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7 04:2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10篇

  《枪口下的北洋》是一本由袁灿兴著作,HarperCollins UK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一):值得一看的近史,个人觉得比较接近历史真相

  和喜欢坐着的叙事方法 还算值得一看

  实际上,除了荣禄部队之外,使馆内区内各国军队也从甘军处获得大量火药食物补给。甘军虽骁勇,但军纪败坏,在北京驻军期间滥杀无辜、纵兵抢掠。号称排外的甘军,为了暴利,也在战场上与敌人做起了生意。普特南•威尔记载道:“秘密交易,如鸡蛋、火药等仍有购买者,此皆董军中奸兵之所为,但不敢公然出售。因为其长官所知,已有多人正法,言如再有此事,即须开战。”

  但私底下的交易却一直在进行,日本人从事此类秘密交易最为拿手。一日夜间,普特南•威尔跟随日本人观摩了一场秘密交易。

  进行交易的房间灯光昏暗,两个日本人一动不动地蹲伏在地上。不久之后听到暗号轻轻一响,日本人也以暗号回应。暗号对上后,便见一人缓慢爬入屋内。此人浑身绑满火药,用了一刻钟方才卸完。日本人给他的回报是与火药同等重量的银两。这名卖火药者是甘军营中厨役,待士兵睡着后便偷偷窃取火药,并由同伴数人帮助将这些物品卖出牟取暴利。在此一人之处,除了大批火药外,还购买到鸡蛋数千枚。看罢此项交易,普特南•威尔不由感叹,此真一离奇戏剧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二):现在很多人不都是在重复历史中的历史么 ?? 赞 赞 赞 ……

  2012年,中国钓鱼岛事件及其现在中国的处境,不得让人反思 ……

  通过 《枪口下的北洋》就可以让我们更能清楚的、客观了解:不能盲目的毁灭一些历史的存在性。与此同时,也不能因为事实的存在,而盲目的抵制、伤害当代无辜的人 ……

  另外,前一段时间电视中总是播放些战争历史片,对于战争片历史片,就有很多曲解历史,让人更是以“偶像”的心态去面对和认识历史,然而,对历史的真正的认知想必是少之甚少 ……

  《枪口下的北洋》是作者客观的对历史的认知,从中想必能够让你也能与作者一样的心态去正视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我们的未来也有更深度的反思 ……

  看《枪口下的北洋》,更能让你有全新的认知,赞 赞 赞 ……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三):这本书给了我近期最愉悦阅读感受。 许敬

  许敬:中国基金博物馆特约研究员

  中华民国曾经定都北京,曾经使用五色国旗,但这十五年的历程后人转眼淡忘,又或被意识形态著作描写腐败不堪。光复历史真相是每位史学家天职,因此作者从军事角度入手,一语双关地道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枪口下”的困境结局,以此向我们展示前人奋斗何其不易

  《枪口下的北洋》一书作者为近代史博士,对事实细节档案运用认真专业,而其流畅生动的白描文笔,又为象牙塔中老夫子所不及。本书几乎适合所有年龄层的读者,专家们看出了严谨精致,猎奇者看出了趣味曲折,初学者则很容易找到通向真实理路的门径。而对我来说,这本书给了我近期最愉悦的阅读感受。

  我推荐此书并非因为袁博士是我好友,而是直觉中认为他写得好看,而且真诚细致地还原了民国初期十五年中国的政治众生相和基本社会面貌普通人对历史最大的认知障碍就是喜欢以当下局面想象过去并任意臧否之,而袁博士轻快地以大众容易理解的角度作了场景还原。

  细读此书,仍深深为作者深厚的学力和知识所折服,甚至要重看中华书局《中华民国史》相关部分才能逻辑续接,其严谨如此。但普通读者也可以于文本中恣意游走,找出自己可心处细细品味,甚至可以做茶余饭后的“八卦话题,以炫耀自己的知识学收获

  《枪口下的北洋》中有大量细节描写令人动容鼻酸。如对1926年9月的北伐军围困武昌四十天的描述,由于“围城之后不久军民粮食耗尽”,因此“城内民众也是饥饿难耐,四处寻觅树皮、菜根冲饥。家中所蓄养的猫、狗,也被屠宰一空,一些人杀自己家养的猫狗之前,先给它们叩头致歉,然后一锤毙命”。

