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02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是一本由魏小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一):读书,只为取悦自己°

  ——评《独立日》

  文/蓦烟如雪

  我起初很茫然,为何叫“独立日”,仅是独居生的文化品牌?还是从独居通往独立,让读书时,称为独立日呢?我尚不得知,但我喜欢这个宣言,用一间书房去抵抗全世界。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纸媒和图书都面临着越加严峻趋势作为一个编辑,我深知这样局限的现状,作为一个作者,我也了解现在作者的困境,更者作为一个读者,我也明白纸质书渐渐开始走下坡路

  现在有多少的读者会静下心来去品读一本书,不是为了长脸,更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对一本书的臣服,能明白爱书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一世,不是跟它谈恋爱,而是有距离的彼此拉近。

  当指手画脚心灵鸡汤扑面袭来,那所谓的正能量,真的让你一改往日的颓废,你能改变你的作息去伺花弄草,去舞文弄墨?颠覆并不是一本书就能造就,而我也确实害怕读别人的成功史,一本书絮絮叨叨一堆,看似你沐浴了一身正气,可还是容易气球一般,一放就泄光所有。

  故,比起太多的正能量,我尽量避之,除非独树一帜想法确实与众不同,还是可以去翻阅,而我喜欢《独立日》不是因为这本书里推荐书籍,我是感觉我在书里,找寻了一个知音,不用去了解太多,却可以通过文字中的真知灼见,去了解彼此的思路

  读书不能治百病,它是一个人的宠幸,一个人的取悦,阅读是汲取,而写文的形式就是吐露,这本书分为四部分,从“不止读书”公开征集得来的私人书房,到魏小河的读书随笔,甚至是一些独特的独立书店介绍,最是一些诚挚的书单推荐。

  在我看来,这不是书,而是一个爱好者分享他的品读之感,如同厨师烹饪菜肴,他没有第一时间去下手,他渴望的还是分享,是共鸣

  而这本《独立日》就是如此的共存。从旧冰箱改为书柜,从食物精神食粮一起并存,从留学生的小书窝,到上班不久,还依旧依靠着这份精神乐园支撑生活的上班族

  在不要与书谈恋爱里,我理解那种看后,恍然被一道闪电击中脑颅的感受,那种源源不断的思潮涌入大脑,甚至是能理解那条界线,处于制造书和阅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读者时代”中,我们能眼见许多优秀读者杀入作者群,当然我也不能肯定这是好事抑或者是坏事,就像读书需要真诚,爱书也需要诚实,一本书买来不看,它顶多是一个摆设,我们不用去显摆你看了多少,明白了多少,我甚至疑惑在一本书中《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我是一个习惯去看完一本书去谈及自己的感受的人,也许我读的并不饱满,但我记得我的主编说了一句,一本书就像一碗鸡汤,喝一口就知道味道如何了。

  想想,每个人的看书方式多少是不同的。

  “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可能”。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从困惑开始,我们并非要仰靠答案完成,更不需要一问一答,我喜欢浸泡其中,去获得视野,就像那些通往世界的特殊道路,书有一种探寻的美,不可过早窥视。

  从骆以军的小说,到唐诺的散文,从与身患癌症母亲一起建立世界上最小的读书会,到回忆录感叹一声,滚动的石头部长青苔,只有滚动的石头才会留下深刻痕迹

  我喜欢平如美棠了的静谧,喜欢70多岁才学字提笔写人生的姜淑梅,甚至是王安忆笔下写陆星儿时,那句“星儿走了一年多……有时候忽然之间,一阵难过袭来,也不是肝胆俱裂,而是,惘然。”简简一笔,就把那种失去痛楚,涌了出来。

  在《且把记忆煮作粥》里我特为去查了《深夜食堂》,确实这本书,我在初看的时候,会认为是书评,可它却与我们平常所写的书评有了一定的区别,它有皮肉,甚至有筋骨活动自如,虽然在书中,批判性少,有几篇略微简化,但并不能抹杀这本书的真诚

  在阿乙的夏天里感受他的困境,在木心的回忆里,游荡出那一幕幕的日常小事……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第二部的读书随笔,鉴于对书的热爱,部分读者可以参考第三部分的优秀独立书店,对于希望读好书的读者,我建议去看第四部分,它有书单,可以参考。

  “独立日”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它提供了一个找到同类平台,更是一次理想主义实践。在书中,它解释,这个是提倡个人、独立有品质 的生活理念,但我摒除这些,我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去找到同类。

  一同阅读,能在书中取悦自己的同类。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二):我不止想要份书单

  看第一本魏小河的书叫《读在大好时光》。当时第一次看书评这种类型的书,很喜欢,也被种草了很多好书。既能了解到作者对一些书的看法想法,又能去结识一些有意思的好书,当真是本不错的书。但随着了解和查询一些魏小河推荐的书,我发现他的书评中有一大部分概括原书的部分来源官方对图书的介绍或是对作者生平简介,这就不免让人有点失望了。

  对一本书的思索,往往是独立的,是个人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情而来的感悟,一味地把书评写成滴水不漏如同快餐一样能给人饱腹感却无法像吃一份精心烹制的私家菜那样的用心,书评还不如书单。

  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对陌生书籍的了解,让我有机会去一览他们的风采,就这点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同时,我也已经过了要去看别人的书单读书的年纪

  喜欢阅读,也喜欢阅读书籍背后的故事,希望作者的书能跳出这种范本式读书笔记来,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读书?

