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月童度河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3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月童度河经典读后感10篇

  《月童度河》是一本由庆山著作,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童度河》读后感(一):我对鸡汤阴影

  在亚马逊买的书,为了不付邮费,凑单买了这本书。如果我知道庆山就是安妮宝贝,我一定不买。我不是特地黑她,我是真的对这类书都不感冒,譬如以前出现语文课本的那些励志文章。整篇文章每一句都是可以摘录下来当年鸡汤喂饱你,显的每一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无法删除,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精华。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以前语文考试,但凡阅读理解出现鸡汤文,我基本全军覆没,这个就是我的阴影!后来讨厌的原因就是稍微学了点哲学,这类文章统统在哲学中找到解释,很实在,没有这种无痛呻吟感觉,却点明一切。我讨厌鸡汤但是我并不抵制鸡汤,我觉这类精神类的作品出现并且畅销还是有原因的,没有人一帆风顺,人失落时候总是想要的得到安慰,此时的鸡汤真的很暖,起了很积极作用,这是好的。

  这本书我还是有喜欢地方,那就是她的之三,写她和女儿之间,看似朴实无华,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我能感受到那中母亲孩子的爱。这一章节也是我读的最快的,和我的理念很合,我就是这样的任性的读者,只看到我喜欢的。我觉得其他部分就是提升自己的逼格,显得自己很有调调,虽然我也故意做了一些作者干过的事,可能我的目的不纯,作者是修行,我是纯粹为了装逼,所以导致理念不同境界也不同。

  最后说一点,由于我不是宗教信仰者,整本书的基调是修行,也可能因此跟我所谓的磁场不合,所以我不太喜欢。如果你是修行者,或许能找到同感。

  《月童度河》读后感(二):原来,我一直在中安妮宝贝的毒。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老妖(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1036697/

  安妮宝贝又出新书了,买回,看完。

  在笔记本上写下:我喜欢她的状态,她随时把自己清空,一直在行动,吞进去新的东西生产出新的东西。不急不缓,不骄不躁坚持追寻自我成长,不被外界的质疑和否定而诱惑

  仔细回想一下,原来我看安妮的书,已经整整11年了。

  这11年里,她从冷漠年轻女孩变成平和中年妇人,嫁人,生女。

  而我,从那个自卑敏感不知所措少女一步步长成了现在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可以独自生存的年轻女孩。

  ◆ ◆ ◆ ◆ ◆

  2005年的时候,我刚上高中,在我们县城的小书店里,翻出来了一本《安妮宝贝合集》,盗版,还售价19.8,对于彼时一周只有60块生活费的我,是个蛮巨大金额

  然而我还是把它买了回去,在接下来的日子,吃了整整一周的蛋炒饭,那是食堂里最便宜事物,两块钱一盘。

  那本印刷模糊,且每页都不均匀地分布着错别字的书,我在整个高中三年看了很多遍。熟练到,我甚至拿着圆珠笔把每页的错别字都一一改正了过来。

  2006年,我高二,在某本杂志上,听闻安妮宝贝出了新书,一个长篇《莲花》。我连一个中午都不肯等,揣上攒了许久的钱,顶着南方城市里蒙蒙的细雨,去书店,买回那本只有白色封面简单书名的书。

  迄今为止,安妮宝贝出过的所有书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莲花》,从06年到12年间,几乎每年都要重看一次,它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本书。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记住了那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地点,墨脱,记住了她曾经写过的至今让我感觉惊艳句子,记住了那次遥远漫长的充满泥泞和蚂蟥的旅行。

  有时候我忍不住会怀疑,到后来,我始终向往远方,再也不肯停留在自己长大的县城,那种笃定的勇气执拗,是不是脱胎于这本书?

  2007年,我高三,9月份的时候,买回她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素年锦时》,我记得很清楚,10月1号的那一天,我们在呼呼转着风扇热得跟锅炉一样教室里上自习,我刚刚做完一张数学试卷,后排的女生给我传来纸条:安妮宝贝今天在北京生了,一个女孩

  那个瞬间 ,我有些微的恍惚,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面容素净,光脚穿球鞋到处走走停停,点燃一支烟在深夜里沉默地敲击键盘女孩子,居然就,无声无息地成为了母亲。