  在杀害自家宠物之前“先给它们叩头致歉”。八九十年前中国人伦理素质已经高于如今的欧美国家.历史有很多悲凉沧桑令人不忍逐一道来,幸有史家如椽之笔将其渐渐还原,感谢袁博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凄苦的中国,一个纯美的中国,一个无论爱恨终身难以脱去的中国。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四):被误解的民国,给你看真实的北洋

  苏州大学袁灿兴博士的通俗作品《枪口下的北洋》,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此书共十六万字,书中阐释了北洋时代系列政事件,对于北洋史有着诸多新的认识。

  本书作者运用了诸多口述史料,以及日本外务省、台湾“中研院”所藏档案,澄清了一些史实,并展现了北洋军政要人处理内外事务时的另一面,即他们并不是人们印象中一贯的卖国求荣。民国建立之后不久,在外部,北洋政府便面临着一次世界大战,从中立再到参战,远在欧洲的大战引发了中国内部的无数纠纷。在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北洋政府经历了系列外交事件。

  被动的,有大批德国、奥地利战俘从西伯利亚逃到中国,寻求庇护。中国根据国际公法,收容并给予这些战俘相应待遇。由于中国在一战中根据国际法善待德国俘虏,一战结束后,德国放弃了对华庚子赔款的要求,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有了更多的道义基础

  主动的,徐世昌担任总统期间,一度欲收回失去国土国权,他派遣徐树峥率领军队进军外蒙,兵不血刃,收回国土。又派出舰队从上海出发,取道俄国境内河流,奔赴东北,以收回中国在松花江上的航行权。但他在俄国境内被困一年,目睹了苏联红军日军、白俄的残酷交战。

  在内部,进入民国之后,满清遗老遗少并不甘心,他们图谋再起。在日本支持下,先后发动了两次满蒙独立运动。为了国家的统一,北洋政府积极应对,对分裂国家势力予以坚决打击。在东北珲春,在日本主持的苦肉计之下,1920年,马贼抢劫了日本驻珲春领事馆,并嫁祸给中国军队。事件发生后,北洋政府派人到实地进行调查,厘清事情经过,并对日本出兵珲春的行为予以坚决抗议,捍卫国家主权

  书中也对当时的社会生态予以了揭示。民国初年,国内多变的时局、社会巨大变革、残破的农村……为了生存,无数的流民拿起了枪。在民国初年就爆发震撼中原、蔓延西北的白朗起义考察白朗起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洋时代,了解生存竞争的残酷激烈

  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共和创造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对这个新兴的共和国,人们充满兴奋、充满期待,但这个新生儿,它在方方面面留着旧时代的烙印。对帝王梦想、皇权的留恋,竟然使得北洋时期出现了两次倒退———袁世凯的帝制自为以及张勋复辟。面对此种倒退,为了再造共和,枪声弥漫,烽火四起。在硝烟炮火之下,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场人际关系之战,本书对此也有生动的描述。

  要而论之,北洋时代,是枪口之下的时代。从内政到外交,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枪。枪开创了北洋时代,枪也终结了北洋时代。而以后的中国则仍然处在枪口之下。离开枪口,走向独立富强的中国,尚有待于以后的历史发展

  袁灿兴博士此书,史料翔实,故事新颖,文笔幽默,行文流畅。在体例方面亦有所创新,该书每章均为一个故事,每章又均由几个相互连贯的故事组成。从行文写作中,可以看到穿插于其中的大量北洋军政事件及人物段子,这些均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当然,本书亦有些许不足,书中论述了诸多事件,而这些事件本身就足以做出多本皇皇巨著。袁灿兴博士此书,就史料功夫而言,足够扎实,但这就如同一瓶烈酒,是否每个人都能接受,还有待读者的鉴赏。此为笔者一家之言,读者可以自证,尝试将这杯浓酒,慢慢品来。(沈振亚)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五):游走在主流和通俗之间的不错历史读物

  记得前几年以《明朝那些事》为代表,兴起了一段《xx朝那些事》跟风书的热潮,大量的类似作品充斥市场,使得同题材的历史类读物在市场上着实火了一把。但在这火一把的背后,不禁让人思考——许多读者抱着猎奇的心态像读小说一样走马观花似的读过这一段历史,究竟在脑中留下了多少思考?这段所谓的通俗历史,除了满足一些人的好奇,赚足了眼球,让书商赚的盆满钵满,对于历史本应有的更深层次东西,传达出了多少?

