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0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10篇

  《苹果酒屋的规则》是一本由[美]约翰·欧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90元,页数:7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一):老老实实讲故事的最佳模板.

  我看欧文的第三本书.前两本分别是<独居的一年><盖普眼中的世界>. 在三本表达主题基本不一样的书里,我分别找到了不同形态,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自己.

  lt;独具的一年>找到的是原原本本具体细致:一个喜欢大龄漂亮女性的自己,这个是真实存在的原本的自己. <盖普>找到的是有梦想,有期待并能朝着理想慢慢坚决前景的自己.这个是理想中,可能会存在也可能永远不存在的虚拟的自己.

  lt;苹果酒屋>的自己是被现实和责任双重套牢, 不得不回归生活的在未来,一定,不得不存在的自己.

  我不愿意复述,归纳.或者总结中心思想,无论主旨多么积极,多么坚固,我都不愿把自己的人生企划绑定在文学类的小说里. 既然自己一定想谈谈,我想讲讲作者的叙事方式.

  虽然书封上写的是村上春树的偶像,但是叙事方式和村上完全不同:

  村上喜欢的是都视角,双线叙事,并在中后段将两个故事发生联系. 而欧文喜欢的是按照时间顺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观察并将读者带入这个世界.你仿佛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并且有些人,真的就像你曾经熟识的朋友那样,仿佛只知道可能在哪里但实际却永远不会再有交集的老朋友那样消失了。

  待写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二):耐心等待,顺其自然——这是一则有痛人流广告

  堕胎,俗称人流,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好词,但也谈不上有多避忌。加诸在“人流”周边的,诸如未婚先孕、小三、不检点、失足妇女等符号标签才更可怕。如果只是“打掉个孩子”这么简单,简直不叫个事儿,这也是人流广告在中国这么肆无忌惮的原因,因为市场就摆在那里。

  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正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开放着自己的下半身,但我们的上半身却迟迟未能以同样的速度开放——我指的是性教育,easy girl泛滥的速度惊人。

  “我国目前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女性接受人流手术,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其中20-29岁年轻女性人流数占全部人流的62%。”于是便成全了中国“世界上堕胎最随便国家”的光荣称号,以及紧随而来的不孕不育问题。当然,这与国家的生育政策是分不开的,同时生育成本(尤其是育儿成本)的飙升也是一个原因。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法律限制甚至禁止堕胎,比如: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典、瑞士、俄国、阿根廷、爱尔兰、肯尼亚、苏格兰等国家,有宗教问题,有历史积淀问题,这里不深究。近年来随着女权意识的觉醒,在政治正确氛围的主导下,就连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女性也在争取堕胎权,比如爱尔兰刚废除了禁止堕胎法令。

  人权是这些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之前禁止,便有人权问题的考量——究竟胎儿有没有人权,进而延展到“胚胎有没有灵魂”这个问题。反对堕胎的人甚至认为灵魂是人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存在的。拉奇笔下创造的那个反动的宗教白痴富兹·史东便是这么认为的。

  这种禁令对与不对我们先放在一边,先来说说“母爱”。母爱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柔软的一块,“母亲是伟大的”——这可以说是始终处于争拗中的人们最有认同感的一个共识。孩子与母亲之间似乎天然地有着某种联系,孩子的喜怒哀乐经常也能被母亲所感知。这并不神奇。

  让我们把时间的齿轮扭回到生命受孕之初,她与它是一体的,她的意识也是它的意识,她的灵魂的一部分正在茁壮成长,并且即将独立为一个崭新的灵魂——对此,她并不认同,因种种原因,她并希望它与这个世界产生任何联系。

  “对于新生儿而言,这个世界虽然新鲜刺激,但显然并不友善,如果能够选择,或许他们会本能地选择留在母体内。”现在一帮反动的宗教白痴借着法律人为地剥夺她生育的自主权,它只能“被动”地与世界产生联系,有了性别,有了意识,有了——灵魂;而她,“被动”地成为了它的母亲。

  “这是她们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如早年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在失足的妇女胸前刺上的猩红色A字。”

  整个社会对“失足妇女”又是极其不宽容的,她们需要一个避难所,于是,她找到了圣克劳兹,它于是就成了荷马,成了美洛尼,成了卷毛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名——孤儿。

  然而,圣克劳兹收留得了孤儿,却治愈不了孤儿内心的孤独。《苹果酒屋的规则》里的孤儿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父亲——拉奇,他同时也是一个妇产科医生,既接纳生命,也抹去生命;他治疗痛苦,也制造痛苦。他给了自己太重的压力,有时甚至希望被领养的是自己,他也是一“孤儿”,与社会反其道而行的必然被社会所孤立,唯一支撑着他的是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荷马,晚年的拉奇只有一个问题:如何让荷马回到圣克劳兹扮演起自己的角色?

