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动荡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00: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动荡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动荡的世界》是一本由[美]艾伦•格林斯潘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一):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

  经历过无数次大灾大难,凭着对经济学的执著热爱和敬业精神,本着深刻反思、从错误中学习的态度,以自己丰富的经济理论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拿出了面对曾经预测错误的勇气,87岁的经济学家,预言家艾伦﹒格林斯潘写了这本书。

  他在书的前言中说:“我希望弄清楚我们为何错得那么离谱,以及从我们做过的这些事情中能够学到些什么。”他还说:“这是一本关于预测人性的书籍,我们对于预知未来有多少了解,我们认为应该在这方面做些什么。”

  作为一名经济预言家,他对预测有着深刻的洞见,“经济预测始终是一门关于概率的学问”,因此预测的失误总是不可避免,但“预测的不断失败并不能阻止我们对无法实现的先知先觉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

  显然,格林斯潘是一位相当专业的经济预测师,但面对自己08年对经济危机的后知后觉,他也在努力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预测系统,这本书应该就是经过他的不断反思而最终总结的成果,或者说是他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教训。

  那么,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抛开那么多的经济术语、各种图表数据,错误的原因应该就是两点:

  一是忽视了人性中“动物精神”的存在和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简单的说,就是忽视了人性中“在自由选择的世界中发生的”的“心理倾向”的影响力,作者大致归纳了13个这样的“心理倾向”:“恐惧与狂热”、“风险厌恶”、“时间偏好”、“从众行为”、“依赖倾向”、“互动倾向”、“家族倾向”、“竞争倾向”、“价值观”、“乐观主义倾向”、“珍视亲人的心理倾向”、“自利倾向”、“自尊倾向”,这些心理倾向会对经济活动兼具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容被忽视的。一旦被忽视,预测的结果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是忽视了这些影响经济行为的人的“动物精神”的可预测性。作为一个经济预测家,格林斯潘掌握着一整套严密的预测系统,通过收集各种数据,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这些相关关系的建立,为预测提供依据。当“动物精神”被忽视的时候,对它的预测的研究自然也是空白。而当这种“动物精神”被重新重视的时候,它的不确定性,突出性、偶然性使得对它的预测变得艰难。

  但是,即便如此,像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掷骰子”那样,格林斯潘也愿意追寻世界的确定性。最终,他还是发现,这些所谓的人性中的“动物精神”与经济行为的互动也并非是无规律可循的,因此,这种规律又被及时的补充到了原有的经济预测模型当中。当然,在书的最后一章,他也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预测模型才是完美的?”问题,试图告诉我们,只有更完美,没有最完美,任何预测模型都必须伴随着新情况新形势的出现而被不断的修正,而且,有时候,可能会付出预测失误的代价。正如格林斯潘在最后致谢中所说:“我所习惯的概率思考提醒自己,错误总是不能完全规避。”

  值得我们敬佩的是,当格林斯潘的预测失灵时,他没有简单的把这种失灵归结为预测中无可避免的概率失误,他在想方设法寻找失误的根源,查找以前预测系统出现的漏洞,及时的完善和补充现有经济预测的模型,为以后经济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如果曾经的预测失误让我们损失惨重的话,那么,在错误中反思,总结教训或许会令我们避免下次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吧?

  只有知道了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我们才能更加清醒的走向正确吧,而这或许就是格林斯潘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吧。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二):动物精神

  素有世界金融舞台魔术师之称的格林斯潘又出书了!这位曾经连续18年掌舵美联储的风云人物,曾经数度带领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带领市场走出1987年股市崩盘和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2001年,美国遭遇互联网泡沫以及“911”恐怖袭击后,果断采取连续降息举措,力挽狂澜)。除此之外,他还因为在克林顿时代创造了“零通胀”经济增长奇迹而为世人津津乐道。这样一位有着辉煌战绩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对于当前以及未来全球经济走势自然有着风向标的意义。

