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魂》是一本由高铭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魂》读后感(一):疯不疯已经不是重点。
文|慕卿月。
拿到《千魂》这本书,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的一句话。“是你疯了,还是这世界根本不正常?”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想起了二次元里的“中二病。”中二病的典型代表句子就有“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没有一点实力,谁会有那么大的口气,把所有错误归结于世界,自己则是世界的王。就算有点实力,也不敢狂妄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都是顺应时代的一些人,在时代的底层,随波逐流,为点情怀在泥潭中,挣扎着。不是我们世俗,而是不得不去接受世俗。这世界就是如此,一个人这么做了,是独特的。两个人做了,还是特别的。众人都做了,那就是普遍现象了。要做独特的那一个,必定经受过非常痛苦的阶段。常人的不理解、质疑、不屑都像一根细针深深的扎在心里。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做一个普通人。然而,人性还有很灰暗的一面。这是我们不常表露出来的。《千魂》这本书,作者高铭把人性的另一面,赤裸裸的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黄海不甘现实的无奈、陈平想要逃避因疏忽造成的医疗事故,杨帆想要摆脱通缉犯的生活……每个人都不甘于现状的生活,都想要改变。面对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一本能改变命运的书上。
我并不是悬疑小说的粉丝,毕竟,我的内心是恐惧的。所以,在看《千魂》这本书,我的每一根神经都是紧绷的,无法猜测下一秒会有什么场景出现,无法预测下一秒是谁的死亡,更无法想象轻而易举的杀人是什么感受。那些死去的人,未说完的话,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秘密,谁都无法知道。我佩服作者高铭清晰的逻辑,让《千魂》这本小说的情节一幕幕场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我喜欢这本书开头的序的书写方式,把最精彩的对话,提炼出来。让读者带着疑问和好奇去读这本书。一点一滴的在小说中探寻最后的真相。
对于书中张岚这个人物形象,我也是一直有疑惑的。是的,我不解对未婚夫周启阳的冷血,又佩服她的冷静、敏锐和利落。她是周启阳一直向往成为的人,所以,他格外的迷恋她。但他又恼她不打招呼就随时消失,又随时出现。他质疑她,却从来不会心底的疑问,彻底问清楚。对于这一点,我始终觉得周启阳是懦弱的,但不得不说,在这次虐杀中,他又是冷静而勇敢的。对于张岚的身份,小说的结局也得到很好的解答,其实,如果我们在品读的同时,细微的留意了,也不难发现她的身份,作者在很多处都有埋下伏笔。
这本书除了让我神经紧绷,还让我忘了时间。是的,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竟然忘了时间的存在。看完后,已过凌晨。自然,这本书确实有它的迷人之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是周启阳那一番心理描写。周启阳像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做着普通的工作,永远是被遗忘的那个人。不是我们甘于平凡,而是每一次都想要去改变,痛苦纠结,却无力改变。“改变命运的一本书。”无疑是所有人都想要的,谁都想做命运的主宰者。高铭也在小说的最后告诉我们,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你能掌握命运,那么代表你要承受凡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能承受苦难的人,才有资格去掌握命运。
其实,结局什么的都不重要。疯不疯,不是我讨论的重点。我只想说,你想改变命运,那就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备吧。
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
:文章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或者ldian643@qq.com联系笔者。
《千魂》读后感(二):关于《千魂》之我见
下面的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殷切希望广大看官批评指教。
在读《千魂》之前还未有拜读过高铭先生的最出名的著作《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是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送了一本《千魂》便读了起来。
首先,和所有小说一样,在不看剧透的情况下有想把它立马读完然后看结局是如何?也是忍住了没有看最终的剧透,把它读完了,内心也是五味陈杂。最想说说的是周启阳的妻子张岚,假如不看最后的结局,这样的女性,还是让我十分心生向往的,同周启阳的感觉一样,有这样的未婚妻可是个宝贝啊,并不是指她有多爱周启阳,体能有多棒,为人有多果敢。而是我觉得拜作者所赐,在他的笔下出现了这么一个灵动又有几分俏皮,冷血外加几分乖巧的女性。总的来说还是时时刻刻的性格鲜明吧。总感觉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总得有些喜欢的东西,信仰的东西,然后促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活出了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太过平庸。
再者就是作者的画面代入感了吧(这个词也是今天拜一位博学的朋友教给我的),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图书馆备战考研的时候。每天吃饭完看上几章身边的人还不是很多,很安静。尤其到了环境描写的时候,那大风,那冷汗,那静谧。感觉身临其境一般,旁边就是亚热带的棕榈叶划在自己的身上。身边的对象招呼自己的时候也会冷不丁的吓一跳。还是拜高铭先生的文笔呢,真心的很是佩服。
最后当看到结局的时候,不免还是有一些波澜,因为双重人格的故事并不新鲜了比如特别棒的《搏击俱乐部》。所以心中的期待感又少了几分。外加最后终章出现《摄魂书》的时候,感觉不会还有第二部吧,这种类型的书出第二部?新鲜感又更低了吧,还以为在铺垫或者是打广告?
