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也是读书》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3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也是读书》的读后感10篇

  《也是读书》是一本由葛剑雄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是读书》读后感(一):史论一体,多学多看

  《也是读书》这本书中收录了许多前言,需要读的人静下心来阅读。前言是书稿的门面,是一个人的形态外表,文章或书籍的前言第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让审稿人明白书稿的价值,因为很多作者的前言都有他们自己独到的习作风格,要写好书稿的前言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审稿人在频度作者前言的过程中就已经潜意识的对文章的结果有了定论。前言的第二个作用是引领读者进入文章,可以说,文章或书籍的前言写得好,文章或书籍的接受率也会提高。一个好的前言,可以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书稿的大概内容或者写作意图,又或者是读者能从书稿获得的启示。葛剑雄作为当代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犀利的观点被世人所熟知,其实我个人觉得,他其实更像一个文学批评家。 托马斯·哈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话语时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风格和标记。不少当代批评家对方法有强烈的偏好,甚至视方法为真理本身。在一些批评家看来肉体世界变轻了,词语却获得了重量;精神世界被消解了,而话语意识却取得了主宰权。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批评的行文语气、观念和方法更新上的迅速转换,更体现在批评的无原则、无立论持论根基的品格上,学问的权力转化为世俗的权益,在媒体的挤压和诱惑下,批评家的道德责任与社会的世俗的物质利益的交换。 要解决当代文学批评“失语”的问题,要使文学批评创造出丰富的思想,关键在于改变批评的写作品格和阐释的虚拟化、无限化,认真面对并解决文学本土性的现实问题,真正显现批评的存在价值。 葛剑雄在后封上写到: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不可能什么都先进,即使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学者也不可能处处领先。重要的是及时学习外国的优秀成果,不必要也不应该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将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的成果当成新发现。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的区别不在于学术水准或专业领域,而是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公众性。我觉得这是我读完如此精妙深厚的书后最大的感受,也是未来要长期学习的一点。

  《也是读书》读后感(二):读《也是读书》有感

  《也是读书》读后感(三):一剂引子

  《也是读书》是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读各类文史书籍所作序言编汇的一部集子。

  乍看书名还以为是葛先生要讲述些读书的方法之类,细翻下来发现主要写的是葛先生读书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和感悟。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读书、读研究生的书。

  读自己的书主要是葛先生为自己写的书作的序。葛先生很不认同那些“为了打开书的销路”与被批评者串通了的双簧写一些小骂大帮忙的“批评文章”,所以他想出了通过记叙写书经过来作序的办法,并且也是身体力行的,他对自己的书作的序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词,大都是实实在在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成书过程。这是我很欣赏葛先生的一点。

  读我编的书部分涉及的书大都是葛先生参与编写了一部分的书。但凡葛先生作序之书,非他所著也都认真品读,这种负责的态度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这一部分序相较于其他几个部分用词很是讲究了。

  “古往今来,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九州之间,有多少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又有多少骚人墨客、奇才志士、征夫戍卒、游宦行贾、高僧外道、蕃客商胡,挂沧海云帆、循悠悠丝路,历名山大川,穷天涯海角!

  凡此种种,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是来自记载,还是得诸考察;已名闻天下,还是鲜为人知;都值得记录传播,也必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以中国疆域之广、历史之长、人口之多、民族之众、文化之丰、景色之美,任何人都不可能遍历亲涉,能仿古人‘卧游’之意,一册在握,一图在手,指点江山,品味人事,遐想未来,其乐无穷,岂不快哉!”

