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2 05: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爱与黑暗故事》是一本由[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一):无从指摘的悲剧

  结束《爱与黑暗的故事》的阅读已经是上个月前的事情,不到600页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作为阿摩司·奥兹的代表作作者在这本书包含磅礴而又细微情感,它是一本追溯到犹太人欧洲后期到以色列建国前期的民族挣扎史记,其中交织着两个家族三代的飘零融合,犹太与阿拉伯两个民族不可避免的对立与决绝,以及三个人一个家庭最终如镜碎般破裂的痛苦和与之而来作者对克劳斯纳姓氏的弃绝和更名为奥兹的坚忍磨砺

  阿摩司·奥兹,作为第一代生在耶路撒冷的东欧犹太移民,低声细语对我们倾诉,他们的家族、民族,如涓涓细流曲折而又坚定汇聚在耶路撒冷,千年血与泪的记忆,让他们期望一切的苦痛在到达这里后将是一个终点。他们的民族情绪在特拉维夫、在耶路撒冷、在海法扎下了根。当巴以分治决议确定时,以色列沉寂的心沸腾了。 民族情绪达到了顶点同时巴以分治却又深深伤害了已经在块土地生活千年的阿拉伯民族的情感。两个民族在耶路撒冷,这座横亘三教的圣城对立情绪达到了顶点。

  而在这个节点,两个随着时代洪流裹挟的家族,最终在耶路撒冷缔结了一个相互联结的纽带。他们和他在这里酿成了好人与好人的家庭悲剧。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同。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的一句话如一纸谶语揭示了不幸家庭各自不同的悲哀基因

  阿摩司的父亲掌握十多种语言,阿摩司的母亲也掌握四五种语言。他们拥有渊博学识,却悲哀的困缩在逼仄阴暗卧室,得不到自己学识相对应的工作。他们有着宽容平和胸襟,保持着和谐的家庭旋律。却最后在阿摩司十二岁,母亲的绝望的自杀而悲剧性的收场。

  然而悲剧中的悲剧是,你无法从悲剧中探究其悲剧的原因

  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悲剧,好人与好人的悲剧,无法找到是谁的错误。彼此无心伤害的心,却在碎裂的结局里,把各自扎的遍体鳞伤,然而愤懑悲恸的情愫却没有发泄对象,互相舔舐却怀疑彼此才是恶果因子。而后各自痛苦却无法解脱

  他们虽然相爱着,奥兹依然记得小时候与父亲种植菜园,一起深夜粘贴收集的邮票,父亲称呼他“殿下”,他也背负着一生郁郁不得志父亲的寄托。然后,在母亲弃绝他们后,一切都是悲哀的对立面。幸福的回忆,成了煎熬与可耻痛楚

  也许这就是奥兹最后远离家庭,独自更改姓氏,和父亲各自天涯

  同样奥兹家庭的悲剧,也映照这时代的悲剧,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何尝不是无解的悲剧,一个是流离千年的游子重回桑梓,一个是世代经营家园横遭分割。你无法断然指责某一方的对错,然而无法指责的对错,也终会酿成无可消弭的纷争

  时代逼迫两个民族,为了生存而兵戎相见,好人与好人的悲剧,让他们失去了做好人的机会。最终饱尝血与泪的耶路撒冷在漫漫的半个世纪,承载了两个民族无数母亲的眼泪

  而人们硝烟弥漫的那里,却找不到一块干净手绢为她们擦拭。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二):爱与黑暗

  首先让我对犹太这个民族有了一点了解。以及以色列如何建国的过程,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羁绊。若非作者丰富坎坷经历,还不会知道。其次对于父母对作者的教育方式感触很深,虽然严格,但培养出了得体教养与非凡的涵养。他与父亲相处的方式,谈论政治交换意见,有自己独立见解生活中相处沉默寡言恰到好处。作者的家庭成员亦各具个性潇洒,有信仰。最后想说翻译译者功底实在深厚句子不仅贴近中国文章的语言,而且能能用地道的中文表现出作者的感情。说读来繁琐深晦的,有同感,但是觉得原著的词藻也未必接地气,非普通叙述能达到表达效果。其中有些词,比如橐橐的,真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怎么还能这样翻。不过,大抵是我浅薄吧。这本书不论内容还是译者水平都非常喜欢,初涉希伯来文学第一部。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三):家与流离,爱与黑暗

