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才是青春》是一本由索达吉堪布著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残酷才是青春》读后感(一):对任何事都不要强求
世间的纷扰争斗,犹如红尘、白浪一样纷纷攘攘,唯有忍辱柔和才是处世妙方,所以,我们应当随缘度日,终身安分守己。
“红尘”一词,是在唐朝开始使用的。当时的首都是长安,那里终日车水马龙,飞扬的尘土被夕阳染成了红色,故有“红尘”之说。后来,人们就用它来形容俗世。
所谓“红尘白浪两茫茫”,是指世间的各种争斗此起彼伏,人们为了满足一己私利,经常都在钩心斗角,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息灭争斗,唯一的妙方就是安忍。
佛陀在《生经》中说:一个人若时时行为柔和,就会得到众人的尊重和喜爱。《中阿含经》也说:唯有安忍能制止争论,此法是最为尊贵之法。
因此,我们不管处于什么环境,做人做事要学会忍,不要有过多强求,应当随着自己的因缘安分度日。
现在,很多无权无财的人,成天追求升官发财;容貌不端丽的人,也盼望整容变成天仙……其实,总想强行达到某种目标的人,最终不一定能如己所愿,甚至结果会事与愿违。
人不要刻意去违背自然法则,就像水是往下流的,日月是在空中运行的,如果非要扭转它,是很愚笨的行为。同样,我们现在若活得不如意,那肯定有不如意的因缘;相貌丑陋,也必定有丑陋的因缘,强行改变有时候也于事无补。
实际上,只要因缘具足,哪怕你不喜欢,它也早晚会来,再抗拒也没有用;
反之,若是因缘欠缺,就算你心心念念祈祷,它也不一定会如期降临。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随缘——有条件,就过得好一点;没条件,也不必怨天尤人。
《残酷才是青春》读后感(二):不负如来不负卿
表面上看,呆在寺院里的他,仿佛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世间人可能也觉得奇怪:“这样的诗,怎会出自一位藏地著名大德之手?”
经常有人问我:“您读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吗?对此有什么看法?”
其实,我还未出家时就在甘孜师范学校读过,出家后也看过。我认为,仓央嘉措深谙诗学精髓,其用词之美,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
他的诗有外、内、密三层涵义。从外义而言,阐述了男女之情,但其内义和密义,多数人却无从了知。
比如,他在一首诗中写到:“白色的仙鹤啊,不会去远方,有一天,它会从理塘归来。”当时人们并不知其中密意,只把它当成一首情歌。直至后来才发现,这是仓央嘉措对未来的授记,他的转世就降生于理塘。
他还有一首诗,如今可谓脍炙人口:“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表面上看,呆在寺院里的他,仿佛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世间人可能也觉得奇怪:“这样的诗,怎会出自一位藏地著名大德之手?”但事实上,他的这种特殊显现,对世人具有殊胜意义--欲界男女难免都贪执感情,通过读他的情诗,迷惘无助之人将被接引入佛的境界,依此因缘,缓缓种下解脱的善根。
就拿这首诗来说,字面意思是:世间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对得起佛陀,又对得起爱人。但这也间接说明了,如果你是个在家人,可以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做对佛教有意义的事情;但若是个出家人,就必须勘破情关,放下对爱人的执著,如此才能荷担如来家业。
其实,他的情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外义是世间的男女感情,内义折射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密义则揭示了修行的心态和方法。而且,有些诗篇还隐含着对藏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并对未来的变迁作了预言。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在这个世上,向来都是硬弩的弦先断,钢刀的刃易损。惹祸往往是闲言碎语造成的,招灾大多是心地不善招致的。
太硬的东西,总是最容易受伤。比如,一把钢刀太坚硬了,刃常常就会磨损;一把硬弩绷得太紧了,弦就容易被拉断。我们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性情刚强、行为粗暴,则会处处遇到挫折与不顺。
我们平常说话,切忌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孔子也说:“花言巧语,足以扰乱德性。”世间的很多麻烦,往往都是源于一时快语,所以,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此外,一个人若经常惹祸上身,往往也是心地不善所致。《辩意长者子经》中讲过:“若能内心调柔,对别人谦让、恭敬、随顺,同时又能学习持诵经论,这种人是人中最尊贵、最了不起的。”所以,拥有一颗调柔的心,对与人交往、成办事情会有很大帮助。
有些人的心很善良、调柔,不管什么环境都能适应,在哪里都能随顺大家;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今天在这里,明天又跳到另一个部门,后天再换一个新环境……不管在哪里都待不长久。
其实,回顾以往的路就会发现,所谓的逆境,完全是自己的性格感召的。若想尽快脱离困顿,就必须利用佛法来调伏自心。
要知道,大乘佛法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即使你一贯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修行,心也会变得调顺、堪能。
《残酷才是青春》读后感(四):其人,其书。
10月份报名参加智悲佛网上的学习,昨天当地小组第一次组织见面会,结缘了这本书,顶着今天早上两点多睡得疲惫,今天满怀热情看了这本书。
其人,本人对佛教仅限了解谈不上入门,但是在淘宝网购的时候,店主姐姐是学佛的,断断续续跟她学习并前进,虽然未见其人但是很信任,姐姐的上师说,索达吉堪布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很少了,相信姐姐,相信姐姐的上师,因而相信索达吉堪布。昨天的见面会看了有关堪布的视频,才知道堪布在弘法、资助藏区儿童、放生方面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其书,以前评价一个书的好坏会取决整本书给自己的信息量是否饱满及充实,但堪布的这本书,用最真实易懂的语言诠释了佛教道理,读完书后会凸显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当合上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幸福"、"婚姻"、"不要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就轻易否定一切"这三个方面。
第一,以前会认为幸福关乎内容,看完书之后才清晰的刻画出幸福的模样,它是关乎于一个人的内在满足感,内心的一种平衡。这个章节印象很深。P10
第二,“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自己的快乐要靠自己掌握。有了这种认知,当他带给你快乐时,你会感激他;即使相反,也不会太执着。否则,爱得太深,纠缠太紧,最终肯定会自尝苦果。P36
第三,一位老人反驳三位“知识分子质疑佛教”的故事,读起来很过瘾,O(∩_∩)O哈哈~。P174
第四,以前很懒的自己今天竟然开始记笔记,进步了.
第五,小感悟:
早晚的时候可以坐在床上闭着眼睛去冥想几分钟,观察自己的心,调柔、平和。
磕头可以消业
最后,很喜欢书中堪布的一句话:看世间,每个人莫不如此,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没有谁真正离不开谁。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
麝因麝香贵重而丢了性命,蚕因盛产蚕丝而早早夭亡,可见,如果不懂得收敛自己,危害就会不请自来。所以,我们应服用养神平气的法药,尽量过知足少欲的日子。
“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是以调身之药来比喻调心之法:
平胃散是一个药方,此处喻为调心养神;二陈汤是一剂汤药,此处喻为和气融乐。
也就是说,依靠平胃散和二陈汤这两味药,可以让身体健康;同样,依靠调心养神、和气融乐的心药,能让我们内心安乐。
毕竟,人有过多的欲望,莫名的痛苦就会接踵而至,只有少欲,才会过得无比安乐。《佛所行赞》也说:“多求则为苦,少欲则安稳,为安应少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