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0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10篇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是一本由[西]胡安·卡纳莱斯(Juan Díaz Canales) 文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一):张力十足

  第一次把一本欧洲漫画捧在手上。可以说这本书一下子改变西瓜君对于欧美漫画粗线条的认识。这本薄薄漫画书里,细节丰富地叫人目不暇接。硬朗但不粗糙,是西瓜君给出的评价。

  说起这本漫画最大的特点,那自然是里面出现的所有人物都以动物的形象出现。黑猫侦探,黄狗警察。这不仅仅是卖书的噱头,也是让性格的表现变得容易的巧妙手段。说起来,这一点上和传统中国戏曲里的脸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在戏剧评论界脸谱化一直是充满争议的存在。做得好,是对性格的渲染;做不好,便是对性格的禁锢。而这本《黑猫》可谓是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脸谱化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叫作者不着笔墨的让那些只出现了三两页的配角全都鲜活起来。沙皮狗花匠,猪头酒吧老板,犀牛保镖,黑猩猩拳击手,狐狸警探……这一众在大都市里挣扎着活着的小角色,都叫人觉得他们就活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生命中曾几何时有过一面之缘的故人。

  :以后看漫画书果然还是要看纸质大开本的,那种张力非电脑屏幕前的我们所能体会的。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二):减掉的一星给翻译

  终于,我要开始叨哔《黑猫侦探》了……你们打伞哈~

  作为《Blacksad》铁粉,简中版是一定要买的。第一时间到手后翻看:那大开本、那厚封皮、那印刷质量,出门拿手里众人侧目,倍儿有面子!“全五星好评,下次还来!”然后直接放架子收藏了。

  昨天闲来无事,取来细读。读罢是什么感觉呢?打个比方吧:前天喝了一碗稀饭,然后今天有人告诉你:‘那天那碗饭里有老鼠屎……’恶心不,想吐么?晚了。

  最初查着词典把黑马版读完了。然后对编剧胡安?迪亚兹?卡纳莱斯(Juan Díaz Canales)非常不满——漫画么,剧情又能复杂到哪里呢?对/旁白也就那么寥寥几句。这家伙刷存在感也没有这样的,简单几个词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内容,非得搞一些高深拗口的单词和句子结构。给人一种装腔作势、装X矫情的印象,与出色的作画在气质上简直太不搭了。虽然我读的是英文并非原版,不过风格应该是不会差太多的,读过中文版后也印证了判断。当然,编剧这样做或试图利用有限的文字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即便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认为其也是不成功的。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翻译。本以为中译本会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对原版的这个问题做适当的纠偏。很遗憾的,没有。而且完全是对照直译,缺少意译和润色。这位译者的水平(或者诚意)我严重怀疑。在此列举阅读中随手拍下来的例子,以对话框为单位:

  [08页]“正因为人无完人,纸上谈兵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我愚钝,这句话啥意思到现在也没理解。然后请问用“纸上谈兵”来形容“爱情”真的合适么?)

  [09页]“外面的世界里,藏着一名身负至少两起凶杀罪名的凶手:他谋杀了一条性命,同时也扼杀了我的回忆。”

  (长单句定语太多难道就不能拆分断句么?改为这样是不是更好理解一些呢:“外面的世界藏着一名凶手,他身负至少两起罪名:谋杀了一条性命,同时也扼杀了我的回忆。”)

  [10页]“我来是为了娜塔莉亚。我在调查她被杀一案。我需要一个突破口。”

  (我的这个时候,我真想用我的拳头打我对面的让我不爽的译者一拳。)

  [11页]“我没什么可说的。很久之前她就把我给炒了。她说不需要我了,她有自己的保安人员。”

  (同上)

  [16页]“是谁,在我陷入沉思的时候,用犀利的目光刺穿我的背……”

  (情诗?)

  [16页]“这家伙演‘开膛手杰克’演得非常入戏。表演很出色。所有的一切都天衣无缝,包括最终将湮没他行踪的浓雾。

  (演、演、演,还有最后一句读起来有没有感觉很怪?)”

  [17页]“我不应该轻敌的。这家伙原来是个才思敏捷、对答如流的戏子。”

  (这句话送给编剧和译者:不会用成语请不要胡乱拽好吗?)

