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楚亡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06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楚亡读后感精选10篇

  《楚亡》是一本由李开元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楚亡》读后感(一):筑起汉帝国小人物

  楚汉相争,最精彩的当然还是看大人物们的演出。本纪、世家、列传,史记就是一部为大人物写就的传记。然而现在看来,如果不是众多小人物的登场,历史走向还真是不好说。

  甘公,观天象而说张耳,使张耳在弃国逃亡后选择投奔了刘邦。

  张负,户牖富人,看中陈平相貌孙女许配给了他,陈平由此崭露头角

  缯贺,汉军连敖,彭城之战中拦截楚军骑兵,刘邦得以逃命。

  随何,汉谒者,彭城之战后出使九江国,策反英布叛楚归汉,楚国多面受敌。

  袁生,汉谋士,荥阳拉锯期间说刘邦出武关,解荥阳之围。

  郑忠,汉郎中,说刘邦开展持久战游击战,楚军后方不稳。

  侯公,说项羽,还刘公吕后,休战议和。

  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旧秦军骑将,乌江边杀项羽,杨喜封侯,五代孙杨敞为司马迁女婿口述垓下、乌江之战。

  陈铎,阴陵农夫。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小人物们生平不可考,星散于大人物们的本纪世家列传之间,有的甚至只匆匆登场一次就又杳无踪迹,无立德立功立言之烦忧潇洒磊落当如是。

  《楚亡》读后感(二):项羽如何走向败亡

  秦朝末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刘邦入关秦朝灭亡,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分封诸侯,天下重新安定下来。但看似平静的态势很快便被打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竟然在短短几年内走向灭亡,给我们留下太多唏嘘感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诗中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这位盖世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李开元的《楚亡:从项羽到韩信》重新解读了这段历史,给项羽的败亡一个特别诠释

  刘邦的崛起

  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范增知道刘邦不死心,为了预防刘邦,把他封为汉王,不过幸好刘邦争取到汉中,为今后夺取关中留下一丝希望

  可镇守关中的是章邯,当时天下将领最有能力的除了项羽就是章邯,要夺取关中需要绝顶军事天才。萧何发现了韩信,并把他推荐给刘邦。韩信的“汉中对”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使刘邦的成功有了可能

  接下来,刘邦采用韩信的策略奇袭关中,击败章邯,成功夺取关中三个诸侯的地盘。接下来的战争中,张良回到刘邦阵营、陈平等一批豪杰来投奔,刘邦的力量迅速壮大。

  我们知道,作为刘邦手下的顶级谋士,陈平善于出奇谋密计,他的很多谋划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却在云里雾里,没有留下具体记录实际上陈平的工作相当于现代的间谍情报工作,所以他给我们的印象才晦暗不明

  诸侯的叛乱

  在刘邦开始计划进攻关中的时候,其他诸侯已经开始叛乱了,最先叛乱的是齐国。天下反秦的时候,齐国就与楚国争夺过反秦联盟领导权,齐国与项羽本来就有矛盾,后来分封诸侯的时候齐国被一分为三,齐国的田荣没有得到地盘,于是最先叛乱,统一了齐国。

  在田荣的带动下,魏国的彭越、赵国的陈馀先后叛乱,协助田荣。刘邦出关后,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 等诸侯先后叛乱,归附刘邦,韩王郑昌投降刘邦。天下形势风云突变,项羽建立的秩序面临崩溃。

  项羽的错误

  之所以发生天下诸侯反叛项羽,根源在于项羽本身所犯的错误。一是项羽失掉人心。当初诸侯反秦的时候,项羽横空出世,巨鹿之战消灭秦军,成为天下领袖。但他坑杀秦军的错误决定成为他一生真正的转折点表面上项羽能号令天下,实际上失掉了关中秦国的人心,项羽因此没有办法在关中建国,只能回到楚国。

  楚国有当时天下名义上的义帝楚怀王,他与项羽一直矛盾重重,项羽杀掉义帝,又在道德失去人心。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项羽让自己在名义上处于不利地位,处处受制于刘邦。

  项羽在东部地区建立西楚国,在地理上又出于不利,因为西部的关中易守难攻,是作为国都的最好选择,项羽受到秦人痛恨无法在此立国,但东部地区易攻难守。项羽为了弥补地理上的不足又拿走了韩国和魏国的地盘,得罪了诸侯,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天下大乱,最主要的两股力量就是项羽的楚与刘邦的汉,所以项羽还有一个重大错误就是轻视了刘邦。要知道,刘邦比项羽大了一辈,老谋深算,项羽又怎么斗得过这个老狐狸呢。

