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里的陌生女孩》是一本由(英)M.L.斯特德曼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读后感(一):挺好看的
在一战中历经四年痛苦,汤姆回到了澳大利亚,在杰纳斯礁石,开始了他作为灯塔看守人的工作。这个孤岛一年内鲜有船只往来,并且几乎每隔一年才允许船员上岸一次。汤姆和他年轻漂亮的妻子伊莎贝尔在岛上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几年后,已经在经历了二次流产的伊莎贝尔再一次胎死腹中,埋葬孩子一周后,伤心欲绝的伊莎贝尔在风中听见了婴儿的哭泣。一条船被冲上岛,船上载着一个死去的男人还有一个活着的婴儿。
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灯塔看守人,汤姆对工作一丝不苟,他想把发现死人和婴儿的事马上报告给上级。但是此时的伊莎贝尔已经把这个小婴儿抱在怀里舍不得放手。正直的灯塔守护人汤姆深爱自己的妻子,内疚地默许了伊莎贝尔的行为,他们决定收养这个女婴并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露西。
当这个孩子2岁的时候,汤姆和伊莎贝尔回到了阔别的内陆,但当他们带着女儿回到小镇时,意外地遇见了疯狂寻找孩子的亲生母亲……
所谓是非曲直就像一条血蛇,头尾彼此纠缠。在爱和道德面前,汤姆究竟会作何选择?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读后感(二):男人的信仰与忏悔——女人的母性和爱
这本书周日就看完了,但是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去评论这样一部超出我生活经历和人生信仰之外的书。(或许,正是这样的书,才能够给人更大的震撼吧?)
恍惚间,我仿佛也回到了书中所描述的杰纳斯岩,在那个孤独的小岛上,看着汹涌着翻滚的大海,看着海鸥尖叫着掠过海面,看着有海豚和鲨鱼的脊背在海洋里一闪而过。我似乎也看到了一座修长的、美丽的挺立在小岛上的灯塔,发出柔和却强有力的光芒,似乎是一个母亲含情脉脉的目光为你指引着人生中的困顿和迷茫,又似乎是一个父亲严有力的敦促和期望。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原谅我的见识浅薄,我无法用准确地一段话或者几个单薄的词语才概括它的内容,只能撷取其中最让我动容的一两点,来妄自说上那么几句。
汤姆和伊莎贝尔是一对独自生活在杰纳斯岛上的夫妻,汤姆是岛上灯塔的守护人,是一个获得过十字勋章的退伍军人,而伊莎贝尔只是一个普通的快乐单纯的女孩,因为爱上汤姆,所以愿意和他一起度过岛上艰难孤独的岁月。
伊莎贝尔一直期待着和汤姆孩子的诞生,但是,或许是由于岛上的环境太过艰难,独自生活的伊莎贝尔三个孩子都相继流产。
在伊莎贝尔埋葬了第三个一生下来就死去的孩子之后的两个星期,海浪冲来了一艘船,船上是一个死去的男人以及一个还活着的女婴。
在面对这个女婴的时候。
汤姆的责任和信仰占了上风,向上级报告情况,是他必须做到的职责,他无法说服自己隐瞒真相。
而伊莎贝尔心中的母性,却无法让她把这个来历不明的孩子送出岛——她刚刚死去了一个孩子,现在海水送来了一个,这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
是的,只要汤姆不说,没有人知道这个孤零零的小岛上曾经漂来过一艘船,船上有什么东西更没有人知道。
面对妻子恳求的目光,汤姆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满足妻子的愿望。是的,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妻子,他不愿意让这个他深爱的女人失望。
于是,伊莎贝尔留下了这个女婴,给她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做露西,三个人建立了一个温暖、充满欢乐和笑容的家庭。
按照法律的标准,按照汤姆所执行的灯塔守护人职责的标准,汤姆和伊莎贝尔无疑是有罪的。
按照常识,母爱只存在于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中,只有分娩子女的母亲才会对孩子产生无尽的关心与爱护,母爱的伟大和至尊,是建立这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中的。
