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的拉拉》是一本由[日]中江嘉男 文 / [日]上野纪子 图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一):孩子本应淘气,你又何苦让她变乖?
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是怎样一种体验?
是你刚收拾好的玩具,转眼间又被掏出来扔得乱七八糟。某几个被选中的玩具还会遭遇“尸解”的厄运。
是你买来准备教孩子画画的颜料成为了喷水枪的改良妙方,伴着水流喷得到处都是。你看着满地南墙,满家具的带颜色水珠,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偶尔,淘气的孩子还会给你一点小“惊喜”:她会送你一个礼物,让你闭上眼睛放在手里,然后攥住,等你“哇”的一声打开手,发现里面是带刺的干苍耳。
是不是烦透了?是不是崩溃了?是不是好希望这个淘气的孩子赶紧变乖?对我来说,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直到我看了一本《淘气拉拉》,想法才有所改观。孩子的天性就是淘气的,而淘气也并不是什么缺点,我又何苦让她变乖呢?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比起拉拉,我的女儿淘气还算是很乖的呢!
这个拉拉,真的很“坏”,大哥哥的玩具飞机不小心砸到她,她故意踩坏,还辩解说是摔坏了,躲在一边想看大哥哥生气的样子;因为司机扔出的易拉罐砸到她,她用强力胶把汽车上粘满了垃圾;聊天的两个阿姨挡住了了,她悄悄把她们的篮子黏在一起;路遇小青,又声东击西屡用诈术,吓坏了小青的气球......
这些已经够坏了吧?其实还不够!
书里用了很大的篇幅虚构了一个淘气鬼王国,拉拉在里面遭遇了各种恶作剧。被吓到的拉拉开始反省自己,想要改改淘气的毛病。
如果这本书写到这里就结束,也就没有什么新奇了,不过是落入了儿童故事的一个俗套--孩子总会变好的。
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孩子是不会因为反思或者批评而变乖的,因为这是她们的天性。若是某天你的孩子变乖了,那只能是她长大了,知道隐藏真实的自己了。
在淘气鬼王国被耍弄一圈儿的拉拉,回到现实世界,又出去跟小朋友玩了,这次她是友好的。偏偏她遇上了刚被她戏弄过的小朋友,他们“合谋”耍弄拉拉,让拉拉从滑梯上直接滑到了水坑里。
拉拉的淘气本性又被唤起了,回家脱掉衣服还没来得及换,就开始了报复行动。这一部分我非常喜欢,真实体现了孩子的想法与做法。小孩子是不可能等衣服换完了再去执行报复行动的,关于衣服给的“面子”是大人特有的。
有时候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孩子正在玩玩具,突然要解手,完事儿之后裤子都不提,就又开始玩儿。这种情形跟拉拉光着屁股翻抽屉是一样的。
拉拉遭遇小朋友的戏弄之后,使出了她的终极大招:她把小朋友骗到单杠上,把从爸爸抽屉了找到的钉子仍在地上。只要小朋友松手,就得被扎。
到这里,故事讲完了,我的女儿笑得根本停不下来。我猜,她这是找到了榜样了。
这个故事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小孩子淘气的天性,也暗暗地表达出了淘气背后的意义。正如封底上对作者的采访中所说,淘气是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产物。
拉拉扎小青气球的时候,采用了“声东击西”的办法,假装三次以后才真的扎了,所以小青没有发现;拉拉把棒棒糖给小猫吃,又说明她很有爱心,被男主人嫌弃以后,她抓了一只老鼠,放进精致的盒子里送给猫主人,这也是她小脑瓜飞去运转的结果。
读这本书,我也被逗笑了,也深深地感到自己不如拉拉。她的那些鬼主意,我得承认我想不出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小姑娘啊!
大概是因为这个故事有争议吧,文末注明了:不鼓励孩子淘气给别人带来困扰,但是出版遵从原著。那么原著作者怎么说呢?