  局势转变

  齐国叛乱,项羽首先出兵平定齐国。就在这个时候,刘邦统领诸侯联军数十万,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项羽西楚国的都城彭城。

  项羽不愧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迅速回军救援,突然出现在彭城的背面,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彭城大战,60万大军远远超出刘邦的指挥能力,项羽3万楚军精锐突击,以少胜多,再一次上演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彭城大战之后,项羽一路追击刘邦到荥阳地区,楚汉之争天平倒向项羽一边,局势的变化让天下很多诸侯又转向项羽。不过刘邦虽败,却因为占领关中和关东部分要地,仍有反击的资本

  《楚亡》一书指出楚汉相争分北、中、南三个战场。南方战场上刘邦策反了英布,北方战场由韩信开辟,中部战场由刘邦率领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在荥阳对决。在此基础上,刘邦又开辟了敌后战场。一开始双方互有胜负,南方楚军占优,中部形势焦灼,北部成为楚汉战争形势彻底逆转的关键

  韩信的作用

  彭城大败后,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峙,由于诸侯倒向项羽,刘邦处于被动。这时候韩信攻占了魏国,为了扭转局势,韩信认为应该开辟北方战场,这样才有机会变被动为主动

  韩信先攻取代国,接着准备从井陉道进攻赵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之战。当时赵军在东,韩信渡河进攻,但是渡河之后,韩信被水列阵,这在军事上是非危险的,因为这样做断了自己的后路。两军交战,韩信的汉军置之死地而后生,赵军后退,营寨早被韩信的另一支军队占领,结果赵军大败,韩信很快占领赵国。

  紧接着,韩信派使者说服燕国归降,又采用蒯通的意见一举攻下齐国,占领中国北方,与刘邦、项羽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但韩信不肯背弃刘邦,所以韩信在北方的胜利成为楚汉战争的关键。

  项羽的败亡

  刘邦与项羽对峙,为了瓦解项羽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陈平本身来自项羽集团了解内情,又在刘邦身边负责情报工作,所以知道项氏集团内部的矛盾。范增之所以与项羽失和,起因就在于他自己拥护义帝,而项羽却杀掉义帝取而代之,两人本身具有被离间的因素

  项羽失去范增,又失去北方的同盟,只好同意与刘邦议和。没想到刘邦出尔反尔,在陈下攻击项羽。接着,韩信、彭越和刘邦的部队在垓下围攻项羽,在韩信的指挥下,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包围之中,留下“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叹。

  经过一路突围,项羽一直退到乌江边山,却不肯过江自杀而亡。最后汉军之中的五个人得到项羽的尸身,全都因此封侯。不过杀死项羽的五人居然都是原来的秦军将校,刘邦收编秦军成为汉军主力,组建的骑兵主要来源就是秦军,追击项羽就是这只骑兵队。

  一代英雄就此落幕,项羽从独自统兵的巨鹿之战开始,一直在丧失人心,所以后来诸侯叛乱,手下将领叛楚归汉,身边的谋士范增也被离间。《楚亡》这本书认为这是项羽失败原因

  虽然如此,项羽失掉人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能力值得肯定,但是他太相信自己了,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从来不肯低下高傲头颅,藐视一切,这才是西楚霸王失掉人心的根源。

  《楚亡》读后感(三):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如果以一晚手不释卷畅快读完为标准,《楚亡》可以算是一部好书。但我读完之后,却发现有营养的、可以反复咀嚼的、给人启发东西并不是很多。总结一下,主要有四点思考

  一是历史观的方面。历史著作最重要的是给人历史观的启迪。本书在序言中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推想”发人深省。这与“历史是任人打扮小姑娘”这种庸俗历史观看似差不多,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以坚实逻辑真实为基础,而后者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目的,对历史进行任意裁剪、编造、掩盖、遮蔽。这种历史观与诉讼上以法律真实为基础的“一切正义都是推断”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回溯历史,都是靠证据逻辑推断有限真相

  二是楚亡的原因。作者尾声中对楚亡原因作出的“失人心者失天下”的解释止于表面,有些浅薄流俗,不能令人信服。失人心是原因,但必须追问为什么失人心,我们会发现那是因为项羽有勇无谋、气量狭窄残暴多疑,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乌江自刎,因此可以说是项羽的性格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但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项羽这种性格是怎么养成的,才能解释其种种行为心理动机。在这里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人的优点有时候正是其缺点,项羽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项羽是不世出的勇将,破釜沉舟、彭城大战等等都是以少胜多经典战例,其在垓下决战之前可谓是百战百胜。这是项羽的优势,但也形成了其难以跳出的窠臼。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形成了路径依赖。这就造成项羽迷信战争和暴力,对合纵、连横等等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不以为意,只会来硬的,不会来软的。岂不知,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迷信战争忽略政治,项羽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

