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是一本由刘笑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一):再难的路我都一路走来啦,还何惧更远的地方
现在我们越来越爱背包旅行了,也许是为了逃避自己身处的环境,也许是为了感受新鲜的事物,也许是为了追寻自己的向往····但无论因为什么,都给我了我们勇气,让我们义无返顾的走出去
旅行途中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无论是对以往的还是未来的自己,在途中会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发生,改变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会遇到很多人,发生很多故事,也许他们都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但就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才不会让你的生命留白···
旅行的意义也在于你会遇到各种牛人听闻各种牛逼事会不断的刷新你的人生观,不身临其境你永远也不知道这地方有多美,你永远无法与别人感同身受就如同没有人可以真正懂得你的体会一样··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二):放弃自己才是最大的可耻
事实上看到这种话“真诚为你讲述,单身旅行的女孩子是怎么搞定家人的”我就不太想买这书的,不过最近在读的书太深奥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些不费脑细胞的文字来调剂,所以这本书就这样理所应当的成了调剂品。
看过大部分的旅行书《我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我们终究会牵手旅行》之类的,看完以后最直接的感受是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出去旅游一趟,想象他们走过的风景,遇到的故事也会在我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或许更加精彩也不一定。从一开始,这本书就在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故事,写给爸妈的信里就像把我所有想告诉爸妈的话一一陈述,但是她是真的做了,不再因为那些摇摆不定反复的声音而犹豫,坚定的用行动和充分的准备告诉家人:相信我。
作者辞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她会沿着内心的步伐继续前行,走更远的路,用更多更美的风景当作背景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事实上,辞职后我也做了一场长达14天的旅行,在这个过程前朋友基本上规划好了所有的路线,预算和大部分可能遇到的情况都尽量做到心里有数。在旅行中除了感受美景外,脑袋中响了最多的是“回去后怎么办”。
辞职家人不同意的,继续读书的想法家人更不同意,所以只剩下一条出路,回去以后继续找工作。既然要找工作,那么是继续做以前那自己完全没兴趣的职业还是找一个自己喜欢但是完全没经验的?
这些声音就在风景艳丽的旅途中不断回想,挥之不去。回家后,没有急于找工作,想给自己点时间看看自己真正想做的到底是什么。一份赚钱的工作亦或是一种满足的生活状态。
书里说“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朋友S从国外回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匆匆离开,离开的时候她说,想离开这里并不是因为国外有多么美丽的风景,有去不完的旅行,只是因为那里有她想要的自由。自由,好美丽好飘渺的字眼。从多久以前,开始混混沌沌过日子,因为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以后的生活早已被规划好,我的努力我的挣扎最后只会功亏一篑,所以理所应当的放纵自己。直到有一天清醒过来,没有人能阻止我的步伐如果我真的想做一件事情,阻止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心,所以我没能选择更好的生活只是自己活该。
作者很喜欢作者保罗·柯艾略的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一句话:“每个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天命。在那时候,每件事都清晰不昧,每件事都有可能。他们不会害怕做梦,也不畏惧去渴望生命中任何发生的事情。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会说服人们,让他们相信,根本就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被蒙上眼睛原地转圈的驴子,想来我其实也是一只驴子,不过我的眼睛是被一层一层的黑纱蒙上,这些黑纱有的是父母的期望,有社会的侵蚀,但是最厚的那层竟然是我自己给套上的。小时候最喜欢看旅游杂志,每次都会去买10元三本的旧刊津津有味的研究作者去过的地方以及那个城市的独特历史,梦想着就是我以后的生活,探寻世界的美景,编织自己的故事。之后家人告诉人应该活在现实里,不是白日梦中。于是我开始说服自己相信这些梦想是年纪第一名才有资格拥有的,我开始不再看旅游杂志,给眼睛蒙上黑纱。我所剩下的读书热情都耗费在言情小说上,即便每次看到故事开头就可以预知后面所有故事依旧乐此不疲,因为除了这个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填补心中缺失的空虚。
