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混合现实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22 02:0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混合现实的读后感10篇

  《混合现实》是一本由Parag Khanna / Ayesha Khanna著作,东西文库出版的电子版图书,本书定价:6元,页数:2013-6-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混合现实》读后感(一):直播未来!——译后记

  在临近毕业之际,接到了这本小书的翻译工作。每天挤出时间来翻,挣扎了近一个月后,终于完成了。

  这本书的作者——美籍印度裔的卡纳夫妇,追随了未来学大师托夫勒夫妇的脚步,在这本仅有2万英文单词的《混合现实》里,无比紧凑且全面地描绘了科技发展的触目惊心的现状和未来,并着重探讨了未来科技对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远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提出了诚恳、明确的建议。文中所涉术语及需注释处之多,曾令译者大感苦恼。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作者在各个领域内专业知识之丰富。相比于英文Kindle版附录里单薄的10条注释,我们将中文版的注释增至了140条,希望能籍此减轻频繁出现的术语对于理解带来的不便。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在时代中迷茫的人阅读的书。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了解,远不及对它的不满,也远不及对过去时代的怀念。在中国尤是如此。本应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年们,被夹在新的技术发展和旧的生活方式,新的理想和旧的现实之间,无所适从,却对于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反应漠然。而此书旨在告诉我们,那个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的未来,在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的同时,也将给予我们每个人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多“的丰富选择的自由。可以说,学生、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企业家、教育家、政府官员,等等等等,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此书中获得规划自身未来的灵感。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本书亦然。对新时代中技术进步的种种描绘,一些给人以希望,另外一些则让人产生莫名的恐慌。在后一种情况下,未来主义学者们,好比草原上站岗放哨的猫鼬,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发出警报,提醒同类们做好应对。抛开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辨,这本书如同所有未来主义的书一样,试图告诉你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些什么。而“该不该让它发生”之类的问题,并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比起其他强于理论的科技类书籍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全面的提纲,为你提供一个关于未来的大致模样;它还留下了许多有用的线索,供有兴趣的人去发掘。与此同时,它还能提醒你去重新审视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寻常及不寻常的事情,并为许多令你困惑不解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技术的进步。

  是的,它大概就是这么一本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遇到的“不确定”状况之多,达到了个人翻译历史上的最高点。所幸有另一位译者silberbromid及可爱的负责人周南帮忙校对及查证,否则译者大概还要再挣扎一个月。在此深深感谢他们。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又是第一次翻译此类书籍,因此文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及不甚通畅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包涵,并请一一指出,以便我们及时改正。

  译者:Lain

  《混合现实》读后感(二):社会趋势中的“自组织现象”

  在这本书的开头就看到了“圣塔菲研究所”,看来一定和复杂系统脱不了干系了。

  混合时代的概念:人与技术的融合,技术与技术的融合,人类与技术协同进化。日本有可能成为人类与机器和谐共存的代表(日本这个国家似乎很有机器人崇拜情结,再加上高压社会下一群寄托于电子世界的宅男),初音未来在日本的火应该就是个典型例子。

  技术变得更为强势,全面侵蚀社会,“技术不再单纯处理我们的指令,越来越多的给出技术反馈”,这和互联网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是完全吻合的。此外技术自己的进化模式是融入并适应更复杂的设计(是网络化的意思么?没理解明白)

  关于每个人的运用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书里提到了“技商”的概念,并提到不同技商维度层面的人的交流问题,就和跨文化翻译一样(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

  书里提出了“地缘科技”概念。书里认为,谁在发明,增值和商业化的速度上更快,谁创造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谁建立供应链和多元市场的能力更强,谁就占据优势。这应该就是“科教兴国”的二十一世纪版本吧。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是“小国在全球供应链里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利基”,这简直和《三体2》里的故事如出一辙。小国利用某些狭窄领域的技术优势,可以快速崛起。比如新加坡在海水淡化和原料精炼领域的成就。以色列也有个“首席科学家”计划。

  由于科技对于社会产生的强势作用,会带来如下现象

  首先就是所谓的“生成性”,我觉得这个就是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概念。“网络会促使更自主的社区出现”。“政治也会成为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我理解科技为自发性组织提供了工具,而原有作为组织这的政治,逐渐沦落为一种被组织的资源。权力趋于分散。全球只有200多个国家,但是武装组织有1700个。靠啥组织起来的呢?国家,城市,公司之间越来越多的有联系,且地位区域平等的感觉。华大基因的DNA测序能力超过了美国所有实验室之和。“21世纪真正崛起的可能不是某个帝国,而是某个城市。”

  网络还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所谓“模块化的人”的被淘汰。网络结构的快速进化,让不适应这种变化的人被淘汰。这也是托夫勒的担心。