原著作者认为,淘气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家长需要做的不是遏制这种天性,而是教他是非。孩子懂道理了,自然不会去困扰别人,又不会隐藏自己的天性。
孩子本该淘气,你又何苦让她变乖?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二):熊孩子养育指南
《淘气的拉拉》是一本很特别的绘本,最特别之处在于:别的绘本有用,而它有趣。当然,我并不是说有用和有趣是对立不能共存的,而是在首选价值排序上,《淘气的拉拉》选择了“有趣”这样一个特别的、区别于其他绘本的价值位序。也正因如此,它必然会引起多方争论,目前为止,豆瓣评论中就已经出现了两极化的观点:褒扬的说它重视幼儿淘气的天性和创造力的启发,而贬斥的人则认为它会鼓励孩子的反社会人格。尽管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从来都是重要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讨论,无足轻重的事物不会有此待遇。《淘气的拉拉》就是这样一本屡获殊荣却又能引起争议的绘本。
由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共同创作出来的淘气鬼拉拉是一个三岁左右的红裙女孩,头顶大大的蝴蝶结总是让我想起来宫崎骏笔下的小魔女琪琪,只不过琪琪坚强、乐于助人,而拉拉嘛……
有人说“七岁小孩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句话的出处一定很早了,因为现在三岁的小朋友的好奇心、行动力和破坏力就足以让人头疼了,比如拉拉。
拉拉无疑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好孩子,苛刻点看的话,能挑出太多毛病。比如:故意踩坏撞到自己脑袋的飞机模型却撒谎说是飞机摔坏的;比如不讲卫生从垃圾桶里捡垃圾黏贴到乱丢垃圾的汽车上;比如搞恶作剧不成就故意破坏小青的气球还恶意报复……
关于这样一个淘气鬼的创作动机,两位作者也在后记中坦承道“淘气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好奇心强的孩子也常常是积极向上、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其实,在我国,学识或许并不高的家长和老师也早已明白这一道理,从小就听大人说淘气的孩子聪明。但是,我们总是爱说“但是”,淘气的孩子要及时纠正他的方向,将重心放在正确的地方,免得误入歧途。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经常听到的说法,我一直信为圭臬的真理。
直到看到《淘气的拉拉》。
本书最高明的地方,也是最引人争议的地方,就是拉拉经过了淘气鬼王国的捉弄“教育“后,虽有悔改之意,但终归还是改不了淘气的天性。淘气鬼王国无疑是大人管教的象征,显然作者无意去粉饰这个结局,不想用生硬的说教教给小朋友要学乖。
淘气是公认的孩子的天性。你从来不会看到一个孩子安静的吃饭,不乱撒一地;也不会看到有小朋友不喜欢踩水玩,即便是弄湿裤子和鞋子;同样不会看到有孩子乖乖的走在道路上,不去爬高上低、东张西望……如果有例外,我想,那孩子一定是有哪里不舒服,至少正常的孩子都是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不省心。
什么是“天性“呢?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在所有的教育里,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低估天性的重要,高估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外在因素。我国有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事实上已经得到了科学认证,1993年,《科学》杂志发表了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的研究报告,同时,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也各自独立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是如果忽视天生的秉性和固有的基因的话,教育究竟会在多大意义上取得成功是值得怀疑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历史发展了这么久,各个年龄段的经验和认知依然高度一致,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进展突破,这是由身心成长客观限制的,他人再多的经验也无助于自己一步登天取得成功。
认识并尊重孩子的天性,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因为没有此基础,其他的任何教育都是奢谈。拉拉不会因为淘气鬼王国的一次教训就改变天性,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的事情,为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你是要让孩子按照你规划好的道路走,还是在理解他、尊重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开发孩子的潜能?如果这个问题还是想不明白的话,不如换个思路,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呢?如果不是十分满意,你为孩子规划道路的自信何来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精灵来到了人间,他所看到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探索这个完全陌生又新鲜好奇的世界。当孩子越长越大,他们的好奇心也随着变大。三到六岁的儿童正值天真无邪的高峰期,每天没有学习压力,有充足旺盛的精力去探索一切未知事物,就像中江嘉男、上野纪子所著的绘本童书《淘气的拉拉》里的拉拉一样。
《淘气的拉拉》这本童书讲述了一个叫拉拉的小女孩日常生活中调皮恶作剧的简单故事。她喜欢对一些不友善的人搞恶作剧,但当她偶然间被比她更厉害的人搞了恶作剧之后,她也会害怕并发誓再也不对别人恶作剧了,可当别人再次对她恶作剧之后她仍会“复仇”。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有时需要家长的适当引导。