  如果想要开始独居生活的话,首选良伴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最合适的真的只有书籍,所以《独立日》系列的首部作品关乎阅读,真是太顺理成章的事了。 《独立日》意为从独居通往独立,这个品牌提倡个人、独立、有品质的生活理念,这个概念很值得提倡,不论你在学习还是工作,不论你是少年抑或老人集体生活婚姻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会与自己相处则是我们需要一辈子去了解的议题。因为毕竟大多数的时光,我们必须一个人度过,并且打理好自己的一切。独立可以看做一种生活状态,其实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而书籍显然能给这样的生活状态提供充足养分。因为书籍独立构建了一整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奇幻想象,有现实悲凉,这个世界为你提供不同深度思想,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与世界上的大哲先贤学习,书籍可以说是时间不断积累的最珍贵产物。 而这本书无疑是作者写给书籍的一本情书。他用各种各样的书房展示了爱书人的生活,他用一周七天与书相遇表达对于书的爱恋,而那些独立书店无疑是与书相遇的最佳场所。看完这本书,我想任何人都会爱上读书,因为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书籍也有审美,用心装饰自己的书房是件幸福事儿地方不需要太大,但是在这里可以是书籍的家、你心灵的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阅读一本书,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还可以记录下自己独特的想法,用书单阐述自己的思想,去书店与书相遇,都是生活中美好过程。而作者对于书籍的选取也是别具一格的,在六天的时间里,选取出不同的主题,你可以按照每天一篇的顺序阅读,也可以从周一开始看起,无论何种方式,总会保证遇见好书。 而最重要的是,书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立的视角,一个坚强理由。通过与书中的悲悯、痛苦快乐、幸福相遇,我们可以得到更加坚实的精神后盾,活得更加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并且找到属于自我的个人意志。这些话说来很简单,其实经历了社会风霜磨练,经过了感情的阴晴圆缺,想要保持自我并非那么容易,这种时候也许格外需要书的慰藉,因为只要钻进书房,我们就可以抵挡世界上一切的喧嚣繁忙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四):独立,从享受独处开始;独处,从读书开始

  认识魏小河,从关注他“不止读书”开始。

  在看他的《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之前,看过“独立日”系列的《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在书的开篇中,了解到“独立日”系列的初衷,为读者介绍一种生活方式,丰富日常和精神世界,可以从独居生活走向独立人生。

  只是,在我看来,这样独立而丰富的生活适用独居者,也适用于非独居者。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孑然独居,还是天天与人相对,在俗世烟火中熏烤,都是独立个体,心中都有一片无法向他人展示的隐秘。我们与他们产生各种社会关系,有生命交叉,有相濡以沫,但不代表可以代替对方成长,侵占彼此的精神疆域。

  周国平先生说,“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所能做到的仅是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

  婚姻状态下的群居生活,只是我们外在与这个世界有了更多联系,而精神的疆域是无论如何不能摒弃的。要巩固自己的疆域不被现实琐碎攻破,唯有在嘈杂琐事中保持一定的独处,而保持这种独处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读书。

  春节前,儿子因病在家休息。天天在一日三餐卫生间和满地的玩具中穿梭,没有忙到起飞,却实实觉得空虚。切菜,开火,拖地,每天在这些简单的重复中,生活如深渊。唯一能获得力量的就是晚上孩子入睡后,亮起台灯,翻两页书,看看这个世界上另一个生命是如何对抗这些空虚深渊。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就能把内心沉重的负能量与书中的生命能量交换。第二天,元气满满,继续与一切嘈杂肉搏纠缠

  就这样,看完了魏小河的《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如遇一有着共同爱好老友,有着沉静内敛植物属性,喜欢散文,喜欢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力量,在低迷的时光里,以文字拥抱自己,将自己生命的感受与文字连接。

  如果,把这本书当推荐书单来读,建议慎重。毕竟,魏小河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读书随笔”,有随想,有感悟,有些许评论,有优秀作者间的比较,也有闲闲聊来的生活琐碎,算不上严格意义的书评。

  正是通过这些随笔感悟,认识了优秀作者。从魏小河的文字中,就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位作者。他说李娟的文字“干干净净,有风吹过”,说阿乙的故事像“夏天的阳光所遗漏掉的,挂在某处已经破败房屋梁架上的蜘蛛网,明明是夏天,但这里发冷,层层叠叠分明有可循的足迹”。

