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董局中局 2》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30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董局中局 2》的读后感10篇

  《古董局中局 2》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一):谁说亲王是代笔的?快站出来

  说第三部之前得先粗略讲讲前两部。说实话,我对亲王前两部作品不满意,几乎没能读下去。

  前两部共同的优点就是悬疑很足,故事性很强,典型的好莱坞式结局处理,到最后一刻达到最高潮,情节大反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读者连呼过瘾。可我为什么差点没能读下去?

  虽然阅读过程中有些疑点,但我没细究,只是跟着亲王的叙述一路走了下来。看完后发现豆瓣一篇评论说是亲王这书是代笔。我一想,这话可不敢乱说,前车之鉴不够多吗?小心粉丝们把你撕成碎片。而且没有实在证据就去妄加揣测别人,这可不是个厚道事儿

  然后又去知乎搜了搜,还是知乎让人放心,有人也提了这个一个问题,然后被zhihuer举报,把问题关闭了,还有好几个回答者把邀请人拉黑了。

  还是知乎风气正啊!

  但是我阅读过程中一些疑点也没了解释,不然就是亲王水平突然下降了一大截?看到有人说,代笔倒不至于,相信亲王的人品,但是敷衍倒是有可能。不过后来又有人反驳,两本书前后出版相隔一年之久,不用敷衍吧?

  我糊涂了。

  不过还是决定相信亲王的人品,亲王自称是个“死上班族”,小说都是用业余时间写的,中间还有公司杂志接受采访自称看得最多的是“公司报表”,一年的时间一本30几万字的小说构思+写作+修改应该对他还比较紧。

  哦对说了这么久,还没说我当时怎么就看不下去了。

  前面说过前两部的优点,悬疑够足,是个好故事。不过不足也很明显

  第一部文字表达槽点太多,感情处理太过粗糙

  什么叫文字表达槽点太多?

  几年前看过亲王的《风起陇西》,描写细致,推理谨慎假设大胆,在历史夹缝写出了一部三国谍战小说。当时未闻亲王大名,不过单是以几年前粗鄙的文化水平,也觉得这作者不一般,而且和一般的网络小说不是一回事。网络小说怎么写呢?以主角成长史为经纬,而《风起陇西》一出场,疑似主角王双就死了。

  内容方面这里按下不表,说回文字表达,网络小说有太多这类描写:

  “XX虎躯一震,散发出王霸之气”、“XX眼睛里陡地爆射出精芒”、“他瞳孔猛地一缩”……

  几年前看也没觉得什么?现在看起来简直就是瞎扯淡。而亲王之前的小说从没用过这类语句,但不巧的是在第一册里,后两句都有出现过。

  其实这类文字表达忍忍也就过去了,都是些小方面,但是占了很大比重情感处理就让人感觉这简直写得太粗糙了。木户加奈似乎仅仅是因为和主角有着紧密的家族联系就爱上他了。虽然我是单身狗,可也见过猪跑啊!两人之间由陌生到紧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感情都是处出来的,没见过一个女生见了两次面就对主角说我要嫁给你!而且好也就好了吧,后来又毫无征兆离去婚姻大事,岂可儿戏

  第二部延伸出第一部粗糙的感情处理,不,已经不能算粗糙了,简直是糊涂!第一部黄烟烟和主角许愿一点勾搭的痕迹都没有嘛,到第二部俩人已经好上了,不带这么写的。

  还有最大的主角许愿的性格处理问题,第一部的许愿例无虚发,成竹在胸,第二部就突然变蠢了小说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急躁?难道第一部不值得急躁吗?仅仅为了满足叙事的需要就不断重复,许愿的内心独白,和刘一鸣的谈话,和刘局的谈话不断不断地写许愿的急躁,不过是为了给他接下来要做的蠢事儿做好铺垫罢了,太露骨了。

  另外一点贯穿前两部的通病专业知识显然妨害的小说本身。

  这让我想起许鞍华的《黄金时代》。

  可以学学三叔怎么写的,如何不露痕迹地把盗墓的专业词汇背景一点点抖露给读者而又不致使读者产生间离感,故事产生割裂感。

  小说最好的效果是求得各部分和谐,任何一部分太强都会影响其他部分的发展,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专业知识。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二):当我们在读一本小说时,我们究竟在读些什么?