拉拉调皮捣蛋,却天真无邪。你从她身上能看见所有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喜欢恶作剧、聪明、想象力丰富、单纯善良(会反思自己做的是否过分)、率真可爱、好奇心强、积极向上、古灵精怪。
大人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小孩子的行为,喜欢听话、懂事、顺从、学习好、乖巧的孩子;而不喜欢任性、淘气、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
但往往乖孩子们缺少奇思妙想。过早地被大人规定应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在规定中不去尝试任何事情,最后也失去了尝试的兴趣,从而害怕去尝试,直到长大后他们仍然找不到内心深处的自我,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何在,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只是按照家长期望的那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早已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被规划好了,只需要按照规划成长即可。这是孩子与父母共同的悲剧,因为人生体验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受阻拦地探索世界未知、发掘自我潜能,在不断尝试和挑战中逐渐了解了自己的擅长和喜好,活出自我,活得飞扬跋扈、神采奕奕,甚至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感染了周围的人。
淘气不等于做坏事。对于淘气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具体地、理性地说明,“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所以我才批评你”。能让孩子对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有一个判断,成为一个能够体谅别人感受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淘气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家长要让孩子好奇探索、尽情玩耍。因为孩子在淘气的时候往往充满丰富的想象,也容易激发自身的创造和探索能量,作为家长要适当保护孩子天真无邪的纯真天性。而不是一味打压管教,让孩子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孩子缺少淘气,就如同人缺少童年一样,注定少了一份在那个年纪本该有的、最美好的特质和印记。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不同判断,这是大人没法教给他的,需要他自己亲自去尝试的体验。就如同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一般。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四):你不知道的“坏小孩”的秘密与宝藏
《淘气的拉拉》是日本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共同完成的绘本,讲的是一个叫拉拉的小女孩,一天中所做的一系列让人错愕的事情。
这个小孩的确非常有趣,可以叫做淘气,但要修改我们对淘气的定义和理解。通常说到淘气,我们会想到这小孩净搞破坏,让人生气又无奈。但在我看来,这样小孩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极具创造力。
他们会被大人们叫做“坏小孩”,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坏小孩”的世界有你不知道的秘密和宝藏。
------------------------------------------------------------------
①你眼中的淘气,是我心中的正义。
拉拉在玩耍的路上,看到有人从车窗上丢了好几个易拉罐出来,她就非常生气,怒火中烧地想,竟然敢这样丢垃圾!
这时,她想起一个哥哥修模型飞机,用的强力胶。于是,她跑回去,找那位哥哥要了强力胶。结果就是,等那辆车的几个人办完事回来的时候,垃圾桶里所有能拿出来的垃圾,都被死死地粘在了车上,拔都拔不下来。
看那几个家伙生气又无奈,拉拉心想,谁让你们乱丢垃圾,哼!
她一边感叹强力胶的威力,一边往家走,撞到两个阿姨站在人行道中央,聊得有说有笑、热火朝天,完全不顾及别人已无路可走。
拉拉心想,既然这么喜欢聊天,我帮你们聊个够!
她在两个阿姨靠近的挎篮上涂上强力胶,等她们聊完,说再见的时候,发现挎在各自手臂的篮子莫名其妙粘在了一起,差点把俩人闪倒。
她的立场是对的,只是方法有些过激,所以你不能全盘否定。这跟性格有关,但小时候是可以引导的,让她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处理问题,也是在提高她的情商。情商低,做事情出于本能,都是小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
前几天网上有新闻说,有人在机场脱掉鞋呼呼大睡,工作人员都不管。有个小伙子意气风发,满腔怒火,忍无可忍,直接把那人的鞋丢进了垃圾桶。我们会觉得,啊,真是大快人心。如果是我,我也会那么干。
但是能解决问题吗?
人受到攻击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想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而是直接瞄准攻击他的人。
有些人喜欢快意恩仇,也不完全是情商问题,而是经历和习惯塑造的性格。也有人天生性情直爽,侠气万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是看怎么助了。从心理层面分析,做事情偏激的人,都跟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系。
所以,小时候的家庭关系和父母引导很重要。
----------------------------------------------------------------
②我只是不喜欢被欺负和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打”回去。
小青牵着一只小狗,从拉拉家门口经过,小狗在门口拉了一坨粑粑。这是无意的,但因为她之前戳破了人家的气球,所以小青说,粑粑送你,不用谢!
