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4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10篇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是一本由韩国辉 / 左小祖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一):这碗心灵硫酸,我干了,你随意

  其实这是一本励志书,但不是那种鸡汤型的。

  韩大叔是旅游卫视的当家人,书里他写了自己人生经历,我觉得蛮真诚的这个人。十五年前,他从东北老家带着五千块钱,只身闯荡海南,在那个岛上不认识一个人。在海南电视台,从底层做起,做过主持人和编导,后来成了电视台的一把手。对于这中间的艰辛作者只字未提,他只是轻描淡写说,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来了海南。

  再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他去了很多国家、很多城市。书里谈了很多他对城市的个人理解感受,以及一些见闻。可以看出,韩大叔是稀有的生活家,文字很有味道,细而不腻。字里行间,流露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独到见解。在我看来,他提供了一种如何与世界相处视角,那就是,对于世界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偏见”和好奇心。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父母、家人、老师同事朋友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你的生活态度轨迹。能遵从自己内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并非易事。但其实我们内心明白,所谓的约定俗成答案,往往都是扯淡。是啊,去他的别人怎么看,去他的标准答案,做自己才是正道

  不得不说,韩大叔这碗心灵硫酸真是酸爽,我干了,你随意!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二):你瞅啥,说的就是你

  对于游记类的书籍,我向来不屑。那些无非是以过来人身份自称的所谓经验套路。旅行嘛,要的就是放松随心所欲。可明知《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是一本游记书,我为什么要读呢?因为我是左小祖咒的迷妹啊!身为左先生的脑残粉,岂能错过它呢?原本是冲着左小祖咒的插画而翻开的书,打着"耐性子读吧"的心态。未曾想,这本书有毒啊?不仅有辣眼睛的插画,更有辣心的文字!每读到认同观点时,总会不由得赞叹起一身鸡皮疙瘩大快人心,因为和周围持相同观点的人实属太少,却竟在书中遇到想法一致的作者。作者的文字魅力还在于获取读者认同感的同时对此观点加以深度阐述,以轻松的调性引导读者自觉体悟。所以这本书,除了被左先生一贯怪力乱神充满魔性的插画诱惑以外,更被它的另一位文字作者——韩国辉先生,那抹成熟思想魅力所倾迷。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由文字和插画两部分组成。插画作者左小祖咒,内地独立音乐人、艺术工作者作家作品《我也爱当代艺术》应邀参加美国佛罗里达、纽约等国内外多个展览。文字作者韩国辉,旅游卫视董事长总裁。曾从事制片人、主持人、编导和摄像工作,并成功打造《周游天下》《第一超模》《鲁豫的礼物》等节目,自称二流的旅行者,三流的作者,四流的文青,五流的"颜值担当"。

  一位是1970年,一位是1976年。一位以绘画发声,一位以文字表达。两位40多岁的大叔把对世事思考与理解以不同的呈现方式珠联璧合于此书中。对读者而言,用读一本书的时间,去体验两种感受,不失为一件趣事儿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是一本旅行随笔,书中分享了作者对于50座城市的观察和思考。更直接的说它讲的是一些观世界后的世界观。作者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自己的真诚,使游记读起来原汁原味,很多都是旅行后的匆匆记录,未做修改。这也许就是"观世界后的世界观"的一种最好的姿态

  虽然从宣传封面装桢一直在强调"偏见"、"心灵硫酸"等痞玩的字眼。但千万不要被这些略带挑衅的关键词吓到,这只不过是一种区别主流属性标签,假"偏见"之名,潜人文关怀之事。通过旅行中的所闻所见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而思考出的道理。当两位同频率的作者遇到同频率的读者时,"偏见"就不能称之为偏见。因为不认同的才叫偏见,拍手称赞的那是道理。