马上就要开始看高铭先生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了。还是十分期待的~毕竟高铭这种心理类型的书还是十分合胃口的~
《千魂》读后感(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悬疑版?
我想大家来看这本书的原因,不说百分之一百,至少百分之八十是因为那本著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实我也是,当时被这种脑洞大开的半纪实作品惊艳到了,所以后面看见作者的书一定会拜读。
这本书看之前就知道是悬疑小说,并且天才盛名在前,我也并未有多高的期待值。看完之后怎么说的,无功无过的感觉,这类密室荒岛类小说,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已经写到极致。毫无疑问我心中的推理悬疑排名第一,在这样的珠玉之后,作者选择了这么一个题材只能说真的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
相比评论里面的失望之声,我觉得还是应该辩证的来看。对于常看这样的情节的读者来说自然是一种处处眼熟的状态,但是别忘了作者是心理学写作熟手,所以心理波动才是看点。主角一开始是很软弱的人,这样的人不起眼,但是心里变化确实最大。从开始的软弱变成最后的疯狂,才是作者着墨的重点。作者擅长的也是这个部分,由心里波动变化来推进情节的发展,然后疑惑惊险由此开始,展开一段诡异的情节。
希区柯克说,最恐怖的不是炸弹爆炸的瞬间,而是计时器倒计时的时间。那才是对未知的恐惧最大化的体现。恐怖或者悬疑类的大部分的重点就是这个部分。我倒是很爱悬疑类带点恐怖的因素,不过作者貌似不太擅长写丧尸类的题材,感觉太不接作者的气了。之前的疯子也有诡异的事物出现,但都是基于脑洞大开的平台上,这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却是在现实的平台上。所以丧尸出现也太突兀了,不和情理。为了恐怖而制造丧尸,太没有意义。当然也会有人说这是一种精神病思维的表达,可能作者有这个意图吧,可惜衔接的不好,总有一些奇怪的诡异感。
《千魂》读后感(四):血祭之千魂
一座弃岛,怀着各种心思来到这个岛上的心理病态的人们。“封闭环境下大家一个一个死去的情节脉络。
解析《千魂》的故事线,其实有点轻玄幻的感觉。所谓千魂,就是要杀掉一千个人,去到一座荒岛,参加神选大会,这大会每隔七年举行一次,而获选的人,被称为神选者,他将用第一千个人的心脏流出的血,印上他的手印,就会获得一项控制世界的超能力,你可以呼风唤雨……
这种故事灵感,的确很玄幻。引人入胜的故事架构有了,可是要向其中灌满动人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各种令人称奇称怪的心理活动,是彰显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的地方。一个点子,一个神奇的构思,一个故事的启发,一个引发作者激动的开端……作者不知道是怎样遇到这一切的,当这一切的条件都刚好来临,慢慢写就一本人人喜爱的书,是需要功力的。《千魂》的作者很成功的完成了这个故事,而且很好的表达出了他的全部想要表达的东西。
有人说:高铭的思维真的很缜密,能把一本书写的这么细致的估计也就只有他了。强烈推荐给各位小伙伴,超强的故事感。
他利用11个人,这11个殊途同归的人,从不同的方向和路途来到这个荒岛,他们的人生际遇,还有他们内心的渴求。
读《千魂》的启示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你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必然要承受一些东西。所以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都应该采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因为正当的方法你不需承担心灵上的长久担忧。有些人不技手段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必须承担更多负面的东西,包括来自心灵上的压力,灵魂上的拷问和担忧,往往令自己到手的东西也变质了,也失去了光泽,甚至毫无喜悦或成功之念了。
就像《千魂》中那个获得超能力的神选者,他有了主宰一切的超能力又怎样?他时刻感觉被一千个死人的魂魄围绕,终究逃不开,也解脱不了。超能力无法解救他,超能力也不能带给他任何享受和快乐。
如果虚构的故事里,可以透视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缺憾的灵魂,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写法了。作者高铭就习惯于虚构这样的故事环境,然后把他心里想好的人物搬到这个环境里去演义现实世界中不会掏出来的人物内心。