  后来看《素年锦时》,依然觉得那是她出过的所有书里,最温柔的一本,我记得一个中篇小说,一个个字里,是她对新生命的期待和生活终于安静下来的那种沉着

  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闲钱,我一本本地,把安妮宝贝出过的每本书都买了回来,看完之后忍不住想,麻蛋,果然还是正版书看着过瘾,一个错别字都没有。

  十余年来,每一次安妮宝贝出书,我都会去买,有时候会很着急地看完,有时候会一直放在枕边随意翻一翻。

  有的句子依旧很喜欢,有的观点不大赞同,有时候会突然发觉她对我来说很陌生,只是依旧会耐心看完她这些年写过的每一个字,像是跟一个老朋友叙旧。

  这十余年来,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曾经流行过的畅销过的作者都过气了,而安妮宝贝也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突然宣布,她把自己的笔名改成了“庆山”。

  改名叫做庆山的安妮,出了那本《得未曾有》,一本访谈录。

  看这本书的过程,始终觉得生分,纠结于她为什么突然改名,好像曾经的闺蜜突然整了容出现在自己生活里,怎么看都觉得膈应。

  可是到了今年出的《月童度河》,我突然发现,庆山就是庆山了,她不在是那个冷着脸四处走,写着疼痛青春阴暗爱欲的安妮宝贝了。

  那种感觉很微妙,就好像,你又重新认识了一个人

  只是在我心里,她还是叫做安妮。

  ◆ ◆ ◆ ◆ ◆

  安妮说自己是边缘化的作者,可是她书写的那些宜家的家具,城市里的种种景象,甚至是后来的进藏,去尼泊尔等等这些地方旅行,却都成为后来被众多人追随的现象

  她像是个独行者,一直不声不响地,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

  偶尔关注她的微博,看她记录一些生活的日常,拍路边的野花,女儿的背影或者侧脸,一本书,一盏茶,也写下一些零散的文字

  有种莫名的踏实,曾经那么反叛和桀骜的女孩子,终于安静了下来,拥有平实的生活,依旧在坚持写作学习佛法,和女儿一起成长。

  14年的时候,我到北京。

  记得有一次,和人民文学的一位编辑吃饭,席间谈到安妮。

  她说起,安妮的丈夫,还是她的同事介绍的,像是在谈论我们共同的一个故人

  这些年,一直坚持阅读的作家,只有安妮一个。

  最初的时候,她在网络上受到很多人的攻击,因为她故事里的主角,往往身份不明,性格暴劣,跟男友同居,有着各式各样经济感情纠葛,还因为过分直白的性描写

  再后来,安妮似乎遭受了众多不再以文青自诩的年轻人的群嘲,吐槽她文章里反复出现的“海藻一样的长发”“棉布裙子”“光脚穿球鞋”的女子,还有“平头”“面容俊朗”“穿着棉布衬衫和灯芯绒裤子”的男子

  再后来,随着网络时代的井喷,安妮不再是那个风头一时无两的热门作家,有更多比她更红,更热衷于经营自己,拥有更多认识的畅销书作家出现,很长时间,我都在怀疑,她是不是已经被人忘记了?

  可是新书出来,还是立即就到了畅销榜的前列,朋友圈会被她的文字和访谈刷屏,熟悉的或者不熟的朋友们,还是会讨论她。

  伊心说:安妮宝贝是影响我至深的人,我到了后来一直热衷四处旅行,大概是被她带着的。

  我想了想说:我也是。

  我一直觉得,我在我爸去世后的两年,离开家,独自一人到北京,选择去出版公司工作,坚持写东西,坚持长期不限主题范围的阅读,都是受她的影响。

  因为她的文字里,曾经带给我的,让我坚定不移地愿意去相信,哪怕一直漂泊在外,哪怕一直仓皇地四处游荡,哪怕会经历很多次孤独伤害,终将有一天,我们会在某个节点,找到本质的自我,能够走向安宁

  她甚至影响了我对于爱情态度,比如她曾经在微博里写道:

  “一个男人真爱表现,是忍你和为你花钱”这种不自立。贪婪而且自私价值观,会让人最终收到苦楚,真爱的表现如果是两点,应该是,一,他了解你的真实质地,二,他对这种质地觉得接受愉悦(即使其中也包含让他痛苦的部分)。

