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书》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8 20: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书》读后感10篇

  《红书》是一本由[瑞士] 荣格(C. G. Jung)原著 / [英] 索努·沙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9.00元,页数:5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书》读后感(一):关于《红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当C. G. 荣格继承人协会决定出版《红书》,从那个值得纪念的一刻起,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而这部多层次作品应该针对什么样的读者群体,却引发了大量的思考专业心理学研究者?普通的读者?目标是注重意象视觉型的人?爱好书法的人?精美图书的收藏家?出版的形式设计应该优先考虑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因为即便是昂贵原始皮革封面都包含着一种信息,令人难以解读。很多提议被讨论,后来又被放弃。最终,W. W. 诺顿出版公司找到一个合适解决方法:将完整图片复制出版,并在2009年面世,出版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当初出版社的决定非常正确。这部作品迅速世界范围传播,并且已经被翻译成九种语言。很明显,设计一本书不仅要照顾到作品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读者群体。如果将那些为成功出版这部书做过贡献的人的名单列出来,那么这个名单将不是一般的长。但是,有两个人应该被特别感谢,他们是吉姆·梅尔斯(W. W. 诺顿出版公司)和索努·沙姆达萨尼(腓利门基金会)。

  自1962年起,C. G. 荣格的《红书》已广为人知。但是,此书今天才得以首次出版,最终到达广大读者手中。荣格在《回忆·梦·思考》中已经描述过它的起源,它是次级文献中被无数次讨论的主题。因此,我在这里只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913年是荣格生命中关键的一年。他在这一年开始进行一项自我实验,并一直持续到1930年,这项实验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直面无意识”。在这项实验的过程中,他发展出一项技术,可以借助它“到达(他的)内在过程的底部”,“把情绪转译成意象”和“抓住活跃在……‘地下’的幻想”,后来他将这种技术称为“积极想象”。他首先在《黑书》中记录自己的幻想,后来对这些文本进行修改,并加入对它们的思考,随后将修订后的内容用花体字誊抄到一本名为《新书》(Liber Novus)且用红色皮革封皮包着的书中,并配上自己的绘画。这本书一直被称为《红书》。

  荣格把自己的内在经历讲给自己的妻子亲密同伴。1925年,他在苏黎世的心理俱乐部做了一系列关于他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报告,其中他也提到了他的积极想象技术。除此之外,他对此严格保密。例如,他没有跟自己的孩子讲过自己的自我实验,孩子们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很明显,对他而言,很难解释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他让一个孩子在他写作和绘画的时候看着他,这也是对这个孩子爱的表现。因此,对于荣格的后人而言,《红书》总是被一股神秘气息包围着。1930年,荣格结束了自己的自我实验,并放下《红书》的创作,但他并未写完这部作品。尽管它在荣格的书房中占有一个无上荣耀地位,但他却让它沉睡了数十年。与此同时,他通过自我实验获得的领悟对他随后的作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959年,他试图在旧草稿的基础上将全部的文本誊抄到《红书》中,并尝试将一幅未完成的画作画完。他也开始为这部书写后记,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花体字的誊抄和后记都戛然而止了。

  尽管荣格积极考虑将《红书》出版,但他从来没有做出必要行动。1916年,他私下将《向死者的七次布道》出版,这部短小的作品源自他的直面无意识。一直到1958年,他才出版1916年描述积极想象技术的论文超越功能》。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出版《红书》,如他所言,这部书没有完成,他对炼金术这一主题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使他无法继续写完此书。在回顾这段经历的时候,他把在《红书》中细致处理自己的幻想描述为一个必要但麻烦的“美学化详尽阐述”。直到1957年年末,荣格宣称《黑书》和《红书》都是他的自传性记录,但是他不希望将它们收录在《荣格全集》中,因为这两部作品不具备学术特征作为让步,他允许阿尼拉·亚菲在写《回忆·梦·思考》时可以摘录《黑书》和《红书》中的内容,而事实上她并没有引用。