  当然,我在这里绝不是有说哪些书不严肃不好。诚然,我们的市场需要这样一些把严肃历史通俗化大众化的读物,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但同时,历史终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在嬉笑怒骂过后,思考在何处?愚以为,《枪口下的北洋》就是这样一本既不失其历史思考,同时又借鉴了通俗读物的趣味性写法的难得好书

  一方面,从写作者的背景上看,作为苏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的袁灿兴,科班出身。在参阅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于多年的沉淀过后写成此书,使得本书有着较为可信的史料来源。另一方面,包括社科院博士生导师马勇、知名历史学者施京吾以及多家媒体联合推荐,亦为此书增色不少。

  建议有一定历史基础的文史爱好者来读,绝对获益匪浅

  纵观全书,另总结出以下几大亮点

  亮点一:结构有理有据情节谨慎的个人见解融于其中

  纵观全书,看起来是独立的每个篇章,读起来其实是一个整体

  在内容上,一般是有一段比较专业性的概括,贯以一段又一段人所罕知的历史小故事,读来新奇有趣,又很巧妙地论证了作者上面的观点。结尾或是顺势引出下一个叙述话题,让人欲罢不能;或是站在一个观察思索过各段历史的局外人角度,给予一定冷静思索,尽量含蓄而又不张扬。作者的历史素养文字功底可见一斑

  书摘

  姜桂题老年时因血压过高,将血管挤压破裂,休养后得以康复医生特别嘱咐他听戏时要远离锣鼓,免得太响亮了把血管震破。但姜桂题不听劝告,康复后照样去北京戏园。看戏时还坐到最前排,结果锣鼓一响,脑血管被震裂,因脑溢血死去。1921年姜桂题临死时已79岁高龄老友徐世昌正担任总统,下令给他国葬,大肆操办了一番。

  聂士成之死,既是殉葬着一个已经落伍的、保守的时代,又昭示着在一个新的时代中,开放进取包容方是进步强盛的不二途径。义和团运动之后,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未曾有过以为破坏铁路电线杆新式学堂等,就能抵挡住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国家强盛的途径。

  亮点二 语言上 告别传统不容置喙式的说教理论

  本书把北洋那段看上去支离破碎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不是貌似站在某个历史高度刻板说教,而是有理有据。读来感觉像是一个熟识已久的朋友,站在你面前,就这段历史和你侃侃而谈,不时还配以各种有趣的故事,好像他就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亮点三: 小标拟定上 幽默中不乏思想

  诸如“吊儿郎当镇嵩军”“”泥菩萨黎元洪”“笑虎将军孙传芳”等等,许多小标题看起来不乏幽默,给与这些评价的同时,作者的思考可见其中。

  另外,对于封面,看了上面的评论,有一些朋友觉得封面不太好看。我个人恰恰持相反观点。从全书内容上看,封面设计成这样,不以封面的招人眼球吸引读者,“北洋”主题明显,有种历史的沧桑感。而且拿到手,发现里面纸质也很不错,很有手感。

  当然,坦白讲,个人在阅读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遗憾之处,比如图片比较少,比如读过全书,那些之前想来比较平面化的北洋人物们一下变得立体化了,但总感觉对某一个人物的刻画上,点到即止的成分太多,如果有更进一步的描述或许会更好!期待袁博士此书再版时更加完美的北洋史呈现!