  踏实工作,获取能够支撑自己独立生活的经济条件,宁愿保持单身,也不去盲目接受任何人的供养,不需要任何人忍受自己,只想觅得那个能够接受我本来样子的人。

  ◆ ◆ ◆ ◆ ◆

  记得她微博里的一句话

  如果是年轻的女孩,不要把时间花在追逐热门电视剧网剧、精心打扮修饰、渴望华贵奢侈物品以及幻想有男子凭白无故对你热爱一生一世。这些都是泡沫。多读书、多旅行、勤恳工作、善待他人、热爱天地自然珍惜一事一物,自然会有人感受和尊重你的价值女人对外在世界个性形成重要作用。不要小看自己。

  我一直,都没有小看我自己。

  相信自己笃定的价值观,相信勤奋工作的意义,相信自己内心深处拥有的能量可以让我抵抗住所有的动荡不安

  我从不否认,于我而言,安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她带我看过很多青春里血淋淋的残酷,也一步步用自己的经历指引着我走向宁静

  安妮在新书里写:

  仔细想来,我是个晚熟的人。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心还是二十岁的,很混沌。三十五岁,大概是从写《春宴》开始,心逐渐同步。这一生若有什么可取之处,大概有三点:一,从没有刻意操作运营计划、图谋,一切都顺其自然,发乎天然。二,有信念。三,即便内外的优点缺点对半,接受自己,不妄断好或不好

  认识安妮的十余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地跟随着她的脚步,试图在某天能够做到:即便内外的优点缺点对半,接受自己,不妄断好或不好。

  我知道,那一天,终会到来。

  文 | 老妖

  图书编辑,青年作者。

  一半是直男,一半是少女。

  微博@老妖要fighting

  微信@好姑娘光芒万丈(goodgoodgirls)

  《月童度河》读后感(三):作者与读者的成长

  庆山之文,文笔随着年纪渐长锋芒逐渐有所收敛,而又仍然能看到曾经熟悉的感觉,同样执着的恋物癖、自成一格的脱俗个性,银镯白鞋仍旧,只是酒吧喧杂换成了寺庙清修。人的心性一直在成长,如果一直在拘泥于过去的形式便是毫无进步,看到年轻时冷酷偏执的她也逐渐变成了煮饭晒娃的安静妇女,甚是欣慰。安妮宝贝成长为庆山,相信一大部分的人都是冲着她此前的作品来的,收益或是失望,取决于读者成长的方向是否与她一致。读者和作者的缘分也是微妙,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心境与它相遇,都会结下不同深浅的缘分,或与之共行,或仅有一个交点。

  此书的装帧颇有格调,纯白亚麻质感的封皮,扉页是暗珠光的硬纸,低调精美。书中穿插三篇小说,其余均为散文。庆山写小说的功力未见增进,书中三篇小说的格调与此前的长篇较为相似,十三年前看的是偏激情怀,而如今的小说被包住了锋芒,却突显出了轮廓格局细节并没有十分精致巧妙。散文为随笔记录日间琐事,应该多为博客摘抄,从佛经感悟、心性的净化到育儿的心得,感受得到她一直对心灵升华追求。其中一个章节,是关于她女儿的成长故事,曾经措辞漠然而冷峻的安妮宝贝化身为煮饭陪玩的慈母庆山,或许让人有些不能接受,看着她对女儿独具一格的心性教育,又是另一番感想。这十几年来她一直处于身心修行的状态,墨脱、新疆、越南各处旅行,读佛经去感悟,认清并获取一个新的自己。她一直强调着人应多对他人有所助益、应挣脱繁琐世事给自己构建的牢笼、应心质纯朴简单度日,一个作者在成长,希望也给读者带来成长。

  时光一往前行,读者在不同的年纪,看不同的书,作者也如此,在不同的时段,经历不同的故事,凝结出不一样的思想。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人学习的应该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概念。一个好的作者,应是感悟智慧并传播智慧的修行者与布道者,在生命路程中与不同的读者结缘,使他们获得,使他们感悟。

