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3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10篇

  《不疯魔,不成活》是一本由[美]刘墉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一):长大,大概就是不再害怕以前害怕的东西

  我对刘墉没有什么好印象。因为这个名字多次出现高中时期语文阅读题中。那时,也许是受奇怪学习压力影响,即便是再漂亮文字都很难体会出来其中的意趣。所以,刘墉,毕淑敏龙应台,等等,都是被高中语文阅读题毁灭掉了的形象,在我心中再也难好起来。于是,他们的作品也总是让我敬而远之。但是,随着走出高中,我又在学习生活中一次次与这些名字相遇。

  机缘巧合,我在同事那里看到了这本书。于是借来看。看过之后,曾经那个令人厌恶的阅读题文章作者形象见见褪去,留在脑海中的是一个痴迷于绘画勤奋聪明坚韧有趣文人形象。之所以说是文人,是因为刘墉先生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些特点。能写绘画,在生活苦难面前保持一颗谦逊的心。

  最打动我的当然还是在台湾生活的儿时印象那些部分。我对台湾地区文化一直有着谜之喜爱。而刘墉先生在绘画中给予的文学性、叙事性的东西,又那样的鲜活有生趣,更加让人感觉生动可爱

  有人说,刘墉就是个写心灵鸡汤的人。观其文字,特别是书中所载23则絮语,的确有鸡汤味道在里面。但是,能写出鸡汤的人,往往是真正经历过苦难悲痛的。而读鸡汤的人,往往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而只能从别人在苦难后的开悟中获得一些借鉴。因此,三不五时地在遇到困难时,来点鸡汤,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鸡汤多大的效用未必有,但也不会起到让人反社会恶劣后果

  书本很薄,很好读,插画也很精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篇幅所限,绘画中有趣之处不能清晰毕现。

  总之,这本书,是茶余饭后不错的消遣,可以引人去遐思的。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二):心怀一份懂得,释放一份洒脱,活出全新的自我|书评《不疯魔,不成活》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随便找的一本带回家的,本以为这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看了以后才发现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心灵得到洗涤的暖心之作。

  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的作者。刘墉——画家、作家、电视主播新闻记者演说家、教育家慈善家。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北京。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管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教授,现为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第一次看他个人简介时候,就被他给震慑到了。一个人居然可以拥有那么多标签,而且在每一个方面都做的很不错。简直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奇才

  你可能会觉得画画画的好的人写作水平一定不怎么样,写作水平高的画画一定也不怎么样。可偏偏在这本《不疯魔,不成活》书中,你会发现刘墉不仅是一个好的画家,更是一个好的作家。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三):愿所有人都能够坚持所爱!

  这本书,很美!真的。看前面的时候各种美图,叙述各种花花草草的,连父亲的去世、少帅被幽禁的苦楚成长中所经历的变故这样一些“苦”都能被这些美好场景给掩藏住了。以前听到刘墉这个名字,只知道他是个作家,写了很多散文,可不知道原来他还是个“全才”。真的被他的画作惊艳到了。从他这本书看得出来他开蒙是很早的,虽然父亲早逝,但是对他的影响无不成谓深远,父亲对他的宠溺鼓舞肯定应该就是他能保持本心去坚持自己所爱的力量吧。父亲去世后,母亲支撑陪伴亦是另一大助力。不得不说刘墉先生是很幸运的。关于“不疯魔,不成活”这个主题,我的理解是,能够全心全意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甚至到疯狂程度,坚持不要放弃。当然啦,也不是真的变成疯魔,只是一直坚持到极致状态总的来说,也是一种很任性得生活方式啦!不然你看刘墉先生虽然是个艺术大家,却是个生活白痴,你得到一些东西相应的也会失去一些,看你坚持的是什么!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四):一本让你慢下来的散文集

  “散文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散文。”

  作者刘墉说,写文章的时候我会想着画面,甚至用拍电影的方式想,要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甚至在平淡中有刺激,美好中有悲悯。所以写雪地里的红色茶花,我会想到日本武士跪在雪地切腹、血溅三尺;写北京四合院,我会谈到文革时的哭声;写九份山城时,会想到早年瑞芳矿灾的心酸画面。

  他说,我作画总是先想故事、酿情怀,所以很多画里的人物会相互呼应,譬如巷子这头小孩探头,往巷子另一头看,原来也有小孩,在躲猫猫。太太伸手警告偷窥邻家儿女约会的丈夫别出声,因为自己女儿正在屋里读书。还有些作品,画面上只见杯子打了、酒壶碎了、书画摊着没人收,主角呢?他又俏皮回答,我不画,请大家自己想!