  随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格林斯潘深感经济预测模式的陈旧。他深刻反思预测失效的原因,并试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全球化时代,经济运行是一个庞杂的联动体系,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除却市场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人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和其追随者都主张,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所有经济活动都可藉由“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前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类完全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的,而事实上人类的思考过程往往依赖于直觉,并非全然依靠逻辑。托马斯·赫胥黎说:“丑陋的事实扼杀了漂亮的假说。”人性的反复无常会让建立在完美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模式变得不再完美。因此,格林斯潘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论证那些人类自身的“动物精神”如何影响经济运行,并进而影响了宏观经济决策及其结果。

  并非人类所有的非理性心理倾向都可以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格里斯潘从中提取出具有经济稳定性的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可以进行统计学测量,从而纳入经济预测模型。其中包括恐惧与狂热、风险厌恶、时间偏好等等。作者在第一章列举出符合条件的心理因素,并对其进行解释。在此后章节的展开与论述中结合这些心理因素分析经济运行与监管,经济危机成因与影响,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加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有大量详尽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非常具有说服力。

  尽管如此,格老还是反复强调他一直是自由资本主义坚定的支持者。亚当·斯密关于自由市场的前提假设是: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所激发的竞争,最后将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作者强调他在华尔街长大,目睹了太多动物精神的影响,难以接受那样理想化的观点。但他强调:“自由市场尽管有那么多缺陷,但仍在理论上和实证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广泛成功,支持其他经济制度的说法则充满缺陷、缺乏说服力。”

  这本书视野非常开阔,语言优美,全然没有说教的意味,反而因为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观点论证,让本来深奥的经济理论显得异常亲切。同时,虽然本书的关键词是“动物精神”,但作者却异常理性地指出,尽管危机是由于人们在狂热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定的结果,采取干预政策是政府的必然选择(即通过财政、货币、或者监管政策改变市场的运行结果,使其摆脱无节制的自由竞争的相互作用),但武断的干预会给市场带来威胁,甚至会导致发展的停滞不前。

  这是一本不会让人失望的书,你会在里面找到所有的关切。

  美国经济发展的自我矛盾

  由于选举政治的牵制,社会福利权益的支出无可避免的被试图拉拢更多选民获得胜选和支持的政党推向不可逆转的高水平,毫不顾忌“财政的正义性”。而社会福利支出对储蓄资金的挤出效应几乎是1:1,也就意味着随着福利项目的范围逐渐扩大,美国国内总储蓄率会逐渐下降,从而抑制资本投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格老不无遗憾的感慨,他曾经为之效力的福特总统和里根总统都没能也不愿意约束这种“福利崇拜”的现象。

  对此,格老提醒美国人思考:“我们是要一个依赖于政府的社会,还是一个基于自立的个体公民的社会?考虑到人性的因素,哪个社会能最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总体?”

  欧元区的去留

  欧元区的理想化初衷是为了实现政治一体化,以避免重蹈前两次世界大战的覆辙。无疑欧元作为单一货币有个平稳的起步。但是欧洲各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都为欧元区的持续发展带来问题和挑战。比如希腊人爱花钱,德国人勤俭,等等。正是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欧元区国家在应对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时各执一词的局面。除非欧元区能真正实现政治一体化,否则无法最终化解矛盾,走出这一尴尬境地。“没有独立预算权力,又要推行福利国家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格老看来,这个问题没有解。由于文化的高度多元化,要在欧元区推行统一的政治联盟几乎是不可行的。

  中国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不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水平都即将赶超美国。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借鉴国外技术,并依赖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靠出口拉动。但生产率的持续增高,无疑要依靠创新的推动。创新能力目前是中国的死穴。2011年路透社公布了全球100家最具创新力的企业,遗憾的是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上榜。美国企业却独占了40家。美国历史上有着促进创新的创业冒险文化,形成了”高生产率的资本财产”。中国尽管也在努力发展市场经济,但社会体制的局限“容易打击那些不循规蹈矩的思考”。