  quot;我又不是在说你",说的是一种大众现象。书中很多提及的现象,实则就是我们游客自身的常态现代人节奏的生活和太过渴望成功的心态,将旅行衍变成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文化情怀早被挤到了边缘。一个旅行者真正需要的更多是走过与感受,而不是停留与拍照分享发朋友圈炫耀。我们仅仅需要的只是在路上打开感官经过风景都应该仔细的去端详去感悟。让一个城市有魅力的常常不是那些冰冷的建筑和浮夸的雕饰,而是感受当地人们的生活,这更像一个好奇旁观者来到别人生活的地方,因为城市不同、风俗不同、饮食不同,你总能找到别人生活中与自己不同的地方,而正是这些地方,构成了旅行的意义。所以做旅行计划旅行攻略,反而会把旅行当作任务,划分轻重,往往会忽略掉最值得感受到的部分。

  quot;我又不是在说你",说的还有所到之处。太游客导向的地方会太相似,太刻意的地方会太作假,太对人胃口的地方会让人没胃口。就国内而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小镇们都开始长得一模一样,街边放着的歌,咖啡店名字格调小吃种类,往往大同小异。这些看起来已经失去了它们自身应有的特点,看起来就像是假的,死的。

  quot;我又不是在说你",说的是关于理解的认知。旅行会磨尖眼睛,好处是你能看得更准更毒,坏处是它会戳破好感,扎碎幻象。因为去过的地方多了,坐标系的各个象限的点画的就远了,要是一个城市能耐不够,或者在这个城市的时间不够,它就很难让你惊艳。理解城市是一件再私人不过的事儿,人们各执一词正常。所以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我又不是在说你。

  对于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左小诅咒的插画,排版时一定用了不少心。阅读顺序无论先插画对应阅读文字,还是先阅读文字再对应插画,总会惹来几分痞怪和兴致嘲讽中带着些许小情绪抽象与具象相融合,应和着文字,别有一番玩味儿。不愧是两位品质文艺大叔的联手之作。这就是成熟感的调侃魅力吧!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其实说的就是你!我们总是把旅行和生活分得太清,旅行和生活实则是一种平衡和融合。

  引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文字来结束这篇书评:"生活就像一次漫长的"出走",一路的风景应接不暇,我们常常因为感觉太过丰富顾此失彼。而这段漫长的"出走"中的很多"生活的片段"方是真正的旅行。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三):没有梦想,何必远航

  为了看左小祖咒的画,对这本书起了兴趣几经周折拿到这本书,正赶上每半月一次的出刊,昏天暗地的采访、写稿和出刊,终于忙完,抬头一看,外面已是满天满地的雨水——南京每年一度的梅雨季又到了。这种天气真是不想出门,或者出了门就不想回家,总之,这是最适合读书的天气。

  于是找了一个不用工作的下午,泡杯拿铁,享受着空调,翻开了这本“心灵鸡汤”。

  我不愿用编辑推荐语“心灵硫酸”来总结这本书,毕竟作者韩国辉的笔触温柔的,一向乖张的左小祖咒也收起了那副混不吝的模样,插画显得明快可爱的,有些配色甚至有梵高的味道。这么一本文字柔软、插图可爱的书,怎么会是硫酸呢?如果说它是心灵鸡汤,那也应该加个引号,因为它有内容,并非空谈。作者韩国辉旅游卫视总裁的头衔明晃晃地耀人眼睛,而这位大叔他居然不说教、不吹牛,只安安静静地讲他的人生故事,讲他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那些大城中的小事被放大了。这是一本旅游攻略吗?当然不!它不教你如何订酒店景点,也不告诉你哪家餐厅好吃哪个买手店时髦,这种旅游攻略,韩国辉是不屑写的。真正优质的大叔从不说教,也不炫耀,他们只讲故事,那些鲜衣驽马在他们口下只是寻常,原本一件挺装逼的事被大叔扯开了,一扯开就变得薄,变得稀松了,稀松之后就显得平常,乍一看,仿佛没什么大不了,那万里之外的大沙漠和千里之外的马奶酒似乎都发生在眼前,原本属于它们的壮丽辽阔的大背景被隐去了,读者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的是美好,而掩卷遐思才惊觉那些飞沙走石是被作者挡在了书外啊!在韩国辉的旅行故事里,旅行是最不重要的,行万里路也不那么重要,远方的日出并不比眼前的一盏灯光更美,这位旅游卫视的老总在教我们如何看清脚下路。

