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30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是一本由谭伯牛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一):姑且此处销魂

  ”大抵浮生若梦 姑且此处销魂“总在冯唐公众号里卖东西标题里看见,没想过出处,本书指出原来是曾老爷子写给一个妓女的挽联。这个趣事证明老爷子还有可爱与真性情一面。要不一直认为老爷子是神一样存在

  《史记》古往今来大家名人无不推崇,但我一直想知道好在哪里。直至看见木心先生说,历史自己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用公式统一整体的表示,既要客观观察尊重史实真实性,又要有艺术性。个人理解,史实用来还原当时真实的环境,艺术再把血肉性格还给人物,两者结合,把人从神坛拉下了。

  《战天京》做到了。

  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年代人人都一样,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差别是有的人要活下去,有的人要立德立功立言,有的人要护住盘子不散,好见列祖列宗碰撞中,事情发生了,过去了,就成历史了。人死了,人又生,涂涂抹抹,修成教科书了。

  艺术性和历史性结合的作品,天然有一种代入感。真实发生的故事戏剧性远超想象力极限。发生过的一定会在发生,轮回的巨轮从来没有停止过。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二):这次装帧真的用心了。

  谭伯牛是近年来大陆研究太平军与湘军历史的青年学者。非学院出身,没有大学研究所的从业身份,自学自研而能有得,殊属不易功力扎实,钩沉用力文笔活泼而不恶俗,史观新颖又不失严肃,可称史学新锐。

  本书围绕湘军围攻金陵(天京)前后事,重墨于湘军诸大佬,有述有论,有征有引,有评有价,实在可观处。

  这是老书新版,此版本封面装帧极为用心,由网红张发财捉刀设计,张氏本人写的历史书厕所读物不够格,但平面设计却有别眼:封面乍看是曾国藩站在山丘之上,实则山丘为人体肱骨X光影像以及人血检测涂片,暗喻骨山血海,一将功成万骨枯。封面“战天京”三字,是从现存真实奏折上取下的曾国藩真迹,封底“战天京”三字为洪秀全真迹,曾是翰林出身,洪则是落地秀才,二者书法不可同日而语,然不讲笔力单论笔意笔法,细审二者,其成败利钝,岂不一目了然乎?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三):读谭伯牛之《战天京》

  读谭伯牛之《战天京》

  2017.01

  谭伯牛的《战天京》,我的2017年第1本读物,是罗辑思维推荐书籍之一;罗辑思维推荐的书籍水平参差不齐,而这本书是不多见的好书全书28万字,320页,岳麓书社20161月出版的精装本。

  书的封面很有意思,似乎平沙大漠中立着一位老者—曾国藩,给人的感觉沧桑孤独。后来仔细看作者的自序,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设计者的本意是“一将功成骨山血海”,再仔细看看,原来这老头的确是站在一块巨大的腿骨之上的。封面封底的书名讲究,封面是湘帅曾国藩的墨迹,而封底是天王洪秀全的墨迹。

  这书在网上固然赞誉不少,非议也颇多,原因有二:

  一曰文不对题,书名《战天京》,而中间讲战天京的部分非常非常少。

  【各章独立成篇,彼此并不连贯,“战天京”仅是其中一章。】开始我也有同感,特别是讲到“祺祥故事”,不但与战天京无干,与曾国藩亦无干。但这书有个副标题“晚清军政传信录”,其实是剖析晚清的一段军政史,书的内容不是传闻、传言,而是传信,都有历史事实依据的。从副标题看,这书不能叫文不对题,但初读者误解或许难免。其实,这书各章独立成篇,彼此并不连贯,“战天京”仅是其中一章。如果通读,倒是觉得前后不断重复某些细节,有啰嗦之感。

  二曰文言、白话、网路语言穿插交集在一起,许多人感觉不爽。而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特点之一。譬如中间讲到团练制度解决了白莲教起义的问题:“恰在此危急时刻,古意盎然的保甲制度,经过改制,加入经济军事概念,重新包装摇身一变为团练题材,在朝野热炒之下,竟然连续涨停,托住大市。终于,嘉庆七年,基本肃清白莲教。”这样的叙述方式我喜欢

