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经典读后感
日期:2018-07-31 04: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经典读后感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是一本由杜维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一):杜维明:王阳明何以成为知己

  ● 上世纪60年代,正在哈佛大学读博的杜维明,接到另一位学者秦家懿来自澳洲的电话。秦家懿问他:“听说你要写王阳明的论文,我能不能写?”杜维明笑着回答:“开玩笑!西方写马丁·路德的有一千以上的博士论文,我们两个分享王阳明还不行吗?你随便写,我怎么写都跟你写的绝对不同。”果然,两人的论文出来,秦家懿写的方向是阳明的智慧范围很大。而杜维明的,集中讨论青年王阳明的思想历程。……

  杜维明:王阳明何以成为知己

  无论在何种时代,身处何种体制,无人能代替你看顾自己内心;对于人而言,很难否认“一生的果效皆出于心”,这正是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王学中关于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部分,总能轻易击中被各样事务羁绊着的人们。无论人们是如何任性随意地取用王学,我们都不能轻慢哂笑,王学本身的价值维度及当下社会的智识情感底线,共同塑造了王阳明的流行线。

  ●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信仰,不要靠外在的制度,不要靠牧师,甚至不要靠教皇来帮忙,你自己可以通过信心得救。王阳明对儒学贡献就像马丁·路德对宗教的贡献一样

  ●用开放的自我和阳明对话,你的自我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开放;你完全私己地去念,越念就越庸俗,把王阳明念得庸俗,你也自己庸俗。

  ●儒家的最高价值,是让自己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体现就不是最高的价值。同时,日常生活也有神圣一面人人皆为圣人意思就是每个人,每一件事情它都有神圣的意义

  ●儒家分道、学、政三个方面。道就是它的核心价值,基础理论;学就是它的学术传统,经学是最重要的学术传统;政,就是经世致用。这是三个不可分割的侧面。

  上世纪60年代,正在哈佛大学读博的杜维明,接到另一位学者秦家懿来自澳洲的电话。秦家懿问他:“听说你要写王阳明的论文,我能不能写?”杜维明笑着回答:“开玩笑!西方写马丁·路德的有一千以上的博士论文,我们两个分享王阳明还不行吗?你随便写,我怎么写都跟你写的绝对不同。”果然,两人的论文出来,秦家懿写的方向是阳明的智慧,范围很大。而杜维明的,集中讨论青年王阳明的思想历程。这两篇论文,就是前年引进大陆的《王阳明》(秦家懿,三联书店,2011),与新近出版的《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三联书店,2013)。前者出版一年多时间,已卖过2万册,重印两次,在学术圈里形成小小的热潮

  为什么只写青年王阳明?杜维明给出的解释是,那时他只有二十多岁,不能了解阳明到生命最后阶段形成的学问观点,因为他要从“体证”的方向去了解阳明,和阳明的精神相契。如今,70来岁的杜维明,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对阳明,对儒家的认识,早已非青年时期可比。如何看待王阳明在儒家体系位置?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近日,在两个多小时里的访谈时间里,他像一个春风化雨的布道者般,向记者娓娓道来

  ● 思想与杀人?

  作为一个大的思想家,王阳明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不可以用很简单定义方式确定范围。国内的学者把阳明分了两个,一个是思想的阳明,另外一个是杀人的阳明,又平乱、又打仗、又杀人。这两个阳明基本上是两个完全配不起来的阳明。但其实,王阳明的学说,是九死一生才讲得出来。

  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艾里克森,非常重大的贡献就是提出认同问题。他当时是讨论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的贡献,因为在马丁·路德之前,基督教神学有大约一千年的历史,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不通教会来得救。马丁·路德提出来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信仰,不要靠外在的制度,不要靠牧师,甚至不要靠教皇来帮忙,你自己可以通过信心得救。

  所以,我认为,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就像马丁·路德对宗教的贡献一样。

  ● 人皆可以成圣贤

  人人皆可做圣人,其实被误读了。

  一般人有一个理解,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儒家讲人人皆有圣心,所以人人皆可成圣,再进一步说,每个人都有成圣的潜力,这不是我理解的。你看,仁,仁就是不忍的这个情,随时都在体现,你看到悲剧你就会同情。每个人都有,但是能够使它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这很难。所以孔子才说颜渊是三月不违仁,其他是日月,我们大概一两个小时或者几秒钟,能够维持仁性中间随时都可以体现的,就是后来阳明讲的良知,随时随地他都可以。

  所以就出现了两个命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绝对矛盾,但是必须同时存在、同时真实。一个就是人人皆可为圣人,另外就是任何一个人永远没有办法成圣人,即使是孔子,即使是尧舜禹他还有遗憾。这两个命题表面上看起来完全矛盾,其实是人生经验、人生的智慧。人人皆可为圣人,没有任何人存在世界中间可以说我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就是中国人讲的活到老学到老过程