  荷马并没有承担起这个角色的义务,他其实代表着孤儿们可以希冀的“阳光”一面。他单纯善良,健康向上,聪明平和。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以一百位从没堕过胎的妇女与另一组一百位有堕过胎的妈妈来做比较,经过长期追踪调查的的结果,有堕过胎的妈妈所生的第一胎之胎儿,在其成长过程中直到青少年时期,大多叛逆性较强、个性刚烈、容易发脾气,且有百分之七十的这类小孩会成为问题青少年。而另一组的一百位没堕过胎的妈妈,其头一胎的小孩大多乖巧孝顺,或是聪明、守法、本分。而会误入歧途、变成问题少年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堕过胎的女性下代婴儿一般体重不足,智商偏低,体质偏弱,情绪不稳,性格暴躁。”

  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荷马,因为那个社会需要这样的荷马,孤儿们希望自己成长为这样的荷马,但就如同荷马的名字一样,荷马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讲故事的人。小说中的荷马只是一个故事罢了。

  但我相信,明天会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我们只需“耐心等待,顺其自然”,让女性们自主选择孩子的归属,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三):最高的规则不过是替人着想的善良——长篇小说《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

  在读过了616页的《盖普眼中的世界》(中译本)后,我对约翰·欧文的大部头充满了期待。约翰·欧文是一个老老实实讲故事的美国作家,他驾驭情节的能力和对文字的精巧处理,会让人不忍释卷。凭借《盖普眼中的世界》,他获得了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1999年,他在自己长篇小说《苹果酒屋的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基础上,将其改编成剧本,并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改编剧本奖,成为9年来第一位获得此项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家。

  相较《盖普眼中的世界》对于女性权利、地位的关注,《苹果酒屋的规则》将大背景直接聚焦到了堕胎这一社会问题。约翰·欧文以圣克劳兹孤儿院为叙事原点,详述了荷马·威尔士等孤儿的生活境遇。荷马在韦尔伯·拉奇院长逝世后,回到了圣克劳兹,变身成富兹·史东医生,继承了“上帝的工作”和“魔鬼的工作”。小说所讨论的“苹果酒屋的规则”,最终想要强调的是“最高的规则不过是替人着想的善良”这一主题。

  一、

  缅因州的圣克劳兹孤儿院,是由韦尔伯·拉奇医生创办的。这家孤儿院既替人接生、收养孤儿,也会为那些不愿要孩子的妇女实施社会所不允许的堕胎。韦尔伯·拉奇年轻时有过的愧疚经历,使他接受了这份具有双重属性的工作(“上帝的工作”=接生,“魔鬼的工作”=堕胎),并一直干到九十多岁。终身未婚、没有子嗣的韦尔伯·拉奇,对荷马的爱异乎寻常,言传身教,将荷马培养成了一个没有职业资格但具有高超经验的妇产科医生。在荷马离开圣克劳兹之后,韦尔伯·拉奇虚构了富兹·史东的医生形象——毕业名校、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也是圣克劳兹的孤儿。韦尔伯·拉奇为此准备了几十年,以便将来荷马回到圣克劳兹的时候可以无缝继承。这一愿望在韦尔伯·拉奇逝世后,变成了现实。

  荷马·威尔士是在圣克劳兹孤儿院出生的孤儿。在他小时候,三次不成功的收养经历一度使他认为自己会一直留在圣克劳兹。直到华力带着坎蒂来圣克劳兹堕胎,荷马与这两个年轻人相处融洽,并随他们而去,荷马的人生经历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韦尔伯·拉奇为保护荷马而伪造的先天性心脏病病历,使荷马免于二战战场的洗礼。相形之下,华力在二战中缅甸战场的飞机被击落,虽侥幸生还,却落下了终生不育的毛病。在观海果园,荷马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他也见证了很多的生离死别。荷马的善良本性,使他认识到,没有了韦尔伯·拉奇的圣克劳兹,将会使很多怀孕的妇女失去庇护——无论她们想要安全的堕胎,或是顺利的生产并留下孤儿。荷马接受了富兹·史东的身份,他自然是圣克劳兹孤儿院继任院长的不二人选。