  所有的经济泡沫都是由于人们狂热的投资情绪引发的,随着投机热情的高涨,必然导致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导致价格继续攀升到最高点,一旦买家得到满足,竞价消失,市场上就只剩卖家,价格随即狂跌,泡沫继而破灭。如果说所有的泡沫都有着相似的轨迹,那么中国目前价格高企的房地产市场值得人们警惕。

  在谈到工业发展的历程时,作者提到美国在二战后初期的几年,庞大的联合式钢铁生产企业“喷涌着烟尘的烟囱”曾一度是工业进步的象征。那时发展工业是国家的首要任务,进步总伴随着污染。中国目前面临的污染问题,和当初的美国何其相似。但是任何规模巨大、资源密集的生产形式都会达到上限。改变也就必然发生。环保运动的兴起将逐渐促使人们放弃更多的物质消费,尤其是那些可能造成自然环境退化的消费。

  结语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就是斯宾塞哲学观里的“适者生存”。人性的参与让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一个社会的有序发展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理想的制度应该不但能够弥补自然法则式选择的短视和残酷,同时也要对权力之手进行必要的约束。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三):关于人性和经济

  对于一个对经济学了解不多的人来说,《动荡的世界》对我来说也像是一本可以让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学教材,其中展现的是经济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让经济学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公式。虽然其中充斥着许多专业的经济金融的行话,如杠杆率、交易对家、折现率、或然债务,以及一些回归分析之类的量化分析让非专业人士稍感困惑,但并不影响对本书所传达的思想观点的理解。

  虽然全书分析的主体是美国经济,对中国的评述不多,而且中国和美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差别较大,但格老的书中依然有不少对中国经济的有启示作用之处。格林斯潘认为经济危机给美国所带来的最坏的趋势莫过于造就了“大而不倒”的企业,政府开始过多地介于经济中,他指出这样的害处是金融资源不能很好的投资于高效而有前途的企业,反而是补贴了一些效率低下的所谓“系统重要性”企业,同时政府这样的介入会大大降低市场的弹性,而弹性是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对中国来说,“大而不倒”的企业并不是新鲜事务,在中国,许多国企正类似于美国那些大而不倒的企业,他们效率低下且缺乏创新能力,却因为独特的政治资源而占据了大量了金融资源,造成的损失其实是所有的中国人在负担,并且近年来国企似还有抬头的趋势,实在不是好事。而中国的问题还在于缺乏像美国那样发达的金融体系,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金融改革,而金融改革的前提就是银行卸掉来自国企的担子。固然中国的情形没有那么简单,国企似乎在维稳等方面有自己特有的作用,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参考下格老的意见,让我们的国企发生一些改变,即使短期来看会承受一些阵痛。

  在讨论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章节中,也似有值得借鉴的。文化当然就包括了法治、监管、创新等。通过对各个国家数据的长期统计,作者展示给我们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与法治、监管、创新能力、腐败控制等方面很强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当然正相关仅仅说明相关,还不能说明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差异,但我认为这些因素与经济的繁荣似乎是相互促进的。制度的完善、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倒逼这些文化因素的进步。

  总之这是一本厚积薄发的集大成制作,值得在进一步熟悉经济学金融学的一些理论后再读的书。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四):关于经济预测的回顾与反思

  最近特别巧合,我阅读的几本书籍都是围绕预测这个问题进行展开,有关于金融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近期和远期预测,还有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生在《动荡的世界》一书中关于08年金融危机预测失误案例的研究与反思。与之前几本书作者的学者身份不同,格林斯潘不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更是经济金融领域的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与决策者,他对经济预测问题的感受,要远比象牙塔里的教授们来的实际而深刻。

