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2 04: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10篇

  《中国女孩耶鲁梦》是一本由[美] 郭珍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3-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一):自己命运只有你自己能改变

  自己的命运只有你自己能改变

  《中国女孩耶鲁梦》,从书名就能知晓大致内容,无非是讲贫穷而刻苦的中国女孩在大洋彼岸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奋斗史。华人到美国后学习成绩优异,从此功成名就故事不胜枚举,这样的现象也早已众所周知。而读过之后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这本书的分类人物传记自传,其实不如说是自传体小说。因为作者介绍中的事实与文中并不完全相符,如书中阿金随母亲到美国时已经11岁,而作者郭珍芳5岁就已移民美国;书中阿金考取的是耶鲁大学,作者郭珍芳则在哈佛大学读的本科。作者写作这本书也是用的典型的小说写法。开头的“序”奠定了全书基调,但读了有点莫名其妙,直到读罢全书,才明白这是与结尾的呼应流露出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无尽感慨唏嘘。书中的很多细节也显示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她会先用字对字的方式将中文翻成英文,以真实呈现出母语是中文的人如何讲英语,让读者了解移居美国的华人的真实感受。这点很特别,在其他书中很难读到。也包括作者及其母亲初到美国时,语言障碍带给她们诸多不便,在与他人交流产生很多误解,也因此遭到嘲笑,这些真实可信的细节描写都令人感到心疼,从一个侧面体会离乡背井寄人篱下生活是那么艰辛无助

  书中的母女感人肺腑。面对无数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的困难,母女俩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在美国的居住环境难以想象狭小肮脏寒冷,工作环境也恶劣得无法忍受,还有势利自私亲戚对她们的残酷剥削,就连小学班主任脾气古怪印象最深的是,初到学校遇冷,阿金只好逃学,母亲的劝说“除了你自己以外,没人能改变你”让阿金决定重返学校,并立志要依靠自己能力让她们母女都离开这里。此后,阿金在求学路上的每次转折都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私立学校的入学资格奖学金、在被怀疑作弊时通过口试证明自己清白以及最终被耶鲁大学录取。阿金的努力有目共睹,她所取得的成绩不仅让美国人刮目相看,同样令我们汗颜惭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像书中她的同学一样,我也不断地问自己,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许就是她坚定无比的信念独立自强的精神,为了实现让自己和母亲过上好日子这个终极目标,她以非凡的意志力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更征服了所有人。其实美国的教育制度正给了阿金这样贫穷学生很多机会,让她们能公平地受到良好教育,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各种方式都让她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这本书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加入了主人公阿金的情感线索。即使贫穷自卑作为一个正值美好年华的女孩同样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与华人男孩马特和美国男孩库尔特的情感纠葛让故事更加具有可读性。而且也带来了出人意料结局。通常这类故事的结局无非是成为名牌大学高材生,成家立业,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而这本书并非如此,一个意外的孩子让阿金的生活不同寻常,虽然成为了著名医生,但有着无法与爱人共同生活的终生遗憾

  如阿金自己所说,智慧也是一种美。阿金的故事让我们学会坚持梦想与不懈追求,在迎接挑战与拼搏奋斗的路上,我们还要走得很远,因为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只有自己。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二):并不是励志故事

  知道今天是七夕,你们都在爱。我却在七夕前夕读完了一本这么悲伤的故事,打算应应景,在今天写。毕竟这确实是个和爱情有关的书。

  《中国女孩耶鲁梦》看似是一个励志的、正向发展的故事,通过艰辛的努力,最终获得的事业成就、幸福的故事。但不是,却是个一路在失去的故事。从香港到美国的贫民窟,失去父亲,投奔了恶亲戚,再到逼不得已的努力学习,失去社交生活,失去本该快乐无忧无虑青年时期,最后到失去爱情,真正的彼此相爱,却因为“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香港谚语类似于“门当户对”)相爱却无法相处

