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可以走直线》是一本由赵伟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3-7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一):没有任何借口
很巧,刚刚度假回来,度假的路上遇到了一位中型企业的合伙人,跟他讨论了一下创业的过程。回来就开始看这本书,很有感触。趁着还在手边的时候,把主要的内容概括一下。
跟国内其他的书单纯的强调管理不太一样,这本书,把重点放在了产品,在书的最前面用了很大篇幅强调产品的重要性,并且不是单纯的强调产品,系统性的将产品的方方面面,分析了一遍。
在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口号。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阅读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从经验上来说,那些能够保持长时间发展的公司,都是每股净收益高的,即利润高的企业。就像书里最开始强调的一样,“公司生存靠的是利润,利润才是王道。而利润的实现,靠的则是过硬的产品”(P2)。要想自己的企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要想创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P19)。在经营中,多元化经营不是不可行,有的时候确实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效果,但在不熟悉其他领域、没有足够的资本和精力的情况下就盲目进军,放弃原有优势,显然难以成功(P29)。
在公司发展到中型企业之后,管理成为了重中之重。在书的后半部分讲团队那部分,除了重点论述团队管理,更重点强调了人才的合理安排和选择。就像《中国合伙人》里面写的,“不要跟朋友合伙开公司”,团队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才的合理安排和选择,人才是成功的保证(P90),而在组建团队的时候,首要的是选择认同公司文化的,次要是量才使用、承压能力。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只选择最适合的,不选择最优秀的。”(P95)。这让我想起了,陈可辛在一次采访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讲了一段他的经历,早年他与曾志伟等人一起合伙开公司,单独拿出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优秀的人就难免个性,个性的人在合作方面就难免有分歧。与其选择一位优秀的人才不如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用书中的话总结就是“你需要一名志同道合的搭档”。
在公司的运营中,减少空降,骨干需要自己去培养(P98)。企业文化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让企业领导者的“灵魂”无处不在(P72)。合理的设置奖惩制度,时刻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和热情(P128)。不断的注入新生的力量(P120),一流的团队不容人任何一个傻瓜(P114),领导者的热忱是追求卓越的驱动力(P135)。
不管多强大的企业,都会出现危机。无论大小企业,都必须要正确面对产品存在缺陷的现象,积极解决处理问题,从自身寻找原因,不断完善产品性能,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P37)。追求完美,就要求企业或个人不能为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找借口。对我们来说借口是很容易找的,人人都能随口找到理由逃避责任,但问题还在那里,不会因借口多而消失(P44)。
在书的最后,作者总结了苹果的创新价值:创新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能力,不仅能带给消费者新奇感,更重要的是使产品更加人性化。创新同样注重服务和体验,建立打破常规的创新体系(180)。
我个人觉得创业其实就像总结里面谈到的乔布斯核心价值观:经历和选择。希望每一个正在尝试的创业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二):何必走直线?
我要看这本书,是因为我男盆友一直想创业,用他的话说是给别人打工没干劲,他不喜欢为他人做嫁衣。虽然他现在还一无所有,也并没有为创业做好打算。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被带着看一些财经类的,商业人物访问类的节目,比如《老友记》之类的。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一看目录(我习惯先看目录),我心里大概有个底了。
首先,不得不说,书的推荐语(不知道是不是,封面上写的一些话)有点言过其实。什么“创业,读这一本就够了!”“立刻翻开本书,少走5年弯路”“本书将为你解决创业中96%的问题”,这样的话确实让人马上就有想用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记下这本书的冲动,但是读完之后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也不是书不好,只是感觉差距有点大,就像书里举了健力宝的例子,给了消费者预期承诺却没有达到。当然我相信这只是书在营销中的一些策略,因为在整本书中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真诚。
实际上这本书就是以苹果为案例进行分析,从产品到消费者到市场到企业管理,以乔布斯与他的商业帝国为例子解读创业法则,以图达到让创业者少走弯路的目的。诚然,赵伟老师从苹果企业成功中所提炼到的很多信息是相当有价值的,比如关于产品在企业中的定位,比如关于企业文化的建立等等。但是,我想这些更多是一种经验的提炼,不免有点经验主义的味道。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有过抽样调查的数据的科学性的展示。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并不认为此书能越过众多创业类书籍打动我。
那么这本书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到底有没有价值?能不能给我们在准备创业的人和创业路上行走的人提供帮助?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说别的,光是在书的最后附录里呈现的“乔布斯送给创业者的80条'铁血军规'”就已经是很有价值的了。而每章节所讲几乎都是创业者需要思考的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总的来说,赵老师这本书还是带给我很大启发。
不过俗话说得好,一山不能容二虎。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苹果、谷歌、戴尔也好,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也好,我们只能从他们吸取一些能为我们所用的信息,而不能成为第二个他们。不然,你说阿北看过很多创业类的书籍吗?