  以一首悲伤的歌作为背景结束了《爱与黑暗的故事》的阅读。内心的确遭受了强烈冲击震撼。母亲的自杀从一开始就为全书投下了淡而阴沉基调,即使那故事里有幽默,有美好的爱,有温暖的家,但其最终归于内心的颠覆迷茫,归于黑暗。虽然最终,黑暗所赋予的黑色眼睛或许找到了光明,但一切都已改变:那曾对抛下自己不顾一切离开这个世界的母亲的愤怒甚至怨恨;与父亲之间永恒男人沉默——在母亲谢世的同一天,儿子瞬间成长为了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背叛——我喜欢描述背叛家庭的方式:我灭掉了它,通过抛弃姓氏的方式灭掉它——隐含着心理学上的一些启示,却更为诗意

  而与此同时,这个流亡民族也在爱与黑暗中起伏颠沛,如狂涓中的一叶舟,如风中之烛。他们想要活着的权利,向哪里寻求呢?是历史吗?是自然法吗?还是那赤裸裸的:我们开枪,不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杀人的民族,而是因为我们有权利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只是他们。我们杀人,我们战争,不因为他们该死,而因为我们想活。以色列与犹太人是非复杂身份命题,他们多思而崇尚文化,但过多的文化却是重负

  左与右的斗争在这个小小的家庭里被具象化,父亲不断重复永不停息的词藻起源解释,以及母亲用梦幻般的语言传递浪漫传说故事和懵懂的爱的幻想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冲突矛盾,母亲带走了自己——她是一朵智慧绚丽的花,却绽放不适宜的土壤,的确如此。在这个充满爱的家里,每一个人都是流浪者。正如奥兹所说,我的童年并不悲惨,但却不幸。

  母亲身上的悲剧性由那诗意的俄狄浦斯情结而被这儿子继承了,但他没有在始终未曾结束的幸福与挣扎——谁说幸福没有挣扎呢?我们爱着,就要体会幸福,全心全意;而我们的所思注定带来挣扎甚至,绝望——之中选择放弃

  许久才读完此书,划出许多许多的表述,笑过也流过泪,深深思考过。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四):《爱与黑暗的故事》随记

  是在读完阿摩司.奥兹的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后,看娜塔莉.波特曼的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无疑,后者简单了很多。

  奥兹在小说的前言中强调:它并非一部黑白分明的小说,而是将喜剧与悲剧,欢乐渴望,爱与黑暗结合在一起了。同时,奥兹也在小说中提出了问题聪慧慷慨、儒雅,相互体谅的两个好人——我父母——怎么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怎么竟是如此怪诞的方程式,也许好和好相加等于坏?

  奥兹在小说中没有提供谜底,无法指出是谁犯下这样的罪愆?并且相信,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包括读者。

  然而,娜塔莉.波特曼却在电影给出了答案

  “母亲是在一种模糊迷恋中长大,那个世界灵性美丽。那种迷恋的双翼,最终被击碎在耶路撒冷赤裸、炎热、充满灰尘石板上。20年后,从罗夫诺高中毕业,这个浪漫的女学生,开始面对真实生活的坎坷、热浪贫困暴力尿布、偏头疼、排队、失望的家庭生活,她学生时代的梦想被侵犯践踏,甚至变成了对生活本身的嘲弄。也许当生活不再是母亲幻想的那样时,母亲让自己沉迷在一个热血喷张的情人歌舞升平阴影下。”

  “保存梦想。充满希望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去实现梦想。

  带进生活的梦想总是令人失望,这种失望,就是梦想的本质。”

  “这种失望,就是梦想的本质。”

  这样的答案,相比小说是不是有点简单化?