  总之~我给这本书的评价是:不刻板,不媚俗——游走在主流和通俗之间的不错历史读物。五颗星!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六):如果历史是海,他就是用浪花囊括了海。

  不可亵渎的是情感,不可背叛的是善良,不可泯灭的是人性,不可忘却的是历史。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山河如何转换,历史,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我不想去感慨北洋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不想评价风流人物悲欢离合,看《枪口下的北洋》时,我只是感动于作者对历史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欢喜记录历史时,大部分作者会在字里行间夹杂自己的情感,偏好

  或者,作者与读者都认为:这样的历史更好看!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它被时间镌刻,不可改变,而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所做的,就该是一丝不苟,还历史以原貌,而评论功过得失,感叹阴差阳错,那该是留给读者的空白

  本书作者用小故事的手法,截取了北洋时代一个个历史的片段,或人物,或事件,依据史实,无増无减,真实的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时代,如果历史是海,他就是用浪花囊括了海!一本好书,值得拥有。我喜欢!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七):以私家身份修撰,不仅成一家之言,而竟成万世之良史。

  北洋是一首诗,枪是这首诗最好的韵脚。苏大袁博士的新作《枪口下的北洋》,踏着韵脚,沿岸放歌,唱尽了这首诗的风华。

  当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之利呼啸而来,传统国家在睡梦中纷纷惊醒,匆匆忙收拾细软或丢掉家当,甩开家丁与小六,避开莲咖和菊花,走上前程未卜的现代化之路。而军阀往往是在这条道上候着的第一个劫匪。

  究其所以,传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各个层面的展开是有先有后的。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但在“要”与“非要”之外,还有个“易学”与“不易学”的差别注一。而军事技术在西方文明中,属于最易学善使的把戏,所以军队现代化往往走在其他现代化之先,这种现代化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也是军队组织体系。新的组织体系,使得掌握军事力量的军人,有条件、有能力越过传统政治对军人干政的约束藩篱,于是他们或入主中枢,或逐鹿中原,或雄霸一方,或祸害乡闾。

  今天回过头看,一部中国近代政治史就是一部武人史。曾、李由士大夫一变而成武人,袁、孙因掌握军事力量遂问鼎天下,蒋、毛均以“知兵”闻名,后分别以军头、方伯入主中央。而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日本,四强藩以武力倒幕;在土耳其,凯末儿籍军功救亡,至于名扬四海,声播宇内的萨达姆,卡扎菲诸君,自不待言。这些人在各自国家里,虽然其后流变发展不一,但最初均因军事而走上政坛。而彼时的中国,外有强邻作祟,内有军阀并起,军阀政治的格局是不可避免的。

  北洋就是这样一个军阀当道的时代,《枪口下的北洋》就是这样一本写军阀当道的时代的书。

  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信仰。我不知道现在这批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但从历史上看,这话好像是对的,历代史家,也有历代帝王,对修史都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但浩如烟海的史书里,受到最高评价的所谓前四史,却无一例外,都是像《枪口下的北洋》这样,以私家身份修撰,不仅成一家之言,而竟成万世之良史。

  而《枪口下的北洋》一书,与前人比肩之余,体例上又有所不同。最初三章,似以纪传体例,介绍了北洋各系的来历,包括北洋三军、北洋的一些旁支,以及当时中国北方的一些其他军事势力,另外把为祸一时,但与其他事件关系不那么紧密的“白狼军”附在这个部分上。北洋何以生根发芽,何以开枝散叶,何以枝繁叶茂,在这里均有了清楚的交代,而且史料裁剪得体,疏繁得当。从第四章开始,笔法又有一变,以北洋时期各大事件为序,一一为看官娓娓道来,偶有新出人物,插一笔另作交代,即清爽利索,又不以旁支害主干,可谓良法。可能一派一系之兴衰,也反映在人才上,北洋系自民国后,虽一时风头无两,但于人才一途,终究凋零,所以袁博士采用这种笔法,固是史家自觉,也是事所宜然。

  但袁博士身为史学新秀,斐然成章之余,论著亦有“狂简”——太他妈简了——之弊。由于该书着力于北洋,故于南方革命党势力着墨甚少,有些与之有大关系的事件也简述而过,未及展开,仿佛一个过于简短的马屁,让人不免心生遗憾:再长点就好了。阅读过程中,我不免揣测:莫非袁博士之作,亦如《三国志》般,虽有陈寿,而待裴松之么?

  近几年,由于原因种种,关于北洋的史学论著越来越多,北洋也渐成显学,渐成杂唱之势,虽有正歌雅乐,也不免有荒腔野板,以至于“二人转”之流也混迹其中。在所有这片歌声中,我看好这一首。

  注一:张之洞在这点上犯了个错误,他说:“西艺必专门,非十年不成;西政可兼通数事,三年可得要领。”我们后来者当知这个看法不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枪口下的北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