  他用自己的文章和画作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画中有文章,文中有画面。

  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的60幅丹青墨宝、26篇温情告白、23帧智慧箴言,分为“红尘”、“花魂”、“诗心”、“童趣”这四个主题,有诗意、有意境、有故事、有深意。下面我将分别从每个主题分别选择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红尘——山城的美丽沧桑

  这座山城名叫“九份”,据说是因为早年那里只有九户人家,距山下又远,每次有人要进城买东西,都顺便带九份上来,因此得名。后来直到光绪年间现金矿,才一下子发了,发的灯红酒绿,除了淘金人,莺莺燕燕也从四处飞来,台湾第一家电影院都在那儿开张。之后它又因为一部电影在此处拍摄,靠着这部电影,九份从没落的矿山小镇摇身一变,成为观光胜地。慢慢的,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小城在不断向两边扩张,各种小吃、土产、艺品、餐厅、民宿,加上巷子窄小,两边的房子不断往上加建,还搭着遮雨篷,少了阳光、多了灯光,一串串红灯笼映着下面的人间烟火,这里成为二十四小时夜市

  九份还是原来的九份,名字依旧是原来的名字,位置依旧是原来的位置;九份又不再是以前的九份,风水流转、人世沧桑,从原来的九户人家到现在的人来人往,有多少事和人在这沧海桑田中早已变了模样

  (二)花魂——画牡丹

  关于牡丹,作者这样描述,她确实富贵,尤其有着千层花瓣的牡丹,盛放时攒簇丰盛馨香浓郁又艳冠群芳,无怪被称为花中之王。只是赏牡丹的人多半没种过牡丹,岂知牡丹花落就韬光养晦、回归平凡。她是灌木不是乔木,原本就没有英挺之姿。她的皮又多裂纹,怎么看都显得苍老拙朴。尤其深秋落叶之后,怎么看都像枯枝朽茎。所以她的富贵是来自积蓄,她的超脱是来自平凡,她的端丽是来自涵养,她的圆满是来自残缺。她令人惊艳,是因为她以一年三百多天的沉潜,等待早春的勃发。

  由于我的认知浅薄,牡丹是没有欣赏过的,它的生长过程自然也是不曾了解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坚韧不拔、焕发生机,它不单单是在花开的时刻展现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在花落的时候就开始韬光养晦、为下一次的绽放积蓄能量。在此刻我所能想到的词就是“厚积薄发”,有人说“你现在的样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过去的自己塑造出来的”,我们现在所羡慕的别人的能歌善舞、出口成章、丰富阅历,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时间精力的大量投入。而我们自己,却常常只是看到他们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背后的勤学不缀。还常常找各种各样借口,“要是我有谁谁谁那个条件,我也能怎样怎样······”,慢慢的也就相信是因为没有和人家一样机会才没有成为那样的人,就这样一直自欺欺人,在自己筑造的舒适区里兜兜转转,甚至忘记了趴在窗边看看外面的风景,哪怕只是一眼。

  (三)诗心——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篇介绍的是一幅名为“明朝有意抱琴来”的画,画的意境取自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一杯一杯复一杯“,两个人面对面却没说话,好像闷着头猛喝,唯恐说话影响了品酒,搞不好还喝完一壶又一壶,一壶喝尽,主人默默再取一壶来,喝!管你够!然后,主人醉了、歪了、倒了,真没办法了。咕哝着说:”不行啦!我醉了!要睡了!你走吧!明天有意咱们继续,可记得抱着你的琴来······“多干脆!多爽快!也因此看得出两人的交情与率性。画作中没有対酌的人,只见石桌上两壶酒一只杯,一壶还倒了,所幸已经喝尽,才没把摊在案上的手卷弄脏。这情、这景、这意境,惹人无尽遐想