年轻人,弯路是少走不得的。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三):所谓“直线”,却是最辛苦的那条
今年年初,从工作了数年的公司辞职,决定自己创业。
打工的时候几乎不看经营管理类的书,如果非要说看,也就是之前公司强迫我们看的诸如丰田管理理念,或者是稻盛和夫写的那些书。
稻盛和夫的系列,怎么说呢,作为我人生里经营管理类的启蒙书,我觉得他不是太适合中国的企业。
不过很幸运,在我刚着手创业的时候,有人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看得出作者是个果粉,他把对苹果公司的透彻研究,融合进对中国的实情的研究,写成了这本书。
你所关注的不应该是“我如何利用他们(疯狂的粉丝)”,而是“我怎样抓住他们的心”。
没错,如果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个产品,那么首先第一步,他抓住读者的心了。
创业初期,我一边等着公司准备各种材料,一边开始思考我要办怎样的公司。
和其他公司不太一样,最开始我的目标并不是盈利。
是的,如果我选择很着急地赚钱,我就没必要辞去之前的公司了。选择创业,我已经作好了亏本一年的准备。
这本书恰巧给了我这样的信心。首先要做好产品,然后自然就会盈利。他给了我这样的信号。
然后是管理。管理好你的人,和你的客户。员工在我心目中甚至是比产品还要重要的部分,因为一个员工不稳定的公司是没有办法持久发展的。
我之前就职的公司就有这样的毛病,有引以为傲的产品,但是老板不珍惜老员工,总觉得外面挖过来的就是高级人才,自己培养的就是土老帽。他喜欢那些有各种头衔的专家,殊不知有的专家其实根本就不了解我们的行业,是优秀的人,却不是最适合的人。鼎盛时期我们一个月离职六十多人,平均一天离职两个人。每一个的离职都会带来两只三个月的工作衔接困难,这些无形的财富流失是无法估计的。
我的公司开起来第二个月,我遇到了一个一直很尊敬的前辈。前辈问我,你的公司怎么样?
我说,一切正常运转,不过暂时盈利慢一点。
她说,我看你的朋友圈里贴的照片,觉得你们现在整个工作氛围都是很快乐的,这种快乐的情绪是可以带来高效的工作成果的。
我是80后,所以不需要和其他公司的老板一样,摆出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我有的员工比我大十岁,我任何事情都要请教他们的意见。
简而言之就是和书里说的一样
1、帮助员工快速行动
2、与你的团队待在一起
4、信任他们
就是公司和媒体的关系。
苹果能自信满满地说远离媒体,自然有他们的道理。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做出口碑,自然就不需要过多宣传,自然有源源不断的客户。不过在创业初期,我觉得宣传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媒体必须慎重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客户群来选择。目前来说,主动送上门说“我给你们做广告”的媒体,我是不会选择的。因为就像书上说的,口碑好销量大的媒体也根本不需要这样拉广告嘛。
其实总结来说,作者之所以说创业可以走直线,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方法。
“我要把这件事做好,做到极致,甚至于影响整个行业”
其实有了这样了执着,自然就有能力和动力去绞尽脑汁、彻夜不眠、不断学习地把创业这件事做好了。
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作者所说的走直线,其实恰巧是一条最辛苦的路呀。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四):正青春,在创业
正青春,在创业
——读《创业可以走直线》有感
近几年,创业励志类的图书层出不穷。我们很容易被这些创业宝典所迷惑,而仍然彷徨于艰难漫长的创业之路。但是,赵伟所著的《创业可以走直线》却是一个特例。
《创业可以走直线》这本书以乔布斯和他的商业帝国为例,送给每一个创业者80条“铁血军规”,以及我们每一个创业者需要遵守的10条规则、8个基础与6种黄金机会。
“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奇迹。” 赵伟在《创业可以走直线》中指出,问题是:“我们很少有人能像他(乔布斯)这样去做!”“国内的创业者现在对曲线道路已经走得太多了,以至于人们将曲线前进当成了一种本能式的习惯。”《创业可以走直线》的最大特点,是为我们奉献了一把实现创富梦想的金钥匙,并为我们荟萃了各类财富发掘的经典案例。原汁原味的分析、细致入微的解读,我们会从中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创业可以走直线,并不是不能“拐弯”,而是要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作为创业者,少走“弯路”即意味着财务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创业可以走直线》不仅揭示了创造财富奇迹的奥秘,构筑了超越自己、改变命运、当财富主人的方法体系,还集经典案例与规律总结、方法解读于一体。 研读完《创业可以走直线》,我们都会明白“创业可以走直线”的真谛,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经典案例及画龙点睛的提示,我们会在困惑面前顿然醒悟,进而有的放矢地破解创业难题。