  魏小河在阅读的基础上,创造,解构,摩挲文字,凝视文字背后的生命,再反观自己。在书的自序中,他这么说。“不一定非要评判一本书的好坏,而是借由读书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丰富,扩展我们与世界的隐秘联系,从而确认自身。”

  现在的社会有太多吸引眼球的美好事物,吸引人的标题鲜艳的事物,漂亮衣服,不必出门,已有太多种休闲方式,读书似乎是最耗时费力,又无法让人光鲜的消遣。其中,有一点不同。读书指向内心,其他的娱乐休闲更多指向外界

  这里,并不是说,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高贵多少,生活品质高多少。读书与不读书,读什么书,也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也只是各自看世界眼光不同而已。梁文道老师在他的节目中这样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再热闹的生活,也有平静孤独的一刻。若无法忍受孤独,建议可以看看书。书中自有一片天宽地阔,不受滋扰,独属于自己的世界。魏小河在自序中引用了毛姆的一句话。“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庇护所。”有了庇护所,面对兵荒马乱的世界,才有继续前行动力,才会获得让嘴角上扬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全国很多书友的书房。有些很有创意。比如,把旧冰箱当书柜。有些一面墙上全是书。有些只是区区一角,配着台灯,却也温暖。原来,大家都是爱读书,爱阅读的人。

  魏小河也说自己梦想中书房的样子。按他的标准,现在的我算是幸福的人。现在家里,有一间专门的书房。书房有一扇不算大的窗户,窗外有大草坪,有树。窗外,夏天蝉鸣,冬天有阳光照进来。书房里三个书柜,塞满了看过的和没来得及看的书。

  写到这里,作为一个专职家庭妇女,天天与生活家务琐事纠缠的怨气开始消散。我想,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

  当下的窗外,鸟儿在午后的阳光里“啾啾”得欢快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五):灯下读书,不知身在何世

  伍尔芙说:“女性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老家装修新屋,母亲问我有何看法,我说“没有看法,把书房交给我全权打理。”

  为何读书呢?因为“灯下读书,不知身在何世。”这是避世者的宣言。

  只有书房是我的合法领地,其余地方踏上去也如行尸走肉,将那扇门关上,俗世红尘被堵在门外,再也不怕外界滋扰。

  从五岁百无聊赖拿起书本的那一刻开始,我开始了绵延数十载的普通读者之路,并渐渐养成了一些傲慢习气。

  我以为真正的“好书之人”根本是用不着书单的,需要拼命叮嘱自己看书的人多半一生也看不了几本书。

  如今的人,大多数困顿在庸碌的工作之中,经常有人发出感叹称自己看书最多的还是学生时代,工作之后,连闲暇时间都没有,哪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看“闲书”,即使要看,也多半是和工作有关的书籍。

  我们对书单盲目崇拜,却对书籍本身知之甚少,我们只需要将阅读作为社交聚会的谈资,而不需要真正的将书本文字大卸八块,这是时代的悲哀吗?是,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编辑和作者尤其的不容易。

  我傲慢,我放弃了抵抗,我不想和那些“门外汉”锱铢必较,阅读毕竟是有门槛的事,我觉得自己的品味不容践踏。

  我不相信世上还有多少爱书之人,我们简直像史前遗留下来的珍惜动物。

  在地铁上手持kindle昏昏欲睡,目光穿越诸人手中玩物,左边的在看玄幻,右边的在看霸道总裁,身后的在魔幻修仙,刚好电视荧幕里放的是热门魔幻仙侠剧,那么大家就一起看这些玩意。

  倒也谈不上糟粕,只是新兴的流行文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真正有益的书籍必定难啃。

  言归正传,说回这本书。一开始我们借作者的视线“偷窥”到了无数的书房,那些密密麻麻的书本不禁让人想到“买书如山倒”这句话,其实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将冰箱擦干洗净的家伙。

  他说:“能吃饱饭也能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前者喂饱肚子,后者喂饱精神。

  对于重度书虫来说,读书和吃喝拉撒没有两样,阅读不是锦上添花,不是调味剂,而是生活必需品。

  魏小河说:如今人人都想发声,而没有人聆听,人人都是作者,但读者少得可怜。”

  深以为然,唐诺总在说那一条界限,那一条读者与作者的界限,明明想着不要跨越过去,却还是技痒得不行。

  许多年后,我依旧是读者,同时也是一名作者,为了写得更好,只能越发拼命朝书海深处游去。

  很多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怀有无知的敌意,不愿和普通读者交流,甚至懒于回复他们求书单的举动,这种狂傲何其可悲?

  如果我拒绝,那么,将有更多的人被挡在门外,谁也不是第一时间就变成资深读者的,魏小河的文学启蒙人竟然是哈利波特。

  其实,我不也是么?我不也是慢慢啃书,慢慢从错漏百出变成例无虚发么?

