “军事决定历史”的论调并不鲜见。我们都崇拜那些影响了历史走向伟大战争将领。但在麦格尼尔眼中,军事并不是偶发性的冲突事件,也不是天才英雄人物。军事对历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宏观过程拥有军事优势人和组织,可以获得社会剩余物资分配权。因此,无论是中世纪封建领主,还是现代的民主国家,都努力想要获得军事优势。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某种军事技术可以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因此,哪个团体能以最适应该军事技术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能最大程度发挥这项军事技术的威力,那这个团体就会成为那个时代强者。反过来讲,在追逐军事优势的过程中,社会也会发生深刻改变

  从军事到社会的变革模式在历史中一再出现。麦格尼尔广泛地引用不同时代的案例,逐渐展示出军事对社会的深刻作用。在战车时代,少数战车贵族可以垄断武力,因此可以彻底地掠夺平民。但在轻型火器为王的时代,统治者必须大规模武装平民,才能获得战场上的优势。统治者必须与平民阶级妥协,或者激发平民阶级的爱国热情,才能获得足够的兵员。在每个案例中,麦格尼尔都深入到了足够的技术细节,比如钻孔式大炮工艺,比如蒸汽船的早期演化过程。这些技术细节,并非单纯史料挖掘。麦格尼尔通过这些工艺的叙述,说明了社会为这些新军事技术付出的物资、经济和组织代价

  随着叙述的深入,读者可以看到两种主要社会模式的此消彼长指令型社会模式和市场型社会模式。一旦某种社会模式能够满足战场需求,那么这种社会模式就会迅速兴旺,成为主导形式现代人推崇的自由观念,并非历史的必然选择。通过追溯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发展和社会变化,麦格尼尔也揭露现代外衣下的指令型经济骨架。大政府、大公司、大组织,其实是各个强国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毁灭性武器发明,也给军事主导的历史发展带来异数。绝对武器带来的力量平衡,会带来怎样的全球化的社会,也是人类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一个问题

  无论你是否赞同麦格尼尔的观点,《竞逐富强》都颇能开拓视野。此外,这本书有深入细节的史料,因此也可以当做很好的全球军事史入门教材

  《竞逐富强》读后感(二):國家也是要物競天擇的。

  看到歐陽泰的那本《火藥時代》,這才想起了本書買了很久都沒閱讀。歐洲何以稱霸世界,是自上個世紀以來的顯學,從各種角度去探討,經濟、社會、軍事乃至於文化地理等都有,切入的時間範圍也長達兩三百年。2016年過世的著名史家威廉 H. 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也撰寫了這本《競逐富強》(The Pursuit of Power) 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麥克尼爾在本書中主張,東方,或者是說,宋朝在公元一千年左右時,是雄霸世界的強權,在各方面表現都優於其他文明。然而,歐洲卻逐漸從此刻展開一系列的,在軍事、經濟到政治上的緩慢變革,最終讓它們在十九世紀壓倒群雄,稱霸世界。而推動這種進程的,正如同達爾文所提出,大家所熟悉的“物競天擇”。歐洲分裂的政治局勢,加上文明之間的衝突,強大的競爭壓力促使各國必須不斷的追求變革方能生存,這就是持久又強大的動力。

  這種論點最常被舉例的是日本,它們在十五、六世紀時進入戰國紛爭的時代,而在此刻,歐洲人傳入火繩槍被發揚光大,甚至青出於藍。但經歷德川幕府兩百年的和平之後,當美國人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時,卻赫然發現日本人早就對熱兵器陌生,喪失了曾有過的技能欠缺競爭的動力當然是一大原因。但歐洲人凌駕東方之上的,卻還有更深刻的原因,而這正是本書要細部分析的。

  船堅炮利只是歐洲獨霸世界的表象,以龐大的商業資本為底才是深層的裏因。麥克尼爾指出,比起傳統的中央集權政府指令型經濟,利用市場“無形之手”的力量來動員資源更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人性本能追求私利,非強迫式的要求趨動著商人從各方面主動去滿足政府所需,統治者再從這些金雞母手中收取豐厚稅金去打仗稱霸,構成了供需之間互利互惠的循環。英國便是利用這種無形的力量,打敗了擁有整個大陸,卻依然以指令為主,市場為輔的拿破崙。

  資本主義的強大供應了軍備競賽的龐大成本,這便是歐洲稱霸的原因。

  麥克尼爾的這番結論跨越經濟跟軍事的界線,是極具說服力的。但明眼人也都能看出,他解釋了“西方”的最終領先,卻沒有足夠的解釋了“東方”落後以及“為何不能發展出來同樣的模式”的原因。它說明了公元一千年時宋朝的強大跟侷限,但沒能說出個所以然。如果讀過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就知道,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海洋型島國面臨的挑戰跟大陸型國家可能做出的抉擇不同,會有各自的考量。文化與傳統,人為的偶然等都可能產生極大的變數。不過這不是本書的缺點,畢竟主題是解釋歐洲的強大原因,而不是分析全球霸權興衰;做為回答這個大問題的拼圖之一,本書依然是完美的達成了任務。

  本書的最後,麥克尼爾從二十世紀末的演變得出一個願景,他認為也許人類社會未來會發展出一個世界政府,能夠宏觀的調控經濟並與自由市場合作有效的分配資源,人口得到控制暴力在運動競技得到出口,即便產生衝突,也不再會是大規模的,和平降臨這顆星球。站在三十年後看這段話,或許吾人會覺得還是太樂觀了些,不管怎樣,或許這並不是個不可以畫出來的大餅。

  《競逐富強》沒有繁體版讓我有點意外,而上海辭書的這個版本恐怕不好買,幸好聽聞有出版社願意再版,麥克尼爾這本書歷久彌新,仍非常值得一讀,與大家推薦之。

  《竞逐富强》读后感(三):适得而几矣

  忽略本书编辑产生偏差(五六个错字至少我发现的)以及译者明显不擅长的军事常识(比如range的理解坦克的射程不会是100公里而只能是行程)之后,你会发现一本能帮助你理解世界现今格局的书。理清历史发展规律,当然主要是关注人类社会中军事与科技在受到压力刺激后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说明人口压力才是引起变革的最根本动力。“在这些产品中,首要的是粮食,人和牲口不吃东西过不了几天就得**,这个简单事实使其他一切事物相形见绌。”

  一本运用逻辑思维写作的书,充满了例证和数据支持容易让我这样的新手蒙头转向,再加上历史事件被用学术词语概括升华专业性较强的论据,我几乎想要放弃了,但发现如果能通过想象和联想从高度概括的结论语句中反推出当时的历史事件时,还能稍微容易些,这里要感谢互联网智能手机

  有两处引起了共鸣,就是作者少见地利用他的个人经历以及感受来为论述军队内部人员思想变化做理论支撑的那两处,通关全书,直接说明来自亲身感受而不是利用已有文献逻辑推理进行论据支持的,有且仅有这两处。

  最后,说句感受吧,之前有句话的意思没弄懂(哪怕我手机能上网也帮不了我),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这本书至少从军事政治经济科技联合运作方面诠释了这句话,也终于让我理解了这几个网上找不到确切翻译的字的含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竞逐富强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