他的手法真的很棒。精神的世界是复杂和庞大的,而现实只是精神世界的一小部分的反映。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有更多无边无际的可待挖掘的东西,期待高铭继续推出更多的类似故事,他讲故事的能力真的很独特。
01
阳光从窗而入,云层里透着暧昧,飞机上的乘客昏昏欲睡,整个机舱异常安静。
主人公周启阳心里纠结不安。他的未婚妻张岚在外出差,联系不上。
她就是这么一个人,向来我行我素。
周启阳承认自己并不了解张岚,虽然他们相识两年,也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她去找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羊皮书。拿到书后,在书的扉页里印上自己的掌纹,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02
周启阳这次出行就是去寻找未婚妻。
飞机缓缓地落地,周启阳按照未婚妻发来的地址来到了一座孤岛。
两个来自城市的情侣,第一次睡在湿漉漉的森林里。湿气太重,只好就地生火。漫长地黑夜吞噬两个人躁动不安的心。
就在火堆快要耗尽能量时,他们的好友罗瞻突然在不远处露脸,他的眼神呆滞,随之跳动的火焰时隐时现。
周启阳突然发出了尖叫声:“罗瞻应该是前半夜死的……”
在他的生命里,从未这么近距离的遇到尸体,也无从猜测何种杀人动机。这不是杀人游戏,也不是恐怖电影。
这是一场噩梦,黎明前的噩梦。
03
就在周启阳苦苦挣扎之时,未婚妻张岚却突然消失了。
天终于亮了。
周启阳心里开始有一丝胆怯,他害怕未婚妻也像罗瞻一样惨死。因为这个面前那个生死攸关的“洞穴”,没有人能懂。
从半夜开始,周启阳就没进一口水,他大口地喘息着,一脸的绝望。
无论如何,也要支撑下去,求生的念头,让他心底萌生了新的希望。
04
积聚了一点能量,周启阳继续寻找未婚妻。
毕竟,情侣之间还是有一点灵犀。
张岚最终发毫未损的找着了。周启阳清醒以后,心里多少有些恼火:这个个性十足的家伙,经常独自行动,就不能像一个普普通通地女人一样待在家里?!
接下来,这两位情侣经历了可怕的诅咒。好友黄海、马小田、张昭辉、杨帆、陈平,还有一个独臂人都跟罗瞻一样,成了岛上游荡过的尸体。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幕幕,那些死人,一个个在周启阳面前略过。
也许,有一天周启阳可以理解独臂人的心情,除了纠结,更多的是胆怯与不安。
难道现实真像《千魂书》所说的一样,要用一千个灵魂去祭奠。
难道控制别人的灵魂,就是要控制别人的记忆?
带着这些疑问,周启阳又在记忆中寻找答案。他突然记起《黑暗默示录》有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有一个“魂”字。
“嗯……是这样的么?”原来它叫《摄魂书》,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个人意愿改变命运。
相信有人一生都在做这件事。
梦醒了,天就亮了。
没有经历的也许真存在。
《千魂》读后感(六):也许你穷尽一生努力,也做不成一个疯子
“你知道吗?记忆,不见得是真实的。”
“假如有那么一个人,他人格分裂了,制造出了另一个人格,但是那个被制造出的人格并不知道自己是被制造出来的,他以为自己脑海里的记忆都是真是的。”
“不过,这个被分裂出的人格再次分裂,又制造出新的人格,那么这一切都会变得混乱不堪。对不对?”
“再比如,你就是那个被分裂出来但并不清楚这一切的那个人格,你会怎么办?”
“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只有当你说出它真正的名字的时候,你才能驱使它。”
什么才算是真实的?
亲爱的,你喜欢这个逻辑吗?喜欢的话,欢迎你临时参观一个天才或者疯子的世界。以上节选的内容来自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的又一力作《千魂》。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另一个天才,也或者是疯子,因为虽然他有杰出的哲学成就,却在在自己的生命的最后20年一直备受精神病的折磨,并陷入崩溃的境地。这是尼采,他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不要凝视深渊,不然深渊会吞噬你。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第一次看电影《美丽心灵》时,看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被他自己各种幻想到处追赶着无比痛苦,我觉得不可理喻,看着他的妻子没有抛弃他,看着学校仍然留给他机会,我想这太不可能了。一个如此具备完美天赋的人,怎么可能是精神病呢?