  《月童度河》读后感(四):敢于自我解构的人,都是勇士

  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已经更名为庆山的作者仍然受困与虚幻的牢笼之中,心中首先感到的是一丝失望和怜悯。但是越看到最后,就越感到由衷地敬佩与受益。一个人将自己摆在解剖太上,将如何自愈的历程袒露在众人面前,任人观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换成是我自己的话,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到有评论说她完全没有成长,我对此有着完全相反的感受。如她自己在文章里说的那样,她十分用力。文字也是,成长也是。这些年她的书差不多都看过,这些内容到现在的《月童度河》为止,都有明显的脉络,可以串联起来。文字的脉络也可以认为是她个人成长的脉络。她将自己如何成长的这些经历展现给人看,一个人是如何越过重重的黑暗走向光明的,她所经历的诱惑,沉沦,还有努力,很少有人这样去做。 我最近在看的另外一本书,是《道德情操论》,有一段话被我抄录在笔记本上:这两种不同的努力,即旁观者努力要体会当事人的情感,以及主要当事人把它的情感克制在旁观者能够体会附和的那个程度,是两组美德赖以建立的基础。坦白谦逊与宽容仁慈,这些温柔、殷勤和和蔼可亲的美德,建立在前一种努力的基础上;而高贵、端庄与可敬的美德,即克己、自制、驾驭情感,必使我们本性抒发的一切行为举止都附和我们自身尊严、荣誉与合宜的美德,则是源于后一种努力。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会将这两本完全不同的书结合起来看。但是当我读到《道德情操论》里这一段话时,我忽然想到:可能一切文艺都源于此。这两种美德交汇的产物,就是艺术。由此,庆山个人所做的努力,庆山作品的价值,开始在我面前展现出来。 喜欢安妮宝贝,乃至将安妮宝贝推上神坛的人,大概都是内心经历过某种彷徨痛苦的人。对受伤,抑郁,反叛,虚无等等情绪都有过体验,于是从安妮宝贝的作品中获得共鸣。这些情绪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又是难以理解的,并不真实的。这种沉沦于虚幻哀愁之中的情结而产生的共鸣,或多或少导致一部分读者受到其它人的嘲讽。而有一部分读者在经历成长之后,也开始转为对这段经历的自嘲。 同样作为一个从黑暗中走出的庆山的读者,我对自己的那段经历十分慎重,当然自嘲一下也是被允许的,但更多的是感恩。也是因为我真的不是很清楚我是怎么走出来的。只是记得那个过程很缓慢,很痛苦。总体而言,确实如庆山在文中所说,将自己打碎一次,或者说是多次,然后构建起新的自我。实际上你根本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自我粉碎,但你知道,这一次你比一样的自己在状态上更加开放,内心也更加坚定。 人究竟应该怎么面对自我,以及如何实现超越,这是还没有完结的命题。 这几年来,在与作者思想的不断碰撞中,我看到她也在不断给出新的答案,但总不是最终答案。在《月童度河》里,庆山展示了她对佛教思想的接纳与学习,这是否就是她的终点呢?是否已经在佛教的哲学里找到了关于人生与情感的终极答案?也许她仍然在寻找,也将继续寻找下去。 我自己的答案,显然不在佛教的教义里。有一段时间我也十分关注佛教的思想,并或者帮助,但我的目光停留在此世,追求“我”的圆满,尽管我终究是要被弃于此世的。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放弃了佛教脱离此世的追求。而我尚且年轻,先游戏人间也未尝不可,究竟是否会在大悟之后又重新回头学禪修道,也是个未知数。 随着年龄增长,我在阅读的时候越来越理智,会比较自己与作者思想上的差异与距离。阅读体验相较于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会产生出碰撞感。阅读真正变成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我给《月童度河》四星,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虽然我有时候很轻易就给出自己的好评。就我个人而言,我确实是感到受益于这本书的内容。走出阴郁情绪之后,我的脚步迈得太快,阅读这本书让我得以暂停脚步回头自省自己有所忽略遗漏之处。而庆山通过这种自我解剖的书写方式为需要的人留下自己的成长脉络这一行为,也令我大为赞赏与尊敬。书中文字一如既往地优美飘逸,又空前地敞亮宁静,阅读起来大有趣味,体验相对愉快。尤其喜欢她与小姑娘的互动。之所以不是五星,是因为我认为提炼得不够,整本书的哲思不具备完整性,也没有给出最终的思考与回答。 实际上我很少会因为喜欢某个作者的某部作品而去看她所有的作品,但庆山不一样,她始终将自己摆在祭坛上,她是勇士。我会持续对她的关注。 说个题外话,我还挺羡慕她当前的生活的,优雅而又寻常,与美丽的事物相伴。太赞了。

  《月童度河》读后感(五):静静的听一朵花开的声音

  安妮宝贝曾经伴随着我一同走过了任性、叛逆、无畏的青春,那个年代她的文字是一种诱惑让人欲罢不能的爱情,让人灵魂共鸣的情感,都是记忆里抹不去的一朵花。如今我已告别了青春,经历了世事,安妮宝贝也已成长为了庆山,在文学的路上默默修习着。翻看这本《月童度河》看到是安妮宝贝的蜕变,仿佛看到了一朵莲花慢慢绽放的声音。