  仔细想想,如果脱离小说,电影本身却是完整地表现了这个主题

  只是人物、时代以及历史的呈现,小说比电影充分详尽、强烈、丰富,小说对于他们的命运,甚至他们民族的命运,能读到“巨大到无言的悲怆”。

  这能否归结为小说太长,而电影太短?

  在接受中译者钟志清女士的访谈时,奥兹说:“若问我的风格,请想想耶路撒冷的石头。”奥兹作品底色,就像包围着耶路撒冷的群山上伫立了几千年的石头,有许多的层面积淀,它冷冷地俯瞰着下面这座城,不提供谜底,也没有挣扎与呐喊,历史,在上面只留下风化的痕迹。这痕迹,成为历史的某种真实。

  关于真实性

  奥兹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既非回忆录,又非传记,而是一个故事

  但是,如今,教科书中提供的历史的真实已经让人产生怀疑,或者,潜藏在文学、电影作品中的真实,可能是我们回望过去和了解未知的依凭。否则,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中,讲了这本书,他在最后的时候说:

  “对个体关注,会使你无法对一些宏大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是非黑白二分的答案。但这不正是艺术要带给我们的效果吗?不是为了让我们更简单的活着,而是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当你对这个世界有足够复杂的认知,你的心胸才能更加宽广,你才能更加了解到:每个人他所经历的是什么?”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五):从一个人的絮叨到世界的中心

  这本书反复拿起了三次才终于看完。前两次在不同的电子阅读平台上反复看了前二分之一后,认为这本书值得也应该以纸质书的形式来阅读——在我看来,纸质书的阅读姿态传统、更正式、也更严肃——因此又特意在图书馆借了书,从头看起。直至现在看完全书,决定应该买来一本,再一次从头看。

  它属于这样的书:它并非奇事怪谈,也没有曲折吊诡的情节铺展来吸引人,它平和、絮叨,你不至于手不释卷连着熬通宵要把它读完,却总还是愿意一次次地重新拿起来。它所讲的世界环境对你来说遥远陌生,但文字足以唤起画面的构建,甚至可以唤起一些知觉感应(例如用手抚摸书皮时的描述)。它在最开始就告知了故事的结局,它让你从一开始就不是带着好奇心,而是带着足够的耐心沉静,跟随它慢慢展开那个丰盈的过程。

  在看完全书之后,你知道它写的其实就是母亲的死这件事。从头到尾,贯穿全书,母亲死之前,母亲死之后,它的叙述在那个最关键时刻前后来回跳跃小心翼翼地避开,到最后最后,落到早已知道的这一时刻,以最平静踏实语气,不带任何修饰,却让你感受到一整本书、一整个人生重量

  但在看完全书的同时,你看到的又不仅仅是一位母亲,一个家庭,而是整个犹太民族,他们的整个历史,在日常中一点点地透出来,从上厕所时随手关闭电灯与节约冲水的叮咛中,从要买哪一家店(位于同一条街的阿拉伯人店铺还是犹太人店铺)的干酪的纠结中,从一位洁癖老人执拗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除菌仪式中,从不断变换的语言和小心翼翼的用词中,渗透出来。他让一个即便是对犹太历史完全陌生的读者 ,也可以跟随“围绕着正在写作的那只手”,站到了那个世界的中心。

  对个人来说,最触动的大概是母亲去世前一两个星期那段时间的叙述,他们相依为命,相互扶持,但是,仍然好像彼此相隔着一千个光年,不,他说,没有光,他们隔着的是一千个暗年。对此我久久不能释怀。然后我又想起那个总是弯腰低头坐在椅子上看书、或是抬头一连几个小时看向窗外的母亲的话,没有人能了解别人的事情,一点也不,有时我们以为对别人了解了什么,那一定是错误的,而误解一无所知可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都无从了解,如何去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一个遥远陌生的世界?也许我们通过这些书构建起来的自以为是的认知都是错误扭曲的呢?

