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所谜案》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寓所谜案》读后感(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意想不到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像《高尔夫球场命案》,读者根据书中的线索推理渐渐分析出案情,从而推理出凶手,侦探也揪出了凶,但在剩下几页,侦探又拿出了一个在之前的章节我们不曾见过的证据或者说想法或者说灵光一闪来了个大逆转,诚然是意想不到的,但悲剧的是在客观性和公平性就有了个大硬伤。书中人物的逻辑思维是作者安排的,正如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说,她想让她笔下的人物怎么样,她们就得怎么样,我们读阿婆作品的时候往往很难根据一个人物对另外一个人物的思考、评价来梳理案情。经常出现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莫名其妙的了解或者说罪犯的基因可以遗传令侦探警觉诸如此类的情节。这样的情节无异于在对讲究客观证据的读者说,看运气呗!
当然不可否认书中也有着对凶手的暗示,也可以让人轻易猜出被害者和l夫人房中的争吵所为何事,l夫人想见谁,和谁约会。但关于凶杀案情,也不可否认有一些很没必要的误导。
案情的分析使我们很快可以想得到谋杀给谁能带来好处,从而分析出凶手是谁,然而,这是不是太简单了?但是有了之前读阿加莎克里斯蒂前车之鉴,比如第一人称视角的误导(选择性隐瞒如《无尽长夜》),遗传型的犯罪(如《高尔夫球场命案》)遗产,我们根本无法触及在之前并未出现的证物(如《致命遗产》),这些都可以造成结局的反转。书中人物的英式逻辑思维带着一股浓浓翻译腔,丝毫不具有严谨型,很大程度根据作者的喜好而定,对案情的分析难度有增无减。根据阿婆的手法,即使你根据案情推断出凶手,她在结尾找出一个前面未出现的证据或者什么隐情来反转剧情也是非常正常的。
简而言之《寓所谜案》悬疑铺垫很足,有些描述模棱两可交代不清,喷嚏交代为消音器更是牵强,牧师的布道这个天意也是令人汗颜,前面铺垫看得出来阿婆很想摸索出一个严谨的故事,附的图也是有一定的帮助,可惜还是秉承了阿婆作品的一个大毛病,悬疑有余,严谨严重不足。如果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反转让人有后顾之忧,恐怕凶手就一目了然了。
典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式作品……
《寓所谜案》读后感(二):克里斯蒂小姐…不对,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一集
注 120千字
涉及泄底
与波洛侦探系列相比较而言,马普尔小姐探案的这篇作品中侦探角色的出场篇幅非常短小,大部分时间由主视角的牧师和几位警督东奔西走。(这只是我读的第一部马普尔,也许别的作品会不同)
造成的问题正如另一位之前的评论者所言,太少的破案进展会是这本的一个小毛病,但是个人觉得阿婆的故事安排使我在阅读过程中从没觉得乏味到失去兴趣,所以应该不至于让你读不下去。线索有很多,不过大致是与案子本身没关的,猜出线索的谜底有助于你梳理下人物关系,前提是你真的把所有人的名字,其职业再其性格记下来的话。比如,我在24章霍伊斯再登场时把这人给忘了。
因为出场人物多,且有些人间隔时间略长,记起来有点复杂。所以根本没猜凶手是谁,直直地往下看,得知凶手,不是特别惊讶,不过所谓人性观察探案,其实更多利用了读者(也包括剧中人)自身的思维惯性吧。
《寓所谜案》读后感(三):故弄人性的障眼法
这是读阿加莎的第三本,前两本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和《煦阳岭疑云》。总体而言,没有更多的惊喜,仅仅加深了我对阿加莎的印象。
书中配的地图、房间布局图,这种手法明显是学习亲爱的柯南道尔,但是完全是学其形式,不得其精髓!福尔摩斯中的每一副图都是乐趣无穷,简单且一目了然,根据自己的思考加上看图,颇有恍然大悟之感。反之,阿加莎的配图仅仅就是配图而已,完全看不出来有何作用,对于读者思考案情也没有任何帮助。
再者,人性是否剖析的过多了,关于斯通博士、格里塞尔达、秘书小姐、莱蒂斯、丹尼斯,一切都是为了迷惑而迷惑,除了把枪放在花盆中这个桥段比较智慧以外,几乎看不到案情中的任何智慧与奇特之处。
无比怀念老柯对华生那种出乎意料的指示和安排,或者坐在贝克街公寓中查阅旧报纸上的字母,阿加莎擅长探索人物性格,老柯而注重实证和细节分析,充满了闪光的智慧和广博的知识,这才是侦探小说的最高境界。
《寓所谜案》读后感(四):我在寓所
本书是以马普尔小姐为主的第一部小说,显然,此时的马普尔小姐的确与他后面的表现有很大的区别。首先,马普尔小姐此时是一个爱管闲事的老太太,似乎她的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为了服务于她的这一种形象,与此同时,村中的其他老小姐老太太也是如此,她们永远是热衷于茶余饭后谈论他人隐私的群体,显然阿加莎奶奶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有体会,只是不知这种情形屡次出现在她的作品中是为了表达她的不满与讽刺还是仅仅为了反映这一社会情结或提高真实感丰富人物形象。
我想说的是,我感觉本案的支线太多,即一个案情涉及了太多与案情无关的东西,其最初出现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增加案情复杂度以迷惑当事人和读者,但是我感觉有些设计就有些牵强了,这是我读的第二部阿加莎奶奶的侦探小说,感觉比我先前读的同系列《破镜谋杀案》差一点点,这当然只是个人看法。一些支线,比如霍伊斯挪用公款这一桩,诚然,这件事很好的说明了霍伊斯先生之前惶恐不安的表现的原因,但我总认为这有点牵强,并且不够过瘾,因为他之前多次就本案把牧师的嫌疑倾向引向他处,这显然有洗脱嫌疑之嫌,而后来知道他仅仅是挪用公款,他惶恐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为什么对本案那么关心呢。另外,莱斯特郎兹太太的出现也有一点多余之嫌,也仅仅是为了提高案情复杂度的,案情复杂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通过扩大嫌疑人范围这一点似乎显得不太高明。
叙事采用第一人称多少显得有些怪异,主观性也不由得增强,我还是喜欢看那种旁观者的叙事口吻,那样看起来整个儿的事件都非常的清晰明朗。
以上是我所言的一些不好的地方,我也就仅仅发现了这些不好的地方,因此本书就我而言还是不差的,逻辑性比较好,英伦风比较纯正,对于文化民俗的思考也很独到,甚至我觉得阿加莎奶奶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
此外多说几句,普罗瑟罗太太和雷丁先生大约是没有爱情的,雷丁先生也就是看上了普罗瑟罗的钱财,不选择普洛特罗小姐而选择其继母下手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他和格里塞尔达之前的一段恋情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通过本书对于牧师的地位也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吧,原来那些老妇人们是如此看重牧师,原来教会执事在她们甚至所有人眼中地位那么高,生长在无宗教信仰的环境中,对于这一认识,该是十分惊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