  预测并不神秘,也不鲜见。不论是远古部落时代对先知的崇敬,还是现在始终流行的求签算卦星座运程指南,都是我们天性中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追求能够提前而准确地把握未来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在经济领域,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我们大部分人在自觉不自觉中,都已经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并根据判断结果选择了自己的经济行为。比如你认为房子还是对抗通胀的最好工具,所以你选择购入房产;你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你认为在理财产品的期限内银行理财的风险和收益仍然具有投资价值;你跟随大妈们逆市购入黄金,说明你预测未来金价将企稳并有回升的空间。我们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经济活动的走向,比如集体购入房子会造成房屋短缺会导致房价上扬这样的经济现象。当然作为个体的我们好像黑夜中的行者,受到信息来源的限制,并不清楚其他人行走的方向。而美联储作为一个配备完善的专业机构,能够更加广泛有效地捕捉到经济领域的一些趋势和情报,在专业化的分析和预测后,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从而达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的绪论里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格林斯潘。在他领导下的美联储曾经广受赞誉,但是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几乎一夜之间将他拉下神坛。从前对他狂热的追捧和之后对他的挖苦嘲讽,也许不过是人间常态,对于格林斯潘来说,也无需过多的再去证明或者辩白什么。我相信真正引发他内心震撼的,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预测行业的生存危机。以美联储这样一个拥有数百位经济学博士的专业机构,尚且对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无所知,甚至还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继续给予公众错误的政策指导,那么日常那些在报纸电视上夸夸其谈的专家学者所说的内容,究竟还有多少值得相信的成分呢?这位87岁的老人写作本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弄清楚“我们为何错的那么离谱,以及从我们做过的事情中能够学到些什么。”

  也许是长期在官僚机构任职的原因,本书的写作风格简洁务实,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繁杂冗长。格林斯潘显然更希望用清晰明确的语言,和读者一同分享他关于这次金融危机的思考和他预想中的完美预测模型。对于一直顺风顺水的格林斯潘来说,这样一次金融危机的经历也许可以看作他学术研究的一笔财富,让他能够更好地修正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偏差。

  本书用相当的篇幅对动物精神和人性进行了说明,我尝试着把这方面的内容简化为两个生活中的新闻与现象。一是在不久之前的上海动物园发生了老虎咬死饲养员的惨案,在一般情况下,人工饲养的老虎性格比较温驯,见人会远远逃走,不会主动向人发动进攻,主动进攻人类的都是年老体弱或怀有幼崽的老虎,这只老虎也排除了发情期或者饥饿的可能性,在老虎伤人的那一瞬间,我们日常总结下来的那些饲养规律都没有起作用,而是老虎的动物本能成为了影响事件的关键因素。二是长期买彩票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经过对规律的判断和预测,自己可能已经或多或少掌握了号码的出现规律,单号双号、集中在上半区还是下半区等等,并且可能已经利用了规律获得了一部分收益,但当你信心满满地把钱投入到下一期彩票时,出现的号码常常完全违背你之前的规律导致你血本无归。经济预测的失误和上述两个事件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经济领域一样大量的存在着非理性行为和不确定因素,在我们以为已经能够轻松把握未来的时候,上帝正在云端看着我们发笑呢。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五):一切皆有变数

  我没有什么经济学背景,对股票、投资、理财之类的东西几乎一窍不通,但这也影响我读格林斯潘的作品,这个在经济领域响当当的风云人物,作为美联储的几任主席,可谓叱咤风云,他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走到哪里都会收到无比尊重。这样一位人物也颇受争议,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后,又受到到多方攻击和批评。而格林斯潘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物,依然坚持自己的经济观点。

  有些人经历过大浪会被淹没,有一些人经历过大风会被吹散,而有些人注定可以被历史记住,而格林斯潘或许就是这样的人物,在《动荡的世界》中,格林斯潘的视野、洞见透过他的作品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而那份勇气则显得尤其可贵。面对人生中的变数,唯有自身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立足,而格林斯潘坐拥傲人的才学,才会被美国的多个总统赏识。

