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穿起皇帝的新装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3 12:39: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穿起皇帝的新装经典读后感10篇

  《穿起皇帝的新装》是一本由李宗衡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起皇帝的新装》读后感(一):用色彩形容全书——蓝紫、金黄与白金

  第一部《记忆狂想曲》迷乱忧郁,让人想起神秘暴力的《蓝丝绒》;第二部《奔月:一个画家的断代史》幽默与怀旧并重,情感力度很大,充满金黄色;第三部《暴雨燃烧》宏大苍劲的味道很重,有白金气质。三篇小说每一部都风格鲜明,对白辛辣有趣,故事丰富大胆。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力荐!(以下摘自本书的作品导读,非常精彩,推荐给大家!)

  1.记忆狂想曲

  当赵雨从沉睡中醒来,她早已离去。她究竟是谁?昨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为什么不辞而别?她究竟去向何方?赵雨头脑中存储的与这个女孩的全部记忆都早已荡然无存。是的,赵雨正在生病,他被一种糟糕而奇怪的病症牢牢缠住。未完成的悬疑小说,不知名的美丽女孩,疯狂懦弱的杀人犯,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艳丽蟒蛇……建议还无法理解《穆赫兰道》、《记忆碎片》等非线性叙事经典的读者暂时跳过这一部,因为,这就是又—场纷繁迷乱的诱人之旅。

  2.奔月:一个画家的断代史

  这是一位画家的荒诞奋斗史,是对鲁迅《故事新编》中《奔月》一文的戏仿和解构,也是后羿的精神之旅在当代社会的一次投射。E是一位画家——当然,只有他自己这样认为。E的作品无人问津,E却感到正在通向顶峰。E是个好男人,但在妻子心中的地位正与日俱减。妻子眼中,E不仅是个无人青睐的傻瓜蛋,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都市恶棍。我们因何不顾一切通往“成功”?我们追逐的“成功”是否就是所谓的“幸福”?另外,E总喜欢顺便问一句——你觉得你是一个充满罪恶的人吗?

  3.暴雨燃烧

  东方恪已经导演了四部非常成功的战争题材电影,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带着皇冠的失败者。东方恪陷入被置身高处却遭受冷遇的尴尬,他深深陷入了创作瓶颈。上天最爱在你的鲜红伤口上洒硫酸,上帝是一位超了级的黑色玩笑大师。东方恪走进了自己的《八部半》,他遇见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奇怪女人。曾经在大银幕上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大导演忽然像一头失去了狮群的雄狮一样,低着头,疲惫孤寂地行走在暴雨和烈火之间。坠落,或许是升华的开始,或许是孤寂的尽头——这要看,你怎样理解聚光灯和奖杯。

  《穿起皇帝的新装》读后感(二):《穿起皇帝的新装》——小说体《景观社会》

  《穿起皇帝的新装》就是小说体的《景观社会》,凄美,黑色,深刻。作者以三种男女关系解构了艺术创作的三种状态,当代社会迷茫、空洞又极其复杂的灵魂际遇被书写得极具现实力度,又饱含迷幻色彩。仍能从容面对当下的人们将会在阅读中遇见自己的身影。走进它,犹如走进一面镜子。

  ——当代艺术家、制片人 陈焕林

  《穿起皇帝的新装》读后感(三):《穿起皇帝的新装》(艺术家三部曲)作者李宗衡对读者的一些回答

  【转自作者博客 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这些文字多数整理自我的微博及相关话题。如果有新读者、新问题,欢迎继续向本人提问。

  1.【这是“艺术家三部曲”的第几部?】

  这本书本身就是艺术家三部曲,“穿起皇帝的新装”是它的总题目,是本书精神思想的总结凝练及反思的核心。三部曲本身有其自身的关联必要性和不可分割的完整性。曾不止一次有编辑建议我分成三本书来出版,我始终坚持,这是“一本书”。

  2.【三篇小说的故事彼此相连吗?主人公之间是什么关系?看这本书,让人想起《云图》。】

  这不是一部长篇小说,三个故事彼此独立。本书中的故事和人物的表层关联故意被我打破,这有我自己的意图,但内在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不知这是否属于“彼此相连”,读者如何看待,因人而异了。当初给这三部作品定名的时候,我差点给它起名《莫比乌斯三部曲》,可见其关联和复杂性。

  宣传语中所谓的“一个灵魂的三次探险”,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比较内在的关联。创作中,我并未刻意像《云图》那样对关联性强调指涉。如若非要类比,我觉得我的部分作品的创作思路(例如短片系列《十二宫》)与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有更多的相似——《十诫》和《蓝》《白》《红》系列。他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位导演和作者。