  [27页]“拳头揍在他们身上就好比一拳打到了墙上。”

  (两个问题:‘拳’的重复使用,‘拳头’不应该作为主语。)

  [29页]“湿冷浸透骨髓。接下来斯米尔诺夫自然会趁火打劫,把我吃干抹净。面对如此‘光明’的前景,我又睡着了。”

  (不能忍了:译者,你确定是在充分理解这句对白的基础上译出来的吗?不会用成语请谨慎一些好吗?)

  [31页]“所以我出局了。但是你还没有出局。所以我想跟你做笔交易:你负责干掉行凶的人渣,我负责尽全力罩着你。”

  (所以我要崩溃了。但是译者还没有崩溃。所以我想跟译者做笔交易:译者负责让所有读者崩溃,我负责掏钱买这个糟糕的译本。)

  [32页]“突然,我打了个哆嗦……一种奇怪的感觉袭来……”

  (当然,‘打哆嗦’是可以这么用的。但‘哆嗦’主要还是用作动词,‘哆嗦了一下’是不是更好呢?)

  [36页]“目睹一个人死去从来都不是好事,更别说那个可怜的家伙了,被他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致死。”

  (目睹一个人死去从来都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更别说那个被他用那么残忍手段折磨致死的可怜家伙了。)

  [39页]“高到斯塔托克大厦顶层。那里坐落着全市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的办公室。”

  (‘坐落’一般是指土地、建筑物位于某地,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39页]“这个人的特权大的没边,节操完全没有下限。”

  (译者,你的节操也完全没有下限。不要试图用时效性过强的网络用语来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44页]“哎呦喂,这些话对你们半点好处也没有,相信我。”

  (这句话出自警察局长之口。译者你确定他说的是‘哎呦喂’?)

  实在不想细究,略一打眼,大概就是这些翻译上面的问题。全书加一起一共能有五百字?反正读下来就觉得这么优秀的漫画,被翻译完全毁了。

  中译本还有三个小问题再说一下:

  1.内封黑底上面倾斜的“BLACKSAD”字体有问题,完全没有做出有质感的效果。

  2.书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变色龙。编辑可能对变色龙的形象比较模糊,那个人应该是一种蜥蜴。所以书腰上的“变色龙打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比如“狼口公墓”这样的文字招牌类画面,没有修改原画,而是在角落用星号做了注解。这样做非常好,保持了原作的完整性。但是20页的“鬣蜥酒吧”为什么要用违和的汉字做替换呢?在这方面到底有没有一个规则可循呢?

  爱之深,痛之切。可能我太喜欢这部漫画,对其一点点的瑕疵都无法忽略。中译本在装帧、印刷上其实非常出色,只是希望如此优秀的作品,不要被个别的部分抹杀了其他人的努力。

  以上。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三):一只帅到爆的黑猫侦探

  他面容冷峻,他胆识过人,他肌肉结实,他身手矫健。可惜,他不是人而是一只猫,是一部系列连环画的主角。如果换到好莱坞大片里,这位猫侦探就是硬汉那一波的。在我看来,如果把《黑猫侦探》系列连环画制作成电影,那绝对是值得期待的。为啥?九条命的冷硬派私家侦探、随处风流却死于非命的美丽女影星、深夜墓地里的玩命打斗,还有一众形象特殊、气质出众且性格独特的动物配角,得,一部好莱坞大片出炉了。

  虽然,作为连环画在视觉效果上肯定干不过宽银幕大片,但好在还有经典的对白和细致入微的描绘。

  故事从一桩凶杀案开始。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早晨,黑猫侦探在案发现场看到了旧情人的尸体,——当然,这是一只美丽的女猫。她是当红影星,有着和常任一样的烦恼与不安,也有着演艺圈女星普遍具有的虚荣、轻浮等弱点。找到杀猫凶手并使其付出代价,就成了猫侦探眼下的任务。如果你对好莱坞大片极为熟悉,那么这故事的结局,料你也不会猜错:凶手被毙,大侦探为旧日情人报了仇,正义得以伸张,啊,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只是,这漫画里都是动物出场啊,可为嘛他们西装革履的,不仅打扮的和人一样,而且就连脾气秉性也与人类无异呢?我倒觉得,在有些时候、有些场合,人与动物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比如被嫉妒、仇恨充斥满心的时候。就好比故事里的那个“斯塔托克先生”(这应该是一只蜥蜴吧),因为嫉妒而杀了情人以及情人的情人。动物不知道“情杀”是什么,但人知道。这部连环画,不过是把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场景搬到了动物世界。而“以动物喻人性”最成功的一点便是,故事里的每一种动物,都根据它们的动物属性被设定了一个身份。

