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过去的痛》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2 20: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过去的痛》读后感10篇

  《过去的痛》是一本由[美] 梅·萨藤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5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去的痛》读后感(一):情到深处人孤独

  GM:Elusive——York

  这是一本需要时间情绪阅读的书。

  这也是一本注定无法快速读完的书。

  那种流淌在字里行间寂寞孤独和自强不息,散发着柔和温暖光芒,直抵内心

  很多年以前,第一次读到安妮宝贝震撼失语。

  安妮的文字有这样的力量赤裸裸的剖开,带着芬芳辛辣的气息,让人眼眶酸涩

  那是青春张扬的气息,让人沉迷。

  而今时光老去,人也越发的被世事磨砺冷漠圆滑,再无初心

  偶然间遇到这样的文字,优雅调皮,有时还有点小小的天真

  这样的邂逅,总是能在静下来的时候拿来细细回味。

  然后会心一笑,意会的曼妙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阅读的一大乐趣,就是穿越时空限制,抵达另一方天地

  读她的日记,和她一起体会独处的妙与苦。

  见她所见的天地,见她经历人世,见她盎然幽微的内心。

  近些年,为家事所累,越发的想要一个人安静生活

  喧闹的时候,不能自主的时候,就会越发的思虑独居的好处

  不用再为义务责任而奔忙委屈,无需承担来自最亲密陌生人隔阂距离

  可以坦白安然的面对自己,体会那些平日里屏蔽或者忽视的感触

  可以发现隐藏的自我,可以完善更好的自己。

  这样的日子想想都是天堂

  人年轻的时候容易意气用事,也常常把事情想的简单

  到了老年的时候,因为身体的衰弱,精神容易变得脆弱易感,又常常落入自怜的境地

  这本书,基本上都是平常的琐记,非常的自我。

  每一天,从日升到日落,还有那些失眠的或者恬静的夜晚,来来去去的猫猫狗狗

  如此而已,非常的平常。

  甚至可以说是很多的细节都被无形的放大了。

  有些人便会觉得读来什么的无趣而没有意义

  确实,这只是一个体失恋老太太的絮絮叨叨。

  套用一句男神张起灵的话来说,意义这件事,本也没有什么意义。

  身为著作等身作家,她是敏感而脆弱的。

  哪怕只是一阵风吹过,在敏感多情的人眼里,都是不同风景

  她在这样的垂暮之年,尤其需要关怀陪伴的时候,失去了精神支柱

  变成了彻底的独居生活,一时间,满室的寂寞惶然。

  寂寞孤单是这样一种东西,有时候它是好的,给人宁静祥和

  大多数情况下它都是忧郁压抑的,让人充分体会到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卑微

  每个人从理论上来说都是一座孤岛,不可能被充分理解

  但是即便是孤岛,也希望陪伴和倾听。

  在某些时刻,会有强烈诉说和被倾听的冲动

  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不能有一个合适的出口,就会觉得分外的孤单寂寞。

  而这种孤单寂寞,会让人失望无力。

  那些想要表达的说出口写下来的文字情绪,在这个广大的空间里,没有回响。

  只能被风侵蚀,被水带走,被夕阳吞噬。

  当夜幕降临,周遭的自然进入另一个世界,孤单的我却还在寂寞失语里徘徊。

  这一刻,我存在,却不被世界见证觉察。

  没有爱,没有关怀,没有慰藉

  有的只是我,我的影子,隐藏的另一部分的我,以及滴滴答答流逝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我遗世独立,漠然成一道剪影

  写作是这样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执着

  当文字在巧思妙手中成为有力工具,吞吐山河,有成就感,更有无形的压力恐惧

  社会人,渴望关注,渴望话语权,渴望被倾听和表达自我。

  个性人,希望能够隐身,被忘记,希望能够充分的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她是个成功的作家,也是个历经沧桑老人

  当年华溜走,她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是个老人。

  很多事,都只能羡慕年轻人,都只能看着人家驾轻就熟从容完成

  那种火辣辣的失落感,以及对生活失控的无力感,有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生病的时候,那种只能依赖别人的无奈的不满,如此真实切近。

