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方》是一本由张广天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妹方》读后感(一):语文和想象力的风暴
创造力非凡的作品。作者几乎动用了我们经验中所有的叙述可能以及我们不曾接触的可能去讲述一件件看起来熟悉的往事,而事实上,这些事情只有我们熟悉的面目,并不曾有我们熟悉的体验。相同的人,相同的时代,相同的年月,却不在同一个时间里。真的有人这么活过吗?在我们身边,隐形人一样地与我们擦肩而过?
我读到网上评论,说这是一部“真实主义”的作品,我很认同这个说法。也许,真的,真实的并不一定现实,是一种心的活法,却强大有力到令人泪流满面。我的同事也看过,说不同意其中的文化态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意对某些时代的说法,但也不禁对作者的想象力赞叹不已,对文学可以达到的地方惊讶。她说:“张广天的写作,让我明白,文学是用来沟通往者与来者的巫术。”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真的如作者一向追求的,语文并行的写作,使我们在白话文之后终于进入了现代中文的世界。五四以后,这本书,终于引领我们从野蛮的口语中挣脱出来,终于从京片子的地方话里挣脱出来。他尽管保留了一些南方古语言的色彩,却成为全中国语文的楷模。
《妹方》读后感(二):转载观察者网:老邪:我们是谁?——我读到的《妹方》
http://www.guancha.cn/LaoXie/2016_09_21_374983_s.shtml
《妹方》?什么?张广天这本新书突兀地摆到面前的时候,估计所有人都跟笔者是一样的表情和想法:“什么玩意儿?”简单地讲:妹方就是一个地方,妹人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
据我们日常的经验,当我们在说,我是哪儿的人的时候,我们到底说出了什么?我们的口音?我们的性格?我们的饮食偏好?还是别的什么?当我们说,我的家乡在哪里的时候,我们又说出的是什么?家乡的坐标位置?行政区划?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故乡山水?特色小吃?还是别的什么?
她到底在搜集什么?她想挽留什么?
沈昭平对此说:
“差不多就可以了。事情不能做过头。你想将整个汤溪搬走吗?妹方的遗物,不等于妹方。东西老了,旧了,总该扔掉的。”
“魂丢了,只剩躯壳;魂在,虽新旧,总是生命的机体”行江说,“我和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妹方。再说,地上的物品都是相对的,曾经延展开放的,如今或者已经封闭固守。但当洪水肆虐之日,关紧的门窗,不让滴水渗透,难道不是一种拯救吗?眼下,油盐不进,正好过目穷的张望。我要拿这些故旧给你我围一座栅栏,挡住所谓进步的无尽更新,让眼目内向从心,抗拒外界的干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版,第544页)
松元行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与态度?这正是《妹方》这本书所讲述的全部故事。
作者以不同的妹人,却又是沾亲带故的妹人的故事,展开全书,既是讲妹人的故事,又是讲妹方的故事。然而,妹方、妹人分得清吗?你和你的家乡分得清吗?你的家乡和这个国家分得清吗?你和你这个国家的人民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分得清吗?割得断吗?你的身上难道没有你的国家、你国家的历史吗?难道没有你的家乡、你家乡的山水、你家门前的枯树吗?不能没有,不会没有。然而,不要误会,《妹方》绝不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浪漫主义的乡愁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的中国。
点击查看大图
张广天
笔者无意去介绍故事梗概,因为这并不能代替每个人对《妹方》的阅读。笔者想说的是,在这本书里,张广天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是侵略者屠刀下的懦夫?我们是反抗侵略的勇士?我们是一身正气的遗老?我们是苟延残喘的凡人?我们是旧社会的奴隶?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是计划经济的螺丝钉?我们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我们是改革开放中的小市民?成功人士、社会精英、还是孤寡老人?《妹方》的故事的展开告诉我们答案:不是,都不是!