  【祺祥故事】这书需要读两遍,读第一遍时,对“祺祥故事”,我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与“战天京”何干。这故事就是咸丰死前的种种安排,死后的慈禧政变,慈禧垂帘听政成功。故事的本意其实是讲,咸丰不过中人之智,既不是明主,也不是昏君;而慈禧比他的短命丈夫确实高明的多,虽然算不得英明。我猜测,作者的本意,应该是,曾国藩同学幸运的,他的上司不是天才但也不糊涂,虽然他老人家屡败屡战,但得到了最高层咸丰和慈禧的理解和支持,这才是他最终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而不似安史之乱之初的高仙芝一败就昏君割脑袋

  【陈国瑞】标题叫“白云可杀不可留”。陈国瑞是太平天国降将,降清后以猛将著称,那自然是杀伐原来的哥们很卖力很有本事了。既然是猛将,往往骄横跋扈不按常理出牌,出了问题被曾国藩弹劾罢免,应该说曾国藩的处理还算是公道的,但将军却是愤愤不平,在游黄鹤楼时,题诗“黄鹤飞来复飞去,白云可杀不可留”,可见陈将军应该不是个粗人,但真真是个浑人。书中讲陈国瑞,其实还是为了写曾国藩的为人为政为官之道。

  【相期无负平生】,这是书的重点,占篇幅三分之一。讲的左宗棠与曾国藩。曾国藩的特点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求名而名至,不希功而功成,纯一副圣人面孔。而左宗棠反其道而行之,却也能立德、立功。

  曾国藩的人生观分水岭在咸丰七年。咸丰七年前,就是一个标准的愤青。

  用作者谭伯牛的解释,愤青就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来源于西域名著,大行于中文网络定义屡经更改,表现一以贯之:对现状不满,惯用道德评价标准,求全责备,敢于直言、大言甚至狂言。和风细雨不是愤青本色疾言厉色才是愤青惯技。如果按这个定义来解释愤青,如今网络喷子根本不够格,因为网络喷子向来是高标准严要求于他人,而宽以待己的。

  咸丰八年复出,俨然脱胎换骨,内圣外王。仍然高标准严要求待己,但对其他人包括身边的将士的贪腐表现了无限的宽容。所以复出后的曾国藩如鱼得水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

  而左宗棠一生人生观一以贯之,其为人处事往往让人瞠目结舌,尤以弹劾郭嵩焘让人骇然。此前,郭嵩焘不仅对皇帝大力揄扬左宗棠,更在左陷于冤案时为其行贿洗刷,应该是左的大恩人。但当郭嵩焘在广东巡抚任上办贼不力、尸位素餐时,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毫不留情予以弹劾,郭嵩焘罢官但终生对左不予谅解。左宗棠弹劾的对吗?当然对。郭嵩焘是晚清杰出外交家,但他的确不能胜任方面大员独当一面。左宗棠肯定知道郭嵩焘的长处短处,那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无上的影响力建议中枢给郭嵩焘换个岗位,而采用如此激烈的方式呢?也许,这,就是左宗棠。

  关于左宗棠与曾国藩之间,在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中,讲的更直白,不再唠叨

  【文人李元度】是“相期不负平生”中的一个章节。 李元度是个文人,是个好参谋,但不是将才更非帅才。这事,曾国藩清楚,胡林翼也事前提醒。但在关键时刻,曾国藩却以手边无人为由,派文人李元度率军上了皖南战场。战前曾国藩千叮咛万嘱托,但李元度硬是在不该败的地方,败的彻底而狼狈,曾国藩也差点做了俘虏。作者如此评价李元度:“追求精确管理,反而坠入最混乱迷宫”,怎么感觉像说我们国有企业的管理呢?事后曾国藩愤怒异常,连续两次弹劾李元度。看这事闹的,你明明知道这人是廖化真的不行,你却派他去,出了问题你又弹劾人家。我觉得这事,曾国藩真的有问题。否则曾国藩就真的是完人了。