  渴望着,盼望着,快点好起来。

  然后就可以,再回到那属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即便是只能做完几件不足一提的小事,对大病初愈的人来说,也是非可喜成就

  原来,原来,从最初到最后,我们最不在意的,反而是所有的根本

  身体,健康,青春。

  这些拥有的时候从不在意肆意挥霍的,一旦失去,再难追回。

  这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或者能够安定的坐下来的时候读的书。

  唯有在这样的时候,那些闪光句子词语,才会在心头留下痕迹

  唯有在这样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打开了。

  缅因州的天空,气流,风物,青葱掩映下的影子,在烛火中清晰立体起来。

  顽皮的猫,忠诚的狗。

  清冷海风,携带遥远味道,迎上礁石,抚摸沙滩,留下冷冽的讯息

  她在风中散步,在雪中跋涉。

  字符浮现又消失。

  那些温暖的畅谈,美味食物沁人心脾友人

  生活的质感如此清晰,时空来来去去。

  百转千回之后,终于发现,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

  能够带来温暖和安全感的,只有自己的内心。

  爱人激情付出失去,都会随时光成为过去。

  留下来的,永远是,孤单寂寞的自己。

  也许过去的,并不都是苦楚痛苦

  未来的,也不都是失控和艰难。

  宽忍的对待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

  就算是独舞,也可以感天动地

  因着这份缘由,我愿意,用满室的孤单寂寞,换一个清醒深刻的自己。

  毕竟,到最后,能拥抱的,只有自己这幅躯体

  理想国的装帧设计还是非常好的,非常称手的大小重量

  特别表扬的是纸张,柔柔的,很有质感。

  比起那些看起来就非常高大上的书来说,这本非常的亲切

  读库今年改版之后也采用了类似的纸张,非常赞。

  《过去的痛》读后感(二):《过去的痛》读后记

  7月份奔波医院时,在理想国的公号里看到一篇《过去的痛》的摘抄。痛苦而脆弱的灵魂被那一篇直面痛苦的力量一击即中,就在Kindle上买了来看。看完《过去的痛》发现此书还有另外一部日记《梦里晴空》,中间断断续续到今天读完。

  一个女性独居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写作,读书,园艺,朋友宠物,给读者回信、为读者读诗,作者自己喜欢的一切事,同时和老年的最大敌人——衰老带来的日益减少的时间和体力——做斗争。疾病固然给萨藤带去了许多痛苦,但最令她痛苦的则是不能写诗。后来也正是去为读者读诗、交流,她自己慢慢地从中风后遗症中恢复的出来。看到她的经历,再一次确信自己当年相信的东西没有错:你真心热爱的东西,会不止一次地拯救你。所以趁着年轻,把有限的时间用到热爱的事物上,扩充自己灵魂的深度,可以让自己在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对的,正如书中提到的,“人生中的任何时刻都有成长的可能”,在人生的这一刻做有意义的事,就会让人生的下一刻多一种选择。

  在这个城市里住过好多地方,其中多是有好多老人居住的老房子。一直对于老人们日常的生活是怎样的很好奇。这段时间休养每天和阿婆们一起早上挤在菜场,发现他们的生活比我想象中的要充实和有力量。我自然是一个人生毫无计划的人,但是从这一刻起,开始想自己的老年想怎样度过了。

  《梦里晴空》的名字虽然灿烂,却大多讲的中风对作者带来的一次重大打击及从打击里恢复的过程,对于健康的强烈渴望给她带来了诸多痛苦。是以从内容上反倒是比《过去的痛》更加让人心有痛焉。《过去的痛》内容更为充实,作者还有比较多的力气讨论人生、文学等多层面看法,给人的启发更大一些。