而在《灯塔里的陌生女孩》中,我们看到的是,伊莎贝尔和露西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伊莎贝尔对露西付出的爱,确实那么地叫人动容和感动不已。母性不是血缘,而是每个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使露西只是伊莎贝尔捡来的孩子,但是,对孩子的爱,对有孩子的美好家庭的渴望、对爱与善良的追求,让伊莎贝尔给与这个孩子她拥有的全部的爱。
露西成为了伊莎贝尔生命中的灯塔,成了丧失三个孩子之后的她生活的所有希望,成了她关于未来关于美好的全部期许。
露西,之于伊莎贝尔,是无法割断的,是无法舍弃的,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们的生命,却随着四年在孤岛上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是对汤姆来说,露西的存在,却是触犯了他底线的。
从战场上归来的汤姆,他是别人眼中获得过十字勋章的英雄,但是对汤姆自己来说,这却成为了他的罪孽,是他一生都必须背负的十字架,他放不下,也释怀不了。
因为汤姆自己清楚,这枚勋章,是他手持机枪射杀了无数人的生命换来的,他无数的鲜血和年轻的生命换来的。——更有资格获得这枚勋章的人已经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汤姆心中充满了罪恶感,他无法原谅自己从战场上安然回来,而他的战友却永远醒不来,他甚至无法原谅自己曾经杀过那么多的人。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啊,即使是敌军,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错不是吗?
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我,无法深刻地体会到汤姆心中的那沉重的愧疚与自责。
为了让自己从硝烟弥漫、炮火震天的战场中快速走出来,汤姆选择了灯塔守护人的工作。
他并不害怕寂寞,比你汹涌的人群,他更愿意独处。他把自己的内心牢牢地封闭起来,从战场归来的汤姆,并不愿意接触了其他人。他已经丧失了重新踏入社会的能力。
他只想做个灯塔守护人,用一份简单的,枯燥的工作,为航行在无垠海面上来往的船只指引方向。这份工作,让汤姆的内心获得了平静,他感受到了自己的救赎。他希望上帝可以原谅自己。
所以,工作的职责对汤姆来说甚于一切,所以不欺骗上帝对汤姆来说甚于一切。
他没有办法接受一个用谎言编织的家庭,没有办法接受一个让另一个母亲饱受痛苦的女儿。
坦诚罪行,是为了为自己赎罪,而替妻子包庇,是为了为妻子赎罪。
汤姆是永远觉得自己有罪的,他愿意让法律代替上帝来惩罚自己,他愿意让冰冷的监狱生活来平息自己多年的负疚感。
他犯罪了,因为私自留下了别人的孩子,让另一个母亲饱受痛苦。
他犯罪了,因为无法承受谎言的痛苦,所以招来了警察,让自己的妻子失去了她最爱的孩子。
无论汤姆怎么做,无论汤姆怎么选择,他都无法原谅自己。
这是一个男人内心的信仰,他无法置每日里内心涌起的愧疚不顾,再多的忏悔也无法平息他心中的痛苦。
一开始的伊莎贝尔并不理解汤姆,她对露西的爱已经压倒了一切,在她的意识里,汤姆是背叛者,是毁了她家庭的凶手。
一开始的汉娜也无法原谅汤姆和伊莎贝尔,因为这对夫妻的自私,让她整整四年都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让后来回到自己身边的女儿对自己陌生而又充满戒备。
可是最终,这两个女人,都选择了原谅,伊莎贝尔原谅了汤姆,而汉娜也原谅了这对虽然私自留下了自己女儿却把她养的很好很爱她的夫妻。
我想,让她们选择原谅是,恰是那份共同的对女孩的爱吧?因为同样是母亲,所以她们比其他人更加的宽容和大度。
——选择惩罚别人并不会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唯有爱和宽恕才是永恒。
汤姆和伊莎贝尔离开了这个小镇,这一对经历了这么多坎坷的夫妻仍然愿意成为彼此生命中唯一的守护。
而伊莎贝尔也终于开始懂得汤姆内心深处那埋藏至深不愿意被任何人窥见的幽暗与痛楚。
最后的结局,做了母亲的露西带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寻找到了汤姆,那个时候,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汤姆的坚持和信仰,伊莎贝尔的自私和母性,最终都被爱和理解所融合。
爱,或许会自私,或许会无法原谅,但是最终,你能体会到的,还是它的美好和壮观,它的从容和坚定。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读后感(三):屹立在战后阴霾中的那座灯塔