  作者还提到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说的,有一天他在家读书,有个朋友来,往对面一坐,梁去拿壶茶,那朋友就径自从架上取下一本书。各看各的书,各饮各的茶,一句话也没说。天晚了,朋友起身,把书放下,连个谢都没讲,转身,走了!读到这里,我不沉思,有多久没有手捧一本书,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沉浸在书的世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两个人,两本书,两杯咖啡,依偎而坐,或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或低声谈论书中的内容

  (四)童趣——筷人筷语

  吃是文化,用刀叉的礼貌是文化,用筷子技巧也是文化。对比刀叉和筷子,刀切是破坏,叉插也是破坏。用刀叉的人,连送进嘴巴的最后一刻都在对食物做凌迟。筷子则不同,它不是破坏而是“和同”,既完成传递任务,又没做”穿刺“的酷刑。这不正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吗?西方人搞征服,中国人讲同化;西方用刚烈的”人定胜天“,中国以包容的”天人合一“。筷子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承,我们却常常忽视它。就像文中写道,凭什么洋人上中餐馆喊着要用刀叉,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咱中国人上洋餐馆就不能喊”我要筷子“?凭什么洋人的飞机上只给刀叉不给筷子,咱老中的航班也有样学样?难道连咱们自己人都认为刀叉比筷子文明吗?如果连这点自信都建立不起来,连在中国的西餐厅都耻笑“用筷子的人”,咱们能指望有一天当老大、有一天话语成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吗?

  他说,您别笑吃西餐用筷子有点不伦不类,这叫“西餐为体,筷子为用”,咱大中华包容化育的新体现!

  能够找个温暖的午后,放下手机,捧一杯清茶,静静地翻看这本书,或者阅读其中的文字,或者欣赏其中感兴趣的画作,又或者根据作者的提示,也画中找找藏着的小猫头鹰、小熊、猫打架、狗撒尿、小童便溺、男女偷情等等,然后自己勾勒画中的情景,让印在纸上的画作瞬间活起来,同样的画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五):在雨天去污物四溅的厕所,更见情调

  (硬广:朋友去了当当做编辑,嘱我写篇书评。)

  我以前基本不看刘墉、林清玄,因为他们太励志、太哲理,总之觉得这俩人有点“装”的意思。他们在大陆畅最火时,我翻翻就放下了。我看书,比较厌恶跟风,除非是我认定的作家。后来知道刘墉给中国偏远山区建了四十余所希望小学,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

  以前总去三联、涵芬楼买书,相比书的价格,我更在意时间成本(其实是我比猪还懒)。后来就在网上买。当当是我的首选。随着时间推移,当当几乎变成我唯一购书的途径了。

  前些日子和朋友谈起去世不久的诗人汪国真,由此说到一些作家,我便唐突地把刘墉林清玄席慕容汪国真归在一类了,以为这些作家过于追求唯美,斟酌字句,反而伤了文学的根骨。

  巧的是,一个做编辑的朋友去当当高就了,我才知道当当也开始涉及图书出版了,而且做的第一本书就是刘墉。朋友强烈向我推荐这本《不疯魔 不成活》我这个朋友嗜书如命,对书的判断极有见识,我信得过,于是当当自出版的《不疯魔不成活》就这么入手了。

  第一篇文字就勾起了我的回忆。刘墉在《印情》说他上高中编校刊,居然是送到真正的印刷厂去印制!回想当年我在高中编辑刊物,用的是滚筒油印机,最简单的那种,先拿钢笔在蜡纸上刻字,再用油墨辊轧制,常常弄得满脸满手的黑油墨。因为有了触动,后面的文字渐渐看进去了,看出一些意思来。

  我只扫了一眼所谓的23帧智慧箴言。箴言、格言警句之类的浓缩句子我只在小时憋不出作文,才去看那种专门辑录箴言的书。这些句子,若脱离当时的语境,或者失去具体事件支撑的话,在我眼里是枯羸的,虚弱站不住脚。而刘墉这本书里的那些文字正好相反,与明人所推崇,且流行一时的性灵小品文大约相等。写的都是生活里的琐碎小事,甚至掠过心头的一念,绝无格言警句的触目惊心,而是,或老实记事,或表达真实感触一字一句平平淡淡,反倒有看头有回味