一年安稳的工作经历似乎耗费了生命力所有热情,就像未来再无任何可能,直到这一刻才慢慢意识到,也许从一开始我就选错了人生,放弃自己才是最大的可耻。我所拥有的智慧还有光阴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埋葬在小说里的青春时光还是一去不复返。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继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不会再这样轻易放弃自己,不管是已经发生的,还是没开始的生活。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三):我没那样的勇气
初高中的时候读过不少所谓学生必看的名著,其中以外国名著居多,里面不少经典桥段至今记忆犹新 如数家珍 必要时也可卖弄一下。然而 现在回想起来 这些书其实离我的生活那样遥远,似乎是理论的高度。现在在书店经过那样一排名著面前也只是“一带而过”,我觉得现在的我需要的是那种贴近生活的书,作者和我年纪相仿,能以她(他}的生活经历给我以指导,好让我知道这个年纪的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说白了就是可以有一个模仿的对象吧。这段时间正好对旅游有种痴迷般的向往,在豆瓣上偶遇这本书后有种不期而遇的缘分感,读着她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好奇心被慢慢满足,很爽。完全贴近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好像离主题有点远,呵呵。假想一下,让我一个人去西藏,,太恐怖!我是真的没那样的勇气,至少得有人陪伴吧!不过去西藏的愿望却被刺激的愈发强烈,总有一天我会去的。我真的想感受下三毛曾为之痴迷的沙漠,也想在千年古杨下感慨生命的渺小与伟大,更想坐在某一静谧的湖边等待日出,思考人生。西藏 等我。
其实很爱文字,也很享受沉浸书中的那种投入。只是高中时期为了学业,我与书本真的绝缘了三年。现在大学时间充足了就又开始读起来,只是却发现现在写起东西很困难,完全没有以前的才思泉涌。可还是很爱写,心情不好就写日记,读书有感触就记下来。原谅我今天的语无伦次,很久没正式写东西了。不过今天写的更近乎于一种倾诉吧。
‘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四):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
这本书是去年看了当当畅销书榜买的,当时的我刚好失恋,心境就像掉入了一团浆糊里,迫切需要一个出口,很多人建议去旅行,但正在考研关键时刻,我当然没有成行,这书便被搁在书架最上面。春节大扫除时它“啪嗒”一声砸中我的脑袋,于是仿佛较劲般,我用整个下午看完了它。
老实说,近年来“间隔年”、“辞职去旅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被炒得太熟了,隔几天就听说身边人去旅行了,去体验生活了,去丽江找艳遇了,所以在这本书前我对旅行类书籍并不看好,但这书跟那些书有很多不一样的点。
第一个亮点是封面上那句“真诚为你讲述,单身旅行的女孩子是怎么搞定家人的!”作为一个长得还算不错的女孩子,咱爹妈最担心的就是没好好看住,让好白菜被猪滚了!所以别说是一个人出去旅行,就算身边陪着几个人,爹妈也不见得能放心。可是旅行这码事,要是跟脾气相投的人一起那还不错,跟不在一个频道的人一起那简直是煎熬,玩都玩不爽快,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一个人旅行才是真正的旅行。于是说服爸妈让单身女青年去旅行成为我永远的痛,不论说什么,他俩人都摆手,就是不许。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有一封写给爸妈的信,说了自己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三保证自己身体强健扛得起旅途的困倦,并保证好好照顾自己,这封信帮我解决了一大难题。
第二个亮点,也是我认为此书最珍贵的地方是作者并没有单纯叙述旅途上的风景和人,而是在静静地思考,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触景生情,思考自己过去的生活,思考自己的未来,以及那些过去一直没有想通的问题。
“今天,想起曾经那些求而不得的东西,都是多么不值一提。也许那些今天正在苦苦追逐的东西,在未来某一天,都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我相信,总有些东西是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无论站在多远的过去,还是多久的未来,没有人可以否认它的重要性。”小时候我喜欢一双小兔子拖鞋,因为妈妈不给买,哭了好久,直到现在都记得那双拖鞋的样子,可是现在的我已经能够买得起好多双这样的拖鞋,便不再觉得它珍贵了,那么到底什么东西能在人的一生中持久珍贵下去呢?我想是父母和梦想,无论多大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而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想,只要我还有口气活着,就会折腾,就会不断去追梦。