这一切都不应该是我们的真正身份。我们是妹人,我们是妹方人,这不是我们的选择的结果,也不是我们探讨的结果,而是我们的天命。就像张广天在书里面问道:“娘是可以用来检验的吗?”(P16)这给予我们生命,又让我们无可奈何的天命——妹方的天命,不是那个为我们指向某个幸与不幸的确定终点的预言,而是那个在无始无终的悠远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让我们学会生活、精于生活、善于持守,给予我们创造骄傲、荣耀、安适、闲暇、暴虐、杀戮、分裂、动荡、幸福、悲苦……的天道,我们时常偏离天道,于是,我们将限于悲苦,而天道却从不抛弃我们,天道以其自身的方式,让我们回归天道,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是回归天道”(P262)的一种方式。
早些年的“告别革命”论调,将革命描绘得一片黑暗,必须予以彻底否定,今天“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成为热门话题。而《妹方》的故事恰恰使我们感到不仅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六十年与五千年更不能相互否定。
五千年的中国,留下的不是松元行江搜集的坛坛罐罐,革命的奋斗历程也不是要打烂这些坛坛罐罐,去建起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贯穿这六十年、这一百年、这千年万年的,乃是妹人对天道的守护与遵循——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外曾祖(夏玉书),可以与侵略者论道而为友;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外婆(夏光妹)可以四次改嫁经历无数波折,而不改初心,随性生活,终得长寿;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母亲(程兰玉)可以从旧社会的鬼,变成新社会的人;因为这守护与遵循,夏光妹与程玉兰见面就吵,一吵就崩,然而,大是大非问题却毫不含糊地立于一处;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妻子沈行江才会为妹方妹人倾倒、依恋、沉醉……这就好像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患难、危亡,依然可以源远流长。因为,我们守护天道,依道而行,虽偶有暂时的偏离,那却是回归的准备,看上去越是决绝的偏离,似乎更是强势回归的前提。这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信心——对守护妹人的天道。
有人大约又会以为《妹方》乃一个文化保守、民族主义、大国崛起的慷慨激扬的宣言书,然而,这个时候真正的问题才出现。妹人过去守护天道而得长久,现在呢?现在的妹人是谁?张广天摆出了一个人——沈昭平的表妹(君奕),仍然住在妹方的妹人,却已经成了一个完全偏离天道的人,一个为资本看家护院的奴隶总管。张广天赋予了她近乎癫狂的大段大段的台词,构成一篇现代人的欲望要吞噬一切的战斗宣言(P525-538)——她挣钱、拼命地挣钱,高举奴隶总管的皮鞭,抽打奴隶;她花钱、拼命地花钱,要出轨,要周游世界,要把三十万花成三千万;然而,她也空虚、她也恐惧——与一切现代人一样生病,于是,她也信了上帝。张广天借行江的口,调侃式地鞭笞道:
她不是信上帝,她要上帝信她,每星期去一趟教会绑架上帝,说上帝是她那一伙的。现在,社会、家庭、道德、文化、历史、国际、环保分子、女权主义者,甚至上帝,都被她资源整合到一起,合众聚势了。她的意思是,上帝,就看你的了,世界潮流滚滚向前,你赶紧加入吧,你不加入还能做甚?你不是万能的吗?万能的怎会拎不清,不站在我们这一边?对了,你果然就是我们的贴心人,助一把威,添一把力!看见吗?这是一种传统,一种印信,现在牢牢地敲在我的货品上了!不敲也不要紧,会不敲吗?敢不敲吗?谁给你饭吃?谁供养教会呀?所以,我们是上帝的香客,世上哪有不善待香客的道理?他需要我们。(P535)
现代人哪里是在信仰上帝,他们只不过是把自己展开欲望时的惶惶不安与道德谴责,扔出去,找一个据说罩得住的大老板——上帝——那里,请他代为照看他们的枯萎的灵魂,这不是说他们就此变得谦卑与忏悔,过一种真正的信仰生活,然而,他们只是不愿让这惶惶不安与道德律令,限制他们的“事业”发展,只有丢开了负面情绪与道德羁绊,他们才可以在他们的事业上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肆意地展现他们的欲望。同时,这个大老板又是他们的总后台,他们做一切事情,都找到的真正的靠山,有了这靠山就有了力量,这力量与他们的欲望合在一处,成了一头横冲直撞的野猪,非撞死在森林当中,否则是决不能罢休的。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这才是现在的妹人——现代人的真实处境,由君奕这样一个角色以赤裸裸的、令人作呕的方式展现在沈昭平与沈行江面前,也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也同行江一样会想:妹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P527)