  语言特色人物有血有肉。有起承转合,能吸引人一口气看完,让人在享受通俗小说的阅读快感时还能一窥古董界的内幕,如此,本作便已具备了它的使命

  许愿在坠入人生低谷时候,被送进中山陵学习拓碑,悟道成功,进入新的人生境界,令人印像深刻。许愿问了老徐三遍:“你为什么要在这里拓碑?”老徐给出了三个不同答案。老徐说:“你拓第一块碑,以力拓碑,我就以力量来回答你;你拓第二块碑,以技驭墨,我就以技法来回答你;你拓到第三块碑,虽然技法粗糙,却能感受到有心意魂魄在其中,我便用灵魂回答你。”很有禅僧参禅悟道打机锋的妙味,值得再三咀嚼。

  关于本作有没有代笔还不敢妄下结论,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五脉”的立世之本正是“去伪存真”,此四字真言足为闻之者戒。

  最可贵的是小说内容有干货,读之有物。当我们在读一本小说时,我们究竟在读些什么?这是每个阅读者都要扪心自问的。读了有所得,这是阅读的起码标准肤浅网文所具有的一切通病:没有时代特色,不承载知识背景,人物空泛无神等等问题,与本作绝缘。正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文风。当然干货是精华,必须一一列入小本本,以供后查:

  1,“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错在明成祖三个字上,朱棣死后的庙号叫明太宗,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嘉靖朝才改为明成祖,洪熙元年不可能叫他“成祖”。

  2,蟹壳青东鲁柘砚,腹底的龙池有一段篆书砚铭:“深邃通幽,获此良艰。匠石奋斤,制为雅琴。”落款是放翁。——东鲁枯砚是澄泥砚,是拿泥土烧出来的陶砚,又不是端砚、歙砚之类的石砚,怎么可能在题铭里大谈采石的艰苦呢?陆游是一代大家,断不会张冠李戴,这砚台是假的无疑。

  3、宣三炉是指大明宣德三年炼出来的铜器。宣德帝亲自监督,从暹罗进口铜料,前后精炼十二遍,质地极纯。这些铜一共炼成三千件,谓之“宣三炉”。如今说的宣德炉,严格来说就是指宣三炉。

  4、大眼贼说了阎山川家的地址,是老朝奉的收货地址。但阎山川可能并不知情。能接触到这些订货信的,除了阎山川外,还有每天上门的邮递员,如果邮递员是老朝奉的人(因为邮标贴法有特殊要求),他可以在派送的时候,把所有订货信截下来,神不知鬼不觉送进工坊。机关精巧

  5、碎梅,是瓷饰里比较难画的一种。牡丹芭蕉、荷莲、菊花等花饰,皆是粗叶宽瓣,唯有梅花短碎而细,不易勾画。而且瓷器色料性沉粘,笔锋稍有迟疑颜色便会滞聚一团。所以绘制梅饰,特别考较细处运笔的功力俗话说“庸手画梅,高手点梅。”一字之差境界差之甚远。想看一个人的素画功力,让他画出梅花来就知道。

  6、大齐通宝。古钱又称古泉。玩这个的人都知道收藏界有“名珍五十,宝泉十流”的说法。指的是五十种珍稀钱种,其中有十种极为罕有,被称为宝泉,其中就包括大齐通宝。是南唐国主李升所铸,他开国时国号大齐,铸了一批大齐通宝,但次年即改国号为南唐,这批钱被收回重铸,所以大齐通宝传世极少,只有两枚,其中一枚右上缺了一角,称为“缺角大齐”。

  7、蜡烛的烛油滴到纸上,会让纸张变得透明古人誉画也是同样原理,他们会先在宣纸上涂黄蜡,用灌满热水的铁斗压在其上,反复碾压,让蜡彻底融入纸面,让纸变得透明。然后临摹的人会把透明纸铺在原画之上,用细笔在透明纸上描出线条,再拿开对着原画临摹。

  8、宋代作画用绢,质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丝绢,一种是双丝绢。双丝绢的经线两根一组,纬线为单丝,交错时经线一根在上一根在下,比单丝要致密紧凑,能够历久不坏不散。