  当真算得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了,读的我心潮澎湃,终我一生虽不能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也愿借读《沧桑河山》来领略祖国的秀美风光。或许我比较肤浅,不擅长研究历史地理,这一部分关于景致的描述竟令我心驰神往,是全书我最为钟情的一部分。

  读他人的书部分是葛先生读不是他编写的书作的序。这一部分,葛先生既有和为自己书作序一样写的“走心”的研究方法及成书过程,又有介绍葛先生与作者的或工作、或生活的各种交集,可以让读者更为立体丰满地了解书的内容。

  读研究生的书部分感觉是整本书专业性最强的部分,鄙人是一理工科生,对文史类研究涉猎不深,就专业知识而言就不班门弄斧介绍了,不过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感受到葛先生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

  总的来说,这本更像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人口研究的一个引子,为像我这种“门外汉”了解中国历史地理人口关系提供了一个相对专业而简明的指引。

  《也是读书》读后感(四):也是读书

  在读完了葛建雄先生的《也是读书》之后,我只觉得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实在是太妙了,太贴切了。在这本集子里面,集中收录了葛建雄先生几十年来,为自己,为友人的书籍写的序跋等百余篇,而又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分为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的书、读研究生的书等。其他的暂且不提,仅仅是这种分类方式便颇为有趣。 一般说来,每一本书的前面都会有一篇序跋,或是请人来写,赞扬美化一下自己的文章,来增加一下知名度,或是有自己亲自操刀,略微说上几句自己作文的前因后果。但是由于大多数人一贯的偏见,总觉得这一类的序跋总是虚假的部分大过于真实,总是一味的吹嘘,对于真正想读的人来说无甚大的意义。但是,在读葛建雄先生为自己为友人所写的序跋的时候,你却往往不会有这种感觉,情深意切,实实在在或许是他的序跋最大的特点了吧。 由于我平常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写上几个字权做书评,发表在类似于豆瓣之类的网络平台上。我自觉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是需要赞美的,都是需要自己仰望的,因此,在遣词造句之时,总是费尽心思的去寻找每一本书的亮点,尽管有些书在自己看来,总是缺少一些东西的,但也不敢去发出批评的声音,即便有也是浅尝辄止。而这种的文字在葛建雄先生看来,是极为不合格的。他有关于书评的看法,估计会让许多人汗颜吧。他说,如今的书评除非存心与你过不去,一般都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赞扬,余下这百分之几虽像食盐之于佳肴一般不可或缺,却绝不会有食盐那样的味道。当我知道这段话,是在某出版社要求他为自己的新书找人来写几篇书评的时候写下的文字的时候,我发现我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老头儿,率真且真实。按理说,在看了葛先生这篇文字后,在为他的这本小书,写些什么的话,自然是多写一点不足或者批评为好,但是在为先生的学识风度所吸引之后,实在是无法写出那些违心的评论直言了。 众所周知的是,葛建雄先生在研究中国的历史地理与人口史、迁移史等方面有着不俗的成就,因此,他所写的序跋也大多与此类的书籍有关。因为专业,所以在他的序跋里面我们找不到那些漫无边际生搬硬套的赞美之词。其序跋的内容也多半与所写书籍的内容相契合,更有在其序跋里面,直接表明其观点与看法的珍贵文字。因此,在读他的序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正文开始之前,便收获许多,获益良多。我想,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学者的大家风范吧! 或许,我们无法一一去将《也是读书》中所列出的众多书籍全部找来研读,但是我想再读过了葛先生的一篇篇序跋之后,我们应当可以了解每一本书的大纲与大意所在,剩下的便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按图索骥了。无意之中,葛先生的《也是读书》也会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吧,我想这或许会是葛先生始料未及的了!

  《也是读书》读后感(五):勤学好思 通达古今

  《也是读书》是我读过的第二本葛剑雄老师关于读书的书,这本书里作者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读自己的书、读自己编辑的书、读他人的书,这三个层次充分说明了葛剑雄老师对读书的热爱。

