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精装典藏版)》是一本由麦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一):煮酒话《暗算》:小说电影电视剧,三个版本哪家强
煮酒话《暗算》:小说电影电视剧,三个版本哪家强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同样是小说,有的就可以改成电影电视剧,翻拍翻拍再翻拍,有的却只能放在书店里无人问津,归根到底还是和小说本身的质量有关。在国外,好多小说好哪怕不是上乘之作也会被制片人们拿出来拍成电影电视剧形成大热,远有《福尔摩斯》、《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宁娜》,近有斯蒂芬金的作品无数,还有轰动全球的《冰与火之歌》。这些作品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说的延展性大,可以经得起时间和地域的推敲,完全打破了大多数小说的局限性。
在中国,好的小说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了影视剧成功的必备保障了,尤其是近几年影视市场如此火爆,好多小说的被改编速度更是快的惊人。一个版本刚刚播完,另一个版本就粉墨登场,还不说翻拍正在筹备中。
素有“中国谍战小说之父”的麦家2004年获得茅奖的小说《暗算》就是被改编比较频繁的一个。这里有必要先要做一个小贴士,那就是《暗算》究竟有几个故事?几个主人公?不少人看过《暗算》电视剧会纳闷,为什么主人公一会儿是瞎子阿炳,一会儿又变成了女破译家黄依依。而暗算的电影版《听风者》干脆没有了黄依依,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暗算》小说的独特性上。它一共包含了五个故事,三个篇章。阿炳和黄依依分别属于《听风者》《看风者》,里面还有一个在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未出现的《捕风者》。
好了,书归正传,既然如此,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比较一下,《暗算》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三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也方便喜欢这部小说的书迷、影迷们闲时看看。
1、 阿炳还是阿兵,傻傻分不清
一个贫困水乡的智障男青年生就一双能听到苍蝇交配的“顺风耳”,被701神秘人物领进禁地,连破奇功,最后也败在了耳朵上,因为听出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声啼哭,断定这孩子的亲爹不是自己羞愧自杀断送了性命。这样一个天才、奇才、怪才,又命运如此戏剧性,不被改编才怪呢。虽然阿炳在小说中命运不济,但是它却是被改编命运最好的一个。《暗算》同名电视剧播出后,该电视剧获得了空前好的收视率,也成了当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夺奖热门。2013年,根据《暗算》的第一个部分“听风”改编的电影《听风者》上映,同样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阿炳变成了阿兵,王宝强变成了梁朝伟,从丑陋变成了英俊幽默,打扮时尚洋气的很。那么到底两个人哪个更符合原著呢?
相信大家还记得《听风者》里有一个画面是周迅牵着一根拐杖带着梁朝伟扮演的听风者第一次走进神秘701。可是看过小说和原著的会想,咦,小说里带阿炳到701的不是男的吗?怎么变成了周迅?还用一个知名交际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身份掩盖自己701的身份?这恐怕就是电影的特性决定的了。电影的主要观众是女人,女人爱看大银幕上谈情说爱,如果《听风者》的主角只有一个梁朝伟没有女性角色和他搭配,那不是白白浪费了众人yy的机会?所以,和阿兵离得最近的只有他的老师,也就是电视剧《暗算》中的安在天,小说中的“我”,《听风者》中的张学宁,那这个角色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女人,并且和阿兵玩儿起了暗恋和被暗恋,在大时代背景下上演有那么点悲情主义的浪漫故事,这恰恰是女性观众喜欢的。在这里,“谍战”只是一个背景,一个噱头,一个让男女主角走到一起的线,阿兵是否能够破译和怎么破译密码都已经不重要了。
3、 阿炳的耳朵究竟有多神?
