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7 05:4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10篇

  《巴别塔之犬》是一本由[美]卡罗琳·帕克丝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一):温暖开头,忧伤结尾

  看这个故事过程,就是从默默温情,一步步走向残忍真相

  其实作者开始就在暗示我们,就像题目代表人类抗争失败的巴别塔,不管回忆多么温馨欢乐,这个故事注定没有一个美好结局

  然而我们还是忍不住跟随着保罗的脚步,一点点沉浸入他和她的回忆里,无法自拔~

  那个阳光点缀的午后,那个庭院杂乱堆放的闲置,还有那个安静陪伴着一只罗德西亚脊背犬的女主人,一切开始得那么悠闲自在,就像美即面膜广告,滴答滴答,听得到阳光洒下的声音~

  我那么喜欢保罗的示好,带着一盒心形鸡蛋可爱至极。这么青涩的开始,就像所有的年轻富有朝气恋情,让人毫不怀疑它将迎着朝阳茁壮成长

  而露西,绝对是个极致浪漫的人,于是他们才有了那么有意思的第一次约会,天啊,每顿饭都不吃正餐!这比在迪士尼乐园玩还让人印象深刻~还有那些奇妙面具,还有一天就粉刷好的房屋,还有藏在阳光里的我爱你,天哪!多么可爱的女人!于是我们忍不住和保罗一起忽视掉作者不断的提醒,关于她的纹身、她的过去、她的死亡观、还有她的突然情绪化,我们刻意忽视掉那些线索,那些一开始就不断出现的线索,就像爱极了露西的保罗,不愿意揭开那层薄薄的纸,面对那些残忍的杀害她的现实

  露西很早就病了,那病根在她孤单童年就已种下,它间歇地发作,在她进行死亡面具创作完全爆发,她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忧伤和绝望,然而保罗也没有意识妻子已经病入膏肓是的,他杀死了她,用他的冷漠,不是刻意的冷漠,但足以致她于死地。就像罗丽曾经试图挽救露西的生命,保罗也曾经尝试让她回复正常,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无意中的失败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朋友们无法理解保罗对于让罗丽开口的执着,其实这分执念更多是源于对露西的愧疚,深刻的愧疚让保罗封闭了真相之门,只剩下要解开谜题的执念,直到最后的自我救赎

  看完这篇小说心情很差,就像自己坐在树枝上,看着下面清澈草地,什么都没有,天阴下来,阳光不见,这一刻,忘记爱自己的人,忘记了大狗头上毛茸茸的质感,忘记了冰激凌口味和烤香肠味道……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二):爱情沟通

  这也是一本多次看到推荐语的书,而且据说一上市就压倒了《追风筝的人》,成为亚马逊上的畅销书。看完后又让我发出重复过很多次的感慨人家作者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呢,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的情节创意呢?

  如果我是图书管理员我会犹豫把这本书归在哪个区域里,悬疑?爱情?心理?还是语言学?因为这本书讲述的是男主人公的妻子在自家院子苹果树上坠亡,唯一的目击者是两人的爱犬。悲痛不已的语言学家丈夫为了知道妻子死亡的真相,竟然开始教爱犬说话。

  故事分为两条鲜明的线,一条是男主通过教爱犬说话等手段追查妻子死亡真相的过程,另一条是男主的回忆,从和妻子相遇到最后妻子死亡这段时间的回忆。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关于让狗开口说话的残忍荒诞的故事。中间有太多情节别出匠心,也有无数细节细腻感人,甚至细腻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看到失去妻子的丈夫这么清楚地记得和妻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细节,我不禁又想起《士兵突击》里的一个场景:成才问许三多,你能记得之前每一天发生的事吗?许三多想了想,之后认真地说,能。而成才却在疑惑为什么自己只记得和许三多在下榕树日子了,之后在新兵连、钢七连和红三连的日子都记不清楚了。之后成才说,许三多是一棵大树,枝枝蔓蔓都有,而自己则是一根电线杆,光秃秃的,因为他把自己的枝枝蔓蔓全砍了。

  能清楚记得每一天的人,一定是认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许三多是这样,这本书里的男主人公也是如此。每一个细节描写缝隙里都填满了男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情

  看完之后也搜了一下这本书,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讲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还有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主题可能思考不够深入,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并没有想到这么深刻的内容,看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甜蜜生活,还有男主为了知道妻子死亡的真相,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根本不是线索的线索,并且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教一只狗说话,我就一直在想一件事:作者这是让主人公全方位死角赤裸裸地秀深情啊。

