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唐太宗的枕边书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2 05: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唐太宗的枕边书的读后感10篇

  《唐太宗的枕边书》是一本由梁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唐太宗的枕边书》读后感(一):梁冬解读《群书治要》

  梁冬作为知名媒体人,采访过诸多大牛,当然梁冬本身也是成功人士。知道梁冬是因为他和徐小舟讲解《黄帝内经》的节目,梁冬是一个不错的采访者,但是中医知识方面欠缺了些,可能这正是这节目要求状态吧,一个完全不懂中医的采访者和一个中医世家子的交流碰撞

  编辑卢俊 发起赠书活动,我看到梁冬的名字标记了想读,意外地中奖了,热切的盼望下,正当公司迁址,种种原因,好久才收到。

  书本身不厚,200多页的样子,一个晚上可以轻松读完,选取的古文大多浅显,梁冬的解读亮点集中在职场视角的引申。

  总体来说,这本书作为《群书治要》的梁冬版解读,太浅了,太少了;但作为梁冬版导读还是值得一读的。

  《唐太宗的枕边书》读后感(二):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成长会给人带来好处,那么我想唯一的好处就是明白世间道理

  小时候的我们,可能会无意识的诵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但是只有长大以后,我们才会明白出淤泥而不染是一种多么难以达到的人生状态,我们也许曾经豪迈的念过: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只有经历了那些阵痛也才知道曾经的芳草萋萋,现今无从采撷。

  也就像这本书所说的一些道理一样,真的经历过了,痛苦过了,再回头看作者所说所写,才能会心微笑吧。

  其实人生的道理从来就是那么浅近,总是摆在那里,任君取用,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总是不多,即使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在管仲临死前,求教今后应该如何,管仲让他疏远四位照顾生活起居的朝堂之中,庙堂之上的四位大臣,齐桓公还真的听从了,遣散了这四位杀掉儿子、阉掉自身以取悦自己的人,但是从此,他吃不香,睡不好后宫前朝都乱了套,坚持一年之后,齐桓公又召回了四个人,但是四个人也仅又用了一年时间,就害死了齐桓公,让他生生饿死在宫中,临死都没有脸去见自己的仲父。

  其实过的舒服远远不是一种好的状态,其实谁的人生没有问题呢?你回避了问题,或者用办法掩盖了问题,却并不能解决问题,身边被一群小人围绕,问题都被掩盖,而又不知道克制自己想要过的好,过的舒服的欲望,那么欲望也是个很可怕东西,它会生长,会扩大,今天你想吃婴儿的肉,明天或许你的欲望会增大到想吃很多人的肉,后天也许,你已经离不开人肉。即使没有外乱,内因已经足够毁灭一个国君了。

  另外也很喜欢梁冬先生对于墨子的解读,其实墨子的思想是多么先进而有划时代意义的啊!在公元300多年之前,他就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但是这些显然与当时的战国纷争无法融合,所以同为儒家的显学,后来被统治者们选用,成为正统学派,但是我私底下不禁想,如果当初墨子的思想传承至今,现代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作者的这本书一开始觉得是从一位领导者角度去看孝道管理之道的关系,越往后却越是从一位长者的角度去解读人生。人的生物性给了人基本的需求和求生本能,但是人的社会性才能帮助你学习,修正,继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人的修行甚至可以持续一生,将心灵看做一棵花树一样培植,时时修剪,最终总会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就像书中说起的那位老师太,在终南山终日修行,无欲无求,但是却能吸引大家去接近她,这是一种最自然而仰慕的状态,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道不远人”。

  其实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往往相同身体秉性都是一个完整体系,就和家国天下一样,治理好了,才能风调雨顺

  《唐太宗的枕边书》读后感(三):做一个仁德谦恭的人

  用作者梁先生的话来说,没有读过《群书治要》是一种人生遗憾,很遗憾,我没有读过。可是我庆幸的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老爸言传身教已经将书中的一些智慧告诉了我。所以,翻开这本书,细细读来特别亲切,又仿佛回到那样的时刻,老爸语重心长讲述那些人生大道理引经据典,虽然那时好多都听不太懂。

  前半部分讲了孝道和修身的仁德之道。

  关于孝,作者提到一个观点:“孝”音同“笑”,孝就是要让父母笑。这点让我很受触动,小时候每逢寒暑假,父母都要带我和弟弟去看望爷爷奶奶姥姥。那时经济条件没现在好,买不了什么贵重的补品,不外乎是小孩儿在河里摸些鱼,大人亲自下厨给老人做顿饭,大家齐乐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吃顿饭。尽孝不是压力,而是一份心意简单却很用心传递快乐