尽管前辈们的故事都是“历史”,但历史却是一面镜子。因为那是前辈们用金钱甚至是血与泪换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从前辈们的创业轨迹中学到“真功夫”,找出优势点、劣势点、机会点与问题点,搞清楚成功的创业者是如何利用优势点,把握机会点,消解劣势点,解决问题点。实际上,这也是MBA创业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一幕,我们不妨把别人的创业过程理解为MBA教材就可以了,而这本堪称MBA教材的就是赵伟所著的《创业可以走直线》。《创业可以走直线》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踏上创业之路。
(文/刘英团)
http://www.cnepaper.com/dtrb/html/2013-08/08/content_8_3.htm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五):言必稱喬布斯
y 亂
前不久,去采訪一個國內商界論壇。活動裏,商界最上層的大佬大談如何跨界,IT業巨頭想著去做生態農業,地產老板考慮進軍生豬養殖,客服外包公司計劃投資女性內衣飾品。偶然間,大佬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喬布斯,剛剛的立場馬上就軟了幾分。因為,喬布斯用了近40年的時間,只專註於IT,結果成為當今世界上市值最高的高科技企業。
論壇中還設了幾個分會場,供一些公司業務起步不久的年輕CEO演講交流,現場還有多個顧問、投資人進行專業點評。這些小公司看起來創新能意識較強,但目前的市場占有率並不高,有的提供手機APP服務,有的做時尚藝術品在線拍賣,有的開發手機捆綁軟件。演講結束後,顧問在點評時頻頻以喬布斯和蘋果公司作為參照,批評創業者對公司發展沒有清晰定位,沒有追求完美的精神,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能力。
一時間,讓人感覺臺上臺下到處都是那個永遠穿著黑色毛衣、李維斯牛仔褲和紐巴倫跑鞋的家夥,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甚至到了洗手間,還能聽到他們對著電話,遠程遙控員工的一舉一動。午餐時間,大佬們聚在一起,開始談雷軍的小米、周鴻祎的360、馬雲的阿里巴巴,如何創新營銷和贏利模式,如何為客戶提供最簡單、最優質的服務,如何培養用戶的忠誠度。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他們又談到了喬布斯。小米的饑餓營銷法偷師蘋果手機、周鴻祎的360軟件平臺是免費版的Apple Store,馬雲管理公司時的獨裁和霸道,簡直與喬布斯如出一轍。
商人嘛,張口閉口都離不了投資融資、賺錢生錢。而如何才能賺更多的錢?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崇拜強者、依附強者,為強者擦鞋,揩強者的油,幹掉對手,最終自己成為強者。在這些商界大佬和新秀的眼裏,已經退休的比爾•蓋茨早就成了過去時,喬布斯和蘋果公司才是生命力強大的巨無霸,是獨一無二的強者。當然,這裏的強者只是賺錢的強者,如果哪一天蘋果公司風頭不再,或者說新的最賺錢公司出現時,喬布斯的理念便會立即變成路邊的垃圾。
值得一提的是,當論壇即將結束時,一位年輕的創業者問到“企業家如何履行社會責任”, 言必稱喬布斯的大佬們竟然立刻噎語,面紅耳赤,顧左右而言他。大概是因為喬布斯沒有教過他們吧。
【約稿、轉載,請直接豆郵】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六):创业也是可以走直线的
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小外贸公司上班,主要是卖手机周边的产品,我很惊奇的发现不论是手机保护套,手机配件,卖得最好的永远都是苹果手机的保护套,苹果手机的零配件,以及其他苹果周边的产品。当时就在想,这苹果好牛叉,不仅自己做的好,还带动了周边产品线的发展,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中国的厂家呢。