  当人老了,行动迟缓病魔侵袭,尚且有这样的坚强更何况还年轻,还浑身散发着力量的我们呢。对自己说加油。跟作者一样不喜欢回忆或沉浸过去,向前看,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过去的痛》读后感(三):过去的痛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很厚的一本,本来想打三星,想了一下,还是打了四星。看了下评论区,有赞美,也有批评。我是大部分都很认真的看完了,但因为阅历尚浅,还是有很多的地方读不明白。读书嘛,自己开心就好了,只要能有打动自己亦或是从中受益匪浅的,对自己而言都是一本不错好书。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梅萨藤对时间的珍惜,她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几乎是精打细算,我读杨绛先生的书也是,对于她们对自己时间的安排很敏感。最大的原因,也是我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好。我小的时候会想,我是我吗?我在做什么是我做的吗?说来有点可笑,大了就抛开了,但常常感觉悲哀,人这一生啊,到底该干什么呢,什么是闲人呢?自己开心不就好了。最后一点,是梅萨藤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感触,是真的很美啊,人们通常喜欢好看景点一饱眼福,但其实生活才是最美的啊,老话说的是真的透彻生活中不是缺少了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过去的痛》读后感(四):孤独与压力

  对我来说真正的压力

  每次回家里给我压力的都是周围的亲戚。不是说他们问你有没有女朋友回事。而是,很多亲戚都是板着脸,好像我欠了他们什么东西一样。我纠结的问题到底是我太过敏感而把没有的事情想象的过于丰富,还是我真的是在为人出事方面有很大的瑕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确实不会做人。虽然十八九岁的年纪里很多人都已经显得思维和待人处事的方式相当成熟,至少在我眼里是。但是我,却和他们这些绝大多数不一样。我在这个年纪显得急躁和怨愤。我以为别人不理解拉倒,我不需要。在待人的礼节上确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孤独久了就会寂寞。没有相同点是痛苦的。没有相同点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没有安全感。

  但是,假若是我的问题,谁有没有犯过错?难道在一个该成熟的年纪拥有不成熟的思维做了不成熟的事情是我的错吗?

  疲累+不被理解的怨愤只会让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你应该意识到,你之所以寂寞孤独 是因为你不积极主动。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一想,你感觉不孤独的时候,是因为身边有人找你,跟你聊天或者去玩或者干其他事情。总之有朋友来到你身边或者说有朋友主动联系你。但是这些朋友不可能每次都去找你或者联系你。一方面人家有人家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家主动那么多次你却从没主动过,这是为什么?难道你就不能主动一次?说明可能人家认为你不够重视这段友谊。所以他们久而久之会不再找你。然而这不是这些话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想孤独的话,如果你厌烦了一个人的环境的话,那就不要在等别人你来找你,不要傻傻地呆在自己的世界等别人进来,不要再因为自己的行为招致的孤独感而自怨自艾。尝试着走出来,走出自己的世界,去主动联系你的家人亲戚朋友或者任何你想联系的人。这样,才是解决孤独寂寞的正确方法

  《过去的痛》读后感(五):活在当下的动力

  尽管梅·萨藤说,写日记太容易了,“是一种低级创作形式”;尽管在日记体作家、诗人小说家三重身份下,萨藤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但无可否认,广受瞩目的几部日记奠定了萨藤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亦让她在同时代读者心目中像个良师益友,而非高高在上文学家

  倘若仅是信马由缰地记下感受,写日记的确是容易的,谁都可以一蹴而就载下一段时光。然而对梅·萨藤来说,日记具有另一重意义——身为一个独居者,日记是她的灵魂伴侣,聆听她的苦乐喜悲,笔墨落于纸上的声响是萨藤坦诚以告的对谈,细细梳理,轻轻化解。

  《过去的痛:梅·萨藤独居日记》收录了萨藤的两部日记《过去的痛》和《梦里晴空》,彼时她正经历人生变故,是两段艰难时日。前者始于萨藤66岁,无奈接受同性伴侣因阿尔茨海默症离去、与抑郁症抗争乳房切除手术,对身心都是巨大折磨;后者创作于74岁一次小中风后,鬼门关走了一遭,生活难以自理,心脏情况堪忧,空煎满腹字是她恢复的动力。这当然与萨藤在事业巅峰主动隐居创作第一本日记的心境截然不同。一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视孤独为财富,为追随本心纯粹离群索居,要如何接受千疮百孔的生活?特立独行的萨藤令人艳羡,坚韧强大的萨藤则令人敬佩了。