  广义的孝,本质是指对人的尊重,是谦卑恭敬。作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孝是因为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我颇为认同。但我觉得,首先是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做好尊重别人同时尊重自己。我记得那会儿,到年底爸爸单位就要评优秀妈妈总会怂恿爸爸去领导家走动走动,但总被爸爸拒绝。他说,平时我的工作我就对得起自己,结果我也相信不会差。如果结果不如意,那也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客观。我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不客观去求别人?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和弟弟那时都很佩服爸爸是个正直的爸爸。

  谈到修身,“君子恶速成”看似简单却有很深的道理。“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凡事都有生长规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想着走捷径现代人做什么都是火急火燎,学习求速效,工作求快速晋升,这样让人心变得浮躁,很少会安下心来,笃定地去把自己想做的事儿,做好。

  后半部分讲的是管理和处世之道,墨子的部分讲述得非常精妙

  引《所染》里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讲的就是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诚然,每个人降生下来,上天赋予他的资源不一,但是墨子很强调后期个人的努力。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去接触什么样的人。这个观点在《非命》里也略有体现。墨子主张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去做选择,然后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在当下做出选择,作为一个新起点,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那些不敢开始不敢选择的人,最后只能随波逐浪。

  文中还有好多有用的智慧和观点,在此不一一赘述,简单罗列几个如下

  140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是说你只要一点点积累就能走得远,而是你要坚持微改良,你才能走得远。不然你只是走,也是会累死的。

  155 王霸之道是管仲的核心。以德服人是王道,以威示人为霸道

  166 一个人能够变态地对你好,一定有他变态的需求。今天你不满足他,明天不满足他,总有一天,他要有他的方法满足他自己。

  ……

  全书读下来很轻松,作者结合了各个精典里的名句和平日里自己积累的故事,以及人生感悟进行讲述。当然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在阐述一点的时候极容易引申发散思维,从谈孝会谈到职场,谈到两性关系,谈管理也会谈到人生,谈到民生,很是庞杂,需要反复细读。

  《唐太宗的枕边书》读后感(四):读梁 冬《唐太宗的枕边书》

  文笔不错,写得挺流畅的。

  对于孝经的解读,其实是在讲作者对于职场和教育的一些看法。例如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要想取得成功,贵人相助是非重要的。只有讲求孝道,恭谨待人,才能取得支持。又例如要服务大家,让其他人觉得有福气,有支撑。能够从《群书治要》的原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讲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对读者还是很有启发。不过读着也感觉到中国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惯性还是很强,如何做到遵从而不盲从是需要智慧的。

  对于职场和家庭关系的处理,后面讲的比较多。对墨子讲得很好。墨子的科学精神,提倡简朴,对于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观点确实很有用。优秀的创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寻找优秀的人才,强调公司的企业文化。

  作者对墨子的感触比较深,所以写的也比较生动,值得一看。尤其对一些平时不怎么看得进去书的读者来说,比较轻松就能和一些观点形成共鸣

  作者理论联系实际还是不错的,所以有两种能力,都很重要。一种是苦学,一种是学以致用,当代的东西含金量不见得有多高,但是一般都比较有用。

  40 成功的人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要身体健康;第二是人际关系和睦;第三是需要用钱时有钱可用。列子提到的天地无权功,圣人全能万物无全用,讲的是不可求满的道理。

  109 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坚持10年,所产生巨大复合效应就很明显

  123 对墨子讲得很好。墨子的科学精神,提倡简朴,对于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观点确实很有用。优秀的创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寻找优秀的人才,强调公司的企业文化。

  126 朋是一起花钱的人,友是一起挣钱的人,所以叫狐朋狗友。一个人要选择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墨子的感触比较深,所以写的也比较生动,值得一看。尤其对一些平时不怎么看得进去书的读者来说,比较轻松就能和一些观点形成共鸣。

  149 管仲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作者理论联系实际还是不错的,所以有两种能力,都很重要。一种是苦学,一种是学以致用,当代的东西含金量不见得有多高,但是一般都比较有用。

  155 王霸兼行的必要性。

  《唐太宗的枕边书》读后感(五):枕邊書

  y 亂

  主席老人家那個年代沒有iPad、iPhone,連電影也難得看一回,晚會、舞會什麽的太辛苦胳膊老腿,於是枕邊讀書成了最實用的消遣娛樂。傳說主席晚年睡的一張大床,一半都是《二十四史》、《容齋隨筆》、《魯迅全集》、《笑林廣記》等各類“大磚頭”。運籌被窩之中,折騰全國上下,好不愜意瀟灑。禦筆龔育之、石仲泉還編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一書,老人家讀書之廣之深之勤奮,試問當今政界袞袞諸公,誰人可及。嗯,等一下,女皇睡在哪兒?