  1961年,荣格去世。他的全部作品归他的子孙集体所有,之后子孙们成立C. G. 荣格继承人协会。荣格遗产版权给他的子孙们同时带来义务挑战:将德文版的《荣格全集》全部出版。在荣格的遗嘱中,他希望《黑书》和《红书》由他的家人保管,但没有进一步做详细的说明。由于荣格特意指出不能将《红书》收录进《荣格全集》中,因此继承人协会认为这是荣格对这部书最后的遗愿,而且完全是一件私人的事情。继承人协会守护着荣格未出版的作品,就像守护一座宝藏一样,从来未考虑过再出版任何作品。《红书》一直留在荣格的书房中长达二十多年,由弗朗茨·荣格保管,是他接管了父亲房子

  1983年,继承人协会将《红书》放到一个保险箱中,他们明白这部作品是无可替代的。1984年,新任的执行委员会拍摄五张照片家族所用,这是荣格的子孙们第一次有机会距离观摩这部书。这次细致的处理有它的益处。相对于其他东西,《红书》得到良好的保管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数十年以来,它几乎从未被打开过。

  1990年之后,德文版《荣格全集》(也是著作选集)的编辑告一段落,执行委员会决定开始彻底详查所有可以找得到的未出版的材料,并思考进一步的出版。由于继承人协会在1994年将档案和编辑的重任委托给了我,因此我接下了这项任务结果我们找到与《红书》有关的一整套草稿和不同的版本,其中就包含花体字抄本中已经遗失的那一部分,它以草稿的形式出现,还有一部名为《审视》的手稿,这一部分接着从草稿结束的地方开始写,包含《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但是,是否和如何将这些重要的材料出版,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乍一看,这些材料的风格和内容与荣格的其他作品几乎没有共通之处,很多事实并不清晰,而且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没有人能够对这些材料提供一手的信息。

  但是,自荣格那个时代以来,心理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而且在今天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当我在进行这些项目的时候,我遇到了索努·沙姆达萨尼。我们就进一步出版荣格著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主要包括一般的著作,当然还有《红书》。这部著作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来,而生活在21世纪的读者并不熟悉这个环境。但是一名心理学史专家却能够将这部历史文献呈献给现代的读者,借助于原始资料,沙姆达萨尼可以将它嵌入原来的文化情境中,置于科学的历史中,并和荣格的生活与工作联系。1999年,索努·沙姆达萨尼提出一项出版计划,并遵循计划的指导原则。2000年春,在没有经过讨论的情况下,继承人协会决定根据沙姆达萨尼的提议将《红书》公开出版,并委托索努·沙姆达萨尼负责编辑。

  多年之后,我多次被问到为什么现在将《红书》出版。我们的一些新的理解起到主要的作用:荣格本人并没有把《红书》视为一个秘密,虽然看起来它似乎就是一个秘密。文本中有很多处包含“我亲爱朋友”的话语,换句话说,它针对的是一名读者。事实上,荣格让自己亲密的朋友誊抄这部作品,并和他们一起探讨这些抄本。他并没有直截了当拒绝出版,他仅仅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荣格自己说他后期作品的所有素材都是来源于他的直面无意识。因此,作为直面无意识的记录,《红书》已经超越私人的领域,成为他著作的核心。这样的理解能够让荣格的孙辈们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现状决策的过程需要时间,而典型的文本内容、概念和资料能够帮助荣格的子孙们在面对充满情绪的事物时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最终,继承人协会民主决定 《红书》可以出版。从决定到现在出版,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过程,但结果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的协作,一起为这个共同的目标奉献自己的技巧精力,这部书根本可能出版。在这里,我代表C. G. 荣格的后代子孙,向所有的参与者致以最衷心的谢意!