后来才理解到精神病是一个思维很纯粹的世界,如果一个人一但对某事物痴迷太深,便会达到疯子的地步,而他自己却全然不知。与其说精神病找上了约翰·纳什,不如说他选择了精神病的世界,这是他为自己终身的痴迷数学的一种献身,他活在一种近乎于虚幻的精神世界里。
然而,这个世界里依然有冲突。就像高铭描写的一样:那不是我真实的想法,那只是我在安慰自己。是的,在安慰自己。因为,我无力改变什么。我做不到出类拔萃,做不到引人注目,所以我只好安于现状,把我那隐秘的欲望深深地埋起来,使其无人知晓。不过我很清楚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有多强烈,每当我失意的时候,每当我感到挫败的时候,每当我再度被人遗忘的时候,那种对掌控自己命运的渴望,那种平凡普通的憎恨感,就仿佛是深藏在体内的一只猛兽在发狂,它撕咬着我的胸膛。
这种冲突却显得更纯粹,因为你成了自己的唯一的编剧加演员。这可能跟现实有联系,但你现实中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设计的,为符合你戏剧中的场景需要。记得以前看一本书《你值得过美好的生活》,其中有一个部分讲如何把你真实的世界变成是不是真实的,这样你将在现实和金钱上获得源源不断的丰盛和满足。这也是一种极致,跟天才与疯子,跟约翰·纳什一样,在做你想要牺牲什么来换取什么的选择,而这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被我们自己意识感知到。
在读高铭的《千魂》时,更多带给我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自由,也有很多的不自由,就好像比如说如果你厌倦了这个太现实平铺直叙的生活,你也可以选择一个精神病的世界去生活,可能比现实要完美许多倍。当然,精神病的世界也并非完全自由。这源于我们思维本身或许就是稍微自由于现实,却跟完全的自由相差甚远的一种设置。
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绝对自由的综合体。在偶尔发神经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成为一个天才或者疯子。而有时候我们可怜那些精神病或者严重强迫症的人时,可能我们自己才是有些可怜的,试问自己,你有能让自己痴迷到疯狂的事情吗?
木心说:浅浅的知识比无知更使人粟立不安,深深的知识使人安定,我们无非是落在这样的一片浅浅深深之中。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这样的深深浅浅当中,既渴望自己可以足够疯狂,却又被一些自我设置保护着并压制着,以至于我们不会走得太深太远,免于被深渊吞噬。
作者说: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命运的书。我想努力找出一些联系的话,或许是:哪怕我们很努力,有可能都与天才或疯子的世界相距甚远,这样在你面对自己心中一直没能放手去追的东西,就可以更勇敢地向前一步。
《千魂》读后感(七):千魂读后的一些小想法
刚刚看完千魂,对千魂的故事情节觉有存在几个套路明显的地方,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一、关于陌生人
1.陌生人第一次动手时杀掉了死亡第一人以此引发十人之间的自相残杀,达到坐收渔利的目的。但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陌生人又杀了李伟旭。注意杀李伟旭的时间正是黄海、马小田、张昭辉(故事前并不知道张昭辉还活着,并于黄海结盟了,但是并不能漠视张昭辉的存在)三人结盟,周启阳、杨帆、李伟旭三人结盟并且双方已经决裂司机动手的时候。感觉此时的陌生人多此一举的举动除了是作者为了埋下陌生人存在的伏笔并没有其他什么作用。(至于杨帆最后与周启阳的对决,杨帆怀疑弩在周启阳手上这个说法说不通,因为杨帆在经历刺激之后怀疑周启阳,但是从罗詹出发就够了,犯不着怀疑事发时和自己站在一起的周启阳)
2.在岛上只剩下周启阳的时候陌生人终于现出了真身,然后为了发泄这些年的情绪不停的把有关千魂书的事情告诉给周启阳,最后还给了周启阳提三个问题的时间。这套路实在是现在各种电视剧各种小说动画用烂了的,只要不是主角,只要话多,最后都会被反杀。
二、关于陈平死后给周启阳透露信息
陈平死的时候给了周启阳几条信息:
1.暗黑启示录需要1000个人作为祭品,此时没有提到暗黑启示录的真名,所以可以判断陈平并不知道暗黑启示录其实是叫千魂书,也不知道千魂书只有在被叫对名字的时候才能开启,那么陈平知道千魂书需要1000个人命作为祭品,并且目前已经完成有990人,是通过听那个死去的神选者的一面之词,陈品连千魂书的面都没见过,那么我是否应该这么考虑?陈平在没见过千魂书的情况下相信了即将死去的神选者提供的信息。
2.暗黑启示录需要在7.2日晚完成选拔仪式,并且要用人温热的心脏血印上手印才能成为神选者。从故事最后来看日期的信息室对的,但是需要人温热的心脏血盖手印却不一定,因为周启阳最后并没有用心脏血盖手印。为什么死去的神选者提供的信息有真有假而且陈平全部都相信了呢?