沈行江思考着:
人,不是人中出来的,倒像是伦中出来的。伦,到底是什么呢?在君奕们看来,这是情义和信仰的依据,是昌明和进步的尺度。所谓不懂事,不地道,就是不知人伦规矩,藐视这规矩编织的神像。这规矩和神像,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比泰山还重,是生命的全部。行江忽然彻悟了,二十四年来她第一次弄明白世间轻重贵贱,晓得自己曾经的误失和挫折的缘由。这让她更有信心了,更有把握坚守自己的主张去与他人周旋,利用他人的弱点。知道人的弃取之道,便可实现自我的舍得。反正,你要的,我悉数给你,而我要的,本来就是你不要的。那么,窄门,在我的路上,自然宽阔起来。行江心中,真切地感谢君奕,以为君奕做了她人生反面的导师。(P538)
这样一来,沈行江选择了一条属于她的道路,于是才有了在本文开篇时介绍的,沈行江近乎偏执的搜集行动,她要走向她所认为的出路奋勇前行——“我要拿这些故旧给你我围一座栅栏,挡住所谓进步的无尽更新,让眼目内向从心,抗拒外界的干扰。”(P544)然而,在我们看来,这却是一条逃避的路。因为这个世界是她不可能抵挡的,《妹方》中终究也不可能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还乡之路。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点击查看大图
马克思与恩格斯(资料图)
这个世界已经连成一片——伴着资本、科学、枪炮、商品。妹方的妹人已经是现代人,他们都是世界人,因而,都成了异乡人,都成了故乡的陌生人,现代的大刀砍断了妹人与妹方的联系,将他们对立起来,妹人成了流水线上的劳动力,妹方成了规划图上的开发区……妹人于妹方是生疏的,妹方于妹人也将是生疏的。妹人终究会根据自己的单位、住房、户口登记的地点回答“客从何处来”的“笑问”。也许,乡音也改的差不多了,因为,妹人的汤溪话是不利于现代的生活。
怎么办?回乡!
“革命原是为了回到故乡”,“故乡乃是可以站稳又仰望的根基。”
“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引领你靠近永恒;或有其他的途径,其他的文明,带领其他人靠近永恒;但方式的不同中,有一些带领你远离永恒的,却要细心甄别。无论古今何种路途,趋向人道的,和趋向天道的,终究分道扬镳。那在祭祀和宗教的名义下趋向人道的,和那在科技化巫术化的助力下走向天道的,我宁愿选择后者。妹方的精神不是回到故乡回到过去,而是回到内心回到无始无终。妹方并不拒绝东南西北各方异彩缤纷的内归之路。妹方为了到达目的,正携带着方物、历史、风俗、各路神灵和它幸存的儿女,继续迁徙,如同万年历史中的迁徙一样。它在寻找,在承继与改换,在舍弃与获得,在世间相对的真理中靠近永恒。”
“人以他的故乡为舟,驶抵心的归宿。”她说。(P546-547)
回乡不是回到过去,过去是回不去的。回乡是内归,回去是为了出来。人、妹人、世人终归要继续前行,前方的道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并不在目光所及的地方,有那么一个早已立好指示牌来给出答案。问题的回答,在于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做什么。过去这一切的回答,都来自于守护我们的天道,今天依然如此。
黑格尔在《小逻辑》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说:
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首先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渐减轻,日尔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了,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日耳曼民族如此,妹方、妹人也是如此。我们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艰苦,我们的精神生活乃是救亡图存、革命斗争、超英赶美、大干快上……“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渐减轻”,经过20世纪伟大的革命,我们已经把我们“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拯救回来。然而,我们又在这条路上沉迷太深、忘乎所以,渐渐地我们又偏离了天道。现在我们应该要回到故乡了,应该重新站稳属于我们的根基。同时,因为妹方、妹人已经成为世界人、世界病人,那么,我们的回乡与再次出发,也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这是似乎是天命,也许也将是使命。
回乡的第一步是干什么?那就是回答张广天提出的严肃的问题:我们是谁?
