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之花》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到网上有一句评价:如果《人间失格》是地狱的咏叹调,那么《小丑之花》就是地狱的序曲!
从前段时间看的《人间失格》,再到《小丑之花》,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太宰治。
《小丑之花》描写的是海报疗养院里的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故事,主人公叶藏和一个有夫之妇自杀未遂,在疗养院治疗,两个年轻人是他的朋友,小菅和飞騨。从小说中,我们貌似也看到了太宰治的影子在里面。他21岁时与一有夫之妇同居3天后双双自杀。幸好太宰治获救,才会让我们今天能看到《小丑之花》。
《小丑之花》里,太宰治穿插了大量自己的内心描写。大庭叶藏可以说是和作者持平的主角,而太宰治则是站在台前的提线人,反复掂量着下一步要动哪一根,每动一根便吐露一句心声。
他对生活有许多的感知、感触,他新鲜而活跃的灵魂与头脑随时随地为他提供大量感悟。只可惜他太过年轻与躁动,这么多想法一直在变,难以沉淀,终究在他最需要答案之时难挑一个温和而稳定的选择为自己所用。所以,当太宰治以作者身份写下“或许我才是浑身上下只有一团混沌与自尊心”,再看《逆行》,他所拥有的混沌更像是无穷无尽的迷茫。
“经过此处,就是悲伤之地。”
太宰治短暂的一生颇有些行为艺术的意味。数度自杀未遂的经历成为他创作的灵感与源泉(这么说好像并不完全公允,但至少是成为了创作素材),本书收录的《小丑之花》和《狂言之神》均有着强烈的自传性色彩。因系其比较早期的作品,行文中有比较明显的尝试性写作技巧,小丑中作者本人的跳进跳出,时而客观冷静地叙述时而本尊现身,很有点儿小孩子撒泼打横求关注的表现,其意或在为作品添加注脚,或掺杂着作家狡猾的自我辩白,让作品有了迷离的艺术效果,虚与实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特色在《虚构之春》中发挥得炉火纯青。作者用书信的方式编织了一张以他为中心的关系大网,有赞赏有加的前辈、殷勤约稿的编辑、狂热的粉丝,更多则是文坛同辈的激烈批评,个人感觉此时的太宰治有时疯狂的自信,有时则陷入沮丧的自我否定,心情也随着肯定与否定起伏摇摆不定。
后人称之为“无赖派大师”,与其说是他的自我宣誓,我宁愿理解为以放荡不羁为表相的自我追寻,也有些许生当如此你奈我何的自我放逐,其实内心里就是一个孩子,在现实的惨烈中艰难挣扎。后世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他屡次的自戗和死亡,也许天才的世界本就不是肉眼凡胎所能理解,或许死亡才是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哪怕只是一团烟火,也要绚烂地绽放进无尽的虚无。
“人们怀着对美好感情的憧憬,却创造出丑恶的文学。”太宰治将这句话在《小丑之花》中重复了三次,第三次重复引用的时候他说:“我想进一步给予认可。”如果提炼小说中心句的话,这句应该不会太偏离。一方面是对美好的憧憬,一方面是对小说文学表达的不满。本来小说的故事应该是独立的一个叙述线索,然而并非如此,太宰治时时刻刻和故事一起在场。
中间不断跳跃着太宰治对自我的分析和解剖,或者这个太宰治也是小说的一部分?他自己说写小说是为了复仇,写这部小说时,殉情的事情已经发生。他对小说本身有所期待,然而又不够自信。他提出作家只有对写作对象丧失兴趣,马上就能创作出低劣的作品来,而作品只能由别人评价,而不能由作家预测。同时太宰治认为死去的作家是伟大幸福的,活着的作家往往是笨蛋,如太宰治自己,所以他认为自己是浑身上下集一团混沌和自尊心的混合体,不断的怀疑正在写的小说本身。他既有一份对完美杰作的天真渴望,也同时有一种卑微的自嘲和讽刺,认为自己是一朵粗陋不堪的小丑之花。然而最终要凋零。
然而太宰治又不愿意按照过往的传统来完成小说。比如把所有思绪都整理清楚,或者让故事在通常该结束的地方,意味深长的结束。在故事的最后,当叶藏站在深深的断崖边的时候,是要跳下去还是如何?如果按照作者本身的性格,比如顺其自然的写作态度,比如小丑之花的凋零?很有可能会让叶藏跳下去。然而,事实是未知的,最后或许并不是最后,“然后,不,仅此而已。”所以故事到这里才算意味深长的结束。
《小丑之花》描写的是海报疗养院里的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故事,主人公叶藏和一个有夫之妇自杀未遂,在疗养院治疗,两个年轻人是他的朋友,小菅和飞騨。书中亮点很多,如
同时书中还包括《逆行》《他已非昔日之花》《狂言之神》《虚构之春》等。
《小丑之花》读后感(四):所有的作品,他都是在书写自己
在太宰治的一生中,他先后五次自杀,终于在三十九岁的时候,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是因为这些经历,又或者是他的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就带有这些阴戾的气息,他的文字从来不会回避这些情绪,于是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便也都是这样的风格,《人间失格》是,《小丑之花》也是。 要说是名气,《人间失格》或许算得上是太宰治流传度最广的作品,书中的主角大庭叶藏极致颓废的一生,同时这也是作者所经历的一生。而在这部作品之前,《小丑之花》早已经在多年之前就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基调。