《暗算》的“听风”故事,主要讲的就是靠耳朵吃饭的家伙,阿炳是其中最传奇的听风者。那么他神奇的耳朵究竟有多神呢?据说,在“我”去找他的时候,询问他村里的人,村里人都不敢大声说话,说可能我们现在说的话都飘到他耳朵里去了。后来,进了701,一只母狗带着小狗在外面,他竟然能听出有几只公狗几只母狗来。私以为,这简直赶上西游记里的顺风耳了,还带自动辨别性别功能。可是这些神奇的情节在《听风者》电影中全部被删除。电影嘛,大情节大场面,可以展现可歌可泣的爱情怎么会在乎这些细节,再加上,梁朝伟一个人足以,他说我是听力奇才就是奇才,谁还会质疑呢。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句公道话,《暗算》的电视剧拍的是最终于原著的,不仅表现了小说中写的小桥段,还增加了个别细节,如保卫科的人子弹少了两发,大家找了半天怕特务偷了去,最后发现阿炳拿来做耳塞塞住了耳朵。这些,都是电视剧中特意增加的。使得观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真切的感受阿炳的奇特,从而记住这个人物。
4、 老鬼,怎么又是老鬼
看过《风声》的人都知道,那么多人关在一个别墅里几天几夜最后拼了性命就是为了找出谁是老鬼。老鬼成了电影的线索中心,并且也成了麦家电影的主要标志人物。这也就难怪《听风者》里,好好的安在天要变成周迅,延续《风声》把老鬼再插入里面。《暗算》小说其实根本就没有老鬼这个人物,也和《风声》的故事没有半毛关系。但是这样一来,喜欢《风声》的观众有福了,会把《听风者》当成它的前传。可是这样做也消弱了“听风”本身作为故事个体的戏剧张力,把原著小说的精彩稀释了不少。其实,“老鬼”,阿炳,阿兵,安在天,无论他是谁,都是701庞大破译体系中的独立个体。用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来表明他们的关系:
701= 安在天+ 阿炳+ 阿兵+ 黄依依+ 老鬼+ N
《暗算》小说 > 《暗算》电视剧 >《听风者》电影
哎,说了半天《暗算》除了阿炳和黄依依,还有陈二湖,韦夫、老吕、金深水等等等等, 破译天才奇多,电视剧和电影才只是冰山一小角。
5、 阿炳的真正结局是什么?
阿炳的耳朵监听到了敌人电台无数,是701的大英雄,却有着天才都有的脆弱和敏感。他自尊心极强,丝毫不许别人怀疑他耳朵的能力,极为自负又极度自信,还封建的很。他一心想给母亲抱孙子就找了小护士结婚,没想到却因为孩子出生时听到婴儿啼哭断定了孩子亲爹另有他人最后含恨触电身亡。电视剧《暗算》中保留了小说设置的情节,还给林晓芳增加了戏份。《听风者》里面,阿炳的这些性格都被梁朝伟的星光掩盖,阿兵不仅和自己的伯乐谈起了恋爱,还最后失明复明再失明。戏剧性是有了,却也荒诞的过了头儿,有点儿太小儿科了。
大家看在我写这么辛苦,也完全是因为太喜欢《暗算》这个故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独特的写法。虽然电视剧电影都看过,但是想来想去,我还是更喜欢原著小说。毕竟,小说才是影视剧改编的源头。看过电影电视剧的朋友,不妨也找小说来看看。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二):破译之谜,暗算之谜
破译之谜,暗算之谜
读《暗算》/by烟波浩渺1980
在这些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本书的评论,非常涨知识。不论是吐槽茅盾文学奖的得奖资格,还是对黄依依的各种犀利之言,都照样不妨碍我很喜欢读此类型的小说,总结下来麦家的这部暗算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情节吸引人、二是人物刻画鲜明、三是故事内容神秘独特。
虽然在读此书之前《暗算》是先观看的电视剧,当时这部电视剧真是吸引我追了很久,每天都有追着看一集没落下。最喜欢的是前两部分就,第三部分目前已经淡忘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的这本“暗算(精装典藏版)”,吸引到我。读完之后发现与电视剧还是不同,当然原著小说和改编后的电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题材,观感是很不一样的。本书中阿炳和黄依依两篇故事中和电视剧差别不打,但是小说中写到陈二湖的故事和最后“捕风”的故事,和电视剧是不一样,电视剧陈二湖和韦夫的故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本部小说中陈二湖的故事用书信的方式展开讲述,一个为破译密码奉献一生,又令人哀伤的人物。用子女的口吻和疑问讲了父亲陈二湖的与众不同尤其是退休后不知所措,痴迷下棋的事情,后又通过陈二湖徒弟的回信讲述了这位在幕后破译密码的奇人其事。
书中最后的捕风——韦夫的故事,讲述角度让人惊奇,用了一个死去的人口味,来展示701行动局的布局。
还有就是我读小说不喜欢流俗,人家写什么就跟风干些什么,这样的小说不读也罢,可贵的就是麦家选材的独到性,从搜寻敌方通讯电台、破译密码入手写出了神秘机构701的一些神秘之事。作者用开头的口吻非常像记者一样,偶遇神秘机构的乡党,得遇采访解密后的701的一些故事。作者麦家仿佛亲历一般写的相当真实,很让我有是不是历史真实的怀疑。
