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是一本由张德芬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直都很欣赏张德芬的作品,对于心灵成长和心理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心灵扭曲和心理缺陷越来越多,困扰着越来越大的人群,这些羞于启齿或者连自己都难以面对的隐疾,通过书籍的治疗是最好的,而张德芬无疑是资深的专家,这本书《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当之无愧是祛病的灵丹妙药。在书中,张德芬提出:有时候我们在自己的情绪模式和互动惯性的遮蔽下,会看不清楚我们和爱人、亲人、家人、好友、同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穿越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穿越自我的障碍,通过学习如何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会接纳、臣服和放手,来修复和重塑我们与原生家庭、亲密爱人、友人及自己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关系蓝图”,它帮你看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很单纯的——你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这本书里,德芬坦率的承认她是一个凡人,她也有喜怒哀乐,她只是在最真诚的修行,用回观,和自己在一起。德芬就像是邻居家的姐姐,又像一个最懂得人性的教师,那么亲切友善的,用你听的进去的语言来安慰你,劝导你。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所有的各种关系,其实都来源于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正如德芬的名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用一种更细致的剖析,让你获得心灵的正能量,从光明中窥视到人生新的可能性。 德芬一再为我们强调了同一个道理,她认为,好的修持是处理任何发生的状况。无论好坏、快乐或不快乐,无论什么样的情况生起,你得平等的接受它们,因为最好的灵修方法,就是我们能处理或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在这本书里讲述了很多的故事、例子以及张德芬自己的亲身经历,希望读者能够以此为鉴,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关系的症结所在,进而化解它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痛苦可以使人成长,但各种关系的存在或多或少的会干扰甚至是剥夺你成长的机会和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智慧。如张德芬所愿,强大自己,回归自我,学我与亲爱的人相处的智慧,让生命能更加美好!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二):让你爱的人独自修行
德芬老师的书其实很早之前就想看。最近老师的新作品《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光是题目就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要让你爱的人受苦?
我们潜意识里都觉得,对我们所爱的人,不应当让他们受苦。因此我们有时宁愿自己难受,去接受一些我们不能接受的事,去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来讨他们的欢喜,让他们满意。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从小到大我都事事听从父母的话,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全都按照父母给我设定好的路子走。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他们就会高兴。久而久之,即使我现在成年了,便已经失去独立抉择的能力,什么事情都习惯先征求他们的意见。
德芬老师在其中说的一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我们通过父母这一渠道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应当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他们的东西,什么都按照他们的设定去做。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些是父母必须接受的,并且他们应当成长起来,坦然去接受这一事实,而不是成天期望儿女都听他们的话。这是他们的修行。
德芬老师在书中还讲了许多人与人相处的真理,与平时看到的一些灵修书不一样,思考的角度很独特。当然,其中有我十分赞同的,也有我不太赞同的。总之,这本书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于不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的那些朋友。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三):心里非常舒服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辅助瑜伽,看了这本书,心里非常舒服。个人认为比《遇见未知的自己》要实用,可以抚平你内心的浮躁和不安。建议看一看。
但是人非圣贤,就像地脏了要隔天就收拾,人的心灵也是一样,总是在纷繁复杂的红尘里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建议过段时间久找本身心灵的书来读一读。我们无法像高僧大德一样参透生命的本质,那么就当做自我催眠吧。人生如果真是幻梦一场,也只能够尽力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姿势,聊以慰藉孤独漂泊的灵魂。
说到身心灵,观察周围,女人貌似对自我成长更为关注和投入。我不是男人,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男人是雄性竞争生物,天生竞争意识强烈。而且对外在物质的追求大过于对内在成长的需求。也许是由于男人的责任和社会地位,导致了生存压力比较大。一辈子在忙忙碌碌中,无暇顾及内心的安宁和平静。真是有点怜悯他们。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了!终于有机会买回来读一下。这本书不同于张德芬的其他几本书,因为之前的书都是以故事贯穿全书,在故事中讲述道理。而这本是比较理论性的书。但是这本书也非常吸引人,从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亲密关系人的关系等各方面讲了怎样进行人际交往。但是实际上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归结点在于怎样面对自己,怎样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外面没有别人”,因为对外界的各种反应,实际是你自己对各种情绪的处理。
很喜欢这本书,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方法,也对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起到很大的帮助!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五):延续《遇见未知的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本书很厚——相对于张想表达的来说。
其实道理一直很简单,仅仅围绕这么一点——不管发生什么让你会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平静,要反观自己,要想办法让自己"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具体的做法,你可以先暂且放下令你心烦的事情,或者想法。你可以先做点其他的事情让自己平静下来。比如听音乐去,散步去,做一顿饭,和你的宠物玩一会等等。待到情绪平缓之后,你再回过头去思考那件让你如此不爽的事情。然后使用这个流程——面对,接受,放下。
其实在看书的时候,我就在好奇,张能够解决所有她生活里不愉快的事情吗?难道她已经出世了?没有任何的不愉快吗? 看到后面我发现,其实她也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只不过她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尝试。
对于她的很多观点,我觉得和多年前在天涯曾红火过的痩狐狸的一些想法一样——不要试图去控制别人,拯救别人,改变别人——实际上你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控制自己和拯救自己。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张写了那么多,无非是不停的重复方法和信念,因为人的记性很差,常常说雷声大雨点小,能坚持一个方法做下的少之又少。所以书写的厚点,也容易催眠。