  至于“战天京”、“曾九暴富辩”,故事而已,不值得复述。

  【感言】:如果一部书,读来觉得好,一定要读第二遍;第二遍让人觉得有新意的话,一定要读第三遍。

  【精彩书摘】

  书摘1、“挺”之一字,不仅意味实事求是,驳回不切实际命令,更重要的是坚持己见,谋定后战,不致因压力过大、人言可畏而草率出兵,身死军覆,败坏全局。

  书摘2、原子弹用在什么时候,就是用在大家讲道理讲不清的时候。

  书摘3、过谦近于伪;过直近于矫。

  书摘4、唯有忍乃能有济,公其念之哉。

  书摘5、世间情事,每每有不宜正说,只宜反说,甚至非反语不能表达的时候。只有正话反说,方能做到句单而意复,言此而意彼。

  书摘6、以暴易暴,鲜能奏效;以骂止骂,未为善法。

  书摘7、曾国藩说:用人当为官择人,不为人择官。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四):一战天京,一生功名尘与土

  说是战天京,其实我感觉是曾国藩笔记实录,记录了曾国藩后半生的大事

  曾国藩是半个完人,这里不敢品评,从往来书信中,就能感觉到为官,为人之道,但是个中体会很难言语,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看样修行尚浅,还需努力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其中分三个部分,我认为是

  1。湘军团练显青涩

  2。一战天京真功夫

  3。平生相期自不负

  曾国藩在湘军团练的青涩处事(当然相对于他自己),其中有一段看的我好想笑,曾文正公说枪炮何用,为正义使然。

  战天京,统帅三军,一战功成,名满天下

  和左宗棠,相期无复平生,其实我认为曾文正公对天下也是不负。

  要学的太多了,这本书值得买纸质书详读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五):跟晚清重臣学职场攻略

  清朝的官僚之风相当盛,皇权又强,造就了一批晚清重臣在淤泥中讨生活技能。技多不压身,也值得学他一招半式

  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

  本章又叫曾文正公职场攻略9法,包括了

  1 明里跟皇上马虎眼团练,实际建军;

  2 用赋闲正二品的身份巧妙的要兵权政权,集中资源军队

  3 有参有保,尽快树立正反面典型

  4 业务手段过硬,把握朝廷建立水师的大势,反转当地资源协调中自己的不力地位

  5 在被皇上催促出兵的岁月里坚持正确方案,挺住了;

  6 在上级持续不信任情况坚决长假,自己原先建立的扁平化结构运转不灵,让上级不得不把自己请回来主持大局

  当然,这都是正面例子,值得批判的还有

  7 强取政务大权影响了一省官员人情收入,致使官兵围官邸,有苦说不出

  8 以非专业指导专业,导致水师首战大败,自己数次投江

  9 心胸不如后来宽广,在湘军设立之初容不下之前不太鸟他的王鑫(上金下双王),致使罗泽南也远离了他

  祺祥故事

  这个故事罗振宇讲过,无非是肃顺妄自尊大,对上仗着皇上的眷顾(和遗诏),对两宫不太厚道;对同辈大开杀伐整顿科场,余威三十年不退,但得罪了多少同辈尤其是满人;对下削减八旗补贴,旗人怨声载道。自己的所谓肃门五君子又都是烂泥扶不上墙,终不能成一方重臣为他分忧,最后对外判断失当,八大臣内也无法说服同僚,于是菜市口弃市,这也只能说咎由自取

  战天京:

  本章应是本书精髓了,打南京之前二曾一李的是非曲直真是有趣。大曾教小曾写奏章的部分太有趣了,京官不知外事,外官不晓体制,真是总结的太好了。小到部费,大到各堂官的内心活动利益驱使,再到话里要留出引子漏子,这没有办法学习,只能多看精彩的文臣奏对。李泰国世间就是最精彩的奏对汇编,可见当时最出色的文臣春秋笔法是何等厉害