  如果把格言之类的文字形式比喻为惊叹号,那么刘墉这本《不疯魔不成活》——除了书名有点惊悚——里的文章都是逗号句号,读之波澜不惊,细品之下,便有省略号的幽远意境。

  他写了很多童年少年的小故事。童年乡愁初恋父爱母爱,这些题材很讨巧,因为这些都是人性中固有的泪点,代入感强。每个人都会美化自己相关的回忆,但情感不会变。

  刘墉多次写到故去的父亲,他不敢过多着墨,大概怕自己不能自拔。文字就显得哀而不伤。但我以为所谓哀而不伤,皆从悲恸中来。只有深刻的东西才会变得丝丝缕缕不可中断。刘墉看似“平庸”的文字里,此种不可中断的意味,需要读者静坐沉心,慢慢细嚼。

  刘墉打小在台湾长大,虽然没住过眷村,虽然写作初衷不在于此,然而厚重的历史却如惊鸿一瞥,在浅淡的语调里令人难以忘怀。在台北温州街,刘墉的芳邻有书法家,学院院长,医院主任,甚至将军。他记忆最深的却是搬到金山街,毗邻一大片贫民窟。《童年的声音》结尾写到,“还有一夜打破寂静的是个山东老汉的哭声,从一片低矮的违建间传来……蒋总统,你不是说带我们回去吗?怎么还不回去?再不回去我娘都死啦!”

  刘墉在《画说龙山寺》里介绍《龙山寺庆元宵》绘画作品时说,“总结起来,这张描绘早期龙山寺、多达六百人的八尺大画,融入了我幼年的回忆、个人的想象与故事史实。希望欣赏者能保持美感距离,莫问君家何处,因为它是画,是散文,也是我经营的小说。”

  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生活里寻觅出诗意来。而生活里的垃圾、龌蹉和不愉快,亦同样存在。有人在人迹罕见的山林里看出人生的寂寞与悲戚,有人在肮脏的垃圾堆里看见一朵小花或一只反射阳光的废弃玻璃瓶。

  刘墉看待日常生活,用的是文学家、博物学家和画家的眼睛。花鸟鱼虫,一枝一叶,莫不是美丽的,乃至神秘的事物。他写下来,画下来,带着欣赏、敬畏之心。懂得自然之美,懂得一草一木都是上天的恩赐的人,必定有颗善良柔软的心。

  刘墉十三岁那年,家遇祝融光临,“只好在废墟上盖建间草房”。草房或许是浪漫诗意的,譬如杜甫在浣花溪边盖了间茅屋,刘长卿在风雪之夜回到“白屋”,意境多么优美。

  刘墉写他的草堂,“房虽简陋,只一片草棚搭在墙头,头顶几乎碰到屋檐,但四周木板通风透亮,加上外面废墟的杂草丛生、虫声啾啾,颇有乡居之感。” 但你住上一年半载试试。

  他还说雨天撑伞如厕,“厕所更见情调”,能令人记起易安的词来,或在晴朗夜空里遥想古希腊剧场。

  我住过一段时间平房,雨雪天上厕所简直是遭罪,无处下脚不说,污垢之物常常被雨水冲流到厕所外面,离厕所很远时就得一步一小心。十三岁的刘墉却能忽略污浊,欣赏雨天独有的韵味,我只好说,那就是一个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眼光。不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你看不见,说明你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更以为,这就是心态所致。

  从书里能看出,文章绘画出众的刘墉实际上命很苦。幼年失怙,身体也不好,儿时就患有哮喘。所以我更以为,这隽永的文字,是心态所致。除了书中采撷的那些智慧箴言,大部分我都爱看。

  但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好。我就不喜欢《少年游 三人行》。挺好的文章被结尾败坏了,好像一幅山水画,题了一首香艳诗。

  相对与刘墉的文字,我更欣赏他的画,即使我不懂水墨画工笔画,不懂什么是没骨画法,不知道他属于哪个流派,但刘墉的画真美。原谅我用这么简单的词来下结论。事实上,我就是被“四色图文本”吸引的,我的小算盘是,哪怕文字不好,看看画也值啊——我看完书,立马把刘墉的绢本工笔没骨双反托《醉花阴》设为笔记本的桌面。画面素雅,以浅绿色和白色为主,曼陀罗垂首微风,两只鸽子枝头小憩。比仕女图养眼多了。

  当当的朋友说,你不是喜欢刘墉的画么,刘墉的真迹我送不起,送你一本电子书吧,我们再排版和图片——注意啊,图片效果!——下足了功夫,绝对包你满意!