  魏小河介绍的书籍我阅读过其中80%,确实对阅读门槛的拿捏十分精准,一方面没有俯身迎合,一方面又不似唐诺那样只顾自己品位的“动真格”。

  列书单是一种利弊权衡,在大众品味和真知灼见间做出取舍,如何能恰到好处的将那些真正该被重视的书籍从幕后推到台前?

  至少,魏小河做到了一大半。

  前几年,阅读王鼎钧老先生的民国回忆录,深受震撼,所以每每有人问我什么书好看时,我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荐这本书,恰巧《独立日》这本书中也有点评。

  如果说比目鱼的《刻小说的人》尚且有个不低的门槛,那么魏小河的这本书则是心平气和的引路人,不高傲,不故意媚俗。

  这个时代,称得上读书的乱时候,行业标准混乱无序,市场鱼龙混杂,还有大批没有良心的人炮制庸俗读物。

  有人发声,就已是不容易的事。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六):读书,只为取悦自己

  每天都有阅读的习惯,最近两天让我时刻惦记阅读的是魏小河的处女座《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之所以惦记,是因为距离上次绿妖老师在深圳万象城分享新书《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活动中,小河也作为分享嘉宾出席了当天的活动,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他,第一次见到他。 这周二在深圳中心书城北区大台阶他和听风一起为另一位80后青年作家刘墨闻的新书《特别不浪漫》站台,知道有这个活动后,我着急忙慌地把京东618上买来的《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以最快的速度拆开来看,并做笔记,争取活动当天让作者签名,提一些问题。虽然最终并没有在现场和作者交流任何问题,因为我觉得看书比看人重要很多。 平时也爱写书评,但是看了小河的书评,我觉得我要低着头脸红好久。 博朗群书,不求甚解,横纵对比,通感联想……所有书评的技巧在他这里似乎不再是技巧,是厚积薄发后的自然表达,个人私情部分合理地穿插在许许多多的书评书话里头,真诚又贴心,让读者看见的不仅仅是某本书的书评,也得以窥见他的品性,他的性情,他的成长,他的生活细节,以及热爱阅读的那颗心。 比如在书评《尘埃中的美好》一篇书评中,开篇他就写道:“李娟的书看着会上瘾,这两天我每天惦记着晚上睡前时光,洗完澡,静静的躺在床上看《冬牧场》……” 自自然然的开头,却让你看见作者阅读时光的生活场景,好像你就是他的好朋友,看着他捧着书走向床头,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有滋有味地看着。书评原来可以夹杂这么美好的私情,书评原来可以这么写,在有限的文体中让我们看见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之外的另一种私密的生活状态。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 在书的自序中,小河谦逊地说:“我不是个好读者,记忆力不佳,读得杂而不精,读得乱而无序,但我读得高兴。” 只为取悦自己的阅读是享受的,它不带任何压力,让人很安静。序言中他也提到伍尔夫说过的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只是为了自己高兴。” 如此,便足矣。 阅读小河的《独立日》过程中,其实已分明感受到他散而不乱的阅读习惯,在持续的阅读中,他形成了个人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版图,图书馆阅读守则…… 涉及阅读的方方面面。 关于阅读的方法,他说“世间许多美好的事情,需要你去做的仅仅是开始,过分地寻求方法,反而使得‘原本可以与愉愉快快打开某本书直接来读的自由时光,却虚耗在阅读门外徒然的徘徊寻求…… ’”因此,想读某本书的时候,拿起来读就是了,重要的是你自己高兴,这才是阅读带给你的最好的回馈。 他的阅读时间也是随时随地,“床头放一本书,睡前看;背包里放一本书,地铁里看;办公室放一堆书,休息时看。”这种状态和自己是一样的,心中有点小开心,原来我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我还有这样的“同伙”,从此再也不用管别人问我“你怎么毕业后还老爱看书啊,你怎么可以下班后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看两个小时的书啊…… ”这类我很不想回答的问题。 因此,在书中看到他说的这样的一句话时,一下就被击中了,并深以为然——“读书能否在你的时间分配中争得一席之地,绝无其他办法,仅仅靠的是你自己的心意。” 这份心意,全凭个人的感受,别人真的无法强迫你,毕竟书要自己去读,路要自己去走。 阅读《独立日》的过程中,有很多评论也让我确确实实地惊艳了一番,不得不再次低下头去脸红。 还是从书中拎出一段来: 《平如美棠》是饶平如的回忆图文书,‘平如’和‘美棠’分别是他和妻子的名,端是这连个字放在一起,就美得不知说什么好,放在舌头上多读几遍,有栀子味。画是丰子恺式的中国味漫画,文是沉沉静静一笔笔写出来的干净散文,甘而不腻,平实如家常菜。 细腻和风流的一面全在笔下了,他那阅读的通感是全然打开了,好似这不是书评,却像梁实秋的小品散文,原来书评也可以让人满口生香。最妙的是他把这份捕捉到的细腻感受落笔于文字,一字一句地写给你看,不由得我深深地低下头去脸红。 曾经“沉浸在游戏的热闹里,”认为看书是一种惩罚的男孩子,终有一日会如此痴迷地爱上阅读,把写作当作日课,并且读得这么通透,写得这么好,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普通读者的我,感受到另一种开心,无以言表。 星期二那天在中心书城北区大台阶,我把书递给小河签名,他说“不用叫老师,直接叫小河就可以了,”接着他一笔一笔地按着我的要求写下那八个字——细水长流,不止读书。并在右下角签上名字,写下日期,笑容灿烂地看着我,那么阳光。 书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细水长流,不要排山倒海,不止读书,但要读书不止。”(所以小河的微信公众号叫做“不止读书”) 学习是一辈子的救赎,读书当然是一辈子的事情。 如果你还在阅读的门外徘徊,那么就从《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开始阅读吧,看看书中介绍的私人书房,读读小河的读书随笔,独立书店介绍,私人书单等等。这定会是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一定要从头看到尾,从星期一到星期六轮着读,会是另一种味道。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七):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读魏小河《独立日1》,可以明显感觉到小河写得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积累。《独立日1》里收录的文章都是书评,都是阅读心得,或是说都是一种分享。我喜欢读书评,因为书评就像一位厨师向你推荐一款美食,可以引起你的“食欲”。书评是一种快乐的分享,是一种分享的快乐。