  比如,我们经常说猫咪是娇媚可人、惹人喜爱的,连环画中的女猫娜塔莉亚(即被杀害的当红影星)便给读者一种既风华翩跹又轻薄浮夸的感觉。还有一只叫杰克的大猩猩,他被设定为一名重量级拳击手,而他的相貌和身型,确实也与这个身份设定很搭。而那只黑猫侦探,就真的具有猫一样的神秘、敏捷和大难不死等特性。一边读这本书时,我就一边在想,这帅到爆的黑猫侦探如果真的是个男人,必定会有众多女性倾慕不已,不仅帅而且还冷硬兼柔情,对旧情人都这般的怜惜。若是这些故事真的搬上银幕,情节肯定会这样发展下去吧。

  如果真是这样,那未免就太套路了。虽然故事性显得略弱,可这是连环画啊,画风赞,就足以弥补故事情节套路化这一弱点了。我不懂绘画,也无法用一些绘画艺术上的专有名词来评论画技。只是很喜欢这浓重的色彩基调,在某些地方的夸张画法(如电影公司老板泽努克用力握断铅笔的那部分)真的很传神。

  最后,期待这些故事能制作成动画电影,我肯定会成为这位帅爆了的黑猫侦探的拥趸。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四):有良心的人才会有这种烦恼

  仅仅因为书的名字以及介绍,我就毫不犹豫的在图书页面点下了想读。当拿到这本书之后,我迫不及待的读完了第一遍。我之所以用读,是因为我第一遍确实是只看了文字,我想要先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再细细的品味它。

  这是一个说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私家侦探的旧情人被杀了,他成功为她复仇;但是,这又是一本不简单的图书:每一只动物的选择都恰如其分,每一句台词都不拖沓。

  我仔细的看了四遍之后,才觉得我可以开始评论这本书了。因为每看一遍,我都觉得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被发掘,再看一遍,再看一遍,再看一遍,直到能够将自己所有的感觉组织起来。

  除了动物的选择精妙以外,故事的台词也很精简,并且恰如其分的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第一句的开场,就以侦探的口气道出了这个故事的背景。每一个角色与主角交锋时,剧情就被推进至下一个段落,这种紧凑的剧情,让人想一口气读下去,丝毫不拖沓!

  除了独白的精简,让人感受到舒服的还有故事插图的影视感。如果要拍摄成为一部动画片,大概是不用再重新画分镜脚本了。而在表现回忆的时候,插图作者选择了使用灰色作为基调,甚至在回忆血腥场面的那一段使用了暗红色的调子,很具表现力哦!

  而故事在结尾的时候,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有良心的人才会有这种烦恼。”这句话在故事中出现了两次(至于是哪两次,你们还是自己去书里找。),由完全不同的人说出口时,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感情。正巧切了书名——阴影之间。在阴影之间,也存在着正义,只是这正义会成为有良心的人的烦恼。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五):谁又能完全摈弃过去而活着呢?

  黑猫侦探,不是黑猫警长,光是在前期宣传的时候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漫画就先说里面的画。画风硬朗细节传神,毕竟绘画作者曾在漫威和迪士尼工作过,漫威整体明朗刚强的风格,加上迪士尼细节表情动作的夸张传神。不说剧情,光是原画都会让人爱不释手,心情澎湃,很有收藏价值!另外,画色彩也很棒,色调随着剧情而发生改变,没有音乐,却根据色调能脑补出音乐。各种场景细节非常考究,各个场景画画超出教科书水准!

  另外剧情很紧凑,没有多余累赘的情节。侦探为旧爱复仇,挑战权威。追查真相之路曲折凶险,不断激起读者的兴趣。拿到手之后我已经看了第三遍,还是很喜欢!!!

  题目是书中台词,看到就自然知道在哪里啦!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六):这个黑猫有点酷!!真的酷!