  医学教授、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认为,衰老最大痛苦是对丧失的恐惧。萨藤是切实地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作为女人完整身体、失去了自理能力,痛苦可想而知。借由萨藤的日记,她的心路历程显露无疑,痛苦让她反复诘问生活的真谛:经历痛苦意味着什么?何时应该继续,何时应当放弃?物质的世界怎样改变了心灵,心灵又将如何与之抗衡?萨藤感慨:“痛苦迫使我们思考……总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把我们引向他人。”阅读中的收获也好,与友人的交往也罢,萨藤越发明白,活在当下的瞬间、活得充分即是生活的意义。她忍受着术后的疼痛在花园劳作、尝试力所能及的琐事、坚持写诗、写日记、写信,生活依然在当下、在未来奔向一片“晴空”。

  “过去的痛”有两层含义,一是它发生在过去某个时间节点,也终结于那一刻;二是它已不可更替,纠结于得失毫无意义,缺憾是人生本质,丧失是生命必经,无需反复再揭伤疤。如是,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变得鲜活起来。萨藤一再品味一首有缺陷的诗,赞叹触动读者的骄矜;想要拯救那只被小狗叼来奄奄一息的兔子;清晨半梦半醒间满足于窗外鸟鸣,抛开捕虾船的机器声。她说:“如果我现在为皱纹操心,那是因为我没能在内心超越正在发生的一切。”不完美不代表降低生活的质量,反而给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决心,亟需帮助的萨藤仍竭力帮助他人——写信支持对方或是代付医药费,虽然她的时间和经济都不宽裕。

  或许萨藤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并不是一个榜样的力量,见证直面痛苦的非凡勇气和乐观,也不是一个老年人的生存智慧,分享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她让我们反思,当下的自己有没有付出足够的行动,譬如为实现宏大理想从枝末小事做起,譬如迅速挥别痛苦调整生活状态,譬如珍惜拥有的,将之物尽其用。痛苦和迷惘是逼迫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契机,但我们或许不必等到那一刻,因为当下就有许多事值得我们立即行动。

  ——丙申年读梅·萨藤《过去的痛》

  《过去的痛》读后感(六):既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和损失

  梅·萨藤在缅因海岸独自生活,以写作为业。她从抑郁症的泥潭中站了起来,然后说:“凤凰,是的,那种神话中的鸟,在火中化为灰烬,又从灰烬中重生……我会像凤凰一样从火中再生,更新一切,尤其是我心中的痛苦。”

  她1912年生于比利时, 4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生活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她的父亲乔治 · 萨藤是一位科学史教授,她的母亲玛贝尔 · 萨藤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梅 · 萨藤自孩提时代起就对文学和诗歌有着浓郁的兴趣,她19岁时游学欧洲,在巴黎生活了一年,此后每年访欧,认识了一连串杰出的朋友:弗吉尼亚 · 伍尔夫、伊丽莎白 ·鲍恩、朱利安和朱利娅 · 赫胥黎、柯特连斯基等等。受这些朋友影响,她于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四月相遇》(Encounter in April),次年又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孤犬》(The Single Hound),由此开启了漫长而成功的创作生涯。

  知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有一档经典栏目:作家访谈。半个多世纪以来,荣登这一访谈的作家包括海明威、聂鲁达、桑塔格、厄普代克、马尔克斯、昆德拉、博尔赫斯、埃科。《巴黎评论》每篇访谈都力求完美,整个周期往往历时数月甚至更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梅·萨藤迎来了《巴黎评论》的采访者。她在自己的日记《过去的痛》中写道:“1979年3月11日 星期五,《巴黎评论》的记者全天都在这里,这是一个刚从拉德克利夫毕业的年轻女人……没有万达的热情没人会来我这里,但我感到一点悲哀,我等了这么多年的采访者并不很理想。她对作品不太熟悉,也不读诗。那使我费了很多口舌谈了许多关于诗的东西。令人失望的是缺乏尖锐的问题,那种问题对被访问者可能是具有启发性的。我努力去接受她提供的一切,并尽可能去帮助她,这也许会使结果比我担心的要好一些。”

