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浣熊》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0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浣熊》的读后感10篇

  《浣熊》是一本由葛亮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浣熊》读后感(一):文字中的胶片映像

  阴沉的雨天,在拉了窗帘的暗室里,看一部上了年岁的电影。窗外的雨声和影片的对白参杂在一起,如幻似真,时空模糊,契合得很微妙。阅读葛亮的新作《浣熊》,正是这样一种多维度的感受。香港电影中冷冽湿润的质感与不易察觉的沧桑被巧妙地吸收进字里行间。我们品读着白纸黑字,眼前却浮现出光影图形,故事的发生地,是熟悉而又陌生的香港。

  香港是一座饱经风霜,但又不愿去凭吊的城市。他的节奏很快,非常务实,即便曾有过侵入骨髓的离愁悲苦,也不会选择自怜自艾与悲春伤秋,而是神情淡漠地抛之脑后,继续向前。这也是为什么港人总是一副看似冷漠麻木或匆忙焦急的面容。他们也有缅怀的故事,也有过往的感伤,只是太逞强,不善于言表。

  然而香港遇见了葛亮。

  葛亮非生长于斯的本土作家,他可以用慢一拍的节奏去默默观察香港。他希望读者能看到维港璀璨星光后的另一面,为此,他花了很大工夫搜集这座城市里不为人熟知的细节。他搭上双层巴士穿梭于港岛九龙,捕捉穷街陋巷中的人情冷暖;他乘坐渡轮从中环码头前往各个离岛,感受世外桃源般的风土人情……葛亮避开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光鲜,转而放大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暗角,他笔下的香港不再高贵冷艳,甚至有些破败、几丝萧条。

  葛亮表达的香港是恰如其分的,是一种有温度的带入。但这种温度却称不上温暖,好像血液,无比炙热却又如此冰冷,热烈过后迅速冷寂,凝固在时间划破的伤痕上渗着暗红的冷冽。那一段段都市人的相遇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好像只有用伤害与侵入才能传达他们苦涩压抑又平凡真挚的情感。葛亮用镜头语言一般洗练简洁的文字,将琐碎的素材剪辑成片。每一帧画面都很精巧,没有过度粉饰或拖泥带水;每一句对白都很传神,好像可以想象演员念出来时的姿态语调。

  每座如钻石般耀眼的都市都有阴暗的下水道,繁华与颓败一墙之隔。再普通不过的人却被命运玩弄出跌宕的人生。有的作家极尽能事地展现都市生活的奢靡疯狂,描绘那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的菁英人物的纸醉金迷;那就需要有作家来提醒大家放慢速度,回转身看一看都市里每日都在上演的悲欢离合,关注那些艰难打拼的边缘人物,再静静审视一下镜中自己陌生的脸孔。也许是平素的生活太安逸,以至于我们闲到只记得追名逐利、醉生梦死,忘了生活的艰辛苦楚,也忘了岁月蹉跎,光华褪尽后一地的颓唐。读葛亮的《浣熊》,如看一部事不关己的精彩电影,有隔岸观火的快感,然而当我们走出昏暗的房间,被刺眼的阳光晃了眼时,别忘了借着书中的人物,观望一下同样在现代都市中沉浮的自己。

  《浣熊》读后感(二):大都市的另一面

  葛亮总是善于发现城市中不容易被发现的一面,他笔下的南京和他笔下的香港,跟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看似繁华的大都市里,那些本土居民,那些新移民,都暗藏着不安和焦虑。

  每个人的痛苦通过都是隐藏在内心的,透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动作、眼神展现。作者最善于发现这些细节,看似冷漠的城市里,那些为爱奋不顾身的人,那些努力去寻找爱的人,都在冰冷的城市里显得那么温暖。

  香港是个迷人的城市,她高傲又孤独,迷人又清高,许多作家笔下的香港都不同,葛亮笔下的香港又是另外一面。

  《浣熊》读后感(三):技艺、记忆与羁绊

  《浣熊》读后感(四):城市安然 动物凶猛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日益频密的交往,使天地变窄、地球变小,它也加速了作家的流动。作家穿梭其间,或短暂停留,或长期定居,或定居了再迁徙,使他们失去了地区的专属身份。这种“身份”之消失,同时也是“身份”多重性的持有,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视域、经验和记忆,也拥有了双重(或多重)的文化参照和选择,犹如生物学之“复眼”,赋予了他们新的观照视野。