  今年最想看的一本漫画,拿到书的时候可以用一蹦三尺高来说,对于半个艺术生来说,这样的画风简直是各种小清新蔓延的现在一股清流,黑暗的画风,当中缺不失画面中有明快的色彩。与其说是一本漫画,我更喜欢把他当做一本电影的分镜来说,紧凑的故事情节,画面的色彩随着故事的发展,忽明忽暗,那种感觉就像看电影时候画面的切换。整个漫画中的场景让我带入了一种随着黑猫的脚步,走入这个案件的感觉。

  说起这个作者的画风就要从这个作者的从业经验就可以看出,成熟的动画电影画风,曾经从事于漫威制作漫画,然后在1993年又在巴黎迪士尼法国分公司就职,远景,近景的切换,黑白色系和彩色系的画风随着故事的推进,恰到好处的切换着,也难怪才能从漫画中有 一种看电影的感觉。我说一个小小的看这本书的方法,你可以放几首老歌,《Por Una Cabeza》、《Here with Me》,那种复古的,富有磁性的声音,可以让你更好的带入这本书中。浓郁的复古画面,会让你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这只黑猫让我感觉有种李昌钰和卷福的智慧,又不失007的浪漫。女主喵是一只美丽,性感的电影明星,我不会告诉你们,女主的样子真的很像漫画版的Rihanna,她风情万种,是上流社会的名媛,流连于各种上流人士中。黑猫侦探也与她有过一段恋情,可惜只是昙花一现。直到多年之后,夕日的旧情人以一具尸体的样子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时隔多年,侦探还是爱她么?答案是肯定的,可是随着案情的深入,作为有职业道德的黑猫,对杀害女明星背后的势力,有了更浓厚的兴趣。面对自己的内心,和邪恶的势力,是用一种什么方式去面对?因为书是一册,还给读者留了悬念:这是一片弱肉强食,人兽难分的丛林,我走上的这条道路,位于人生最阴暗的一面。

  故事我不想剧透太多,因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好好去看多遍的一本漫画书,有内涵,有深度。我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画面的处理的小细节。

  作为一部一黑暗色系的漫画,中间穿插的明快的画面感就尤为吸引人。那是黑猫和女主相爱的桥段(我不会告诉你们,有羞羞的镜头呢)在鲜花的衬托下,女主在黑猫的怀里就像一个普通的美丽的小女生,褪去了明星的光环,有不安又烦恼,有恐惧。脑洞特别大的我,曾经有一瞬间有一种女主的故事感觉像是玛丽莲梦露错觉。真是让人着迷又让人惋惜啊。

  下面一个是黑猫的上司,斯米尔诺夫狼狗。在这个案件背后,是一股巨大的势力,在他们阻止继续查这个案件之后(恩,总是有邪恶的势力出来阻挡正义的势力,这样的梗是每个都有的),可是代表正义的狗警官,说了让我最崇拜的一句话:我希望看到这个公正的时间,希望这样的世界里,即便有强权者也要被犯下的错误付出代价。咳咳,说到底,我这个人还是很天真。

  你们有没有被一秒变成狗警官的脑残粉,没错, 我当时深深就爱上了这只表面有些冷酷的,高大威严的狗警官。他面对这亦正亦邪的世界,还是保持内心的坚持,正直,睿智。简直是狗狗界的良心代表!

  这本书好看的地方,值得推敲的细节太多了,画面的细节,故事的引发的思考,绝对是一本可以多次阅读的好书!!!!!!

  :拆分出来看真的不过瘾啊!!!!!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七):浮华盛世背后掩藏的罪恶

  看这本绘本的之前,我特地搜了1950年的纽约,度娘是这么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的经济再次繁荣成为世界领头城市,联合国总部建成,奠定纽约政治中心影响力,抽象表现主义崛起使纽约超越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我们几乎可以用强大、文明、繁荣等等一系列词去形容,真真是一派浮华盛世。而“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也在这个时候盛行,物欲横流、权力腐败、种族歧视也在1950年的纽约同时发生。黑猫侦探的故事正是融在这样的大背景里。

  绘本的画面感很强。无论是氛围、色彩、构图,都很像是电影的分镜头。开篇第一幕是一幢似乎笼罩着阴影的大房子,“有的清晨,吃下去的早晨……”,这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从故事人物的特写、到画面的构图布局、到随着故事发展、人物心理变化而改变的场景氛围、色调,都十分到位逼真,让读者最短时间获取全部的信息点,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旁白和注解。