  李鸿章这部分更是有趣,苏州杀降在梁启超笔下也只是寥寥,但终是李绕不开的污点。为了留下黄翼升,李鸿章不惜抱着跟老师开战的决心;同样为了避免黄走后造成的兵力真空,不惜自毁名节杀降;而后为了挽回和老师的关系,不惜与另一位未来之星左宗棠交恶。李当时的手段,已经显出了他的玲珑手段和坚定意志,但甲午之前的海陆交恶也就在此埋下伏笔,实在是令人感叹不已

  白云可杀不可留

  本章无趣的很,就不写了

  相期不负平生

  上下两章,看起来写曾国藩,其实是写左宗棠。左一生爱骂人,做人又耿直,得理不饶人,颇有些持才傲物,做师爷的时候就因此差点落马,还好郭嵩涛和胡林翼明里暗里保他,才堪堪救下。这个部分中,郭胡二人的手段之高超,值得一再揣摩

  左通达后,跟曾国藩也不对付,两名封疆大吏撕逼到老死不相往来,实在使人扼腕。这其中,左完全不顾打人不打脸,打狗看主人潜规则,只要占着理,就使劲往曾脸上招呼。以曾这样的涵养,也最后翻脸,实在可以想像他打的有多疼。但是左的三观很正,该做事做事,在曾死后也能正确评价,说到底,这是个对自己的思想忠诚的人

  其实做人不是不能学左宗棠,但是不服从社会明潜规则的人,就要比一般人强上数倍,才可以超越规则,左一生都占着理,逻辑通顺气势磅礴,才能做到得理不饶人,这一点要予以理解。

  本段中有趣的部分还有湘军治军的三条精髓,文法宜简,事权宜专,情意宜洽。文法宜简就是邮件写的简短易懂,提升工作效率,这已经是职场的通识;事权宜专,就是不要越级指挥,能够充分授权,这一点笔者有深刻的教训;情意宜洽,就是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一点尤要自勉

  曾九暴富传说

  谭伯牛其人,读清史料甚多,所以行文之核也有近古人者。本章乍一看是用数字和证据说话给曾老九平反,其实是在讲人成功了后,立言这一项,一定要有门生故旧,或是好友们来吹捧,才能立得住。否则像曾老九这样,带兵打仗立下旷世功勋的,也会被一张嘴一支笔咬死,身后名气也不大,冤啊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六):咸丰 王鑫 与 曾国藩

  战天京是一本硬书,硬在哪里?在史料。论据多采用奏折书信,将做了什么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结合起来分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同把毛泽东传记和毛泽东选集结合起来看。这种方法可资借鉴。

  正因为本书从奏折书信入手,奏折书信是什么?是给人看的东西。所以本书侧重曾与众人的关系,书名甚至可以改成《曾国藩教你处理人际关系》等恶俗的书名。本书虽然几个章节看似有些散乱,从这个恶俗的角度入手,却可以很好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曾国藩怎样处理上级平级下级的关系。

  本书中涉及到的曾国藩的

  上级:咸丰、慈禧、恭亲王,主要是咸丰和慈禧。

  下级:陈国瑞、曾国荃、李元度,主要是陈国瑞、曾国荃。

  平级:骆秉章、官文、王鑫、左宗棠、李鸿章,主要是王鑫、左宗棠。

  1 对恭亲王是圆场示好,对李元度是斩马谡,对官文是秋后算账,对骆秉章算是公事公办。这些人着墨不多。

  2 对陈国瑞、曾国荃:两人可谓都是有能力有缺点,能力大缺点也大的人,不过亲疏不同,曾对两人是两个极端。

  3 对左宗棠、李鸿章,对左是实助,对李是虚助。李离开祁门大营的那段可堪玩味。

  4 对上级咸丰的策略:一步一步争取主动。

  1)我是你的人,冒死直谏投名状

  2)我不是随便的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办团练办乡勇、不练好不出战

  3)我是能干的人,湘潭、安庆、武昌

  4)我不是随便的人,父亲丁忧

  可见,做一个有原则的正直的人的策略优势,可以有一个拒绝上级的正大光明的原则性的借口。原则平时看起来是束缚,关键时候却能够保命。就如同法律对于普通人一样。

  5 对王鑫

  王鑫很有意思,兼有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特质,实际就是一个没有做大的曾。曾当时羽翼未成,不过一个赋闲侍郎,王鑫当初如果做大,就没有曾以后的功业了,可以说曾彼时是很害怕王鑫的,他们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有我没他。左宗棠和李鸿章又不同,他们做大的时候,曾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曾一手培养起来的,和曾颇有渊源,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由王鑫可以分析曾国藩对于人才的策略。