  一直怀念在南京深夜的街头和葛亮散步,讨论小说时的兴然。距离《朱雀》最初的构思,已有十年之久了吧?葛亮与母土南京的空间距离终于渐行渐远。从《阿霞》时期的“内地经验”,到《朱雀》的“祖辈记忆”,年过而立的葛亮开始以一卷《浣熊》,对横跨青春时代的“第二故乡”,进行审视与张望。

  香港——这颗用精致的西方丝绒烘托着的东方之珠,永远是一个充满着幻想诱惑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林林总总的都会男女,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给了“外来者”如张爱玲、茅盾、萧红以降出色小说家一展身手的好题材。在经过多年求学之后,葛亮终于亦因缘际会,选择香港作为落脚点,带着几分新奇惊诧的心情,开始工笔精绘起心目中的香港风情画。

  “一种宏大的声音,说到底也是一些细隐的声音汇聚到一起的。”《浣熊》讲的是一个非常阔大的背景之下,却发生于凡常的故事,因为风暴本身不期而至,一对年轻人在非常仓促情况下,展开了追逐与厮杀。香港从来不缺情爱传奇,西西、施叔青、黄碧云笔下欲望深渊前的堕落与升华,似乎已穷尽了各种书写之可能,葛亮却能独出机枢,出新致胜,犹如《色戒》在香港的华丽兜转。

  九篇小说,“相遇”是通关之密码。浮华都市,茫茫身世,相遇有可能是惊艳,更多的是惊险。《猴子》写一个从动植物园里逃出来的红颊黑猿 ,进入到不同人群生活中间去,和红男绿女芸芸众生劈面照见,这些遭遇可以是某种侵入,亦诱发出人性里潜在的“动物气味”。一些人生命中麻木的状态被打破,格式轰的倒塌,本相哗然而出,仿若《西游记》与《鲁滨逊漂流记》的奇妙结合。

  同为“新移民”一族,葛亮笔触难免带出乡愁隐痛,《龙舟》写一个随家族移民的年轻男子和香港离岛之间的故事。岛之无根与飘零,呈现某种孤独的意象。这两者之间的纠缠,某种气性之重叠,使小说从头至尾,弥漫着一种苦涩的人生况味。

  葛亮落笔写香江,不是带着文化的俯视,或者既有的观照去表达,非常有趣的是:他的底层经验,在香港文学中亦不多见。“你面对维港海景,天际线之下,清晰可见IFC与中银大厦的轮廓、这是被具象化的中环价值。但其实在这样的繁盛的图景背后, 还有许多来自民间的,十分砥实的东西。”香港没有台湾那种深厚的乡土文学积淀,因此,也很难诞生陈映真那样的乡土大家,但《杀鱼》讲了一个非常传统的渔民作业方式,大至蚝场的经营,小至杀鱼的方法。后工业化时期的这种机械化生产和作业的方式,体现出来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底蕴和矛盾。小说扎实的类似“田野调查”式功夫,令一直有乖乖模范生“学院派”文笔之嫌的葛亮,平添了某些被海风吹拂过的“风霜”,语言也毫不留情意象纷繁好似刀剑出鞘,凛凛有寒光。

  《浣熊》中众多人物的相聚与离散,是葛亮对自己在香港生活所见所闻的概括,也隐隐写出了作者对香港的态度:既热爱又含蓄,是审视更有担当。作为一个外来的闯入者,香港是葛亮尽情施展才情的舞台,然身为一个以小说为志业的创作人,他又洞悉这个物质世界的秘密:“……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等待你去触摸。”

  城市安然,动物凶猛。葛亮用写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也绘出了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复杂难言的另一面。

  《浣熊》读后感(五):写书的人假正经

  两年前读了《七声》,一下子被吸引。若剥去所有文学作品的外衣,最吸引人的,永远是感情最为真挚的那一些。

  再看《朱雀》,05年来南京读书,至今八年过去了,向来也未正视过自己对南京这座城市有怎样的感受怎样的感情。读了《朱雀》,却颇有一番荡气回肠的感觉。

  这次《浣熊》在先锋签售,自然是要去的。拿到书发现有三四篇是《德律风》中已收录的,有一点失望,再一想便释然,都是优秀作品嘛。现场有个男生提问,陈升有句歌词“唱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提问者改成了“写书的人假正经,看书的人最无情”。问题抛出来,看葛亮有那么一点点“如临大敌”的感觉,最终讲出一句“其实我觉得我还是挺真诚的”,这一番场景还真的挺逗。也许葛亮是太紧张了,若未感受到他的真诚,又怎么会来到现场呢?写书的人“假正经”,不如说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一种代入感,由此才能够抒发出最为真挚最为动人的情感,浑然天成。不过看书的人最无情倒不知道如何解释,读完感动完便抽离了么?