后来辗转到一个工厂工作,算是了解到了一个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反馈的整个过程。 公司也是走过了创业初期,到达一个成熟的状态,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大不小,却一直停滞不前。看了 《创业可以走直线》之后,有种小小的顿悟。
《创业可以走直线》主要针对国内创业者的迷茫、结合成功公司的创业理念进行分析——总结出80条军规以及中国创业者需要遵守把握的10条规则、8个基础与6种黄金机会。以乔布斯与他的商业帝国为例子解读创业法则,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少走些弯路。
文中提到了国内创业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产品,态度,创意,管理。产品至上,产品必须带来可观的利润,而利润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但是在国内,没有特别好的产品,很多企业都不会太在乎产品的品质即使是有品牌的公司,大多数产品其实也都是代工的,相同的产品贴上不一样的标签。很多公司的不太会追求极致,往往一开始定下来的路线往往改来改去,之前所在的公司一开始打算主推一类型产品,变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苦不堪言,最后弄了一年多,还是砍掉了后来的两类产品,既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物力,很多时候商机就是这样慢慢流失。管理上,老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很喜欢搞家族管理,不管是公司的高层主管,或是合作伙伴,很喜欢家族的人还担当。所以经常会出现,这个人说这样,那个人说那样,各为各的利益,而不是公司整体的意义,很难做到中立,不带有感性。
感觉中国的市场一直都很混乱,新的产品一出来,大批跟风,然后各自压低价格来竞争,压低了价格之后,为了增加利润,开始偷工减料,谋取利益,接着一些工厂没办法竞争,慢慢倒掉,即使赢了的那一方也是奄奄一息。整个市场都是浮躁的。大家只会顾着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能捞一点是一点。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书中总结了任何一种成功模式,都可以发现包含两个特点。
1. 对于自身优势的极致追求。
2. 一条道走到黑的执着精神。
我觉着不管是创业,还是自己在职业上的发展,这两条都至关重要。人生之中存在着诸多让我们妥协,分心乃至屈从的事,我们应舍弃那些不必要的迂回和避让,遵从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并为此竭尽全力。稻盛和夫的《活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奇迹,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去做!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七):别人的失败才是自己成功的妈
还是以苹果为例,还是以乔布斯为分析对象的一本经管类图书。书名有一些投机的耸动,但是真理颠过来倒过去,得看你怎么理解。
我们对创业多少都会有一些想法,哪怕再不上进再没本事的人也都有过这种想法,归根结底,人毕竟不是天生向往平凡的。
这本书一些简单明了的箴言式的目录,我抄下来:
1、产品必须带来可观的利润
2、打造具有绝对优势的品牌
3、让产品形成层次感
4、对细节保持极致的追求
5、收起你的乐善好施,否则公司的制度将变成废纸
6、砍掉大部分业务,保持极致的专注
7、任何产品都离不开美学的包装
8、吸取他人的经验,绕开他所走过的弯路
这八点对于我来说,对于我要做的事来说,不可忽视,必须做到。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八):《创业可以走直线》:奥卡姆的剃刀
有些道理,尽管经历了很多年,但始终是历久弥新的,比方说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Razor)。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现如今,尽管物质极大丰富,但相应地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往往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倘若创业真的可以走直线,那么我们还何苦在弯路上焦头烂额呢?