  具体到本书,共计4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些书房的介绍,切合书名“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用书房引出书,引出读书,引出读大量的书。

  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书评”。这一部分分了六块,每块一个主题,有趣的是 作者并未标注“一、二、三••••••”这样的标题,而是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样的标题。这些书评单独成篇,可以隔离起来看,不受影响。所以作者又提供给读者一种阅读方式:不是必须逐页看,可以跳跃阅读,今天读星期一篇,明天可以读星期二篇。这六个主题又各有侧重,它们分别是:

  “不要和书谈恋爱”——即读书不是一时一刻、一会的事,它是一件长期的事,不像谈恋爱仅仅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

  “且把记忆煮成粥”——一些回忆录,这些回忆录中大多有着历史的内涵,需要慢慢、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像煮粥一样,要小火慢炖;

  “突然瞎了怎么办?”——以凡人的视角,描述历史,讲述政治。这里的每本书都是通过一些平凡人、平凡事,折射出他们所处的年代是个什么样的色彩;

  “有些好书会是作者比书好”——其实是写人,这些所谓的“好书”并非是书好,而是作者是小河喜欢或是欣赏的,之所以称之为“好书”,大概是爱屋及乌吧!小河想通过这些书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些书的作者;

  “一颗一颗发光的恒星”——作者想表达的是短篇,特别是名家短篇亦精彩,请注意,标题的“发光”说明有闪光点,“恒星”则说明恒久永远;

  “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美的赞许”——诚如作者所言,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美的赞许,本章节中的书的内容,主要是自然美,生命的美,还有描绘了一些令人好奇、令人探索、令人向往的地方。

  第三部分是介绍一些独立书店,这些在各大城市独具特色的书店,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如很多书店不单独卖书,还给消费者提供优雅的环境,还要加卖咖啡等饮料,这也是当今实体书店生存的一种模式),还有对梦想的坚持。这些书店像是一个小小的避风港,安静、闲适,让浮躁的人心沉静下来,正如作者所言“星期天,逛逛独立书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列了一部分书单,十个主题外加一个“彩蛋”(作者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相关的书籍),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给读者终于迈开步伐的一些路标。

  本书中的书评也好,书单也罢。有很多被提到的书都是我们不常读到的,感慨作者阅读量之大之余,我们还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学习什么?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大量阅读,二是做读书笔记,如写书评。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八):一本书,给了你150本书单

  《独立日1: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这是一本关于书房、书单、书店的书。

  我是一位普通读者,在此与大家分享读过的好书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刷刷存在感。

  普通读者

  没有那么高的教养

  他读书

  是为了自己高兴

  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

  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

  ------弗吉尼亚 伍尔夫《普通读者》

  这本书其实早就读过,之所以又想起它是因为被女儿拿来作画了:

  画完之后我随便翻开一页,好家伙,跟新的一样。好吧,再读一遍,这次又有不少新的收获。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书房、读后感、书店、书单推荐。

  第一部分:书房(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来自于作者在不止读书上的公开征集,网友的书房各有特点,有拿旧冰箱做书柜的,有整面墙都摆满书的大书房,也有出租屋里的小读书角,其实不管大小,只要有书,我觉得就是美好的。

  第二部分:读后感(一日一书亦生活)

  作者按照星期一到星期六的顺序将要介绍的书进行了分类,共计50本。

  星期一:不要和书谈恋爱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

  □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

  □阅读的故事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位母亲 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

  星期二:且把记忆煮作粥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5星+推荐)