  马特,她的爱情,在母亲工作的工厂认识,在她还是个丑小鸭的时候便与她一起辛劳工作,一起贫穷寒酸,给她纽约的一点点温暖的感受。在她为了保护自己竖起高高的自尊心防护墙的时候却对他开了个门,允许他的进入。马特也有自己的城墙,也对她开放,他们在异域国度疯狂的相爱,烙印在彼此的心底,城墙外的人很难达到那样的深度

  可是当丑小鸭慢慢的变成白天鹅,马特的城堡装不下这样的天鹅,他开始觉得自己配不上她,跟不上她的步伐,他想要照顾她,却知道她可以不再需要他。马特需要需要他的人,他更喜欢给予而不是被给与,所以他选择了更需要他的薇薇安,在离开时最后他对她说,我知道你会好好的。

  是啊,坚强的女孩,总是会“好好的”。

  男性社会中长期扮演主导地位,更具控制欲,保护欲,从而更喜欢小鸟依人的女孩。潜意识里的“男尊女卑”迫使他们更想站在高处俯视,而不是要抬着头仰望,靠爱的施舍喂食。他在她和自己之间更爱自己,那么还能说什么呢。

  人有七情六欲,情爱不过是其中一种,要想达到一种恒久平和,就得学会放手。是不是聪慧人才容易这个道理,最好的爱是成全。放心将悲伤交给时间明智会带来恒久的幸福。

  路路不同,却也条条通罗马,最后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三):2017读书

  两天看完这部,金伯利带着对自己和母亲的责任开始小心翼翼地改变着在美国的命运,这份改变的责任为了能漂洋过海异国而更加沉重为此,她从一开始就明白有些话很多事不能和别人分享,其实她梦想的也就只是一份好工作,一所房子,一个好丈夫和一两个孩子,只是在她还没有改变这命运之前,她不敢不选择只依靠自己来改写在异国的命运,她不能停下,让自己和爱的人都继续困顿在她不甘的生活里过活,即使爱不顾身,即使也不把握是否一定是对,她也不敢去赌上一次,命运给予她的天赋,注定就如此安排,她只有向前。

  最后看到贾森,看到十二年后的她和他,看到十二年前的那个选择,心安很多,也心疼很多,这是她对他最好的爱,也是她对命运最大的抗争,更加被金震撼,比之以往,欲加。这十二年里,十八岁成年后的她,如她所愿,自己越来越强大,不用再那么小心翼翼。十二年后,同一座纽约城,曾经的她和他,各自安好,过着自己曾愿望的,斩断过往的连结,各自守候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四):青春与奋斗

  人总是爱屈服于命运,但对于生活在“黑暗角落”的人们,往往却有不屈服于命运的斗志。他们的行为也最终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安于生活,只会让人变得平庸;敢于挑战生活,或许不能实现梦想,但至少我们走过。人生来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是在不断生存的过程中,却慢慢的被大众化了,失去了自己特殊存在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不断的奋斗是实现自己独特性的必要过程,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

  《中国女孩耶鲁梦》这本书,就像我曾经看过的《风雨哈佛路》一样,是一本给人前进动力的书。《风雨哈弗路》中的丽兹生于贫民窟,她深知唯有读书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在生活中学习和在学习中生活的日子里,获取奖学金,最终走进了哈佛大学的校门。《中国女孩耶鲁梦》书中金伯利,从中国香港搬往美国之后,与妈妈一块过着极其拮据的生活,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困苦给了她坚强,让她勇敢地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考上哈里森中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到最终考入耶鲁大学,每一步她走的都是那么坚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风雨哈佛路》的电影片段时刻在我脑海中显现,我想到了丽兹在刷盘子的时候,仍然背着单词;我想到了她乘地铁计算着时间以致于可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金伯利也是如此,地铁、工厂都是她学习的地方。无论他们聪明与否,但他们都是那么的刻苦。他们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哈佛梦”、“耶鲁梦”,不过大多数人都不能走到这条梦想之路的尽头,只因为他们难以坚持,吃不了通往这条路上的苦。其实人都是逼出来的,不是别人强迫你,而是你自己强迫自己。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任何一种品格是可以高枕无忧的,不和自己闹点别扭,你就甭想活的精彩。如果自己只是享受着逆来顺受的生活,是不太可能辉煌的人生的。能拼搏,敢拼搏,去拼搏才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得到自己梦想的生活。