  三是如何评价项羽。历史上都把项羽作为一个悲情英雄来颂扬,而看不起务实投机、鲜廉寡耻的刘邦。加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诗有南宋偏安江南特殊历史背景)这首诗,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我看来,传统中国这种只会道德评价而不作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真的是害人不浅,而且还延续至今、贻害无穷。理性分析,项羽好战、残暴,是破坏性力量;而刘邦务实、重利,是建设性力量。历史选择刘邦抛弃项羽,是历史必然,也是社会之福。

  四是历史总是有着惊人轮回巧合。先是秦灭楚,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成谶。项羽坑秦军、烧秦宫、杀秦王,灭掉秦王朝。但项羽在乌江面对的却是旧秦军的围攻,自刎后尸首被五位旧秦军斩分。这真让人慨叹“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楚亡》读后感(四):Notes

  对本书无特殊评价。但对这段历史一点个人看法,读后笔记一二。

  一直觉春秋战国乃中华历史中最绚烂之一笔。在这个时代里,个体的谋略英勇被最完整的体现。一人一谋即可挽狂澜于即倒,决胜败于未战。

  一、韩信

  总觉历史中的韩信,是个矛盾的人物。

  忍胯下之辱,可见其断事以利害

  提出出汉中、开辟北方战场两大决定性战略,可见其应颇具谋略。

  善用间,可见其应颇明庙堂之幽深,情报工作之重要。

  可断事以利害之人,如何能以恩情回绝项羽自立之建议

  长于谋略之人,如何会因眼前之利而无长远之算计,要挟战败之刘邦以获齐王,垓下战前先待封赏而后参战?

  善于情报用间之人,治军必然严谨,怎能两次轻易容刘邦解除其兵权?

  不解,叹息。

  二、项羽

  最近很同意一个说法“不能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不展开了,可为反例时时自省。

  三、项伯

  项伯未必是一个见财眼看图眼前小利之人物。

  项氏家族利益和项羽之利益本就可能未必完全一体。项羽败亡后项氏家族亦被厚待,可见两头下注的好处

  这可能就是古代世家的生存之道:家族实利和长久生存是行事准则国家和家族个体的命运可以舍弃。

  《楚亡》读后感(五):一个CEO的陨落

  最近连续看了几本关于秦汉的几本书。 《秦谜》副标题“重新认识秦始皇”。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子异还是吕不韦;秦始皇的皇后到底是谁;吕不韦后到底谁成了秦国的丞相,他和楚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他对之后的秦楚间的战争又有什么影响;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吗?作者根据史料中的只言片语,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尽管缺乏直接证据,但是从逻辑上倒也还算说得通。

  《秦崩》、《楚亡》主要写的是秦末到汉帝国建立前的历史事件。书中印象最深的是蒯通劝韩信自立的那一段。当时韩信打下齐国后,成为决定楚汉之争胜负的砝码。项羽派人游说韩信三分天下被拒后,蒯通从分析当前形势到韩信与刘邦关系以及利弊权衡多次劝说,其“观察之精密,分析之透彻,瞻瞩之高远,定策之卓越”,只可惜韩信最后仍未采纳蒯通的建议。其实历史早就诠释了性格可能真的会决定命运,韩信对于刘邦的解衣推食满怀感恩之情,把人性想的太过美好,也没有大的野心。而项羽太过于刚愎自用,缺乏为君的政治智慧。再加上当时韩信和项羽都太年轻(韩信当时只有二十六岁,项羽兵败自刎的时候也仅有三十一岁),结果他们最终都没能斗得过刘邦这个老无赖(秦始皇死时,刘邦已经四十七岁)。

  韩信和项羽都是军事天才,他们可以背水一战,可以破釜沉舟,他们都是国士无双,都有力拔山兮气吞山河之势,但是仍然敌不过刘邦的“分我一杯羹”。从韩信本身特质来看,韩信缺乏决断力,也许凭着他的军事才能也许能与楚汉三足鼎立一段时间,但也无法成就秦皇汉武的帝国霸业。从情感上来说,韩信对刘邦怀有感恩之心不愿拥兵自立,这种情怀值得敬重,只是他错信了刘邦,最后鸟尽弓藏,结局惨了一点。这就像一家本来可以占有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公司,宁可被兼并,甘当下属,只可惜所托非人,最后创始人还被弄死了。