  还是开篇大冰的推荐语写得漂亮,:“去他的罗盘,每个人都有自己头上的北斗,不论是层云万里这人眼,还是繁星满天乱人目,善于独立思考、自主体验的人自有慧眼自然的间。看得清才知道往哪儿走、怎么走,佛则遑论知行合一乎。”你要去哪里,你想去哪里,不要找别人要答案,“没有梦想,何必远航。”

  除了内容,值得一提还有这本书的装帧,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之外的视觉美感体验。左小的插画配得很有意思,丰富了文字之外的阅读层次。中信出版社出版,大社的用纸和字体向来考究,我尤其喜欢这本书的配色,翠绿和米白搭配干净欣欣向荣气息,内页插画也选用高级灰、藏蓝色为底,一点点阴郁气质使这本书更像艺术品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四):我真的没有在说你、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随便是谁好像出去旅游一圈回来都可以出一本书的样子,那些有些名气的所谓的“旅行家”的书我也看过不少,可能是我太奇怪,他们路上的故事并不能吸引我,而我其实经常看书看到睡着,那些路上的故事都是我的催眠剂。

  我喜欢旅行,因为浅薄的自己,更因为自己实在太过平凡想要不一样的部分充实自己的生活,而我平时的旅行就是作者笔下的“懒”。我讨厌路上嘈杂的一切,只想到一个没人找得到我的环境中去舒服的睡上两天。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你待够的地方到别人待够的地方去待着,可以不用去看什么景点,只要能让心情放松,从平时复杂人际关系中逃离出来对我来说就够了,我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我不爱看那些旅行的故事,说到底还不是谁爱上了谁,谁又离开了谁。可能是我读的太少,才会觉得这一本书是我读到的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的书,它没有故事,它都是见解。我跟着他的步伐走着看着,看着我没看到的世界好像真的出现在我眼前。他写到巴黎,我就好像在身在埃菲尔铁塔之下;他写到伦敦,我好像就真的在和英国人谈论天气;他写到日本,我好像就刚刚鞠了一个90度的躬……

  我走过的路太少,但这本书让我有更想出去看看的欲望,不只是书里说的那些,北京的拥堵、上海的洋气、香港的繁华、海南的潮湿、……如果我也可以走的更远,我也想去那么远的地方,哪怕只是懒懒的睡上一觉。

  旅行本身就鼓励伟大和梦想,这一点和这个时代精神不谋而合。但旅行毕竟是生活的一部分,逃不开平凡,能遇见平凡是好事,能为平凡而感动更是好事,毕竟,哪儿来那么多伟大与梦想呢?我似乎没有更多资格去认同书中的偏见,虽然我已经不能赞同作者观点更多,但或许你可以呢?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五):上车,走吧!

  文/艾晨

  一些还算有趣的文字,再加上一些猥琐的图,这就是《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的全部。作为一本旅行书,别看书名满满的鸡汤味,事实上,里面真的是鸡汤,而且,还净是些坏鸡汤。什么叫坏鸡汤呢?简单概括就是,想从这本书里获得一些诸如行程、攻略之类东西的人,还是换一本书吧;指望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诸如人生感悟建议的人,也趁早放弃吧,这本书里有的只是满满的不合时宜。

  这些不合时宜,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偏见。

  偏见是什么?不管是城市里的人,还是城市外的人,都会对一座城市有自己的印象。这座城市有很多好吃的,这座城市是艳遇之都,这座城市是宜居城市,等等等等。这种莫名其妙的、刻板的印象,就是一种偏见。而偏见的结果往往就是,你没发现这座城市里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你更没在这座城市里艳遇过,甚至你在每一座城市里看到的,都只是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身影

  可是,不管是偏见还是所见,一座城市真的能用那么轻描淡写的三言两语概况吗?我还未曾远行过的时候,在一本杂志看到一篇大概叫《喜欢武汉的100个理由》的文章天知道20岁之前离开最远的地方都没超过100公里的我,当时怎么就那么深信不疑呢?以至到若干年后,当我在晨光中站在武汉的土地上,感受着满城的拥堵和修修补补,内心居然充满欢喜;甚至再若干年后的今天,我还未第二次踏足武汉,心里依然还印刻着对武汉的那种喜欢。完全不可理喻的事情不是吗?可这就是事实