  读书是一生的事业。葛剑雄老师在读书的这条路上走了很久,也走了很远,他的读书经验值得每一个爱读书的人学习借鉴。

  读自己的书,就是自己对生命、对读书的真挚感悟。在开篇《我的1978-〈后而立集〉代序》中,葛老师分享了自己艰难的的求学经历,却也是非常励志的一段人生经历。葛老师在1962年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被查出患有肺结核,而被迫退学。原想通过休学在家调养好身体,争取三个月后通过复查而恢复入学,可是三个月后依然没能通过复查。这样直到1963年11月,在休学一年半后获准入学。但是到1964年5月的时候,高考报名体检,还是因为肺结核没有完全钙化,不符合报名条件,只得暂时放弃了读大学的打算。直到1978年公开招收研究生,已经工作十余年的葛老师通过努力考入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学习。读到这里,我很感慨:若不是葛老师在休学和工作后的坚持学习,比如上了上海外语学院夜大学继续学习,那么在恢复高考和公开招收研究生的机遇里,也是无法抓住的。疾病没有将葛老师吓到,反而使他认真思考了人生的前途。正是因为葛老师持之以恒的学习,特别是对历史等专业的不断学习,积累了很多的知识,才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获得全系第一名的好成绩。葛老师在本文最后,说了两段话:一个是成功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也取决于机遇。要是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要是没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恢复,绝对不会有我的今天。第二个是大多数我的同龄人、同代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在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这几句话体现了葛老师对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充满感激以及他的谦虚精神,很值得尊敬。

  知识在于积累,功夫在于平时。葛老师的这段求学经历很值得学习,他的求学精神更值得学习。

  在《七十而思—〈我们应有的反思〉自序》一文里,葛老师在七十岁的时候,还在精耕学术,还在出书出成果,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非常了不起。本文里葛老师讲述了自己遵从导师谭其骧教授的“我们要超越前人,包括要超越他”的鼓励,不仅更正了很多的历史观点,还形成了自己勤学好思的良好学风。

  当然本书里好的文章还有很多,每每读之,不禁感到葛老师为人的真诚,对学术的执着,对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是他对学习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热爱,是非常难得的以为历史学大家。读葛老师的书,仿佛是在与作者对话,虽有是空的阻隔,却感到字里行间文字里的温度。

  《也是读书》读后感(六):读史论字,抚今追昔

  1945年出生的葛老师。今年已经73岁了。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里。读史阅世这么多年。相继累积出版过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而在翻开一本学术著作时,我最先翻阅的是这本书的后记和前言。似乎更能探寻到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本《也是读书》,极大的满足了我的读书需求。 关于本书的来源。葛老师在本书的编后记也说了。他是将有关读书的文字编成一册,读万卷书后。发现序跋类文章的数量也是巨惊人的。于是便有了这本《也是读书》。葛老师的学术类书籍很多,很多我还没有读过。通过阅读这本《也是读书》,让我对葛老师很多重要的学术书籍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成书过程以及学术价值有所了解。 这本《也是读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读自己的书,主要是涉及到作者学术论著的自序和后记部分;读我编的书,主要是作者编著的书的序言部分;读他人的书,主要涉及的是,作者给他人的书所作的序,以及一些书评。读研究生的书,主要是葛老师给他的学生所写的书作的序。 在《后而立集》代序里,了解到葛老师是如何从一个乡村教师蜕变为国内首批两位文科博士之一,到复旦大学教授,再到学术大咖。葛老师质朴的语言,让我看到了一颗追求学术的赤子之心。 在《我们应有的反思》自序中,我了解了这本书的写作缘由和主要内容,作者七十而思。希冀达到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在学术生涯中永远反思下去。 在《我的人口史梦》自序中,作者介绍了自己研究历史的兴趣缘由。以及这部鸿篇巨制的书如何从初稿到定稿的过程。 一篇篇序言,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书的大门。而你选择进或不进,全然在你自己。葛老师的这本《也是读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荐书的作用。 也许,我们不会去深度阅读一本深奥的学术书籍。但葛老师这本专门为书写的序言和后记的合辑,却用精炼而质朴的语言,诉说着与书有关的人和事。“平生读史叹无边”,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读经典的书,在历史学浩瀚的书籍里,葛老师的大作更是我们不容错过的经典。

  看完这篇篇序言和后记,只想列个书单,都买来读个遍。

  《也是读书》读后感(七):不止读书

  拿到这本书前,看书名顾名思义,以为是一本读书心得的合集,等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作者为各类书籍写的序。序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有的序可以帮助你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知道书作者的经历、成果,有的可以增长与书相关的知识,还有的则是序作者本身思想的展示。