  以上,可视为《苹果酒屋的规则》的故事主干。

  二、

  相较深谋远虑、重度乙醚依赖者的韦尔伯·拉奇医生,或面目并非十分清晰的荷马·威尔士,又或者貌美的坎蒂和善良的华力,小说中其他配角的性格似乎更为出彩,最令读者难忘的莫过于美洛妮。

  美洛妮也是圣克劳兹的孤儿,因为笔误的缘故,本来应叫美洛蒂(melody)的她,被误写成了美洛妮(melony)。她身形高大,性情直爽,脾气火爆。她爱荷马,她叫他阳光。在“阳光”离开圣克劳兹后,她只身前去寻找。这一找,倏忽几十年过去。在她独自流浪、寻找的时光中,她并没有吃男人的亏,反倒是狠狠地教训了那些对她图谋不轨的人。她后来似乎变成了女同性恋者,并心怀嫉妒的将怀孕的女伴赶出了合住的公寓。她是苹果采摘季的劳动主力,她是船厂技术高超的女电工。当她终于在观海果园找到荷马后,她不理解、也看不起荷马与坎蒂、华力、安琪尔(荷马与坎蒂的儿子)莫名其妙的混居生活。她留下了失望的言辞后,离开荷马而去。荷马再次见到她,是她的尸体被运回圣克劳兹之时。她知道圣克劳兹需要尸体用作研究,不管做研究的那个人是韦尔伯·拉奇、荷马·威尔士,或是其他人。

  荷马在回忆孤儿院的快乐时,有这么一段文字:

  “孤儿的快乐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在圣克劳兹,最美好的感觉是早晨起来饥肠辘辘,那儿的煎饼从来不缺;其次是性爱,但必须是在天气好时才可以享受(当然少不了美洛妮);再次是到处闲逛,肆意破坏(还是少不了美洛妮,不过可以不管天气好坏);此外便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沉思冥想,只有在雨天时才可以这样(还不能有美洛妮)。(第588页)

  由上可知,荷马在孤儿院里50%的快乐都与美洛妮有关。而美洛妮单纯而倔强的一生,读来令人神伤。

  三、

  黑人工头罗斯先生,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配角。

  罗斯先生因为懂规则、有自己的规则,而成为苹果采摘工人们公认的领袖。工人们在罗斯先生的带领下,有条不紊而又高效的推进采摘季的工作。在罗斯先生死后,替代他的工头远不及他,工人们一团散沙。观海果园换了几批工人后,发现牙买加人最适合这份工作,“非常守规则”。

  罗斯先生对于规则的把握极有分寸,可从下面这个例子中看出。不满足于在苹果酒屋的屋顶观看费里斯转轮,他请求荷马驱车带他去现场。罗斯先生因为是黑人,在游乐场遭到了歧视。罗斯先生自嘲的说,“他们大概想看看黑鬼会不会飞,可我哪儿也不去,也不想逗别人开心!他们大概想知道这机器会不会因为坐了黑鬼而垮掉,要不然,就是想看我会不会吐出来!”(第398页)罗斯先生拒绝了荷马的劝告,在坐上了转轮后,报复性的向下呕吐:“他们刚刚开始下降时,罗斯先生忽然把上身尽可能地探出车厢,看起来非常危险。紧接着,他大口吐了起来,呕吐的秽物之空中形成一条漂亮的弧线向下坠落。下面的人群连忙四散逃避,可还是有些人躲避不及。”(第398页)一个年轻人出言不逊,质问罗斯先生“请问你是***哪一行的,先生?”罗斯先生笑了,低声下气的说,“我是干呕吐这一行的。如果弄脏了你,就实在对不起啦!”年轻人自以为占了上风,没走几步就又回过头来,用不敢置信的目光盯着罗斯先生。原来,“那人(指这个年轻人)的夹克虽然仍然拉着拉链,却大敞着,原来从领口到腹部已被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连衬衫的纽扣也已经一颗不剩!”罗斯先生是黑人,是工头,是快刀手,更是有规则的人,他的规则是用震慑来表达愤怒,而不是用冲动来发泄遇到的不公。约翰·欧文用荷马的视角感叹,罗斯先生的刀如解剖刀一样“精确无误”。其实,这正是罗斯先生自我规则的体现。