  作者在这本书里也写了50个关于城市的谣言和偏见。喜欢拐弯抹角的英国人,没人了解的巴黎人,在桥上无声哭泣的日本人,还有曼谷人的笑,香港的 “港味”,海南的老爸茶……很多很多。也许对找一本书打发时间的你来说,多少还有点用处,知道些趣闻;对于一个即将出发的人来说,就没什么用了。要知道,出门在外方成“旅”,驻足书前,看得再多,也还是别人的风景。

  开头就说了,这本书里充满了鸡汤味。和其他旅行类书籍众多美图、细微琐事不同的是,这本书在三言两语说完所见之后,就唠叨起所感了。自然,对于经历了那些旅行的作者来说,这些所感当然是重要的。因为那是旅途最珍贵的收获。但是对于尚未决定好要不要出发的人来说,这些感触是不必要的,我甚至怀疑它们能不能打动、吸引人,促成一场实际的旅行。

  当然,我的怀疑不是刻薄的批评,全无恶意。因为我能感觉到文字背后,作者其实满脸坏笑,仿佛在说,你看,气到了吧?有什么好气的呢,我又不是在说你。是啊,不管是未曾出行就被剧透的气急败坏,还是一言不和被说中的恼羞成怒,都没什么好气的。每一场旅行都是独家专属,再有所见有所感,幼稚的也好深刻的也好,都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亲身抵达也许都只是“看上去很美”,更不用说纸上谈旅了。对于那些一生仅此一会的地方,一生仅此一会的旅行,出发比什么都重要。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人生有两种书是不必要的。一个就是鸡汤,你怎么能指望别人为你的人生增加营养呢?还有一个就是旅行书,旅行不就是一半靠攻略一半靠乱走吗?攻略能让你明确方向,乱走能让你遇见未知。这才是旅行的味道。

  你要知道,作者写这本书,其实是想“用偏见打破偏见”。怎样形成自己的“偏见”呢?去经历。所以,放下这本书,上车,走吧!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六):记忆中的某段旅途

  看到书里关于内蒙古的那段 不经意就想到了十几年前自己去过的内蒙古 没错 和书里说的一样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 还是白色的 第一顿欢迎宴上献完哈达酒就上来了 一杯接一杯 着实被吓到 不过几天下来竟然也习惯了 某一次大家喝得兴致太高 我还被他们邀请唱歌 也不知道是紧张的缘故还是酒精的作用 唱着唱着快哭了 现在想来都是有趣的经历 当时连行李箱也没有 带着两个包就出远门了 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 几个姑娘挤着一个蒙古包 一早天还没亮就爬去草原上看日出 在悬崖边骑马 妈呀 为了紧紧夹住马镫 不至于被马甩下去 最后脚都淤青了 别人吃不惯的羊杂牛杂 我吃得津津有味 回来以后才知道整个人像充过气一般 我还记得微醺后的那根冰棍 沙漠里面的那张大合影 还有那条哈达是不是还在我的抽屉里?

  我突然发现旅行应该是这样的 没有被计划 我只是跑到另一个地方 另一个国度生活了一段时间 这种难忘即使没有被记录 也还是会被记下来~美好![爱你]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七):一次“毁三观”的旅行

  1

  我有个问题:

  为什么跟“旅游”相比,现在人们更喜欢说“旅行”?

  不假思索的回答:

  “旅游”中的“游”,容易让人想到“7天10国”这样有量无质的套餐,给人走马观花、肤浅潦草的印象;“旅行”中的“行”,有慢走细瞧的味道,深度体验会更好。

  那么,下一个问题:

  既然都是“游”,为什么“旅游”显得土,“穷游”却比较酷?

  2

  上面这段意思有点绕,我想说的是,一种观念越是深入人心,越是需要警惕。

  “7天10国游”是有问题,但别忘了,高手也是从菜鸟进化来的。“旅行”是“旅游”的进阶版2.0,很多人知道它的好,未必做得到。

  首先,耐性跟时间成正比。除非间隔年或自由职业,普通上班族把短暂假期耗在一个地方“虚掷光阴”的成本不低。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既然很多地方这辈子可能就去一次,旅行初体验,必然是游人如织的名胜景点、充满秀晒炫的自拍留念。

  其次,阅历需要频次的累积。持续多次地体察,才能得到丰富多维的认知。深度体验还得配套思考的脑、开放的心、雷达般高速运转的眼耳口鼻……这些对只想在假日放松happy的人来说,会不会要求太高?