帕特吉乌斯是澳大利亚西南角的一个小镇,得名于一个法国的探险家,这是一个小到有些微不足道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着平静而安详的生活。直到一九一四年,澳洲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小镇上一直依靠伐木或者耕地为生的男人们应征前往另一个半球,最终成为了这一场战争的牺牲品。小镇上的女人们深爱着的那些男人,最终变成了一个个撕心裂肺的噩耗。“失去孩子”和“失去丈夫”的故事在这个小镇上的每一个女人和老人身上演绎着不同的版本。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这本小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小镇和小镇近海处的一座灯塔上,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灯塔的看守和他经历了三次流产的妻子捡到一个随船漂来的婴儿之前之后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个事件带给事件相关者的一系列的痛苦、挣扎与救赎的故事。一战和二战后有很多的返乡小说,这一类小说描述的都是经受过战争创伤的士兵或者失去了亲人的人们的痛苦和救赎之路,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一类小说最多的是德国,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德国对于战争的反思,这很值得尊敬。而澳洲那个看似被战争遗忘的地方,其实也先后参加了一战和二战,并且也承受了巨大的战争创伤。而这本书写的正是那个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小镇上发生于1914年澳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39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场与生命和爱有关的救赎。
故事的主人公——灯塔看守人汤姆.舍伯恩是一战的幸存者,被授予十字勋章的战斗英雄。他知道“战争会让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他目睹了太多的死亡,承受了太多死亡带来的冲击,他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活着。更不用说得到那块黄铜勋章,他觉得大部分应该得到这块勋章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战后的他依然生活在一战带给他的梦魇里,生活在那个血肉横飞的世界。在战争中他意识到了麻木的可怕,他“第一次去收尸队报道看到那一具挨着一具的尸体时他呕吐不止,可是仅仅过了一会儿,这些尸体便变成了一项工作,他开始希望分到瘦小或身体某个部位被炸飞的尸体,只因为这样更容易被搬动。”当他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想法时,他开始感到恐惧,而这些回忆和恐惧感都被容入到那些战后的梦魇之中。这压抑的梦魇让汤姆心如死灰。
而他的妻子伊莎贝尔是帕特吉乌斯人,一战中她失去了两个哥哥,战争教会她的是“凡事不可想当然,重要的东西不能放弃,否则会很危险。生活可能会夺走你一直珍惜的东西,并且再也不还回来。”相较与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以及其它的那些帕特吉乌斯人,在汤姆遇到她的时候,她的开朗与自在如同穿过这些阴霾的阳光般夺目,他们之间的爱情让孤独的杰纳斯灯塔的守护者汤姆的世界开始有了阳光和快乐。
新生儿就像是希望的代名词,尤其是在那个因为一战而满目疮痍的小镇,它可以让一整个家族看到未来和希望,在汤姆和伊莎贝尔失去了三个流产的孩子之后,“海浪带着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男人和一个还活着的婴儿来到了孤独的杰纳斯。”这是上天赐予的救赎还是考验?他们做出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决定着自己和这个婴孩的命运,在爱和道德之间,是非曲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纠缠不已。在如此纠缠的情节之中,作者斯特德曼很用心的雕琢着每一个内心埋藏着一战阴霾的人物——备受歧视的德国人弗兰克,那个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挣扎的痛苦的母亲汉娜,还有那个富有、自私却很智慧的老人塞普蒂默斯……在一战的阴霾重压着的这座小镇上,当一线曙光穿过云层照向这个村庄时,这些内心有着巨大悲伤的人们,都不自觉的用手遮住了眼睛。