  技术的快速进化还造成法规等社会约束条件的落后。而且由于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也许会有“法规执行不力造成药物治疗的黑市增多”,英国不让代孕你可以在印度做,做完印度不让B超你可以去泰国做。如果有天“生物工程,遗传学和神经义肢相结合,可以把人变成半机械人”,如果这种技术存在于黑市,想想就刺激啊。包括现有的试管婴儿,目前3%的儿童是试管婴儿,由于精子库的限制,很有可能造成意外乱伦,目前只能靠注册表来防止(这系统设计的方式看来很不可靠)。

  另外一个小问题,是网络造成的每个人的身份骤增,这容易精神发生分裂。反正我几个sns账号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感觉技术的几个关键词就是“融合”“不断变化”“组织社会的能力提高”

  《混合现实》读后感(三):大失所望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作者被某机构评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75人之一,就冲这个,不吐不快。

  不出意外地,这是一本类似K.K的书。不仅仅是类似,很多概念直接来自K.K(比如机器和生命的关系,还有“生成性理论”)。只读了30几页(一共80+)就觉得没有再看下去的必要,整本书就是几个科技前沿概念再加几个正在做相关事情公司的介绍。

  做为一本刚刚出版没几年的科技展望类书籍(Amazon上是2012年出版),没有提出什么新颖的观点也算了,居然还在大谈Web 2.0时代的概念,别以为套上3D打印等时尚的外衣就能掩饰得了炒冷饭的本质。

  说好了是一碗米线,可端上来的碗里怎么只有水?

  好在篇幅很短,不算太浪费时间。

  《混合现实》读后感(四):混合思维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不长但总透着一种能吸引人的眼光。看书的时候脑子里面总闪着一部加拿大剧Continuum的情节。西方人总喜欢从他们高科技的未来回到现在,而中国人总喜欢从现在回到过去,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曾经的历史和文化那么美。

  有点跑题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观点就是“混合”,人与技术的混合。技术总有一天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思维。而这一点,稍微关注一下互联网,我们就都明白了。

  书里面作者引用了一句话说“在人性被技术磨灭之前,我们必须将技术人性化。”其实看完那章我觉得那是一种挺恐怖的现实,自从工业化以来人类在被技术高速异化着。虽然技术参与我们人性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之前,我认为这个过程是缓慢而和谐的。但是当人类有了能力在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操控信息时,这种速度对人性又是有破坏力的。就像拉扎斯菲尔德说过的媒介负功能——大众传播让人麻木。

  技术赋予我们人性,终有一天我们的人性会毁于技术。

  在这样一种被高速异化的时代,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有一种混合式的思维——一种西方思维和东方思维的混合。在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从吃喝拉撒睡到做学术研究,我们扔掉传统像扔掉家里一块不用的旧抹布一样,眼睛都不眨一下。即使是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比较客观的看待这种矛盾了,而且我们也承认传统的价值,但我们依旧我行我素得坚持着西方化的道路。这或许就是符号的魅力,因为大多数的符号推崇的还是西方的价值。

  其实我觉得在这个混合的时代,当技术侵入我们的一切,如今的沉浸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终有一天我们或许会被技术挟持。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思维。西方哲学是向外扩张的,他们说“我和世界”而中国的思想是向内的,我们说“我和我的人生”。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以前的矛盾是尖锐的,而现在他们的被统一在了这个混合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西方的那种扩张性,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能力在这个世界里竞争生存,我们同样也需要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人性裹挟在技术的漩涡里,不能自拔。

  最近在读《美学三书》,总是不经意间被传统的中国文化感动,存在千年而犹存毕竟有她独特的魅力。中国文化最美是她的禅意,一个不经意间的表达却意蕴无穷,这是源自对生活的理性化后的感性认识,是一种亦静亦动的状态。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么,人生是对于生活的感悟,而不仅仅是那种工具理性下的生存。把眼睛放在内心去感受,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光怪陆离被技术包裹的外部世界。对沉浸于内心,才可能少一点对技术的依赖。

  《混合现实》读后感(五):技术将是个体进入社会的接口

  最近看了文艺电影《Her》,讲的是一个男人爱上了人工智能系统,这样的感情看似科幻却并不遥远。OS萨曼莎所有的恋爱本事都来自于机器学习的进化,她对男主角的邮件、电脑内信息和性格测试进行了迅速的数据处理,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就变成可以与他交流和玩耍的soulmate,当然如果你想要做爱,可能还需要一个肉体来做替身。

  就像《混合现实》中所写:我们待在虚拟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区分真实和虚拟世界,甚至分不清情感的真假界限。现实生活更诱人的混合现实,让我们不惜冒着改变自我的风险,反过来去迎合令人兴奋的虚拟化身,而不是让化身符合我们。当萨曼莎们离开人类时,反而是人类表现得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称为“超自然辉煌”的虚拟现实如此迷人,几乎令我们忘记了它是由人类设计出来的。沉浸式体验的真实感大幅提高,也使我们的初衷发生了转变:从最初作为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到成为专业工具,再到一种与现实相平行的生活,并最终与现实合为一体。