  罗斯先生不满女儿未婚生女,竟对女儿做出乱伦之事。这在观海果园的工人看来,虽然有些不妥,但他们谁也没去阻止罗斯先生。当坎蒂发现这一切后,她是震惊的。而罗斯先生对荷马,则道出了自己对规则的理解:他在里面乱伦时,并没有点蜡烛,没有违反苹果酒屋的规则(苹果酒屋的规则详见本文第四部分)。而他撞见荷马和坎蒂在苹果酒屋偷情时,他俩点了蜡烛,这是违反规则的。或许在罗斯先生看来,他只是用乱伦来发泄不满,违反了某种禁忌,却并未违反苹果酒屋的规则,但荷马和坎蒂这样的规则制定者,却违反了规则本身,究竟哪个更不该被原谅?这里面的问题,要探讨下去就会较深了。

  罗斯先生的女儿罗斯·罗斯爱上了荷马和坎蒂的儿子安琪尔,尽管荷马、坎蒂、华力不存在丝毫的种族歧视意识,也不介意罗斯·罗斯与父亲发生过的乱伦,但罗斯先生和罗斯·罗斯显然想的更多。他们认为罗斯·罗斯与安琪尔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人们会对白人娶了黑人以歧视的目光。所以,在荷马亲自给罗斯•罗斯成功的实施了堕胎手术后,罗斯•罗斯放弃了安琪尔的爱情,她用高超的刀法刺伤了父亲,带着女儿逃离了观海果园。罗斯先生受伤后,本不致死,但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保住女儿,他让大家说谎,说自己是因为女儿离开后特别伤心,才自杀的。

  约翰·欧文塑造的罗斯先生和他的女儿罗斯·罗斯,性格丰满,令读者心生尊敬和怜悯。这样的黑人形象,会借着约翰·欧文作品的被广泛阅读,而传播的更广吧!希望读者能借此更好的理解黑人,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弥合种族之间的鸿沟。

  四、

  说了这么多,苹果酒屋的规则究竟是什么呢?

  “1、请勿酒后操作粉碎机或榨汁机。2、请勿在床上抽烟或点蜡烛。3、酒后请勿爬上屋顶,尤其是在天黑时。4、榨汁机的过滤布请于用后当天或当晚洗净。5、榨汁完毕,请立即卸下过滤网,趁苹果渣未干之前冲洗干净。6、请勿携带酒瓶爬上屋顶。7、请勿进入冷藏室睡觉,即使你热得难受或刚刚喝过酒。8、请于早上七点之前将购物单交给工头。9、上屋顶的人数每次不得超过六人。……”(第339页)

  上面是观海果园在自己的苹果酒屋粘贴的规则,这份只有在苹果采摘季才粘贴的规则,是写给那些前来工作的工人看的,更可被视为采摘季的注意事项。

  吊诡的是,这些来观海果园工作的采摘工人们,除了工头罗斯先生外,其余都是一个大字不识。他们不知道这封规则写了什么,他们有自己的规则,也就是罗斯先生的规则。

  罗斯先生的规则,或许就是苹果酒屋的最高规则:

  “罗斯先生的规则之一就是不得刺伤对方。荷马想,这可能是苹果酒屋的最高规则:你可以拿刀子吓唬对方,让他知道谁是头儿,但不能让他进医院,否则就牵涉到法律,然后,苹果酒屋的人都会显得微不足道。(第658页)”

  说到底,规则可被视为法律之外的某种补充,规则的底线是不能触碰法律。人们可以凭借规则来约束、震慑彼此,但越界之后,带来的则是无尽的麻烦。所以,规则似乎又可被视为某种底线,只有那些把握好这个度的人,才能使规则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说中,其他人物站在自己的角度,也对规则进行了讨论。

  比如,华力对安琪尔说,“有些规则是好规则,不过,还有些却只是形式而已,你得小心翼翼地打破它们。(第574页)”华力的言外之意,似乎在指婚姻的形式。华力、坎蒂、荷马、安琪尔,四人混居在一起,无疑是对婚姻规则的打破。

  又比如,卡罗琳护士对拉奇医生说,“即使一个好人也不可能永远正确。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社会,才需要制定某些规则。如果您愿意的话,不妨称之为当务之急。(第582页)”卡罗琳此处是对处于头脑混乱状态的拉奇医生的提醒。

  五、

  读过了这么一本大厚书,又敲了如上一篇文字,精神上可以更加理解所处不同世界、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人的生活。小说和学术著作,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只不过前者往往更加感性,后者往往更加理性而已。