本书就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本书因为电视剧播出后改编而成,属于“炒冷饭”的一种。因而说本书只有说这本小说中的人物只有“心跳声”,没有“脚步声”,我想作者这样说是知道自己改编的作品优缺点的。优点还是继承原小说的题材,只是把阿炳、黄依依、陈二湖、韦夫单独成章列出来撰写。安在天算是主线人物穿插其中,本书看似相连其实是各自独立成章节。应该可以算在中篇小说之列。缺点就是感觉情节有些突进,缺少了一步步的铺垫,抒情和人物感情都过于快速。
听风、看风、捕风,这名字带着神秘劲,看是“捕风捉影”不怎么靠谱的事情,竟然在701的“奇人”们手里做成功了。阿炳的角色就是传说中的“顺风耳”,在于听力上天赋异禀,但是上天没有厚待他,把智商和眼睛都留了下来。如果没有遇见安在天,阿炳的一生也就没什么特别之处。当遇到了安在天,所说的奇迹发生了,所有曾经“失联”的敌方电台在阿炳的耳朵里重现原形。但是非凡的听力也是阿炳生命的终结之声,当阿炳听出儿子非亲生的哭声,一切就结束了。故事是令人悲伤的,又该责怪谁呢?
黄依依的这个人物是本书中最为出彩的。她性格出挑,言语犀利,才情非凡,最重要是在当时,所作所为是“异类”。种种出格的行为都被视为不贞,被非议的最多。但是作者应该不是想表达这个,而是通过黄依依这“魔女”的模样,对比安在天的纠结。这一章用安在天的口吻书写,第一人称的写法就是怎么说都是他的“理”——自圆其说、自说自话。安在天无法抗拒黄依依的魅力,同样因为工作也没法接受黄依依的感情。逃避是最好的办法,但也是这场悲剧的根源。当黄依依用设计的密码里去试探安在天的时候,这场破译密码就和爱情相关联的。
“你爱我吗”几个字的来回往复,没有爱情破译不了密码。破译密码后会带走一个心爱的人,这就是黄依依心中的执念。当所有的风吹散,当所有的秘密解密,小雨、黄依依都已成黄土,留给安在天的心里则是无法遗忘。
麦家说本书算是成功的炒冷饭。我想也应该算是,为什么算为成功,原因在于由之前的故事垫底,还有电视剧的人气所在。好故事就是好故事无论怎么改编都能看起来不错。麦家说因为各种版本出现是由于各种机会,实在是不由人!但是作为读者我不怎么关心他的各种版本的来源,只关心看到的故事好不好看,精彩不精彩。
2014年12月30日星期二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三):生命、爱情、自由,你选哪一个?——读《暗算》
《暗算》看完有一个多月了,读后感迟迟没动,其实也动过,光想题目就想了很久,但总是开不了头。
先说下我看的版本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11月第1版的。从作者在书最后的“代跋”里可以知道,这本书出版了很多个版本,而我看的这个是属于该作品获得茅奖后修订的,与获奖前的作品相比,作者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我非常认同麦家在“代跋”提到的一句话“一本书像一个人,有命运,命运经常出错牌”。或许《暗算》就是命运出错牌的一本书吧。我虽然没有看过作者编写剧本的同名电视剧,但也猜想,这电视剧该比这改版的书有趣的多。所以,是书成就了电视剧还是电视剧成就了书,不得而知。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四):贯穿始终的人物
“麦家提出《暗算》是五个中篇,他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改成一个电视剧,我便说出自己的改编思路:全剧以‘听,看,捕’作为三个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篇章,然后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做线索,跨越三个年代,‘听’‘看’用阿炳和黄依依的故事;因为此前麦家已经将《刀尖上的步履》卖给了别家公司,他提出拿他以前的一个上下集电视剧《地下的天空》补给《暗算》当‘捕风’,我也同意了。开始,麦家担心这种结构不好形成,观众不认可,技术层面也无法操作,我又提出将贯穿人物设计成父与子的关系,这样就解决了年代跨度问题。就这样,小说《暗算》确定了剧本结构——听看捕三段式,安在天和钱之江父子,年代定在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文革’前,以及三十年代。
我和麦家签署了合同书,我希望真能象麦家所表示的那样,我们在前一次错过之后,有一个美好的新开始。”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五):听风•看风•捕风
