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3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10篇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是一本由默文·金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9.00,页数:4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一):无以为继的炼金术与失败的经济解释

  回顾金融与货币历史、讲述央行运作之道、介绍汇率的基本概念、解释了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了宏观经济理论为何失败……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这部作品是了解金融逻辑与经济运行规律很好读本。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把复杂金融问题解释相对清楚,更具价值的是他作为“金融之王”的一线经验和观感,在书中我们能够一览无余。该书涉及内容比较庞杂,信息量足够大,但似乎体系性还不够强,且有些观点比较牵强。下面是阅读过程中陆陆续续记录下的书中一些观点,并做了相应总结和延伸。

  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让货币政策变得足够无趣。默文·金再三强调中央银行政策应该更透明,给人以稳定的预期,并且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走势,没有人拥有“水晶球”。各国央行管理者依靠故作高深唬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一种粗陋的思考方式是,可以把前者视为对经济体中应该存在多少货币的判断,而后者是对经济体中各行业应该获得多少信贷做出的判断。

  “白芝浩法则”虽被奉为央行应该奉行的金科玉律,但显然已无法应对当下复杂局面,特别是某些大而不倒的银行对一国经济影响力已举足轻重,且其牵连程度之广已超乎想象。中央银行在还是必须承担“最终贷款人”角色,特别是在“峭壁边缘”,“行动的勇气”必不可少。可是什么才是合格的抵押品很难界定,以及无可避免的“道德风险”问题。

  *《峭壁边缘》和《行动的勇气》分别是保尔森和伯南克传记书名,这两本书很好记录了这两位最重要亲历者在2008危机中的决策过程,和他们对于这场危机前因后果的解读。在《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中默文·金也有他对于那场金融危机的看法,可以品味其中异同。

  金融产品创设提供更多“短融长贷”机会来获取利差,进一步放大杠杆以扩大利差,这就是金融炼金术最直白的描述,其核心在于流动性,也即没有挤兑,能够跨越周期让这个游戏始终进行。但问题就在于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如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一旦音乐停下,流动性不再所有人都要遭殃,在大而不倒金融机构把所有人都裹挟其中时,大衰退变得不可避免,无人能够幸免。在默文·金看来,这样金融炼金术必然要走向终结,金融系统必须完成自己范式革命。

  根据风险加权计算出的银行拨备指标无法衡量银行实际面对的风险,面对高度不确定性,风险计算往往非常不准,造成拨备不足以覆盖风险。大量表外资产存在也使银行隐藏了大量风险,拨备率远远不足。随着资产收益率下降银行被迫放大杠杆保持原有收益水平,杠杆倍率放大使银行在面对不确定时异常脆弱。最后,银行流动性资产不足,为了压低融资成本,银行资金期限往往采用隔夜拆借模式,一旦货币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立马遇到流动性枯竭问题。因此,除了传统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外,流动性资产比率以及杠杆倍率也是必须要被纳入考量的,是衡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重要指标。

  激进革命的一个方向是取消部分储备金制度而改为全额储备金制度,也即银行不能用储户的储蓄资金放贷,而放贷资金只能是自身筹集到的权益类资金。这样方式不仅解决了期限上错配,也解决了风险偏好错配,但问题是银行创造流动性能力将大大降低,整个经济可能被拖入萧条。

  总而言之,默文·金给出的(终结金融炼金术)方案是,使银行流动性资产和未偿付负债平衡,这便是他所谓的金融炼金术终结。1份无风险资产对应1份负债,这就不会出现兑付危机,而且一旦人们对银行资产充满信心,也不会再有挤兑现象出现。如何确保银行有足量的资产去对应负债,默文·金认为央行可以作为“全天候典当行”角色来把控商业银行所有抵押品,并且给予其合理估值并提供相应流动性给商业银行。抵押品由央行管理更大好处是流动性始终是在动态变化着的,而且幅度可控,不会出现由于市场冻结造成抵押品无法估值而使得流动性突然消失的情况,以及由于疯狂抛售而造成大幅贬值现象。有多大流动性,就办多大的事,则不会出现泛滥和短缺现象。理论上来说弗里德曼所谓货币数量理论或许可行,但市场将缺乏自由,而完全由央行(看得见的手)来调控,这和弗里德曼崇尚自由市场又好像是相悖的。

