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大学不迷茫》是一本由尹李雯、孙朔、李想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的大学不迷茫》读后感(一):我不觉得这本书值得大多数的大学生看,但的确有一些人会找到真正的共鸣。
我不觉得这本书值得大多数的大学生看,但的确有一些人会找到真正的共鸣。
#1. 关于passion
原文有这么一句话:我最后想写的,只是一种“关系”,或者“关联”。从高三到大学,这个纪念中,我们都会做出影响我们一生的选择。每个选择都是选择一段关联。
这让我想起了,可能生命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不断地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联”,而这些关联正成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
书中不仅呈现了港大的一群同学,还有一些内地名校的学生,从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极大的不同。相比大学四年游学于三洲四地港大学生的积极、开阔等相比,内地学生更“老气横秋“一些。
#4. 间隔年,为什么不可以一边学习,一边间隔?
专注,对于真正需要间隔年的同学而言,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相当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来做一些事情。
《谁的大学不迷茫》读后感(二):论多元化
这本书还没正式发行的时候,我的一个闺蜜跟我略带沮丧地感慨“她们都出书了可我呢”,这时候手边刚好摊开一篇文章,标题是《素年锦时不自知》,多好的诠释,每个人的过往都可成集,出书并不是给自己打一个“已成功”的标签,特别是这本书,我没有看出丝毫作秀和喊口号的意图。市场上太多励志书,有人看到封面甚至都没有读过一页便狭隘排斥刻薄对待,tag上炒作拜金。深感这类人也并不适合翻开此书,因为看过内容或熟知这几位作者就会感到它的宽容大气和兼容并包。你看的到作者的光环却看不到背后的努力。就是那些个性鲜明内容朴实的小故事组成了这本书,听她们娓娓道来一路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反思中思考下一段路该怎样走。所以并不是一本作秀的书,而是俯身和大家分享讨论并共同展望未来。
之前也看过类似的一本港大毕业生写的关于港漂的一些内心感悟的书,书中作者放弃金融工作,叩问内心后决定投身公益领域,并用大篇幅进行了传教。在找寻自我价值的阶段,面对金钱和道德总有些人会极端化,唾弃权钱歌颂清苦,特别是近几年过分盲目的崇尚公益,虽然他们也并不一定知道公益到底是做什么的。不是与多数人热捧的东西背道而驰才叫多元性,一味的反对“随大流”才是真正的不包容和反多元性。
该怎样迎合少部分标新立异者的口碑?做公益,没钱赚没饭吃但感到升华和崇高?环游世界,放弃工作学业一路沙发客搭车历经险阻?纹身抽烟***讲话犀利,我就是个随性敢爱敢恨每天自称bitch的女汉子?不做评价也无法预测未来许多年的社会趋势。
看过此书我仍然不知道何谓成功,但我可以确定一定是心底无私才能拥抱天地。书里多次出现“永恒”的字眼,爱,恨,快乐,苦难,成功,失败,没有哪一样是永恒。她们也一样,想在人生的波澜壮阔里寻找宁静。
《谁的大学不迷茫》读后感(三):作为港大的校友,看到宣传的内容很失望
旅游?咨询公司?国际化?金融业?这是 大家期望中港大学生的标签吧
还有,这又会印证和加深港大大陆生对于“经济金融”的“执着”吧,呵呵
又让我想起几年前学姐写的“你所不知道的港大”
作为青春的回忆,大学的记录无可厚非,想要分享自己的经历也是好的,如果带上了什么“指导”和“成功学”的色彩与暗示,那只不过有事一本流于俗套的口水书了……
相比几年前某港大学姐的书,目前感觉还是差了一点深刻与多元性。
《谁的大学不迷茫》读后感(四):一部真正帮助大学生走出困惑迷茫的佳作
这是一本用真实故事描写大学生活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色彩。
大学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一个更精彩、更自由、更有意义的人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