  乌尔里希·霍尔尼

  C. G. 荣格作品基金会

  2009年4月

  《红书》读后感(二):一本自我探索艺术之书

  原本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光有噱头的书,只是因为荣格的名声大,里面的内容艰涩难懂,所以被人追捧。我也没有很认真对待《红书》。

  但是当我有一天很认真地打开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被惊艳到了。一个人的梦境居然可以通过这样繁复的手绘图绘制出来?而且是如此的惊艳和美丽?书中大大小小的图片有100度幅,很惊讶荣格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艺术底蕴功力。【Image87】-【Image88】、【Image90】-【Image91】是一种对称美;【Image133】是我最喜欢的,他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美,如果仔细看的话,你会想到Alexander McQueen经典的“骷髅头”设计元素,真的很有意思,20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与21世纪的时尚设计先锋的审美竟如此相似,真是令人震惊。很可惜,两位各自领域的大师都已经不在人世。留给我们的是曾经的艺术之美。

  除此之外,我觉得荣格在《红书》里面的语言是具有诗性的,尤其是对于孤独的探讨:

  花儿在他周围绽放,新春的福佑亲吻他的四肢

  鸟儿在他周围飞翔,森林中的胆小动物注视着他。

  他远离人类,而人类命运之线从他手上经过。

  你很多的调解都是为了他,因为他的药会熟,药力变强,治愈最深的伤。

  为了你,他变得孤独,在天和地之间独自等待,因为大地会上升到他这里,天会下降到他这里。

  所有人都还离得很远,站在黑暗之墙的背后。

  但我能听到他的话,从很远的地方传入我的耳朵

  他选择的抄写员很差劲,听力有困难,抄写的时候也断断续续。

  我没有认出孤独的他。他在说什么?他说:“我为人承受恐惧痛苦。”

  我挖出如尼文,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魔法文字语言。文字已经变成阴影

  因此,我拿起古老的魔法工具,热好药剂,把他们和秘密与古代的力量混在一起,这些东西聪明得超出人类的想象。

  我慢慢炖所有人类思想行为的根。

  我在无数个星夜中盯着坩埚,锅内一直在酿造。我需要你的调解、你的下跪、你的绝望和你的耐心

  我需要你最终和最高渴望、你最纯粹意愿、你最谦卑的征服。

  孤独的人,你在等谁?你需要谁的帮助?

  没有人冲过来帮助你,因为所有人都在看着你,等着你治愈的艺术。

  我们都完全无能,需要你更多的帮助。请给予我们的帮助,这样我们才能帮回你。

  孤独者说:“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支持我吗?我要为你们能够帮回我而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帮助你们吗?但如果我酿造药未熟,药力不强,我如何帮助你们呢、我应该帮助你们。你们希望我帮助你们什么呢、”

  来我们这里!

  你为什么站在那里熬制奇迹

  你治愈性的和魔法的药剂能为我做什么?

  你相信治愈性的药剂吗?

  请看着生命,它多么需要你啊!

  这本书我目前还没有完全读懂,但是我会不定期的拿出来翻一翻,和荣格一起探索自我。

  《红书》读后感(三):《红书》的起源

  荣格书桌上的《红书》,《红书》原本是荣格记录梦境的笔记本,因其红色封壳后被取名“红书”。

  2009年,美国经济萧条的那一年,定价高达195美元的美版《红书》,竟在圣诞销售季一举登上《纽约时报》精装非虚构作品销量榜,最高时甚至挺入前20名。

  《红书》的作者是荣格,在心理学界,他的名字与弗洛伊德齐名。但这不是奇迹发生的主要原因。

  弗洛伊德与荣格1909年访问美国,前排左一为弗洛伊德,右一为荣格,两人“平起平坐”。

  许多年后,在中国,依然会人在知乎上问:“荣格的《红书》到底有多少人能读懂?读懂的人又能在里面读出什么?据说读这本书能使一个经受无数苦难的人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

  无独有偶的是,将近100年前,荣格的朋友也对这个问题讨论过。有个朋友说,只有那些了解荣格的人才能读懂《红书》,另个人则恰恰相反,她认为这本书——

  ……是在用一个人的灵魂记录宇宙变迁,就像一个人站在海边,聆听着奇怪且令人敬畏音乐,但是他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心会隐隐作痛,或者为什么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堵在嗓子眼,我想《红书》给人带来的也是这种感觉,也即是一个人竭力想借助它的神圣感将自己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什么要读《红书》?