  个人认为,因为默文·金不用再去真正推行他的这个方案,因此太过完美或者说激进了,以致于不太可能成为现实,因此金融炼金术也是没什么可能终结的。

  失衡,到处都是失衡,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失衡、消费与储蓄失衡、欧元区国家竞争力失衡、贸易失衡、一国之间贫富差距失衡……大断裂随处可见,这是造成当下全球经济体系无以为继的真正原因所在。就如在同一条公路上,一些车子以200公里/小时速度在狂奔,一些车子却以50公里/小时速度在挪动,出现交通事故恐怕只是时间问题。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推平”,所有国家都被迫在同一条公路竞速,结果就是如同2007-2008这样巨大危机出现。所有问题都耦合在一起,无节制发放次贷、金融衍生品泛滥、评级机构失职、投行的贪婪、大型金融机构监管失控以及大而不倒、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很难分清谁是因谁是果,但“黑天鹅”就这样不期而至。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心”这一不可捉摸基础上的极度不稳定制度,但却没有更好替代。金本位已经回不去了,而且也不比信用货币更优越,而电子货币只不过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远没有到切实可行阶段。货币联盟如欧元尝试已经被证明不那么成功,对于竞争力差距太大的一些国家因为政治诉求而采用一种货币时,无法通过汇率调整来恢复贸易平衡就成了严重制约,几乎是无以为继的,如果不改变南北欧发展极度不均衡现状,欧元区最终解体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全球失衡情况下的“以邻为壑”和“囚徒困境”,任何国家经济政策核心诉求永远是内向的,但这些政策无可避免会殃及无辜。也即美国前财长约翰• 康纳利一句名言所道出的残酷的真相:“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当美国施行宽松政策放出流动性时候,造成新兴世界国家资产价格被推高形成泡沫;而当美国开始紧缩回收流动性时,则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外流,资产价格暴跌,泡沫破灭。协同和信任,看似容易实则困难,因为政治家首先考虑是本国选民,这无可避免造成其“近视”和“短视”。国际范围失衡和国内失衡如同两个死结,并且缠绕在一起,如何能解得开?那么,不排除双赢情况的确存在,如“马歇尔计划”,但要知道那可是在二战以后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当下是否存在这样的条件尚不可知。对于“一带一路”是否会引领新兴世界国家经济腾飞,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是以物品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我们需要将其替换为以应对“天有不测风云”为目的的经济学。

  任何经济理论都无法把“极端不确定性”纳入分析之中,也即纳入到预测模型中。新古典经济学依然假设人是理性的,而行为经济学虽然考虑到人是非理性,但又无法量化非理性程度。那么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是否是不可避免的?究竟是人为的还是自然规律?默文·金在书中特别反驳海曼·P·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中关于经济周期起伏的观点,他认为大萧条之前经济未必是大繁荣,经济可能由热转冷(过于乐观),也可能在风平浪静时突然就出现危机,这背后就是某种偶然因素推动,也可以归结为他一个核心观点,“极端不确定性”的作用。默文·金对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观点和《这次不一样 : 八百年金融危机史》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也相悖,他倾向于认为每一次危机都是原因迥异、成因复杂、不可预测、不具可比性,也即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独特的。

  但大稳健时期给社会造成的问题是,很多人将稳定性误解为可持续性。乐观情绪能够掩盖一切,但乐观情绪同样为即将到来的而危机埋下了祸根。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低利率推高的资产价格给人们造成的财富幻象。

  在此我们也看到了失衡和极端不确定性交汇所造成的问题,这是凯恩斯主义也解决不了的顽疾。“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这句充满智慧的话凸显出凯恩斯政策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个人认为其最大的作用是解决失业问题,不使短期失业转化为长期失业而对整个经济体造成永久性伤害。另一大作用是改变人们预期,让螺旋式下滑趋势止住,使经济有机会重新走向正轨。但要记住,根本而言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而不是更多消费,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

  “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或许能为寻找新的平衡铺平道路,但它绝对替代不了新的均衡状态。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正视政策的自相矛盾。”

  在凯恩斯主义学派所指的衰退中,短期内通过货币或财政政策的刺激提高总需求,有助于驱散恐惧,有助于将市场信心和消费水平提高到衰退之前的水平。然而,在以自有逻辑修正得到的经济衰退描述中,试图回到衰退前的消费模式是不值得采纳的错误行径。短期内用政策去刺激需求可能是有帮助的,但它不能满足纠正经济失衡的需求。