  9、书画在装裱时要加胶、加矾、加蜡,把背面轧出光来。重裱次数多了,侧看绢面会有一层极为淡薄光芒,叫镜面,也叫鉴云。

  10、接下来就是重头,《清明上河图》之迷。简单梳理一下小说交待的内幕。一是先由素姐抛出上河图的疑问,明代时都御史王忬(王世贞之父)因进献严嵩一卷上河图伪本而丢了性命,严家按图索骥,查到真本下落后强取豪夺到手。王世贞为报父仇,写下涂毒《金瓶梅》进献严世蕃,毒死严世蕃后又在出殡当日来哭丧,乘乱盗走一本上河图,另一本则在严氏当台后被抄入内府。真本究竟流入民间还是内府,不得而知。二是许愿找“图书馆”(人名)查验故宫本上河图照片,据素姐所说,真伪关键赌徒的口型。真本口型为撮圆,赝品口型为开口(六的发音口型,汴梁口音与闽音有区别)。许愿发现原始鉴定照片上赌徒五官污损,看不出口型。他找来一份上河图的高清出版印刷品,发现五官进行了修补,口型撮圆。真伪问题再次搁置(关于口型的细节后来未填坑)。但许愿另有所得,发现整张图上找不到张择端的署名。三是许愿与戴鹤轩赌斗,从他口中得知上河图画卷不全。先祖戴熙曾于道光时入宫亲眼目睹真容,发现上河图残损,又不敢言明,于是写了一幅字贴秘而不发,后洪杨事起,字贴失踪。戴鹤轩所知也仅限于此,又指点许愿去找侄女戴海燕。四是戴海燕对王世贞写《金瓶梅》毒死严世蕃等传说一一进行驳斥,迅即又指出上河图确有真伪二本,伪本是吴人黄彪所造,他拿到了上河图的乙本,乙本与甲本同时同地所绘,只不过因笔力稍欠稍逊一筹。他利用乙本造出了足以乱真的伪本,并在严嵩被抄家后与真本彻底混淆。戴海燕还根据李东阳的题跋“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推算出上河图残损了将近三分之一,也就是2米左右。残本上所绘的应是金明池景观,张择端与徽宗的双龙小印自然也在残本上。五是线索重回到“图书馆”身上,戴熙的字贴终于浮出水面,他说上河图的残本被人剪走,裁成若干碎片,分别补缀到其他十几幅赝品里去,双龙小印被补入《及春踏花图》。许愿掘了阴阳眼的墓,如愿以偿得到双龙小龙。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三):最可怕的 是人心

  刚刚拜读了《古董局中局2》,读毕抚案畅叹,大呼过瘾。本书以古董为由头,实则集探案与冒险为一体。内容一气呵成,情节百转千回,使人不忍释卷。其中间或有令读者不以为然漏洞,却在最后的惊天逆转中一一解答,实为化龙点睛之笔。想来西番有所谓丹布朗者亦不过尔尔。膜拜亲王,祥瑞御免。

  自从当年天下霸唱的一曲《鬼吹灯》,五千年洋洋洒洒的中华文化就通过骨董的形式涌入了普通人的眼前。不论是诡异经历的鬼吹灯,还是稍后情节离奇的盗墓笔记,以及似梦似幻的谜踪之国,再到这本古董局中局2,其所要讲述的其实是相同道理,也是老祖宗几千年悟出来的,世上最险恶者,莫如人心。也只有坚持自己的本心,才能迷雾重重的前路中,看到自己的寸许未来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四):漏洞太多了,没法补。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昨天一晚上看完了,我觉得写得一般。

  许愿的个性在2中变化得太厉害,从1的细心大胆、博学多才变成2的浮躁急功近利脑残。百瑞莲的设局,漏洞百出完全不符合生活真实也不符合艺术真实。

  情节上的最大漏洞是,《首都晚报》和上海某报不会这么脑残,被人当枪使,直接登出许愿质疑《清明上河图》的文章来。起码,他们自己的记者会去调查采访双方当事人

  另一个大漏洞是,许愿调查的过程,百瑞莲完全知道,把他的底牌得一清二楚,而且还能把《及春踏花图》的残片掉包,这太万能了。基本上不可能。

  另外,从目前拍卖市场现实来看,国外拍卖行进内地市场是市场行为,不叫失去国内古董市场。否则,怎么解释佳士得进军内地拍卖市场?所以百瑞莲设局的动机,基本不成立,完全没有必要嘛!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五):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

  1的前三分之二还能看,2从开头就没法看了,我不是文化人,我不怕说脏话,一个字,烂!