她气得跳脚。
只一秒钟,灵机一动,马上有了主意。
她把粑粑铲起来,放进礼物盒里,松给了小青的妈妈。小青妈妈夸她是好孩子,并送她一支棒棒糖。糖很好吃,她走在路上想,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分?
可能是想减轻这份小小的愧疚,在遇到一位大姐姐抱着小猫时,她很主动地夸小猫可爱,然后把棒棒糖分享给它。大姐姐马上退避三舍,说,我家小白从来不吃别人吃过的东西。随后把小猫抱得紧紧的,说,我家小白只喜欢吃肉肉。
然后匆匆离开。
拉拉留在原地,自然很生气。她心想,哼,一只猫还这么娇贵!
她回到家,从厨柜最阴暗的角落里捉了一只小老鼠,精心包在礼物盒里,送给了那位大姐姐。
人都不喜欢被伤害,虽然很多时候,伤害人的人是意识不到的。
小青虽然不是故意报复,但还是因为之前的事情,所以不说抱歉;这个行为惹怒了拉拉,虽然她错在先,但她还是进行了新一轮的报复。很多时候,人与人相处,就是在这种思维错位中,出现和延续矛盾的。人往往如此,容易记住别人做过的事,却常常忘记自己做过什么。
而那位姐姐,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一系列举动让人很不舒服。我猜想,如果不是因为拉拉淘气太出名,别人都怕了,那她可能会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她生长在中产阶级水准的家庭,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但并不非常有钱,所以人容易虚荣。她能拥有想要的,却不是应有尽有,所以人的心理就会矛盾和复杂。她记恨比自己有优势的人,又瞧不起比自己弱的人,所以行为常常夸张又偏激。
在感到受伤的时候,人本能地会反击,这也是需要做的事情。但怎么去反击,还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并给小孩言传身教。你平时怎么反击别人,你的小孩就会下意识用同样的方法。
-------------------------------------------------------------------
③有时候是纯粹觉得好玩,或者想引起你的注意。
小青牵着一只漂亮的气球,走在路上,很是高兴。拉拉心里直痒痒。于是从小挎包里拿出自己玩了很久的气球,使劲吹大,然后在小青后面猛然放气。小青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的气球破裂了,然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几次后,她知道是拉拉恶作剧,便不再理会。没想到最后一次,拉拉从包里拿出针,真的把她的气球扎破了。
拉拉玩了一天回到家,大声喊妈妈,没有人回应。原来妈妈在厨房做饭,没有听到她回来了。她看妈妈没发现自己,就躲进房间里,想看她惊吓的表情。
“坏小孩”随时随地都有灵感,让别人出丑,或者感觉很无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看到他们的反应,会感觉特别有意思。
我到现在都喜欢玩这种游戏,不是对所有人,是跟交往甚密的人。比如在别人喝东西的时候,猛然去掀他的瓶子,你知道会发生什么?比如把头发剪成渣,放在耳钉盒里送给别人,你知道他打开的瞬间是什么表情?比如在吃饭的时候,趁对方点餐或者去洗手间的间隙,把桌上的芥末料全部倒进他盘子里,你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
声明一点,我只搞男生。原因是,好玩,有趣,开心。
生活总需要调味品,只要不是本质问题,搞怪的人会比其他人活得轻松、快乐、洒脱。关键问题在于,要把它锁定在一个范围内,不能什么都去恶作剧。
------------------------------------------------------------------------
④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没想过依赖他人。
因为淘气的次数太多,周围人连连受伤,拉拉得到了惩罚。
她被一件衣服锁在房间,带到衣柜深处,一个叫“淘气鬼王国”的地方。那里的人都很淘气,戴着各种动物头像的面具,还有各种奇怪的创意。大家热情欢迎她,请她坐下,却抽掉了椅子;她好不容易坐上去,屁股下面的气球爆裂,吓了她一跳;盘子端到她面前,她揭开扣在上面的碗,看到是却是一条蛇;当所有人都摘下面具,露出的是更可怕的面容。
她吓得魂飞魄散,借故上洗手间,一口气跑回家。
害怕是本能,可是每一次她都假装淡定,不大声痛斥,也不哭着找妈妈。她总在寻求自己化解,不消极,不退让。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这是很难得的。
她有想法,有创意,才会相信自己可以。沉默、哭闹、找他人庇护,也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更不是值得提倡的方法。