  《浣熊》读后感(六):应该把“恋爱教科书”印在腰封上

  我一直更喜欢葛亮的短篇小说。

  前段时间还向朋友推荐了他的《七声》,结果朋友看第一篇就在办公室哭了。如果我没记错,第一篇《琴瑟》写的是葛亮外公外婆的故事,没有跌宕的情节,有的只有真情流露。

  而《浣熊》中的故事应该大多是虚构的,里面有骗子、妓女、明星、偷渡客……《七声》写葛亮的家乡南京,《浣熊》则写他现居的城市香港。

  在这本书中,葛亮最强的是把他擅长的那种古典式语言与香港的俚语结合,且不让你觉得突兀,整个融合得很好,立刻在小说中成功营造出香港感。这种感觉,此前亦舒给过大家,只是看完了她的书,可能你也不会记得故事到底是讲了什么……

  我喜欢书中第二篇和倒数第二篇(真是够二的),《猴子》与《德律风》。《猴子》用一只猴子的“逃离”动物园事件,写了好几个故事,串起了香港各种市声人情。而《德律风》更是巧妙地用德律风连接起两个“对面不相识、谈话永未见”的男女,他们在茫茫然大世道里的渺小命运。

  就像看了王家卫电影我才知道凤梨原来就是菠萝,我也是看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猴子在粤语中叫做“马骝”,那刘德华《开心的马骝》唱的原来是“开心的猴子”呀?

  但不得不说,葛亮还是写略微古典的东西感人呀。最末那篇《竹夫人》,娓娓道来,水波不兴,但却在结尾处让人鼻酸。

  他在这本书中的结尾都特别的突兀,但这种突兀又好似故意的匆促告别。说的大概也是在这个大都会里,结局并不重要,不过是一个交代,及时行乐才最重要。

  而双鱼男果然很会谈恋爱,至少葛亮笔下的人都特别会用言语引起初见面的对方进一步交往的欲望。比如《浣熊》中男女主角之间的迂回,你退我进,你进我退,就像在跳探戈。再比如《猴子》中已婚富商问女明星:“为什么没说过,想要个名分?”“我想一想,说,怎么没想过,我想要个名分,是你心里的‘小女孩’。”真是太会聊天了!

  所以强烈建议,有必要把“恋爱教科书”这几个字印在腰封上。

  《浣熊》读后感(七):小说香港:葛亮的《浣熊》

  作为出身于南京、现居香港的青年作家葛亮,在其最新小說《浣熊》中,正在两个方向上深入拓进:一个是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香港,一个是小说与文学的疆域。

  因为香港是一座也许要长期甚至永远在此定居的城市,葛亮需要对其加以认识和了解,以让自己的生活感觉、生活经济学、生活社会学、生活文化学与这座城市的很多方面接通,以让这座他人的城,变为“我城”。职业身份所决定的一些前往的路向,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出身的作家,选择首先去了解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地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自然的切入口。所以,在他说出香港共有263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并且还去过其中不少时,我虽然有点吃惊,还是马上就觉得很可理解了。

  这样看来,在两三年前刚推出很“南京”的长篇小说《朱雀》后,很快又推出很“香港”的《浣熊》,一点也不让我觉得意外。让我觉得意外的是,其中每篇小说所呈现出的那种“香港”味,在我读来,同我想象中的香港很贴合,并且,叙述者让我感觉,他就是香港本地人;当然,对我来说,香港完全是“他人的城”,我心中的香港也不可能是真实的香港。由此,我能想象到,作家在小说背后下了多大的功夫!

  对作家来说,香港已不仅是一个居住地,用“香港作为小说”,来表述作家与香港的关系,也许更为恰当。即对作家来说,香港不是单纯的一个生活场域、一个认识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小说而存在,也就是说香港与小说二位一体,同时在作家身上生长。

  台湾文学批评家李奭学把葛亮的作品归入学院派小说行列,我想,这也许主要是因为葛亮小说中明显表现出的结构的匀称与轻逸,以及小说中对象与技法之间的精准铆合。前者并非一部好的小说的必要条件,但文学史上最精彩成熟的那些小说,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形式特征,我也不必举什么例子了,但凡多少读过一点优秀小说的读者,想必都不会反对这一说法。与葛亮形成对照的,是大陆有些“中生代”作家在形式上的粗糙(我们也不必列举哪些姓名)。