  书中有一段是作者对经济学理论局限的总结: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以物品为对象”的经济学造成的问题是它可能导致人们自负地认为,任何持续的需求疲软都是被凯恩斯主义界定过的类型,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唯一解释。一旦我们意识到需求可以划分为当前消费和预期消费,也可以划分为仅用于本国的商品消费和跨境商品消费(出口或进口),且总支出可以包括消费或投资,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用总需求这个概念来解释当前的处境肯定是不完美的。如果把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局限在需求短缺的诊断上,它会令经济学家们推断出挽救经济就是要不择手段地提高当前消费水平——而他们可用的手段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扩张政策,或者干脆由政府出面喊话,告诉民众最差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作者引用凯恩斯的名言提醒自己:“如果经济学家能够在公众面前塑造自己谦卑但称职的形象,如同可靠的牙医一样,那就再好不过了!

  花絮:默文·金在书中写道:“如今,中国的房价已经开始下跌,许多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已经降低了。”但应该就在他写成此书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波让人瞠目结舌的凌厉涨势,使政府被迫祭出最严厉的调控政策。

  正如18世纪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所说,“世界对空想者是一出喜剧,对亲身体验者是一出悲剧”。对于你我,身处这样一个金融炼金术横行的时代,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二):那些精致的金融模型 为什么失效了

  那些精致的金融模型 为什么失效了

  21世纪才刚过去15年,人类就已先后经历了“最好的时代”——发展与稳定,以及“最坏的时代”——危机与崩溃。这一反转,既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审视世界的思维方式。过往数年间,主流理论在分析框架和操作层面都有了显著转变。英国经济学家默文·金(Mervyn King)认为,人类经历的一系列经济灾难,从恶性通胀到银行业崩溃,到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当下的经济停滞,其源头皆来自货币和银行体系:智力超常的金融家创造了连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楚的金融工具,贪婪的银行家为追逐利润和个人回报而置风险和常识于不顾,监管者也未履行责任,而疏忽大意的中央银行决策者放任流动性、信贷和资产价格膨胀。在《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中,默文·金分析了各国央行以通胀管控目标为因应策略的行为轨迹,认为相关货币政策及银行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经济的真实状态,以致错失经济复苏之良机。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三):凯恩斯主义政策无助于脱困

  文/严杰夫

  临近2016年年底,险资又在中国资本市场掀起一阵波澜。今年险资的“买买买”显得格外生猛,以至于保监会直接入驻部分风格激进的中小险企督查,以遏制新的金融风险的发生。有意思的是,就在保监会传出加大监管消息的同一天,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也透过新华社向外传出声音,监管部门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四):简评

  在“枪林弹雨”中好不容易读完,忍不住推荐给大家。 封面上说金融行业从业者必读书,诚非虚言。本书既是一次从银行角度对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的有益探索,又是一次在金融危机及余波中对货币、金融体制弊端的犀利诊断。 所谓炼金术所言有二:一是用纸币替代一般等价物,尤其是金本位破产后,纸币价值完全依附于发行人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潜力;二是商业银行通过存贷久期错配来实现收益。在我心目里,这两件事与生俱来天经地义。如果这两大“公理”受到质疑乃至动摇,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判断现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与价值。 作者是执掌世界金融四大支柱(起码是欧美金融四大支柱)之一英格兰央行多年的元老级人物。行文论点犀利,论据充分,高屋建瓴,直指核心,对于复杂的金融原理,没有简单的用公式,模型,理论来吓唬人,多摆事实,深入浅出,连我这种纯文科男都看得懂,值得广大同行一读。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本书的创作动机,是在某次来华访问过程中,作者与我国央行官员就世界经济危机成因探讨。我国官员告诉他,我们怀疑西方央行政策制定者是否真正弄清楚了货币运行规律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者出于捍卫大英帝国银行业乃至整个西方金融体系专业性权威性的目的,在退休后愤而著书。不仅想到太史公牛马走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五):读《金融炼金术的终结》所想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由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所著,作者在该书中主要通过所选取的失衡、囚徒困境、极端不确定性和信任等几个重要概念讲述了当今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银行改革、金融危机等重要金融事项的来龙去脉,最后提出终结银行炼金术、走出金融危机、重振全球经济的设想。默文﹒金于2003年至2013年掌舵英国央行,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亲历者、曾经全球金融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数位领袖之一,默文﹒金对当今全球金融形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都在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对于我们来说,不失为一次拓展全球经济视野的饕餮大餐。