--------------------------------------------------------------------------------
⑤当我想“洗心革面”的时候,身上的标签没法抹去。
拉拉拿着棒棒糖,从小青家出来,心里觉得不应该那样;但当她想改变一下的时候,那位大姐姐却给了她往常的反应。
后来从“淘气鬼王国”拼命跑出来,她觉得外面真好,并决定以后再不捉弄人了。她怀着一颗友善的心,出现在小伙伴面前,小伙伴已决定要整她。她被整了以后,非常生气,很快又陷入了报复的轮回中。
人的思维很容易定式,所以一旦形成印象,就很难去改变。人喜欢贴标签,而这些标签往往不准确,也很主观。比如一个人进了监狱,出来后,就很难再立足。因为大家觉得他做了坏事,是坏人,是害虫,是公敌。
没有人愿意真的去了解,这个人到底怎么犯罪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是偶然和冲动,还是蓄谋已久。我们都不愿意突破自己的局限,去认识人和世界,看到更真实的本质与核心。
所谓害虫,是强者或对多数人来定义的;对所谓的害虫来说,人就是最大的害虫。
大人要自己先活得通达,才能去循序渐进地去引导和影响小孩。不要笼统地评价,是非对错好坏黑白,你要从每一个细节去分析,具体指出和说明。简单粗暴,是人类的一大恶习,却常常自以为很正确和聪明。
------------------------------------------------------------------------
⑥跳出创意的盒子,我要如何安放自己?
“淘气鬼王国”里虽充满恶搞的人,但不乏创意和乐趣。它就像我们在生命最初,灵魂里储藏的创意空间,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在里面。
会走路和说话的衣服,长着腿和胡子的钟表,三个轮子的自行车,带着轮子的鞋,有表情和姿态的椅子,会看书的电视机,涂着口红的唢呐,画出来的逼真的海,月亮和太阳在同一个平面上……
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它与现实之间有一条又长又曲折的路,拉拉进去和出来都走得很辛苦。当她觉得害怕,竭尽全力跑回现实的时候,那个地方在身后变成了一座小小的城堡。
我们都有一座那样的城堡,在现实生活中处得越久,它就越远,也越小。到后来,我们似乎感觉到,那里的场景是一场梦,自己都不相信曾经拥有过。你渐渐变成大家眼中的“乖”孩子,你在现实中获得的赞许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和遗失那块宝地。创意、想象力、灵感,成为你最缺乏的东西,事实上它们一直都在原地。
拉拉总是背着一个小小的挎包,里面装满各种小玩意,帮她完成了很多个创意的瞬间。每个小孩都有过这样一个挎包,那是我们在现实中唯一可以打开思维的东西,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它也渐渐脱离了我们的生命。
多年以后的拉拉,是否还会记得,她有那样一座城堡,还有那个装满小玩意的小挎包?如果我们都还记得,并且没有丢掉,那我们一定无法被生活消耗成一个无趣且找不到自己的人。
---------------------------------------------------------------------------------
后记:
据我妈说,我小时候很乖,特别听话。其实在我心里,从来不是一个喜欢乖的人,但小孩子特别擅长察言观色,努力讨好父母是他们的主旋律。大人也为了让你讨好他,会经常吓唬我们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丢掉。
这会给人造成心理阴影,缺乏安全感,而且不可能让一个人真正依赖你。
当我们慢慢长大,有了独立选择的意识,大人会觉得你很叛逆。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耐心来理解这种变化,因为习惯了顺从和掌制,所以会用暴力来压制你意识中的力量。现在想起,真是往事不堪回首,成长总是血肉模糊的。
相反,我妹妹小时候特别“坏”,每天出去玩,追着男孩跑几条街,无胜不归;现在却是个顺势而为的人。我想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因为内在力量要有个平衡,而通常人会往反方向觉醒。
我们不能用“淘气”来评判一个小孩,也不能片面地去理解淘气,你要看到它在成长中的积极意义。别一味地求“乖”,你要尊重一个人的天性,重视他的本质。仔细观察,耐心引导,它会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财富。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五):你还一直在做妈妈的乖乖女吗?
你妈逼你考公务员了吗?你妈逼你结婚了吗?你妈还在反复以过来人的身份强调,听话懂事儿的重要性吗?我承认,妈妈站在她的立场上,确实是为我们好。但是,我们真的应该一直去做妈妈眼中、心里的乖乖女吗?唯母命是从吗?