这便是笔者理解的《妹方》的真正主题,是否如此呢?每一位《妹方》的读者,都将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答案也就是问题。
《妹方》读后感(三):《妹方》可称为中国思想全史(后面链接中有他的朗读和歌唱)
诗人韩星孩说:
“《妹方》,非常美,非常喜欢。像是看了好几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故事片,家国历史,人心信念全在此饱满展示,还有新鲜而又古老的主题曲!我会另外写一篇阅读笔记!我相信这书有这种能量,在我之后的读者,他们会跟上来的。”
书画家萧悟了说:
“读到一半,就想到妹方去看看,有书的经验,有实地经验,料想应该做得出读书所得。夜读,有一感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自古都这样说,真做到做美了的,此著是榜样。还有语言!白话名家那样古典的白话,作者自己的现代文,汤溪文,比得上聊斋一等的文言……所以我说不敢一目十行读。品语言已经是享受。那天道,人性,人情,人心的生死情仇宇宙家国,那惊呆我的布袋,失林,丢弃儿子等等故事……还有粟师长的新四军史……最近30年以来,我终于得到一本不敢一目十行读的书!作者最奢华的就是把读者往故事里带,到近了近了,就要到高潮了,临门一脚却踩刹车!老子不讲故事!呵呵!而且还大声有理:我就是不给高潮!!不敢言思想,不敢言故事,仅就文学技术言,作者也在开天辟地,这手艺……!仔细想想,韩少功先生这一句真说得透彻。‘思想风暴’先不管它,就说‘人生传奇故事’,以我读书不多的阅历看,《妹方》是最近三十年里国中小说最有故事,最会讲故事的。
“《妹方》可称为‘中国思想史’,不是那种断代史,是全史。《妹方》中,张氏论诗,推重宋诗,及其诗余,言人之不能言。在《妹方》里,说到中国思想,从华夏商汤上推一万年,下扯一万年,过去,今天和未来,一之:天道!说这二字,料《妹方》这四十余万字还没够,谁晓得张广天还会写多少字出来!
“还是宋人,推崇天道,搞了存天理,灭人欲。经其时其后历朝历代腐儒发力,文官来劲,天理灭了人欲,人欲灭了天理,天理人欲互相灭,比赛灭。天理人欲原本圆融一体,无奈分离!我真的愿意五体投地等待张氏把天理请回来,把人欲请回来,天理人欲君临中国,造福我的儿女和子孙。
“天道是怎样的?天道是如何灭的?在《妹方》里,作者描述了天道被灭的过程。作者描述天道被灭的过程,也是昭示天道不灭的现实。灭与不灭,‘名实耦,合也’。灭,是语言世界的观感;不灭,是现象世界的真谛。现象世界依仗人心存在而存在。人心从来没死,从有人在这个小小星球的那一刻起到今天至未来,一直没死,一直不死,一直就在。这不,《妹方》来了。”
读者老邪说:
“《妹方》?什么?简单的讲:妹方就是一个地方,妹人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妹方》绝不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浪漫主义的乡愁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的中国。笔者无意去介绍故事梗概,因为这并不能代替每个人对《妹方》的阅读。笔者想说的是,在这本书里,张广天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是侵略者屠刀下的懦夫?我们是反抗侵略的勇士?我们是一身正气的遗老?我们是苟延残喘的凡人?我们是旧社会的奴隶?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是计划经济的螺丝钉?我们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我们是改革开放中的小市民?成功人士、社会精英、还是孤寡老人?《妹方》的故事的展开告诉我们答案:不是,都不是!这一切都不应该是我们的真正身份。我们是妹人,我们是妹方人,这不是我们的选择的结果,也不是我们探讨的结果,而是我们的天命。就像张广天在书里面问道:‘娘是可以用来检验的吗?’这给予我们生命,又让我们无可奈何的天命——妹方的天命,不是那个为我们指向某个幸与不幸的确定终点的预言,而是那个在无始无终的悠远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让我们学会生活、精于生活、善于持守,给予我们创造骄傲、荣耀、安适、闲暇、暴虐、杀戮、分裂、动荡、幸福、悲苦……的天道,我们时常偏离天道,于是,我们将限于悲苦,而天道却从不抛弃我们,天道以其自身的方式,让我们回归天道,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是回归天道’的一种方式。
“早些年的‘告别’论调,将现代史的某些部分描绘得一片黑暗,这样的观点必须予以彻底否定,今天‘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成为热门话题。而《妹方》的故事恰恰使我们感到不仅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六十年与五千年更不能相互否定。