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3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经典读后感10篇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页数:2015-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读后感(一):想到的一些

  第一次知道白鹿原和陈忠实是在高中的时候。同学在英语课上看白鹿原,书被老师收走。据说老师说高考后还他,当然之后就没消息了。

  这位同学在我趴着做题目的年代读了很多文学作品,可以随时写出一串很溜的打油诗,引的大家也很是佩服。现在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时光变迁,人生无常。当年的英语老师后来病了一场,拉下了半身不遂,没了往日的风采。当年的同学前些年在基层政府做公务员,听说领导很喜欢他写出的文章。

  读白鹿原,感触最深的也是人生无常和生活的苦难。

  清亡,民国和新中国这种巨大的社会交替又有谁能预料。唇亡齿寒。

  白鹿原上除了老族长家和鹿家,其他的白鹿两姓家庭应该日子过的更加困苦,应该不如鹿三的生活吧。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读后感(二):群戏就是精彩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读后感(三):陈忠实 厉害

  这本小说读了整一个月 本身对农村生活题材丝毫提不起兴趣偶尔拿起这书的前半段啃啃的我读着读着竟由衷的叹服,描述一个人的一生已然不易,这本书描述了两个家族的兴衰成败 一个村的起起伏伏 两个党的发展演进。

  除了人物就连国共两党也都描述的很客观全面,在这个政治思想要求严格的时代 两党之争 抗日描写的让人可敬又可恨

  总之 一个大写的服气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读后感(四):白鹿原群像

  白嘉轩:

  一开始说他娶过七个老婆,还有伪装真实企图、同鹿子霖换地那里,我以为这是个很会钻营的人,结果发现,这个词送给鹿子霖更合适。在清末到建国后土改这段混乱的时期,人心易变,他却依然恪守本心。黑娃和鹿兆鹏闹农协,他不愤怒;大革命失败后地主们反攻倒算,他不支持。黑娃害怕他,说他“腰杆太直”,甚至和土匪们打劫时打断了他的腰;他却在发现自己还能干农活之后,又恢复了过来。若干年后黑娃改过,他也只觉得知错就改就好,没想过追究打断腰这件事。

  这就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关中农人形象,身上有一种坚韧的气质。面对天灾,他对鹿三说“天杀人人不能自杀”;鹿子霖教唆坏了他的长子白孝文,后者把他家的几间屋子抵押给鹿子霖,被拆房时,他依旧淡定“要想在咱原上活人,心上就得插得住刀!”老妻感染霍乱去世(我认为小说里描述“两头放花”的瘟疫,应该指的是1932-1933年陕西当时爆发的霍乱),他的确难过,然而他认为亲人死了生活还要继续,又挺了过来。

  在小说末尾,白嘉轩看到落魄的鹿子霖,觉得非常惭愧,认为如果不是他换地,鹿子霖家不会那样落魄,觉得非常对不起鹿子霖。只是一家的兴衰,真的靠的是几亩地吗?

  鹿子霖:

  小说接近结束时提到了白家和鹿家多年不对付,是因为家风太不相同。白家起先是败家长子败光了家产,弟弟靠着吃苦耐劳慢慢地攒了钱、置地、娶妻、发家,走的是那种中国典型正能量民间故事路线。

  而鹿家,则是先祖鹿马勺跑到西安城做学徒,这过程颇有点一言难尽,大厨一开始不愿意教马勺,在马勺的坚持下,提出只要马勺能忍耐三点,就教他做菜:一、口头侮辱马勺的女性亲属;二、打骂马勺;三、同马勺发生不可描述的关系。这些事……就算是到了今天,也是妥妥能上热点、头条之类的啊!马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的菜得到了地方大员的好评,由此发达。他用同样性质的手段折磨死了教他的大厨,认为人活在世上,不是踩别人,就是被人踩。鹿子霖总是和白嘉轩过不去,也许就是受这种风格的影响。