  所谓打飞的去伦敦喂鸽子,说走就走的任性,需要有钱有闲,有力有心。

  旅行的时间越长,越清楚何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热门景区踩过点,才能安心奔着冷僻的地儿去;可以一去再去,所以不着急;被经历喂饱了贪婪的眼睛,才慢慢学会了从容淡定。

  3

  很多“观点”一开始只是个人之见,但当它集合了多数人的认同,上升到“观念”层面,就有了某种话语权。

  你可以选择来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但追求深刻并不意味着有了俯视众生的资格。“浅游”“深游”是有前提条件的,理解少了,偏见就来了。

  说到偏见。人只要有观点,就会有偏见,偏见源于体验与思考的局限。

  有的偏见是以讹传讹一叶障目的谣言,有的则是贴着个性标签无伤大雅的一家之言。

  真相被揭穿前,质疑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附和标准答案来得轻松简单,有安全感。

  但有人偏不愿偷懒,哪怕毁三观,也要戳破假面看清真相。

  韩国辉就是其中一个。

  4

  多数旅行书都在努力白描人情风物,老韩却只拿“偏见”说事儿。这种慧眼和自负,让这位传媒届的老资格、码字圈的新人作者,出手就很独特。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书名有点来者不善,行文其实还算温和,谦逊比骄傲的味儿多。

  与其说这是一部旅行笔记,不如说是一册有关行走与生活的随想录。视角刁钻,下笔饶有风味。

  你抬头瞻仰埃菲尔铁塔,他在蓬皮杜顶上俯瞰巴黎;

  你称许英国人的谦逊有礼,他叨叨伦敦佬拐弯抹角的坏毛病;

  你匆匆忙忙地赶,他全力以赴地慢;

  你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嘴角上扬:哪儿来那么多的“伟大”和“梦想”?

  每篇文章都不长,三言两语就把旅行中的谣言偏见掀了个底朝天。那种带着小机灵、小幽默的小讽刺、小智慧,让人深有同感。

  5

  难得看到这样充满思辨又有趣的旅行书。

  在纸上跟着老韩到处乱跑东张西望,看完琢磨,旅行,说白了不过是换个地儿生活。要想活出你的滋味和风格,记住两点即可:

  1.标准答案毁三观,多点独立思考,少些人云亦云。

  2.理解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是保有你的好奇心。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八):坚持自己固有的态度

  大冰老师在序的开篇用一大段的文言句式介绍了初读这本书的“认知”(但因为太深奥了真是看得云里雾里)然而接下来用了一会儿白话文又参杂了文言句式(幸好和本书作者的文字风格无关)。大冰老师的推荐还是写的很贴切的,一开始打动我的内容就在于此——时下的很多旅行书可能会为你介绍这个城市的风景名胜,多种方式的旅游攻略,但这本书真的很真实,作者没有夸赞去过的城市哪里美有多么好,而是一针见血地去介绍当地的人文风俗,好的坏的,偏见或是真知,接受或是反对,全都取决于你个人。语言不优美但是平实直白,不知不觉在意趣中对这个城市有了新的印象。

  很喜欢大冰老师在序写到的:其实,把思辨当成基本的人生态度,保持开放的心灵和弹性的理智,并乐意积极地辐射自我酿造出来的馥郁花香,比任何人生哲学和心灵鸡汤都重要。 在这几点之余,同时能够在自我与世俗中找到一个融合点的人,可谓生活家。

  很多人见不得别人好的原因在于丢了思辨,太过绝对化的觉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会让事情变得极端,最终失去控制。这大概是我很少读心灵鸡汤的原因吧——总是给定你一个既定的想法让你去接受而不是引导你自主地去思考,所以我更多地会选择去读故事,再去思考。