  最美的青春就是——奋斗,年老的人最羡慕年轻身体和青春,因为这两样即是奋斗的资本,也是失去之后就不会再拥有东西。现在拥有充沛精力充足时间的我们,如果轻易浪费这两样宝贵的东西,也就失去了人生意义的一大部分。不管是为自己奋斗,还是为别人奋斗,我相信现在就是最佳时间。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五):追随梦想而前进

  《中国女孩耶鲁梦》此书的简介描述了,讲三点我最深刻的地方:

  第一:P40页,妈妈安慰阿金说:“没什么能抹杀你的才智,不管你现在的老师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除了你自己以外,没人能改变你。”

  任何时候,都只是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了未来的路是怎样的!!!

  第二:最后的那段,也是最最总结且深刻的地方:

  “命运如风,从各个方向推动者我们的生活,催促着我们沿时间的路径前行意志坚强的人或许能与狂风抗争,选择自己的道路,而意志薄弱的人只能被风吹着走。对我而言,与其说我是被命运推着走,不如说拉着我前进的是我的决心

  没有谁是天生的好命。只是你尚未发掘,那个咬紧牙、温柔倔强的自己,其实拥有无限可能。”

  还是那句,要改变,就要有强大的内心,要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第三,对于本文的前五分之四都是力荐的,主要讲述了阿金如何在艰辛的生活中继续努力学习,并创出好成绩,真的与【哈佛风雨路】非常相似,只是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且是香港女孩,译文也很到位,用粤语阅读很有感觉,很共鸣。对于小说最后的部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梦了,因当年读书的梦已经实现,但个人觉得描述了太多的与马特的爱还有小孩的部分,所以这本书的题目感觉很励志类,但更多的已经是主人公前30岁的传记了, 有点内容结局与题目不太相符的感觉,所以是美中不足,扣一星,只能拿到推荐了。

  总而言之,此书还是推荐的!

  要有决心,追随梦想而前进,要改变现状,没有谁可以依靠,只有自己以及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父母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六):三千越甲可吞吴

  不知为何,看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身体到心灵的震撼无法言语。书片中的她——阿金,是如此平凡,出生在一个并不美满甚至是糟糕家庭年幼的她默默承受着一切。

  我觉得这本书没有冠冕堂皇大道理,却是一部真实的励志传记。还真实反映了一个人的善良心灵。它写了一个亚裔女孩移民到美国的奋斗史。书中女主人公在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中表现出了勇敢坚强等等美好品质。书中很多环境确实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但是请不要因为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就随便臆测其不存在,不要因为自己没受过那种苦就认为世上没那种苦。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机会,抓住机会的人不一定会成功,而成功的人却一定是把握住契机的人,就像阿金,她不仅把握住了机会,而且她也懂得如何利用机会,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将机会的作用最大化,空掌握机会是无用,只有学会运用它到生活中去才是真理,才是王者

  同样一个金色季节,作为耶鲁大学——世界最高学府的一员,她安静坐在了校园教室中。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阿金走过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有些人是不可能走出这深渊的。但是阿金在绝境中一直勇往直前

  相信,在她生活圈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光明的世界,还有另一种活法。尽管她与这个世界相隔很远,但她始终在追求着,不放弃。这种坚强信念促使她一步步走出绝境,迎来光明的曙光。阿金有梦想;有信仰,她的精神坯胎是健康的,有足够心理能量战胜一个个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因此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女孩耶鲁梦》坎坷人生路,用乐观积极生活态度和顽强不懈的意志诠释生命,绝不放弃,我们的梦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创造。无论现在怎样,请一定要相信通过努力,明天定会很好。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很多人很喜欢励志书,因为看到别人的故事,看到曾经的自己,只不过通常的结果没有别人那么辉煌。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七):成为自己最淳朴也是最好的方式