  1)拉拢:真可爱也

  2)竞争:水师另立局面反客为主

  3)打压:约法十条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七):张发财

  内容没得说,谭伯牛老师本人也是《天国之秋》的译校者;序里面提及了张发财先生,其人我也有了解,看过他的书,写的诙谐幽默,煞是好看。

  但张本人之前的身份是设计师,谭老师(其实不止谭老师一人)称其为著名设计师,从此次的封面设计来看,无疑这个设计是很失败的(干皱模糊的纹理,不知所云的墨水,柔弱无力的字体,完全偏失的重心,书背书脊的乱搭),甚至还比不上逻辑思维定制那版的封面。

  想成为著名设计师,不是操作几个软件就可以的,那是美工;我可以通过这个封面断定,张本人毫无设计天赋和才能,如果要对比,请自行跟陆智昌、王志弘、聂永真、杨林青等设计的封面互相参看。

  我就不信他看后,还有脸称自己(或借别人之口)是著名设计师???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八):少一点炫技的书才隽永

  实话说,这本《战天京》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非常吸睛,是促使我买书的直接原因。同时,抱着对作者谭伯牛的兴趣(天国之秋的封面上见过其名),开始认真阅读下来。

  通本读罢,收获较少,更多是失望。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名实不符,图文不符。作者开头把曾国藩创立湘军艰难叙述了,似是为其后围困天京、大功告成作筚路蓝缕的铺垫。结果第二章却大篇幅讲述“祺祥政变”,与曾国藩兄弟打天京有毛关系啊!好吧,算是交待了战天京前的政权背景,终于走到第三章开战了。结果拉拉杂杂说了一堆,都不知道天京是怎么被曾氏兄弟打下来的。反倒是李鸿章迟不赴援、曾老大心领神会忽悠皇帝、曾老九呆头呆脑无法进攻这些内容成了主要,朝廷与天国的对战过程等本该精彩的地方却极为简略。好不容易看完战天京这一章了,其后还有三章,什么“白云可杀不可留”“相期无负平生”“曾九暴富传说”,谭作者讲故事讲的有意思,帽子衣服套的花哨,对全书构架而言,却不免是天马行空的无用之文。翻看封面这幅曾国藩遗世独立在“骨山血海”的好图,再回想一下全书的内容,大气磅礴之势、寸心欲碎之感尽失——是谓图文不符。

  我见到评论说这是开创了一种新文体。可是并没有发现这种所谓的“新文体”读下来有什么好处。可能是阅读过程中一直背负着“战天京”的行囊吧,生怕偏题,顶着阅读的压力。一看还有副标题,叫“晚清军政传信录”——你不就说了这耳熟能详的几爷子的一点儿故事么,副标题是不是野心太大了点,更名实不符了?

  其次在语言方面。不可否认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字里行间可见其阅读量和驾驭词句的娴熟度,是值得肯定和佩服的。但是,文白相间,现代俗语夹杂在非常古雅和深刻的评论语中,真的不伦不类。感觉的出作者在语言上的用心,希图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过分炫技,反而弄巧成拙,此书便失却了它的语言魅力。或许说我太苛求,书中现代俗语也没用太多,瑕不掩瑜。可我认为,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语言风格非常一致的。

  再之说到作注。作者的注释不规范不苛求,这毕竟只是通俗读物,但是作者倒是非常热衷旁注,把读者当傻子一样注。有些该注的地方没注,不该注的诸如“何不食肉糜”也要标注下是在《晋书·纪》卷四等等。更过分的是,作者的注释往往流露出显摆之感,有多处注很长,闲扯了很多,却与正文无关的地方。(比如282页注一,关于强奸事实的解释。)