3.陈平在透露这些信息的同时的态度有让人怀疑的地方,陈平说的话全部是他所知道的真话?还是真假话掺着?
《千魂》读后感(八):人性与欲望
高铭是个很低调的名字,但他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却从2010年出版至今都很畅销,所以《千魂》一出,众人期待,这个写过精神病患故事的人,他的小说会给人怎样的颠覆感呢。
男主角周启阳被未婚妻的一个电话叫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认识了和自己完全不相关的八个人,一行十人,开始了追杀和被追杀的生活,自相残杀,这是一个恐怖小说最好的主线,所有人都为了得到一本能控制命运的书《黑暗默示录》而暴露自己的疯狂和残忍,只为了当能改变命远的神选者,只有周启阳还不相信这本书的存在,还一心想着带未婚妻回家结婚过安慰日子,但既来之,则被追杀之,他不得不跑。
本书一开始男主角就自己坦白说自己是一个软弱的人,逃避的人,怕当主角的人,可他面对要杀他的人时却一次次都能逃脱,还愿意帮助别人,让我不免怀疑他对自己的判断。只要周启阳得知这本书其实是个诅咒,后面的内容更精彩了,从得书者可改变命运、到还需要一千个灵魂、再到还需特别的神选日才可将血手印印到书页上、到会复活的尸体。谜底一层层解开,同时伏笔重重。
最终,经历万难,当除了他和他未婚妻之外的所有人都死了的时候,这场杀戮的幕后者才露面,而他,居然是上一个神选者,他策划了这场杀戮为的是自己更大的欲望。但最终,周启阳并以己之力杀了这个想杀死自己的人。当只剩他和未婚妻两人时,周启阳的真面目也显露无疑,让我更加惊讶,并解开了前面的伏笔。
在他拿刀对着未婚妻说把书交出来的时候,他未婚妻说:“我知道你在很多时候都装作漫不经心,不在意得失,但其实你比谁都在意。我知道你有多痛恨自己的不平凡;我知道你独自在深夜里撕心裂肺的号叫;我知道你有多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也知道你有多贪婪、多卑鄙、多肮脏、多残暴、我什么都知道。”
其实,这是周启阳自己对自己说的。
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神经病患,把自己不敢暴露出来的一面和一直向往的一面给了这个自己想象出来的“未婚妻”,因为他太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太想拥有世人所羡慕的浮华外在,荣誉、物质、也包括知识。
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会置身事外,以一种窥探的心理去看那些奇怪的思维,而看《千魂》,却不免去感受他的疼痛和急切的心理,感受之后会对人性和欲望有了新的认识。人性很强大,强大到可以开天辟地、克服任何困难、帮助他人,但为何要做这些,是因为“我想”这两个字,我想获得财富来拥有更好的生活、我想获得奖杯来证实我的能力、我想帮助他人来抚慰我的内心,这世上的一切善与恶都起源于“我想”。
精神病患为何会得病,大部分原因是内心诉求未达成而受挫。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是最难打倒的,因为他有着坚定的内心和平淡的欲望。所以,要想控制好自己的命运,就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欲望,适当丢弃一些欲望,会更轻松前进。
《千魂》读后感(九):命运不由己|《千魂》书评
这书厚厚一本,看起来倒是极快。从这个方面来讲,也算是难得酣畅,只不过故事略有些不尽如人意。
从我开始有心阅读,在很多推荐的书单里都会见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没看之前,我一直以为它讲的是心理学,看了书,才知是一本对精神病患者的访谈手记,作者的癖好着实有趣。
多少人看《千魂》大概都是为了前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因为不管真假,它给人带来的震撼都是极大的。不知这算不算是珠玉在前,就像是看类型电影,观众的心中早早有了期待视野,读者盼《千魂》大约也是类似的心理。
这次作者从纪实走向了小说,写了一个孤岛求生的故事,这样的设定,乍看之下眼熟。阿婆的《无人生还》已经经典到极致了,还有《饥饿游戏》、《大逃杀》都有相似设定,甚至国产电影《孤岛惊魂》也是,我至今记得看完电影的困倦与乏味。后来的人之所以敢写或许也已经抱着无所谓超越不超越的任性心态了。
《千魂》以一本叫作《黑暗默示录》的书作为引子,用它的持有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作为噱头,把十一个人物集中在一个小岛上。除了主角周启阳之外10个人,事先就以得到书为目的来到小岛,也更早的开始了自相残杀。当然,故事并没有以最终某人得到书而结束...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探讨的“命运”主题。那本叫作《黑暗默示录》的书可以让持有者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而来到岛上的人,各自有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以及想要得到书的理由,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们有的人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企图改变,以弥补过去的错误。比如医生陈平的失败手术,少年犯杨帆误杀前女友。其中给起我最多启示意义的应该要属狡诈的中年男子黄海。