  “但是,转念一想,谁知道呢,也许生活在错误里比生活在黑暗中,还是要容易一些?”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六):寻找身份之路

  从孩童到中年、从巴勒斯坦到以色列,破碎交织的结构、诗般动人的语言,洋洋洒洒五十万字,我们仿佛是在跟随奥兹的述说,拂去落于回忆之上的层层灰烬;而又像是在这回忆之中探寻一个谜题。父母失意、家庭破碎、战争漫长残酷,奥兹的童年被蒙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但这本书却远非“伤痕文学”那样简单。没有义愤填膺的控告、没有言辞雄壮的申诉,书中犹太民族的人们,自始至终只是要地探寻一个关于自我身份的谜题。

  家在何方

  犹太民族作为一个失掉自己领土的外来户,在欧洲历史上经历了长久排斥。不管是出于宗教目的的妖魔化,还是出于民族认同上的文化隔离,反犹主义一直存在着。直到二战之后,他们被返还“故土”,伴随而来的依然是同样的声音——“在那个大世界里,所有的墙壁爬满涂鸦:‘犹太佬,滚回你的巴勒斯坦去!’于是我们回到了巴勒斯坦,而现在整个大世界又朝我们叫嚷:‘犹太佬,滚出巴勒斯坦!’”在经历了漫长的欺压、质疑、排挤之后,犹太民族普遍变得文质彬彬、小心谨慎。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齐格蒙鲍曼认为,或许正是个人文明化提升、野蛮化消失使得人民在强大政府力量面前的反抗毫无可能。于是在以色列的土地上,一种新型的犹太英雄正在涌现。“他们皮肤黝黑,坚忍顽强,沉默寡言,与大流散中的犹太人截然不同,与凯里姆亚伯拉罕的犹太人也完全不一样。这些青年男女是拓荒者,英勇无畏、粗犷强健。”这些男女,他们属于基布兹。在犹太人描绘民族复兴蓝图时,他们亦描绘着自我的形象——与传统形象截然相反,除了功用目的外,这或许还反映出整个民族的自我否认心态。

  在民族回归故土之时,奥兹的家庭并没有参与到这场“回归”之中。所有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遥远,他们不属于任何地方、任何团体。他们没有根基、没有清晰的定位,是“有两只左手的目光短浅的知识分子,是家园建设前线的弃婴。”这种无归属感的“弃婴”心理终生伴随着他的父母。他的父亲,能读懂十六七种文字,能说十一种语言,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资格成为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语言学者,然而当所有犹太人都携带着一张文凭回到故土时,他却只能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写没有人购买的学术书籍。奥兹的母亲,一个优雅而才华横溢的女性,可以说四五种语言,会讲最诡谲奇异的童话故事,她的性格与才情对奥兹影响深远,却将生命消耗于家庭、疾病之中,并最终自杀。“耶路撒冷”“以色列”这些字眼对他们来说是遗落在憧憬之中的圣地,是无法兑现的梦。