  蒯通劝韩信时所说的“行事果断是智慧的体现,犹豫不决,是成事的障碍。计较毫厘小事,无视天下大局,认识已经清楚而不敢决断实行,更是成事的祸害。”(原文: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牦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时至两千多年后,放在当今的商业社会里,对于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来说,仍然是金玉良言。

  三本连着读,会发现作者行文略显啰嗦,往往一个事件写后,在后面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时同又再重复说明。我本不是学史的,当成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小说来读,倒是不错的。(看完之后又对照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对于秦末的那段史实的描写与上述两书基本接近)。

  《楚亡》读后感(六):楚亡——实在是不太高明

  豆瓣第一篇书评,实在是因为有点闲。《楚亡》看完了,另外两本还没看。单单从书中文字看,赞同@王韧勉所说,实在是“不太高明”。

  说这话,心里还是有点虚的。毕竟自己也没接受过学术训练,随意臧否一本书、一个历史学者,就很有眼拙的可能,或是逾界的危险。

  我对李开元的印象主要停留在2000年的那本书,《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平心而论,水平还是可以的——至少对于2000年而言,绝对不差。十五年过去了,再没怎么听闻过,仿佛惊鸿一瞥,就销声匿迹了。十五年后看,实在未见有什么进步。可取之处还是一样,善于运用理论,创建思路,抽象理论与史论的结合不显滞涩。但从这一点看,很有“历史解释”的能力。只不过这样的范式,在今天已经不能算作高明。问题也是一样,空有提出论断的能力,没有阐释论断的水平。和他的“有限皇权”、“军功阶层”一样,乍一听倒是蛮合直观,但也仅此而已。至于把“失人心者失天下”作为结尾,已经下降到了和千百年来的说书人一样的水平。

  “从终极的意义而言,一切历史都是推想”,论断中透着危险的气息,和“中华帝国二千年之王朝循环...经济社会和市民社会之迟迟难以确立,都不能不追及于马上得天下”一样,宏大的命题不能论证,四处透风。“王朝创制的方式与其创新变革有多大关系?”“光荣革命式的和平更迭就一定优于此吗?”“马上得天下(如唐)的正面作用又该如何衡量?”学术与科普的区别,至少在于接受这样的论断之前,要对这些问题有个初步的回答。

  话说回来,在撰写本书时,作者也许本意便不在学术著作。以这样的标准加以期待,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是这样,那还真让人遗憾呀。

  《楚亡》读后感(七):一些喜欢的内容

  张耳发家——娶了离婚的美人

  刘邦——受吕公赏识娶了吕雉

  陈平——张负赏识娶了其孙女

  “成功的男人背后识人的老丈人。”

  陈平其人,常常是先放火后救火,先投毒后治病,两面三刀,不知是功还是罪,不知是人还是鬼。

  刘邦彭城大败,六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骑兵击溃,一日之间损失近二十万人。可见刘邦军事指挥能力有限,不如韩信多多益善。自彭城之战后,楚汉相持。

  背水之战:赵以为韩信犯兵家大忌,然韩信将士兵置之死地后生,又兵分两路攻其营寨,换下旗帜,赵军溃散,韩信成功。(古战场地点:威州古城下的冶水河畔。)

  刘邦御人:先抑后扬,先辱后赏。(英布,郦食其)

  范增之死:陈平用离间计离项羽和范增,范增怒而辞职,后病逝。范增和荀彧相同,在对待继承大统的方面态度有所保留。“大统神器,最牵动帝王,主公的心结,臣下谋事,对此最要慎重。”

  刘邦被困荥阳,纪信假扮刘邦投降,刘邦得脱,入成皋。

  郦食其:假使其不早死得才尽其用,将与韩信,萧何,张良并为西汉建国四杰。“如此人生,终不免于鼎镬,如此计谋,时不免于脱逸,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项羽欲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感刘备知遇之恩而不从。

  蒯通劝说韩信,他功高震主,必为项羽,刘邦所不容,唯有自立为王而已。“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祸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

  历史事实,真是汪洋大海,挂一漏万之间,留下了有垠无边的探索空间。

  有一江湖人士唤候公,游说楚汉停战,赏赐分文未取,又隐于江湖。

  垓下决战,乌江自刎。

  项羽领军十万与韩信六十万联军于垓下平原决战,十万楚军将士,战死者八万,为项羽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后困守孤城。然四面楚歌,项王领八百壮士,出垓下城,余二十八骑,仍斩杀汉军数十将士,背靠乌江杀敌。项羽不过乌江,仅将乌骓马托于乌江亭长,于乌江自刎,年三十一岁。

  “历史是用残存的史料,复活消失的往事。”