小说属于谍战悬疑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听风者,看风者,和捕风者。分别对应的是侦听工作,破译工作,情报侦察工作。小说作者一直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出现,作为这个秘密组秘密工作的旁观者,它对书做了一个定论,我认为很适合"至于本书,我预感它可能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小说奠定在一个国家秘密组织701的解密日当中,随着解密日几个重要的人物的事迹被一个个揭开。小说里一直在通过作者的自白和切换角色的讲述故事。时不时的传达一种秘密的氛围,比如"我带阿炳去了一个果园,但是我不会告诉你是什么果园,因为这会让你判断出701的大致方向"。这样一种秘密的环境熏陶下。作为题材来说是阅读的小说当中比较新颖的种类,但是对于书的评价大概会给三星半,因为分章节和人物的叙述会有一种故事够精彩但是也就这么点的感觉,没有人物和事件交叉重叠环绕的复杂和紧张感,如果不是既成事实,可能都难以相信这是一个茅盾文学奖作品,在阅读过的矛盾奖如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这样的规模和精彩程度才配得起我认知当中的这个矛盾奖啊。
第一部分 听风者
主角叫做阿炳,讲述了701组织在静默的52小时失去了对国外某国的电讯监听,在战争年代失去情报来源让国家陷入了被动地位,急需一个听力极好的天才让701组织重新找到国外电台和电码重新回到监听范围的故事。组织成员经过一番波折从农村找到阿炳到701,阿炳以天才的听力和记忆力被训练成为谍报员,通过对比相似电码和寻找相似发报员找到了丢失的电台,从此获得了大家的尊敬也收获了组织帮助下的爱情,但因为不能承受自己的儿子不是自己和林小芳的结晶的事实而选择自杀,一代谍报奇才的陨落,自己是愿意相信妻子林小芳的,毕竟照顾天才不容易,谁会在自己瞎子丈夫死后去村子里照顾婆婆到老死呢,那一代人的忠诚肯定是我所不能解说的。同事一直说暗算的电视剧拍的很好让我去看剧,但是我不喜欢王宝强,不想看王宝强演阿炳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六):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兼评《暗算》的写作风格
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的麦家,是首位被“企鹅经典文库”收录作品的中国当代作家。***总书记赞称:“我看过你(麦家)的《暗算》、《风声》,你是谍战剧第一人。”麦家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电视剧有《暗算》、《风语》、《刀尖上行走》(编剧)等,电影有《风声》、《听风者》等等。其中,中国谍战影视开山之作的原著小说《暗算》,不但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除盗版、外文版(英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等)外,仅中文正版(包括港台)就出版了23个版次,累计印量上百万。适逢《暗算》出版10周年再版,作者麦家对小说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这是一次回炉重铸,一次翻天覆地的重写,用时一年有余,比当初写《暗算》全书的时间还要长。(麦家《代跋:〈暗算〉版本说明》)”
麦家的作品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佛一种被痛楚浸满期的精灵。正如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阿来所言,“他(麦家)深入开掘了一个许多人浅尝辄止的题材领域,用自己独特的聚光灯将那么多秘密照亮,技术的,也是人性的。而这一切,都是用精彩的故事串连。一切都在故事树上闪闪发光。”《暗算》以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我方与敌人的三段“情报战”为主线。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内容纵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战”熔为一炉,充满悬念和神秘感。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亲情、爱情、革命事业情穿插其中,绝地厮杀。超能力者、数学天才、革命志士轮番登场,书写着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