  大冰提到的“生活家”让我想到三观正的朋友,觉得如果不是有他们一直在提出不一定主流的观点自己可能很早以前就会随大流再写不出尖锐的文字了吧。

  这本书之后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居然是旅游卫视的掌门人,难以想象体制下居然还能保持这样的一种思辨态度,着实佩服。而之后大冰老师也黑了旅游卫视一次,频道定位“身未动,心已远”被很多文艺青年当做出发旅行的理由,但我没有想到大冰老师把这提高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高雅地谈论生活的方式,人生的意义。

  左老师印象里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摇滚青年,我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摇滚,但是我喜欢他们身上的真性情,就是“直白”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那股劲儿,不避讳什么。

  我觉得左老师说的“容易”反倒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正是因为门槛降低了,所以浑水摸鱼的东西大张旗鼓地出现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想到前段时间读到的一本鸡汤文学,于我个人是觉得太过与“大众”背道而驰地全盘否定主流社会真的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抱怨,但这样的图书也还是获得了一众的支持者,豆瓣全都“五星好评”让我心寒,反倒是像这样一本真知灼见的书有人不惜打一星去否定。

  虽然左老师的插画算不上特别出众的那一种好看我站在个人角度可能也是没有体味和欣赏到的无法喜欢,但是每一幅都有他的态度。我想文字作者的“慎重”与左老师的“随性的自由”并不冲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坚持自己固有的态度,可能有些许尖锐但都并无伤人之意吧。

  我不认同书中的每一个观点,但我保留每个人去辩驳去支持的权利。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九):世界面貌千千万,你能看见哪一面?

  最早拿到书,看到书封是一头带花儿的驴子,在憨憨的笑,还是觉得略违和的,这么友善无害的驴子,实在是很难让人跟左小祖咒联系起来。

  打开扉页,看到作者照片,韩国辉是旅游卫视的总裁,长相一点都不大叔,还挺帅的。书封上推荐语写“两位怪大叔给小青年的一剂心灵硫酸”,我想,编辑可能是在开玩笑,这么帅都大叔了么。

  看到推荐序的第一篇,大冰说,这是他写的最后一篇序,从此以后,再也不为任何书、任何人写序,我想,一本旅游书,这么厉害么?大冰只是说着玩玩吧。

  总之,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的判断是,这是一本无病呻吟的旅行杂文,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前面说的都是废话。

  因为作者,三观实在是正直啊!我有印象很深的一段话,作者在讲述故乡和远方时说到:“我想,不管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什么,从这个孩子身上,你会看见良好的教育的力量。真正好的教育不会让人与他的故乡格格不入。相反,它能使人的外形更柔和,你会感觉到他们与土地的那种契合,无论从什么方向,都可以把他们重新镶嵌到土地中去,与之融为一体。”

  看到这里,我突然感觉编辑是多么用心的做这个书啊,也突然觉得“怪大叔”这三个字用的好贴切,“长了一张小鲜肉的脸,生了一颗老干部的心”简直就是赤裸裸作者的写照啊。

  如此“正直”的言论,为什么这本书还一直在强调“偏见”?伦敦的慢、牛津的远、巴黎的挤、北京的好、上海的洋、东京的泪、曼谷的笑.......世界的面貌千千万,你能看到哪一面?如果不能全都看到(也不可能全都看到),你拥有的所有观点,其实都是偏见。

  左小的插画,也是真心精彩,怎么精彩?要自己看了。

  最后,引用大冰序言中的一句,结束这篇废话:世事风雨如晦,立足当下而言,偏见才是正见。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十):想明白很重要

  关于旅行 你是为了炫耀,还是为了放松自己 想明白很重要。

  以前的自己 是标准的计划→找到→拍照→炫耀类型。这样的旅行结束后,并没有感觉很快乐。虽然也看到了很棒的风景,却觉得很累。又伤财又疲惫。在后来和朋友的交流中发现,她的旅行观很神奇,没有满满的计划,马不停蹄的景点打卡,而是睡到自然醒,可能是在喜欢的店里聊天,发呆,听歌,吃点美味,喝点小酒,也可能就简单的散步。现在我也特别倾向这种旅行观,毕竟一次旅行,是为了放松自己。

  都说旅行像人生,所以人生想明白,也很重要。就算不能一次想明白,现在想要的和最后想要的不一样,走过弯路,但总比没有想过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