  《月童度河》是继《素年锦时》后全新散文小说集,用清简的文字,记录了对生活的诸多观察和思省。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作者记录了自己几年间阅读、写作、旅行、修习、生活的诸多感悟,通过时间的积累、修习的感悟、人生的历练,让庆山的文字不再局限于任性而执着的感情,对于生活少了孤独、阴郁,更多的是一种豁达心境的表达。

  对于生活,庆山一直未曾放弃对文字的追寻,而文字的成熟是来源于生活。从书中不难看出庆山的生活很简单,不同于许多年轻安妮宝贝文字里对爱情的描述,此时庆山的生活更多的是平淡。每天早上焚香、祈祷,用一个修行的心开始一天的生活,写作、散步、为女儿做饭,都是平常人的日常,却多了份文人的艺术气息。正是由于作家的身份,庆山走过了许多地方,看过许多人,渐渐明了了许多不曾经历过的生活。于是在行走与平静的生活里,庆山不停的在思考,她说:“活得足够,即是一段充分拆解和粉碎自己的过程。”在生活的历练里,庆山用更多的独处来写作、来思考,所以愈发的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此时的她对生活更加平和,少了索求,更多的是明白了感恩和给予。

  对于朋友,庆山有着自己的标准。君子之交淡如水,来形容庆山与她的朋友们似乎很恰当,她说自己更多的时候是个倾听者,喜欢和年长的人交谈,从中能够明白更多。她说她是个不善于交朋友的人,但每一个称得上朋友的人真的不需要时时刻刻在一起,偶然的一封信、久违的一次下午茶,几句话就足以抵达内心深处的知己,真的是可以让生活有惊喜、有感恩的存在。

  对于女儿,庆山用书中一整个部分来记录。在点点滴滴的记录里,充满的是母爱,她与女儿的相处是融洽、平和、自由的如同朋友。当她静静的看着女儿慢慢长大,她总是竭尽全力的去陪伴她的成长,一起散步、一起做饭、一起读书画画,陪伴是成长里最好的给予。对于女儿的教育,她有着自己的观点,幼儿园时候全身心的玩耍,上学时候就要努力的学习,但她从不强迫孩子去学习她不喜欢的内容,她希望用自己的工作状态,影响她的成长与学习,这点她做得很好。于是小小的孩子可以安静的陪妈妈一起看书、工作、旅行,在寺院夏令营,独立的生活、玩耍。看着她们母女间的互动,总让人有许多感悟和感动。

  对于修行,庆山文字的改变离不开对于自身的修习。整日写字,不会忘记用快走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和沉淀。从瑜伽、茶道、佛学的感悟里,她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平和、深远和豁达。体现在她的文字里,就多了一份了悟和禅意,如同她写亲人的离去,说“生与死就是这般,慢慢汇聚成一条线”。在修行里,她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感悟和感恩,让灵魂变得更加有意义,就是给予别人更多帮助。

  她说“美丽的东西需要小心隐藏,让它进入深处,扎根、生长。”在这本书中,她用文字真实的记录着内心美好的感悟,让我们看到了一朵莲花静静开放,散发着平和美好的味道。

  《月童度河》读后感(六):在漫长的时光中将自己写给你看,这何尝不值得尊重。

  九月份重读了庆山的《月童度河》。其实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就用铅笔划了条条杠杠,几个月之后再次翻阅,满意的是有的部分重新擦掉标注,有的部分再次写了批语。说明自己还是有变化的,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好现象。

  “庆山”这个名字,很多人感到陌生,可是她的前笔名却被大众熟知——安妮宝贝。是了,最近有一部根据她小说改编的电影要上映:《七月与安生》。从《得未曾有》开始,她换了新名字,以此象征一个新的写作阶段。

  现在网络上对她的负面评论还是很多,大部分是因为早期小说中过于突兀的个人标签和阴郁的写作风格,例如为众人所诟病的“海藻般的长发”、“白棉布裙”、“男主角林”等等。奇怪的是里面不乏曾经迷恋于她小说的读者,以及根本没读过她小说的人,言论之恶毒,令人惊异。