  鹿子霖身上总有种黑色喜剧的感觉。他风流,据说原上平头正脸的女人都和他有一腿,他认了许多干儿子,但那些都是他亲儿子。这形象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他儿媳妇发疯,说她和鹿子霖有一腿(这个是确实没有),连白嘉轩都深信不疑。他一辈子想要踩倒白家,自己不行也要儿子上,可惜小儿子鹿兆海打内战死亡,大儿子鹿兆鹏干革命、不认他,白家的白孝文又钻营成了县长,他在批斗会上,想着鹿家到底没干过白家,竟然疯了。

  白孝文:

  一个人好或者坏,看他平日行事就能感觉出来。在没有被鹿子霖教唆之前,白孝文看似循规蹈矩,又是一个典型的白家人,却已经显示了自制力薄弱的特点。譬如,新婚后他同妻子房事不知节制,对长辈的劝告和手段阴奉阳违,甚至欺骗长辈。他后来的转变在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我对这个人真没啥好说的,但我也不认为某个人就注定是坏人。只能说人总有欲望,白嘉轩这种苦行式的家风,大约不适合白孝文这样的人?假如白孝文是鹿子霖的儿子,跟鹿在原上风流一遭,没准见了美人和鸦片,就不会那么容易掉坑?

  朱先生:

  不同于晚清那些读书读傻了的老顽固,朱先生是有真本事的,是书里面真正的好人。他心系关中人民且不迂腐;辛亥革命时,他劝退了保皇派的二十万兵,认为清朝衰微,就算是保皇派打赢了也挽救不了这种局面,倒不如给百姓条生路,从而避免了当地的一场兵灾。国共相争,他把这比喻成两家小摊贩想要独占集市,直言在这种大旱之年,“我嘛只期盼落一场透雨……”

  他非常有先见之明,早在国共内战期间,他就告诫过白嘉轩,不要揽太多的土地,白嘉轩照做了,建国后果然避过了一些斗争(鹿子霖是反面教材)。他死前要求薄葬,似乎早就预料到十年浩劫期间,会有一帮三观歪了的愣头青来挖坟,坟里的砖头真是笑死我了,笑着又觉得有些悲哀。很好奇朱先生的智慧,是怎么炼成的,作者写这本小说时,这个人物到底有没有原型?

  革命者——鹿兆鹏&白灵:

  前者,典型的革命者形象,没啥好说的,这种人物在某个时代的文学中简直不能更多,太高大全以至于显得有些假。他也和很多革命者一样,为了反抗家庭,让用旧式礼仪娶过来的妻子成了牺牲品,可以说这个可怜的女人的结局,鹿兆鹏是要负不少责任的。我知道,就那个时代的复杂来说,我的想法可能太理想化,实现的可行性也有待于思考,然而我依然想吐槽那些革命者,都要干革命了,为啥不干脆给糟糠之妻们一个痛快,至少也努力一下,连一个人都不愿意拯救,还要拯救这个国家?

  女性——仙草,田小娥:

  作为白嘉轩妻子,仙草似乎一直就是个符号,没有什么出格的言语或者行为。直到她感染霍乱后,这个人物才发出真正的光芒,她得知自己感染瘟疫,淡定得固然让人吃惊,甚至超过了一贯波澜不惊的白嘉轩。她死之前要白嘉轩给她准备薄棺材,说她跟了他那么多年,他不亏。这里确实给了我很大震撼。

  大约是因为旧时代女性,尤其是农村的女性,受到的限制太大,小说里出场的女性人物少,而且特点大多不鲜明,田小娥就这样违反了不少女性守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虽然背负了大量骂名,却没有做多少恶事,终究不过是为了生存需求而已。而且她也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要是非分明多了,比如鹿子霖让她引诱白孝文,她发现白孝文落魄得很可怜,十分愧疚,真·尿了鹿子霖一脸。她死了之后,飞出很多蝴蝶那个情节,让人想到了《百年孤独》。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读后感(五):鹿姓这一半

  故事临近尾声时,被绑缚上台去批斗的鹿子霖,看着台上的县长白孝文,看着等着吃枪子的黑娃鹿兆谦,心里想的是姓鹿在还是输给了姓白的。

  鹿兆鹏输给白孝文吗?