  《中国女孩耶鲁梦》一书的简介中称其为《风雨哈佛路》的姐妹篇,就这一点,就让我失了阅读的胃口。我本身读书少,一直以为自己对书的阅读偏好性并不强烈或者明显。可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原来我自己潜意识里是不喜欢看励志类以及成功学类的书籍(当然也可以说,我单凭书名我就将《中国女孩耶鲁梦》归为励志功学类书籍,也过于主观)。

  坦白来讲,初中的时候,我开始模糊意识到,其实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至少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确实存有差异。到了高中,我想跟其他所有学校一样吧,进到实验班的学生无非天赋、关系和勤奋。三年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在于学业上都是属于特别“勤奋刻苦”甚至可以用“拼命”这个词来形容的人,早起晚睡、听讲认真、课间除了解决生理必需问题从不玩等等,反正自律性和刻苦度绝非常人可以忍受,可他俩的成绩却每每垫底。我当时暗恋的男神,跟那个男生关系很好,有一次,他跟我说,以前我特信“有志者事竟成”这回事,可我现在宁愿选择相信天赋。本书主人公阿金,她其实就是在学习上有天赋的那一类人,这是她生来幸运的地方(也让人不得不思忖,即便她没有去美国,她可能也会读名校)。

  与她幸运相对应的不幸之处,在于父亲早逝、姨妈一家的“世俗势利”、新移民的生存困境(非技能性移民的赤贫、语言不通、面临多多少少的歧视欺负、居住环境差等等),这些对一个11岁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挑战。假如,阿金从一开始就很好地战胜了这些挑战,我想我一定会弃书,不是因为我自己“做不到或想象不到就怀疑别人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会觉得不真实、太鸡血、甚至太没有现实意义。所以,当看到阿金上学第一天受老师的刁难决定逃学并耍小聪明应付妈妈时,我心想这才是真实生活中11岁小孩该有的选择,我也知道,这本书我一定会看下去!她发现心爱的马特有了薇薇安之后,通过与很多男孩子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聊以慰藉,甚至当得到唯一一次外出夜宿安妮特家的机会参加party坚决选择吸毒……这些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真实的孩子阿金,而不是神人阿金。

  其实,初到美国的阿金看似有着很多的选择,可以如同她居住地区的孩子们一样,也可以像马特一样逃学而后打零工在美国生存下来,可是如同作者自己所说:“命运如风,从各个方面推动着我们的生活,催促着我们沿时间的路径前行,意志坚强的人或许能与狂风战争,选择自己的道路,而意志薄弱的人只能被风吹着走。对我而言,与其说我是被命运推着走,不如说拉着我前进的是我的决心。”这个决心,是在自己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习的天赋)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以带离妈妈逃离环境恶劣的贫民区,这个决心,也是她身处困境时的唯一选择。

  为了这个唯一的选择,阿金承受住了生存环境的考验、同学的嘲讽和戏弄;推翻了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对她的质疑后也取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是的,阿金做到了“就算被遗弃在最黑暗的角落,你也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可为了这个唯一的选择,因着自尊心和东方式的羞耻心,她也差点失掉了与安妮特之间的真正友情,甚至放弃了得之不易的珍贵爱情,与之对应的代价直到12年后依然痛苦甚至是伴随终生的痛!