五千年的中国,留下的不是松元行江搜集的坛坛罐罐,革命的奋斗历程也不是要打烂这些坛坛罐罐,去建起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贯穿这六十年、这一百年、这千年万年的,乃是妹人对天道的守护与遵循——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外曾祖(夏玉书),可以与侵略者论道而为友;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外婆(夏光妹)可以四次改嫁经历无数波折,而不改初心,随性生活,终得长寿;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母亲(程兰玉)可以从旧社会的鬼,变成新社会的人;因为这守护与遵循,夏光妹与程玉兰见面就吵,一吵就崩,然而,大是大非问题却毫不含糊的立于一处;因为这守护与遵循,沈昭平的日本妻子沈行江才会为妹方妹人倾倒、依恋、沉醉……这就好像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患难、危亡,依然可以源远流长,因为,我们守护天道,依道而行,虽偶有暂时的偏离,那却是回归的准备,看上去越是决绝的偏离,似乎更是强势回归的前提,这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信心——对守护妹人的天道。
“书中说:‘革命原是为了回到故乡’,‘故乡乃是可以站稳又仰望的根基’,‘人以他的故乡为舟,驶抵心的归宿。’回乡不是回到过去,过去是回不去的。回乡是内归,回去是为了出来。人、妹人、世人终归要继续前行,前方的道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并不在目光所及的地方,有那么一个早已立好指示牌来给出答案。问题的回答,在于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做什么,过去这一切的回答,都来自于守护我们的天道,今天依然如此。”
来源:凤凰网读书频道·书评 http://book.ifeng.com/a/20160905/20198_0.shtml
张广天亲自朗读《妹方》(后面有他唱的歌)
《妹方》读后感(四):天道和本心
《妹方》是一部神奇的书,它归为虚构类小说,简介里写到本书“以当代语言学家沈昭平的家族为中心,讲述了从晚清、民国、新中国建立及改革开放至今一百多年,沈昭平的外曾祖父夏玉书、外祖母夏光妹、母亲程兰玉和沈昭平四代人的命运变迁”。仅从这样的简介看,我对于本书的期望就是一部家族史+地方志,小人物故事的背后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同类型的小说在市面上并不少见,其中部分还是非完全虚构的纪实类文学。
怀着这样的期望,我开始读《妹方》。小说有七卷,每卷围绕一个人物,而在卷与卷之间,作者除了补遗以外,还会加入关于人物命运,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哲学探讨,而且书中多个人物的生活态度本身就大有智慧。看似是纪录片性质的小说,实则饱含哲思。贯穿全书的是千年农业文明传统下遵循天道、回归自然和本心的生活方式,和后现代工业文明熏陶下消费主义、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之间的矛盾,作者显然推崇前者。
关于天道,作者还举了个法治的例子。“何时才能法治?法的精神何时才能深入人心?如果你找不到立法的依据,无论民主立法还是专制立法,恐怕中国人永远不准备接受法治;如果你顺应了千古的法则,以天矩订人规,那么,人人都会自觉接受法治。进步也好,退步也好,并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天矩与人规的顺理成章,是天人合一的坦然。”且不说以上关于用天道来推进法治的做法是否切实可行,作者也无意给出实际的操作方案,但社会本就由个体构成,从接受了数千年天人合一思想熏陶的人心传统出发,探求所谓法治、亦或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的建立之道的思路,或许是被许多纸上谈兵的政治理论家忽略的可取之道。事实上,作者对如今社会的许多困境和迷失,都抱以回归过去传统的态度,“我们或者真的需要革命,只是革命的去向,并不是别处,而是故乡。”
解决社会问题也许可以从天道出发,那么每个个体又要如何到达本心呢?作者认为,“老人完成了劳作而渐离社会,小孩没有长成也在社会之外。人生不为世情束缚的两端,实际上最为靠近本心天意。”妹方的精神里就有对本心的坚持。以夏光妹为例,从大豪绅的女儿,到小业主的女人,再到退休工人的遗孀,她的生活轨迹从后大,到上镜,到汤溪城,再到上海,“月光一路铺过来,照彻她活过的每一处场景。她的心是光亮的,并没有辜负光妹这个名字”。
万年的妹方,夏玉书从不曾离开,齐叔公离开了又回来终老,夏光妹、程兰玉带着妹方的精神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沈昭平和他的日本太太行江又一心想从城市回到妹方,回归过去的信仰。讽刺而又必然的是,昭平和行江并没有在21世纪的妹方看到过去的影子,君奕疯狂逐利的生活态度让行江震惊,昭平和行江怀揣着寻根和返古的心回到妹方,却注定要带着失望的心离开,他们最终还是返回了名古屋,而且是带着行江在妹方一路搜集的旧物,他们要到名古屋搭建属于自己的妹方。以这样的结尾,借观察者武晓玮之口,作者最后道出:“人以他的故乡为舟,驶抵心的归宿。”
《妹方》读后感(五):依道而活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小说,如果没有很好的定力,我想多数人会感到有些乏闷,因为要真的理解小说故事里的人物命运昭示的天道人性,还真的需要也有天道运行的经验,方可明白,作家在字里行间人情世故中娓娓道来的感动。
什么是作者寄予希望的天道呢?天道无形无影,它是宇宙根源或者本体,难以描述。但人道要与天道契合,人道正是天道的体现。
我想张广天笔下夏光妹、沈昭平、程玉兰等等妹方人的命运离和来表明天道。
种种离奇故事,需细细体会才明白天道何为?