  鹿兆鹏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的革命家,白孝文是个投机倒把的政治掮客。

  如果没有信仰,鹿兆鹏不可能捱过如此漫长、漆黑、几乎令人希望灭绝的革命路。正如白灵所说的,这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男人,他和他的理想、他实现理想时所展示出的坚毅品质、才能才华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他和白灵之间的爱情是灵魂相伴式的美好,所以他们才有了在一起交谈得到的欢悦胜过交媾的体验。鹿兆鹏不是所谓的冷血革命机器,对于他自己、他灵魂上的亲人爱人,他是天边代表希望的星星。

  白孝文,亲情、爱情、友情、信仰,他无一不投机。

  白孝文是个没有政治信仰的当官人,哪朝的官可以让他获名得利,他便麻利地去捧起哪朝的臭脚了。在族长时,让全族的人仰视他;当团长时,可以重回祠堂,再让全族人仰看他;当新中国县长时,让全族任包括他爸爸仰看他。为此,他可以轻易“出手”,杀团长,杀黑娃,为自己清除一切路障。

  有人说,白孝文是给予田小娥最多的一个男人,简直狗屁。起初,白孝文对着田小娥是脱裤子不行、穿上裤子行,裤子是什么?“裤子”就是白孝文的脸皮、名利。他是跌到了泥浆里爬不起来,才破罐子破摔和田小娥混在了一起。还有人说,白孝文讨饭不忘田小娥,那是看书不仔细,书中明明写了他自己吃过了,才想起窑洞里的田小娥,心想的是下回再给她带回去。

  如拿长子一比,鹿兆鹏比白孝文,只能说一个是天上的星星,一个是爬出泥浆的野狗而已。

  鹿兆海输给白孝武吗?

  鹿兆海曾经赶赴抗日战场前,将他和百灵定情的信物铜钱交给了朱先生。鹿兆海说,怕落在倭寇的手里,腌臜了这枚铜钱。朱先生明白,这是鹿兆海为国赴死、不回头的气概和决心。(这段看似写的是小儿女情长,实则写着国难当头,民族英雄慷慨奔赴沙场的惊心动魄。作者不仅笔法老道,更写出了动人深情。)

  但即便他能看明白,那又怎样呢,大多数信仰无论开头多么真实,天长日久终归了的命运就是一面晃人的幡。

  白孝武是一只井蛙,他的爸爸白嘉轩就是那口井。或者说,白嘉轩就是一只井蛙,白孝武是井蛙生的井蛙。他顶上爸爸的空缺,干着父亲干过的活,活着父亲、族规规划好的人生。

  白孝武是一大群活得相似的人当中,活得最安分守己的。

  鹿子霖输给白嘉轩吗?

  输,输得一塌糊涂。

  唯有一样,他的两个儿子却不输给白姓的两个儿子。当然,这跟他关系也不太。

  �B�"�N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读后感(六):白鹿原之鹿兆鹏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读后感(七):读《白鹿原》四感

  这是印象中第二次翻开《白鹿原》,第一次在初中或高中,只看到白嘉轩娶第七个老婆那里,就再看不下去。那轻率叛逆的年纪,觉得这本书开篇色情了些,有点鄙夷(太年轻,油腻的明明在后面)。最近《白鹿原》电视剧回归面众,口碑不错(还没看),遂腾起了看书的意念。

  越看越庆幸自己是在如今的年纪打开了这本书,这不止是普通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县志历史,一轴人文画卷,一本浓缩中国近代史。而那懵懵懂懂的年纪,是不大看得懂的。故事以西安省外滋水县城白鹿镇白鹿村为着眼点,作者不偏不倚,以上帝般第三者的视角,叙述着这一片平原上痴情怨念、宁静动荡、传统新潮、和平血腥、团结争斗,洋洋洒洒铺陈了七八十年间,这一片略带传奇色彩关中平原的生活面貌。