  战争有没有正义性

  有人说奥兹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徘徊不定的,他少年时是个有强烈民族主义热情的孩子,却在运动集会上大肆嘲笑领袖贝京;青年时投身基布兹阵营,成名后又发表文章攻击“独立战争”“西奈战争”领袖本古里安。在我看来,这完全有理由。一个努力追寻真相的观察家及思考者怎会轻易盲从任何政治立场,怎会全身心隶属于任何政治阵营。记得奥尔罕帕慕克在论证小说的政治性时说:“政治小说是一种局限的体裁,因为政治包涵一种不去理解非我族类的决断,而小说艺术却包涵一种要去理解非我族类的决断。但是当小说家努力理解那些异己的人,以及那些属于不同社会、种族、文化、阶级和国家的人们之时,他洽洽具有了政治性。”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关于战争,也不断出现这种转换立场的反思。西奈战争之前,奥兹问一起执勤的艾弗拉姆是否在独立战争中射杀过某个凶手。“凶手?可你又能期待他怎么样呢?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天外来客,在他们的领土上着陆,并擅自进入他们的领土,逐渐接管了其中一部分。他们拿起武器反对我们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现在我们狠狠地把他们打的落花流水,成千上万的人居住在难民营——怎么,你希望他们与我们同庆,祝我们好运么?”于是作者挖苦道:“那你在这里拿枪又为哪桩?你干嘛不去移民,拿着枪到他们那边去打仗?”在黑暗中可以听见他悲戚地笑:“他们那边?但是他们那边,并不要我,在这个世界上哪儿也不要我们,任何人也不要我们。这是整个问题的关键。”奥兹并没有赋予这场战争以正义性,并没有因为胜利而怀有任何道德优越感。在他的笔下,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是被同一个欧洲剥削、镇压、羞辱、伤害的两兄弟,但这两兄弟并不把对方作为手足,却看到欧洲压迫者的影子而歇斯底里地自相残杀。

  童话里的英雄

  毫无疑问,父母婚姻的悲剧带给奥兹的影响巨大。奥兹的作品多以家庭、婚姻为主题,而这一部,他在序言中提到,希望读者不止把它当作回忆录或传记,而是他父母之间的故事。书中反复提到母亲的死,而当最终这一幕终于展现于眼前,像是一场电影的结尾久久萦绕于胸,又仿若我们终于抵达奥兹回忆最深处,看到他潜意识中永远不想触及的痛。我认为奥兹是有恋母情结的。他对于母亲的描写从不吝惜溢美之词,母亲对他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父亲。他的父亲,秉承祖父唐璜式的浪漫性格,在母亲生病时,有一段时间是脱离家庭的。或许正是这时期,奥兹取代了父亲的角色,试图代替父亲拯救母亲。书中有一段他幻想的奇幻故事,在故事中他是斩龙的英雄,拯救的恋人正是母亲。奥兹身上承担了父母未实现的梦想,他加入基布兹、投入战争、关心政治,在努力描绘英雄主义的一生之中,他也许会不断意识到,“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就连我的母亲,我也救不了她。”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七):爱丽丝不会停止鸣叫

  五百多页,两个礼拜读完。确切的说我读的很慢。把书的外表壳拆掉,每天背着裸书上下班,在办公室里偷偷地看。现在看完了,裸书表皮也被磨损的褪色了。但是把外表壳给它穿上,放到书架上,又像新书一样。生活仿佛也是如此。

  故事很庞大,我在还没开始读书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但是作者极有张力的文笔赋予了它深沉又清晰的内核。这个故事就像耶路撒冷一样,历史一层层堆积覆盖,风吹日晒,经历战争、驱逐、和解、探索,最后趋于平静。沉重的包袱压在犹太这个古老的民族身上,他们在欧洲出生却不被接纳,回到上帝的应许之地同样也遭到驱逐。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背负磨难。留在过去的母亲,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洁癖近乎变态的奶奶,丰富多情的爷爷,以及努力探寻自我的作者……

  历史与现实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大家留恋在欧洲的过去,却又不得不努力融入现实。他们还保留在欧洲的生活习惯,把衣服烫的笔挺,注意仪表,头发梳的一丝不苟,每天喝咖啡,谈论政治与文学。但是却又不得不生活在狭窄昏暗的地下室,走在破旧泥泞的大街上,穷困,只能吃人造黄油,不得不经历战争。历史的大滚轮毫不留情的旋转,碾压每一个人。作者眼泪汪汪的拿着眼药水给蔬菜上药,但是坚硬的土地仍旧孕育不出任何植物。大时代仿佛不给人任何的机会和希望。