  “最高的规则不过是替人着想的善良”,看起来像心灵鸡汤,但这是《苹果酒屋的规则》之于我的实实在在的感受。

  (THE END)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四):难以回到最初,合力击倒时间

  荷马是第一个讲故事的人,欧文笔下的荷马也活在故事之中。

  开头关于产妇、子宫、圆头扩阴器、子宫探针、子宫切片刮匙让人下体紧绷,科学堕胎还没出现前,那些受难的女性以及她们一出生就成为孤儿的后代所面临更差的环境。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对的知识更丰富,老华莱士的阿茨海默症20世纪30年代还是不大为人所知,他的病症被认为是饮酒过度、受到周围人的不理解。拉奇医生是一个禁欲的形象,他有生之年就做过一次,结果还染上了淋病,这一点让成功地让他远离了追求女性。他成为孤儿院的医生是为了上帝的工作,结果他还是不得不帮助怀孕的女性们完成魔鬼的那一份工作——要么是生一个孤儿,要么生一个死胎,荷马是他最出色的弟子。

  欧文笔下总不乏这样对“性”禁欲的人,《盖普眼中的世界》里盖普的母亲跟拉奇医生一定很聊得来。拉奇医生喜欢记录,那些他没有救活的孤儿,他会在自己的笔记里为他们写一个好的结局。他痴迷于制造故事,编造孤儿院的历史。

  医生有自己的规则,医生是一位记录者、策划者,他成年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圣克劳兹孤儿院这个王国,乙醚和荷马和圣克劳兹孤儿院是他的唯一的生活。人的清醒就在于知道要分离,还是会去爱。拯救世界的,可能还是爱。

  如父如子的关系——【父亲】这个意象对于欧文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欧文出生前,父母已离异,他没有去找父亲,跟母亲和养父在一起。欧文的小说里一贯对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进行了挖掘,《盖普眼中的世界》可以说是在探索与母亲这个角色的沟通,《苹果酒屋的规则》则多少有种欧文与父亲对话的意味在里面,自幼成为孤儿的荷马、孑然一身的拉辛医生,这种神似的父子关系。不要说更美好的世界,我们谈论的还是这个世界,拉奇医生写信给罗斯福,谈论为贫困女性提供堕胎支持,谈完再吸一口乙醚,拉奇医生精通医术,奉行自己的规则,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一直工作到九十多,死于呼吸衰竭。荷马因为上帝准则的原因,一直不能接受自己去操作堕胎手术。

  因为有爱,所以分离才有意义。

  孤儿们一个个被领养,一个个离开了拉奇医生:荷马跟着华力和坎蒂去了海边的大果园,卷毛被领养,美洛妮出门去寻找荷马。她在寻找荷马的公路之路上发生好多坏事和一点好事,来来回回的寻找中,她遇到了自己天命之女路娜,开始了十五年的平稳生活,她自己也成了一名技术精湛的电工,有了殷实的家底。路娜的怀孕让她又回到了起点——体会再一次的背叛以及重新开始寻找荷马,只不过这次没有了愤怒。而当她看到昔日自己的爱人兼英雄成为一名懦夫时,她爱憎分明、指出了荷马的软弱。

  荷马的爱情线不用猜你就能看出他的爱人是谁,坎蒂和美洛妮比起来,华力选择的坎蒂正是荷马一见倾心的人。暴力、强壮的美洛妮这个形象真心觉得比金发美人坎蒂好太多,不过男人们的品味就是如此而已,所以坎蒂、荷马、华力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真的就是很常见的套路:坎蒂在遇见荷马前已经与华力相爱,华力的年轻气盛毁了他,他去飞了驼峰航线,而且不行遇难。坎蒂和荷马的等待有了结果,他们走到了一起,坎蒂的怀孕让荷马再一次回到了孤儿院,有了自己的安琪尔——嗯,然后,华力被证实还活着。

  华力在战场上劫后余生、失去生育能力、下身瘫痪。荷马在电报里告诉了华力的母亲奥莉芙,自己领养了一个孤儿,安琪尔成为了孤儿。荷马又要继续开始等待,默默等待似乎比说出真相更容易,说出安琪尔是他和坎蒂的儿子。奥莉芙的去世、对华力背叛的愧疚让坎蒂跟华力结婚了,他们三人抚养安琪尔。这四人别扭地相处了十五年,荷马和坎蒂始终没能说出真相。十五年后,美洛妮的造访让荷马重新来看待真相的意义,一定程度上,美洛妮刺激到了荷马,刺激到了当初的“阳光”,比起成为虚伪的中产阶级、骗取别人的老婆,这种事需要被说破。