  项羽的失败:人心向背。

  项羽二十四岁随项梁起兵,征战八年。

  韩信二十一岁从军,征战八年,二十八岁被软禁于长安,三十三岁以谋杀罪被杀。

  千百年来,历史成了中国人的宗教。

  孔子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楚亡》读后感(八):楚亡读后

  还记得学生时代,若是遇到作业是写读后感,作为语文徘徊在九十分的我,总是写不出什么字数来,每次都绞尽脑汁的计算着凑够字数,实在想不通那些东西读后会产生什么感想,现在看了点东西要写点什么,不敢写读后感,只写些读后。

  自看过李开元的《秦崩》之后就对他书很有感觉,还特意买了纸版算作收藏,《楚亡》这本,本以为在kindle上已经看过,最近有时间就再看一遍,才知道这本没有看过,花了一个多星期居然就看完了。延续着秦崩的风格,以史为本,在现有史料证据上加上合理推论,让空白的历史有了丰富的内涵。用作者的话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推想。有时候,文学比史学更真实。”读《秦崩》的时候就有感于作者的3+N历史观,史实、史料、史书,史实只有历史当事人经历的时候才存在,事后的回忆都是史料,如史记则是一家之言的史书,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这次看《楚亡》亦有些许收获,对作者史学家的身份也有些许认知,我理解这些史学家是在有限的史料中,去为史实去做证明,可以大胆去猜想历史,但也需要史料、考古文物等去支持自己的猜想。

  我们普通人看历史,大多就是看个故事,很少会去深究其真实性,作者在大历史中去发现小细节的考证方法让看历史的人耳目一新。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如果看到的历史故事本事就虚假或残缺的,那知更替的逻辑想来也是错的不全的。而且看历史最好还是要有古代地图搭配才能更好理解,印象比较深的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实史书并没写明韩信是如何反攻汉中的,但结合地形情况作者发现汉水是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原来西汉高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汉水发生地震,古来贯通的汉水被截为西汉水与汉水两条河,在这之前汉水可以逆水西行靠近陈仓,暗出陈仓的战略,粮草与兵员运输上不会有大的障碍,而汉水截断后,交通运输不畅,这可能也是两百年后诸葛亮五出汉中北伐不成功原因之一。仅韩信出汉中用兵之法就涉及史书失载、地形变化,可能还有其他情形,想要知更替知得准确,可想有多不易。

  以前是知道刘邦反秦起义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但是没有注意到原来项羽巨鹿之战时是二十六岁,死于三十一岁,韩信二十三岁拜大将,二十七岁垓下之战败项羽,死于三十三岁。这两个大将之才,都算英年早逝,论领兵能力,以最后的结果论,当是韩信更高明,基于书中的说法,以可以领军数量来说,韩信与王翦是战国末年仅有的两位指挥过六十万大军的大将,王翦合秦国全部兵力灭赵,韩信则用六十万大军垓下打败十万左右的项羽。但是项羽能统领七八万子弟兵攻无不克,战斗能力不可不说很强,或许如韩信评价项羽,一不能使用贤将,虽然自己用兵勇悍却是匹夫之勇。二待人恭谨有礼,但是却封爵受赏时,刻好的印章迟迟舍不得给别人,这是妇人之仁。算是对项羽的用兵与为人有深刻的认识,算来他在项羽军中应该有两年左右,从巨鹿之战前到鸿门宴。用兵不说,且说妇人之仁,当韩信被以谋反罪夷三族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当初没有听蒯通三分天下的意见,算不算妇人之仁呢?有没有想起蒯通的警语“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再回看韩信项羽年龄,仅二十至三十之龄,就能有如此之功,难道真为天授?他们的军事才能如何能在几年之间绽放异彩,在这之前他们是如何积累经验的?不得而知,作者评论韩信,生于淮阴水乡,最善于依托水势用兵,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无常形,因地而变,几近于道,也只能用道能解说了。

  一般都会记住项羽韩信如何厉害,很容易就忽视了刘邦的军事才能,固然刘邦不如项羽韩信,但实力也仅在他们之下,只是他更厉害的是政治才能,以致容易忽略其军事才能,在韩信之前他也能领兵攻入关中,其实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也是属于前五的。只是年长的刘邦应该更懂人,知人善用,没有妇人之仁,危机时能拜韩信为大将,任其指挥全军,而取胜后能迅速夺其军权,毫不迟疑,垓下之战一年后,二十八岁的的韩信即被软禁在长安,两年后刘邦被匈奴围困也就是白登之围,试想如果是韩信领兵,面对匈奴会是如何结果,后续还会有和亲的故事吗?但无妇人之仁的刘邦肯定知道一旦让韩信再掌握兵权,可能就没有机会收回兵权了。