  ● 实用心理学

  最近关于王阳明的图书出版很多,有些出版商特别强调王阳明的实用性,毫无疑问,王阳明的哲学是有实用性。儒家的最高价值,是让自己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体现就不是最高的价值。日常生活也不是讲究凡俗,也有神圣的一面,他说人人皆为圣人的意思,就是每个人,每一件事情它都有神圣的意义。

  现在这个社会可能并不令人满意,我有时候觉得,你若想找知己,活人中间没有,而传统文化中,则有太多人可以成为知己,而且绝对可以对话。王阳明就可以成为知己。

  有的人说,你跟古人对话,就自己想象。我们念阳明有两种念法,一种是私我,一种是自我,就是开放的自我。开放的自我和阳明对话,你的自我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开放;你完全私己地去念,越念你越弄得庸俗,你把他弄得庸俗你也自己庸俗。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共读,大家一起来念,一起来讨论,每一句话辩论。每一个参加的人,都是对我们群体的经验的丰富,这样就变成了活的话语。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的办法。

  ● 你来看此花时?

  王阳明在大陆,曾经长期被批为主观唯心主义。至少从九十年代开始,大陆学者,不管你是属于自由主义,或者是属于保守,大家都有一个新的共识——开发传统资源

  儒家分道、学、政三个方面。道就是它的核心价值,基础理论;学就是它的学术传统,经学是最重要的学术传统;政,就是经世致用。这三方面都应该结合起来,成为三个不可分割的侧面。

  现在一个不太健康的方式,比如我是搞政治儒学的,就讨厌心性儒学;搞心性儒学的,觉得政治儒学政治化,那不是真正的儒家;有的说我是搞学术的,所以你们那些玄想的、没有学术价值学术背景的、没有客观理解的野狐禅,就不是学术;有些人说,我们讲的是身心性命东西,你们讲的学术干枯无味,是一种职业。这之间的诟病,内耗太多,我几乎每天都碰到,包括我学生在内都是……

  现在阳明学的复兴,在这三个层面都有。对于普通人而言,在阅读王阳明时,各取所需,也是可以理解的。

  ■ 阳明训蒙

  立志、勤学、改过、择善

  最近这几年各地出现了《传习录》读书会。儒学有四个层面,一个就是自我,身心;一个就是我和社会,就是家庭国家;第三个是人类自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人性和天道,有超越人的一面。其中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在阳明心学里很明显了。

  可以说知名知识分子,很多人都认同阳明会成为一个潮流,可能算是一种复兴。阳明训蒙,就是教小学生的时候,有四个价值:

  第一,立志。我们现在年轻人不立志,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功和职业。钱理群说,多在训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立志很简单,就是做事的人,做第一的人,做一个能够体现人格价值的人;

  第二,勤学。我们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他主要的都是工具,不管你选十门还是二十门课,将来就是使你在市场经济的斗争之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地位。这不是真正的学,学是觉,觉悟的觉;

  第三,改过。后来刘宗周讲得更多。有很多人说儒家是肤浅乐观主义者,没有基督教罪恶感什么的。开玩笑!为什么在儒家的这个认学的过程中间,他讲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吾日三省吾身?阳明在任何时候自己能够发展,这是一个所谓士不可不弘毅的观念,任重而道远。这些观点,都是培养让你在战战兢兢的信念里面发展;

  最后就是择善。也就是说形成一个群体。我们不是个人,形成群体大家互相努力,不是搞斗争哲学,不是说我们怎样增加我们共同的利益,形成共同的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玲玲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8/24/content_461380.htm?div=-1

  延伸阅读

  上期书评周刊用了6个版的篇幅解读了王阳明在中国的流行,受到不少读者好评。有读者反映,是否可以再做个延伸阅读,推荐一些研究王阳明的书籍。本期,我们把这些书籍划分为三类进行推荐,以飨读者。(上周已重点介绍的书籍,这里不再重复推荐)

  《王阳明全集

  大陆学界所编的第一部王阳明全集。最早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繁体竖排精装本,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6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38卷为底本标点, 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中国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编为41卷。2011年再版。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已故华裔学者陈荣捷对儒学有相当的研究,尤长于宋明理学的研究。注释《传习录》,陈荣捷下了苦工夫评论称此版本注评精到,融合贯通。对于《传习录》的初学者,是一个不错的入门读物

  《王阳明》

  华裔教授秦家懿1987年的学术作品,是了解王阳明生平和哲学的入门级作品,适合对王阳明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阅读。本书除了参考阳明遗著,及明清各家的解释与批评,还特别参考了阳明学特别发达的日本学者作品。此书由于面向英文读者,语言浅显平实通俗易懂资料翔实可靠。2011年在三联出版后,重印两次,低调畅销着。

