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是一本由【美】奚密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行为学家Konrad Lorenz曾说,哺乳动物大多都是“用鼻子思想的”,所以它们用气味来表示占有权,且这种权利归属不仅受空间限制,还受时间影响。这方面,人类虽然没那么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的嗅觉退化了,现代都市尤其是一个嗅觉迟钝、视觉主导的社会),但也不例外。尤其是香气——就像对甜味一样,对香气的喜好似乎是全人类共同的倾向。
这本书所谈的,其实是一种颇为狭义的“香”,即在文学、历史和文化中所呈现的“香”。作者毕竟是做文学批评出身的,她恐怕无意写一本《甜与权力》或《香料的历史》之类的学术书,以分析香的社会文化史,或其在人类学上的意义。全书的结构是以不同的香来区分,简便易读,全不晦涩,对不同的香料在文学中的意象、象征,都十分熟悉,可想是留意已久。这样的写法,趣味性、知识性强,而思辨性则弱。
不过由此还是给人不少的启发,例如作者证明“香”最早的来源和功用都与宗教有关。这就不免让人想到,“香”文化是怎样逐渐世俗化的?到现在,香本身已很少神圣化,有时甚至是极度世俗化的(“香艳”)。此外毫无疑问,在烟草、糖、可可等流行之前,香料原曾是最早的跨国上瘾商品之一,但却直到很晚才工业化,这其中原因又何在?或许是因为香料、香水本身单价昂贵,又不能像糖、咖啡那样大批量地满足所有社会阶层,变成全民化的商品?——这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直到今天,也只有很少部分人使用香水。
有点遗憾的是,作者从头到尾只讨论了“香”,而不涉及“臭”,但这两者如果并起来看,或许能有更多新发现。汉语中的“臭”,原仅指“气味”,无贬义,而“香”则由“禾”、“甘”构成,二字最初均无后世之意,可见从属于两者的对立含义均为后来派生,二者的对立可能是相互加深的——因为有了“香”,也就重新界定了“臭”,反之亦然。而香臭不仅是气味,也在后世文化中逐渐带上道德高下(忠臣为香草、奸恶者为逐臭之夫,乃是常见的隐喻)、以至阶层分异的意味。“香”不仅是一种气味,也是一种符号,象征着人格、身份、品味、格调。在世俗文化中,“香”还常常能起到迷惑、掩盖的作用。
苛刻一点说,书中提到的许多地方,其实与“香”这种气味本身无关,而变成了在谈论“花”。尽管“香”本身来自这些花草,但“花”的文化象征与文学描述,与“香”的文化象征,理应分清是有关联但不一样的两件事。不知为何,全书所谈完全都是植物之香,对动物的麝香、龙诞香则几乎不曾提及,自然也就没谈到王沂孙那首《天香》(可能是中国古代咏香料最著名的一首词了),文史典故上,也漏了著名的“荀令留香”——当然,好多人可能更熟悉的是楚留香,如今提到“香帅”,第一反应想到这位鼻子不灵敏的大侠的可能性,要比想到张之洞的多多了吧。
.27:一五八六年波斯占领印度:按,1586年尚在莫卧儿帝国全盛的阿克巴大帝时期,似无此事
.29:南北朝时代梁朝诗人江淹曾作《藿香颂》。和桂花、麝香相比,他认为还是藿香好,因为“桂似过烈,麝似太芬”:按,这里所说的“桂”应是肉桂,其香气特浓烈,江淹故有此言,唐宋之前诗文中提及的“桂”,通常都指樟科的肉桂而非木犀科的桂花树
.33:《本草图经》里说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应作“著”
.59:白居易的《草词毕遇芍药初开》:“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按,诗题全名当作《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
.69:茉莉既是菲律宾的国花,也是福州的市花,不久前又被选为扬州的市花:按,扬州市花是琼花,全国以茉莉为市花的是福州和芜湖
.93:湖北的孝成:孝感?