  我小时候,隔壁的一位叔叔因为对股票痴迷,整天不务正业,搞得家庭关系也不好;前几年很多同事痴迷于投资股票,每天盯着红绿线,紧张兮兮的,赚了高兴大吃大喝,赔了心情郁闷;这两年入行股票的人少了,也还是总有人去各类群里散发炒股的信息……而这些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都是投机取巧,而在格林斯潘笔下的股票,那才叫“股票”,是关乎国家资产安全,可能引发世界动荡的“大问题大学问”。

  格林斯潘在第一章中就把我们的动物本性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依次为分析各类经济行为的根本。在第六章中,更是非常有勇气地描述了自己的经济预测生涯,这些宝贵的经历或许成为他日后“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应变之道。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半的格林斯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转瞬之间,大人物成了历史的罪人……正如经济运行中充满了变数一样,人生同样充满了变数。即使面对这样的质疑,格林斯潘仍然有资格有经验将自己的成果贡献于世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正如此书的书名,作者已经将人物的命运,经济的风险、未来的未知,以简要的题目并饱含深意的呈献给全世界的读者。

  普通的如我的读者读到的或许是另外的东西,而真正懂经济的读者能够读到此书,想必启发和收获会更大。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六):从未停止思考的格林斯潘

  来自于作者程思明的《格林斯潘的救赎与反思》的书评中这样写到:

  可能没有一位经济学家能够像艾伦•格林斯潘这样,对自己曾经在经济领域中作出的误判公开反思。尽管格林斯潘的做法常被外界理解为无罪申辩,但无论如何,这位前美联储主席与其质疑者之间进行的拉锯式辩论,对今天人们重新深刻反思那场经济危机,更好地认清世界经济的新格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由经济原教旨主义的信奉者,艾伦•格林斯潘在这本《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中,一改往日刻板的“唯理论者”形象,通过对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引入,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问题面前,试图把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归咎为“动物精神”。实际上,“动物精神”一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在其著名的《货币、就业与利息通论》一书中写到,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理性指导,也受“动物精神”(anjmal spirit)影响。现在看来,艾伦•格林斯潘正是要借用这一概念暗示,“非理性因素”是导致旧有的风险模型无法被准确预测这场危机的真正原因。

  在艾伦•格林斯潘看来,泡沫和崩溃一直是自由市场体系的特征,然而,它们不一定会引发经济危机。引发危机的不是监管,而是资本。作者深信,引发这场危机的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减损”。这自然有别于之前他曾把这场金融动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华尔街的品行不端”。格林斯潘这一前后不一的反思至少能够说明,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而爆发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道德风险等,恰恰也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在这样的格局下,艾伦•格林斯潘这位对自由主义经济深信不疑的“经济沙皇”,也不得不低头接受“采取干预政策是政府的必然选择”这样一种反对自由放任的凯恩斯主义观点。

  在这本书中,艾伦•格林斯潘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进行了批判,并认为,传统的预测方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那些新模型并没有反映出“人性中可预测的方面”。为了达到对那场危机的深刻反省,作者对“行为经济学”的引入及对经济计量模型的重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完整的经济学预测框架。当然,除了阐述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并努力创制出一种完美的预测模型,在本书中,作者还深入探讨了福利国家制度、欧元区去留、收入分配等诸多令世界各国政府头疼的经济难题。从全书看,这种努力在政府和自由市场中寻求平衡支点,又不忘从危机中深刻反思自身过错的写作思维一直贯穿始终,给人们带来的印象,远远超出了人们对这本书有关经济预测的期待。 

  格林斯潘或许曾被一些经济分析人士讥为“晚节不保”,但其在投资领域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显然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的出版,才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轰动。实际上,不管你是否认同书中的观点,仅从经济政策研判的角度看,这名曾被视为“谁当美国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可以了”的人物,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宏观计量模型的熟稔掌握及产品数据监测所做出的贡献,都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位美联储前主席产生些许敬畏。

  事实上,《动荡的世界》给我们三个关键词:风险、人性和未来。人都是自我私利的动物,面对未来有太多的想要,然而这个世界是动荡不安的,尤其是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的一体化影响下,但是格林斯潘一直在反思,这是一种学者的精神,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不足之处的是本书的翻译,似乎欠缺完善性。然而这不影响本书的价值。特别推荐。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七):格林斯潘终于说话了! “我为什么没有预测经济危机的发生?”