  我从早期的《告别薇安》看到了现在的《月童度河》,她从一个叛逆的少女到今天平和的母亲,十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写作,而且从网络平台转型成了专业作家,单是这点就很不容易。她很少接受采访,也不喜欢在任何社交平台过多暴露自己,不回避自身的缺陷,也无完美的苛求,这也是我非常认可的写作姿态。最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她的反思与进步,心的觉知和调整是一种能力,而这恰恰是现在大量的网络写手所缺少的:读者虽然重要,但真正长久吸引读者的,是漫长的时光中,作者的坚守和蜕变,而并不是迎合大众的文风。这是一种如实和行进的写作。

  在十几年前,安妮宝贝的写作确实充满了物欲化的倾向,标价昂贵的商品,放纵任性的人物,写尽了泛滥的青春和城市的肤浅。而今,她的小说与散文依然不乏对器物、食品、植物……但是读完之后,会让人觉得,物也好,美也好,都不是那么唾手可得的。在书中,她写道:“由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的关于物质和欲望的美轮美奂的信息,不知带给人多少误区。尤其是不经世事的年轻人们。以为生活就应该是这种样子:轻而易举的富裕,唾手可得的美丽,天长地久的爱情,终身饭票的婚姻。时尚工具扼杀人的理解力,洗脑式资讯使人弱智。事物在被标签化、模式化、物质化的同时,人的心力开始萎缩。”

  她倡导自制自省的生活方式,努力学习、与人为善、修佛论茶、阅读旅行。书中谈到了一些细节:去寺院清修。绝非安逸地享受room service,而是身体力行地为庙里的僧侣做早餐、种地、供佛。想起来她之前的作品《莲花》,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进入当时还未开通公路的墨脱,绝非今日跟风的旅游观光客可比拟。对女儿的教育,虽然也有新手妈妈的困惑,但是能够有底气做好让女儿“不走寻常路”,也是一种进步的认知。当然我也知道,必定有人抱怨她生活得太不接地气,在房价飙升的今天,居然时不时提到带花园的房子,又时常周游列国,可是这是她凭借自己的双手赚得,我觉得没有任何不妥。

  可是她依然不否认,遇到的种种困顿。毕竟,要将头脑的敏感与心灵的豁达兼收并蓄,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长年累月的坚持都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甚至包括呼吸、坐姿,首先你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下多久,其次是无法观察到每日些微的改变。这和很多网络上流行的励志、速成的文章所倡导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人生充满各种意外,然而还是要做计划去达成自己的目标;人的欲望无休无止,然而必定得不到圆满。所以过于乐观或者太过消极,都不是妥当的态度。看到矛盾、明了缺憾,却依然平和积极地去面对,这才是有底气的人生。

  很中意她说的一句话:“人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试图找到答案,而是背负到可以卸除的那一天。”

  书中分享的书籍也值得一读。一般成熟的作者,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她提到了川端康成、泉镜花、奥修、顾城、辛波斯卡、阿多尼斯以及大量佛学、哲学的作品,这些书籍确实都是深刻而不易阅读的,因此特别能锻炼人的思维和眼界。写作人必先汇聚汪洋,才能文思泉涌。一位作家也许只评点了一句话,但需建立在ta阅读数十本书的基础上。想到以前有位想做新媒体写手的熟人问道:“怎么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却连基本的文学作品碰到不碰,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相较于安妮宝贝的爱情故事,我更中意庆山的散文和访谈录,也许脱离了“讲故事”的束缚,单纯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显得更为真诚和自然。一本值得买下来的书,每翻阅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当下并不赞同,但是时过境迁后,某日突然有所得,那么这本书,就会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这种缘分,便已足够。

  《月童度河》读后感(七):人间烟火,岁月清谈

  现在依然记得最早遇到她的书时,是在八九年前一个平平无常的下午,那时散文及短篇小说集《素年锦时》刚刚出版,书堆摆成整整一个方块,很是显眼的样子。她还叫安妮宝贝,并没有任何要改名的征兆。八九年后,她改了名,出了长篇,出了杂志,直到现在,又出了散文及短篇小说集《月童度河》。

  《月童度河》依旧承袭了她一贯的风格,言语简短,讲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都是人生所悟。但和写《素年锦时》时相比,终究还是不同了。如果说她的文字最初保留着清冷而孤傲的锋芒,那么从《素年锦时》开始,她就在下意识地寻找一种理性的温存,回忆往昔,回忆并没有多少快乐的故里,虽然稍纵即逝。毕竟像这样“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暴露本性的句子,依旧比比皆是。