  首先,作为本书标题所提到的“金融炼金术”究竟是什么呢?默文﹒金在书中提到,其所指的炼金术意味着民众普遍相信纸币能够随时按照本人的需求兑换成本身具有较高价值的商品,比如黄金,并且相信存在银行里的钱,只要储户提出需求就一定能够提取。“事实是,任何形态的货币,其价值取决于发行人的社会信用。民众对纸币的信任其实是建立在对政府的信任之上的,也就是说民众相信政府有能力和意愿印制纸币,同时也有能力和意愿来遏制滥发纸币的不良倾向。储户的积蓄实际上已经被银行转化成了期限很长且有一定风险的贷款,而且这些贷款是不可能迅速变现的。多个世纪以来,炼金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货币和银行体系能够正常运转的根源性推动力。”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银行利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来追求资产的更高收益的行为,长期以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持续扩大,同时,银行期限错配导致银行头寸逐步收紧,流动性压力逐步加大,从而导致流动性风险,而这也是风险错配的问题。

  默文﹒金在书中反复提及了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贯穿全书,便于理解货币和银行体系的金融炼金术的起源,也便于分析和反思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机,这四个概念是“失衡”“极端不确定性”“囚徒困境”“信任”。

  失衡应用到经济学领域,指的是无法持续的运作状态,“经济失衡的状态最早表现为高储蓄和低储蓄国家之间的贸易差额,现在这种失衡状态已经开始内化成经济体内部储蓄和消费的失衡,这种变化更值得关注”。默文﹒金认为,纠正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外部失衡状态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调整大量政策,而各主要经济体无视政策调整的必要性,继续将货币政策视为唯一的选择,这从理论和实操两个层面讲都是大错,也是目前经济复苏迟缓的重要原因。在默文﹒金看来,目前世界经济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过去犯下的错误,即某些国家高消费,某些国家低消费,以及大多数国家的错误投资,这些错误使得普通家庭消费的意愿下降,而企业还没有看清经济调整的有效性,不太敢确认在目前情况下是否能够做出新的投资决策。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利率水平仍维持在历史低位,即便如此,维持低利率水平并不能纠正需求端的失衡状态。

  极端不确定性指的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不可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及其强烈,以至我们无法用任何已知的、可穷尽的且可计算发生概率的经济运行结果的清单来比照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默文﹒金指出,“极端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指导投资者行为的市场说辞时不时就会发生改变,或者说面对极端不确定性时的因应策略就会发生改变,这都会使交易员对金融资产的价值判断发生改变,也就会导致他们买卖该类型金融资产的意愿发生改变。一个原本以稳定的交易流为特征的市场很有可能会变成一片死寂的市场。”默文﹒金认为过去的经济学理论基本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未有将极端不确定性纳入思维框架,而这也是根据既有经济学理论操作反而导致危机的原因之一。在默文﹒金看来,即便是对最优行为理论提出挑战的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行为经济学理论,其实只是给传统最优行为模式理论打了个补丁,而且令决策的过程变得更复杂,不仅多了一个直觉判断的过程,还多了一个理性人的判断,这种理论虽然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异常行为,但是并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

  囚徒困境是博弈经济学里的经典名词,被简单地描述为当合作双方存在障碍时,潜在合作方之间无法获得最佳结局的困难处境。作为事后军师的我们,如果把货币和银行业体系造成的问题归咎于前辈或同辈银行家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愚蠢”决策,默文﹒金认为这只能说明我们过于自负、自满。“与所有人一样,前辈或同辈银行家所做的决策是对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反应。作为个体,他们已经尽力尝试使自己的行为看上去合情合理,只是没想到这些个体行为产生的综合效应是灾难性的。因为在危机中,任何人都无法左右其他个体的行为,所以在整个危机期间,一些关键性人物在采取行动时的出发点都是维护自身利益,因为其他对手方都在尽最大努力保障他们自己的利益。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他们无法与其他对手方达成合作关系,所以最终各方都遭遇更差的结局,这是囚徒困境的一个典型案例。”默文﹒金在书中提到了当时的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当年曾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只要音乐还在继续播放,你就应该起身跳舞。我们仍在跳舞。”借此,默文﹒金指出,在一场危机当中,银行家们和经济体中的各类参与者们面临的表面问题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愚蠢”,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市场参与者之间无法找到有效的合作方式。在危机解除之后,人们可以很容易从事后的分析中看出通过一些配套行动可以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但在当时的情境之下,没有人有动力采取这些行动。