  《有无之境》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最早于1991年出版的著作,后多次再版,是国内学者研究王阳明的经典学术著作。本书的特点是:以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的转向来把握代理学到明代心学的演变线索,力图在比较分析视野中把心学的古典问题转化为现代哲学语言来了解,尤其是将其与康德实践理性来做对比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写王阳明。很多的读者称对王阳明产生兴趣,是从这部书的阅读开始的。王阳明在书中出现,是那次直谏而被拖出午门挨40大板开始的。这部书出版后,王阳明的通俗类传记先后涌现,连学术书也被带动起来。

  《王阳明三部曲

  通俗历史作家许葆云在写过曾国藩、李鸿章后,用小说三部曲的方式,再写王阳明的传记。据称,他四处搜集散佚的史料,多次进行实地走访,前后花费三十余万元,历时十年创作完成。因为是虚构类的小说,此书除了讲述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心学研究之外,格外描写了王阳明的两段感情经历

  整理:邓玲玲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8/31/content_461863.htm?div=-1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二):如何练习写作之青年王阳明

  《青年王阳明》提到王阳明高超写作技巧,尤其体现在诗句——

  他能够捕捉自然的美丽人事激动人心的瞬间,并以引喻、隐喻和暗喻的形式简洁表达出来。

  这种能力通过浸于大量高度提炼和模拟文学词句养成。要获得这样的知识,日常交谈并不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阅读诗词韵脚、格律方面的图书,研究伟大诗歌,并随时吟诵倾听好诗妙词,拣取其中有感染力的词句。

  这种通过范例学习的方式,有着许多深远含义。在某些方面,这是对权威的完全驯服。跟着成年诗人步子走,意味着对他作诗方式的基本信任,并不做细致的分析。

  观察成年诗人,仿效他作诗,学生就在无意中抓住了艺术的规则,包括师傅没有意识到的那些规则。只有愿意全心全意地模仿别人的人,才能够吸收这些隐含的规则。

  对于初学者,储存诗歌知识是一个现成的传统,他必须不加批判地投入其中才能够成为它的一员。然而,由于这种知识是不能明确叙述的,因此要达到诗歌艺术的准确表述这一理想,可能性是很小的。

  当然,像李白、杜甫这样一些唐代大诗人的作品被看作楷模,但是在 15 世纪以李白和杜甫的风格去写诗,只会停留在「形似」的水平上。其实,诗歌遗产包含着极大的弹性,引入新见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要成为这个传统的继承者,要依赖于在严格的格律形式内发挥想象的能力,同样也要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王阳明学习诗歌的方法或许启示你这样学习写作:

找到好师傅。

  好的师傅有才有德。

  有才意味着有典型的代表作,可以是专著、项目、产品、案例等,这些代表作凝聚师傅的精诚与努力,让徒弟心悦诚服。

  有德意味着有「传道授业解惑」之心,传道必先有道,即有一套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会把徒弟带入歧途,而是引导其走向光明大道;授业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按徒弟资质制定不同成长路线,耐心点拨,扬长避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解惑是毫无保留,真诚相待回答徒弟提出的问题,更是帮助徒弟学习提问的技巧,不仅向他人提问,更是要向自己提问,能发现贯穿一生的大问题。真正的好师傅,是那些教会你提出问题,推动你前进,一步一步将你拉到他身边,让师傅与徒弟可彼此平等接触的人。

不加批判向师傅学习

  找出师傅的优秀作品,大量阅读,大量练习,找到好写作的标准与感觉,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除了效仿师傅的作品,更需要进一步找到师傅的师傅,知识的知识,将这一切统统收入你囊中。像你的师傅一样学习,亦步亦趋,看似机械,实质科学,引文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内隐知识。

  这些内隐知识师傅既不能叙述,也不会叙述,甚至师傅自己也未曾注意到。只有你日复一日身体力行,才能真确感受,融会贯通。

  修行之道曰:关注大师的言行,跟随大师的举动,和大师一并修行,领会大师的意境,成为真正的大师。

发表你自己的创见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成为合格的师傅继承,不能靠皮肉的模仿,是要靠精神内在的创新。每个好师傅都不希望自己徒弟成为自己的复制者,而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师傅负责指引你到正确的路,你的勤奋负责带领你越走越远,但要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还是得靠自己的第二序改变。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三):王阳明何以成为王阳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慕广陵(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65785098/

  王阳明影响极其大,蒋介石、东乡平八郎等都是其崇拜者。

  王二小是一个21世纪迷途青年,比起阳明心学,他更好奇王阳明是怎样成为王阳明的。

  拨开光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王阳明也不是一天成圣的。

  祖父王伦当地宿儒,父亲是辛丑科状元,王阳明上承家族耕读遗风,信奉大儒朱熹“格物致知”学说。

  而王二小祖上三代赤贫,泥土里刨生活,祖父暗昧不明,父亲只守诚而已,二小生来体弱,村风又彪悍。每次放学,二小忧心的是被邻居家孩子揍。而此时的王阳明在干什么呢?