  葛剑雄老师是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方面的专家、这本书大多序也都是为这方面相关的著作所写。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的书、读研究生的书。

  葛剑雄老师的前几篇为自己的书做的序里,讲述了他的求学之路。77年恢复高考,他因为超龄无法报考,到78年招考研究生,年龄和条件放宽,一切峰回路转,最后在谭其骧老师门下就读,走上学术的道路。这段经历写出了当时他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和对学术研究的向往。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与他平时工作之余不放弃学习有很大关系,厚积薄发,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葛剑雄老师在书里对自己的求学经历有一段评价,葛老师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和对自身的反思可见一斑:成功固然不开自己的努力,但也取决于机遇。要是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要是没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恢复,绝对不会有我的今天。大多数我的同龄人、同代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在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

  也许正是因为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从书中可以看到葛剑雄老师的治学态度。其中讲述他著人口史和移民史的经历,著书的过程曲折且艰辛,还包含了两代人的研究心血。葛剑雄老师认为,治学要敢于超越前人,也要经常反思。作为知识分子,还应发挥自己的公众性,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专业为基础,传播知识,普及原理。例如对史学著作的观点,葛剑雄老师提出了普及性学术著作的缺乏,现在非常缺乏适应广大中等以上或以下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让普罗大众爱读又读的懂的史书。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在民众历史知识的匮乏的担忧,许多人对历史的了解还处于中学教科书水平,局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点和结论,甚至来源于影视剧、小说,也呼唤更多的普及性文章。

  书中最后两部分,都是葛老师为别人和学生作品写的序,从中看的出葛老师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关爱。序作虽然是为书而写,但其中所反映出葛老师的学术成就也使我们获益良多,虽然书名叫也是读书,但这本书远远不止读书。

  《也是读书》读后感(八):葛剑雄谈读书

  读书,使人进步,使人思考,使人丰富内涵。读书二字重在“读”,读可以有多种理解,阅读,默读,朗读等。读书并不是盲目而读,是要讲究技巧与方法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读书,读过的东西可以为自己所用,但却并不是每个人读万卷书都能下笔有神的。大多数人都是“人人心中有,个个下笔无”的结果,作家也并非光靠读书就能一蹴而就的。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到将自己读过的书转化为知识和文笔呢?葛剑雄先生用自己的读书与写作经验,从读书、写作以及文章赏析这三个方面分别为我们讲解了怎样读书好。

《也是读书》

  《也是读书》是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亲自选定的79篇读书文章分类收录,50年学术思想完整展现。读自己的书、读他人的书、读学生的书,在品读中传授读书方法,探寻文章佳妙,分享治学体悟。而因葛教授是历史地理学家,所以这本书里品读的都是历史文学,人文地理方面的书籍。他自己的早期求学经历,写作与读书的心路历程皆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他用自己的读书经验向我们传授读书方法与技巧,书里随处可见作者在学术和写作上的研究与思考。这些文字既有思想价值,又内涵丰富,充满了读书的乐趣和人生的省思。

谈读书

  自古以来,关于读书的故事从未少听。孟母三迁,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这些故事无一不是在讲读书的。就连如今,也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是为了充实思想,读书是为了丰富内涵,读书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读书,就仅仅只是读书就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葛剑雄教授认为,读书不应该仅仅只是读书,而是要学会思考和反驳。书里讲的不一定全是对的,作者的思想也不全是圣人之言,就连孔孟这样的圣人也会有出错之时。我们读书不能只盯着书里的知识而不去思考不去探究,不能一味的跟着作者的思想走,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消化,转而为自己的知识。这才是读书之道,也是读书真正能够带给我们的东西。

  读书也不能什么都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在做学生时代,就有很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所谓书呆子便是书本里讲的都是知识,都要去学都要去看都要去掌握。当然,这是一种误导,可以说是被老师所误导,因为他们教学生的就是“书里的东西都是知识”的道理。而《也是读书》里葛教授就认为读书应当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不可能什么都先进,即使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学者也不可能处处领先。重要的是及时学习外国的优秀成果,不必要也不应该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将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的成果当成新发现。”