《暗算》是梁朝伟、周迅主演电影的《听风者》的原著小说,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听风者,即无线电侦听者,这是一群“靠耳朵打江山”的人,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看风者,即密码破译的人,这是一群“善于神机妙算”的人,他们的慧眼可以识破天机,释读天书,看阅无字之书。捕风者,即地下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实施白色恐怖时期,乃至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是牺牲者,更是战斗者,他们乔装打扮,深入虎穴,迎风而战,为民族、为国家书写着无声的忠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麦家小说的通俗性、题材的独特性,历来都是独树一帜的。《暗算》依然讲述了那个神秘之地——“701”的故事,依然是一些迷而不宣的天才人才无墨登场、绝地厮杀。依然充满了与秘密、神秘相纠缠的悬疑情节,以及与偶然、未知相关联的无常命运。跟博尔赫斯一样,麦家偏爱书写“传奇”,但目的不是讲一个传奇故事就了事,而是挖地三尺,挖得人揪心的痛,像剥除了皮肉,又洒了盐。从作品风格上看,《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千丝万缕的。其中,每部分(或每篇)中都含有若干个故事,都有若干个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分别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整部作品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我们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了特工的真面目,也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的机构,秘密的武器,秘密的人物,秘密的故事。一如主人公安在天所言,“我只为我的职业活着,没了感情,没了灵魂,我的感情和灵魂,在那个春天彻底的死了。”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悲伤,他们没有日常,只有非常,他们偷听天外之音,他们破读无字之书,他们行走在刀尖上。天才改变世界,偶然决定一切,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与精秘相纠缠的悬疑情节,天才的成长,诡异的想象,莫测的命运,荒诞的现实。它们的联系就在这种若即若离中,藕断丝连中;在人物之外,在职业之中;在事件之外,在命运之中……而安在天的一生,写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灵魂……
当很多作家以为小说情节与故事中蕴藏的秘密已开掘殆尽,以创新的名义把小说变成一种晦涩的文体时,麦家出现,麦家的写作、麦家的小说、麦家的《暗算》无疑具有独特性,小说的情节扑朔迷离,故事设置的悬疑精巧而出人意料,在解除危机的同时又把形势带入另一个困境,读者几乎无法预料下一个情节会如何发展,不看到结尾,是无法预知谜底的,从而把读者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麦家不但有力地拓展了中国人的想象力,把一些世界性的主题带进了中国文学,把中国人所经历的战争与革命、阴谋与暴力化为了人类境遇的幽暗传奇。这就是麦家作品的独具特色的价值之所在。“在我看来,麦家的小说很像一只精美的钟表,活跃的秒针积极地为故事播云降雨,从容的分针引导读者徘徊在悬念的丛林深处,而沉重的时针是在暗处运行的,它承担着作者极其严肃的写作理想:人与时间的对抗之谜底,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不仅在重重密码里失窃,而且在最牢固的记忆里,遭遇最彻底的遗忘。(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语)”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七):作家应努力成为作者
麦家的长篇新作《暗算》和之前的成名作品《解密》都是罕见的小说。两部小说是同一血缘的产物,不同的是,麦家的小说技艺在《暗算》中自觉地进步了。事实上,《解密》已是足够的好,百尺竿头要再进一步是非常困难的,麦家却做到了。由此,表明他可以超越现时代小说家的困境。
现时代的小说家的困境是全方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并没有从整体上促进中国小说真正地成年造成的,太多的垃圾作品占据了文学史,误导了大多数写小说的人,使他们不思进取,以低标准衡量作品的价值,后果是许多极其幼稚的作品也能赢得掌声。关键是,多数人满足于这种无知的掌声,更多的人还在用心追求这种无知的掌声。好在麦家是个自觉者,还是个反抗者,他有足够的才华保证他不与这些写作白痴为伍,他奋力开拓小说的关注范围,提升小说的成熟程度,可谓用心良苦。中国小说必须多几个麦家来一起努力,才有机会真正成年,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真正站得住脚的成熟的作品。
我们可以简单地来做个游戏,比如我们将当代小说家按“读者作家”和“作者作家”两个假设的概念来归类,中国小说的成熟程度就可一目了然。很显然,大多数小说家是读者作家。在此,并不是说他们刻意迎合读者,而是说他们自己也仅仅是个读者,他们写的东西是从他们阅读的外国作品中模仿而来的。更奇怪的是,几近无限的文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竟然都集中在少数的几位外国作家的影响之下,如此“步调一致”的选择,只表明作家的不成熟和无能。与此相对的,当然是作者作家,也就是真正致力于创造的作家。而这样的作家现在太少了,所以当代小说垃圾太多。