  私塾青瓦白墙,明窗绿竹,王守仁还还未改名为“阳明”。十岁的小守仁请教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惟读书登第耳。”小守仁却认真思考,摇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小守仁开始思考读书为何,隐隐有启蒙曙光。而村里的王二小迷上了河里捉鱼和小伙伴们躲房间里切磋《超级玛丽》。

  小守仁有次跟随祖父参加文人雅集,聚于金山寺上,十一岁的他,当场作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大家啧啧称奇,不过座中有个中老手怀疑小守仁提前做好的,便指“蔽月山房”,要小守仁即刻做出。 守仁不假思索,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前首还有造作,后首浑然天成不乏哲思,友人惊叹不已,向祖父祝贺,少年才子将来必会名扬四海。小守仁又摇头,不敢苟同,诗词文章不过雕虫小技而已。而这回答只让友人更加惊叹。

  小守仁有满腹经纶的祖父熏陶,还好王二小有姥姥的老衣箱。

  姥姥昏暗的灰砖房里,快两米的大柜子矗立屋中。柜子顶上安放着掉漆的老衣箱,衣箱里满满一层又一层的书。王二小年纪小,搬个椅子去拿,够不着;椅子上再落个板凳,一手撑开厚实衣箱,小脑袋伸进黑乎乎衣箱里,借着点亮光,一排两排三排厚厚的书,有《红楼梦》,有《三国演义》,还有好多看不懂的,选一本喜欢的,跳下来就欢欢喜喜看书等姥姥做好吃的。偶尔秋收忙,收割回来铺满院子待收拾的玉米棒子,为了逃避劳动,就假装看书认真忘记去劳动,最后真忘了劳动。不过好在这种情况就一两次,小守仁可不会像小二小这样偷懒儿。

  小守仁不仅不偷懒,作为一名年轻的文学天才还很快声名远扬,讽刺的是,他两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原因无他,才华外露,引人嫉妒,特别是嫉妒的人做了主考官。当时家乡名流父老乡绅都来安慰他。想下你的父亲是万里挑一的状元,做儿子的你压力得有多大。第一次没过,修习三年,考第二次,又没中,他却安慰同学:“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年轻气盛的守仁努力尝试着,二小在高中却混混沌沌,早上吃了饭去上课,打瞌睡;中午吃了饭,打瞌睡;晚上吃完饭终于不打瞌睡了,但白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都不懂。终于高考完了,决定和同学年轻气盛一回,用三天时间,从家里骑行两百公里到省城再回来,中间还把时间精力全放进网吧放纵了。

  在二十四岁这年,守仁在余姚龙泉山寺庙里组织了诗社,既当消遣,又用来自我训练。与他同游的是世交伯父魏瀚,这位伯父从相当于副省长的布政使退休。两人徒步上龙泉,对弈对诗。游玩回来,以诗风强劲著称的老布政使不得不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

  同样在二十四岁这年,二小早已遇到了命中的“大神”,他给二小组装了一台奔腾强劲电脑,此后大学四年沉溺游戏不能自拔。

  日夜沉溺游戏,偶尔也会思考人生,迷茫,随即又沉溺。偶有振奋,和同学每晚晚自习后,在幽静校园里跑步,谁知不得其法,越跑身体越差。

  直到三年后,二十七岁的守仁终于进士及第,在帝都做了一名负责起草标准化文件的低级官员。在这些繁琐又无用的事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提高文学水平,常常读书至深夜。他的热情不息让他父亲担心其身体健康,命令晚上不许点灯。但这一家之主一旦睡去,守仁桌上的油灯就又亮了起来。直至三十岁,他都一直在改进他早已备受称赞的文学技能。

  二小二十七岁前在做什么呢?玩。在香山脚下的小四合院里,一群逃避成长的男男女女,每天除了刷网剧玩游戏,偶尔弹琴喝茶,其他时间基本用来睡觉和撸串。做了点事情,只是湖面滴水波纹,荡几下就没了。

  二十七岁,守仁开始他的政治生涯时;二十七岁,王二小进入北大回炉重造。这平平常常的一年,给日后守仁波澜壮阔的一生埋下伏笔。王二小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王二小不知道。

  王守仁三十岁那年,参加了一场运动。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为了反对当时诗坛领袖宫廷圆滑之风。守仁甚至为其领袖。那年秋天,守仁辞职归乡,得了“呕血病”,肺结核,与日夜攻读文学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京城这帮文人非为古文复兴,博名而已。守仁却为更高追求,这让他对这帮文人乃至文学丧失了兴趣,“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