  “小说中对象与技法的精准铆合”,这么说是暗含了一个意思:即,葛亮是帕慕克所说的那种“感伤的小说家”,也即是反思的小说家,反思生活,也反思小说本身。小说中体现出的这种反思,在葛亮笔下是驾轻就熟的,我在阅读的时候,虽然感觉到小说家那只“握笔的手”的存在,但笔下所生成的一个个人、事、物,仍然让我觉得出其不意,不由分说地撞击我的人生体验。

  关于葛亮小说的“学院性”,李奭学是这样说的:“葛亮的抒情让他惜字如金,要求读者自行构想。这种慧巧,总之不会让人读其书而不费力气。葛亮也爱布迷阵,我们得智取才能见其小说的真章,从而体会故事的来龙去脉。写作有年,葛亮早已养成‘拦腰起述’的手法,经常无厘头就把读者往故事中推,希望他们自行揣摩,然后从‘中’顾后瞻前,自行拼图,整齐故事。”

  这段话让我想到法国人德勒兹谈文学时问的一句话: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每一个作家的每一部作品,也许都有这句话的答案。《浣熊》也是。

  朱三/ 文

  《浣熊》读后感(八):有一座城市叫做香港

  现在的很多书,很多短篇小说,你乍一看,你不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许是现在很多人都自诩小说家的原因,他们的情节他们的文字总是带着报纸复印的味道。有感情也有技术,但是或许过了很久你会忘掉。

  如果硬要比喻,葛亮的书,就像是带着手温的情书。其他的和他比起来不过是群发的短信。

  葛亮笔下的香港很小,很小。一个胡同,一个海边的小村,一个破旧的筒子楼。但是对于里面的人来说,却大的让人彷徨和模糊。他不动声色的调集起看者的所有的感官,所有人像是被麻醉一样,就这么一刀刀的切到你的心脏。

  在他的文字里,香港是带着海边的风,下雨天裹着湿冷的氤氲,人潮涌动的地铁里面总是穿行着烦躁的风,闪着红灯的马路上永远走着带着透明的伞,在雨丝里面找到呼吸缝隙的人们。破旧的筒子楼带着上世界八十年代的生锈的吱嘎声响,在每一个下雨的夜晚,溅上雨滴的窗户里面总是关着一个忧郁的人。

  在所有人都觉得繁华的香港,只有他一个孤独的蹲在街头,满脸冷漠且怜悯的打量着过完的人,所有人的道路都不相同,但是似乎都通向孤独的大门,只进不出。

  不同于西西的《我城》,不同于西西的生活的琐碎,葛亮的香港带着南方的咸湿和冷色调。每一个人独一无二却随处可见,好像刚刚走过去的那个人就是葛亮笔下的那个孤独的人。

  “女孩走进来说,你住这里?

  我点点头。

  她的眼光扫一圈。问我说,你喜欢Beyond?

  墙上是一张放大的黑白海报。海报上的黄家驹嘴角有笑意,眼睛很严肃。

  我说,还行吧,这是我哥哥留下来的。

  这张海报上已经有些水渍,是连月的阴湿天留下的印记。曲曲折折。我看过去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昨天刚刚贴上去。耳边有光辉岁月的旋律。”

  《浣熊》读后感(九):如酣睡的猫咪忽然伸出利爪——评葛亮的《浣熊》

  秋天已至,一年又将行尽,楼下枣树绿叶间泛红了。葛亮的小说,我读出一点安静来。这些香港往事,被葛亮写得像猫咪的呼噜,有生生不息的意思在里面,不张扬,醒来时亦是悄无声息,行动却敏捷、暗含杀机。

  我读葛亮并不多,算上以前的《戏年》就两本不厚的小说集。读一本,恰好消磨一个下午。读《戏年》也是在一个下午。忘了是哪个季节的下午了,只记得那个下午被葛亮渲染成雨前的气氛,读了便觉得整本书可以浓缩为一句唱词,“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但终于没有“春秋亭外风雨暴”,葛亮有这个本事,无论多大的隐情或百般委屈,他都能轻易化解,让读者不至于太憋屈。何况葛亮小说中的那些隐情的确有隐的必要。