  我如做了一场梦般,久也无法从白鹿原挪开步,一闭眼那些人叽叽喳喳似就在耳畔。我写着这么一篇没有题材胡乱铺排的所谓读后感,只当他们还在,聊以自慰罢了。

  01守旧派

  要说起白鹿原上第一守旧派,毫无疑问是白嘉轩。他的身份本就是白鹿村白鹿两家族长,德高望重,明察秋毫,深获众人拥戴信赖,绝对一号铁杆忠实的祖宗家法捍卫者。然而这样一个人并不惹人厌,甚至他算得上书中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之一。

  之后恰逢黑娃当了土匪,记恨白嘉轩当众羞辱小娥,指使弟兄们打断了他的腰(也有点小时候的阴影),原著中那永远挺直的腰板儿,就这样变成了“佝偻着如狗”一般。要论最摧毁白嘉轩的一件事,莫过于寄予厚望的长子孝文与小娥有了苟且,后面更是撕破脸皮,迷上了大烟,白嘉轩心如死灰一般。

  相伴半生的贤妻仙草也在一场瘟疫中送了命,鹿三不久也随之而去,白嘉轩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没有人的心灵世界与他相通。之后又惊闻白灵死讯,亲眼目睹黑娃被冤杀,满腔悲愤无从发泄,受不了打击差点一命呜呼。幸亏冷先生当机立断,用一只眼保住了嘉轩一条命。

  这一系列遭遇,往后看我心甚寒,有种缩小版活着的意思了,所幸白嘉轩一直没有丧失希望。在那乱糟糟的世事中,他始终坚持着心中的信念:害人的事情坚决不做,孤寡定然要救助,一如既往维护着原上的安宁、族人的幸福,以仁义治理家族,踏实种地守住本心做人。他带领村民们修理祠堂、学堂、传鸡毛信领导农民维护权益、坚固院墙防白狼、惩治吸大烟聚众赌博人等来树立族风、带头将小娥卷起的那场谜之瘟疫镇压……

  他对族人平等以待,孝文犯了错也是以族法惩治他。当然,他也愚昧迷信,这是那个年代的局限性。白嘉轩一生,当得起光明磊落四字,唯一让我心有不平的只是兔娃和孝文媳妇那一件事。你要说他是个彻底的守旧者,难免不公平。他身上有一股子心气,不服输不惜命,放在现代来看,仍然是难能可贵的。看惯了那么多糟乱的世事,余生的他是通透了的。虽不是圣人,已然是个不平凡的凡人了。

  第二个守旧派似乎是那位神乎其神的朱先生了,他是我本书中最钦佩的形象。先生是个大儒,身上有着众多读书人的特点:悲天悯人,书生意气,仁义皆举。难能可贵的是他几乎没有书呆子的那些缺点,比如读死书,不知变通,也无甚大的傲气。他是个知行合一、进退有据、虚怀若谷的明白人,用书上的话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圣人”。

  朱先生的一生,粲然夺目。举手间,寥寥数语劝退二十万清军;谈笑间,带头锄掉了那万恶的罂粟;淡泊间,耗费数年修订了滋水县志;热血间,于年迈高龄时,会同七位志同道合者,愿上前线一尽国人本分,虽未成形,其志可嘉。

  尤其让我欣赏的是他宽广的心胸,无论国共,他都欣然与之相交,晚年更是收了黑娃这么个有过土匪黑历史的学生。他为人不卑不亢,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小喽啰甚至平民而已,他都以自己惯有的态度平等待之。还有那洞察世事的睿智眼光,他笑言国共如争摊的小贩,他笃定共方最终将取得胜利,他甚至也预知到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那些曲折。

  只有真正读书破万卷,胸中有丘壑之人,才能做到如此有远见吧。先生日复一日的晨起诵读也让我敬仰神往,现在的年代,能做到此等清净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吾辈汗颜。黑娃其人,最让我服气的就数他写给先生的那副挽联了: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形容朱先生,再合适不过。