  而在《月童度河》中,曾经稍纵即逝的东西,开始大篇幅地保留,她的目光锁定在一些具体而琐碎的世事里——她谈疏离却也安然的母亲;谈女儿,拍下女儿白皙而可爱的侧影,书页里亦保留着她稚嫩的画;谈外婆,讲她躺在床上看重播的《还珠格格》;谈人们站在地铁里沉迷于刷微博和朋友圈,认为“很多人的一生,貌似忙忙碌碌,奔波颠倒,却又好像从未曾真正地生活过”。以前她也写别人,《蔷薇岛屿》里有很多观察他人的特写,《素年锦时》里也满载着童年住所的印象,却也都是些孤单破碎、特立独行的人,把细节抠到可怕之处,带着赞赏与试探,亦或是试图雕琢已然褪色的古典之美。不像现在,字里行间,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有些甚至已经趋向于甜美的鸡汤,比如“把能量与他人交融,与更多人分享”,“让生活自然完成,如同一盏酥油灯,发亮,慢慢点完,结束”。放在过去,她一定说不出这样的话,充斥着佛教的无私奉献与安然静好,让人想起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也许,变成庆山之后的安妮宝贝在慢慢变老,于是那个把自己封锁隔绝在“蔷薇岛屿”里的姑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变老的母亲,那么容易念旧,容易柔软,容易感慨时光流逝,容易在宗教里寻找解脱,清谈已逝的岁月,形如白话,返璞归真。

  庆山在书里说道:“写书最终的意义,是存在的流动。这些文字、思考,在出版之后,已经是自己的过去时。但它会成为不同人的现在进行时或者未来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难界定这样的转变是幸还是不幸,因为当她舍弃了她最独特的东西时,也就意味着我们也要开始选择:是否还会为她的现在注目,异或只剩下未来的失望。幸而那丝人间烟火里的暖意并不炽烈,融融地滑过水面,终究还是她的味道。

  《月童度河》读后感(八):一些痕迹

  这本书显示出了一个更真实的阿姨。

  这本书就是很多年积累的记录。

  一些当时在做的事,一些当时见的人,看的书,一些引发的思考。

  一些记录。

  可以看到一个人一个作家一直以来心中的一些思考点,一些关注点,一些转折和变化。

  这些其实是很可贵的。

  不用考虑身份,仅仅是作为一个同处于同一时代中的人,也是一种可贵的反观。

  高兴地一件事是,阿姨所喜欢的女子差不多都是我的样子。

  安静,沉默,干净,清爽,温和,有些聪慧,天真,有点坏脾气。

  一直觉得,生命中的一切自有安排,但这本书的引言更好的解读了这一点:

  《月童度河》读后感(九):清冽人生,温柔以待

  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写这篇读书笔记,因为在曲曲折折中读完这本书后,对书中的内容已模糊不清。

  首先自己一直是一个隐藏的强势主义者,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按自己的方式去待人接物,对别人的意见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竭力反驳,没错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人儿。

  所以有时候去看书看电影甚至与人相处,都觉得自己只是去见见不同的风景,理解他们的情绪,自己只是绝缘体一样,不要期待与我有思想上的碰撞,或者现实的纠葛。

  回到书中,大概写的是一些生活中片段的感悟,对生活的一些态度。书的结构很乱但中心意思一直在,我一直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入世太深,保持住自己的本心,舍弃心中太多的欲望,做一个简单不断探索自己内心的人。

  书中极少出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吃喝玩乐。是的啊,怎么能忍受这些对思想的腐蚀,有些人本身就对这些避之不及,对内敛的人来说,不需要这些去填满自己的内心,心中的宇宙已足够自身对于精神营养的需求。

  书中女儿的互动也许是其中唯一的人情味之处吧,整本书全是冷冽的人性探索,偶尔出现的女儿生活一幕还是会让人从我执中脱离回到现实。是的,世界就是这样啊,你以为你全身盔甲,不可攻破,但有些弱点,不,或许叫软弱吧,总是能不期而至。

  在云南旅途中看完了前半部分,回归正常生活后看完了后半部分。无论是旅途还是看书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反思自己的时候,其中的区别是感悟的深浅不同,就像书中去寺庙和普通生活的喝茶得到的感悟明显不在一个级别。