  陈平,这个阴谋家,作者在介绍他的时候,关于秦末刘邦阵营的英雄人物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评价--“史书记载这些草根豪杰的崛起时,常常提及他们的婚姻带来的幸运。张耳发家,缘于在外黄取了离婚的美人,得助于富裕妻家的资助。刘邦得到吕公的赏识,娶吕雉为妻,得到吕氏家族的鼎力相助,是他出头的因缘之一。如今到了陈平,也是得到妻家的资助而脱贫,奠定了出头的基础。重实利的古希腊圣贤说:天理人情不必细诉,婚姻在于有利可图。古往今来的成功婚姻,多是因缘的互补。贫困孤单的英雄,得到富裕有力的女家援引,最是近便的成功之途。俗话说的好,成功的男人身后,往往有襄助成功的女人。我接着俗话继续说,在襄助成功的女人的身后,常常有慧眼识人的老丈人。人性不分古今中外,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只有彼此找到良配,才能同舟共济。人生多难,成功不易,近在身边,能得女人之助,最合于1+1>2的基本道理,何乐而不为?乐而为之,是有福之人。”虽不敢苟同,但是作者对这些英雄的婚姻也是有独到的见识。想来以前经常听到的类似婚姻就是李嘉诚,应该算这类的有福之人。

  范增之死,作者借用王世贞构筑的范增死前回顾一生的问答,也别具特色,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与杀子婴焚烧秦王宫的问答上。坑杀秦军,范增回答因为秦军降卒心有怨恨,已经有所预谋。而六国的吏民,遭受秦人砍头剖腹断肢破胃,他们复仇泄恨之心也淤积了二百年之久。当年秦军曾经坑杀过四十万赵军降卒,新安之变,赵人最是不可忍。当时,项王意在惩罚首谋,忧虑的话才刚刚出口,将士们已经人人拔剑出鞘,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关于杀子婴焚烧秦王宫,范增则回答秦王子婴,是秦的公子,能够宽赦不诛?想想看,我楚国的先君怀王被秦欺诈客死秦国,楚亡负刍被秦俘虏幽闭而死,项王的祖父项燕和叔父项梁也都死于与秦军的战斗。再想想看,秦灭六国,诸侯王投降后谁能得以保全性命?子婴岂能不以死来偿还先祖的罪孽?秦的都城内外宫室遍布,朝宫巨大而不成体统,离宫都是仿造六国宫室,囚禁六国宫女,完全是用来炫耀秦国威风的建筑,诸侯们能够容忍其继续存在吗?灭秦诸侯各国,各自处理自己的恩怨,谁能加以阻止?两段回答都以逻辑性回答了为何做出坑杀降卒焚烧秦宫的决定,然而逻辑虽通,但总觉的有点问题,两段回答的逻辑其实主体上是一致的,都是因为曾经秦军秦国欺负过六国,六国怨恨太久,所以现在有机会了,就要报复了,都是后验性的找原因,是因果报应的逻辑,逻辑虽能让人理解,但总有一点神秘色彩在里面,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就说明,一个人即使为人善良正直,但若他的祖先犯有过错,那他可能会因为祖先的过错而承担责任,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并非真正的独立之个体,而是历史、环境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个体,所影响与承受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责任,还有塑造我们个体的历史与环境。虽然我也认同因果,但是这种历史因果认知太难,不敢轻信。

  候公说项羽,是垓下之战前,侯生前往项羽军说服项羽释放了太公、吕雉等刘邦亲属人质,作者也引用了苏轼的《代侯公说项羽辞》,有点印象好像高中课本有,然而那时候即使懂一点历史也不懂这个辞的精彩,原来史书并未记录候生如何说服项羽释放太公等的,苏轼就缘于此,而做这篇辞,成为补史名文,古文辞之类的已经不大看懂,但是看作者的白话,侯生能以楚之角度,分析留有太公等人质的弊处,辩论十分了得,让人想到了奇葩说,在不可思议的角度颠倒是非,古之辨士摇唇鼓舌而扰动天下,也大抵如此吧。

  读历史相关的书籍总是比较吸引我,大概是因为故事性比较好吧,我也不求甚解,不会做深入研究,权当消遣,最后以书中几段精彩文段做结吧。

  1. 一位当代的名人曾经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2. 不能不使人惊奇的是,刚刚丧失了数十万大军,借助于沙城暴死里逃生到这里的刘邦,毫无沮丧失望、悲伤悔恨之情,他的心思,竟然都在如何重整旗鼓、改变战略打败项羽之上,不愧为心理素质坚强的天才领袖。类似的历史人物,类似的人生经历,我想到赤壁之战中惨败的曹孟德,当年被迫万里长征的毛泽东。这些历史伟人都是在苦难的磨练中,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韧,他们对于权力的执着和对于最终胜利的自信,都可谓是超凡出众。