  再说个老一辈里笔墨比较多的另一人物,鹿子霖。他哪是什么守旧派,这是个最会看清形势的人了。他聪明、灵活,懂得如何在混乱的时代好好活下去,他是那个年代多数人的典型代表。人类一路辛苦进化至斯,靠的就是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世上哪有那么快的好人有好报,天网虽然恢恢,然其疏而不漏却要等待后人见证。相反地,那些舍弃原则、见风使舵、随风摇摆的人却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活得无比风光,鹿子霖即是如此。他借着田福贤之势,稳坐乡约多年,虽受兆鹏影响,入狱呆了不少时日,出狱后很快又恢复了那原上乡约的神气。他明白白嘉轩在乱世教族人颂乡约,无异于人已重病聊以红糖水救治。他表面上敷衍着,心里无比厌烦白嘉轩那耿直的脾性。

  他跟白嘉轩之间应该是有点族长之争的味道,然我觉得他对白嘉轩的恼,更多是因为己不可及罢了。白嘉轩那永远挺直的腰杆,他羡慕却不能。带着些许愤恨和嫉妒,他指使小娥毁了族长得意的长子白孝文,然而毁掉后,他也不如自己想的那么快意,毕竟是打小看着长大的族侄。

  鹿子霖是个相对来说,构造得比较立体的人。他有底线,有阴暗面,有去不掉的坏毛病,又有关键时刻的担当。我无法让自己喜欢这个人物,内心里却知道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这个人物无疑是成功的。

  02 革命者

  白鹿原的革命者基本上集中在年轻一辈了,兆鹏、兆海、白灵、黑娃、孝文勉强也算吧。这里面几乎没有光辉耀眼的“完人”形象,陈忠实先生可能故意要将动荡时期的所谓革命,掰开揉碎了不带一分美化地展示给读者。革命不是过家家,充满着残酷、冷血、牺牲、背叛,道路是曲折的,胜利是遥远的。

  兆鹏是个忠实的共党人士,他率先接触了新学潮,燃起了一番热血要拯救黎民大众,改变这个纷争的时代,但是他也懦弱、也无情、前期充满着不成熟。明明吸收了自由恋爱的新式思想,明知对冷家女儿没有感情,却不敢与家长反抗,迫于父亲的威逼,结了一场自己并不愿的婚姻,毁了一个女人的人生。明明可以更勇敢地拒绝,然而他没有。

  鹿兆鹏于父亲上,无太深的亲情羁绊。整治乡绅时,毫不犹豫将鹿子霖拖到了第一线,辱于人前。为了革命理想,也许是需要不计亲情,毫不留情面未免做绝了些,鹿子霖也不是坏得罄竹难书嘛。反观他落难时鹿子霖的表现,对比更明显了。另一点,革命初期,兆鹏难免有点理想化,他煽动着原上的劳苦子弟,革命的对象一开始却是人品卑劣的人渣,这哪是革命,这分明是少侠。也就难怪后来场面越来越难控制,村民们异口同声疯了般要铡了田福贤。

  再说兆海,一入国党革命军,身上也不可抑制染上了些骄狂和放纵。为了替老爹鹿子霖出气,罔顾什么法度拿枪暗逼县委书记岳维山。漫漫征途,终死在了内战中。值得一提的是好赖也是参加过抗日战争、杀过鬼子的革命党人,这是作为军人最体面的尊严了。

  一直觉得黑娃是个没有太强烈信仰的人,他可以为了生计加入土匪,也可以为了前程接收国民党的编制,最后又配合共党发起兵变。当然,不是说他发起兵变不对,兵不血刃地解放与一方民众来说,也是幸事。

  黑娃荒唐的前半生吃亏在缺少学识上,稍受兆鹏煽动,就磨拳霍霍要刮起一场“风搅雪”,失败了机灵见的撒腿就逃。当了土匪过上大口吃肉的日子,也没饶得了白嘉轩和鹿子霖,活生生折磨死鹿泰恒、指使人打断白嘉轩的腰,太过残忍无情。

  鉴于以上,他最终落得一惨淡收场,我真是丝毫也不同情他。黑娃兆谦此生最大的错事是留了小娥一人在原上,此生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是历过世事开始读书。古语言,朝闻道,夕可死矣。黑娃做到了,可惜没学到范蠡等典范的功成身退之法。