我会继续看下去,如果之后没有新的观点,那么这篇文章即是我要记得全部要点了。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六):痛苦是最好的修行
张德芬老师的书,诚如她自己所说的,她能够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抽象难懂的灵性理论,自她完成《遇见未知的自己》后,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出版了《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等等一系列灵性成长之书,她用虚构的故事将灵修理论及灵修成长过程展现给读者,让更多的读者得到领悟,引领很多人踏上了身心灵成长的旅程,同时也成就了她自己——华语世界著名身心灵畅销作家。
作为她的粉丝,她的新书《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当然要一睹为快。这本书和前面的几本不同,她把这几年的感悟和心得整理收纳在此书中,分享给读者。
季老曾说过,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人与物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处理好,生活就会幸福快乐。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讨论的是关系,这本书就象一本“关系蓝图”,它可以帮助你看见,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归根到底其它都是很单纯的关系——你和自己的关系。
张德芬最熟悉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们舍不得让自己的所爱的人受苦,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自己内在的那种焦心、揪心的担忧和心疼,我们自己的脆弱,使得我们无法承受内在的情绪冲击,不敢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走过去想拿一个不远处一个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外玩具拿给了孩子。相比较拿到这个玩具,孩子更重要的需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这个摇摇晃晃的过程,他的手、脚、眼和身体的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这也是他的成长过程。如果你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他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你会发现他们将变得更自信,内在也会更有力量!但很多大人担心他会摔跤、受伤,舍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大人自己的问题。
人来到这个世上,谁都有痛苦,你是否在痛苦中成长,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认为老天不公,你虽受了苦,却学不到功课。相反,如果你在受苦中能保持着信心和希望,微笑着面对苦痛,把苦难当功课来做,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在空间扩大了,内在力量增强了,对这个世界更有信心了,此时你已经成长了。生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痛苦是最好的修行。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七):你装得下世界,世界才会容你
第一次读张德芬的作品,恰好遇上了这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心情低落。可能是暑假在家里闲太久,养出了许多怨气,是这本书适时地让我惊醒,给了我正视内心世界的机会,给了我转化负面情绪的能量。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装得下世界,世界才会容你。”因为以前曾经在女儿的语文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题上看到过同样的话,所以对此印象特别深刻。我很喜欢这句话,对此感慨良多。回想起这些年来的快与不快,觉得书里有句话说的真好:“外面没有别人,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若要心灵健康,就要勤照镜子,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
工作生活中积累的情绪垃圾要及时清理,别让心情发了霉、让生活变了味。当我们心怀怨恨的时候,会感到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时候更要清醒,要知道“仇恨和愤怒都是双刃剑,伤对方也伤自己,其实通常是伤自己来得多”。所以,不要轻易去恨,更不要随便去伤害,请用爱与宽容接纳这世上所有的不好,让内心的光明驱走阴霾。
这本书教给我们如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修复好跟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好,根本不可能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只有自己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坦然相处了,才能真的感到快乐,才有能力向周围传播快乐。
当身体停止生长,我们的心灵依然可以通过修炼不断成长。张德芬的文字具有使人内心成长的力量。在情绪不稳定,特别是感到怨恨、不平、痛苦、委屈的时候,读读这本书,能够让人内心敞亮,心情不由自主地变好。
喜欢这本书,给我正能量。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八):静默的爱
静默的爱
——张德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文/张素闻
人总是在关系中,每一组关系都在互动中,每一组互动都有其动静阴阳,都有具体情境与具体问题,几乎无有雷同。
“最美的关系当然是两个人一起成长。但让对方成长的最佳方式,不是我们在那里哭诉、抱怨,甚至谩骂说:‘你这样做,伤害到了我。’也不是要求对方‘你要上课、你要改变、你要灵修’,而是将自己当成一面‘镜子’,让他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是怎样伤害到你,然后他自己愿意去改变。“可是,当事情到这一步的时候,裂痕往往已经很深了,而当一方要这样歇斯底里去跟另一方说话的时候,已经是很艰难的求爱了。话由真心,才说得这样直接。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个个有本算不完的账,控与被控随处可见,或是冷暴力与冷战……关系,最原始的太极,强必凌弱,弱极生反,万一他固执己见不肯改变呢?山不过来,你就过去,毕竟,只要有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也就改变了双方的互动模式。
无论是夫妻关系恋人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婆媳关系, 纠结、郁闷、烦躁、乃至于大吵,都不过是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不能接受……投入那么多,爱得那样深,对方的反应与回馈却不合心意,可是,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个性,都有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回应方式与处理模式。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个性、尊重对方的回应方式与处理模式,在不如己意的时候,包容之,体谅之,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管理情绪,不让情绪恶化关系。
在这本书里,德芬总是轻描淡写又苦口婆心地道出我们的反应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如果你要求事情要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呈现,而对最糟的结果有抗拒和恐惧的话,你就没有真正地放下。唯有诚心地接受所有的发生,才能放下恐惧。“各种压力都从我们的心理产生,这本书里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不成为问题,因为德芬已经将这些问题都当成了修行的资粮:”除了你,还有谁能让我感到怨恨、不平、痛苦、委屈?亲爱的,你是上帝特别为我派来的黑天使,我的上师舍你其谁?“合理化他人,而不是合理化自我,无条件积极尊重他人,而不是无条件积极维护自我。自省,反求诸己,与自我作斗争……颠覆过去的反应模式,又何愁关系不改善呢?