  该书主打小说《浣熊》故事梗概:Vivian出生在一个底层家庭,理想是长大了不要睡双层床。迫于生计,在一家名义上是模特经纪公司做业务,钓水鱼(粤语,意指容易上当的人)。刚刚入行便钓到一条大鱼,且与这条鱼情愫暗生。正当我为这个前途不明的爱情担心时,小说突现杀机,就像酣睡的猫咪忽然伸出了利爪,小说亦戛然而止(还有《街童》、《德律风》、《退潮》等篇都有利爪)。小说第六章节,也就是尾声部分,葛亮给他俩安排了修成正果的结局。我觉得是个蛇足。但葛亮有句话说得真好,“那种毫无预警的累积,没有人能力挽狂澜。”年轻时,我信奉“扼住命运的喉咙”这般励志言论,可如今却越来越悟到你有两只手,命运便有三个喉咙,你若想出办法扼住它第三个喉咙,它就能生出第四个。或者说,你以为已经扼住了它么?其实是它安排了这一切。作家于作品,有时候仿佛此种关系。葛亮写Vivian,哪里是在写一个骗子,根本就是在写一个刚刚毕业,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女学生,而且是出身寒门、心地善良,涉世不深的女子。小说在热带风暴“浣熊”登陆之前的气氛中进行,在登陆时结束。葛亮传达了生活的真义:我们期盼或阻挡的惊天动地其实是没有的,大事件总是由细小堆积而成;等到惊天动地真的来了,我们已经学会了安之若素。境外的浣熊风暴终究抵不过内心的春风化雨,亦如葛亮在该书的献辞中说的那样,“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

  局外人当然有资格心境悠长。读者永远是书籍的局外人,无论他怎样操心书中人物的命运,或者如何地与他们同声共气。很多作者习惯在跋序中感谢读者,其实读者亦应当感谢作者,感谢他刀兵相见的文字衬托出阅读时光的悠长。葛亮小说里最具戏剧感的《竹夫人》。读到最后,看见葛亮写着“写于曹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恍然大悟,怪不得有些眼熟,原来是在向《雷雨》致敬。两者区别是,《雷雨》从头到脚都是电闪雷鸣,令人紧张;而《竹夫人》风轻云淡,直到最后突然倾盆而下,小说也结束了。宽泛地说,短篇小说的结尾都具备开放性。葛亮的短篇似乎开得更狠。

  葛亮笔下之动物园饲养员、渔村后生、买牛仔裤的男孩、寡居富婆、声讯台小姐各色人等,皆有一抹香港(广东)特别的色彩,字里行间也杂陈着一些粤语,但我这个地道的东北人读来,并无一丝隔阂。附录中葛亮和苏童谈文学的南方与北方,比较注重语言对文学的影响。我并不以为然。语言当然重要,而且有时候极其重要,可无论怎么重要,语言只是传达内容的媒介,里面空空如也,转换多少种语言,里面还是空空如也。柑橘之所以为柑橘,是皮里面的果肉在起作用。比如把葛亮小说中的外文或粤语变成普通话,读者也不会读不出来香港味。至于港味是什么,我也说不好。如同我只知道梨子的滋味而无法向你描述。

  ( 老祝 )

  《浣熊》读后感(十):不安的香港

  我有时很好奇究竟喜欢葛亮的都是些怎样的读者。

  不过暂且不去管它,浣熊是继《七声》《谜鸦》之后的我看的葛亮的第三本书。依旧充斥着爱和欲,传统与新,贫穷与发达,生与死的种种矛盾。

  然而浣熊里的葛亮有些乱,自从开始写香港之后,亦或者是作者的成熟,更加的个人化又有更大的野心。

  我个人比较喜欢杀鱼这篇,人物的一举一动很有画面感,写到老太太要自杀那里不禁热泪打转。

  然而不知是否受希区柯克影响太重,龙舟包括退潮以及告解书(林牧生)都有极重的压迫感,或许跟香港城市里浮动的不安和一些耸人听闻的杀人案有关。性以及死亡,永远都可以牵扯出一个故事。

  不知作者本人是否看过三岛由纪夫的猜字谜,同样是那种微妙诡异的感觉,说起夜间飞行,大概我想到第一个就是三岛的这篇文章,神秘成熟优雅的女人,暖暖的壁炉,然而结局突兀的让人措手不及。

  作为葛亮来说,最吃亏的莫过要借助外乡人,偷渡客,大陆来的妓女,打工者,这些身份来诠释这城市,因而少了一点点的血浓于水的感觉。

  不过不失为一本旅游手册,好比用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游纽约一样,去寻找香港也是挺有意思的。

  我对此书的评论是非常个人的,出于对作者的喜爱,他对于写作的各种技巧运用老道,超乎年龄。尽管文章不能尽善尽美,然其中的悲剧成分抑或作者制造的厚重感也足够打动人心。

  只不过对于爱情的理解似乎还略显笨拙,血腥味太浓,不过香港似乎本来就是这样寂寞的。冷冷暖暖匆匆忙忙。

  相比而言,还是《七声》刻画的更加深入,更加能扣响人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浣熊》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