  人物设定也很赞。几乎每一个角色的动物属性都配合的恰如其分,美丽妖娆的猫小姐、猥琐胆小的耗子、力大憨厚的大猩猩拳击手,冷血无情的蛇boss等等,贴切形象、跃然纸上。唯一跟我们认识有出入的喵星人与汪星人,在画里的冷硬形象,也让人觉得很搭,毫无违和感。

  而绘本里讲述的案情则无太多的新意,破案推理以及悬念设置来说,也无多大的亮点。在我看来,我们的冷硬派黑猫侦探,想侦破、真正存疑的是1950年的纽约这座谜一样的城市吧,而血腥的案件、掩埋在浮华盛世背后的罪恶,也只是这城市的一部分。

  一部作品,一旦被赋予了时代的印记,一切都会变得深邃起来。书里,乐手弹着吉他在唱:“我在墓地游荡,这世界彻底疯狂。我与幽灵为伍,聆听他们唱着我的哀歌……”这似乎成了故事的总基调。著名女星离奇死亡、编剧莱昂毫无声息地被杀害、专业打手公然暴力威胁、蜥蜴和耗子自食恶果死去等等都显得格外荒谬,罪恶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但放在这样的城市里,似乎一切也变得合理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黑猫侦探、黑背犬警官他们维护正义的手段,恰恰是以暴制暴、以权力对抗权力。所有的一切的都并不光明。似乎也对应着题目——阴影之间。

  绘本的最后一幕,城市霓虹闪耀,行人形色匆匆,车水马龙,那些命案、那些罪恶,似乎都从未发生过。我们的硬汉黑猫侦探一抹孑然的背影,行走在这座浮华而罪恶的城市。他说,“从此,我成了这个世界的囚犯……我走上的这条道路,位于人生最阴暗的一面。”这样的画面,会让人错觉这是一部大片末尾的镜头,留下男猪脚的背影。预示着一个故事结局,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序幕。

  人生那么长,谁又能自我标榜有节操呢?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黑或白,我知我也是这世上的一个邢囚,我知在这繁华人世会遇到很多的险恶,但我会在阴影之间,坚守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ushii记于2015年7月9日晚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八):这世间的侦探,没有一个能容忍自己的风衣被毁!

  这是一本成人漫画,不适合儿童阅读。【并没有暗示有工口情节】

  当然任何一个拿到实体书的人都不会对此有所误解,精致老练的黑色镜头,色彩丰富的立体质感,雅痞油滑的硬汉侦探,以及死亡爱情现实种族立场等漫画背后的内容。【纸张太好了,我舍不得留下指纹或者汗迹,带着手套看的,是珍藏版。】

  之前看的网络的版本因为像素方面的原因我一直以为是油画材质的,拿到书以后发现是水彩!是水彩!那个画功啊!你除了跪舔没有别的想法!一丁点都没有!

  这是一本默片电影,绝非漫画能概括。

  我大学期间在网上看到过英文版本,当时就奉为绝作。

  油画质感的水彩作品+雷蒙•钱德勒硬汉系侦探+动物庄园=BLACKSAD

  绝佳的电影镜头,浓重的色彩基调,勾勒一个硬汉侦探铁血柔情的生活,描绘一个动物形态黑暗现实的社会。

  这是一本精短小说,画作的精彩不压文字的精妙。

  每一个角色,小人物,临时演员寥寥几笔,我们便了解到其性格其地位其立场。主人公BLACKSAD则经典台词不断,绝妙吐槽不停。就连旁白!背景语!都十分精妙。

  故事性第一部是算稍微弱一点的,但是后面基本的故事性会更强,同时我觉得画工完全弥补了故事性的不足。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的略有失色。但是还是感激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

  期待下一个故事。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九):极黑的Hard-boiled panther,独一无二的浪漫

  我们是见过了许多名侦探,坐在安乐椅里娓娓道来的,手持放大镜遍察蛛丝马迹的,带着猎帽含着烟斗摆酷的,更有奇妙者,穿着一身晚礼服优雅神秘的,摆着一张臭脸主业卖书副业驱鬼的,蹲在沙发里怎么吃甜食也不会发胖的,人生目标是变成节能产品结果不小心陷入玫瑰色人生的,看上去是小学生实际是死神的……显然,作者们在创建属于自己的侦探时一定是倾注大量心血,侦探是作者的缩影,是读者的期待,是整个故事罪与罚的引导者与裁定人,是特定时代整个人类社会精神风貌的缩影——说侦探是侦探故事的灵魂毫不为过。反过来,一个故事是否出彩,当然很大程度取决于侦探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单从这一点近乎武断地来看,《黑猫侦探》系列无疑是成功的。