  信任是促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因子。民众正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才会将钱存进银行里。而如果对流动性的需求突然增加,或是投资者一窝蜂地要把资产兑换成流动性资产的话,危机就会出现,这也揭露了炼金术的实质。然而,流动性只是现有体系的一个方面。风险,以及风险对银行偿债能力的影响则是其另一面。在最近的危机当中,对偿付能力的怀疑是引发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当债权人开始怀疑银行资产不足以承受潜在损失时,他们就会决定最好在情况还不算糟的时候就脱身。对偿付能力的怀疑,尤其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会引发银行挤兑。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炼金术的货币创造功能,同时也看出其背后潜在的风险,尤其在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前,银行不断创造出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使金融危机变得来势汹汹且深入骨髓。人们普遍认为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金融业,或者来源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但默文﹒金认为这混淆了危机的症状和起因。

  中国和德国基于不同的动机不断通过政策鼓励出口从而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从数学意义上讲,等于向全球经济发放了巨额贷款存款逐步投向资本市场,长期实际利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4%以上下降到2008年的2%以下,家庭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被提前,而面对结构性贸易逆差时,美国和英国只能通过降低官方利率来促进国内需求。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不断积累大量美元储备,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消费意愿很高,但从整体上看,西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无法与新兴国家储蓄意愿相抗衡,按伯南克的说法,“在一个刚刚扩大了覆盖范围的全国资本市场中,存在储蓄过剩的现象”,西方国家央行对此所作的反应就是制造并维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利率的下降引发了资产价格的抬升,房地产价值的走高就是对长期实际利率维持低位的合理反映。借款人需要更多的资金去消化价值越来越高的存量房地产,银行对借款人的资金需求所作出的反映导致债务不断积累,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债务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借款人在面对需要资金的情况时做出的有意识的选择”,“债务是结果,而不是导致出现危机问题的原因”。上述基本是默文﹒金对本次金融危机原因所作出的解释。他认为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认识到全国主要经济体内部及经济体间存在的宏观失衡状态的本质,不仅导致全球范围内堆积起极度不稳定的债务,也误导了民众在危机后对步履蹒跚的经济复苏分析走入歧途。

  尽管银行业的脆弱本质不是本轮金融危机的起因,但金融炼金术的问题仍需引起足够重视。银行倒闭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击我们无需赘述,作为银行监管者,究竟该如何预防银行倒闭的风险?各国监管者们坚持要求各行股东提供最低限额的股权资本用作银行运行资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一类资产的价值都应该根据其风险程度进行加权计算。默文﹒金认为,风险权重是根据对过去的历史经验的研究得出的,但更可怕的是这些权重在危机爆发期间严重误导了人们的决策。举例来讲,根据既往经验,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值得银行持有的安全资产,但是在此次危机期间,这类资产恰好变成了最大的亏损源头。想要判断不同类型的资产风险程度在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非常不容易,甚至可能是完全无法判断的。即便在以前看上去合理的风险权重也会发生突然的、剧烈的变动,尤其在危机爆发时更是如此。

  那还有更好的银行改革方法吗?金融危机后,央行扩大了银行的抵押范围,并通过量化宽松方式创造货币,默文﹒金基于此,提出了关于央行担任“全天候典当铺”的设想:“全天候典当铺”的基本原则是确保银行能一直有足够现金来预防挤兑行为。一方面,通过估值折扣率得出银行通过抵押资产所获得的央行借贷资金额,加上在央行的储备金,得出银行的“有效流动资产”,另一方面,将银行所有的活期存款和短期无担保债务作为银行的“有效流动债务”,对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要求,就变成了它们的有效流动资产应该超过有效流动债务。除了杠杆限制外,几乎所有现存的谨慎的资本和流动性规范都可以被这一条简单的规则替代。这一规则可以作为一种强制保险,这样的话,危机发生时,央行可以根据早已商定好的条款进行自由借贷,而无须对贷款实行惩罚税率惩罚或者保险金将会被包含在央行对不同类型的抵押物征收的估值折扣率中。在全天候典当铺的概念下,面临着失败风险的银行可以用一年时间进行重组。那时就不会有周末的恐慌救援,不会有可以在回忆录中重述的戏剧性的故事。