  主席愛讀魯迅,不知道有沒有讀過《朝花夕拾》裏的《瑣記》一篇,裏面也講到先生少年所遇的“枕邊書事件”。長輩衍太太平時寬以待人,少年魯迅甚歡喜之。只是有一次,魯迅偶然走進衍太太家去,不想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書。魯迅走近了,她便將書塞在他眼前說,“你看,你知道這是什麽?”魯迅看著,書上畫有兩人赤身互毆,但又不很象。“正遲疑間,他們便大笑起來了。這使我很不高興,似乎受了一個極大的侮辱。”先生覺得受辱,大概不是因為衍太太的嘲笑,而是惱兩個成年人欺他年幼,未曾識過“枕邊書”之奧理。

  切入正題。《唐太宗的枕邊書》自然不是關於主席老人家的“陽謀”“陰謀”,也不是衍太太的“赤身互毆”,而是前娛樂節目主持人梁冬的《群書治要》“讀書心得”。梁主持稱,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之後,為了坐穩江山,召集魏征、虞世南等,把從上古到唐朝所有關於修、齊、治、平的知識集合到了一起。可是,為什麽要把這本唐代的《經史子集》命名為十分曖昧的“枕邊書”,讓人狐疑不己。一翻開書,內容卻都是些毫無邏輯、似是而非的節目串場詞。深讀起來,誤人誤己。試舉兩例。

  其一: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原本存在著一種對抗因子。很多人和父母的關系都不融洽;與父母的關系不融洽,就容易形成對抗性人格,最典型的是父親和兒子之間、女兒和母親之間的對抗。一位朋友告訴我,她的煩惱主要來自她和媽媽之間的緊張關系。無獨有偶,我周遭的很多朋友,尤其是三四十歲的女性都有類似的困擾。好像母親和女兒之間,很容易產生一種針對彼此的怨念,而這種怨念其實與二者之間的男人有關。有些男人有了女兒之後,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潛意識裏面,將女兒當作一個可以合情合理地寵愛的小情人,每天親親、抱抱,寵愛有加,卻忽略了自己的妻子。天長日久,他的妻子就會產生一種嫉妒心,甚至還會對女兒產生一點兒仇視。另一方面,被父親當作情人來寵的女兒慢慢長大,她會發現,原來爸爸除了我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女人,那就是媽媽。雖然她也不見得能理解自己為什麽生氣,但適逢青春期的她與處於更年期的母親相遇,就容易爆發天雷地火般的戰爭。

  其二:曾經有一位老師對我說,“孝”,除了“敬”之外,還有個諧音“笑”,“笑聲”的“笑”,就是要讓父母笑,不要讓父母擔心。有個說法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舉個關於我自己的例子,我年輕時,晚上經常出去玩兒,半夜兩三點鐘才回家。到家時,我發現媽媽枯坐燈下,在那兒等我。我就很煩,說:“有什麽好等的啊!我都這麽大了,還能出什麽事啊!趕緊睡吧。”

  梁主持憑什麽說父母與子女“原來就存在一種對抗因子”?憑什麽說男人有了女兒之後,會將女兒當作一個可以合情合理地寵愛的小情人?憑什麽說妻子會對女兒產生一點兒仇視?以至於讀到其後的每篇文章、每個段落、每句話,心裏都會不自覺地加上個“憑什麽”。

  關於“孝”,《說文》上解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禮•祭統》稱“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之謂畜。”查遍各種古代、現代漢語詞典,你也找不出“孝”還有“笑”的意思。

  電視娛樂節目屬於口頭表演,判斷下得容易、下得快、下得搞笑,才能使電視機前的沙發土豆們又不動腦筋又樂不可支,又能明白點淺顯的人生哲理。這是電視傳播的基本規律,是保證節目收視率的不二法則。可是若要把這些電視節目口吻的竄場詞,印成又厚又沈的實體書,膚淺、武斷、邏輯不清的毛病就暴露無遺。奉勸梁主持還是趕快回歸老本行,新開一檔“太宗來了”的搞笑娛樂節目。到時候,在中國主持界,梁主持想吃肉,何炅、汪涵、孟非人等便只能喝湯了。

  【約稿、轉載,請直接豆郵】

  《唐太宗的枕边书》读后感(六):恨不得穿越回唐朝

  如果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想穿越回哪个时代?我的答案是穿越回唐朝,而且是初唐“贞观之治”时期,哪怕是穿越单程票也行!为神马?