  3. 所以说,猛虎犹豫不动,不如马蜂毒刺出鞘;骐骥踌躇不前,不如驽马缓步徐行;勇士孟贲狐疑不决,不如庸人凡夫决断敢行。人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口不言,也不如哑巴聋子以手势示意。以上种种,都是讲贵在决断实行。事业成功难而失败易,时机难得而易失去。时机时机,失不再来。愿足下详查深思。

  《楚亡》读后感(九):从旧人吕马童说起

  读完《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对于李开元先生通过重走历史故地,根据有限史料重新构建历史的能力充满了佩服。对于项羽不可思议的失败,尽在一句“旧人吕马童”中道尽,吕马童何许人也?除了在垓下之战留名和前秦军的身份,他在历史中无其他记录可寻,但是从一句旧人中,可以依稀窥见秦楚两国交好的情形,依稀窥见项家和秦国的亲密关系。

  但是,为何良好的高层联姻未能让项羽争取到秦国上下的支持,反而是刘邦把关中变成了稳固的大本营?为何分到项羽尸首的五名骑兵全部是前秦军战士?其实,只是因为项羽在最声望和实力鼎盛的时刻,巨鹿之战后,选择可坑杀二十万秦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自此以后,项羽便被这奇怪的宿命慢慢推向失败的深渊。

  项羽二十四岁随同叔父项梁起兵会稽,成为楚军副将。二十七岁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主宰天下自封西楚霸王。二十八岁以三万精兵击溃五十六万刘邦联军,达到军事生涯的顶峰。三十一岁垓下战败,亡走乌江自杀身亡。他那短暂的一生,宛如流星划过长空,辉煌炫目,转瞬即逝。

  司马迁总结项羽的一生说,秦末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豪杰不可胜数。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土领地,乘势崛起于里巷民间,不过三年时间,统领六国联军灭亡秦朝,号令天下分封王侯,被称为“霸王”。地位虽然不长久,也是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事情。不过,项羽背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当各国纷纷仿效而背叛他时,他却怨恨不解,不也是自困自恼吗?以功高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见而不师法古人,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自称霸王之业。不过五年时间,国破家亡,身死东城,至死不觉悟、不反省、不自责,大错啊!他宣称“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罪过”,岂不荒谬!

  在司马迁的总结中,明确地指出了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四个原因。一、背弃关中回到楚国,是说项羽不继承秦国西都关中,而是自王梁楚东都彭城,犯了战略地理的错误。二、放逐义帝自立为王,是说项羽不能妥善对待旧主楚怀王,引发以下克上的政治风潮,犯了政治伦理错乱的错误。三、以功高劳厚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见而不师法古人,是说项羽犯了固执己见、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四、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自称霸王之业,是说项羽犯了迷信武力而忽视政治的错误。

  司马迁的总结,写于项羽败亡百年以后,是历史学家整理文献、回顾往事的结论。在项羽败亡五年以前,伟大的军事家韩信曾经精辟地分析过项羽的为人行事,预测项羽将会由强转弱,最终败亡。韩信的分析和预测,见于他出任汉军大将前向刘邦呈述的灭楚战略方策——“汉中对”。在“汉中对”中,韩信陈述项羽必败的原因说:“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臣服诸侯,却不据有关中而定都彭城,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战略地理);项羽背弃怀王之约,以自己的好恶裂土封王,诸侯心中不服,这是他的第二个失误(分配不公);项王将旧主怀王驱逐到江南,新封诸侯纷纷效仿,也都驱逐旧主,抢占肥美的土地,这是他的第三个失误(政治伦理错乱);项王所到之处,没有不摧残破灭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亲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而已,这是他的第四个失误(迷信武力)。