  文中的采访者应为万达•乌尔班斯卡(Wanda Urbanska),1978年刚刚大学毕业,在《巴黎评论》任助理编辑。可以预料的是,这篇不成熟的访谈并没有出现在《巴黎评论》上。我们看到的是四年之后的另一篇访谈,由卡伦•索姆(Karen Saum)完成。她是梅•萨藤长期的密友,也曾数次出现在《过去的痛》中。在1983年这期作家访谈里,已经获得读者和评论界认可的梅·萨藤回忆起年轻时“为钱而写”的经历:“我在剑桥生活的那段时间确实写过一些短篇小说……那些故事都不怎么样,我可不想看见它们重印。它们实在是…… 唉,有一篇很短的故事让我得到了600美金,当时那可是不小的一笔,我有点飘飘然了。我想,这可真不错啊,那就多写点吧!后来确实写了不少,但最终停下来了,因为当我坐在打字机前的时候,美金的符号就在眼前飘过。那是为了钱而写的。 不知为何我没法这么做。

  她确实没法这么做。她的诗句如此清澈,容不下杂质。

  “To be still, to be silent, to stand by a window.

  Where time not motion changes light to shadow."

  访谈中还有这么一段对话。卡伦问:“从哪里开始,这样的结局就变得无法避免了?”梅· 萨藤答:“从真挚的爱被玷污的那一刻开始。那是丧失一切、一无所有的转折点。接下来她就身处地狱了。”不知道有多少曾经身处地狱的人经历过这样的转折点。光与暗的分界,喜悦的终结。退回一步,是无知无觉的快乐;向前一步,是万丈深渊。梅·萨藤的处境不可谓不艰难,在她生活的年代,身为同性恋要承受比现在大得多的压力。《纽约时报》一位书评人公开指责她的新作是“同性恋小说”,而与她共度十余年人生的伴侣朱迪患上了奥兹海默症,忘记了过去的一切。在难以想象的伤痛中,她写道:“穿越痛苦的惟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被深渊回望过的人,恐怕都明白这个道理。

  身为女性,身为少数群体,究竟要面对多少苛责?梅·萨藤在小说《报应》中借劳拉之口说:“ 我想,不论一个女人曾经拥有多少创意和力量 —— 就像你—— 我们都默许自己陷入各式各样的成见中。说到底,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会预设男人 “ 应该” 结婚、“应该 ”成为父亲,对吗? ”如今我们似乎走入了四十年前美国社会的轨道。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几乎一定会招致指责。一个独自生活的人能够过得幸福吗?太多人急于评判,却不知道内心足够丰富的人会把孤独看作一场盛宴,因为它能提供安静平和的心态,以及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再小众的生活方式也会受到尊重;但即使没能身处这样的社会,我们也得宽恕自己,才会有力量前行。

  《过去的痛》真实地还原了一颗敏感、热忱的诗人之心,却并没有囿于情绪的铺陈,而是更多地表达了对文学、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关注。比如梅·萨藤对芝加哥贫民窟一所学校的描写:

  它由一名黑人妇女所领导,接受的是五到十三岁的黑人儿童。她的名字是马瓦•科林斯(Marva Collins),学校命名为西区预科学校(West Side Preparatory School)。她曾在公立学校教书,厌恶过多的小玩意、工具、体育馆,和真正的基本教育的匮乏,尤其是阅读和写作,于是她决定在自己的房中开几个房间,她的房子在当地一排高大却多少有些荒废了的房子中间。她站在那里,痩削,棱角分明,有着一张极其热情的面孔和灿烂的黑眼睛,面对着一教室的黑人孩子,她命令他们努力学习,每天从八点到三点都不准玩耍,她给孩子们留家庭作业,孩子们也热心于此,他们上床睡觉时都带着书。他们读些什么?谁是他们喜爱的作家?当莫利•塞弗(Morley Safer)提出这些问题时,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大约九岁的男孩令人震惊地回答 :“乔叟、莎士比亚”,一个稍大一点的男孩回答“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等等,很清楚,阅读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事情。

