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孔子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4 05: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孔子读后感10篇

  《孔子》是一本由[日]井上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读后感(一):《孔子》读完了

  书评...没资格评什么东西,算作体验交流吧。

  孔子至圣先师的形象,一直是国人心目中固有的,每当提起孔子,现在的人不免耳畔回响起的,也是中学时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语段,似乎没有任何人能跳出这个圈子。井上靖先生的这篇著作也不例外吧,主人公眼里的孔子,就是作者笔下的这个孔子就是完美圣人形象,所以,固然还是要把这部作品看作是小说而不是史料,这应该是读这本书意识到的。

  书中有对孔子经历的大致描述,陈蔡之地的笔墨最重,书中主人公也是在这个时候无意间被孔子在雷雨交加还正襟危坐的举动震撼而感化,开始追随孔子一直到回到鲁国,直到孔子去世。主人公服丧三年之后,隐居村落,向研究孔子的后生解读探讨孔子。

  读完之后,我有种感觉...内容上,主人公其实就是意指孔子,因此脑海中老是浮现出一幅孔子同后人研究孔子,不时还要洋溢赞美之词的违和画面,以这种理解,不觉还能生出一丝幽默感

  我觉得,对于天命的理解,书把它探讨成了一种信念人命天注定,顺势而为,天总有天让你这么做的道理,至于对孔子本身来说,作者似乎是在过度解读,倒不是说有什么不对,但老是感觉作者非要把孔子塑造成耶稣之于教会符号信仰一样存在,而且是很强烈的这种倾向,如果真的是这样,个人感觉欠妥,虽然在拜读的时候,我也确实会将耶稣和孔子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很自然,两人的相同点在都是想拯救乱世众生,然而孔子从来都是以礼仪教化把人规范于自身,各行其事,和谐共处,耶稣,或广义化到宗教及其领袖,是把人归化于神灵人性相向,孔子想要达到的愿景是为难上加难,因此他所做的正如小说中说道的,能救几个算几个吧,是才奔波疲碌于列国之间,他不把自己当圣人。负函时有机会见到楚君,然而天命又使楚昭王病殁,孔子只好归与归与,我觉得这该是孔子的无奈吧,神灵不太能发出这种喟叹。

  读这篇著作的时候,确实能感受到作者对孔子无尽的爱慕和赞叹,同时行文也诟病于三番两次的华丽彩辞所带来一定的审美疲劳,不仅在局部章节故事上是这样,在最后主人公讲到自己故地重游之时也是如此,极大篇幅回忆与赞美,确实让我的时候有些不太耐烦。

  小说有一个地方的解读颇有意思,是说主人公在回忆孔子拜见楚昭王意图如何,文中说孔子为了将颜回子路子贡举荐于昭王......interesting,哈哈,确实觉得很有趣,如果真的是这样,孔子真的是深谋远虑而且有些上帝视角意思

  不管如何吧,孔圣人叫了多少年,孔子要知道有人写小说这么夸自己,未免也会冷静的有些惶恐的感觉吧,如果有的选择,我更想认识一个被有人说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小说近有20万字,能写出来都是费得心血,况且感觉确实写的不错好书

  《孔子》读后感(二):浅谈一下翻译问题

  好不容易读完了第一章,先来说说翻译的问题吧。

  客观的说,刘慕沙的语文功底确实很好,才能做出这样的翻译。但是主观的说,这种“仿古”的翻译阅读起来真的很头大。

  我之所以这里要给“仿古”二字打上引号,并不是为了讽刺文体古不古、今不今,而是这种看似古不古、今不今的文体在语言史上是真的有那么一段时间存在过的。所以,翻译的这种文体,可以说是充满古风,也可以说是更类似于语言史上的这一段时间的文体——也就是晚晴时期

  晚清时期的文章,每次阅读的时候都觉得格外痛苦,如果再把范围扩大一点,也可以说明末至民国这一段时间的文章。在语言史上,在民国甚至出现情况是,说话白话文、写作即这种仿古体。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卖弄风骚的一种手段吧。但是,这种仿古体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让现代的读者在阅读起来的时候会有一些障碍。因为一段话中,个别词语需要用通常意义上的文言来理解,而另外一大部分却又需要用现代的文法来理解,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需要这样反复的切换语言模式其实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我不知道原著是用了怎样的语言的表达,或许是同样使用了“吾、汝”之类的词汇,而非“私、あなた”吧。但是日文毕竟是一种经过创造的语言,而非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先天性得到的。并且,我不太相信作者在原著中使用的是直江兼续在《直江状》中使用的那种古日语。应该也就只有极少并且又浅显的“吾、汝”等词汇,对现代日本人的阅读也是完全不构成任何障碍的。无非就是,在语法和敬语的使用上可能更为端正一些。