这是一本意义深远的小说,让我不由为书中那些善良的人心痛,尽管即使没有战争,人也会走到生命的边缘,也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苦楚,但都不会像战争那样带给每一个人如此巨大的痛苦,书中的故事结束于1950年,一战和二战都已硝烟散尽,但那场战争、那座灯塔、那片海洋,还有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刻在汤姆的记忆里,伤痕也是一种记忆,谁会说不是呢?但就算如此,时光会淹没一切,“青草渐渐爬满他们的坟头,他们的故事终究不过是一块无人问津的墓碑。”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读后感(四):虐 又很多闹心
必须要说是一个痛苦又想要读下去的体验,比较狗血又虐,大概。因为fassbender要演这部改编的电影,也看到其他GN的讨论才决定读,并且首次尝试了豆瓣阅读的电子版,价格不贵,ipad和iphone的阅读体会也不错。
这本书怎么说呢,从一个不恰当的迷妹视角来说,伊莎贝尔很多行为太无语了,说得难听点是作or愚昧。比如不看医生,不搞清楚流产的情况但是寄望于祷告,又很执着很固执。而且对于在岛上自己分娩这事情本来就太不靠谱了吧,而且让一个婴儿没有社会交往在岛上长大这真的科学和正常, 都什么鬼制度啊。。。
汤姆的战争经历,他的心扉,伊莎贝尔并没有能够打开,但是汤姆依然用近乎圣父一样的爱对待了他的妻子,虽然比起修钢琴的师傅,我觉得更应该让医生上岛。。。
在留下孩子这件事上,巧合和狗血比较多,比如汤姆之前救下的女孩就是孩子的生母这种。。。但是这件事要么一条路走到黑,要么及时送孩子回去,这样一直彷徨犹豫挣扎太纠结又逼人发疯了。汤姆的二次信件也算是给孩子被发现留了线索,尽管这不是他的本意。后来承担罪责又太过令人心痛。伊莎贝尔的迁怒不仅毫无道理而且完全丧失了妻子的那种爱和承担,变得幼稚又不可理喻。尽管我们也知道,战争让她和她的父母失去了哥哥和儿子,变得很脆弱。但是这并不能让汤姆承担。
总之作者还是比较好心的给了算是不错的结局,伊莎贝尔说了真相,汉娜很大程度上宽恕了汤姆和伊莎贝尔。露西最终也来看了汤姆,但是还是挺闹心的。
不知道电影能改成什么样子。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读后感(五):《灯塔里的陌生女孩》摘录
这一年,女人们珍爱着的那些人——她们身材魁梧的丈夫和儿子没有回来,她们开始收到电报。电报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那些男孩,她们曾为他们喂过奶、洗过澡,也曾责罚过他们,为他们伤心过,而今他们——他们——都不在了。
电报的小纸片从她们手中跌落,被吹散在刀锋般尖利的风中。
失去孩子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种苦痛。没有人能为这件事情打包票,即使怀孕了,孩子也未必能够安全降生;或者,生下来了也未必能够活得很久。
一条生命要足够健康,足够幸运才能分享这个世界,这是自然规律。
跟种麦子一个道理,地里种下的总比收获的多,上帝似乎故意在人间多种下很多很多孩子,然后在某个神秘的时间收获他们。
胜利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用死亡换来的胜利,”有些人喃喃自语,“那是多么卑微的胜利。”
这些人都失去了太多,心里空空落落的。
很长时间里,人们脸上都是一种表情,就是玩游戏时玩着玩着突然发现规则变了的那种不知所措的表情。他们努力地宽慰自己:那些男孩并没有白白死去,他们是那场为权利而战的伟大斗争中的一员。有那么一些时刻,他们觉得可以相信那是事实,也可以硬生生咽下那愤怒、绝望,还有在喉头翻滚挣扎几乎就要冲口而出的尖叫。
那种底气不足的骄傲
如果说战争教会了她什么,那便是凡事不可想当然,重要的东西不能放弃,否则会很危险。生活可能会夺走你一直珍惜的东西,并且再也不还回来。
他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刚出生就永远离开了他的母亲,眼睁睁看着这个世界上他唯一在乎的女人失去了她的孩子。
是的,每天晚上,她都会祷告,感谢上帝赐予她的恩典。可是在某些下午,夕阳西下,花园中的绿色渐渐黯淡,她在水槽里削着土豆皮,每当这时,她心底所有的哀伤就会无法抑制地涌上心头。