  荣格说:

  “对于我是谁,我所知道的跟你一样少。”

  这本书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

  千百年来,每个人对于自己唯一的求索便是如此。

  和自己争斗,将自己解脱,最后,让自己得到安宁。

  荣格1916年所绘《红书》内插图,是他第一幅完全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曼陀罗。

  《红书》中,是我们无助的灵魂

  作为心理学鼻祖之一,荣格是个功成名就的人。用现在的话说,人生赢家并不为过。

  他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提出的理论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临床心理学,形容人性格“外向”或“内向”这种说法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与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共同建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荣格担任主席;

  荣格负责的医院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代精神分析师实习的地方……

  C.G. 荣格

  然而在《红书》中,荣格却是一个无助的人。

  那时候,荣格因为理念不同而和曾今最敬重的老师弗洛伊德决裂,友人和同事也纷纷离去,他一度出现各种幻觉,精神几乎要崩溃。

  “我彷徨了很多年,时间之久,

  以至于我都忘记了自己还有灵魂。”

  所以他决心写下自己的梦和思索,要找到自己的灵魂,和它说话,求助于它——那是唯一能够治疗伤痛的方法。

  卡皮里从长在恶龙身上的花中生长出来。上方是神庙。

  出自《红书》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你要面对自己最深层的困惑,最不愿被看见的丑陋,最无助的绝望。

  “只要我接近自己的灵魂一步,都会引起我的魔鬼、嚼舌根的小人和搬弄是非之人轻蔑的嘲笑。他们嘲笑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做奇怪的事。”

  可是,他不愿意妥协,书中的荣格恐惧,痛苦,宁可陷入清醒的绝望,也不愿退回舒适的平庸。

  最后,他胜利了吗?

  文学和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荣格1914年开始写《红书》,写了整整16年。

  他记录自己的梦境和思索,书中广泛涉及的文史哲、宗教、典籍,从心理学,神话,宗教到炼金术,是荣格的内心写照,更是知识的大千世界。

  除了文字,荣格更倾向于用直觉性的色彩和形状去抵达内心。

  荣格对应着梦中场景,画下一幅幅曼陀罗。

  这是整本书最令人诧异的地方。

  初次见到书稿的美国出版商,差点“魂飞魄散”,说它“美得令人无法释手。”

  《红书》是荣格一笔笔写出来的,还是他一笔笔画出来的,像中世纪手抄书版,不光图文对照,还是花体字和装饰花纹;罗斯科就曾经深深沉浸在荣格的绘画中。

  它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学术研究,而是疯狂但让人着迷的艺术品。

  道路的能量巨大。出自《红书》

  一开始,荣格只把这份手稿给一些密友看,他们都大为赞叹和受益。荣格去世后半个世纪,他们决定出版此书。

  如今100多年过去,国内的引进版第一次有了唯一一版一字未删的原版书。

  为了保证其中图像的质量,特地采用大开本特种纸全彩印刷。

  更重要的是,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经过13年的努力,写下多得让人咋舌的注解(前言和导读就有94页),只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读懂《红书》。

  书一出版,就登上亚马逊宗教艺术分类第1名。

  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依然愿意去读那么厚的书。

  阿门,你是开始也是结束。出自《红书》

  我们的《红书》

  荣格停笔《红书》的时候,也是他决定出来积极面对世界的时候。

  面对这无常世界,他觉得他这才准备好了。

  你呢?

  你是否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一刻心会忽然隐隐作痛?

  为什么自己还是不满足?

  为什么在拥有越多的路途中,愈发觉得虚弱和疲惫?

  “唯一的道路就是你自己的道路。”

  迟早有一天,你会翻开属于你自己的《红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