我一直是个蛮乖的小孩,在老妈和老师眼中都是。不允许早恋,就和男生保持纯洁的友谊,以致于都到了晚婚的年龄,却忘了心动是什么感觉。一个朋友说,她以前总是觉得生活是有目标的,小学是为了升初中,初中是为了升高中,高中是为了升大学,大学是为了研究生,以致于到了工作的时候,因为没了考试,生活就没了目标。只是,她还会有个习惯,时不时拿出高数,翻翻那个特别规矩的世界。
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并不只是考试,并不只是规矩。未来,也不只是妈妈口中的安稳。
逐渐变成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我,今天发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童书,是由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联袂打造的《淘气的拉拉》。一直觉得,童话就是写给成人的,能读懂童书,也必然是因为长大、因为生活让我们有所经历。
淘气的拉拉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六):那个淘气的孩子后来改了吗?
文:写不长
作为一个淘气指数为十级的熊孩子的妈妈,如果对自己各项育儿技能进行评价,我一定要加上“更”这个副词:
1、我的嗓门更高,在发现他淘气闯祸时,不得不提高音量企图震慑他;
2、我跑得更快,在孩子跑出我的视线之前,努力追上他并把他拎回来;
2、我要说更多的“对不起”,因为多数时候,我家孩子是始作俑者;
3、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当孩子闯祸时,我必须克制怒气,控制事态不要变得更坏;
此外,我说得话更多、警觉性更高、订阅的育儿公号和购买的育儿书籍也更多.......
讲了那么多的道理,看了那么多的育儿经验,那么,孩子淘气捣蛋的劲头有所收敛吗?
当然.......可是......
没有。
因为怀有这样的挫败感,所以第一次看到后浪出版社引进的《淘气的拉拉》时,我反而比孩子更受吸引,看得津津有味。
我看过的很多故事里讲道,调皮的孩子经过大人耐心的教育,承认了错误,变成了听话乖巧的孩子。
可是现实生活中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孩子的恶作剧总是层出不穷的,按下葫芦起来瓢,今天刚听明白这件事不能做,明天又淘出了新花样。就像书中的拉拉,做错事后,她经常有悔改的心意,但又源源不断地冒出淘气的新点子。她的后悔惭愧是真的,停不下的恶作剧也是真的。
淘气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有时候,孩子的淘气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前提的,比如书中的拉拉,把叔叔的飞机踩坏,是因为飞机撞痛了她的头,她不会如何处理愤怒,所以采取了暴力相击的措施。
遇到类似的事情,家长应该先安慰孩子,了解原因,帮助孩子释放身体的痛苦;如果一味地责骂孩子,不问原由,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孩子愤怒的情绪烧得更旺,做出更偏激的行为。
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拉拉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便将他们扔的垃圾,用双面胶粘在他们的车上。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解气的报复行动,拉拉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教训一下破坏环境的人们,并不是故意让人难堪和生气。
走进拉拉的世界,就会发现,她的淘气≠做坏事;而家长的观念却是:你做错了,还理直气壮。
《淘气的拉拉》有两位作者,分别是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他们两位同时也是《可爱的鼠小弟》的作者。但两部作品的风格不尽相同。
拉拉是个爱憎分明的小姑娘,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并没有渲染拉拉有多么可爱,而是毫无保留地展现了拉拉的各种淘气行为。故事最后,在经历了淘气王国之后,拉拉想:我不恶作剧了。可是,在毫无防备地遭受了小伙伴的捉弄之后,拉拉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以牙还牙。她给小伙伴的脚下撒了图钉。
人在生命之初,本来就是不会控制情绪的,因此家长的耐心教育和引导才弥足珍贵。
所以《淘气的拉拉》更像是一本孩子写给家长看的书,告诉已经忘记童年的父母:我为什么总是淘气。
这里没有你想像中的完美结局,也没有你想像中的完美的孩子,但这就是《淘气的拉拉》的独到之处。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七):淘气的拉拉,未竟的故事
