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是一本由艾•里斯 / 劳拉•里斯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读后感(一):撩起我对公关的回忆
又进入了书评时间,今天阅读的是这本《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我想从阅读感受、实践经验、和内容三个方面来聊一聊。
【1】
首先是阅读感受。
这本书是定位理论体系下的其中一本,作者艾•里斯曾经和杰克•特劳特共同撰写了著名的《定位》一书。它的豆瓣评分为6.6分,这个分数并不算高,可能是由于作者在整本书中反复论证着公关和广告孰轻孰重的几个观点,并且引用的例证也稍显杂乱。
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只一次的与作者对于公关的描述产生碰撞,这种感觉妙不可言。也许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可以跨越国界与时间的界限和作者进行沟通、交流。
【2】
在踏入公关行业的头几年,并没有人会给你讲公关到底是什么,它和广告有什么区别。有的时候我跟人介绍我是做公关传播的,人家就会联想到我是做广告行业。可能很多人对公关这个行业并不是那么的认知。
几年过后,经过在这个行业里的摸爬滚打,做了大大小小的项目,我终于对公关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公关确实是要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和品牌积淀,来不断地提升一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会挖掘核心的产品卖点,通过第三方(各种媒体)的嘴说出来,让信息变得更具说服力。关于第三方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个有趣的演变史,跟老百姓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早先,媒体以传统媒体,也就是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为核心,网络媒体又以互联网门户(新浪、腾讯、搜狐等)为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一批属于大众的、可数量化、可交互的全新电子传播渠道发展起来,就是曾经我们乐于玩耍的地带-博客、论坛、微博等。现在更是会利用新兴的自媒体去进行口碑传播。
然而做品牌营销,在我的认知里一直是公关和广告只是在不同空间里的两剂炮弹,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关系。看到作者的观点,让我对于公关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
本书分成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广告的新角色、公关和广告的区别四个部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市场营销要始于公关。广告的作用是在公关成功的塑造品牌之后来维护品牌的。主要观点如下:
广告的没落
广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可信度。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广告是一条和实际有偏差的信息,它由一个从消费者的消费中获利的公司买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告曾是美国公司崛起的新星。电视出现后,广告量爆炸式增长。但随着传播的过度,广告量上升对应着广告效果的下降。
根据DDB公司美国创意总监的话,广告真正的功能是创建“谈论价值”。即广告应该是制作成人们在工作时谈论或聚会时作为妙语使用的商业广告,而不是创建销售价值。这实际是和营销背道而驰的。
公关的崛起
公关相对于广告来说更为人们所信任。大多数人只“知道”他们在媒体上读到、看到、听到或者从他们信任的人那里了解到的东西。大多数人根据别人认为什么是好的来决定什么是最好的。作出决定的两大主要来源是媒体和口碑。
而建立品牌,不仅仅是新的品牌,还有那些在人们心智中不曾占有任何位置的所有品牌。从战略角度看,有50年历史的品牌和一个全新的品牌,如果没有在心智中占据位置的话,就没有什么区别。两种品牌都必须用公关启动建立它们的信任度,然后才能转动广告。
通常人们愿意花大价钱制作广告去推出一个新品牌,却不愿花更少的钱去做品牌公关。是因为他们认为广告可以形成爆炸式的传播,公关却需要缓慢的时间积累,甚至几年都看不到效果。