德芬给了很多掏心掏肺的实用建议:”当你想要你爱的人跟你诚实地表达他自己的时候,你可能要营造一个你不会批判他的安全空间,鼓励他探索自己内在的感受。“但是,被惹恼的人儿通常很难有这样的理性和温柔去营造这样的空间,情绪一启动,往往就排山倒海暴雨倾盆,更不用说在情绪之外安放一个安全温和的对话空间。”如果你是很容易感情受伤害的那种人,我建议你将感情进展的节奏放慢一点……“”如果你真的爱自己,随时随地都在心里陪伴自己,给自己关爱……“虽然这样的建议未必有效,但是,很多的伤害其实一开始就埋好了伏笔,只是当初看没看到,或是有无引起重视而已;而很多始料未及的恶性循环不过是不懂得自爱,或者是爱上自虐。亲爱的,不要只顾投身去爱,而要返观回照这段关系与这份情感,藉由互动的成长必将经过扭捏的沟通与艰难的适应。
爱人会上瘾,德芬特别从恋爱模式而讲到我们未完成的功课,每个人在关系中需要完成的课业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种爱叫做——上瘾,上瘾的爱有哪些特征?也许你走过了千山万水不过是原地踏步——这就是上瘾的后果。德芬还讲到众多女性的通病——亲密关系中的恐惧、亲子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归根结底还是恐惧感),乃至于基于恐惧而爆发的自虐与自杀等恶劣的行为。
难得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德芬不仅将各自所造的业归于各自去承受,不仅引导读者去看清自己从原生家庭里继承过来的业,而且教导我们去观照这些反应模式与情感模式曾如何影响我们当前的生活;德芬还试图引导读者去关心”我“的空性,她在书中引用《西藏生死书》中索甲仁波切的话,仁波切像禅门祖师一样扔给大家一个明晃晃的话头:”当这些完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她如佛教徒一般重视人身与人生的珍贵,重视自我价值的完美实现——自利自他,诸多价值观念的植入其实只是为了让读者善待自己和他人,认识爱,学习爱。也许,无我才是最大的慈悲,无私才是最深厚的爱。
这本书里,德芬已经像个成熟的知心姐姐,与读者抵足而眠,内在心得与当前人事,点滴的文字汇集成河,湿润读者的心灵,对于有情感问题的诸多女性而言,这本颇有点唠叨的书,宣示着德芬内心深处静默而巨大的爱与智慧,她甚至在最后的时候教导呼吸与祈祷——这多像是一个将所有家底倾囊而出的布施者啊。而熟悉德芬的人,会在这本书中看到她最近五年来静默的体悟与成长,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九):《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书评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有些人第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会觉得很奇怪,心中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要让自己爱的人受苦?我不是应该让我爱的人享受幸福和快乐吗?如果你也是这么想,那么应该去看看这本书,很可能你在为爱人寻福的过程里却在使他们痛苦。对书名产生”误会“的人,或许是把聚焦点放在”让“和”受苦“上,但是题目的重点是放在”舍得“上,这并不意味着给我们爱的人制造麻烦,伤害他们,使他们陷入困境之中,而是放手为他们的幸福快乐着想,放手对他们的操控,同时相信他们在面对困难和痛苦中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找到幸福和快乐。只有舍得放手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才会把聚焦点放回到自己身上,才会有时间,有精力为自己的幸福事业着想,毕竟我们已经冷落自己太久了,因为每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只有自己才能负责和实现。而当我们真正为自己负责时,我们身上散发的能量,做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他们,使他们也会自己的生命负责,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本书描绘了一副“关系蓝图”,帮助读者们看见一个实相:在错中复杂的各种关系底下,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单纯的关系---自己与自己情绪的相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关系出现裂痕,与对方发生争执,我们都会很烦恼,也很容易把责任和问题的根源归结到对方身上,却很少面对自己的内在负面情绪,因为它让我们很不舒服,很难静下心来去觉知,所以我们总是在逃避自己,而理性的大脑却不会放过我们,它总胁逼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于是很自然地,在两个当事人中间,我们选择所有问题的责任归结到对方身上。
我们对于身边的普通朋友、同事、不熟悉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性和距离,但是对自己爱的人,尤其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习惯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割舍那份牵缠、纠结的感受和情结,同时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套在他们身上,用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判断他们的行为对错,而常用的借口就是“以爱为名”---“我是为你好”,“我是替你着想才这么做的”。这并不说不应该对他们好,为他们着想,而是我们在对他们好,给他们建议,劝说他们时,是否心中生下一个执念,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如果你真的爱他们,为他们好,请给他们最大的支持与信任,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获得他们想要并适合他们的幸福和快乐。这便是书中所说的:爱到极致就是放手!