《淘气的拉拉》是创作了“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绘本的作者中江嘉男、上野纪子夫妇联袂打造的作品,该作曾荣获过日本绘本奖。这一绘本讲述的故事并不长,只有三十几页,对于读惯了动辄几百页长篇的人来说,这样的绘本故事几乎可以一口气读两遍。当然这只是从大人的视角来看的,如果给三岁的小孩儿看,那就是一个又长又曲折的故事了。事实上,《淘气的拉拉》所描绘的完全是小孩子的世界,大人只不过是配角。
一、关于绘本
《淘气的拉拉》篇幅虽短,在情节上却也一波三折,可以分成三大段。
(一)淘气的拉拉捉弄别人
拉拉是个鬼灵精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一个人在外面玩了没多久就干了很多淘气的事。第一件事就是把砸了她脑袋的飞机给踩断了,见飞机的主人用强力胶把飞机粘好了,她又借用强力胶接连干了两件“大事”:把垃圾粘在乱丢垃圾的人的车上,又把两个光顾着聊天挡住了去路的家庭主妇的菜篮子粘上了。第四件事是把别的小朋友的气球戳破,惹得小朋友牵着小狗在她家门口拉便便予以反击,拉拉又把便便用礼盒包装起来送到小朋友家里。第五件事,拉拉因为好心用棒棒糖喂猫却遭到猫主人的拒绝,于是捉了一只小老鼠装进礼盒送给猫主人,把猫主人吓得够呛。
(二)拉拉在淘气王国被捉弄
拉拉干完淘气的事儿回到家里,趁妈妈在厨房忙碌没注意,又淘气地躲进了大衣橱,一不小心误入淘气王国。在淘气王国,拉拉的淘气本领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于是接连被淘气王国的人捉弄,吓得落荒而逃。逃出来之后拉拉还下决心“以后再也不捉弄人了”。
(三)重回正常世界,拉拉还是没忍住淘气
话说拉拉在淘气王国吃了亏回来后,本来还想“重新做人”的,没想到出去找别的小朋友玩,又被一群小朋友捉弄了,让她玩滑梯的时候掉进了水洼。拉拉一气之下又想出狠招,在别的小朋友玩单杠倒立时往地上洒满了图钉,回敬了一把!
二、关于淘气
看到最后,我都为拉拉的淘气行为感到瞠目结舌、胆战心惊。
当然,淘气应该是小孩子的天性,每个人都经历过淘气的童年。从本书来看,淘气的不止是拉拉一个人,小朋友之间似乎都有一种谁也不服谁的竞争意识,就连互相捉弄也不例外。本书的作者在谈创作初衷的时候也提到:要说淘气,确实不是一件特别值得鼓励的事情。因为有时它会给人带来困扰。不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淘气被认为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因而好奇心强的孩子也常常是积极向上、注意力集中的孩子。
拉拉的淘气确实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比如她发现强力胶能把飞机粘好,就举一反三地把垃圾粘车上,把菜篮子粘一起。再比如她看到墙上用图钉固定的日历,就想起爸爸抽屉里的图钉可以扎人。通过种种淘气行为的探索,拉拉无形中开发了智力,掌握了知识。
三、关于未竟的故事
之所以说《淘气的拉拉》是一本未竟的故事,主要还是觉得淘气固然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享有恶作剧的权利,更重要的一点是大人在孩子淘气时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小孩子毕竟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识别危险性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如果放任孩子的淘气行为而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淘气的拉拉》完全着眼于小朋友的世界,并没有大人干预其中,或许这与作者的创作初衷有关,即“以考虑淘气本身究竟是什么为契机而创作的”。在与浪花朵朵童书问答的环节中,作者也提到“对于淘气行为,什么地方是好的,什么地方是不好的,家长一定要具体地、理性地说明”。由此可见,不仅爱护孩子的淘气天性是大人的职责,道理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大人对孩子的责任。
四、结语
归根结底,《淘气的拉拉》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故事书,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能在父母伴读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孩子把聪明才智用在有益的探索中。此外,绘本中的人物塑造十分生动,色彩鲜明,画面中分镜头、分框连环画设计也十分流畅而巧妙,是相当富有水准的绘本故事书。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八):“熊孩子”的世界
“熊孩子”的世界
瑰夏ada~
书里的淘气拉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姑娘,简直就是“隔壁熊孩子”的代表!!!!她把自己所有不喜欢的人,都给捉弄了一翻。比如飞机砸在了他的头上,她生气的把它踩坏,然后告诉大人说是摔坏的。画出了孩子内心那种无所畏惧,“只要让我不高兴,我一定睚眦必!”没有那成人世界规矩的束缚。
踩坏了砸在头上的飞机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九):可以成为孩子知己的好绘本!