然而广告却不能给人信任的购买理由。一个新品牌是要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开来的,很像流感。用公关活动让程序开始并保持运转,但是一旦程序开始,你必须给“口碑”充分的时间让它完成自身的工作。
所以说,广告的角色不是建立品牌,那是公关的角色和职能,广告的职能是维护品牌。广告该继续强化公关的概念和理念。
下本书计划阅读品牌营销主题的第四本书:《引爆点》,敬请期待。
END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读后感(二):读后感
这本书更多的是打破以广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营销模式。提出“用来创建品牌,广告用来持续维持、加强客户心中品牌印象”的论点。作者虽努力用论据去支撑论点,却没有数据加以佐证,致使论据的可信度降低。列举的事例不足,且大多为不知名品牌,较片面,说服力不够。纵观全书逻辑结构混乱、文字啰嗦苍白无力、可供参考信息点极少。
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书中的理论已经普遍在商业活动中加以运用(个人认为文中的广告是指硬广而公关大体指新闻报道和软广告,例如书籍的评论、各大论坛产品的测评等等)并不新颖。
我本来希望通过此书能学到一些运营中如何去做公关的技巧以及公关是如何在广告的基础上将品牌做到深入人心,但作者连单纯广告和公关的定义都没有明确说明,从头至尾只将两者进行对比,踩前捧后,极具片面性。全书如同鸡肋。我在阅读整本书三分之二处弃之。不过第二章开头对于“时尚”和“趋时”的论述还是相当精彩的,值得深思。
不论广告还是公关,都是市场的一个工具,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做的并不是去分出个优劣,排出个先后,而是怎样整合资源,去打出一记漂亮的组合拳。
总的来说,不推荐此书,全书围绕一个观点“广告的主要职能转变为品牌的维护与强化记忆,而品牌的创立需要更多的靠公关"去展开,从广告的没落、公共的崛起、广告的新角色、公关和广告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了阐述。但是,很可惜例子多而杂,简短且不深入,片面武断,且为了证明观点,有贬低广告之嫌。所以,对于未读者来说,如果你接受了上述观点,大可不必阅读次数;如果你不接受上述观点,也不必阅读,因为书中论据论断是无法说服你的。
第一,对于公关届来说,它提升了公关届的社会地位。更有甚者说,此书在国内的推出,就是某公关公司一手操作的。
第二,他为市场策划人员,新品牌的创建等,抛出了一个问题,引导市场人员如何去利用好公关与广告。
第三,对广告追求创意而忽视实用性的批评,对广告人追求奖杯忽视实用性的批评,这些都是引起广告人反思的。
很遗憾,本书存在很多的不足或者说值得商榷的部分。
1、全书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广告的没落和公关的崛起,但是通读全书,我们却未能发现作者对广告与公关的定义与理解。但从作者对于广告于公关的评价,小可不敢妄下定论,只能猜测作者在本书中指的广告即是硬广、公关即是媒体传播。
2、由于时代和背景的局限性,作者所处的时代,互联网广告还不是很发达。如今,除了硬广,各类其他形式的广告甚嚣尘上,广告对于营销与市场的贡献也并非如作者所说的”没落“,或者是逐渐沦为艺术品。
3、如果抛开里斯父女身上的光环,由仰视到平视,这本书是偏颇与片面的,重复啰嗦地强加贩卖自己的观点,有严重推销的嫌疑。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读后感(四):难得一看的正经书----广告的没落 公共关系的崛起
对于一个好逸恶劳的人来说,正经书或说与工作有关的专业书真的是难得一看。这本书也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五六天,大多在三上时看完的,其中后四分之一是在拥挤的地铁上一路扭曲的站着看完的。
基本上说,作者用前70%的章节充分论证了做广告没有用,没有用,没有用。那些充满创意的广告也许得了一大堆这个那个奖,但实际上除了让广告公司增加声望之外对产品本身的销售一点儿用没有。作者为此举出一大堆创意无限但销售下降的例子,好吧,我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收集到这么多例子的,尤其作者文中有一种西方人特有的幽默,比如耐克那个:JUSTDOIT,感动的人好多好多,好多人受到这句话的鼓励后一咬牙买了自己一直想买的锐步,一直想要的那啥,就是没买耐克。我,%$#@*&,事实上我记得有一部讲广告艺术的纪录片还专门给了这个广告挺长的片段,个人也觉得耐克这个和李宁那句“一切皆有可能”都是经典之作,神马你说李宁现在的销售咳,那主要是奥运之后盲目扩张闹的。