  不过后来想想那些评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巴别塔本来就是圣经中很有名的一个建筑,是全世界人们齐心协力建造的一座高耸入云的通天塔,耶和华为了阻止人类的这项行动,就让参与建造的人们各自说着不同的语言,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无法沟通交流,建塔工程也就只能停止了。所以“巴别塔”一词既然作为书名,本身就意味着本书讲述的是关于沟通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而男主虽然深爱着妻子,却没有真正理解她,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所以很明显我的思考还是流于表面的。

  :男主的妻子其实有比较严重精神方面问题,虽然她灵气逼人,心思奇巧,但她会时不时地控制不住情绪,她不知如何与自己相处,也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看到她的一些表现,有时会想到我自己,我在她身上找到了一些共鸣,尤其是她那记录梦境习惯。所以也比较赞同书中说的,一个人可能真的有两颗心脏,一颗是面对社会的,阳光温和,一颗是躲在这颗心脏之后的,只属于自己的,它可能是晦涩干瘪懦弱不为人知的。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三):所有的女人都是神经质的

  这本书读得很快,用了两个傍晚前后大概三个小时就看完了。

  买它的时候是被书评简介吸引了,一个有趣的立题,一个好听名字,压过了《达芬奇密码》的销量,应该是本好书吧。

  看了大概一半的时候,吴大宝和我聊起这本书,说多年前他曾经看过,我立刻寻问他的评价,他说不太有深刻的印象。我猜想这个寻找真相的主线背后,那条描述女主人公相处琐事的辅线显得确实有些荒诞和无厘头了。

  做为小说,这种荒诞和无厘头其实还是在接受范围内的,做为一个在亲密关系中会略显神经质的女性读者(我)看来,这名女性作者在这些貌似荒诞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女主人公因为爱所表现出的种种神经质吧。

  其实书算得上一本还可以的书,只是读前的期望过高了吧。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四):感动悲哀

  今天看完了《巴别塔之犬》,第一感觉是每次想要中断的时候刚好就一小节结束了,下一节的开头就吸引住了我,我就是这样一口气看完了,所以说文字语言简要流畅,每到一个重要的情节都会屏住呼吸等待着,而作者真的每次都不会让我失望,读到后面真相慢慢揭开,我真的整个人陪主人公保罗一起被"电击"了一样,仿佛融入了故事里边陪着保罗和罗丽一起经历着这一切,这本书让人读得很舒服,很自觉地被带进书中里去,读《无声告白》也有这样感觉。还有就是,我好羡慕那些从小有一只陪伴自己长大的宠物,比如罗丽,它们虽然不能用语言跟人类交流,但是我总是会想要去了解保护它们,将来我一定要领养一只……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五):带来感动就好

  周日到处都关门歇业,窝在家里一天刷完一本小说,也算是心满意足了。《巴别塔之犬》,记忆犹新的是八年前,这本小说在我们小城最大的书店畅销专栏里躺在最显眼位置上至少有一两年的时间,前言的故事导读非常的吸引人,“妻子意外坠亡的唯一目击者是爱犬罗莉,身为语言学教授的丈夫为了找出真相努力教会爱犬说话,以揭开心头久久阴郁的疑云”。巴别塔在犹太教的神话里面是通天之塔,上帝子民建造它是为了重新回到天国,上帝为了惩罚亵渎者,将人类原本统一的语言彻底分化,于是操着不同语言的人类无法继续合作,通天塔最终弃为废墟,成为了传说以警后世。作者如此为小说起名,是要借着横亘在人与狗之间的沟通障碍,将男主人公的郁闷和期望深深地带进在读者的心里,缅怀亡妻与狗生活的日子里,主人公学会了重新回看曾经的幸福苦闷疯狂麻木,越是急切的知道真相,就越是更深的走进爱人曾经的内心世界,不管最后的真相如何,这都必是一本关于爱的书,逝者生者的世界被幸存的爱犬连在一起,尘归尘,土归土,活着的人必须继续幸福[大哭]。对于这本书,豆瓣里面破口大骂者很多,我还是一贯地心态,一本书能给我带来感动,能让我反思生活,纵使有再多情节的谬误逻辑的荒诞都没有关系,过于理性的人总是难以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时间久了自己的心灵也难免荒芜。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这本小说是我2016年度计划之内的最后一本书,剩下的一个半月还会继续读下去,那就都是超额完成任务了[偷笑]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六):永远清醒的人很扫兴,而一直糊涂的人很可怜

  从一开始看就在想,这样细腻深刻到骨子里都能拧出水来的心理描写如果是一个男人写的,并且这个人如果不是gay的话,那么他将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男人呀!

  看完书查了一下作者,果然是个女人,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主人公“我”——那个男人为什么如此深情,为什么在自己那个神经质的妻子离奇去世之后会疯了一样的思念她,会放下一切去寻找所谓的线索,甚至荒诞到试图让自己的狗——那个唯一目睹妻子逝世的情形生物——开口说话,为此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都搞得一团糟也在所不惜

  而那个妻子呢?