  果然如朋友所说,盛夏时节,在分辨率很高的屏幕上欣赏刘墉的画作,抵得上一本冰镇可乐。刘墉的画,清清爽爽,很像他本人的长相。即便是画热情如火的红山茶,也在红红的花瓣上加一层细雪。

  身居闹事,心在山泉。我发现每当刘墉把人们生活的居所画在纸上时,总要在远处添几笔山水,勾勒一轮明月。人和自然便浑然一体了。我觉得这决不是画家的习惯,而是他念兹在兹的表现。

  朋友在微信上喋喋不休,说为了保护纸质书的销量,传统电电商一般在纸质书出版1到2个月才放电子版权。当当作为电商平台,可以保障纸书和电子书同时出版,这点比较人性化。我说,刘墉再来北京,你叫我去见见他,才人性呢。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六):-

  “真好!”我说,“我以为瑠公圳早没了,支流也都被四周新建的房子掩埋,没想到还偷偷在这儿流着,让我看到童年那条河,那条在我记忆深处,小小又大大的一条河……”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单位大院的宿舍,那时候的大院好宽敞,阳台对面是一片高高低低的瓦房,瓦房上面是苍翠的瓦松,瓦房之间还有一棵好像在点缀这幅风景图的龙眼树。宽敞湛蓝的天空,午后和煦的阳光,夏夜满天的繁星,甚至雷雨天的闪电,都是我人生最美的风物诗。

  然而今年过年回去的时候,忽然觉得那个大院是那么地小,记忆里的红瓦早已变得破旧不堪,不禁想把黛玉口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用到这里“留得残瓦听雨声”。那里的年轻人早已搬往新城区漂亮的新房,甚至大城市的新房。小时候那个喜欢坐在大院里晒太阳的老奶奶是否还在世,他们家那只凶巴巴的小花猫应该已经不在了吧,顶楼那个老奶奶还依然有在打理她的花吗…这些我都无从而知。

  我和蔼的奶奶早已离世,爷爷现在住在我父母家。我在那物是人非的景色里,怀念着旧时的大院,怀念着奶奶,也怀念着那时的自己。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七):所做的一切都会让人生闪闪发光

  对刘墉有种冥冥之中的亲切感,大抵是因为小时候就在书店里捧着他的书驻足良久,但是总觉得读不懂,一直未曾买过。他儿子刘轩的书倒是读过一本,实在是很一般,以至于现在已经忘记书名。当时被秦文君和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俘获了芳心,总觉得和他隔着代沟,自然容不下这个大叔。他的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我直接跳过了,直到现在,好像补习一元二次方程似的,只有硬着头皮开始背书。

  最近,一口气买了一套《我不是教你诈》和这本《不疯魔不成活》,它比我想象的轻薄很多,与我预想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翻开它瞬间却觉得自己化身那个站在书店捧着书读一下午没钱买书的小小我。当时攒一学期才能在书店选上三五本书,一本书往往需要读上三五遍,下课后的话题也是借来借去的书的情节。

  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他对以前记忆的生活环境画的画,配文则是童年的记忆。才知道,他竟不只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画家,甚至大学也是学习的绘画专业,原来写作才是他的第二职业。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斜杠青年”嘛!整本书感觉淡淡的,对,就是我喜欢的那种文字的淡淡的感觉,仿佛什么都没记,其实又什么都记了。

  同是台湾人,同是对台湾的描述,刘墉与龙应台的描述大相径庭,刘墉描写的环境仿佛换个地名就可以是我们任何人的童年,就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就像他自己说的,绘画和文字里“偷偷加只小猫头鹰,藏几只小熊,还有猫打架、狗撒尿、小童便溺、男女偷情。”这其实不就是本来生活的样子。

  书中有一些小语写的颇具逻辑,可当作迷茫时候的人生格言时常翻看。后面的文章,有关画花,有关诗词,有关童年,无不生动有趣。真的很难想象“有如此充沛精力,又如此多才多艺的人”。他的画真的非常棒,传统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他的一大特色,“使得他画中的诗意境界无处不在”。透过这本书竟看到了如此多面又立体刘墉本人,可以说是十分的意外惊喜的收获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疯魔,不成活》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