《小丑之花》一书由五个短篇故事组成,要说我的最爱,还是这篇与本书同名的《小丑之花》,它的主人公与《人间失格》相同,讲述了大庭叶藏在与有夫之妇共同自杀却独自被救之后,在疗养院恢复期间的短暂经历。这两篇小说相比较,早期完成的《小丑之花》的阴戾、颓废感要少很多,这里的大庭叶藏虽然也是郁郁寡欢,似乎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但他远远没有那种“生而为人,对不起”的绝对悲观主义。
同时,太宰治似乎是下定了主意要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他把作者“我”的所思所想甚至是实际情况,与那个名字叫做大庭叶藏的主人公的线索相结合,故事说着说着,作者就会不由自主的跳出来,一边嘲笑着自己思路和写法的不堪,一边又继续让故事发现下去。讲到最后,甚至已经让人分不清哪一部分是大庭叶藏的线索、哪一部分是作者“我”的部分。可就是这种故事讲述的独到之处,让它有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即便在故事结束之后,还是会有种意犹未尽的又想笑、又有些阴郁的小心思呢。
说到底,最深的感受还是作者太宰治与作品人物生活和经历的重合会给读者带来的亦真亦假的感觉,作者投诸笔端的,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生吧。
《小丑之花》读后感(五):地狱序曲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别致素雅质朴一种干净纯粹的感觉,话说封面几道不规则的金线是什么含义?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吗?腰封地狱的序曲让我想起奥菲欧,他是希腊神话中有名的诗人和歌手,他的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点头。他在去地狱寻找死去的妻子欧律狄刻时一路歌唱,感动了冥王、冥后,答应让欧律狄刻返回人间。但奥菲欧在将近地面时忘记冥王的叮嘱,转身看了妻子结果导致她重回阴间。奥菲欧悲痛之极,决心终身不娶。
《小丑之花》描写了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的叶藏,年轻、冲动又自负。叶藏他把自己的绝望深深地藏起来,在无人的时候,自己独自“品尝”,在悔恨与希望中挣扎,他是要表演他自己的轻松,就像个小丑一样,把自己的悲伤化成笑容,给他人一些平和和希望,以扮演小丑的方式取悦他人,或者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不这样,他甚至不知道要如何与人交往,在这个他眼中地狱般的虚伪、孤独、可怖的世界。那些让他自己感到厌恶的笑,背后即是悲哀、刺痛和绝望。“经过此处就是悲伤之地”每个方向都通向毁灭。这里,没有希望。 生活中,太宰治酗酒、殉情、享乐,想要通过写作来救赎自己的人生。然而徒劳无功,他看不到希望,而所有做过的这一切,也只是宿命一般,最终仍然是导向死亡的结局。而太宰治经历五次自杀之后,终于永远地离开,结束痛苦而绝望的人生。
《小丑之花》读后感(六):人们怀着对美好感情的憧憬,却创造出丑恶的文学
提到太宰治,可能大家更多熟悉的是他的《人间失格》,在《人间失格》中以主人公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讲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其实对太宰治的人生经历有过了解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更多的表写的是作者太宰治本人的人生经历。而《小丑之花》作为《人间失格》的前篇,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叶藏殉情失败后在疗养院里一个月的生活经历。
《小丑之花》作为太宰治的一部短篇集,共收录了五篇短篇小说。其中最能引起我注意的应该是《小丑之花》和《狂言之神》。在《小丑之花》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叶藏经历了相约殉情而自己独活后的自责和彷徨,但我们从他与朋友与护士真野的交往看到了若隐若现的求生欲望。同时这部作品还将作者的创作感想融入到了作品当中,让读者看到了读者在刻画人物时的矛盾和彷徨。
《狂言之神》则更像是作者的自画像,笠井一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的双生胎,他在创作笠井一这一形象时完全是在做作者本人的超现实素描像,给读者呈现的是完完全全的太宰治:骄傲又卑微,狼狈、压抑、随波逐流。
最后,太宰治在《小丑之花》中重复了三遍“人们怀着对美好感情的憧憬,却创造出丑恶的文学”,似乎印证了他消极的人生态度,也为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