毫无疑问,读者作家中也有人能蜕变成作者作家,即超越自我也超越时代局限。要求现时代的作家完全摆脱阅读的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麦家也不例外。可以说,《解密》的前两三万字,充满了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似的陈词滥调,但到后面,麦家改变了叙事策略,尊重故事本身的节奏,反而游刃有余,达到小说应有的效果。这是个明确的文学事件,写作本身即意味着写作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前进,是成长,是麦家在完成一个从读者作家变成作者作家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完成,就不会倒退,我们现在读到的《暗算》,明显的比《解密》更精彩,更完美,可以说,是完全成熟的作品。我以为,一个作家都应该像麦家这样努力地去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作者,而不仅仅是个变态的阅读者。《暗算》这样精彩的小说的出现,还提示了文学发展历程的一个新的后果:就像当代人渴望去旅游探险一样,当代读者也渴望在偏远选题中获得阅读的快感。《暗算》刻画的世界正可以满足这种要求。毫无疑问,继麦家之后,将有更多未曾有人表现过的偏远选题将涌现出来。人性的多样性才有可能促成小说多样性,中国小说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八):职业作家的密码本
文/飞熊
在读过《解密》之后,有些人说,麦家是中国的“丹.布朗”。作为密码破译这样的题材,非常容易吸引类型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作为这种“过誉”的对立面,著名书评网站豆瓣上,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差评,一个喜欢“上下求索”的类型文学爱好者,从对数学的认识、历史事实的准确性以及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推导出麦家有三个令人讨厌的特征。这种误解一直持续到对《暗算》的评价。
小说(集)《暗算》包括三个部分: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这三个部分都指向同一个神秘的场所:701;三个部分分别描述701的三个部门:侦听局、破译局、行动局;三个部分中包含一个共同的人物:安在天,但除了这个共同的人物,三个部分并不存在情节上的连续性。如此完整的体例结构,难怪在《暗算》问世之后,会出现如此之多的衍生产品。电视剧《暗算》、电影《风声》标志着《暗算》在商业上的成功,而《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标志着国内文学界对这部作品在文学上的认可。可那几个结构完整但内容孱弱的小故事,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和《解密》相媲美的,甚至是有失水准的。在《暗算》的写作上,那个喜欢炫技的“诗人小说家”,变成了一个茶馆中的茶客,讲述的都是已经添油加醋却还是不够丰满的小故事——是一串串的素材,等待着“说书人”的进一步打磨。这些素材把《暗算》变成了一个“麦式密码本”,记录着那些容易消逝的灵感,以备后用。
麦家,喜欢“笔记本”。1988年,麦家将多年记日记中积累的小说素材写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私人笔记本》,投到文学双月刊《昆仑》。在较早期的作品《地下的天空》中有曾出现过“陈华南笔记本”。当然,还有后来因《解密》而为我们熟知的“容金珍笔记本”。对于前两个笔记本,普通读者可能已经很难知道那里到底记录着什么。而容金珍笔记本的形式,更像是一个作家的私人密语。你会发现那些没有情节和连续性的语录,朦胧迷离,但似乎有所指向,却又和我们能捕捉到的讯息没什么关联。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当然可以像一个数学家或者密码破译者那样折腾个水落石出,但这样做其实并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正途。文学即是美学,她指向审美,不负责真实。容金珍笔记本,给我们更多的正是这种审美上的不期而遇的惊喜。