当然,铺个烂摊子容易收起来难。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得从邪道儿跑回来走正道儿。就好像书中作者指出的:先认识到一味投放广告的错误,赶紧停止这种错误的行动,回到正路上,把时间和金钱放在公共关系的经营上。
那个,看到后面作者给读者们指这条明路的时候,个人一直有点子小疑惑,今时今日,还有公司单只一味投广告的吗,这几年不管是王老吉加多宝,还是农夫山泉战怡宝,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各种公关大战,那都是全方位,多角度,调用一切可用因素的公关行动啊,只靠打打广告给自己作宣传的企业,那是在包装上大字印上央视上榜品牌的乡镇企业吧,当然,他们投广告的时段也多半是半夜三点,通常出现在农业频道或戏曲频道?!然后就算得到央视上榜品牌这几个字的加持了哈。
好吧,我刚查了下这本书是09年出的,所以脱节之处在所难免哒,虽然13年又出了新版,但个人看这个电子版应该是旧版的,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出来了,毕竟现在看看微博热词榜你就能基本掌握公关热的脉动了哈,不过书里对网络宣传基本只字未提,让人觉得实在是有点子脱离实际,当然,书中的大道理还是很有意义嘀,毕竟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消费者记住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要做的公关工作太多太多了。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读后感(五):牵强
这整本书给人的感觉:
2.牵强附会。作者为了打击广告,专门挑广告对销量不起作用的那些例子来说明广告不好,而将广告有效的那些例子都用来赞美公关。这使我想起了大学毛概老师常说的那句“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而是毛泽东同志思想中那些正确的部分”,OK,“广告不是所有广告,而是广告中那些失败的产品,成功了的那些广告都是公关”,这就是作者想要说的。
3.概念重合。作者把媒体和口碑称为公关,但实际上成功的广告难道不是通过媒体传播的吗?广告中加入消费者的评价不属于口碑的内容吗?
4.树稻草人。作者树立的靶子实际上是“广告中的误导以及不实信息”,而不是广告本身。要打倒“广告中的误导以及不实信息”这个稻草人很简单,但是通过打倒这个稻草人,逻辑上并不能否定广告本身。
5.变硬为软。作者只是反对广告那种视觉听觉硬性强塞,而不反对媒体公关的软文。公关是否比广告可信呢?It depends.实际上,软文的可信度真的就比“送礼就送脑白金”强到哪儿去吗?不见得。
6.强行定义。作者说广告滑稽而公关严肃。实际上,罗永浩在迷笛音乐节放的英语培训学校的短片并不严肃,而那个短篇是符合作者的“公关”定义的。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读后感(六):牵强
这整本书给人的感觉:
1.凑字数。一句话能讲完的东西,作者可以写几页纸。
2.牵强附会。作者为了打击广告,专门挑广告对销量不起作用的那些例子来说明广告不好,而将广告有效的那些例子都用来赞美公关。这使我想起了大学毛概老师常说的那句“mzd思想不是mzd同志的思想,而是mzd同志思想中那些正确的部分”,OK,“广告不是所有广告,而是广告中那些失败的产品,成功了的那些广告都是公关”,这就是作者想要说的。
3.概念重合。作者把媒体和口碑称为公关,但实际上成功的广告难道不是通过媒体传播的吗?广告中加入消费者的评价不属于口碑的内容吗?
4.树稻草人。作者树立的靶子实际上是“广告中的误导以及不实信息”,而不是广告本身。要打倒“广告中的误导以及不实信息”这个稻草人很简单,但是通过打倒这个稻草人,逻辑上并不能否定广告本身。
5.变硬为软。作者只是反对广告那种视觉听觉硬性强塞,而不反对媒体公关的软文。公关是否比广告可信呢?It depends.实际上,软文的可信度真的就比“送礼就送脑白金”强到哪儿去吗?不见得。
6.强行定义。作者说广告滑稽而公关严肃。实际上,罗永浩在迷笛音乐节放的英语培训学校的短片并不严肃,而那个短篇是符合作者的“公关”定义的。
《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读后感(七):很多内容可能受限于“当时”,受限于作者“公关”的立场吧,毕竟广告也在持续发展
可信度在先,广告在后;公关使之深入人心,广告awareness,还有很多点还是蛮赞同的。
但对广告的诸多贬损不很赞同,比如耐克的Just do it之类的广告,至少对我和周围的朋友“激励”作用很大,你可以说这个广告“言之无物”,但他传达的态度感染很多人。我是那种人,我要买那件东西。
很多内容可能也受限于写书的时候吧,广告也在持续发展。整体而言,看这本书还是收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