  过去10年里发生的历次经济和金融危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正如18世纪作家霍勒斯·沃波尔所说,“世界对空想者是一出喜剧,对亲身体验者是一出悲剧”。2009年,最近的这场金融危机结束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最多只能称得上步履蹒跚。截至2015年年末,世界经济的复苏远远没有政策制定者们预测得那么快,各国央行不得已一再推迟早就应该执行的加息政策,实际上,加息是市场已经期待了很久的行动。危机爆发前,需求和产出的增速大概维持在15%的水平,但危机结束之后,二者都没有恢复到之前的增速,甚至产生了明显的差距。许多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它们把能用的货币政策都用尽了。全球范围内需求疲软的现状意味着,对许多国家而言只有当全世界其他国家都处于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其本国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保持相对合理的水平。在利率几乎为零,且财政政策受到政府负债过高的拖累无法调整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执行的经济政策都是以降低汇率为目标,而竟争性贬值其实是一种零和游戏。

  事件驱动观念,危机的体验会刺激经济学家们开发出各种新的理念去解释经济到底是如何运行的。默文﹒金认为,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多个经济体所遭遇的经济失衡的严重性,并同时弄清楚我们现有货币和银行业体系的炼金术本质的时候,我们才能鼓足勇气去推动大胆的改革——这就是悲观到极致时产生的冒险精神。

  我觉得本书的亮点有如下几点:一是作为制定全球金融业“游戏规则”的巅峰人物之一,默文﹒金所著书籍能从一个更宏观的全球视角来深入“解释”各类金融事件,不像其他金融作家一样只能进行政策“解读”,雾里看花,有失偏颇;其二是默文﹒金带领英国央行对抗过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分析上,更具权威性;其三是默文﹒金在书中提出了进行银行改革的设想,不论其能否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应用,对于如今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来说,都是一项值得肯定的尝试;其四是默文﹒金并没有通过连篇累牍的数字罗列来为我们介绍银行体系、货币体系等内容,而是注重介绍对象的演进过程,条理清晰,富思想性。

  当然,本书还是有一定不足之处的,一方面是部分叙述略显累赘,同一事项反复提及,如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分析;另一方面是所提的银行改革设想本应是书籍的重中之重,但介绍得过于简单,如想真正落地实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银行所抵押资产的价值问题,评估银行资产的价值工程浩大,为随时准确了解资产的真实价值,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其次是估值折扣率的测算问题,通过该数据可以得出银行可抵押的资产所获得的资金金额,从另一方面来讲,估值折扣率已类似于风险加权计算中的权重,跟现行的监管措施区别不大,如何更科学地根据银行实际情况得出银行估值折扣率的问题,文中并无提及。

  反思我们国家的金融改革,如今已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针对各类金融领域所开展的改革相对应出台的政策和法规愈发增加,但值得思考的是,是否形势越复杂,我们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就必须相应变得复杂呢?我们所出台的2015年《银行业监管法律法规文件汇编》有619页,2016年的文件汇编已达715页,而文字字号为小五。“能够轻易理解并记住全部现有的金融监管规则的人不多,尝试这样做的人会觉得这些规则并不是常识。2010年美国通过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一共有2300页,而且预计还另有数以千计的篇幅来解释后续的细则。然而1933年关于分割商业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只有37页。英国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汇编的相关条例竟然有10000页。这种复杂性会自我壮大,把金融体系弄得声名狼藉。对于想要涉足金融领域的小公司来说,努力遵守金融监管变成了一种障碍。在发达国家,这种复杂性导致了数十万人的雇佣规模。雇用这么多人才来应对复杂的监管给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大道至简,在金融监管领域,我们是否也需要思考下,能否只要提纲挈领,把握好纲领性的要求,就可以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而不是疲于理解浩如烟海的政策法规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