  对照韩信和司马迁对项羽败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从前后贯通的历史视野,补充了项羽固执己见和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在《史记》的其他篇章中,他曾经多次批评项羽不采纳范增的意见和不学习周秦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做了具体的说明[3]。韩信是历史的当事人,“汉中对”是韩信当面呈述给刘邦的灭楚方略,其中强调项羽背弃怀王之约分配不公的过失,是直接针对刘邦被分封到巴蜀汉中而言的,是站在刘邦的立场强调反楚的法理依据,未必是项羽的败因。如果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上看,鸿门宴没有诛杀刘邦,大分封没有对刘邦采取更为严厉的防范措施,比如将刘邦分封到巴蜀而不追加汉中,才是项羽败于刘邦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总结了导致项羽败亡的四大原因后说:在不过五年时间内,项羽国破家亡,身死东城,至死不觉悟、不反省、不自责,还宣称“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罪过”,岂不荒谬!他通过批评项羽的谬误,引出了天意的话题,委婉指出并非是天要亡你,而是另有原因。韩信则简洁明确,他在指出导致项羽败亡的四大原因后说:“从整体上来看,项王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优势容易转化为劣势。”他睿智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的向背是命运转化的决定性条件。

  韩信上“汉中对”时,楚汉战争尚未爆发,项羽携分封天下的威势,手握重兵,坐镇彭城,君临天下,正处在西楚霸王的极盛峰巅。在这个时候,韩信为什么会说项羽已经失去了天下的人心呢?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有所指,指的是项羽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首先失去了秦国人心的事情。他在“汉中对”的后半段中明确指出:“二十万将士,在新安被项王使诈坑杀,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脱逃,秦人怨恨这三个人,痛入骨髓。如今,项王以威势封三人为王,得不到秦人的拥护和爱戴”,换来的是秦人的背离和仇恨。

  《秦崩》中写道:

  新安坑杀降卒,使项羽失去了秦国,断绝了项羽入关以后在关中立足的可能。新安坑杀降卒,埋下秦国人民仇恨项羽的种子,使秦国军民从此敌对项羽。二十万秦军被坑杂于新安地下,数百万敌对军民被人为地制造出来。在尔后的楚汉战争中,秦国军民死心塌地跟随刘邦与项羽血战死斗,关中成为刘邦稳固的根据地,秦人秦军成为汉军的主力部队,归附刘邦的秦军将士们最后追击项羽至乌江岸边,将项羽分尸斩首,种种曲折历史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里。可以说,新安坑杀秦军降卒,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误,是项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失败的起点。

  决定性的错误往往是后续一系列错误的开端。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使项羽无法在关中生根立足,不得不放弃秦国,回到彭城建立西楚。回到彭城的项羽,不得不驱逐已经定都彭城的楚怀王,由此而失去了拥戴怀王的楚国旧臣的人心,促成陈婴和吕青等人后来纷纷离去,也埋下了与范增决裂的种子。项羽在彭城,远离三秦蜀汉,为了弥补地理上的不利,他吞并魏国,将魏豹分封到河东,又将韩王韩成杀害,有意吞并韩国,由此失去韩魏两国的人心,不但促成魏豹背楚,彭越生乱,也促使张良与韩王信死心塌地跟随刘邦,又为自己制造了新的敌人……

  项羽国破身亡的命运,决定于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楚国众叛亲离,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盟国,不得不孤军与诸国联军奋战。垓下之战,指挥联军击败项羽,决定项羽败亡命运的人,正是预言项羽必败的韩信。伟大的韩信,他自己就是从项羽身边离开的人,而且是造成项羽命运转变的关键性人物,他认为项羽必败,“失人心者失天下”,不但来自于他的睿智,也来自他亲身的体验,可谓是历史的至理名言。

  《楚亡》读后感(十):人杰,鬼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凛然凄婉! 士为知己者死。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之围,豪情悲壮! 大势已去,霸业不就。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的天下。 民心到底是什么,孔子说民心就好比那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形象而又贴切。昨日上班,戴在手上的手串突然绳段,一颗颗珠子蹦哒蹦哒地洒落一地,我不由得一愣,原来绳子被珠子磨损掉了。民心犹如手串之绳,手串好比君国,有绳子的存在成就了手串,如此而已。项羽,抱得美人成就不了霸业。

  我不由得想。

  刘邦抓了虞姬,就像项羽抓了刘邦一家老小一样,以此来要挟项羽。项羽顿时火冒三丈,怒发冲冠,不失一切代价亲自带领楚军骁勇之精锐骑兵,出其不意直捣刘邦中军大帐,顿时汉军大营火光冲天,惊吼四起,刀光剑影,刘邦只得落荒而逃……

  项羽寻得虞姬时,只见虞姬躺在暗红的血泊当中,尸身已经逐渐冰冷。原来虞姬听说项王要来强攻刘邦大营,为了不拖项王,免去其后顾之忧,已自刎而亡。唯有留下其一缕青丝,当做剑穗常伴身旁……如此凄婉而悲壮又会流传怎样一段佳话呢?

  女为悦己者亡。

  然而,历史永远没有假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楚亡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