  官场黑暗,守仁有自己的北极星,文学诗词固然是当时上流社会所极推崇的,甚至是进入官场的钥匙,但这对他来说,不重要。

  还有一年三十岁的王二小,清楚要什么了么?没有。

  钱重要么?重要。

  事业重要么?重要。

  写作弹琴种种技能重要么?重要。

  健康重要么?重要。

  爱情重要么?有了更好。

  王二小又舍了什么去得什么呢?王二小的北极星又在哪里呢?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四):阳明学的实践维度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的发凡中曾经这样写: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段话透露了黄宗羲心目中儒者治学的意义。“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继承的是《论语》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句的精神,告诉读者后生,要把切实将工夫用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之上。因为各人有不同的才质,才会形成犹如“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的儒学内部诸多门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天道流行看似一元,治学之法却可以万殊。黄宗羲充分尊重各人的自得之学观点,最终促成了这本儒学史上重要的学案的写成。

  杜维明在他写于1968年的英文博士论文《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里,以王阳明的“认同危机”为进路,写出了一本非常具有心理分析味道的哲学书。标题中的“行动”二字,是杜维明对阳明著名的“知行合一”宗旨所做的现代诠释的浓缩,也可以作为王学中“修身”概念运用的注解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在心理分析方法的运用这里,这应该是杜维明在分析王阳明思想时精心选择的问题意识。

  在书序中,杜维明提及陈荣捷先生对这篇论文的意见。陈先生认为论文受心理分析学影响太深,和台湾及香港的汉学家治学方法迥异,也许会对作者“将来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有害”。这一指点真是一针见血,直接触及到了论文所使用的方法和汉学主流学风问题,同时也提示我注意到两个问题,就是杜维明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研究进路,以及从这可以折射出哪些明代思想史的特质?

  为了思索1506年王阳明精神取向转向儒学的原因,杜维明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三个方向,即外在的社会家庭、禅宗佛学和道家思想。前一个方向提示我们注意有血有肉的人和动态的社会这一维度,因为这是和标题“行动”二字的直接对应,而后两个方向的问题乍看上去好似思想史家关心的老课题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程、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真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于毫厘之际,使无遁影。”“辟佛”既然是贯穿宋明儒者生命历程的重要任务,那么阳明到底在早年多大程度上沉迷于道术,以及阳明思想与禅宗的关系究竟如何,自然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选择了心理分析作为研究进路的杜维明,在对阳明与释老关系问题的解读上,体现出了明显不同于传统思路的特质。他既不是如牟宗三等人一样,借鉴西方哲学方法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解读儒学精神和释老,也不是如朴学传统一般,以训诂等语言学方法评估王阳明思想中释老成份的多寡。杜维明将1506年的关键思想转向看成是王阳明自我精神危机的暂时解决,所以关注的重心不再只是思想体系内部的种种纠葛,而是思想在实践中的动态经验。“认同危机”才是分析的关键词,故而有“在实践上,一个人如何能够自由或大胆地从其他价值体系中选取一些成分来激发或丰富自己的价值信念却又不会受到浸染、不会最终被改造呢?……一个人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持守自己的价值信念,无疑取决于他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愿意面对外部的挑战并对新环境做出柔韧的反应。”于是,佛家和道家成为了有着工具价值的思想资源,这就是阳明的“为己”之学。

  杜维明认为王阳明将佛道思想视为只具有工具价值的东西,这是源自儒学“为己”之学内在理路的自然发展。朱熹对“道问学”的偏重,他的思想结构中有着和在乾嘉风气之下的“学”相似的成分,那就是理解经验事实、文献知识和古代智慧,其方法是归纳,其目的是实用的学问。而以王阳明为起点的另外一条线索走向了“道问学”的反面。从王阳明到黄宗羲,可以看作个人主义儒学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脱胎于程朱理学“为己”之学内在理路的自然发展,而发展的轨迹可以用杜维明论文标题中的“行动”二字来标示,宋明儒的“修身”之学同时也是“为己”之学,所以有时会对译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名词——个人主义,而后者却是正对着王学风气的特异性而来的。作为清初三先生之一的黄宗羲,他所处的学术环境是王阳明死后学术版图的四分五裂,学者各自揭出自己的宗旨,业师刘宗周以“慎独”、“诚意”从学理上力挽王学末流之弊,而真正结束这种“道术将为天下裂”局面的却是满人入关。黄宗羲心目中的“学问之道”,还是宋明儒“尊德性”风气下的东西,以讲学正人心,所讲的是身心性命之学。

  这里提示出了明代思想的特点是“为己”之学的极致发展,不妨再回到《明儒学案》作出的重要观察中:“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所不及也”。理学从朱熹的综合的大系统,也就是有着形而上学宏大结构的学问,一点一点发展出了一种在自我修炼方面有着深刻体悟的学问。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中所提“体认之学”的称谓,无疑很能抓住要点。

  杜维明以心理分析来切入王阳明的生命历程,揭示出了理学朝向“为己”之学的转向,是如何在王阳明完全投身和坚持不懈的内心探索中一点一点成形的过程。为了突出这一面向,只有形而上学的分析当然是不够的,而清初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毛奇龄认为有着道家神秘性格而不真实的那部分关于王阳明生平的记载,也被在心理分析方法中加以运用了,作为王阳明早期精神探索的重要见证。