  3.【你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谁?】

  我永远会将斯坦利·库布里克放在第一位。

  4.【三位主人公分别是作家、画家、导演,这是你的自传体小说?】

  没有一部文学作品会是丝毫不差的作家自传,但所有能被称为“作品”的作品却都是作者某种意义上的自传。作品是作者一面奇怪的镜子,有时是反射,有时是反相。

  5.【三个小说像三个作者写的,风格区别鲜明,有意为之吗?】

  其实整个读完,我相信,看到的还是同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写作手法和风格类型上的确拉开了区别,这是我创作手法的一个形式感倾向。我的创作,无论是绘画、写作还是影片,都有这个倾向,风格、类型杂糅可以说是我个人的一种癖好。我始终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感处理很敏感。对形式感的强调和把握,能大大提升作品的欣赏性,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挑战。创作中,我对形式感的风格处理已逐渐变成一种自觉,但在陌生观众面前这一因素会凸显,很正常,也很好。在我看来,除了内容和主题本身的精彩传达之外,一流的、有趣的艺术作品,形式感本身也会构成另一维度的内容和主题。

  6.【你喜欢的作家有哪些?】

  纳博科夫、君特·格拉斯、米兰·昆德拉、保罗·奥斯特、曹雪芹、鲁迅、刘震云、莫言、萨德侯爵、苏珊·桑塔格、约翰·伯格、罗伯特·休斯、斯坦利·库布里克、比利·怀尔德、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詹姆斯·M·凯恩、伍迪·艾伦、昆汀·塔伦蒂诺、克里斯托弗·诺兰、奥利弗·斯通……数不清,无数。

  7.【对阅读顺序有何建议?你个人最喜欢其中哪一部?】

  整体架构上这是一个完整的抛物线结构,若想整体体验全书的精神指向,建议依照顺序读。

  “个人最爱排行榜”这种问题,与给心水大师、作品排座次一样难以回答准确。评价自己的众多孩子总是艰难的。不过,必须承认,第一部《记忆狂想曲》的非线性叙事及内容对某类读者还是有挑战的。一定要挑一部单独阅读的话,按接受度划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多数的读者会更容易接受第二部《奔月:一个画家的断代史》。若非得像音乐专辑一样挑一个主打曲目,我也会选它。但与选举得票一样,得票最多,不代表它就是最好的。

  8.【用色彩来形容每一部的感觉】

  《记忆狂想曲》迷乱忧郁,让人想起神秘暴力的《蓝丝绒》;《奔月:一个画家的断代史》幽默与怀旧并重,情感力度很大,充满金黄格调;《暴雨燃烧》宏大苍劲的味道很重,有白金气质。(让我这样回顾三部作品很有趣)

  10.【哲学倾向/关于“小说版的《景观社会》”】

  有读过本书的朋友曾说这部小说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有种不谋而合,我觉得这有些夸大了,因为我根本没有德波那般睿智。其实了解我作品的朋友都会有一种印象,我的作品(无论绘画、装置、还是影视作品)往往会将当代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网描述为一座虚幻的“景观”(其实当今所有视觉作品的总和以及无限制增加的媒体言论,结结实实地构成了另一层更加具体化却景观感十足的虚拟社会),而且我也一向对这种景观对人产生的诸多影响非常有兴趣,因此这部作品的确会令人想起德波的某些思想。后现代阶段的艺术作品容易与近当代哲学染上一些联系,但我始终觉得,对于真正的哲学研究者来说,艺术创作者就是哲学二道贩子,都是最业余也最能假装煞有介事的一伙人。大多数的艺术创作者完全没有哲学甚至美学的系统研究,多数的美学或哲学的关联其实多通过创作感知或者干脆借题胡乱发挥。我是在完成这本书之后,听人说起,才看了德波的《景观社会》。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哲学和美学著作读过一些,约翰·伯格、本雅明、波德里亚的作品看得居多,但德波头一次看。写得很棒,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德波的思想精髓不断地与我的许多认知产生契合,并给予我更多补充。说《穿起皇帝的新装》是小说版的《景观社会》,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接受的。挺好。特别是,当读者看完了这本小说,再去看相对艰涩难懂的德波作品,我想,也会有我看他作品时的感受。德波在《景观社会》一开篇便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多精彩!这就是我在书里描绘的世界原貌!向德波致敬!

  11.【总的来说,你属于一个“视觉艺术家”(如果将看书也看作一种“视觉”欣赏),为何不将你真正的视觉作品也放进书里一些?如绘画、摄影……】

  我仅仅将这本书定义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我的各类视觉作品都有它们各自专属的最佳载体,各归其位,各谋其政,最好。

  12.【关于封面的含义】

  这是我自己拍的一张照片,一个投射在巨大墙壁上的影子,一个木头人偶的影子。很多人问过我这个木头人偶举起一只手代表的含义。披着皇帝的新装向众人致意?挥手期待被注视?宣言?登场?孑然一身?还是一种告别?我想,可能都有。这个问题,我非常期待听到你们的答案。

  ★李宗衡小说作品《穿起皇帝的新装》于2013年12月18日正式上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穿起皇帝的新装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