  所以,《中国女孩耶鲁梦》告诉读者的不是主人公阿金克服了重重困难能读耶鲁那么人人只要努力也就可以读耶鲁。有些成就是不可复制的,成功不光是有梦想去奋斗就可以的。首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如同阿金对自己有个清新的认识“是个有着会学习天赋的人”,然后坚定这一个梦想,最后才是脚踏实地的奋斗。而生之为人,不是每个人都像阿金一样是学习型的选手,而成功的定义也不仅仅是读名校。也许我们就是马特,生就一副强壮体魄,人生成功的定义就是找个相守一生的伴侣,养两个孩子,或者又是库尔特,即便是学习型选手又命好到人妒天怨,可他就是觉得做自己喜欢的雕刻过一生就很棒。

  写到这里,我打算反过来打脸,因为我想起我们班当时考清华和北大的俩同学来了。当时,这俩同学是市里有名的聪明学生,每每踩着铃声早八点来上课,下课狂玩,晚上九点一到便早早回家,鲜少他们见加班加点地学习,这种状态简直羡煞死人了。可去年参加高中毕业聚会时,我才知道他们从来没让我们看见的一面:晚上回家其实至少学习要到12点钟,早上起床后在家也有一个半小时的自习。

  所以,即便我不喜欢励志成功学的故事,但是,我依然相信奋斗和坚持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最淳朴也是最好的方式,也因为人生路上总有需要我们低头咬紧牙关的时候。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八):自己的命运,在自己手中

  不愧是《风雨哈佛路》的姐妹篇,最喜欢的一句就是“就算被遗弃在最黑暗的角落,你也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处在寻找出路的我们这本书是必读的,身在美国的贫穷中国女孩,最终成长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点点滴滴变化,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伙伴《中国女孩耶鲁梦》。因为一场家庭变故,11岁的阿金不得不随母亲到美国投靠亲戚。然而,在这个看起来遍地都是黄金和梦想的国家,迎接她的是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全文讲述的是在陌生的语言,势利的亲戚,环境恶劣的贫民区,难以维持生计的工作……白天和夜晚,学校和工厂,她奔波于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世界。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面对挑战与质疑,她一次又一次赢得读书的机会,最终被耶鲁大学录取。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辨别是与非、善与恶,赢得自尊,赢得爱……人是多么脆弱,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我们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人又是多么坚强,只要苦难不至于致命,就可以在泥泞中挣扎着站起来,重新出发。《中国女孩耶鲁梦》,关于苦难、关于坚强、关于爱、关于人生的动人故事。美国《时代》杂志畅销书排行榜小说类第一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入选《出版人周刊》最佳图书……“命运如风,从各个方面推动着我们的生活,催促着我们沿时间的路径前行,意志坚强的人或许能与狂风战争,选择自己的道路,而意志薄弱的人只能被风吹着走。”作者:旅美华人女作家,5岁移民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完小说艺术硕士学位,此后在荷兰莱顿大学教授英文、从事英-荷语翻译,目前全职写作。 郭珍芳和哥哥都是天才儿童。郭珍芳跳了一级考进哈佛大学的物理系,而哥哥则跳了两级以16岁考入麻省理工,并且以历史性高分数取得博士学位。这本《中国女孩耶鲁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的半自传小说。或许,自己没有金伯利聪明,但是,我相信自己在努力之后一定会变的成功,每看一遍,便会有不同的感想,坚持梦想,就会成功。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九):为黑暗中的自己燃一盏灯——读《中国女孩耶鲁梦》有感

  活在这个世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有的,一路全是光明;有的,一生都在苦苦挣扎;还有的,咬紧牙关,将全方位的黑暗和彻骨寒冷,一点一点驱赶,终于换来明媚和温暖。不管什么样的旅途,都请不要抱怨,好的孬的,我们都要尝一尝,不然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怎样充盈和挑战我们的味蕾呢?人生,玩的就是一个字:冲——

  一个贫穷的女孩,在远渡重洋的美国和妈妈相依为命。读到《中国女孩耶鲁梦》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我的泪潸然而下。“妈妈弯下腰,用她的额头贴着我的额头。她几乎挤不出笑容,可眼神却无比热切:会没事的。你和我,妈妈和宝贝。我们两个,我们一家。”可以说,是母女之间的爱以及在这种亲情的基础上衍生出挣扎的泪水和奋斗的汗水,换来了日后的旭日东升。