  因为那是个一点都不流行减肥的健康时代,那是个服饰最接近“轻透薄露”的摩登时代,那是个世界的经济、文化逐渐以大唐东土为中心的时代,那是个官员清正廉洁、鲜有贪腐的时代。初唐乃至盛唐种种的发达、繁荣、鼎盛,都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君主——唐太宗。

  一个如大唐集团般规模庞大的企业,除了有好的老板外,也必然有着一个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在大唐集团,这个人就是魏征。魏先生不仅经常给老板提供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还编了一整套企业管理的书,此书从周易、兵法到孝道、历史都涵盖了,深得老板欢心,因此成了老板的枕边书。

  一千多年前,一个封建君主的宝典,我们现代人看了能学到什么?梁冬老师用这本《唐太宗的枕边书》,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把那些我们可能看不懂的语言转化成了可以指导解决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包含很多。刚看到封面的介绍,你懵了,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想写什么。看着看着书的内容,你发现书里写的不只有爱情、婚姻、金融、商业管理、互联网,还有教育、自身修炼等等。而且总有某些篇章说到了困扰你的问题。原来魏征的答案不只能解决唐太宗的治国“大问题”,甚至还可以解决许多有关当代人自身的“小问题”,毕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就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

  作者有着近乎学究气质的、极为复古式的谦虚,而侃侃谈论着各种最fashion、最热门的问题。时而旁征博引,时而絮絮叨叨(这绝对是善意的褒义词),经常自问自答,他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展示给读者,就像是在和读者面对面地聊天。

  于是,这本书也成了我的枕边书,每天睡前翻上三两章看看。

  我们很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纠结,似乎“纠结”已经成了一种时尚的流行病,你要是不“纠结”,你都不好意思出门。但是我们总说自己要跟自己和解,生活才能和谐,于是又会沉湎与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纠结?作者从人类繁衍的角度找到了一个答案,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既有爸爸的特征,又有妈妈的特征……再往上延伸,其实不只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还有很多祖辈人……可以想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左右我们先天人格的这些人并不是一家人,甚至彼此都不认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征,经过多次的机缘,这些人组建家庭,最后产生了我们这样的个体,而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上的冲突,就是我们内在矛盾的根源。”我好像一下子释然了,原来是因为我体内有太多祖先的性格和特征,所以容易犯“纠结”这个毛病。好了,我从此不用再沉溺于“为什么纠结”这个问题,可以专心致志解决“如何才能不纠结”了。多看些《唐太宗的枕边书》这类的好书,就会快些找到答案。

  《唐太宗的枕边书》读后感(七):警世恒言,常读常新

  人的价值观总是在潜移默化,关注的不外乎是喜怒哀乐、功名利禄,生死存亡这些问题,由此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每有一点经历,便是一次微纠正或微加固的过程。但从古至今,人的心性并未有多大改变。我们翻阅孔孟老庄,还是发现我们在其中兜兜转转。

  看完《唐太宗的枕边书》后,我读了《群书治要360》,再回头看这本书,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是梁冬先生翻阅《群书治要》时的感悟,是他思想的碎片,其中对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成家立业皆有反刍。

  不知从何时开始,“抢房子”变成一种特有的中国现象,因为房子问题,父母与孩子关系破裂的事例屡见不鲜。我曾经困惑不解,觉得也许房价高居不下的压力是一个诱因。但随后发现很多情况并非如此,在自己生活无虞的前提下,仍然想要“锦上添花”,这就是很多人的想法。然而,这股贪欲居然能战胜得了几十年的亲情,曾经父母辛苦付出的一切都不再被惦念,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自古孝道就是“要道”, 古代五刑有三千条罪行,其中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行了,可见孝道的重要性。作者对孝道的解读颇有见地,人类更倾向于照顾下一代,但对父母的爱则没那么强烈,因而对孝敬要以教化的形式变成我们的本能。不仅如此,孝道有更深刻的内涵,它的核心是尊重,对象不只是父母,还有周遭的长辈和单位的领导。若是我们不懂得如何真正孝敬父母,对待旁人又怎么能有真心的尊敬呢?在职场上,面对领导的权势,在畏惧下做出表面上的恭敬之意不堪一击,而当这浅薄的尊敬被击穿,效果是更适得其反。职场有些人就有贵人提携,另一些人则看着他们干瞪眼。贵人提携的会是不懂尊重的人吗?

  尊重的延伸是认同感,当我们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代表我们认同、理解,甚至喜欢他的做法。如果能抱有这样的心态,在工作上,我们能和同事做很好的配合,让领导满意,自己也有成就感。对待家人秉持着这种态度,一家就能和乐融融。因此孝道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是内化的生活态度。既然尊重那么重要,作者进而提出内化尊重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真心的理解和认同外化出来;另一种则是装尊敬,装着装着就成真了,言行一致了。

  作者的二次思考对我很有裨益,不止孝道,很多道理都能让我细细琢磨。这样的书,人生不同的阶段都应该看看,能够有所汲取,便是幸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唐太宗的枕边书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