维奥莱特很想和她一起嚎啕大哭,很想大声地告诉她,她知道这种痛,知道失去孩子的痛——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任何金钱、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这种伤痛,并且,它将永远伴随着你。她想告诉她,这会让你痛苦得发疯,会让你不停地祈求上帝:你愿付出一切换回那个孩子。
她想起了邮递员脸上严肃而愧疚的神情,她从邮递员手里接过那个用线扎牢的牛皮纸包裹,她很伤心,她知道里面是什么,表格上印着的内容她甚至都不用看,也没有必要看。很多女人都收到了这样的包裹,里面少得可怜的几个物件代替了她们儿子的生命。
上一次假期的时候,伊莎贝尔回到这栋她从小生活的房子里,想起她两个哥哥的死曾经让这个家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丧子之痛浸透了母亲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的悲伤无以言表。他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但他们却仍然是一个母亲或者父亲。这看上去很奇怪。就伊莎贝尔而言,她崇拜的哥哥们去世了,她也不知道自己还算不算一个妹妹。
即使你找到了对的那个人,前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你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一旦你许下了诺言,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要承受,不能食言。
逼疯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一直在是非对错之间挣扎。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她,那一瞬间,他觉得她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一切都不存在,他们之间这短短的几英寸距离仿佛分隔了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而且毫无交集。
一旦马儿受惊了,你能做的就只有祈祷,然后拼命地抱住它。动物一旦陷入盲目的恐惧中,你是没办法让它停下来的。”
我的意思是,我答应过要与你共度一生。而且,我依然想跟你在一起。伊奇,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明白,无论未来怎样,都不要妄想改变过去,过去是无法改变的。”
就像冬日云层里的一痕残月,她离开了他,飘然而去。
很快他们的人生将被时光淹没。青草渐渐爬满他们的坟头,他们的故事终究不过是一块无人问津的墓碑。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读后感(六):爱会让故事圆满
爱会让故事圆满,就像老套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善良的人更愿意相信,也更容易体会到不同情感的意义。
《灯塔里的陌生女孩》写了两个陌生的母亲对同一个孩子那种日夜思念和无尽疼爱的爱,饱经风霜的孤独男人对妻子无怨无悔愿意付出一切的爱和一个经历了残酷的战场杀戮,退役后的英雄老兵对于信念和原则纠结和执守的爱。
可是就像灯塔,照亮远方,为远航的人保驾护航,却照不到自己身边最近的地方。
一个守护灯塔心灵常明的人用精神发光,照亮他行进的每一步,但是并不能每一天都是白昼,上天需要黑暗,我们需要夜晚,并不是非要总是正确的事。
汤姆收留了一个婴儿幸存者却没有履行灯塔守护人的义务向上报告,而是为了为他流产了三次憔悴不堪疯了般渴望孩子的妻子隐瞒纪录收养了孩子。孩子在宠爱中快乐的成长,可汤姆却认为这是个错,并越来越忐忑和内疚,偷偷联系了孩子的生母祈求原谅,最终警察来带走了孩子并送回到生母身边。但是要把错误的事扳回到原先正确的轨道上并不是那么简单,什么都在改变。对对错的认知判断是,对错的本身也是。
因为时间流逝,没有什么无法接受,更古不变却又时刻在变化的爱包容了这些是是非非。
伊莎贝拉接受了女儿的离开,生母汉娜接受了女儿的改变,汤姆接受了刑罚和破碎的伊莎贝拉。是爱让这些故事里的人在经历千劫万险种种不易后依然圆满大结局。爱是最俗的事,可是无论在哪里都是俗世,何以免俗。
这也是本拿上手就放不下的书,不仅因为动情的词句和辗转的情节,还有内部流淌的信念---灯塔,灯塔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