  杜维明说:“根据我们的研究,朱、陆二分对于阳明思想的形成似乎没有起什么作用。”这不仅是从王阳明成长经历中归纳得到的结论,也是在对阳明“为己”之学充分把握之中得到的结论。王阳明训“格物”的“格”字为正的意思,他的致知不是对外部世界经验事实的归纳,“为己”之学本不需要先有一个形而上结构的假定,自然也不需要先追溯在过去学术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朱陆异同问题。反过来说,即使预先获得了关于朱陆异同问题的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本心的最后认可,而成为“知行合一”的本体,那外部知识反而会是人“成圣贤”的障碍。

  对于编集《朱子晚年定论》的风波,陈荣捷说:“整个明、清时期,王阳明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他不诚实,企图利用朱熹的名字和影响来推行自己的学说,从而欺骗自己的学生。”这种观点首先便不信任王阳明的道德操守,可是心学是“为己”之学,是“体认之学”,也是“修身”之学,一种建立在对内心的道德准则的绝对信任之上学问竟然被以这样的方式怀疑,对王阳明来说一定是一种绝大的考验,同时也是思想史上的吊诡。

  王阳明于是从自己的立场做了辩护:“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屈调停以明此(格物)学为重。”“盖不忍抵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与之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朱子晚年学术定于哪里,这是知识层次的问题,阳明所一生努力的是“为己”之学,不理解“心学”的流俗之士或只务于经生之业者才会轻率地向王阳明发难,而对理学的这一次转向的意义有深入理解的人,只会从“为己”之学的立场来思索,并认为质疑只是不在同一层次的对话。杜维明说:“我们可以认为,阳明努力阐释他的新思想,其实并不与朱子晚年定论相抵触,这是出于他力求与这位宋代大师的精神取向相一致的内心渴求,而不是出于一个实用的目的……”

  那么,现在可以试着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那就是杜维明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研究进路?因为阳明子的学问,是儒学“尊德性”这一内在理路的极大发展,在理学这次转向发生的过程中,王阳明个人的独特生命历程无疑是起到了重要意义的,王学产生自儒学内部独特的实践维度之中,这种实践的特点就是“知行合一”。可是随着明清易代,学术典范发生了重大转移,但是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却渐行渐远。新史学的实证主义进路,以及西方哲学影响下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思路,也都是和儒学心性之学尚隔几间的东西。儒家修身哲学所预设的精神磨练,与基督教的灵修、佛教的炼心或兴都教的苦行大异其趣,以程颐的所谓“实学”立论,这是一套上下打通内外交养的学问。合理地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正可以弥补汉学正统实证学风本身的不足,为我们重建一位儒者的心灵世界的努力提供了新的可能。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五):读书学习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若将读书学习当作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读书越读越糊涂,学习越学越烦躁。名利不得,则身心焦虑,名利加身,则欲求未满。长此以往,读书学习便失去原本的意义,不再是为满足内心的好奇与欢愉,而是为满足外在的评价与要求。

  为达成目标使用工具理性无可厚非,行动计划侧重精确计算也符合进化生存,但如果没有价值理性指引,工具理性就像是练功走火入魔,丧失人之为人的本性。读书学习并不是用完即走的工具,而应是贯穿终身的心性。

  读书学习其实不难,如果你求知若渴,读书学习其实很难,如果你欲壑难填。读书学习本应是你生而为人的创造性适应过程,而不是如机器动物一般被驯服的过程,读书学习应是主动的,符合内心抉择的行动,它的真正意义并不在外在功利,而在于从内部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身心之学」,核心是自我修养。

  须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任何时代,鼓吹不为名利读书学习的人都有可能被排斥,沉默的是大多数,他们有良知,却不能行动,行动呐喊的是少数,他们有勇气与责任,身体力行,渐而成为「圣贤」。

  圣贤的任务之一是引导读书学习的人明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教会人每年读 52 本书不难,难的是教人明白读书是抵达明理的终点站;教人跨科学学习不难,难的是教人揭示贯穿人生的大问题;教人每天写 1000 字不难,难的是教人发现写作的意义。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六):王阳明以“静坐”法养病健身

  郭沫若写过自己的经历

  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1914年初,他东渡到日本,当年6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由于用脑过度,在一高预料一年毕业后,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郭沫若著作记载:“在一高预科一年毕业之后,我竟得了剧度的神经衰弱症,心悸亢进,缓步徐行时,胸部也震荡作痛,几乎不能容忍,睡眠不安,一夜只能睡三四小时,睡中犹始终为恶梦所苦。记忆力几乎全部消失了,读书读到第二页已忘了前页,甚至读到第二行已忘记了前行。头脑昏聩不堪,炽灼得如像火炉一样,屡屡想自杀。”

  到了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阳明)。读到王阳明先生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身体一直少病健康,活到了87岁。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七):明哥的知行合一