  再说说白灵。白灵是一团火,热辣辣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中,领导着学生们维护权益、奋起反抗黑暗统治。她为了革命积极勇敢,与父亲反抗,与国民党反抗,与侵略者反抗,与未知反抗。只是处事稍有偏激,她只记得国民党的雷霆手段,填井对待共党人士,却忘了兆鹏也是使了暗杀这种不光彩的手段结果了党内叛徒。立场不同之时,看事情未免片面了些。

  白灵最终的遭遇另一方面反映了党内著名的右倾纷争,有权力的高层,自以为是地俯瞰一切,强加罪名何患无辞,又是人治的悲剧。不知白灵在被一层层土埋掉,慢慢失去呼吸之时,可否想起国民党的填井呢?在政治斗争中,牺牲总是无比惨烈。

  有句大实话,世人多不愿意承认,即很多人性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呵,能挺住的就是流芳百世、了不得的伟人。孝文就是这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了,谁要将孝文前半生的悲剧归结在田小娥身上,我不得不劝兄台再慎重些。田小娥不过是外因,重要的是孝文本身就是有其劣根性。从他贪图床笫之欢就能看出,这是个自制力相当差劲的人。

  当然,如果没有田小娥主动勾引,也许,白孝文终其一生也只是有贼心没贼胆,有贼胆没贼事,表面上人模人样,暗地里默默舔着自己那拙劣的卑微无耻。这就像金庸先生《连城诀》中的落花流水四兄弟里那个小人一般,假如没有被困在那场雪里,谁会知正直仁义的大侠另有一番嘴脸,所谓的不经事不看人呢。

  一旦道貌岸然的外表被撕碎之后,剩的就是死不要脸了。即使在白孝文发达后,回家看似虔诚祭祖的那段描写中,我仍能感受到孝文的无情无义狼心狗肺。果然书中结尾处孝文做的一系列小动作,无不证实了这个人的卑鄙。但愿他熬过了迟来的那场清算,善终了吧,然我相信必然不是如此。

  混乱时代的革命就是一池浑水,看得清现在,看不到未来。在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上蹿下跳,至今看来无比可笑的人物,发生了诸多至今看来匪夷所思的事实。然而你将自己从而今高高在上的视角脱离出来,俯瞰那个历史观下发生的那些事儿,似乎又是合理的,即使犯错也是合理的。像朱先生这般了悟的人,仍不免在死后被曲折的争斗唤醒,打搅了那一支美梦。

  03女人们

  仙草是那个时代众多女性的缩影,贤惠达礼,相夫教子,任劳任怨,自己生产自己抚养孩子。不在本分内的事从不多问一句,只安安静静做个贤内助,孝敬公婆、照顾丈夫、养育孩子。即使在瘟疫缠身将谢世之时,仍然没忘了跟嘉轩和鹿三做饭。看到白嘉轩为自己流了一滴泪,就感动得不成样子。

  那个年代的女人几乎没有什么独立思想,生来不过是男人的附庸,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才是看不见的“裹脚布”,勒紧了女人们的脖子,只能按那布想要的模样稍作呼吸。时日久了,也就觉得生活就该如此,女人自始至终本该就是这个样子。磨掉了心性磨掉了自主磨掉了思考,这才是万恶的旧时代最可怕的。

  兆鹏的女人连个甚名字也没让我记住,满脑子停留的只是女人那压抑着的痴狂的端庄脸。一生只经历过一次不太美好性爱的女人,一生中面见丈夫屈指可数的女人,看着希望一点点消亡,正常人也被活活逼疯。不由得想到了那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更可悲的是最后死在了亲爹手里,另一方面也算是解脱,那种情境下活着亦是一种折磨。

  联想到了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多么类似的情形啊。女人心甘情愿独守空闺,替在外的丈夫操持着家业,反观丈夫,遇到了新欢真爱其乐融融。最凄惨的是后人的不理解,一缕芳魂直至多年以后,也难以换来公平以待。正因此,我更不待见兆鹏了。

  反观田小娥,她的一生固然悲惨,却称得上轰轰烈烈不枉一生。小娥先被郭举人买去做那难以启齿的“泡枣”功用,连小妾都算不上,可以想见没少遭受原配夫人刁难。她抓住机会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小娥勾引黑娃,我觉得不单单是欲望,更是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宁当所谓的“婊子”,也不愿再做二房被侮辱,是现实生生逼了她。