天道首先是世间万物的流转不息,自然上的风雨雷电,器物上五行阴阳,人事的成住坏空等等
而人也是天道运行的结果,人性有短有长,性情各异,人要依着性入世,也依着性出世,人性差异而活,顺其自然,知其天命,取长补短。
夏光妹就是按其性情而活,算是妹方人的生活方式,小说里她,重恩重义,四次婚嫁,却不因情坏性,最后得了一家昌盛。布袋唱师更是将世间人情与自然融合一境,方唱出了乃么多的情歌!
种种生活细节,命运拨转流离,张广天,都怀着一种,歌颂的,而惊叹的笔调诉说,那是他向往的生活。
他对现代生活极为不满,追溯着老辈子生活的体面和尊严,而现代生活商品化社会,生活也是廉价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沦为金钱的薄情。
张广天追溯着一种过往的虚荣,他很骄傲自己是上海人,有着几百年中华物资财富最昌盛的地方人情,我想这是一种动力,让他追怀过去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田园,淳朴,富裕的理想!
历史是否还能回到过去?即使回去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了!
《妹方》这部小说并没有说服我,让我怀念过往中华文明,或者找到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但它的确提醒我们,西方资本思想全球化的商品社会,我们确实应该反省自己,我们是谁?
我们在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是否明白自己性情上的差异,也就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我如何在世上,虚无人生中,找到一个参考系,一个天道寄托的诗意人生?
《妹方》读后感(六):书摘
终于啃完了万古妹方,不是大部头却有些吃力,以为是个故事实际渗透着哲学和思想史,读完头脑真像经历了一场风暴。
以下为零星书摘:
1、文圭先生抓起几案上从金华买来的报纸,接着说,“上面说日本是帝国主义,谁不是帝国主义呢?大清是帝国,民国就不想做帝国吗?他们不是跟着英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屁股后面跑吗?帝国征战,一寸河山一寸血,寸寸都是平头百姓的血。保家卫国,他程家族长的儿子怎不去?他祝家保长的儿子怎不去?摊到我们头上去保他的家,卫他的国?民国这么些年来,我没看出这是民的国,倒是那些窃国大贼和他蒋中正的国。日本人还没有来,我们的田地都快要卖光了;战火还没有烧到汤溪,汤溪人就活不下去了。这个国,还是不要的好。曾经,大家各行其是,相安勿扰,皇帝作为上天之子代百姓与天神打交道,洋鬼子来,先割地赔款,借东洋的赔西洋,拆西洋的堵东洋,不到万不得已,朝廷总不想大动干戈,荼毒百姓。这乃是小家和大户的关系,大户能照应的先照应着,实在不行了才想到靠小家来帮衬。那个国,实在就是皇上 的家。他家最大,担待的事便也最多。皇家为国,民家为家,国家国家,本是这个意思。如今怎就又生出这么一个国家的意思!既不是皇上的,又偏要塞给小民,这样的国,岂不是‘民不知有国,国也不知有民’了吗!你领头的说,这国不是你的,是民众的,可我们也拿不走搬不动,出了事又说,既是你们的,人人有责,终又轮不到由那些官长总裁负责。大清之国,乃秉承天道之国;中华民国,无中生有,空空一个囊壳,吸民血以中饱,断无天理!……”
2、玩物丧志——玩物非但不丧志,甚至养志。只是此志非彼志,此德非彼德。民国以来的读书人往往不风流,风流人往往不读书。这都是因为信了“玩物丧志”那一套,为了别人的事业消耗掉自己的趣味,成为书呆子、木头人、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立志励志,远大志向,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这些宣传将人生分裂为两处,似乎养花养草、吟风弄月,要偷偷摸摸藏起来,不可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似乎流连山水、蝶穿花叶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流氓行径。于是,风流人的书被一炬焚烧,解得风情的人无书可读;读书人的风景被粗暴剪短,书中再无如玉之颜。……