  麻烦出版社出书时认真审下稿子,起码对得起花钱买书的人,如果看书可以申请精神赔偿就好了。

  第三本已经买了,实在不想浪费时间看下去,放着吧。

  作者把握不好人物性格就先别写长篇,多写短篇中篇练练笔,感情戏不会写就别写,写了反倒坏了一锅汤,很多小说都没写爱情,不也很精彩嘛。故事情节构架不行,就多花些心思写大纲,画构架图,起码做到不要前后矛盾。想要给读者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样的心思是好的,可是起码要把基础打好,宁可情节简单些,也要避免说不通毛病,我看到有评论替作者圆了不少BUG,做这样的作者不尴尬吗?

  总之,作者还是在写作上多下功夫吧。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六):不如第一本

  吐槽亲王会不会被祥瑞掉?

  还是吐一吐吧。

  《古董局中局1》,我大概看了两天。这一本真是奇书,全书旁征博引,虚实云雾缭绕,得花点脑筋才能清醒着看,剧情跌宕,难以预测,于是让人手不释卷,但又没法看得太快。

  这一本我大概就看了一天多。

  然后看完了。

  然后……有点点小失望。

  亲王继续在掉书袋,但似乎少了点什么。情节依旧很跌宕,但比上一本要粗糙不少。关键是,这情节看着前面能猜到后面啊……而且很好猜啊……那个姓钟的显然是个卧底啊,一开始主角肯定会出师不利啊,全书的前半截一看就是主角在往坑里跳啊,后半截洋溢着浓郁的基友齐心其利断金的赶脚啊……

  最大的败笔,难道不是主角在紫金山下那段心路历程么!这一段难道不就是原始版青年问禅师的感觉么……

  于是,这本书一定是第三本出来前的潜龙在渊吧……

  一定是的。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七):亲王的俄罗斯套娃

  .

  很多作者会在书里留点小趣味,例如自己吐槽自己,上一本我刚在书评里提到亲王的感情戏写的一塌糊涂,这一本里亲王自己就开刷——第一部的故事没人信,因为爱情戏太假。不过作为一部冒险悬疑小说,解密情节才是最重要的,爱情可锦上添花,有瑕疵倒也影响不大。

  本书系列第二本,作者笔触伸向了国宝级别的文物——《清明上河图》。越是这种级别高的文物,研究的人越多。研究的人越多说法就越多。说法越多,作者用思维发散的空间就越多。这也是很多作者喜欢写知名古物的原因。例如文治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和唐隐的《大唐悬疑录璇玑图密码》、《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越是知名的东西,越是容易吊起人们的胃口。

  其实,本文真正的精彩并不在于《清明上河图》的秘密本身,而在于故事里的人物斗智斗勇的过程。开篇的楔子高度概括了整个故事,大眼贼的小设一局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的骗过了所有人,一切看似在许愿的掌握之下,其实结果却出乎意料。还是那句老话,局中局就像俄罗斯套娃,一个接着一个,谁套谁就不一定了。这种模式套路了整个故事。许愿的初次查询老朝奉的就入了局,不自知反而洋洋得意,直到捅出篓子。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接下来肯定是个痛定思痛,沉着冷静着手反击的套路。套路的确是这个套路,只不过,套路的背后竟然又是一个局!第二部的故事,完美的演绎了局中局。

  不过,本书还有两大太顺利的地方。太顺利了,就不自然了。第一,对手未免也太手眼通天了,除了最后的转折剧情那一点,其他全在他们的设定当中。用原文来解释就是:“需要多少背景调查,需要多少计算,需要多少人脉,这是一个强大的组织。”好吧,我接受这个解释。第二点太顺的就是许愿一路追查兰亭序真像的过程,一个线索接着一个线索,放佛自动送上门来的,就没遇到过死局。所谓无巧不成书,悬疑故事的一大部分其实就是巧合掩饰下的推理。