  什么叫做知行合一?一开始,可以将知和行的关系理解为鸡和蛋的关系。真知是促成行动的条件,行动必然增加真知。

  王阳明认为所谓的知,不仅需要明了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还需学会控制心的运作。有一个例子,据《年谱》记载,他学习书法时,这样描述道:“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经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学习书法,不仅模仿古帖,知晓古帖的写法,也需凝思静虑,控制心的运作。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阳明认为先有知,后有行的学说迫使学生完全埋头于书本知识,把它当做将来学以致用的必要准备。不幸的是,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知识和长久没有行动。所以他的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学业开始就面对读书用途的问题。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把求知活动与伦理宗教信念联系起来。阳明指出,求知不是吸收一堆外在的价值,而是在具体的行动上展现他的真正的理解。

  在他眼里,正规地讲授玄思的题目并无多大意义。最好的办法是亲身示范,随时对话讲授。他鼓励来自远方的学生在龙场住下来,同他一起分享孔孟之道的真正快乐。

  用时髦一点话说,就是Learning by doing。

  那么在行中,如何增加真知?书中没有太多的说明,不过可以推断,行可以作为知的验证,在行动当中特意去检验并细化知,纠正自己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绘画时,我们需要观察物体,但是书本仅仅教授了如何观察简易的雕塑和水果,遇到光色繁复的现实世界,需要不断细化和纠正自己的观察,并产生更鲜活的,更复杂的知识。

  这一过程这被阳明认为是真正的“格物”。可以说是doing by learning。

  为了知而行,行中可以诞生知,行和知可以同时发生。更深一层,Learning by doing和doing by learning可以看成一件事,理解这一点可能有点绕,需要多想想。在这个层面上,知行是合一的了。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八):王阳明:如何生成智者心理表征?

  之前在《为什么说逆推芒格的心理表征的行为注定是徒劳?》与《你不能靠看电视机逆推出电视的工作原理》讨论了逆推智者心理表征的错误理念:1)一味收集模型概念,而不建立符号系统;2)未理解低层次原理,自上而下盲目拆解。

  现在说说生成智者心理表征的正确方法,这个方法来自王阳明的《五经臆说》序言。做此序言时,王阳明已经「大悟」,他发现自己悟得道理竟然与五经理念吻合,于是便使用五经来印证他的新认识。

  在序言中,王阳明借用鱼和筌的类比来说明经书的字句与圣人的心意之间的关系——即智者的言语或著作与智者心理表征的关系。

  他说,完全把经书词句当作圣人的意思,就如同把筌当作鱼,意思是,言语著作只是智者表达价值观的工具,工具并不能代表价值观,工具并不能传递智者的所有观点。

  要理解智者的意思,就要用筌捕鱼,即「学习」智者的言语著作。

  何为「学习」?不拿筌去捕鱼,在筌里是找不到鱼的,同样,不从亲自实践理解智者的言语著作,就不能掌握智者的价值观。你不能指靠工具逆推出价值观,你也不能指靠语言著作逆推出智者的心理表征,即使你逆推出来,那只是残缺不全的地图,无法给你指引,你只能试用各种各样的心智工具来探索时间,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心理表征。

  捕到鱼之后,筌就可以搁到一边,体会到智者的价值观后,言语著作那样的工具就不再重要,你甚至可以创造出新工具来表达你的价值观。

ChangeLog

2017-09-01 重读《青年王阳明》卡片有感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九):高阶学习者的自修法之王阳明

  公元 1506 年,王阳明 34 岁,久已目睹现世儒学的腐陈僵化,读书学习本为提高自我修养,却成为当时的儒家文人、儒家学者、儒家官员求名利的手段,以「出仕」为核心的正统儒学离现实越来越远,新的儒学范式却迟迟未能出现」。儒家失去孔子时代曾点气象的清爽与灵动,王阳明遂与朋友发起新儒学,鼓励读书学习诚意内求,知行合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王阳明推行新儒学核心行动是讲习,王阳明式的教育不一味灌输,也不抽象交流,而在身体力行,亲身传授,他在酒会、野餐、田野、月光中与学生即兴对话,他认为只有学生到了某种情景,某种境地,再给予适当揭示,才能真正领悟。

  王阳明遵循孔子的教学箴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如果学生还没有达到好奇心旺盛却求而不得的状态,就不要开导他;如果学生没有抵达了如指掌却说而不清的程度,就不要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教了。

  求知不是吸收一堆外在的价值,而须有个自我精神修养的过程,在具体的行动上展现真正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求得自我实现。教学不是老师就只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成为老师就必须先成为学生,教学并不是单向传播,而是互动促进,利用人性的力量感化彼此。

  如此的教学必然要求学生极高的学习素养,所以王阳明提醒学生,无论何地都必须注重提升自我修养,期待学生在没有老师时,能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有老师时,能学问思辨,举一反三。所谓「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授予诸生四条自修之法。