  旅途中有很多的风景与人,但并不是旅途最重要的地方,这些都可以用照片留存下来,需要看重的是旅途中的感悟,最好用文字简单的记录下来。

  去思考自己。人在旅途中会不自觉的暴露自己很多的缺点,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弱势状态,现在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一种软强势,事事习惯按自己的想法计划走,所以旅途中坚决不参团,不得已报团则要问清旅途中的每一个细节。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不也如此吗,坚决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外力不可抵挡的话则消极对待。

  去思考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不愿意主动去维护一段关系,也很随意的去处理一段关系,离开了那就离开了,再回头又有什么意义。以前的好朋友有很多,但渐渐的不再联系,知道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我。感情也是如此,如果曾经我们有过过去,我会努力记住你所有的好,但现在我只会负重继续前行,等待着遇见下一个人,不会为自己设置这样或那样的门槛。

  《月童度河》读后感(十):人为什么会鄙夷自己从前深爱的东西

  还记得高中的数学课上,自己拿一本盗版的安妮宝贝作品合集,厚厚的一大本,压在课本下面,坐在教室的后排,一个人紧跟作者或者书中人物情绪起起伏伏,激动不已,反复地阅读。

  前排的文艺男生回头问我:你也崇拜安妮宝贝啊?

  我答:不,我觉得她就像是一个朋友。

  曾如此有共鸣。

  书里的女主角,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一个个形象,一种种性格,想拥有的一段段经历。透过她的书,自己平日里胡思乱想的一些线索似乎也被陈述出来,就像是一种宣泄。

  后来到了虚度的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直至现在,有时坐在疾驰的车里,竟一时想不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究竟浪费在什么地方。惭愧也只能自己忍着。

  只记得自己一度变得厌世,阅读、绘画、写作和舞蹈,曾经热爱的一切全部扔了。

  也曾去过多次图书馆,看着满书架来自各个时代和各类作者的书,觉得一切都是虚浮。失去兴趣,睥睨一切。

  然而自己的终点却始终模糊不清。

  从《莲花》那本开始,2006年,我已经停止了一切阅读。自始至终都不肯承认自己也许已经病了。然而怎样治疗和抵抗,却始终不曾重视。

  是的,那时的自己,变得极端。曾经对于安妮宝贝的热爱(或者是那种认同感),消失了。变成了鄙夷。

  在路过校园里的盗版正版混杂的书摊,我仍然会去观望,但眼里看到的已然全是“虚伪”和“做作”、“利欲熏心”这样的形容词,乌烟瘴气,充斥眼帘和心灵。

  不再是个爱读书的人了。

  然而自己有没有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站在了更高的高度呢?

  逃避去回答。

  后来,换了男友,换了城市。然而逃到别处之后,生活还是不见起色,沉入水底,无法呼吸。

  偶尔回望,看到十几岁的自己,拿着画笔的,翻着书页的,觉得自己那时幼稚而可恨。却始终不肯承认,可恨的是现在的自己,是自己的从未长大。

  现在与过去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身体已经苍老,但灵魂却没有为她撑起新的空间。于是怨言产生。

  这怨言其实是对着自己而发问而暴怒的,但投射到现实中,就变成了对生活中一切和过去的一切的痛恨和否定。像一个恼羞成怒的人,把桌面上所有的杯盏器物都扫落在地一样。

  一直对自己说,会好起来的。时而激昂时而低落的情绪变化依然折磨着。开始怀疑生活,怀疑存在。

  4月里我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我告诉别人,我只是想换一个工作,只是为了跳槽而跳槽。但自己开始对自己诚实:我已经坚持不下去,无法工作,无法像个正常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了。

  我等待我的戈多,已经等得自己要变成一棵树。或许是时候将它连根拔起重新栽培了。

  于是离开。终日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情绪偶尔还是会焦虑,因为我开始知道,该面对的一切账单,终于再也逃不掉。

  投简历,面试,顶着烈日和暴雨。在母亲的关切面前强忍住内心的烦躁。

  生之考验,也许不过如此。但我知道,也许会更难。

  强迫自己平静了下来,将要做的事情慢慢捋顺,虽然偶尔还是会忘记顺序和紧要程度,但至少知道,出来混,怎么都得还。

  下星期要去参加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了,我会见到曾经被自己当做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的女作家。也许见到她之后,我就会将对自己的恼恨,全部瓦解。

  然后一切从零重新开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月童度河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