  可想而知,读书与学术研究都不能全盘接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读书读书,我们不光要会读,选书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如何选书?选哪些书?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大部分书里对于选书方面讲究“杂”。要各方面的书籍都去了解,才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这话说的没错,但正因为杂才不精。葛剑雄先生就讲究“专一”,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读书,都应该选定方向,然后专而精的读下去,这样效果更佳,时日之久也会有所收获与改变。

谈写作

  读书读书,重在知识的积累与实践,而这实践自然就是写作了。对于写作,葛教授在书里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①我们为什么要写这些书?②这些书对各位有什么用?只有先了解这两点才能写出值得看的作品,而不是盲目下手,最后获得差评一片。

  写作讲究“交付”,而这个交付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意思,是作者对读者的交付感。“一部作品所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大家所需要的,又是很容易接受的。”这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你的读者与粉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所以不能太专业化,要通俗易懂才能符合大众需求。葛剑雄教授用《沧桑河山》再版序作为例子来详细讲解这一问题。这本书讲的是中国历史地理,所以葛教授与其他学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全面的加以观察和分析,向更深处挖掘,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好的作品也是一样的,要从多种角度全面的分析和挖掘,才能出现精品。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读书的成果,读与写向来是不分开的。葛剑雄教授的这本《也是读书》用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来展开,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朋友、同道著作的点评,或是对学生作品的寄语。通过这些来分析读书之道、写作之道、文章鉴赏之道等,而我所写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学术研究之精与对读书乐趣之大。葛剑雄谈读书,谈的是经验,也是读书。

  《也是读书》读后感(九):读每一本书都是在读作者

  近来刚好是难得的假期,又没有外出旅游的打算,当然也没有呼朋唤友的雅兴,只好一直窝在家里,看看最近热门的世界杯之外,顺便也读读书。读书是我的兴趣,一直庆幸自己能有这个兴趣。阅读可以随兴而生,随兴而止,不会有人强硬地要求你进行下去。甚至读书的过程中,也不必一定要有所获,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有所获无所获,在我看来,实在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一句话说穿,阅读,不管冠上如何好听的名字,戴上多么高大的帽子,也无非就是生活中无数件打发无涯的时间事情中的一件而已,谈不上如何的特别。但是,漫漫生命长河中,能有阅读相伴一生,于我是满足的。

  这次,阅读的是《也是读书》。看书名,似乎是本不错的书,然而说实话,这不是一本太有趣的书,也许还略有点枯燥。作者是葛剑雄,大名鼎鼎的葛剑雄。相信有很多人知道他,但于我,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民革中央委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年8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葛剑雄是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记载。其实于我,并不了解葛剑雄。读《也是读书》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当然也是想试着去阅读葛剑雄。

  冲着书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读书心得之类的书,我是很喜欢看别人的读书心得的,感觉从中能够知道别人的想法,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尽管书中分为了读自己的书、读我编的书、读他人的书、读研究生的书四部分,但这真不是有关读书的。这是本收集了作者给自己的书和别人的书写的序言或后记的书。这样的书,我并不是太喜欢。一般来说,我看到这样的书都会轻巧地抛开,或者连拿都不会拿起来。如果不是因为书名,也许我就不会与这本书相遇,那么葛剑雄这个人大概我也只能是听其名而不知其人了。感谢编者起的这个名。

  就像我说的,书实在是有点枯燥,无非就是一些前言后记。如果你读过那些书,也许还有些兴趣,问题是你没读过。这就像有人向你详细讲解一道微积分方程的优雅一样,你连微积分长什么样都没见过的话,别人讲解得如何精彩,终究也是不知所云的。至多会为他耐心而用心的讲解也感到抱歉罢了。

  但我还是得说,读这本书也并非是一无所获。在我读的过程中,至少我能从书里行间窥见到了作者的真诚与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很多时候写作态度便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能从一本书里就可以了解一个人,这要比真正与人相处来了解人来得方便多了。此外,在如今真诚、实事求是这样的品质,并不多见。这样的人,是我所钦佩的,也是我所追求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也是读书》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