《暗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麦式笔记本”。《暗算》中的三个故事中,虽然都出现了“安在天”这个人物,但叙述视角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在第一个故事中还出现了“麦家”这个人物。而转述、叙述视角转换、书信、笔记……通过不同形式的叙述视角转换强化故事的神秘气息、打造那种故事和读者之间的疏离感,一直是麦家在提到《解密》时候的得意之处。这种类似的“炫技”在《暗算》中被弱化了。《解密》的写作占用了麦家11年的人生,在《暗算》中却只是7个月。我一直以为,写作就像酿酒,长时间的酝酿和最终的醇厚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暗算》不会因为用时的不足,而丧失它应有价值。《暗算》是脱胎于《解密》的早产儿,虽然《暗算》遗传了《解密》的某些特征,但是《暗算》和《解密》的成长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解密》是成酒,而《暗算》是酒引子。《解密》构建了一个世界,《暗算》提供了一个万物生长的好土壤。
阅读《暗算》,最好把《解密》作为前置书目。但原因,绝不是因为这两本书都关注密码破译这样的题材。麦家,从来就不是一个“中国特情文学之父”或者“谍战小说之王”。得知《解密》入选企鹅经典时,我觉得实至名归。在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宣传中,麦家变得非常“亲民”,在《暗算》被改编成影视剧之后更是如此。但《解密》告诉我们,较之丹.布朗,麦家文字的质地更接近博尔赫斯或者马尔克斯。他属于那种“刻小说的人”,尽管《暗算》在这个层面上,显得有几分牵强;不过,如果你对《解密》有足够熟悉和喜爱,你会想起那个言语暧昧意义朦胧的“容金珍笔记本”,《暗算》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一个“笔记本”,一个破解职业作家传奇的密码本。
作为麦家第二部广为人知的小说,《暗算》给我们设置了很多谜题。商业上的成功,文学上的孱弱,结构上的完整,和《解密》比较时,传奇性和诗意的缺失……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评价《暗算》、评价麦家设置了太多的障碍。《暗算》不仅是一个提供灵感的“麦式密码本”,同时也是我们理解麦家时一种绕不过去的障碍,一个我们破译麦家时的别样的密码本。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九):“暗”和“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书名叫《暗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暗算是指“暗中图谋伤害或陷害”。小说的核心内容是破译密码,并没有什么“暗中伤害”的情节。当然,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两国或两军之间的设置密码和破译密码本身也可以算是一种暗算。
不过,麦家既然用“暗算”做书名,一定不会是如此牵强附会之意,他一定另有深意。
前面说过,小说的核心内容是破译密码,“密码”,其字面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是秘密的,不是公开的;而破译密码,自然也是要在暗中进行的,小说中破译密码的这些人的身份极尽神秘,甚至连院子里种的是什么树开的是什么花都不能透露,怕有人以此知道“701”的位置。同时,破译密码的破译过程也是一种计算。而这种“暗中进行的计算”,被文学家简化出来,就是“暗算”。
“暗”和“算”就决定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能“算”者,自然要有相当高的智商,小说中就写了一些智商极高的人物,虽然对于某些人物——比如阿炳,麦家只写了他一个方面的异于常人,但是仅从这一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他的高智商——阿炳的听力极好,但如果没有高智商给他的分析能力,他听力再好也发挥不出来。但是,有句话说“天才向左疯子向右”,凡是天才就一定很特别。当然这种特别有的很适合“暗算”中的“暗”,比如阿炳,他的特殊只在于不擅长与人交往、以及其听力的不容置疑,这种“特殊”并不会对其“暗”造成太大的影响——在这里我再岔开一句,“暗算”这个书名从某种意义上讲更适合阿炳这个角色,因为阿炳本就是盲人。再比如陈二湖,他性格中的专注与顽强也很适合其在“暗”中的工作。但是,像黄依依的这种“特别”,恐怕就只会对其自身造成灾难。黄依依处世开放,却要守在“暗”中;黄依依崇尚个性,但其所在的工作环境却一定要服从集体而放弃个性。在黄依依的故事中,麦家玩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技术手段,就是以安在天——这个被黄依依爱上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写,有一定阅读和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每一人称的好处就是可以反复说自己的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罗生门》存在的原因。作者借安在天的口讲述黄依依的故事,就让道理都在安在天,而黄依依只能是无理取闹。但是越是这样,反倒越让读者对黄依依产生一种悲凉之感,当她的个性处处碰上“原则”和“集体”,她的“理”就说不出来,无处可说。麦家用一种很特殊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所谓“原则”对人性的压制。当然,从破译的角度来说,黄依依的个性被“集体”压制是没有办法的,这只能是她的宿命。但是,我们向后退一步,如果不是破译密码这种极特殊的工作需要,作为一个普通人,因为“集体”、“原则”这样的高大上词汇而压制我们的个性,造成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悲剧,则是不需要的、没必要的、甚至是残忍的、可恨的。