  □少年H

  □乱时候,穷时候

  □今夜星光灿烂

  □深夜食堂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半生为人

  □城门开

  □我在故宫看大门

  星期三:突然瞎了怎么办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考工记

  □失明症漫记

  □弄潮儿

  □出梁庄记

  □1966年

  □身边的江湖

  □春天在哪里

  星期四:有些好书,会是作者比书好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重读木心

  □众声喧哗

  □无知的游历

  □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响记

  □沈从文的后半生

  □穷途,墨路

  □雨天的书

  □青灯

  □代表作 中间代

  星期五:一颗一颗发光的恒星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好人难寻

  □众生安眠

  □十一种孤独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天桥上的魔术师

  □格兰塔

  星期六:让我们保持对时间的好奇,对美的赞许

  □我的阿勒泰

  □冬牧场

  □一个人的村庄

  □脸之书

  □为了报仇看电影2

  □扪虱谈鬼录

  □迷蝶志

  □查令十字街84号(5星+推荐)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第三部分:书店(星期天,出去逛逛独立书店)

  这里介绍了北京、广州、杭州、重庆、南昌、南京、安康等地的11家特色书店,其中北京介绍了三联韬奋书店、单向空间和时尚廊。

  第四部分:书单(独自去探索整个世界的美好)

  这份书单是作者的经验分享,共计99本(我数了好几遍,应该就是99本,就不能凑个整数嘛),用作者的话说“不绝对,不公正,不权威,茫茫书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路要去走,只需要这些书单,有助于你的思考”

  自我管理书单

  □拖拉一点也无妨

  □记事本圆梦计划(4星推荐)

  □自控力

  □番茄工作法图解(4星推荐)

  □把时间当做朋友(4星推荐)

  □暗时间

  □奇特的一生

  □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

  □小强升职记(5星+推荐)

  名著书单

  □红楼梦(不能用几颗星来形容了)

  □莎士比亚全集

  □堂吉诃德

  □战争与和平

  □罪与罚

  □悲惨世界

  □追忆似水年华

  □百年孤独

  易读古文书单

  □陶庵梦忆

  □西湖寻梦

  □闲情偶寄

  □子不语

  □随园食单

  □浮生六记

  □幽梦影

  □板桥杂记

  □帝京景物略

  □阅微草堂笔记

  短篇小说书单

  □安吉拉 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受戒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看不见的城市

  □天桥上的魔术师

  □虚构集

  □逃离

  □九故事

  情书集书单

  □朱生豪请书

  □爱你就像爱生命

  □从文家书

  □纯爱:冯亦代黄宗英情书

  □两地书

  □致诺拉

  □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

  □自深深处

  □李敖情书集

  旅行文学书单

  □空谷幽兰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机场里的小旅行

  □岛屿书

  □寻路中国

  □流浪集

  □罗摩桥

  □看房子

  □艽野尘梦

  □去他的巴西

  诗歌文学书单

  □草叶集

  □荒原

  □狄金森诗选

  □卡瓦菲斯诗集

  □万物静默如谜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海子诗全集

  □结局或开始

  □顾城诗全编

  □奇迹集

  科幻文学书单

  □基地

  □神经漫游者

  □少数派报告

  □2001:太空漫游

  □严厉的月亮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安德的游戏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黑暗的左手

  □三体

  自然文学书单

  □瓦尔登湖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大地上的事情

  □醒来的森林

  □看不见的森林

  □迷蝶志

  □发现之旅

  □万物有灵且美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昆虫记

  纪实文学书单

  □工厂女孩

  □打工女孩

  □柔软的距离

  □出梁庄记

  □落脚城市

  张爱玲相关书单

  被作者称为彩蛋的书单,正合我意。

  □小团圆(5星推荐)

  □今生今世(《民国女子》这一章5星推荐,胡兰成写张爱玲)

  □张爱玲私语录(5星推荐)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张爱玲城市地图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张爱玲传

  □我的姐姐张爱玲

  以上就是这本书里给出的本的大书单,当然这还不包括读后感部分夹杂的部分书单,其中,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5星+推荐。

  介绍完这本好书,说说我自己关于读书的一点小心得:

  01 拿出勇气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其实不是没有时间读书,只是你没有勇气开始而已,只要你开始读第一本,后面的就都顺理成章。休完产假我入手了kindle,记得读的第一本书是《解忧杂货店》,之后就慢慢的坚持下来。如果你觉得带纸质书太不方便也太惹眼,

  kindle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你觉得kindle还是太惹眼,你可以同步到手机上。

  02 成立家庭互助组

  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手下有个“阅读组”,成员有3人,他们的专职工作就是每天阅读不同主题的书籍,然后通过综述、笔记和摘录的方式向老板做汇报。因为张大中说“我无法从头到尾地阅读所有的书,所以我需要依靠这些笔记”。当然了我们没有忙到这个份儿上,更没有能力专门雇佣3个人为你节省时间,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嘛,比如我们家,我把读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讲给小萱她爸听,这样我又有成就感,她爸又节省了时间,所以我觉得读书互助组在夫妻之间是最容易实现的。