  事情败露后,小娥被郭举人大张旗鼓遣送回娘家,生父田秀才对她也无比厌弃。我至今仍记得,黑娃带走小娥,田秀才那句“我只有一个要求,这辈子莫让我再见到她就好了”。冷酷的大环境压迫下,亲情显得多么式微。

  来到白鹿原,小娥对能不能上族谱毫不在意,只要有黑娃那个人,跟她相依为命互相取暖就够了。就这安宁也没持续多久,黑娃惹了事,抛开小娥躲了出去。无亲无故,加之无知村民的白眼和嘲弄,小娥日子可以想见的艰难。所以我理解她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让鹿子霖爬上了炕,明知那不过是饮鸩止渴。她勾引孝文这件事我虽然不认可,想到初衷,也是个可怜人。族长你不容我,毁了我的安稳生活,我已经坠入地狱,不在乎再多拉个人。

  与其说田小娥帮着鹿子霖在对付白嘉轩,不如说她在借一己之力对抗不公的世事,不惜搭上身体尊严,破罐子破摔不过如此了。田小娥是荡妇吗?还真不算。她勾引了孝文也心有不安,劝过孝文不必再来相会。整垮孝文后鹿子霖得意至极,却被小娥臊了一脸尿。从小娥这个不寻常的举动可以看出来,她是不想要这样的结局的。整垮了白孝文甚至白嘉轩又能怎样呢,于自己的处境没有半点益处,自己仍然是白鹿原不大抬得起头的那人。

  小娥最终丧命在鹿三之手,鹿三正义凛然,以为自己除了一大祸害,实则谋害了一条无辜性命而已。多少人就是这样站在道德高点,盛气凌人地鄙夷着周围的人。田小娥生前活得憋屈,死后陈忠实先生彻底让她扳回一城。书中借田小娥回魂的荒诞写法,卷起了一场诡异的瘟疫,作弄了无知愚昧的原上平民。

  那些生前瞧不上她对她指指点点的人们啊,为了卑微的生存,多都做了妥协,答应给小娥建寺庙,供奉着她。只白嘉轩倔骨头非不干,反而建了座锁妖塔将小娥牢牢困住,死后也难再超生。虽然一己之力的反抗总是薄弱,周围的人还会因为你的不合时宜给你贴上罪恶的标签,死都去不掉,如《红楼梦》中的妙玉一般。但是田小娥的一生,是那个动荡时代里轻微却惹人怜的叹息,历史不该遗忘她。

  04 西北平原风

  对于从小生活在渭河平原农村的我,看白鹿原此书的另一极大乐趣在于,书中那一幕幕西北平原风,依稀便是童年经历过的模样,惹起了深深的共鸣。

  书中描写多次的白嘉轩轧棉花场景,白嘉轩挺直着腰板,撅起臀部,一双脚有力地踩着踏板,不一会便汗流浃背。幼年跟着妈妈将新打的棉花搬到作坊里,看着那机器将棉花和棉籽分离,变成一片片极白的云朵。妈妈将轧好的棉花细致地铺好,绸缎为面、粗布作里,飞针走线忙活一阵,一床合格的被褥就骄傲地面世了,新做成的被子比而今的羽绒被不知道暖和多少。

  棉花一撮撮变成白线的过程也无比神奇,需要的不过一台纺花机足矣。印象中家里就有一台,不过老妈几乎没怎么用过了,等到她那个年代,大都是买五彩斑斓的线了。似乎是奶奶还是姥姥那样眯着眼,两只手灵活运动,慢悠悠地摇着那纺车,纺车吱吱呀呀欢快地运动着。距离我已经间隔两代,记忆不那么深刻了。

  有了线就开始织布了,这个打小见得多了。织布机是个大家伙,至少在年幼的我看来如此。其为木头结构,仍是手脚并用的活计(农民们手脚粗壮,身体结实,实是因为多数体力劳动都伴着手脚并用)。老妈稳稳坐在机器上,一边拿脚踩着踏板,手上梭子紧锣密鼓地配合着,伴随着腰往后一带,一梭子就过去了,再往前一倾,梭子又回去了。