作为一名绘本爱好者,我一直都知道,绘本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我知道从小读绘本的孩子,语言发展会比同龄孩子快,思维能力也更强,上学以后语文成绩更好,至于美学、哲学方面的影响更是深远。可我一直不知道,前面说的那些意义,其实只是家长希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绘本其实很单纯,好绘本的标准只是看它能不能成为孩子的知己。
前阵子看到一本童书,名字叫《淘气的拉拉》,拿到这本书我就非常喜欢,因为封面上的孩子实在太可爱的,也因为这本书的印刷用纸实在太讲究了。这本精装绘本,不仅封面是硬纸板覆膜的,就连内页都是双面覆膜的纸,摸起来有些小凹凸,非常舒服。对于一个外观控+细节控来说,这两点已经足够我去喜欢这本书。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十):成长的一课°
——评 《淘气的拉拉》
文/蓦烟如雪
其实一直没习惯和孩子相处,但是常常在邻居家吃饭,就要面对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说真的很头疼,因为孩子真的很调皮,不仅仅在睡觉上,甚至在吃饭上,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想干嘛,所以在看到《淘气的拉拉》上,我并不会觉得这样的拉拉是虚构的。
因为太真实了。孩子就是如此,他们调皮,他们也天真无邪,他们的占有欲有可能很强,也可能是渴望着父母的关爱。小孩子看似很任性,但是他们的需求点,都是很明显的。
拉拉在书里,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她没有一刻停下来,她破坏飞机,粘垃圾,粘聊天阿姨的篮子,戳破玩伴的气球,给朋友寄狗狗的便便,甚至寄了老鼠给小翠姐姐……可以说是无恶不作,但是换个思维看,她粘垃圾上时,她去捡垃圾,看到光顾着聊天的阿姨,她的出发点是“既然这么喜欢聊天,我来帮你们一下吧!”看到小伙伴拿着气球,她就吓唬,而戳破气球后,其实小伙伴也是和拉拉的心理一样,似乎你给我一点,我也给你一点。孩子的世界没有公平,来而不往非礼也,似乎用在这里也不为过。
她给小青的礼物精心包装过,给小翠姐姐的也是一样,作为大人,我们不能把她的淘气归为在做坏事,她的初衷没有恶意,她的行为也许偏颇,但是她乐在其中,就像我和小孩子一起吃饭,他会拿着塑料的围脖,把汤水,摇过来摇过去,甚至在把沙画的东西,洒在饭上,看到爸爸打完电话,妈妈说爸爸在休息,孩子都会以为手机也要休息,把手机丢在水杯里。
这都是孩子的正常的举止,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困缚小孩,小孩没有那些多的“想法”。
而在后面,作者也带入了探索的创意,让孩子在衣橱里,游走到一个神秘的“淘气鬼王国”,一遍看这本书,一遍给孩子读,孩子会想钻到衣柜里去找寻一番。
而作为成年人,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很想如果我也是拉拉多好,这和《梦游爱丽丝仙境》差不多呀,不过和爱丽丝不同,她的遇见是淘气的,在淘气鬼王国,每一个人都不具备着忍让、包容,他们更为纯粹,不是被世俗和传统纠正过的,他们是天然的,虽然他们面目丑陋,但是他们真实,有多少的孩子不想“任性”一回。
可很多程度上来说,很多父母习惯给孩子这个不许、那个不行,让他们的想象就这么渐渐丢失,在童年是很乏味的。
拉拉逃回了现实,在遭遇了被捉弄后,她也会有“醒悟”,但孩子的醒悟往往是一刻钟,她的意愿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群体,在和小朋友玩后,她被捉弄,而小朋友也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可拉拉不愿意了。
她拿了图钉,其实这有些恶性循环,如果当下拉拉原谅了他们,或许,新一轮的淘气就不会上演。
可他们是孩子啊。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世界。
虽然不喜欢这本书的结尾,但是我认同这样的结局,因为孩子不是墙上的壁花,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塑造的结果。
这本书在尾声上,也注明了淘气拉拉的做法是错误,也申明过遵从原著,这点上,我很支持出版社。
编辑站在了孩子的角度。
而不是大人。
这点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