“没有越走越轻松,反而越走越沉重,甚至开始怀疑出来的意义何在。终归是要回去的,回到北京,我应该选择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生活又会有什么改变,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要面对。”作者并没有吹捧和鼓励读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如实记录路上的风景,同时也如实记录自己的愁绪,辞职去旅行虽然时间上较为宽松自由,但是后续的麻烦却无形中带来很多压力,旅行完要去做什么工作?旅行回去后以前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每位裸辞去旅行的人都该三思。
我跟作者处在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生活环境,独身子女,父母娇惯,但我们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乖孩子性格,相反仿佛叛逆期延长,天天只想着离开家里,去寻找自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对身边一切事物都厌倦,认为父母什么都不懂。虽然我跟父母没有过吵架,但内心确实是憋屈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让我走远,只想把我绑在身边工作、结婚、生子,甚至不惜让我跟很喜欢的男友分手,跟我的梦想说再见。其实虽然嘴上没说什么,我心里是有怨气的,可文中的一段话让我有点理解他们了。“我们其实是被各种观念拉扯着长大的,谁骨子里都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与自己喜欢的人和事长久相伴。可就在我们想入非非的时候,父母将我们一把拉回现实,告诉我们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过日子。可那颗不安分的心,总是想把我们拉扯进自己理想的世界里,就在这些拉拉扯扯中,我们逐渐成长。”父母和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一样,观念不一样有代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他们那个年代,稳定是一生的追求,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梦想,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真爱,只知道踏踏实实过日子,哪怕是做不喜欢的工作,哪怕是跟不喜欢的人凑合一辈子,他们觉得这都不能改变,因为稳定是最重要的,理解归理解,但真的不敢苟同。可正如作者说的“义务总是与权力相互依存的,有了权力自然要履行义务。”在最初的二十年里,我们一直在收获,收获教育,收获衣食无忧,收获父母的宠爱和呵护,我们已经收获了太多,当我们去付出时,又何必计较得失呢。”或许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放弃我的梦想,放弃爱人是错的,但既然是为了父母,给了我生命的人,我退一步又何妨呢?
旅行不是走马观花看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同时历练心境,作者一路走走停停却从未中断思考,这一路看明白很多事情,我想她回北京后生活会更加踏实和有目标了,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吧,在路上看不一样的风景,看不一样的人生,给自己一个最好的选择。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五):年轻的心,需要远行——附带审视一下我老去的心灵
这本书刚打开,便看到小半幅中国地图,由拉萨向北再一路向东,一条红线蜿蜒至成都,醒目非常。
我心中震动。
你可曾做过这样的事情?
拿出一幅地图,将自己已去的、想去的地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意大利留学时,我曾经在Agenda(意大利语:日程本)后面的意大利地图上标注过自己去过的地方,但是由于我自己的旅行是零零散散的,而且有些小村镇在地图上没有显示,所以后来我索性抛弃了Agenda上的地图,直接拿《意汉词典》后面附录二中的意大利城市名称表来作标记。
这本《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唤醒了我尘封许久的记忆: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有叛逆精神的,都不愿意过着重复乏味的生活,在我们的眼中,外面的世界很神秘,充满了瑰丽的色彩,我们想去探险,想塑造一个个新的传奇。而旅行无疑是改变现状、探索外界的最为简洁的方式之一。
有人说,旅行中最能体现一个人最最本真的性格。
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的作者刘笑嘉,她的性格被钢筋水泥的朝九晚五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慢慢打磨,逐渐由本是棱角分明的天然宝石变成一颗大都市中最最寻常易见的白领女郎式的鹅卵石。
但是,在旅行中,她的真我冒了出来。她其实就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活力女郎。
举例来说,在去博卡拉的路上,刘笑嘉与刚刚结识的同伴一起租摩托车,甚至同尼泊尔的小伙子们玩起了飙车。
租车的事情我也做过。那一年在撒丁岛,我老公租了一辆摩托车,带着我沿着崎岖蜿蜒的山道,驶往海边。其实我老公行驶的车速并不快,但是迎面而来的海风吹得我衣裙翻飞,心头更是紧张,我拼命抱紧我老公,不停地念叨,慢些,慢些,再慢些。