乔布斯的哲学
本书是在用乔布斯的苹果为范例知道创业的。在苹果一举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之后,“乔布斯说”|,也成为创业者的“圣经”。市面上与其有关的书籍是极为丰富的。但平心而论,许多书籍并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而仅仅是资料的堆砌。
但本书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的思路是清晰的,他将乔布斯的创业理念划分为十个方面,以其为理论依据为创业者从产品、服务、营销、管理等方面剖析了创业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其中同样融入了作者的思路,使得作品读来具有极强的整体性,也更易于理解与应用。
乔布斯的理念是简约至上的,然而这里的简约一定是要有所侧重,即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有必要专注的领域中去,而对于不必要的领域,则需要不犹豫地剔除,这样才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而同时,乔布斯的简约至上是建立在对“必要”的合理判断上。而这个判断需要的依据则是充分了解市场的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也是国内创业者极度缺失的意识。
“最好的”与“最合适的”
在本作中,作者始终强调的是产品之上。对于一个公司,唯一证明其存在的便是其产品,因而任何拓展,也一定是要围绕产品来展开的。而对于产品的权衡,则是要处于最有必要的考虑,即受众的需求。一般来说,这是最显而易见的道理,却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尤其是生产者)往往费尽心机去追逐所谓的高端,当国内市场上充斥着高档、全功能产品时,大众却仍处于“无法选择”的状态。实际上所谓的全面与高端,是将所有的用户放置在同样的层面上,并没有实现细化。用户无法通过选择产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自然不会对产品有好感了。
而苹果的经验则是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要把自己放在客户的位置,真正去思考它们的诉求。只奉献“最合适的”给最合适的人,这样做其实事半功倍。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客户的忠诚度,显然苹果在这方面的思考,成就了忠诚度指标的居高不下,使得更多人成为“果粉”,乐意让“苹果”改变生活,实现许多创业者梦寐的成功。
其实不仅是创业,生活同样如此。每个人期待的、追求的、希望的并不是“最好的”,合适就好,仅此而已。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九):碎碎念:创业那些事?
说实话,我看过太多有关创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书。有的可能会认真看完,有的可能简单的看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书籍只能当成一种励志的东西去为自己打打气。刚看时内心可能会充满了激情,斗志昂扬,但睡一觉,醒来之后,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并没有任何一条痕迹能留在你大脑中改变你去创业。也可能会让你盲目的跟着激情去火拼,结果不言而喻。时间久了,曾经的有些想法也会逐渐变得幼稚,那些冲动导致的行为往往会让我们承受很多不必要的后果。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是非常愚蠢的。可能过来人,受过挫折,才能吸取教训。
对于一个骨子里不淡定的人,永远不可能在一个公司打工,当时机成熟,就会跳出来。但必须经历一个潜伏的过程。不断的充电学习。
前些天在地摊淘了一本《创业无师自通》,准备花些功夫研究一番,看了前几章,却看不下去了,因为它主要讲怎么开一个店,开饭店、服装店这不是我的菜,这样的东西其实也看过,店我也开过,明显没有让我心动的感觉。这些天,朋友送我一本《创业可以走直线》,原以为内容也不过简单的拼凑,但当我翻开书看了前面的前言时,我有了看下去的冲动。这写在前面的话却让一个机械麻木的大脑开始简单的运作,也可能是硬生生的勾引让我不得不放下之前的“抵御”。
为什么“创业可以走直线”?我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创业者有走直线的吗?大凡走直线的都死的很惨。作者却是以两个简单的观点(对于自身优势的极致追求;一条道走到黑的执着精神)搪塞了过去,但是我表示怀疑?哪个创业者身上没有这样的潜质,但是有这样的东西不一定能创业成功。我甚至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偏执狂,却沦落到不敢思考的“精神级懦弱软骨病患者”。但是一如既往的高亢的励志言论让我的心微微跳动:“人生之中存在着诸多让我们妥协、分心乃至屈从的事,我们应舍弃那些不必要的迂回和避让,尊从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并为此竭尽全力。——李彦宏。