  谁能相信,一个身在美国的中国贫穷女孩,竟然在最恶劣的环境状态下,最终成长为一名耶鲁大学的高材生?这其中,必然有生活的艰辛和窘迫,更有压力之下的动力和信念,也许在咬紧牙关的一刹那,孰输孰赢的结局早已写好,专等着那些有恒心、有毅力能一路笑到最后的人。生活的重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渐行渐远的路上渐渐迷失和陌生了自己。

  11岁的阿金随母亲来到这个号称遍地黄金的国度,投靠一门并不靠谱的亲戚。想不到这竟是一条铺满艰辛和困难的不归路,所有的梦想全都化为泡影,因为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这个表面柔弱,其实骨子里藏着刀剑的小姑娘,受到了来自生活最残酷的招待和礼遇。

  语言不通,亲戚势利,环境恶劣,甚至拼了命地工作生活还是难以果腹……一边是衣食住行,一边是费用昂贵的学业,这个女孩只能利用上课的时间用心学习,所有的课下时间用来帮妈妈干活贴补家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这个女孩几乎找不到生存的任何理由,可最终她选择了抗争。与其在恶劣的环境中憋屈一辈子,倒不如拼上所有跟命运搏一搏,咸鱼都有翻身的机会,何况知道上进知道努力知道用功的阿金呢!这,的确是一个倔强又聪明的女孩,她用自己的亲身事例证明了人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想,只要你肯干,世上无难事!

  挑战,质疑,责骂……面对所有的负面,这个女孩用自己的实力,一次又一次赢得了读书的机会,最终被耶鲁大学录取。这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善与恶较量最终决胜的时刻。命运如风,从四面八方推着旅途中的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唯有心中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始终朝向明亮的那方,坚持,努力,坚持,努力,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你!当黑暗中的你挣脱了束缚你命运的手,转而拉着命运狂奔向前的那一刻,你已经是胜者了。

  《风雨哈佛路》的姐妹篇《中国女孩耶鲁梦》,是一盏献给正在寻找出路的你我他的指明灯。也好,当黑暗来临的时候,不要怕,点燃一盏小小的灯,上路走就是了!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十):中国女孩在耶鲁的传奇人生

  《中国女孩耶鲁梦》这本书是一本半自传小说,是一个中国女孩的美国奋斗史,内容简单可以概括为: 身在美国的贫穷中国女孩,最终成长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因为一场家庭变故,11岁的阿金不得不随母亲到美国投靠亲戚。然而,在这个看起来遍地都是黄金和梦想的国家,迎接她的是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陌生的语言,势利的亲戚,环境恶劣的贫民区,难以维持生计的工作……白天和夜晚,学校和工厂,她奔波于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世界。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面对挑战与质疑,她一次又一次赢得读书的机会,最终被耶鲁大学录取。是奋斗,再次点燃对生活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心…… 是拼搏,赢得了自尊,赢得了爱……说《中国女孩耶鲁梦》这本书是一本半自传小说,是因为它有着作者的影子:作者郭珍芳(Jean Kwok),是旅美华人女作家,5岁移民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完小说艺术硕士学位,此后在荷兰莱顿大学教授英文、从事英-荷语翻译,目前全职写作。郭珍芳和哥哥都是天才儿童。郭珍芳跳了一级考进哈佛大学的物理系,而哥哥则跳了两级以16岁考入麻省理工,并且以历史性高分数取得博士学位。

  相信,每一个阅读《中国女孩耶鲁梦》这本书的读者都会记住这样一句话:“就算被遗弃在最黑暗的角落,你也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说实话,读到其中某些章节,我无声流泪。

  《中国女孩耶鲁梦》这本书的作者中国有个说法:命运如风,从各个方向推动着我们的生活,催促着我们沿时间的路径前行。意志坚强的人或许能与狂风抗争,选择自己的道路,而意志薄弱的人只能被风吹着走。对我而言,与其说我是被命运推着走,不如说拉着我前进的是我的决心。

  诗人汪国真曾经写过一首《热爱生命》的诗歌:“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共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女孩耶鲁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