  年末闲暇的时候读完了这本书,正好今天下午与一位学生物的朋友聊天,他说生命科学的三大领域是干细胞研究、3D打印人体器官和基因测序。一席分别请过徐铭恩与华大基因的尹烨做过后两个话题的演讲,算是大致了解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再听朋友补充介绍了干细胞的科研和应用。正如本书中所写:干细胞被用来创造新的微生物和组织。经由分子打印,这些微生物和组织可以从无到有地产生出全新的器官或身体组织。用于移植的下颚、气管等部位已经完全可以由合成工艺创造出来。在3D打印和组织培养技术的今天,我们正在愈发模糊“天然”和“人工”的界限。

  或许人类真的来到了永生的边缘。技术为我(fu)们(ren)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至于你选还是不选,更多是社会和伦理层面的讨论。

  【附】

  电影Her

  徐铭恩 一席演讲《3D打印人体器官》

  尹烨 一席演讲《珠峰、熊猫和菌群》

  (待发)

  《混合现实》读后感(六):拒绝臣服 但又无法打架

  五万字很快就读完了,但我的脑子里一片乱麻——因为观念冲突的厉害,所以我拒绝臣服;但也因为好多观点在科幻小说里都看到过,格外亲切,所以打不起架来。没有办法,我只好再读一遍。如此过三,其实脑子里依然是乱麻,但时间不等人,得写读后感了。

  这本书与其说是阐述一个观点,更像是将作者不同时期的各种观点汇集起来,不但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而且论点一个接着一个抛,论据和论述却少得可怜(篇幅所限),尤其是不少论据在我看来不能很好支持论点,这也是我拒绝臣服的很大原因。但它的确很有前瞻性,我本能的觉得很多论断会在未来实现(至少已在科幻小说里实现了)。所以我衷心期待作者就以这本书为提纲,再写一本五十万字的书,节奏慢一点,主次分明一点,论据殷实一点,让我们读的省力些。

  我的读后感成了读书笔记的整理,我尽己所能把它汇总的有条理一些。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技术治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技商越高,生活才会越好。

  我们正从一个与技术“共存”的阶段迈进一个与技术“共同进化”的时代。这就是混合时代

  所谓混合时代,是指随着技术和技术的融合,人和技术的融合,未来将既不是“生物时代”,也不是“纳米时代”或“神经元时代”,而是所有这些时代的混合体。在“混合时代”里,技术将无处不在(数万亿的传感器将遍布我们的周围),也将更智能(设备之间可以像人类一样交流)和更具社会性(与人类建立起感情关系)。技术不再只是按照人类的指引运行,而是有自己的代理,此代理将与人类对等交流。对于社会、个人、社区甚至国家,这些都是彻彻底底的改变。面对这一切,人类该如何应对和适应?

  在这样的时代里,技商变得格外重要。这是一种驾驭新兴技术改善现状的能力,技商的高低,决定了我们的生死存亡。社会间的差距不再取决于社会政权的类型和收入,而是取决于他们驾驭技术的能力。不断升级自身的技商能力,才会拥有更光明的未来,不然就会被淘汰。

  从国家层面来说,日本、新加坡是值得学习的例子,还有芬兰。

  从企业层面来说,IBM是不断寻求自身技商升级方面的典范。

  从个人层面来说,由于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变成了劳动力的一部分,如今的就业率已不再与经济的增长保持相同步伐。为了应对技术冲击,免于被卷进更为不平等的混乱境地,作为个人我们要在技术来临时,学会驾驭它,并取得对自身拥有的时间、技能、数据、资源所包含价值的掌控。

  在这样一个混合型时代中,生成性出现了。具有生成性的系统,能以近乎无限的力量将用户连接起来,是他们创造出新的价值和产出。

  由于有生成性,所以:

  ①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②人类对基因修改,人工干涉下一代孕育的步伐越迈越大

  ③权利的消失

  现状:民族国家控制着权力中枢

  未来:一个现实与虚拟的交混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既包含了国家军队,也包含了自治游击队、侨民战士、私营公司、有组织罪犯、网络黑客和其他自利团体。他们为了提供安全的连通性而相互竞争:谁能提供通往信息、资源和影响力的道路并保护他免收盘剥,谁就将获得权利和忠诚。

  ④城市以作为主要地理单元参与全球竞争

  ⑤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冲突和交融

  其他概念:

  ①XYZ代:X一代指的是1965年到1979年的一代;Y一代指的是1980年到1995年的一代;Z一代指的是1996年到2010年的一代。

  ②进化人:一种对于自身以及其他物种的进化能够采取直接干预行动的人类。

  ③奇点:机器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时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混合现实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