  03 读完就忘?记笔记

  kindle有标注和笔记的功能,非常方便,当然我更喜欢边读边写,目前在用的是方格本,纸张质量好,用钢笔写字不会透。

  04 不知道读什么书? 去书店

  说起书店,就像买衣服要去店里试穿一样,不翻开看看怎么知道这本书适合不适合自己呢。说说我去书店吧,周六或周日早早地去,人少,清净,看到感兴趣的书先看看腰封上的推荐,然后看目录和序言,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读一读(以上步骤请参见《如何阅读一本书》),如果觉得喜欢,就......不是买下来,而是拿出手机拍照,当然了,偷偷的,因为好多书店不让拍照,拍下之后回去下载到kindle或者去京东买,毕竟比在书店买便宜不少,好了,在书店买书的土豪可以尽情地鄙视我了。

  所以,当你不知道接下来要读什么书的时候,那么去书店吧,顿时让你觉得,哇,好书那么多,我还有这么多书可读,太棒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是让我觉得要是能都一下子买下来就好了......

  05 给孩子树立榜样,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女儿快2岁了,两三个月之前看绘本还是她指,让我说是什么,买了新的绘本也是由我先给大概讲一遍。现在的状态是喜欢自己坐那看绘本,不需要我给读,有时候我给读吧,人家又抢过去或者看其他的了,让我好尴尬。我的经验就是你要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她就抢你手机玩;你要是看电视,她就跟你一起看,你要是看书,她就抢你的书翻一翻。所以,手机、电视还是书,很容易选择了。

  临睡前,女儿看自己的绘本,我用kindle看书(她已经知道这是妈妈看的书),再听着小优彼讲故事,直到女儿自己睡着,真是非常和谐的画面。

  这本书从书房、书店、书单三个方面给了我们一些推荐与灵感,我从这些书单中找到了不少好书。希望你也能有收获。

  微信公众号:coffee爱读书(这里有我真真切切读过的好书推荐)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九):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记得在凤凰卫视宣布《开卷八分钟》停播的那天晚上,我第一时间跟几个爱读书的朋友说,这就好像一部追了多年的美剧突然宣告不再续订或者全剧终(插播个私货,譬如上个月的《广告狂人》),真没了总感觉哪儿哪儿都不对,要不你们几个一块儿操办个节目什么的,每天给我讲讲书的故事。

  那时我还不知道微信上已经有了一个人气很高的读书类公众号,叫做“不止读书”。在青儿的推荐下我开始关注,然后有时间就看看,然后大呼牛逼:作为一个阅读和写作的双料业余爱好者,我实在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坚持每天读一本书,更难想象的是,他还能每天写一篇读书感分享出来。

  即使有这样的人,也该是如梁文道那般浸淫媒体圈许久的职业中年吧,我想。所以在见到“不止读书”的主人魏小河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被面前的这个稍显文弱的九零后吓到了。不知道他怎么想,我冒昧地觉得把小河称为九零后没什么不好,因为过分地强调自己是XX后,跟过分地排斥自己是XX后,本质上是一样的。

  坦白讲,抛开年龄要素,小河本人比我想象的还要简单很多。跟他聊起读书这件事,他的眼睛里总会闪烁着光芒,我们吃完晚饭走在胡同里的时候,他还能惊奇,甚至略带雀跃地把天上为数不多的星星指给你看。而当说起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书,他又能朴素地说“没看过”,“不知道”。从他身上你看不到任何的阶级攀援(social-climbing)抑或自我推销(self-promoting),而这些,往往容易成为混圈子读书人的通病——那些人一个个似乎都以为自己是卡波蒂呢。

  对了,跟小河聊天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想起李宗盛说过的那句话,“这世界是如此的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

  在新书《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的发布会上,小河几次哽咽。后来我跟青儿说,我太能理解——自然,也十分羡慕——一个写作者在面对面现场听到读者朗读自己所写下文字时的那种震颤。小河能用文字去延长读者感受力的视角,而读者一字一句的声音回响,则是对这一切最好的反馈和奖赏。

  这大致就是文学的力量。按照柏拉图在《斐德若》中所诉说的,当赫尔墨斯创造了书写和数字的时候,埃及国王塔姆斯曾指责他“摧毁我们的记忆,降低我们的理解力”。而现在,人人都认识到了阅读能给人带来何等的影响。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曾出现在三起谋杀案当中:杀害列侬的青年随身携带,刺杀里根的青年把它放在酒店房间,枪杀丽贝卡·谢佛的粉丝则在作案时怀揣。

  事实上,读者和书籍之间总会有些星光一闪的瞬间,就在那一刻,两个不同的生命个体跨越时间和距离之后突然相遇。在小河的读后感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些星光一闪的瞬间,或许它并不专业,但这些东西才能确确实实地在你心底留下些什么:那是对时间的对抗。