  我们当然也见了许多侦探小说、漫画、动画甚至插画的形式,日常的,本格的,变格的,新本格的,超本格的,后现代的,科幻推理交叉的,以及毫无推理却硬说是推理故事的……这其中,“冷硬派”三个字自然是如雷贯耳。即使你和我一样,并没有涉足太多雷蒙•钱德勒或劳伦斯•卜洛克的作品,在听到Hard-boiled一词时,依然能想象到灰蓝基调的钢架、笔直射向地平线的铁轨,上世纪50年代的繁华及灯火辉煌背后的黑暗巷道,枪、匕首与致命的追逐,烟、烈酒与肮脏的交易。你依然能在这类故事里看到那个经典形象,一袭暗淡却不失威严的风衣,一对肌肉紧实的臂膀,一张饱经风霜的扑克脸,以及那坚定不移的眼神。孤傲,严峻,残酷但不得不继续前进,混乱,纷扰,迷茫却不可不执著,这是冷硬派侦探故事独有的魅力,一旦入了戏,读者的灵魂马上会被紧凑的情节吸入字里行间,再也无法全身而退。虽然知道主角总该会化险为夷,在最后一刻逆转,或侥幸逃脱,但看的时候仿若过山车一般,随着人物的行动不时倒抽冷气,这,还是冷硬派的魅力。不用担心莫名的诡计,不必太过在意琐碎的伏笔,取而代之,顺藤摸瓜的行动至上原则替代了家访混搭演绎的静态陈述,在阅读时不仅不觉阻塞,反而增加了代入感,这,仍旧是冷硬派的魅力。

  再来说说人的动物化。这其实是个过大的体系,根据人的动物化,究竟能细分到何种程度,每种程度的代表形式,每类形式产生的艺术效果……一路想来只能悲叹自己不是专业对口,无法触及真相的核心。但我们都知道,从神话时代起,人类就喜欢把动物使用在每一种艺术形式中。动物与人的艺术联系里,程度较弱的是将人比作动物,这或许源于古老的图腾崇拜或氏族起源传说。进一步,人兽混搭的故事,又以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分为趋善或趋恶的,我能想到的一个对比是古埃及的神有许多是人兽混搭的,例如荷鲁斯和阿努比斯。还有地中海神话圈的潘神,北欧的人鱼女皇。再后来,人类似乎越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独特,人兽逐渐丧失神性,反而倾向于怪兽化,例如塞壬海妖,弥诺陶洛斯,半人马,直至近代的狼人、熊人,似乎人性中渗入兽性反倒变得糟糕,是不纯粹的象征。程度更强的形式,是动物的人化,其中又大体可总结出两种,其一常见于童话、寓言,即动物依旧有着自己的习性与生活,只不过动物之间能像人类一样进行对话、动物和人也能进行必要的交流,三只小猪,大灰狼,龟兔赛跑都是这一形式,就好像人类将自己的行为投射到动物身上,达到更强程度的比喻目的。另一种形式则最强,即仅遗留外形特征的动物故事,这一类故事常常伴有强烈的暗喻色彩,动物们走上大街,长出人的四肢、躯干,做人类能做、会做的任何琐事,度过人类的一生——却顶着一头野兽的头。这一类的代表自然是《动物农场》。有趣的是,在侦探故事方面,最后一类的作品竟还不少,黑猫警长和鸭子神探都是童年回忆。