我这样的人,即使叛逆,即使出走,最多也就在离家公交车的一站车程范围之内,我不会跑到陌生的地方,更不会走至天涯海角。所以,我这样的人,再勇敢、再冒险,也绝对不会去玩飙车。
这就是流淌在血脉之间的个性差异。
另外,在中尼公路上搭车时,刘笑嘉的同伴当时说得大义凛然,一副同甘共苦的模样,但是等车来了,夺门抢车的却是这位满嘴义气的同伴。
是不是朋友,检验的时刻往往不是一起逛街shopping时,而是处于急需解脱的困境时。
所以,有人说,检验爱人是否合适的途径之一,就是同ta一起去旅行。
在这本波西米亚式的旅程中,刘笑嘉流放的只是她那颗渴望自由、渴望改变的心,她并没有放逐她的灵。
刘笑嘉说,一个生活家的标准之一,是必须拥有一项与钱无关的骨灰级爱好。
而我,早已被安逸的生活所腐蚀。
我现在出外,绝对不会住三星以下标准的宾馆(这三星还起码是欧洲三星宾馆的卫生标准),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去尼泊尔的——尽管所有的旅游书中都将尼泊尔描绘得那样美好,但是所有的书中都会提及尼泊尔宾馆的卫生状况不佳。
记得读研究生时,有一次和同学一同去五台山玩,甚至在山上比较干净的民居旅馆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去同学的房间,看见她在卫生间里满满铺了一地的卫生纸,我就心有灵犀地笑了。虽然我还没有夸张到铺一地的纸的程度,但是我绝对是宁可忍着憋着也要减少自己去卫生间的次数的。——我们都是被大都市的生活惯坏了的人。再后来,我再去五台山时,是宁可辛苦也要坐小巴当天下山去太原坐动车回北京的。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去看一看敦煌的飞天、听一听月牙泉的水声。只是,我也知道,这也只能是梦想,因为现代化的生活早已磨去了我“无畏无惧”的灵魂。
也许,人越年长,才会发现自己所受的束缚越多。
工作、学习、家庭,种种负累缠绕在身上,结成一个茧,而我们,早已失去了破茧而出的勇气。
也许,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会有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才会不计后果地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旅行,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看清自己真实的需要,会开阔我们的心胸,让我们看得更远。
所以,趁着年轻,趁还没有生活的负累的时候,赶快去旅行吧。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六):梦想的力量
因为书名,买下了这本书。
都市中生活的久了,心变得不快乐,呼吸着压抑的空气,渴望远方的生活,渴望体验别人的别样的生活。
同样的年龄,却是迷茫。
边读书边感受,出去的日子的确好。通过旅行,体验生命感受生活。
“坐井观天天不语,一段枯禅,参到如今。”有时也会觉得静静的时光,很美。时间仿佛是静止的。
“在彩云之南筑一间精舍。秋冬卧梦,春夏读书”。看古言的小说越多,有时反而向往平静的生活,没有一切电子产品,只有书,只有自然。
“空间越来越大,东西越来越多,心却被挤占的越来越小”。多么向往社会没有欺诈,只有善良,夜不闭户。
读的时候,感觉作者的胆子真的很大。有的地方的确害怕,一人面对陌生人,面对迷路,甚至语言不通,该需要多大勇气啊。
也有人因为风景美,找到了自己,留下来,开小店。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突然顿悟,找到最爱的生活,最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
旅行,让人成长,去发现自己。期待自己不久以后的旅行。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七):远行,是一份修行
谁不想来一次没有负担的旅行呢,只是很多原因,让自己说出“身不由己”这样的借口。
算起来,去过的地方真的乏善可陈。数来数去,都是那么一些商业化了的地方,机械性的拍照,各种景点,各种美食,各种心情,上传到微博,上传到微信。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僵硬,敲出的文字越来越淡漠。自己好像成为了一个不被感情拥抱的人。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我喜欢的是这句话,然后才喜欢上了写这本书的作者的心情。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选择想要的生活。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让我有时候确实无法喘息。每次看见周围的好友各种商量游玩计划,我只会安静的呆在一边。旅游,现在对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无法带着现在这样的心情去欣赏另一处的风景。可能多少由于个人执拗和性格,很多情绪,很多事情,放不下,就无法远行。
如果什么时候,我真的可以说走就走,说明我真的忘记了,真的忘记曾经的伤害,忘记曾经的回忆,忘记你们,忘记你给我的温暖。
修行需要定力,这是一场考验,起码对于我来说,需要一份合理的理由。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八):闲来无事,废话几句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的生活。如果不是在选书,也不会看内容介绍,也不会看到作者信息,和评论。