  美国犹太人艾伦•格林斯潘,响当当的大人物,他是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他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他掌握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引擎”的秘密,人们称他为伟大的经济学大师、预言家、魔术师……

  然而,格林斯潘始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美国的一家媒体在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说道:“谁当美国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可以了。”但是,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甚至直言不讳地称格林斯潘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种质疑更是层出不穷。

  从追捧赞誉到挞伐责骂,格林斯潘开始受到人们的种种议论,他有了一连串新的“头衔”:机会主义者、谄媚者、两面派……然而,格林斯潘的金融决策来自哪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大人物终于说话了。格林斯潘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唯一专著《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解答了世界金融界关于这位大人物的种种疑惑。

  关于金融与监管,格林斯潘在书中承认“我的经济观出现了裂痕。作为美联储主席,他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表现得过于乐观,总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金融机构都能表现得足够理性和谨慎。然而,美联储精密的预测机制没能预见到全球经济中存在的重大风险,格林斯潘将这场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盲点。他重新定义了危机的源头,他写到,引发危机的不在于监管,而在于资本——“引发这场危机的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减损”。

  他在书中分析了危机爆发、加剧与缓和全过程的种种问题。他的解释是,绝大部分风险模型是根据过去25年观察而建立的,而即使用基于过去50年大量数据整合而成的精密模型,也无法预测出这场危机。他认为预测失败的主因之一是,充斥着美国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因素”没有被纳入模型。

  格林斯潘在书中表达了他的新见解——人们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他就对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动物精神”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人们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他在书中写到,即使是在极端经济压力下,这种行为也是可量化的,因此,在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制定时,应该将其纳入考虑。

  据此,格林斯潘提出了预测危机的新模型,详细地阐述了“什么样的预测模型才是完美的”。他提出新模型必须更准确地反映出“人性中可预测的方面”,把预测重点放在那些给金融体系和经济带来最重大危害性的领域。

  批评者总认为他是一位空想家,但是《动荡的世界》让那些批评家们大跌眼镜。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甚至到社会生产力,不平等现象以及权益时代,他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从投资、股票、文化、生产率等多个领域,剖析美国多年来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得出关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

  《动荡的世界》是格林斯潘6届美联储主席生涯的全面回顾与自我反思,也是长期以来美国金融政策的深刻解读。他全面地阐释了复杂晦涩的金融理论,并为未来的金融界提供了避免重蹈覆辙、重现危机的新模型,为金融界的未来前景提出了解决之道。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八):不理性的人类

  关于作者

  艾伦·格林斯潘,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著名的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从1987年起,他管理着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长达十九年之久,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被人称为“经济沙皇”、“美元总统”。在执掌美联储期间,格林斯潘成功处理了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等重大经济危机,也亲自参与了制造美国次贷泡沫,由此酝酿出史无前例的2008金融海啸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离任以后,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反思,奉上了这本《动荡的世界》,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预测提供了自己独到的思考。

  关于本书

  艾伦·格林斯潘回顾和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和恶化的整个过程,提出了在金融市场中要对非理性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恐惧、狂热、竞争动机和时间偏好等“动物精神”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未来应该怎样做才能对金融市场实现更精确的预测。此书受到了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等金融权威的大力推荐。

  核心内容

  艾伦·格林斯潘结合自己多年在美联储调控经济的经验,深入分析了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动物精神”以及它对金融环境的巨大影响,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动物精神”的内涵。“动物精神”是指人们先天性的心理倾向,例如恐惧、狂热,它会干扰人们的投资决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

  二、“动物精神”如何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动物精神”的威力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强大,它会直接导致流动性资金的蒸发、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失败,并最终引发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

  三、怎样借助“生产率”来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除了要预防“动物精神”带给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还需要借助生产率这个指标去更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什么是“动物精神”?