  本书最后破局的点,让我有点哭笑不得,竟然是因为主角的原则(迂腐),上一本我提到许愿的形象过于单薄,书中只是塑造了一个许愿坚持原则的形象,其他个性没怎么展现。这一本倒是多了点冲动鲁莽,不过但就人物形象塑造,比药不然和钟爱华要逊色许多。

  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了。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八):几个疑问

  1,故宫和百瑞莲最大的差异在单双丝,都能通过技术检测年代了,对这个区别检测不出来?

  2,假残片是伪造的,为了墨迹对得上故宫版上的墨迹,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内要伪造出《及春踏花图》上的宋徽宗印及火烧的痕迹及和骨灰保存几十年的痕迹及和故宫墨迹对得上的残片,可能吗?另:假残片上的宋徽宗印也无法鉴别真假吗?

  3,不是说两版清明上河图看上去一模一样,那故宫版上有墨迹和残片对得上,百瑞莲的没有?如果百瑞莲也有的话钟爱华凭什么认为许愿一定会选故宫版的?如果百瑞莲版没有墨迹的话,两者这里的区别之前没有专家发现?

  4,即使许愿发现假残片和故宫对不上,他只能断定假残片与故宫不同源,凭什么断定假残片和百瑞莲的同源?

  看得真是心里膈应。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九):打自己当年的脸

  很久以前看过他的…QQ杀人事件,那时觉得还不错,后来看到有古董1,想起亲王印象还OK,就看了…

  看完后满脑子的四字成语,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名过其实,,,好吧,最后一个不是成语。那文打分70,那时,我就跟朋友抱怨,怀疑当年觉得亲王好,大概是自己年幼稚嫩了。

  最近看到微博上又在吹古董4,就想,再看看吧,本着看书原则,一定要1234的顺着看下来。

  结果,要不是自己的“开了头就要读完”的习惯,早弃了…什么鬼,感觉一边在看文,一边被作者扔“你是弱智”“全都是弱智”炸药包,莫名的火大。身为一个悬疑方向的小说,逻辑性到底有多差!猜到悬疑作者trick会让人小窃喜,但从没有过看完一本小说,里面反转基本都是让人吐槽到的。

  加之,作者文笔实在不行啊,人物刻画,氛围制造,,哎哎,最多60分……其中包括了作者资料收集的辛苦分,和自己选文的挽尊分。以上。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十):是不是代笔我不知道 但这朋友关系真是醉了

  嗯,本人只是一名高中学生。

  可能发表的言辞,并不正确。仅为个人观点,勿喷,谢谢。

  可能各位大大们这套书都看完,而小弟我刚看完前两本。

  所以我简单说说我的观点。

  对于这本书的时间,我深表疑惑。在第一章节中说:“古董行当在建国以后沉寂了三十多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文物和收藏市场升温。”三十多年,取其中,为35年,建国35年为1984年,斯时已进入改革开放年间,则故事当在1984年之后。

  然而到后期,男主开桑塔纳车,手持大哥大,我觉得并不符合实际时间。

  最重点的是在第二部里,好像在哪一段文字中,明确地强调了是九几年。

  所以这本书时间线是有问题的。

  希望大家不要喷,毕竟,我是00后。对于上世纪时间并不是很清楚。

  其次我想说第二点——关系

  嗯,作为一个16岁的少女。在我初中的时候也看过很多言情小说。对于男主和女主的关系,毕竟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第一本,我天真地认为木子小姐是女主。书中她和男猪许愿的关系已经这么密切,我以为他就是女主。没想到啊,居然女主是黄烟烟!

  作者对男女情感的描写还是很欠缺。尤其是第一部里,我不明白为何他和黄烟烟关系会变好?到了第二部直接快成男女朋友了。可怕

  说说,药不然吧!第二部的最后老朝奉说,那是,药不然自愿救他。为什么不仔细地描写一下药不然的内心活动?最后在香港解救许愿那段太扯了,233333333

  接下来我会看,第三本第四本

  我会一直支持马伯庸大大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董局中局 2》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