  是的,她很美,她很有才华。她心血来潮的时候会做出一些很浪漫的事,比如在厨房的墙上用隐形颜料写满“I LOVE YOU”。她那颗小脑瓜时不时会蹦出一些奇怪想法,比如将和主人公“我”的第一次约会持续了一个星期,在这中间的每一餐饭他们都不能吃主食——因为一旦吃了主食,就意味着这次约会要结束了。她对死亡和一切灵异现象着迷,愿意为一批批死亡面具放弃其它的订单,会把酒店遇到的伤心客当成传说中的“蓝色玛利亚”。她有一大堆说不清道不明没有人能懂的忧愁,而正是这种忧愁让她最终从那颗苹果树上跳了下去……总之,她有着所有缺爱的或者认为自己缺爱的小女孩都有的特征,又因为是主角,所以她比她们都优秀,都有趣,都惹人怜爱,除了有些神经质。

  但是,这些并不是重点。露西是什么样的人一点也不重要,她只要具备一个普通的女人所具备的普通条件就够了。重要的是那个男人怎么样。那个男人要在第一眼就被她的气质所吸引;那个男人要对她一切奇奇怪怪的想法表示欣赏;那个男人要对她的事业给予百分百的支持;那个男人要在她需要的时候给她温暖而在她不需要的时候自动降低存在感;那个男人要有幽默感,要听得懂她说的玩笑话;那个男人还不能太无趣,不能嘲笑她的孩子气,更不能对她那富有文艺气质的忧愁表示不屑……最重要的是,那个男人必须深情,在她活着的时候要给她毫无保留的爱,在她死了之后也不能将她忘怀,反而要因为思念引出更多的爱。

  可是呀,这并不是一个男人写的呀!

  那些浪漫的细节,那些宠溺眼神,那些温暖的拥抱,那样执着的追寻,那样倾尽一切的探索,那样令人艳羡的爱情……那一切的想象都来自于一个女人,一个可能同样缺爱的女人。

  她以男人的口吻诉说这样一个深情的故事,讲的却是女人的心事。“我也想遇到这样一个人儿,能费尽心思来懂我,能耐体贴照顾我,能至死不渝地爱我”,这是每个女人的心愿。所以,即便这本书没有狗这一吸引人的要素,没有闪回蒙太奇的技术手法,我也毫不意外它会成为一本畅销书,一本在女人中的畅销书。

  可是,还是要扫兴地讲,女孩子还是清醒一些吧。如果世间真有这样的男人,这本书又怎么会畅销呢?如果你真拥有这样的爱情,还看这本书干什么呢?

  书名叫“巴别塔之犬”,而那座最终坍塌的巴别塔并不属于人和动物,而是属于男人和女人。这本书由一个女人写出来本身就是巴别塔永远建不成的例证——女人们会被这本书感动得泪流满面深夜涕泣,而男人们恐怕只会觉得书中的主人公不可理喻无药可救。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七):爱我自己,还是爱TA

  花了6个小时,再次看了一遍《巴别塔之犬》~思绪还是在跳跃中。露西从苹果树上摔落死后,保罗很是忧伤。为了弄清楚露西的死因,教唯一见证露西死亡的罗德西亚脊背犬罗丽说话,整理被露西死前调整过的书架并把书名依次输入电脑,给心灵咨询中心阿拉贝拉夫人电话询问露西之死。当保罗知道露西因为发现已怀有身孕后自杀的真相后,他不再忧伤,也不再抱怨露西,而是选择记住记住露西原本的样子。

  这是一本关于夫妻间因缺少沟通和理解最终酿成悲剧的悲情小说。

  小说中,露西的职业是制作面具的,其含义就是露西不太愿意让别人了解她的人。她做了两个面具,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保罗,自己带上保罗的面具,保罗带上她的面具,相互对话,说着各自心目中的对方。这是露西做的促进她与保罗间相互了解的尝试,当时保罗对她的爱还是很饱满很热烈的。但是后来,她发现保罗对她的爱不再热烈,她也就把自己的心关了起来。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也不知道”或者“不知道”。以致他们在奥尔良最后一晚做爱时,露西带着珍妮弗的面具,那是个画着面具图案的面具。可见这时的她已经不是她了,至少不是真实的她了。