  格林斯潘认为,“动物精神”其实就是人们先天性的心理倾向,比如:恐惧、狂热、竞争动机和时间偏好等等,这些心理倾向或多或少地会干扰人们的投资决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动物精神”的主要表现为:恐惧、狂热、风险厌恶、从众行为、依赖倾向、竞争倾向、乐观主义倾向、自利倾向和自尊倾向。经济活动中,人的情绪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素,它可以让一切理性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失去效力。

  二、“动物精神”如何影响了2008年金融危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动物精神”造成了金融市场内流动性的蒸发、风险管理的失误以及监管的失败,这些问题最终加剧了这场危机。

  关于流动性的蒸发,雷曼兄弟银行作为全球投资银行的标杆之一,它的破产使投资人对于未来的信心遭受了重创。被怀疑、恐惧、担忧这些“动物精神”所驱动的人们纷纷选择抛售自己手中的投资产品,流动性资金迅速蒸发。没有了充足的资金流,金融市场的活力直线下降,对未知的恐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整个金融市场人心惶惶,没有人再去关注数据、分析,人们只是想着怎样才能把自己的钱保住,一场巨大的危机由此爆发。

  关于风险管理的失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时候,考虑到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提出了“尾端风险”的概念,但却被很多金融分析师自动忽略,导致金融风险的监测、管理和预测存在巨大漏洞。此外,人们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过分信赖,都直接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关于监管的失败,在格林斯潘看来,监管机构的失败并不是监管深度不够或者有人玩忽职守造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监管机构过于自信,对“动物精神”的忽视导致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最终没能避免。

  三、怎样借助“生产率”把握世界经济运行状况,避免危机再次发生?

  要想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除了要预防“动物精神”带给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还需要通过“生产率”来更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运行情况。为了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需要对生产率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提高它的计算准确性。采用“多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不仅可以涵盖资金、人的劳动等基本要素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把创新的应用情况、产品的配送速度、通信能力的进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新情况也考虑在内。

  金句

  1.“动物精神”是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相对的一种先天性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通过影响人们在做经济决定时的直觉、情感和瞬间反应来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2.“动物精神”的威力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强大,它会直接导致流动性资金的蒸发、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失败,并最终引发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

  3.经济活动中,人的情绪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素,它可以让一切理性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失去效力。

  4.评级机构的分析师不是万能的神,他们并不能每一次都精准地预测未来,偏差、错误经常会出现。即便如此,他们的评判和预测还是给投资人制造出虚假的安全感。

  5.要想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除了要预防“动物精神”带给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我们还需要借助“生产率”这个指标来更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运行情况。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九):假如世界是个动物园——格林斯潘眼中的次贷危机

  如果没有次贷危机,格林斯潘的职业生涯可谓辉煌无比,四朝元老(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五任美联储主席,在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然而,06年卸任,08年就是次贷危机,想撇清关系,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本书序言里,老潘委婉地说,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没能预测到这次危机,言下之意,都别闹了,大家彼此彼此吧。当然,作为职业的经济学家,外交辞令在学术领域是不管用的。大家可能更关心的还是,老潘是怎么看待这场危机的。