  一梭子接着一梭子,一踏板接着一踏板,身体无数次前倾后仰,常见的红、绿、黑、蓝线有规律地交叉着,终于一块块结实耐用的床单就织好了。老妈织的也不多,初中起就不大见到这种场景了,那台织布机也被闲置得落了灰,失了效用,终了在某一日被老妈劈了烧柴,化作一团团灰烬,多少旧有的玩意就是这么悄无声息消失了。

  老妈织的那些床单里,我高中时有幸带了一条。伴着我走过了大学、甚至毕业后两三年。最后没再用不是因为坏了,而是尺寸过小不合适,至今仍躺在家中柜子里。而今有点返潮了,人们喜欢追求手工的棉麻的纯棉的,当年可都是乡下村民日常了。时代的进步逼着人往前走,一路上总有许多人恋恋不舍地在回望。

  挖野菜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到我们这辈,早已吃穿不愁,挖野菜这项活动,已然是作乐多过实际需求了。该是春天吧,小孩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手臂上挎着小篮子,一本正经装个小镰刀,直奔地里去。无论谁家的地,只要看到绿油油的就往前凑,看到荠菜(俺们那边叫ti ti菜)就掏出镰刀连根挖起,甩掉根部不多的土块,丢进篮子里,不一会又欢乐地奔着下一株去。

  荠菜是最平常不过的,另有一些稀奇品种。我于这方面不大精通,只认识一种叶儿卷曲着,一片片像小勺子一样的,唤作油勺勺。有些小伙伴眼睛贼亮,能挖到些“珍宝”。取到了就欢呼一声,献宝似的举起那株草来,满脸得意洋洋的神气,其他伙伴们迅疾围上来,争先恐后地讨论一番,艳羡一番,最是乐趣不过。

  暮色渐沉,伙伴们乐滋滋地挎着或满或瘪的篮子,多了的不觉得了不起,少了的也丝毫不以为意,伴着歌声欢笑声吵闹声,一路回家去了。我拿到家的总是“奸细”(真正的野草)居多,老妈也不多说,一股脑就倒到铡刀旁,预备给家里的牛们吃了。

  铡草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对拿草和使铡刀的人都是有要求的。拿草有经验的,底盘一条腿弯曲,一条腿拉直,手放在距草前部约莫十厘米处。随着铡刀咔嚓一声,用手里余下的草将铡成的成品推过去,省得挡住铡刀。使铡刀的人也要处处留神,小心铡到对方的手,村里总会有些反面教材时时警醒着。铡刀举得久了,对臂力也是种考验。

  新铡出来的草伴随着阵阵清香,和些干草,伴着磨面时剩下的麸皮,牛儿们吃的别提多欢腾了。家里养了牛啊羊啊的,总会有个牛圈(白鹿原上叫牛棚,一样的地方),专门供它们歇息。牛们在圈里拉屎撒尿,不过几天就要填上一层新鲜干净的黄土,如此循环,牛圈的地越来越高,越来越瓷实。开春了,这可是上好的天然肥料。用犁耙将已经厚实的土层慢慢松开,再用铁锹装进车里,运到地里均匀撒开,对作物真是再好也没有了。

  只是后来有了各种机器,靠牛干活的少了,人们再也获取不到这肥料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化肥了。化肥初看着挺好,地里连施几年,再种庄稼可就不成了。于白鹿原里,就是将好好的地字地变成了和字地啦。

  实在不止这些,还有撒种庄稼,带牛耙地,锄草,割麦,村里如何作流水席,如何建筑,家家户户的吃食等等,无一不是反映了真实的关中平原。陈忠实先生必然是切实经历过这些的,写起来才这么入木三分,引起读者同感。本篇列了四个主题,独独这个话有点太多了,以后有机会可以另辟一篇文再细说。

  直写到末尾,也没想好该给这篇读后感取个什么名字好。谨以此文,略宽慰自己舍不下书的那点情怀,且叫,读《白鹿原》四感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