  译者确实很用心,甚至都能看出,为了用更为华美文字来翻译,可能还去查过相关的词汇。但是,单就阅读来说,我并不认为通篇的使用这种仿古体是一个好主意。或许只用在文中的对话中要更好一些吧。

  《孔子》读后感(三):《孔子》让孔夫子的后人肃然起敬

  井上靖老先生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他82岁。当他辞世时,是84岁。而《孔子》也成为他最后的一部作品。 于是,阅读这本书的心情也与之前阅读《敦煌》《楼兰》《天平之甍》不同,更多带着的是敬仰与谦卑。 打开书前,就很好奇一位已经将走到人生尽头的耄耋之年老者,写一位曾也思考了整个人生的先哲的故事,横亘了几千年的两个人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哲思又会在书中擦出什么火花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主人公蔫姜,让他以第一人称叙说孔子以其弟子一生的故事。主人公蔫姜以旁观者身份亲历了孔子与其弟子的人生中的一段时期。他把这期间的所见所闻,和在孔子门师徒身后对他们的追思和感悟叙述出来,其实也不正是作者对孔子品德和嘉言的独到解析以及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孔子哲思的参悟吗? 什么是“知”,什么是“仁”,什么是“天”,什么又是“天命”呢?孔子留下了相关的嘉言与逸事长古流传,井上靖老先生也借蔫姜之口道出了自己的感悟。 读完以后,人生不尽相同的读者们,或许都会对以上问题有不同认知体会。但无论如何,这本书的严肃积极,也将成为我们思想的垫基石;让我们看得更远,能为思想寻找到更好的方向。 其实,作为一个孔夫子的后人,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是敬佩满满,好像上了一堂哲学课,也上了一堂中华历史文化课。回过头再去看《论语》,发现真的比以前理解得更深,更懂得了! “五十而知天命”,对于还年轻的我们,离五十岁还长,但也是一瞬……关于“天命之于我,到底是什么”,我想引用书中的一段话,那应该也会是最好的解答吧! “……那就是只需让天高高在上地垂鉴即可。世人只要能把自己认为正当的事视作自己的事功就行了。正因为开口闭口天命云云,事情才会变得复杂艰难。一个人只需心怀柔顺,能把认为正当的事视作自己的事功即可。”

  《孔子》读后感(四):四分之一部的好小说

  全书以孔门局外人蔫姜为主视角来叙述。

  之所以说“局外人”,因文中之“我”无数次表达了自己身为杂役勉强称为孔门之徒——虽为谦词,毕竟未登堂入室,尽管在孔子左右多年,知晓诸多内部掌故,不过,其对孔子思想的个人理解就不必较真了。于是,全书后面的约四分之三,即蔫姜开坛设讲,意图解析孔子嘉言中的思想部分,价值就十分有限。从小说创作角度讲,读者要的是“故事”,这一点在前四分之一做得不错,以一乱世小人物为切入点,烘托出大变局中的世情,代入感十足,也从侧面勾画出了孔子的一段重要经历,也为理解孔子的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情境性。但在小说约后四分之三部分,则脱离了故事性,而转向思辨性,以蔫姜论说为主线,几乎完全变成了类似论文体的论述、考据的方式,便失去了小说的典型特征

  小说非论文,对孔子言论的解析是学术研究的重心,而非一部小说的要义。想要了解孔子所言的所谓真实含义,需要看学术论文,看学界的考据,而非依靠小说,小说不应承载论文的功能。小说越俎代庖,变故事性为论述体,失去本意;另外,主叙述人蔫姜本来就是“局外人”,在小说的情境中,也无十足的权威性,失去了基本的可信度。井上靖附体蔫姜,欲直接讲解博大精深的孔子思想时,就自然成了“一家之言”,失去了小说的本性。故而,我觉得,小说从抛弃故事性开始就走了败笔,走向无穷无尽讨论讨论再讨论会的“不归路”。再说一遍,直接以论述体解读某人思想的“真义”,从来不是,也不该是小说的任务。(读者甲说:“里面小说里阐述的孔子思想有误。”。乙说:“不用较真,只不过是小说,不用当真。” 既然以小说之名而将论理不必当真,那么洋洋洒洒写来又有何意义?小说免除了作者追究“真”的责任,但也必然导致了读者可以把他的纯论理部分不当一回事。)

  所以,《孔子》这部小说只是四分之一部好的小说。

  《孔子》读后感(五):写在阅读前

  日本作者的书也读过了那么一些,相比之下比较喜欢的便是田中芳树和井上靖了吧。在这本《孔子》之前,有读过井上先生的《敦煌》、《楼兰》、《天平之甍》和《风林火山》。其中《楼兰》算是一本小的合集的形式吧,除了本篇《楼兰》外,《补陀罗渡海记》的印象比较深刻