  老潘认为,是经济分析模型有大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可靠,人不是绝对理性的,人还有非理性的一面,换成书里的语言,就是所谓“动物精神”(相对于理性精神)、“日常思维”(相对于逻辑思维)。其理论依据是根本没有学过经济学,却曾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曾被解释为“非理性的繁荣”,这回美国也终于出事了。如果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危机都被解释为“非理性”,那么请问,什么才是“理性经济”呢?这里面是不是有着潜在的逻辑矛盾,如果当年欧美的经济学者说亚洲经济是非理性的,那么潜台词就是欧美经济是理性的,现在出了事,岂能用一个非理性,或者换个词叫“动物精神”来搪塞悠悠众口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老潘在这本书里,着重表达了对主流观点的担心,即次贷危机的主因是金融疏于监管,因此顺利成章地事就是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呗。老潘担心的是政府的新干预主义抬头,会造成对自由市场的破坏,妨害正常的市场竞争。实际上,经济危机的发生,一直处于争论阶段。没人能说清楚。稍有统计学素养的人都知道,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人们于是只好承认经济周期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就说过,李嘉诚就是利用经济周期挣钱的商人。不管关于次贷危机出了多少种说法,事实就是如此。

  但别急,我们假设非理性可以解释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危机,它们的主因都是人的非理性或者动物精神,甚至极而言之,假如世界就是一个动物园,我们每个人都是非理性的,那么,解决的办法或出路,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一是中国式的,也就是,我们把所有动物都关起来,给猪鸡牛马羊修圈,给狗垒窝,给其他动物盖笼子,不让它们胡乱跑,免得多生事端;二是美国式的,不建笼子建规则,或者更新规则,大家还是可以自由地跑,甚至满地打滚,到处撒欢。老潘的建议还是美国式的,对中国式的办法嗤之以鼻。次贷危机后,美国左派、右派都在夸中国,知识分子的喜欢抬杠的劣根性,中美都一样。这本书值得一看的是,即便发生次贷危机了,美国实战派的经济学家,还是要坚持自由主义。这很值得中国的经济学者到镜子前一照。

  《动荡的世界》读后感(十):当美国从稳定走向动荡

  格林斯潘大师作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的深入参与者、策略制定者,系统为大家梳理了美国宏观经济几十年来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和目前无法忽略的深层次经济问题和政治制定度性问题。

  作为西方经济规则代表人物,格林斯潘大师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绝对拥护者。其非常宝贵的从微观经济、模型构建、到宏观经济预测的行业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美国经济二战以来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的实际数据、经济关系、和变化趋势。

  本书开篇几章虽然从投资人的动物精神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反思对尾端风险预测性的不足、准备金门槛过低、监管性缺失、长期过于乐观的投资态度等,并试图寻找可对此动物性行为可量化的模式预测方法。姑且不涉及动物精神的可预测性是否成立,单对于其中隐隐透露出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在西方经济系统中不可避免的重复性和严重性,与其仍然对西方经济系统倔强的维护,和对其他类型,包括计划经济制度的低度认可,便显示出思维,或者更深层次,制度、价值体系的局限。

  值得读者参考的是,作为实践派的建模大师,格林斯潘大师系统的、用大数据作为支持,阐述了美国经济数据的各项重要指标,包括时间偏好与无风险收益利率的关系,延迟即时消费和资产投资对国家长期盈利能力的重要性,美国近二十年来福利支出扩大与国民储蓄日益下降带来的财政亏损和不可持续性,欧盟金融危机背后深层的文化因素,及福利性国家和个人发展崇拜型国家的取舍等。同时,虽然本著作距出版已有几年时间,但从其中剖析的美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美国近期政治变动的根本原因,和美国政府与人民未来经济走势的巨大困难与阻碍。

  与我们上篇分享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相比,格林斯潘大师的著作所研究问题的时间限制在二战以后到2010年初,针对的问题较具体,使其阐述问题的详细程度和依据更为充分,可对比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总结的与西方经济几乎截然相反的中央集权式计划经济在几千来的演变和实践结果,对比两大文化下孕育出的价值体系,和其选择推崇的经济管理模式,尤为有趣。

  菜田 读书分享公众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动荡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