麦家在本书后记中提到有人说这本小说中的人物只有“心跳声”,没有“脚步声”,亦即人物只有性格却少有事件。这个意见其实是对的。虽然电影《听风者》是改编自本书,但是电影的故事要比本书的情节精彩。而且本书还略有头重脚轻之感,最后一部关于韦夫的故事不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比前面的要逊色。不过,麦家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技巧和内涵还是相当优秀的。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十):《暗算》:暗夜中的舞者
和大多数人一样,关于作者麦家,我也是通过《暗算》的电视剧才有耳闻。电视剧很棒,情节紧凑合理,扣人心弦,以至于谍战剧拍了那么多,仍很难有出其右者。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后来的谍战剧才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走“四不像”的混搭路线吧。
我不是那种看过电视剧还会主动去追看原著小说的人,尤其是对于已经很喜欢的剧集。所以就算是麦家凭借《暗算》,在一片质疑声中得了茅奖,我还是没去碰这部作品。
算是缘分吧,《暗算》和麦家在最近又成了热词,十月文艺又再版了这部作品,而我也终于在十月末的北京城的地铁上读完了这部作品。客观地说,如果你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那么读这部作品的体验,一定还不坏。
这次新版《暗算》,收录了四个故事。其中第一部《听风者》和第二部《看风者》中的“有问题的天使”因成为同名电视剧的素材而更为人所熟知。但我倒是更偏爱另外两个故事。
按照体例来划分,《暗算》当属目前流行文学领域较为常见的短篇连作类作品。故事发生在相同或有延续性的背景之下,彼此相互关联,但又相互独立。在长篇作品逐渐“失势”的年代,这种方式不失为“折衷”的好方法,既可以让读者的阅读变得轻松,“可碎片化”,又不妨碍作者展现一个相对宏观、整体化的故事架构。
《暗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隐秘的、名叫“701”的秘密机关中。作者很有趣地采用了很多“讲故事的标志”,譬如一开篇的“序曲”交代了“我”被莫名其妙地带走,在核准是个误会后又与“首长”结缘,从而得以在“701”的“解密日”之时得以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颇具现场感的引入将读者置于“近似真实”的语境下,从而得以从容的描述这些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故事”。
茅奖的颁奖辞,称这部作品“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我向来觉得颁奖辞这种东西总是要夸张一点才符合规矩,比如这句。《暗算》的确是将个人置于了密闭的环境之中,但所有角色的表现,在我看来并非是“神奇的”,而只是在黑暗中被“异化”后的真实表现。否则,倘若麦家书写的是“神奇的个例”,那么《暗算》,一定不会是个好故事。
个体互不相同,但人们的命运却似乎总要在冥冥之中走向注定。《暗算》中的每个主角都是“奇人”,这些奇人凭着自己的天赋总能成为英雄,但即使做了英雄,也逃不开命运的捉弄,仿佛在未名的高处,有一根细线,拴着每一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生灵。在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肆意狂欢时,命运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寻找乐趣。
这其实是《暗算》中,麦家用来征服读者的“招数”。他是个老实巴交的“讲故事的人”,语言平实,带着一点干涩,但故事本身却很离奇,像真实一样离奇。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舞者。《暗算》为我们展现的是在密闭的“暗夜”里“舞者”的命运。你可以把这样的故事看做是个例,但个例之中,隐藏的总是具有共性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