  其实一直以来我也是希望能用文字打败时间的,只是屡屡在这之前自己就先被懒惰所打败。前些天一个编辑在看过我的稿子之后,认真而诚恳地给我提出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建议。她说阅读是写作最好的启蒙,而写作是写作最好的老师。没什么疑问,不论是积累还是练习,我都差得很远。于是当我看到另一句话的时候难免脊背一阵发凉,“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了,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会排斥其他人,让你变得更狭隘。”

  今天是儿童节,我用自己愈发狭隘的品位挑了一本《梦想家彼得》送给青儿。在扉页上我借用作者麦克尤恩的话写道,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记得小时候老师总喜欢在一个小朋友回答完问题之后夸他聪明,但我一直觉得沉默的,傻傻的,也没什么不好。毕竟——

  “这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如果你给他一把吉他。”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十):天堂,我亲爱的书房——读《独立日:用一间书房对抗全世界》

  文/吴情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无疑是除读书之外,最美妙的事情了。这种美妙的感受,很多人都深有体味。海外漂泊几十载的北岛,终于在香港拥有了自己的一间书房,他坦言,自己总算定居了。

  书房,可不是从地上新近长出来的蘑菇,古已有之,外国的情况暂不清楚,只消说说古代中国。不过那时,不叫书房,而是唤作“书斋”,一则多书,二则,颇有些修行人斋戒的意味,足可见对书籍之珍重态度。三国曹操之子曹衮的“遂志堂”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书斋,当然,他想继承曹操衣钵的志向到底也没能实现,未免深以为憾。及至唐朝,刘禹锡的“陋室”因那一篇《陋室铭》流传千古,即使黄口小儿,嘴上也会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成都古城,有诗人杜甫的“草堂”,国家多难,诗人深情,一传以“史”,一传以“诗”。到了宋代,在入仕之前,名相李纲将自己的书斋命名“桂斋”,取“蟾宫折桂”之意。同时,他还亲植桂花,以桂花的品格自勉。想来桂花秋香,花卉纷繁,确是读书的好时候。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将书斋取名“老学庵”,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意,立志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老而好学。老而勤学。一个挑灯夜读时刻眉批的长者。清代蒲松龄的“聊斋”,一个与人闲谈聊天的所在,最终成就了《聊斋志异》; “笔锋常代情感”的梁启超,书房名为“饮冰室”,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舆。”来表达变乱之世中个人内心之忧愁焦虑。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周作人的“苦雨斋”、“知堂”,俞平伯的“古槐书屋”,沈从文的“窄而霉小斋”,闻一多的”“何妨一下楼”,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姚雪垠的“无止境斋”,贾平凹的“静虚村”,赵丽宏的“四步斋”……

  书房,是一个家庭中有别于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带淋浴间一块儿)的所在。先看厨房,“民以食为天”,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人,先得温饱,才能从事其他,更何况是在后现代,一个讲究“饮食养生”的年代。至于客厅,人生在世,总需交际,一人难以独行,须有二三好友,不时造访,谈天说地,相视而笑,引为平生快事。微瞧一眼卧室,夫妻两人相对,摒除一切杂念,回忆旧时温存,激情起处也便顺其自然。再略谈卫生间,除旧布新,新陈代谢,这才方知: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自己都是新的。那么,书房呢?书房好谈,又不易谈,大家对书房都心中有数,少谈,习以为然,渐渐地,生出一种平淡和无谓,也便不以为然。

  书房,是一个人灵魂之所在。这话有点玄乎,也有些骇人,但着实不假。你怎样,你的书房也便怎样。你看的书反映了你的品位,从没有爱看娱乐杂志,也爱读《小鲍庄》的(当然咯,张爱玲除外)。你对书的排列也泄露了你的个人习惯,比如,看完就随便乱放,哪一天突然想看了,也找不到,别人只疑心你是个三心二意之人,即使你连声叫冤枉也难以改变这第一印象(the first impression,我喜爱的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最先的名字就是first impression)。很多人一方面把书看得很轻(轻视的“轻”,而非“轻重”的“轻”),尤其是在这个什么人都想说故事、都可以出书的年代;另一方面,却常常通过一个人和书之间的关系来认识某一个人。这种矛盾的态度把现代人活生生逼成了“精神分裂”,既竭力追求对书籍的占有(就像是对女人的占有),又懒得翻哪怕一册严肃文学书(或许是“严肃文学”这个名字吓坏了他们,让人联想起中世纪教士板结的面孔)。

  行文至此,倏忽想起,二十年来,竟无一间书房,却在此大谈特谈,有些“无产者无畏”的意思,心中丘壑还有万千,在此也得打住,好好筹划着给自己一间书房,“一个厌世者的理想天堂”(摘自《呼啸山庄》第一卷,第一章)。我既占有它,也被它给容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只得轻轻说一声,“天堂,我亲爱的书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