他为了得到书,不惜计划杀光岛上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亲侄子,尽管事情并未按照他的设想进行,但他的理由让人听了依然觉得胆寒。
“世上很多人碌碌无为……平庸、自甘堕落,没有进取意识,满足于吃喝、娱乐、找女人……无比空虚,无比堕落,而且是自甘堕落。这些人,就像是游戏里设定好的角色一样,一丁点儿自我价值都没有”这些人是不是“其他人的背景、道具,因为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陪衬,那就是他们的价值”?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分特别并且可以成就事业的人,然而还未能如愿。因此,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面对会因此牺牲的陌生人或者亲人,他通通弃之不顾,因为,碌碌无为的人,活着或者死去,无甚分别。这是一种十分冷酷极其自私的伦理。
在黄海看来,平凡的人生不值得活,虚掷光阴的人也不值得同情。可是,像他这么恶毒以及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何尝不是个loser呢?
说起掌握自己的命运,应该是 所有人类的愿望,并且一直在为之努力的事情。书里影射的大概是那种思虑过度,穷凶极恶又不择手段之徒。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倒是可以往这里套一套。
它把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按理说人类的需求是逐层上升的,有点像升级打怪,有点追求的人都会想着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书里那些改变命运的人们也是如此的目标一致,但是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为了实现自我需求,妨碍了别人的低层次需求,为此而受到我们这些读者的质疑。
唔,我是不是扯远了。总之,比《千魂》更加精彩的故事有很多,但这本书的寓意确实能够引发人的思考。
《千魂》读后感(十):既然都是虚幻,又何来真实
如今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记性很坏,看完了《千魂》完全没有察觉自己曾经读过这本书,只是读完了之后我把买过的高铭的书重新又翻了一下之后才发现原来早在12年这本书就已经出了,只是当时的名字叫《谋杀记忆》,看着书里做的笔记,可见当时读的还挺认真,但如今又重新读了一遍,只觉得让人失落。看来看去,还是当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有些震撼,至于小说,真的没有惊艳的感觉。
故事的设计并不新奇,类似大逃杀的环境,十个人在一个孤岛,争夺同一个目标,最后只有一个胜利者可以离开。书的内容由十字军第四次东征引出,但对其描述并不多,期间又写了死人复活,类似丧失这种东西的存在,这种结合了西方历史、宗教魔鬼的故事,读起来总有些出戏。大概是由于对这部分的描述过于单薄,整个故事其实只是一本书引发的杀戮而已。
这本希望抑或是诅咒之书其实证明了人们那疯狂的欲望。那么欲望究竟是好还是坏?是欲望驱使人们寻找人生的意义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是掌控在自己手中么?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就是最有意义的事么?其实关于意义一事一向众说纷纭,从古说到今,各自想要寻求自己的真理,却没有唯一的真理。
书的结果亮了,以为掌控了自己命运的人,结果只是人家精神分裂出来的一个虚幻。那么什么又是真实的呢?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存在的,真实的,是不是我们其实只是活在上帝的梦里呢?当上帝这个漫长的梦醒了之后,我们都将不复存在。
作者其实还是在讲精神病人的故事,只是这个精神病人更加严重而已。然而到了最后,事情的真假、人物的真假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或许我们都是虚幻的,我们追求的也是虚幻的,但那又怎样呢?既然一切非真,那又何来的假呢?非真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