  开篇写了颇多似乎不对题的段落,现在一句话总结,《黑猫侦探》正是一部以动物人类化技巧表现的冷硬派侦探系列漫画。当然,这么一来,这个系列先天就拥有多重的表现优势。首先,全篇弥漫的冷硬气息几欲夺框而出让人仿若身临其境,看着背景灰暗的高楼,乌云密布的天际,茫然徘徊在街头的路人,就好像是耶茨笔下会写出的那些细腻的段落;其次,以不同的动物形象塑造角色,天然省去许多冗余笔墨,老鼠和蜥蜴先天让人不适,透着狡猾,猩猩和野猪则激发出一种鲁莽、冲动又轻浮的成见,犬类散发着固有的忠诚、老实的印象,猫科动物则有其犀利的风度。可以说在尚未开卷之前,光是预览几幅插图,你已经能嗅到不同角色的“气息”。当然,作者这么讨巧并不是单纯偷懒,从逐渐递进的剧情里能感受到,以兽喻人的精妙。最后,当然要回到故事的灵魂——侦探身上。光看书名,你会误以为主角是一只狡猾又讨巧的猫,猫总是给人孤立、自若、游刃有余又高傲的形象。不过,若翻开书读上几页,你就会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个侦探很“硬”,这里的猫并不是家猫或野猫,而更接近“大猫”,严格来说是黑豹。正如文中主角自嘲的一句“都说我们有九条命”,这只大猫的确是百折不挠,只要抓住一丝线索就毫不放松。如果只是如此,又不免单调。于是,在作者巧妙的布置下,我们还看到这只大猫多情的一面,风趣的一面,冲动的一面,以及像个大男孩一般稍显幼稚的一面。黑猫原名Blacksad,黑到极致的悲情,似乎注定这个系列逐渐沉重凶险的路线。译成墨萨德,多了一丝文趣,显得不那么悲苦。最后,当我们合上书,会发现自己已经爱上这个角色。作为系列第一部,墨萨德似乎正陷入愈发黑暗的深渊。最后一幅图,走在朝阳初升的大道上,他的内心和周围隐隐缭绕的雾气一般,对自己的前途抱持怀疑。但注意看,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裹足不前,而是一点点试图向着未知迈进。我就是在那一刻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喜欢这个侦探,知道未来无论有任何艰难险阻,这位硬汉,不,应该说是猛兽,都能挺得过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黑猫侦探》是一本成人漫画,因为里面也有不少并非儿童不宜,而是儿童理解稍微困难的部分。当然,尔虞我诈的反派们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但是我倒觉得这本书会讨孩子们喜欢的。毕竟,每个儿童都有一段渴慕英雄的时期。即使我们现在长大了,世故并熟稔,还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痴呆地笑,彻底地哭。那时,童年的我们会穿越时空跑过来附体。读这本书时,我也在某些地方笑,另一些地方紧张、焦急、愤怒,在某几段对白时感动,好像某种东西又在体内蠢蠢欲动。我喜欢墨萨德,正在于他兼具了成人的狡狯,侦探独有的锐利,以及孩童的纯真。作为系列的第一部,故事并没有因为人物的登场展开缓慢,反而有条不紊,正序里穿插着回忆与推测,以墨萨德为第一视角进行叙述,每一次的线索都在最后一刻引出新的脉络。全书开篇以一起女明星的死亡事件为引子,逐渐发展为一起牵涉上层黑幕的重案,甚至警方都无力涉足。墨萨德孤身展开行动,开始与未知的黑幕进行不懈的周旋。最后,结局干脆利落,戛然而止,让人迫不及待开始期待接下来的冒险。与许多因为过分强调计谋及叙述结构而导致意味不明的侦探故事相比,《黑猫侦探》系列回归经典风格,反而给人久违的畅快感。

  我想,一股黑色的旋风正聚集着能量,蓄势待发。以野兽的姿态展现人类的境况,以冷漠的笔触勾勒世间的温情,以侦探的名义追寻真相的意义,现在我可以肯定,这些,就是墨萨德系列独一无二的浪漫。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十):然而并没有题目

  拿到实体第一反应是,卧槽下次买书要注意一下尺寸了,一直脑补巴掌大的漫画本,结果入手之后是标准菜板大小。。。。。

  之前觉得中文版应该译成《墨萨德》或是《侦探墨萨德》或是《黑猫墨萨德》或是《黑猫墨萨德是个侦探》或是《侦探墨萨德是只黑猫》,嘛,总之《黑猫侦探》虽说简洁贴切,但总会让人想起那部童年经典动画片。。。。。

  口白的风格给我一种三渣的感觉,类似《贩罪》,用冷酷的言语切入世界的阴暗面,偏偏所表达的价值观都是你不得不认可的,你所处的世界就是这样,光与影并存,你所能选择的,同流合污地融入,或高傲地特立独行。警局里还有一帮古道热肠的探员这点倒是蛮意外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墨萨德少了点孤胆英雄的感觉,话说。。。。。并没有觉得黑猫特别特别帅啊!!!某些神态好弱气!【表揍我

  咳咳,所以期待下一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猫侦探 I:阴影之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