  小说中,保罗的职业是语言学博士,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和露西认识时39岁,露西比他小8岁。保罗是个本分踏实的人,过着简单而稳定的生活,但是他的生活却少了份快乐、精彩和刺激。因为露西是个古灵精怪的姑娘,带保罗去了他从未去过的迪斯尼乐园,给他带来的久违的快乐,而和她结识。看完第一遍时,我觉得保罗是爱露西的。因为这个男人在妻子死后居然用那么极端的方式去追忆露西。而且书中确实把保罗写的很忧伤。但是当我看完第二遍时,我发现,保罗其实并不爱露西,他只是爱着自己罢了。他因为露西给他不一样的感觉,给他带来快乐而喜欢她。然而在没有充分了解露西时,匆匆把露西栓在自己身边。他并不了解露西,对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漫不经心。也没有试着去了解露西的内心活动,而是一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露西的处境。对于他对亡妻的追忆,现在看来更像是在排遣内心的忧伤和孤独。看完小说,我认为保罗很大男子主义,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露西,而且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思维去批判露西的想法,例如露西第一次做死亡面具时,他们的对话。保罗还很保守,不懂浪漫。虽然他良苦用心花了好几个月计划,带露西去奥尔良嘉年华会玩,但是他又不肯陪露西一起疯狂,理由是担心被他的学生看见,丢了他的面子。

  总之,我发现他两确实有点不适合在一起。我很喜欢对保罗第一次向露西求婚,露西说的那段关于“爱请和死亡”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露西是个不会轻易爱上一个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便会无法自拔的人。就像她说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爱着你,我便无法呼吸,一口气都不能”。

  而作者可能也是想通过保罗和露西的故事,告诉我们:爱不能太自私,除了爱自己外,我们也应该爱TA。爱TA的方式很多,但最好的办法是试着去了解和理解TA。

  希望看完第三遍后,会有不同的感觉。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八):巴别塔之犬

  首先看到简介,说实话吸引我的是罗丽会说话吗?露西怎么去世的?甚至在看书之前脑袋里已经上演了一出大戏。 然而罗丽并不会说话,露西是自杀的,在这之间,冲不破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隔阂,作者要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保罗是一名大学教授,他沉稳,踏实,他生命中仅有的几次冒险是露西带给他的。而露西,一个制作面具的女孩儿,她能做出符合人们真实内心的面具,可以根据简短的对话走进他人的内心,因为她敏感而细心。同样她也偏执、不安、焦虑,而这决定了别人难以走进真正的她。 当然,保罗爱他的妻子露西,露西也爱保罗,但这并不意味着保罗真正了解懂得露西。他其实看得见她的不安,焦虑,他也因此而痛苦,所以他选择了把它深埋在心底,仿佛只看得见他想看见的露西。所以他会说他本可以救露西,然而他的冷漠放弃了露西,其实我并不怪保罗(或许是因为主角光环?)露西又何尝真正走进了保罗,她所看见的也是她所以为的,露西活得过于自我,尽管胆大却又小心翼翼,对自己极度没有自信,最后她选择了放弃,或者说她走得进别人的内心,却走不出自我,可以帮助她的只有她的丈夫……

  在文章的最后,保罗终于能直面那些回忆里阳光的,悲伤的,僵硬的,真实的露西,也因此他获得了救赎。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九):罗丽与主人的感情很感动我

  这本书主要是讲作者苦苦寻找妻子的死因。但让我动容的不是两夫妻之间的事,因为我不知道是因为主人公是丈夫的原因而将妻子描绘的有些偏激还是真的事实如此。很可能是因为我没领悟到。我觉得夫妻二人的事没有打动我,当然丈夫的执着很令人敬佩,妻子的纠结挣扎也让我心头一紧。

  在罗丽被割去喉咙,主人公说“它不能说话了”,真的很感动。还有一点是当作者爬上树,罗丽疯狂地制止的时候。

  看完书还有一点感悟,是处理感情能简单一点,别想太多。温和地相处最好。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十):这座岛需要一些祭祀品

  看完书然后看到书里带的那些媒体热评和豆瓣短评,说实话挺伤心的。评论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巴别塔,或者这个男主不关心妻子,女主好可怕之类。然而我感动一是因为男主角的爱与失去终于让他关注到妻子死亡的"秘密”,尽管过去有所察觉,但并不放在心上,也就是说爱最终还是使他比从前更加了解妻子。二最最感动的是,有个作家能细腻地写出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生活的寻常及不易被发现性,即使是爱人也不太能重视的困境。

  希望这个社会能更温柔对待那些也许因环境、也许是生来就带有困境的人。很多细节没有现实体验的人也许真的感触不到,比如女主爱看的那些前世今生的书,控制脾气的书。人与人之间的巴别塔我感觉并不可怕,也许与你最相爱亲密的那个人不是最懂你感受的人(比如他是个从小到大身心健康,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心理困难的人),但如果这个大世界能让病人知道社会宽容度高, 某些更为智慧的道理能在人群中广泛流传,也许故事的一开始就会不太一样。

  虽然不太情愿,还是写上美剧《迷失》里的台词结尾:这座岛需要一些祭祀品。

  希望在中国不要有太多成长迷失的人被祭祀掉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