于是我往下看了。我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最后我发现我的思想很搞笑,竟然只是为了批判而看书,只是为了证实与自己预测的某种结果丝毫不差而得到快感,我所谓的偏执就是在这,原来是神经质。当我看完这书,其实对我的感悟很大,我做了调整,不是将思维停留在创业前对内心的激励,而是将自己置身一个企业中扮成一个重要的角色,可能是CEO、COO,去做好一个企业。这并不是简单事情。
本书的第一章产品至上,第二章最求完美都是说明产品的重要性。这是很对了,有的新创业者会拿出一本几万字的创业计划书,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真正问到他,产品在哪里,往往是几句话带过,而对赢利点可能稍微会多一点。投资人往往对这样的计划书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知道,一份计划书最值得投资的永远是你的产品,产品的质量、潜力越大,他们会越感兴趣。而任何企业想成功,第一步就是产品战略。如文中分析苹果的案例。苹果的成功就是在产品上下了功夫,乔布斯对此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过:如有一天,苹果公司不能由自己的产品来推动,而只能依靠营销来维持,那么苹果就离“发酸”不远了。不仅是科技公司,出版业曾经的DK,用营销人员领衔主演,最终死的很惨,所以本书前两章还是坚持内容为王,产品至上,这是企业发迹的重要因素。而能解析到这一点,专心做好这一点,往往会少走弯路。去分析苹果,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在创业中,往往要有一种偏执的毅力:果敢、专注。面对已经失去的市场的完美计划,果断放弃。文中有一句话:收起你的乐善好施,否则公司的制度会变成废纸。的确,公司要有制度,要有不断完善的制度,对你的员工要用制度去抚慰,同时约束,靠你的为人总是得不到威信,往往会会骂你SB.
创业路上充满了艰辛,要尽可能的避免走弯路,就应该敢于残忍(第三章)、学会嫁接的艺术,将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将技术渗透到产品里面,可能腾讯就是一个善于嫁接的传奇公司,其实就是嫁接的艺术(第四章)、用最简单的模式让你少走弯路,降低成本(第五章),人才、团队,面对媒体分别再最后几个章节讲到。同时八到十章也是非常实用。看后也大有裨益。
末了,又重点解析苹果、乔布斯的经典,可以说是MBA学子们的经典案例啦。创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也就是本书讲到的要把握10条规则、8个基础与6种黄金机会,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奇迹,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去做。
若你是想做点事的人,《创业可以走直线》适合看,你值得拥有。
y文海
《创业可以走直线》读后感(十):漫漫长路指向标
《创业可以走直线》更像是乔布斯打造的苹果公司的成功经验谈。他是那么成功,打造了遥遥领先的苹果设备,成为业内遥不可及的领军人物。你创业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成功,为了爱好,荣誉,金钱,或者梦想?乔布斯曾经送给创业者80条“铁血军规”:即八个基础,六种黄金机会,杀出重围的铁血军规。
而本书,大致从三个部分对乔布斯精神和苹果的成功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即产品。产品是企业的灵魂,在如今社会化网络营销时代,企业对每一个消费者的模式已经达成,例如小米手机,所以前几章从不同角度对产品的相关进行了阐述,想要创业成功,去确定和坚持你的主要产品吧;
其次,用两章讲述了人才和团队,马云在辞去阿里巴巴主席时说,对于选人,第一是选择信任,第二是选择年轻人。这和苹果的成功和经历过的失败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人才第一,团队作战。只有自己培养的人才才具备企业忠诚度,对未来发展也有利。
最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奖惩合理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赏罚分明是企业积极向上的基础,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才能够促进效益,使公司运营达到最好效果,事半功倍。
“比你更想干好这件事情的,全世界只有你一人”抱着这样的热情与精神,去打造一款优质的产品与品牌。创业可以走直线么?也许是不可以的,在不断的挫折和困难中,才会不断领会成功的意义,然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少走弯路,感受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并坚持走下去。创业漫漫长路,此书可作为一个指向标,可指向你的心就很好,若还能指引你的产品,你的梦想,你的实际方向,那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