  被梅·萨藤视为挚友的卡伦问她:“如果您现在十七岁,看到七十岁的自己,会怎么想?”梅· 萨藤答道:“我想我会为自己骄傲。我做到了预想中的事情,尽管没得到多少帮助……假如十七岁的我知道自己出版了十二本诗集(那时候我根本没想到会有小说),我会觉得相当不错。我会说,你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

  年轻时的梅·萨藤

  《过去的痛》读后感(七):我不想想标题

  总是又在一个很蹊跷的时间读完了厚厚的一大本。来自扬州钟书阁带回。 又犹如空间和时空的穿越,与这样一个热衷写作,忠于自我,敏感生活的可爱老太太在交流。 我确实如她所言,似乎永远处于对人生迷茫的阶段,所以喜爱读她的书。 我清楚时刻独处写日记的重要性,也明白真正直面自我的确是需要最大的勇气,生活中有太多可以去感受的自然和动物的美好气息,不要总抱怨没有时间,不过是自己纵欲,忽略而已。那些存在与她身上的矛盾和挣扎,同感之人何其多,从一心渴望一个人终结孤独,到知悉自己注定孤独,再至明白正是孤独早就了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虽然…还是)可爱的老太还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远高于自身的服务目标,乐于奉献,更优雅的接受,于是她努力写作,在所有不能的时候又倍感煎熬,热爱与其他人的沟通又在其中承担被占有私人空间的压力。我却仍然沉浸于纵欲中,是自己,要迷失,迷茫。幸而我始终如她或者她摘录所言,现实我只吞噬这需要的剂量,所谓的成熟,我却用更真实的自己和更强烈好奇和热血去幼稚。

  还有许多点都触动我,毕竟我懒,变得越来越懒于与他人进行精神深度沟通。就不再赘述。这与她不同吧,我更喜欢与喜欢的作者在书中对话。

  终有一天最惧怕的老去也会降临,人生也会面对更多的失去,无论心理或身体。那一刻再来读这些文字,进入萨藤所说的第二受众群体,我会害怕,恐惧。可能与自己的理想太难相及,可能无法坦然接受并学习她的文字奉献。只求,那时问心无愧,生活凡俗幸福,爱人相伴,却又保留这小片精神孤独。

  《过去的痛》读后感(八):关于孤独

  最显而易见的孤独,源自于失恋或生病。正是这两部分,构成了梅•萨藤的独居日记。

  日记分为上下两集,时隔一个七年之痒。上半部《过去的痛》自1978年底起,是时梅•萨藤刚刚失去一段感情,正处于内心的虚空阶段;下半部《梦里晴空》则写于1986年,中风后大病初愈的萨藤开始整理自己的身心。萨藤是一个多产的作者,在诗歌、小说和日记方面均留下了作品,其中以日记体记录鲜明的特色在美国享有声誉。

  对于不同的文学体裁,梅•萨藤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在她看来,写小说是一场格斗,而写诗却是一种极为迷人的快乐。对于日记,她的情感更是极为复杂:“我发现日记令人怀疑,因为它几乎是太容易了。它是一种低级创造形式”,同时,“我很高兴自己又决定记日记了。它是清理自己的一种方式”。对于独居且时不时隐居的女作家,写作的意义让她学会了与孤独和平相处。日记就像自我的低语,更少加修饰,倾向于“直出”,离心灵更近,离作者更近。就像画家的素描,“大多数作家的‘素描’是在他的心里的”,心里的话,则没有什么比日记更接近了罢。日记可以更贴近生命之历程:情绪、病痛、思绪,随性却时不时冒出生命的火花,更容易在生活的琐碎中遭逢生命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萨藤的日记集《过去的痛》读来颇为玩味。