我把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前面四章重点讲“关系蓝图”,包括与自己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伴侣关系、婆媳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是本书的主要部分;第五和第六章则讲如何爱自己,如何爱他人,帮助他们;最后一部分则是谈谈如何看待灵修。整本书的架构很清晰,这源自于每一个章节以及每个标题都概括了各自的主要内容,同时每篇文章的标题都给人深思反省,另外书中的绘图很童话,很清新,我非常喜欢。而且每次读德芬老师的书,总可以使我的内心平静祥和,忘却读书时间的流逝,而且每次读到启发心灵的词句时,总感觉眼前站着一位祥和温柔的导师正以一种亲切和蔼的语气给我诉说其中的道理,心中也会掀起一阵阵的暖流,慢慢地洗涤浑浊的心灵池水。所以对我来说,德芬老师的书是值得收藏的好书,而我对值得收藏好书的定义是:在较长的时间里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同时能让我享受书中的内容,享受阅读,忘却自己在阅读。
现在每逢亲朋好友生日,我都会送德芬老师的第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给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到他们,能启迪他们的人生,只是每次我很少去问这本书的回馈,也没有问过他们到底有没有看懂,因为一旦我执着于这样的问题,就会对对方有所期待:如果对方能看懂,说明我送对了礼物,甚至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看懂,那么我就去给别人讲解,也让他们尽早认知生活的实相或是灵性的真相,这是“虚荣的救世主”的表现。所以对于德芬老师的书或是其他灵性书籍,我都抱着这样的态度:“能看懂的人自然会看懂,看不懂的人可能是缘分未到,也许以后能看懂,但也会有一辈子看不懂的人存在,所以这一切都是缘分,顺其自然吧。
而从2011年11月第一次读德芬老师的书到现在,我基本把她的书都读遍并买下(除了翻译的那几本),而《遇见未知的自己》也是引领我走向灵修的指向灯,不过说来惭愧,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并未像许多修行者那样过着素食生活、闭关坐禅、修炼黄庭禅等,所以严格上来说,我认为我并不是一个灵修人,顶多我在生活中保持一种觉察,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以及引发出的童年阴影。或许我是童心未了,还想在人世间游玩戏耍,经历许多的情感折腾和情绪波折,就像大作家杰德·麦肯纳所说:”地球就是一个大游乐场,我们每个人在里面玩自己的游乐设施。“也许当我玩腻了,累了,或是有一天明白“我活在梦中却知道自己在梦中”的境界时,那时我应该走在这条探索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活出自我的灵修道路上了。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感(十):苦着你的苦
有句歌词说,“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然而,其实真正的陪伴,即是能够“苦着你的苦”。
所以不舍得让爱的人受苦,只因自己受不得那份看着对方痛苦的煎熬。于是,恨不得代替对方受苦,或避免对方痛苦。而这份舍不得,更多的来源于自身,来源于看到对方痛苦时唤起自己的痛苦感受,也来源于人我不分的界限问题。
殊不知,“子非鱼”,若那份苦是他她自选的,那便是他人自己的选择,也是准备了要承受的,舍不得的结果,不是自己背负了不应该背负的情绪,就是阻碍了爱人的路。
所以,要舍得,舍得让爱人受苦,陪伴着就好。
若有觉得痛苦,便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看看自己,哪里被触动了?
--------------------------------------------------------------------------------------
这本书读完许久,放在床头,睡前偶尔就拿起来看翻两页。期间自己也体会了让爱的人受苦的一些过程,经历自己在这个陪伴过程中的痛苦,经由这份陪伴,也感受到自己变得能承受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