如果没看到,就像看电影没看剧透,从书的名字会以为是个文艺青年的小文艺文章,或者一段小文艺青年的故事经历,无论好坏,接近潮流,有商业前途。
而看与不看的选择,也大约终究是不看的。然而没有如果,只有实际的是,看了介绍以后,肯定是不看的了,但是想评论。
一路旅行的著作,书名和内容让我误解,我也会怕没有机会,选择喜欢的生活。一个小资的念头而已,不能啥事都拿来当万金油。
一路走过,肉一斤没少,话约来越多。现在这年头,这也是可以当书本内容的,以前写书的,这种是算字的,却不能算文字的。
说这么多找茬的话,我也反思是否在妒忌,因为尝多苦难,所以一定要说给所有人那是苦的。就算是吧。
而旅行的话,有那么多人在说意义。其实能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的城市走得多了,哪里都是一样的。外国我是不知道的,而可以在中国和下一站非洲旅行的人,让我想到一个笑话,非洲有个小狮子吃了一个中国人以后,哭着找妈妈,妈妈我吃了一个中国人,要死了,怎么办?妈妈说没关系,能在非洲的中国人,一般不会吃地沟油,喝三聚氰胺。不会中毒的。
这样的旅游,资本主义调调,意义是很确定的,生活也是不用选择的,只要多点智慧,少点浮华。
而如今写书再也不用编辑审核,只要自费出版费用就可以了。
就是因为这样的太多了,即使没有虚荣,对我这样的人,也会一竿子都打到免得碍眼。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九):要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正在读的一本好书,,,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个缺乏勇气的人,但理性的分析下发现自己依然属于一个追求安全生活的人。从制药行业转行做审计,一个每天跟一堆化学符号和制剂打交道变成几天就搞清一家企业的账跟不同行业的企业打交道,这种跨行业转变我自认还是挺有勇气的,但只是追求生活的安稳和自我价值的过程。当生活只有工作强度不断升级和每天的加班忙碌时,我的心里和眼睛已经让我感受不到新鲜,色彩,风景是什么感觉了!我开始审视这是我真正喜欢向往的,自己追寻的生活状态吗。。我只是对有把握的事情会去谨慎行事。。读书的开篇时我感觉自己就是缺乏这种勇气!其实是一种自信!看了作者的经历,她就是我们身边人的经历,为我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一股释放自己的冲动,,,非常喜欢的书,希望自己选择到真正喜欢的生活。
《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读后感(十):安静的时候,才听见心跳声
游记看多了,总希望遇见特别的。再精致的光影、绮靡的文字,若不出寻常套路,不过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撒尿”的玛丽苏版。更何况,游记和亲历隔着一层,很多时候看别人玩转天地、娓娓道来,还贴心地来上几条“tips”,真内心滴下的血都能自成条幅,上书:羡慕。嫉妒。恨。
但有些游记,却能穿透花花世界,让你读到静默的力量。如果不用比尔•布莱森的标准来苛求,刘笑嘉的新作《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大概算一本。从书名的平实,就能管窥一二(虽然会让人脑补张震岳的声音)。
刘笑嘉兴许是典型的北京大妞,时而欢笑、时而疯癫,内心也未尝不是九曲十八弯的款曲,但总体算率性。和常人一样,她徘徊于现实,梦想沉潜,却并未消亡。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挥别父母,向男友告辞,一个人出门旅行。在当下,这早就算不上什么离经叛道的事,需要的只是决心和勇气。碰巧,这两样常人缺乏的东西,刘笑嘉都有。
看书里记叙一路的嘻嘻哈哈,偶遇的人,不输给沿途的风景。刘笑嘉没去太神秘的地方,西藏、尼泊尔,对国人都不算陌生。但一路走来一路写,反倒让人品出些滋味。个中秘方大概就是实诚。
刘笑嘉并不讳言任何微妙的情节,喜怒哀乐乃至苦闷尴尬,都如实呈现。给父母和男友的信,让读者看固然稍显造作,但笔触真诚,也都出自肺腑。怀揣同样困惑的年轻人,大概会有所启发。
在书里,刘笑嘉写到父母的宽容,也写到与父母之间难以相互理解之处。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并无轻重可言。在路上,远离每天都要回的家,反倒更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也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刘笑嘉鼓励朋友说,“父母在,不远游”后边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刻意强调后句,甚至拉起孔夫子周游列国的“虎皮”,哪怕部分曲解了《论语》的原意,也颇具煽动性。更重要的是,在今天,“游必有方”的“方”,除了外在的目的地,更是自己的内心。这些体悟,也许要看完全书,甚或要自己上路,才会真正懂得。
书里有趣的细节很多,在此不尽一一。想说的还是书最大的价值所在:为逃避现实而旅行,结束之后,一定更加苦闷。旅行之于生活,仿佛饮鸩止渴。真正的在路上,是拉开一段距离,到他乡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刘笑嘉行迹并不出奇,但她直观地呈现了认识自己,进而认识周遭、认识生活的过程。在书的最后,她也和男友携手走完最后一程,回到家中。这是真正动人的地方。旅行的意义,在于归来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人间路,唯有静默的时候,才能听见真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