  最后说到对史料的解读。对太平天国战争和几位大佬的事迹,历来是晚清史的热门,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我只是怀着一些兴趣,粗浅看过一些,并没有对史料进行过解读,谭作者的解读究竟如何也无法给出专业的评价。对比了一下此书最后一章《曾九暴富传说》与同类题材作者张宏杰所写《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见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暨总督时期)》中华书局)一文,解读方式和最终结论都差不多,才对本书的研究稍事放心。

  总体感觉,这本书并无甚创新之处,不过谭作者喜欢深钻(有牛角尖之嫌),喜欢闲扯(题外话讲的太多),喜欢炫技(文辞不伦不类),喜欢用厚黑学的方式去理解大佬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大大消耗了我阅读的乐趣。当然,主要是我个人水平有限,阅读张宏杰写的《曾左一生恩怨考》(见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比之谭作者写的《相期无负平生》,就觉得精彩不失,恰如其分,趣味盎然。是写作风格的不同呢,还是写作水平的差异呢,让更多读者去评判吧。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九):湘军背后的故事

  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侧重对曾国藩一生的介绍,对太平天国战争着墨不多;谭伯牛的《战天京》,从湘军及后期的淮军、楚军角度对这场战争有了将详细的介绍。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仍然是文中关于“人性”的描述,即中国传统厚黑学。在咸丰皇帝打下天京者封王的刺激下,曾老九作为天京,不让其他任何人插手。

  朝廷三番四次催促李鸿章在攻下常州之后,协助曾老九打天京。李鸿章深知做人的哲学,多次找借口推辞。李鸿章深知打天京者非湘军不可,即使不是曾老九也会是其他湘军将领,轮不到他李鸿章。曾国藩从湘军创立到打天京,历经十几年,这帮兄弟跟着曾家兄弟从湖南,沿着长江一路杀到天京城下。人称天京城内金山银海,需要犒赏一下这些多年征战的湘军兄弟,况且此时曾国藩已有裁撤湘军之意。李鸿章方为识时务之人,如冒然按照朝廷旨意兵发天京,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湘军、淮军内斗。

  曾国藩是选择做事之人,为做事可以选择和光同尘,而不是做只会高头文章、站着说话的御史。文中讲到曾国藩与道光、咸丰两人皇帝的交集过程,特别有意思,两人皇帝在位时年龄不同,打交道的方式自然不同,老年人自然是大家一团和气,年轻人则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意思。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十):《战天京》有感

  这是本年度第一次阅读中文作家的书籍,相比翻译的作品,的确增添不少的亲切感与更多的会心一笑。这文化的差异不得不说,绝对会是影响到对作品的鉴赏。

  说回这书。作者选取了晚清重要政客之间的往来书信,勾勒出一副时代的画卷,以及画卷中栩栩如生的各有性格的大人物,如何在各种变迁之用生存斗勇。其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占据最多笔墨。如今的政客或是混迹职场的各位,怕是也能从这三位的处官之道和文字笔墨中收获或者借鉴不少。老实说,我们这传统的文人做派与太极的官场打法在看到众多情节时,真是令人着急。这处事哲学实在是非常的不效率,比起当时在世界各地称霸殖民的西方各国,这要跟上节奏实在太难。

  然而,众多篇幅围绕的多是对于太平天国的围剿,也是书名为《战天京》的缘故。其间或偶尔谈及外强彼时的碾压,不过我倒是对这点更为感兴趣,也许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扩展阅读。朋友推荐了一本外国人著《天国之秋》,许是可以从另一角度做些观察。

  在众多的文史之料当中,梳理出这些清晰的脉络的确对于了解全局与个人非常有益处。更难能可贵的,则是如何印证各个材料的真伪。我特别喜欢侧栏的标注,不仅是背景材料,更是重要的辅导说明,绝对必要。

  特别推荐的好书一本,我想打8.8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