3、兰玉想,按照这俗世的道理,她断是对娘有无尽的怨忿,可是转过身来,手脚却不听怨忿的导引,尽做出满溢爱的举止。这一定是有一种超乎人的力量在教她这么做。这力量,作为光妹的靠山,不可移动,也作为把持她行进的动能,给她航向。
作者的精妙深奥之处甚多,一时果然难解,就此搁过。
《妹方》读后感(七):西方之术入世为快,东土之学出世为乐
《妹方》书名很有意思,不知道妹方是什么的读者,大约第一反应会认为这里的方是指网络上的用语。我看书之前,也不知道妹方其实是一个文史意义上的地名。姑妹人是一个千年以来还保留着古时的口音和生活方式的民族,妹方是他们的家乡。
《妹方》的序言开篇也很有意思。
“人常常会忘掉很多字,很多公式,很多地名,很多史迹,甚至很多人名也想 不起来了。学校里学来的东西,但凡不用,就记不起来了。而有些东西,是挥之不去的。比如,到了端午节要悬挂艾叶,说了不吉利的话要斥呸或者再说一句反话,眼皮跳了于是心惊肉跳,吃桃子不慎吞下桃核恐怕肚里长出一棵桃树,女孩子到了例假时候禁忌生冷冰雨,看见有人家办葬礼要绕道而行……这些可以归入生活常识,但其实与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常识课内容又格格不入。”——摘选绪言
写不知名小地方的历史兴衰,人文变化的书有很多,大部分书在内容上都会参入大量的史诗史料。有史实为证虽好,但文字表述大多显得晦涩难懂。像《妹方》这样开头用平实而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真的很少遇见。
翻看正文,你又会再一次为《妹方》感到惊叹。《妹方》讲述的是从晚清、民国、新中国建立及改革开放至今一百多年,沈昭平的外曾祖父夏玉书、外祖母夏光妹、母亲程兰玉和沈昭平四代人的命运变迁。我以为是一部小说,但书的体例与一般小说、著作却又不同。《妹方》以小说的思维做学术的文章,又以思想的心得做往事的注解。似小说又非小说、似笔记又非笔记,有历史又非史书,中间还穿插着诗歌和散文;《妹方》各种新文体的元素构架骨肉,呈现了一幅百年中国与千年妹方的立体全息画卷。
看似《妹方》是描述妹方人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既相互交缠撕扯,又抗拒融合的故事,却实是以妹方的生活方式和妹人的故事来探寻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及将来的可能性。
什么是人道,什么是天道,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们知晓其大概意义,却无法用明确的描述说明所谓的人道和天道。古时诸子百家,各言其道,却又谁是谁非;孔儒之道流传千百余年,在当今社会被洋文化冲击之后,又余了几分之几。
妹方的文化也许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小缩影,妹方的发展也只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小部分,古今交融,中外和合,孰是孰非需待历史的验证。顺应天道,是老祖宗的智慧,而文中所言“西方之术入世为快,东土之学出世为乐”,却是作者对世事睿智而准确的洞悉。
《妹方》读后感(八):仿佛突然之间,我们不再席地分餐,开始围桌共食
仿佛突然之间,我们不再席地分餐,开始围桌共食。精细的菜谱纷纷被涮锅、面疙瘩、白煮、乱炖、汆汤取代,馄饨变成了饺子,馒头变成了窝头,牛羊肉换作了猪肉,里巷改称胡同,磨叽、嘎吱、邋遢、站赤这些阿尔泰语系的语音大量进入幽燕方言。北魏以降,山东以北鲜卑语通行,而南宋时期,淮河以北竟“庐人尽能女真语”。历史书上常说,“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怎么理解?按现代民族学原理,并不存在一个叫作“中华民族”的民族,只能说是中华地区的多民族。而按这个说法,那么多民族,又被解释为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汉族真的那么多吗?真的那么“为主”吗?的确,尽管崖山十万汉人投海殉国,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汉民生活在传统意义上的汉地,汉人也并未因此恶役而尽绝。问题是,这部分汉人以及他们的苗裔,还会在之后的历史中占血统主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