  规则是会打破,荷马在苹果园操作堕胎手术,荷马也选择在房顶给儿子说出一切的真相。拉辛医生的死让他回到了孤儿院,用拉奇编造出来的史东这个身份接替了医生的岗位。他将同拉辛医生一样,掌管起这座孤儿院,他翻看医生编写的圣克劳兹孤儿院的历史,在跨越百年的历史里,拉辛医生、美洛妮、荷马以及后来的史东,他们都属于圣克劳兹孤儿院,他们熠熠生辉,在这里走向他们的终结,荷马成为了一个故事,消失在了故事之中。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五):苹果酒屋的规则,和“我们的规则”

  这是个很吊诡的说法——《苹果酒屋的规则》是一本“授权本”传记。毕竟一来作为传记描述对象的荷马·威尔士并非真实存在,显然提供不了任何“授权”;二来《苹果酒屋的规则》也不仅仅关照荷马,同时还紧盯着韦尔伯·拉奇、美洛妮等人的一生。但《苹果酒屋的规则》的确详实地记录了荷马从诞生到做出最终选择的过程,而约翰·欧文也算得上荷马“这个重要人物的朋友”,或者说,约翰·欧文是荷马那从未在书中露过面的“父亲”。

  一直以来,约翰·欧文都显得野心勃勃,从《盖普眼中的世界》到这本由读客出品的《苹果酒屋的规则》,他往往试图以一部作品描摹一段人生。也因此,村上春树称“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

  毕竟人生这东西,谁都在浑浑噩噩地体验着。在蒸笼般的漫长历程里苦闷、焦灼、磕磕绊绊地行走,又有谁会不想跳脱枷锁之外,去窥探他人的种种抉择呢?

  熟悉约翰·欧文的读者几乎都可以就他的“野心”洋洋洒洒写上数千字,但《苹果酒屋的规则》有另一样东西更引人注意,那就是——苹果酒屋的规则。

  在作品中,苹果酒屋出现在第295页,而苹果酒屋的规则出现在339页,将近全书的1/2处。这给人的感觉很难说不古怪,就好像中学作文《我的爸爸》,前四百字在写“我”和朋友骑自行车玩得无比愉快,后四百字才开始提及“我的爸爸不会骑自行车”。按判分标准,这是偏题。但像欧文这样起笔就是人生的作家,以“苹果酒屋的规则”作为书名,显然不是因为掌控力不足。

1.请勿酒后操作粉碎机或榨汁机。2.请勿在床上抽烟或点蜡烛。3.酒后请勿爬上屋顶,尤其是在天黑时……

  这是苹果酒屋的第一版规则,是荷马·威尔士离开圣克劳兹孤儿院,跟随他一生的挚友(也可以说情敌/恋人)华力·华辛顿以及坎蒂·肯德尔抵达观海果园,了解了苹果采摘、苹果酒屋、苹果工人们后,第一次看到的规则。这份规则被钉在苹果酒屋电灯开关旁边的墙上,“纸上的字迹经阳光长期曝晒后,已经变得很模糊……而且,纸的下半截也被撕掉了”。

  这份规则满含善意,目的是希望工人们避免一些不必要发生的灾难,例如酒后操作粉碎机或榨汁机时被机器卷入。但这份规则几乎从来没人遵守过,甚至在后来荷马成为规则撰写人,用各种俏皮话来吸引工人们的注意时,也没有起到任何作为规则应起的作用。苹果酒屋的工人们对这份规则视若无睹,另一方面,工头罗斯先生却总是告诉荷马,“我们有我们的规则”。

  谁不是这样对待规则的呢?旁人定下的规则即便出于善意,却无法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遵守者勉为其难地遵守,违背者只需要视若无睹。只有自己订立的或认可的(由重要的人订立)规则,才会发挥出这样那样的作用。

  荷马与坎蒂的儿子安琪尔,曾“注意到凡事都有许多规则”。

“有些规则是好规则……还有些却只是形式而已,得小心翼翼地打破它们”。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大部分很难判断对错,更像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

  荷马曾经选择留在观海果园做一个遵守规则的苹果工人,也曾经选择与坎蒂诞下安琪尔,为此,他和坎蒂订下了一份对从战场死里逃生归来的华力保密的规则,这些规则大多是“苹果酒屋的规则”。在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拉奇医生突然离开后,荷马“忽然成长”,选择回到圣克劳兹孤儿院,在那里,他才完善了那份“我们的规则”:伪装成富兹·史东,守护圣克劳兹孤儿院,照顾孤儿们,为每一个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的女人接生,或堕胎。

  这份规则,陪伴荷马走完了他的后半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