立志

  立志意为建立目的,树立志向。在王阳明看来,人生的最大任务就是做圣贤,在认知科学看来,就是要建立学习的内在驱动。

  立志,绝不能从外在开始,而必须从内心的抉择开始,分清读书学习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要使所立之志成为自我改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立志包含认知和行动效果两个层面。立志包含着求知,但不只是认知之知。求知注重内省检査,把人的当前生存状态转变成筹划未来理想的状态。只有把立志理解为产生转变的自我反省,立志才是求知。同样,立志包含着行动,重新安排生存处境并影响人生的整个层面,行动注重有意识的设计,绝不是盲目的行动。

  因此,只有把立志理解为有意向的自我肯定,立志才是行动。没有多少实验内容的玄想,或没有多少认知价值的短时行动,都不可能成为内心抉择或立志的部分。求知引起人生的根本改变,行动带来新深度的见解。

勤学

  王阳明自修法的四个定义皆有不同理解,勤学的「学」不单指知识的学习,更是指圣贤之学,更关注自我实现而不是智力终极。王阳明曾明确告诫学生「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因为前者可能会产生嫉妒与自傲,后者会赢得仰慕与尊敬。

  王阳明的勤学用认知科学解释,与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和德韦克的成长型心智相似,每个人有可能决定自己的未来,都有内在的力量提升自己的上限,勤学为每个人提供了道德平等的原则。

改过

  真正的学习没有清单,也没有教条,学生不应该在条条框框下学习,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有勇气接受与改正错误,你做了什么是过去,你想做什么才是未来。

  改过的意义在于试错,唤醒自己,并发现真正的道路,同时也代表人之为人可以随时内在醒悟建立新生的行为范式。改过的意义也在于从自我系统跳出,从外部检视,愿意检查自己的过时,愿意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第二序改变。

责善

  责善有良种意思,一是劝善,以责备的方式劝善;二是善道,即「忠告而善道之」。

  所谓「劝善」,儒学认为,人从来就是社会人,自修不能脱离人际关系社会存在。责善是自我批评,也是相互指正。自修并不是意味着只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还需要在与他人交际中改进自己,一方面是看见朋友不好的,真诚礼貌地提出,另一方面是劝说朋友看见自己不好的,也大胆提出,通过相互指正来提升修养,增进关系。

  所谓「善道」是有同理心,使用朋友或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揭示错误,如果是呵斥,朋友会怒而抵抗,但如果是善言,朋友会欣然接受,遵从的原则是直言而不冒犯,委婉而不隐晦。

此心光明

  公元 1528 年,王阳明 57 岁,与学生一同讲学,一同自修,二十多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遗余力宣讲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传而习之,新儒学得以延续继承,阳明自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世评价「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孔孟」。

ChangeLog

2017-09-05 整理融合增删编辑2017-09-01 收集卡片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读后感(十):青年王阳明的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是在行动科学中,跳出系统之外的改变。第一序改变是在系统内改变,第二序改变是改变系统本身,例如老师越是关心问题少年,问题就越多;而老师有意忽视学生,反而重新获得对方的重视。

  公认青年王阳明的第二序改变发生在龙场悟道,在那里,王阳明找到了他的新本性,他不再需要抵制其他价值信念的浸染,而能够吸收其他有启发性的见解,却不会有失夫他自己的精神方向向的危险。

  那么问题来了,在实践上,你如何才能够自由大胆地从其他价值体系中吸取养却又不受浸染改造呢?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持守自己的价值信念,取决于他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愿意面对外部的挑战并对新环境做出柔韧的反应。

  解决办法是既要有坚持信念的决心,也要有接受新理解的开放。没有坚持的决心,新理解不论在理论上多么有说服力,也只是抓住了生存的表面。这样,当一种新理解来临时,这种快速的转变就是一个毫无方向与意义的过程。没有理解,强烈的坚持之心就成了盲目固执。

  事实上,第二序改变并不可能快速实现,因为这本是一件极困难的事。

  在王阳明的第二序改变之前,他经历过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他的每一次溺习都试图发现新方向,但始终在系统内挣扎, 直到「正德丙演,始归于圣贤之学」,开始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除难在选择,也难在坚韧。王阳明的每一次改变精神方向,每一次抉择,几乎都伴随着强烈的心理冲突和身体疲竭竭。但于阳明来讲,每一次转变都存在可能,因为他有足够强的韧性,可以支撑他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

  事实上,如今的你青年王阳明的所经历过思想考验并无二致,王阳明有五溺,你有无数溺——王者荣耀、狼人杀、直播、综艺、电视剧、朋友圈……试图通过知识付费、读书社群、名人演讲来解决你的学习焦虑,但以上终究是第一序改变的办法,无法本质改变。

  你更重要的事,是要像王阳明一样找到本性,建立坚定的信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经典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