.98:“雏菊”来自古英文,意思是“白日之眼”,就是太阳:daisy之意取自day’s eye,实是因其昼开夜闭,非其花即如太阳
.103:毫菊……来自安徽的毫州:亳州
.103:数年前中国大陆曾推出七张菊花邮票系列,从这么多的品种里,精挑细选,入选的七种是:黄十八、绿牡丹、如意金钩、金牡丹、帅旗、柳线:按,此处说是七种,实际只列出六种;这一邮票系列,即1961年2月24日(应是“数十年前”)发行的“特44《菊花》”邮票,全套18枚,此处所列六种即这套邮票的第1、2、5、6、7、8枚
.130:隋朝黔州刺史田宗显:当为“黔中”
.131:上海黄埔区:黄浦
.167:[香妃]她本是和卓皇帝的小妾:“和卓”本是宗教尊称,不应也不能称作“皇帝”
《香》读后感(二):“香”,来得正是时候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这是台湾诗人席慕容诗集《七里香》中的一段,若干年后有流行巨星周杰伦的一曲《七里香》以“初恋的香味就这样被我们寻回”作为呼应。北方的读者可能不太了解,七里香其实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桂花。用“七里香”来作为桂花的别名,可见对于花而言,“花香”确实是它的精魂,而大千世界中草木花果的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于是,有一位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华人女教授,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之余,因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而以“香”为标题,用文字谈生活中的草之香:薰衣草、迷迭香、藿香,花之香:玫瑰、月季、丁香、菊,木之香:檀木、没药、沉香,果之香:柑橘、柠檬、柚子几种芸香科水果,等等,从它们的来龙去脉,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再到衣食住行中的日常功用,为我们娓娓道来。
作者深谙中西方文学中的各种典故。有人也许同时又会联想到周杰伦还有一首以香命名的歌,叫做《迷迭香》。作者提到,莎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写,“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您牢记”。迷迭香,既代表山盟海誓,又象征了永志不忘,西方婚礼上新娘戴的是迷迭香花环,捧花里放的是迷迭香,连喜酒里也漂着迷迭香的场面。它其实早在三国期间就从西域移植到中国,魏文帝曹丕,连同当时文坛的“建安七子”,以及其弟曹植,也都曾以《迷迭香赋》为题,赞美它“芳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英芝”,虽然迷迭香漂洋过海来到中土,失去了它的象征意义,纯粹成为“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的香氛之物。
也许,你曾被香港歌手何韵诗的代表作品《露丝玛莉》及其完结篇《再见……露丝玛莉》所深深感动,但未必知道这两首歌其实和迷迭香也有莫大关系。表面上看,歌中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因世俗压力而人各一方的凄美爱情。Rose和Mary,分开看是两个再平凡不过的英文名,但Rosemary连在一起,便是迷迭香。念及填词人黄伟文的这番用心良苦,对于露丝和玛莉所面对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无奈命运,恐怕便会有更深一层的感喟。
一截小小迷迭香就能牵扯出这么多有意思的意象与故事,书中此类有意思的追溯不胜枚举,从中,我们知道了很多以前往往知其用而不知其所以用的事情。另外以前过中秋节和农历年,我们经常能吃到的文旦柚,为什么如今似乎被葡萄柚取而代之了呢?现在我们知道,而葡萄柚是19世纪后期为供应新鲜水果业而栽培的新品种,皮薄多汁更甘甜,由橘子和柚子杂交而来,野生的葡萄柚其实非常小,因此才会被叫做葡萄柚。而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客柑橘、柠檬、柚子,是唯一能提炼出精油的几种水果,能出乎意料的是它们居然与花椒同科——同属芸香科。再比如乳香和没药为何是中东和欧洲焚香传统的主角,而亚洲薰香文化的明星为何是生长于东南亚和南亚的沉香。
若你被书中提到的诸多香激起了兴趣,也许你会自己再进行一些钻研。像以前提到香草,我们只知道是甜品众多口味中的一种,还知道其英文名为Vanilla,但至于它是何时及如何进入老百姓餐桌的,就茫然不解了。经过一番自己的查证,我们会发现,Vanilla原产于墨西哥,直到航海大发现时期才由西班牙航海家带回欧洲,推算起来西方人认识它的时间不过五百多年,没想到自此以后,Vanilla因为香味与甜品十分合衬,竟作为一种甜品香料成功征服了全世界,以至于在现代汉语中将原本在《楚辞》中泛指芷若、泽兰、木槿、蕙和杜衡等芬芳植物的“香草”一词独擅为己用。
《诗经》在古代的功用之一,便是使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能提高人们对所生活的日常世界的敏感度。生活化的博物学小书,在如今的西方世界很常见,略举一例,Dan Koeppel《香蕉——改变了世界的水果的命运》(Banana:The Fate of the Fruit That Changed the World, 2008年)就用生动的笔调将香蕉这一最常见水果的前生后世交代得清清楚,非常值得一读,相比之下,目前的国内此类"博学多闻”又饱含情趣的通俗读物实在稀缺。因此,“香”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香》读后感(三):用剔红食盒装的必胜客
rimavera pompei,所有西方美术史开头会提到的。这幅画甚至有个风格叫庞贝巴洛克。。。放到中国对应就是说,长沙马王堆时候的一幅壁画,有了康乾盛世的气象。。。所以这样的封面完全就是高端历史风月的代名词了嘛。
以为又是最近流行的可爱译者们找到些洋鬼子奇淫之技的奇葩著作了
所以我期待真的是相当的高啊
很多历史植物,特别是西方植物的故事交待了很多。
还有很多中文诗歌中的涉及。
至此,
我已然开始惊叹说,这个翻译好牛逼,跟作者合作得真是好啊,不错要给五星了。
然而看了大半发现基本所有的味道,最后都要归结到精油,芳香疗法上头去,好像这样味道才有实际可见的好处。
于是我觉得这点就俗气了。
比如宋代的团茶跟元代的清茶相比,农耕贵族饱食终日的优越性凸显,高下立判。越是没用的,越是折腾的,才显得牛逼上档次好吧。
看完发现,作者把所有市面上常见的香水见缝插针的分到各个味道下面,从香水香精开始认识香味,又俗了。
在普罗旺斯的阳光下,站在薰衣草田边,半生不熟樱桃味从齿间溢出的芬芳跟嗅觉结合之后的体验,又哪里是香精能讲述的故事呢?跟读书评不如读书一样,精神是要以直面对象的第一手体验到的方能有灵性。
一查作者,原来是个居美的台湾人。书中有中国印度西方的历史故事,有广度,有历史,有现代获得的感受,若只如此拾人牙慧的综述,是会让我觉得在浪费时间的。
好在还有些小的亲身体验的点还很闪亮,虽然很少。
比如玫瑰串珠的制作方法,丁香橘子球的制作方法——这些匠心独运的精巧才是本书最大的亮点,超过纵贯古今横跨东西的二手典故堆积。
作者,你真心擅长的是这个,放过那堆你日常的论文写作工作与纠结不清的治疗功效吧。
总之,用这个封面,加上实际的内容。基本就是——
像用剔红的食盒端到面前,打开里面装了的,是必胜客的大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