  “在重读这本日记的时候我问自己,毕竟有那么多的人,这么多老朋友、新朋友、工作上的朋友进出过这所房子,为什么孤单仍是这一年反复出现的主题。”在书中,“孤独”是贯彻于终的主题,我们和萨藤一同重温她的岁月,体会着属于她的孤独:“孤独的降临是因为我不能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没有温柔的交流之河在所有日子下面流过”。孤独是极为自我的,即使有众多朋友的关心,而生命中的孤独之洞仍只能由自己填满。萨藤是极为敏感细腻的人,身体的脆弱或情感的打击均让她的精神格外丰富,孤单是贫乏的标志,孤独则不同,孤独是“自我的丰富”,失去感情、失去健康,已然让自我变得支离破碎,在伤春悲秋中,保持孤独与不断写作成为了自我支撑的方式。孤独对于萨藤的意义,是让自己保持独立,不被回忆的大漩涡卷走,迷失了所有的自我。

  《过去的痛》与《梦里晴空》都写于萨藤晚年,但仍可见到她旺盛的生命力,在康复纪念日那天,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为重新夺回的生活和所有等在前面的事物而欣喜。”

  《过去的痛》读后感(九):以宽恕之姿走出与自己的斗争:梅·萨藤金句选摘

  她写作、阅读、接受采访、出席各地的讲座和读书活动。

  她照顾猫狗、钻研园艺、接待好友、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

  疾病与岁月都不曾削弱她的精神力量。身陷抑郁的漩涡,却从未停止与命运的较量。

  少年时代的梅·萨藤

  《过去的痛》读后感(十):痛苦和超越痛苦的生活信念

  读梅•萨藤的独居日记是很特别的阅读体验,看一个人如此坦诚地披露自己的痛苦,剖析内心的焦灼,并感受她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常有沉淀的哲思闪光,这让我在看的时候就会油然而生出一份亲近感,去思考她的人生智慧与勇气,同时我也特别能体会她从记日记这个动作中汲取的力量,在文字里她收拾心情、整理思绪,重获前行的勇气。

  《过去的痛》记录了萨藤的痛苦和超越痛苦的生活信念。第一部写于1978年的12月至1979年的11月,当时的萨藤正经历着身心的双重创伤,刚从乳腺癌的治疗中康复的她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她的伴侣,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朱迪情形每况愈下,这种逐渐失去爱人的孤独是溢于言表的。而萨藤在七十三岁时写下的日记《梦里晴空》则记录了她中风后遇到的一系列健康问题,除了几乎如影随形的身体上的严重不适外,她也饱受抑郁的折磨,虽有朋友陪伴仍然因自我缺失而无法摆脱孤独感,但也充满了对生活的重审与自我观察,从她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她对小动物和大自然的热爱,写作对于她精神支撑的重要作用,以及她对朋友的深切关怀。萨藤的文字有种让人沉思的力量,在痛苦中激发出新生的勇气,所谓苦有回甘,大约就是这样。

  萨藤对孤独有独到的见解,这也是这本书最让我深思的地方。孤独不是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也不是封闭自我,这种理解太过狭隘,用萨藤的说法,这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人。她对孤独的定义更宽广,从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观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孤独是一种自我空间,这个空间既是自由,也是责任,我们需要学会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保持个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才有能力和外界发生更紧密的联系,才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存在着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彼此的独立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孤独赋予了我们独特性,也让我们更能包容他人。

  在萨藤思考的背后,深深打动我的是她的勇敢,她愿意探究痛苦,痛苦让她寻找存在的理由,引发她深层次的思考,她并不是真的享受其中,但她直面痛苦的态度让人敬佩。萨藤的日记并不能为另一个人的生活问题提供答案,正如她所说的,没有相同的痛苦,也没有相同的死亡,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然而勇于诚实表达自己生活处境的作家能给我们带来慰藉和鼓舞作用,她的奋斗会激发出我们的力量来进行自己的探索,拥抱生活的每个转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过去的痛》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