  除了《风林火山》外的三册都是以中国为故事背景来展开。不过,与其说是以中国为故事背景,不如说是以佛学为故事背景来展开更为贴切一些。毕竟汉时的楼兰尚属藩国,而宋时的敦煌也属西夏。虽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说,两地现皆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至少在背景时代未必如此。加上《天平之甍》这三部,可以看作是佛学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而井上先生也是日本佛教协会成员。相比西域的历史发展,想必井上先生对于佛学的发展更有兴趣

  《孔子》一书翻了几页,兴趣愈浓。原本觉得对于儒学始祖,井上先生应该是没有多少兴趣才对。从寥寥几页中也可以看出,佛学的思考模式已经深入了井上先生的灵魂。例如,即使在《孔子》一书的开篇部分,也加入了对于“天命”的思考。而作为一个极端世俗的儒学来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原本对于这些内容则是不甚感兴趣的。作为一代佛学大师的绝笔作,竟然是以儒学始祖作为题材,也是因此才愈加想要知道井上先生和儒学究竟会有怎样的交叉点了吧。——按照井上先生那一代日本文人的风格来看,也不太可能会因讽刺而成文吧。

  井上先生的文风来说,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便是相对朴实的笔法,然则在故事的最末尾却又总是能直击心灵。无论是赵行德拼命保住的敦煌竹简,还是鉴真大和上用心来建造的唐招提寺,都在井上先生的无华的笔下得以再次升华

  书已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有读。总是觉得仿佛读完此书,井上先生便会、或者说才会远行他界一般。

  《孔子》读后感(六):“面壁者”孔子

  能称得上小说的似乎只有开头结尾的两段旅程,中间大量篇幅的“孔子座谈研讨会”也并不讨厌,所谓的子曰"嘉言”好似金苹果落入银网中,句句都有回响。

  书封上止庵说井上靖笔下的孔子“生动”,“鲜活”,“真切”云云,全是胡扯,井上靖塑造孔子的方式并不是常规人物刻画,而是做足乱世气氛,再以孔子的精神长虹贯日般力透纸背,写孔子,不是要写的明白,倒似乎故意写的“含糊”。

  孔子在陈国逗留三年,而后又去往负函,叙述者以一个非亲炙弟子的视角,并不能清楚说出夫子的动机,孔子仿佛成了担当大事保持沉默的”面壁者“,这样的人物在井上靖笔下并不陌生。比如《天平之甍》里的鉴真法师,东渡的决心不明白宣示,以致周围人也屡起疑窦,还有《补陀落渡海记》里的金光坊,这回却是直接写入他的内心世界,对渡海的不情愿与对过往的回忆,反而与外界对他的误解无知始终把他当成勇敢渡海的有德有道者)生成了强烈又妙不可言张力

  沉默寡言而充满意志,无需向外界表白,只是顺从心的方向而前进的东方人形象在井上靖的笔下迷人到爆,相貌性格情感过往俱不重要,呈现纸面的是可以称之为“灵魂”“精神”“意志”一类的东西,是东方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抵达的境界

  这本书中频频讨论的天命,我将之理解成为“朝着心之向往的方向前进”,井上靖的一些其他人物也都可以以此得到解释。《楼兰》里的变狼者,投敌的宦官,背叛的光秀,《敦煌》里开头突然受到神秘力量感召而前往西夏的赵行德,他们的抉择故事简直像是博尔赫斯写的,(比如《武士和女俘的故事》,比如追缴马丁菲耶罗的士兵突然倒戈帮起后者来),充满着苏格拉底所谓的“认识你自己”的奥义。《孔子》无非是类似故事更宏大壮阔,更高一层境界的版本

  井上靖的孔子,鉴真,川端的《名人》,甚至谷崎润一郎笔下那位兰心蕙质而不为外界所闻显得过分羞涩的雪子姑娘,都充满着东方人才有的混沌,“自闭”,难以捉摸。读《孔子》,我总要想到谷崎在《阴翳礼赞》里形容玉石的一段话。

  “中国人也爱玉石,那种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莹洁,深奥幽邃,魅力无限。这样的感觉不正是我们东方人才有吗?这种玉石既没有红宝石、绿宝石那样的色彩,也没有金刚石那样的光辉,究竟爱的是什么呢?我们也不清楚。可是一看那浑厚蕴藉的肌理,就知道这是中国的玉石,想到悠久的中国文明的碎屑都积聚在这团浑厚的浊云之中,中国人酷好这样的色泽和物质,也就没有什么奇怪,可以理解了。“

  对别人来说,也许是很莫名其妙的联想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孔子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