  终于成功湖畔即将传来判决未来的投票结果,大家屏气凝神站在路灯下听着收音机里传来遥远的声音。犹太民族等太久了,以致于结果出来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激动欢喜,而是怀疑和惊恐的叫喊,为死去的犹太同胞,为自己的命运叫喊。接着大家一起跳舞庆祝,以后终于不再因为是犹太人而备受欺凌,犹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哭过,但是那一晚上作者的手听到了父亲的哭泣。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战争。阿拉伯人觉得他们是盗贼,盗取本该属于阿拉伯人民的土地。大量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在遥远的西方土地上有许多二战遗留的犹太难民,但是在以色列这个应许之地,竟然也有三分之一的难民。作者童年时期一直是极右派,坚信战争的正义。但是后来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正义。作者的外公说过:“没有怜悯的正义不是正义,只是一个屠宰场;另一方面,没有正义的怜悯或许适合耶稣,却不适合吃了恶苹果的人类”。但是对于犹太这个民族来说,到底什么是正义呢?那些原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的正义又是什么呢?

  爱和黑暗总是并存。母亲熬过了战争,却熬不过自己的内心。母亲自杀后,作者变得更加的不合群。他游荡在耶路撒冷黑暗的大街、河堤、无人区,他在想母亲为什么离开。他想与过去断绝联系,不读书,只干活,这样可能就会快乐。他改了姓,去了基布兹,每天参加劳动,把自己的皮肤晒的黝黑,但是却发现自己内心还是苍白,他与基布兹里的人还是不一样。过去的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就像从欧洲回来的犹太人,过去一直跟随着他。

  窗外那只叫爱丽丝的鸟一直在“弹奏”《致爱丽丝》嗒-嗒-嘀-嗒-嗒”,不论春夏秋冬,历史变迁,家族兴衰,个人荣辱。犹太人如此,你我也要如此。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八):阿摩司•奥兹

  这部小说精妙之处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被无限深远地没有答案地展现,唯有巨大到无言的悲怆和沉思。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九):爱与黑暗的故事

  读《爱与黑暗的故事》 ,开始了几次又放下,终于在清明节假期读进去。 书里有很多个互相关联的小故事,关于以色列历史、政治方面的事情有点儿无聊、晦涩;还有很多是关于作者阿摩司及其祖辈的故事很有趣。童年的阿摩司利用手头的小东西为自己铸造了一个城堡、一场战役;躺在地上看着头顶的天空,吃着石子产生奇妙的联想;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阿摩司身上,这个小孩儿为满足大人们的奇怪心理,故弄玄虚说着不符合年纪的话;幸运的是,阿摩司在父亲的书架上发现许多乐趣,找到了排列组合的乐趣。特别打动我的是作者关于父亲抚摸着书,细嗅书香,感受书纹的细节。很多很多小孩子的发现和童真都很温暖,这大概是“爱”的那部分吧。

  在艰难的岁月里,在那些宵禁的漫长夜晚,看书、写作成为排解无聊和恐惧的最好方式。恐惧笼罩下的犹太人在书中找到安逸的栖息场所,因此作者发出感言:我愿做一本书,在黑暗的尘埃里找到藏身之地。

  在作者看来,阿拉伯和以色列就像兄弟,但彼此却互相残杀,虽遭受来自欧洲同样的迫害,却都视对方为披着羊皮的狼。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下,欣喜的是,小小的作者陷入困境,正是被阿拉伯大叔所救,这丝温暖让作者保持着可观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阿拉伯人以及两国之间的冲突、仇恨。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十):阿摩司•奥兹

  阿摩司•奥兹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当今希伯来语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一位。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2岁那年母亲自杀,直接把他推向了写作道路。父亲懂十几种语言,却只教他希伯来文。奥兹只用希伯来文写作,主要作品有《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一样的海》、《地下室里的黑豹》等。他擅长破解家庭生活之谜,家庭悲剧和夫妻情感是其作品常见的主题。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多次获大奖,其中包括以色列建国50周年之际颁发的 以色列国家奖、法国的费米娜奖、欧洲颇负盛名的歌德文化奖、西语界最有影响力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2013年国际弗兰茨•卡夫卡奖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与黑暗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