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就要很独特》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6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就要很独特》的读后感10篇

  《你就要很独特》是一本由西蒙·布莱克本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一):自我修养特立独行

  这本书的封面很是喜欢,排版不错颜色搭配不错,而内页的排版也挺好,上下左右边距不浪费,每页都有章节提示,书着书能参考着章节重点

  这本书在导言中就讲到了“自我”的精髓,其实,自我不等于自大,自夸等,真正的自我,是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现在很多人读《圣经》,可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真正的朝圣者,真正的灵魂受信者需要忽视所有的甜言蜜语像苦行僧般度过一生”,可以说少之又少。可灵魂受信者做到不坑蒙拐骗可以,但真正的脱离浮华世界,显然做不到。其实,只要做到不过度放纵自已,不过度享受,好好的控制好自己做珍惜家人朋友,守法公民还是可以的。自我,不等于放弃所有,而自我,又不等于夸大。

  书中引用了“艾丽丝默多克”,“亚当与夏娃”还引用了我们最常看到的欧莱雅广告词“你值得拥有”,不要做一个自悲的人,而也不能过度自信演变成自大,要自尊自爱,敢于认识真正的自己,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结束语中引用的“汤姆斯特拉郝恩”所说的:“你不曾真正享受这世界,直到大海流淌进你的血管,直到你以天地为衣,并冠以群星;认为你自己是整个世界唯一的传人,并且每个人都如你一样成为世界唯一的传人“,人不要为了某些事委屈自尊,除非自己可以树立对周围世界和人们正确认知,树立合理的有正确成功观念目标,就可以稍稍纵容自己了,比起虚荣心,可以给自己带来正多的快乐

  活出自正的自我,不狂妄,不自大,不有失自尊!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二):我就是我,不一样的自我

  我不要虚假完美,不要粉饰的骄傲,不要脆弱的自尊,不要愚蠢的自恋,不要虚伪善良,不要一切装出来东西……因为我不想阳光里有黑暗,黑暗里没有光的日子。我只想坦坦荡荡做真实的自我,如果不够优秀我会主动去认识它,接纳它并且最终改变它,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你就要很独特》是英国西蒙.布莱克本对自恋和自我意识问题的探讨,他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根植于扎实哲学心理学知识犀利批判深度剖析并揭露所有蒙蔽我们双眼的虚假美好,打破了人们虚幻的自我认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帮助我们强有力成长,不偏离人生的正确轨道

  本书是对自我内在成长的一次清晰心理探索,涉及到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怨恨情绪情感,充满了谨慎分析敏锐的洞察力,他并没有大篇幅地讲道理,只是深入发指地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地认识我们所存在的问题。真的如琼.阿科切拉所说的一样,这本书篇幅短小却令人放松,主要是写给受过一定教育的外行人看的,要不然还真有点雾里看花、晕头晕脑。

  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从什么中自我,爱上自己的影子,到你值得拥有,脆弱的自我,从自尊到过度自信,从自尊到自爱……有没有发现,每个章节里面都有自己或自我的安眼存在,因为本书就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分析的哲学心理随笔。里面引用了亚当.斯密、康德、休谟、艾丽丝.默多克等一些大家的著作,还有内斯特.亨利的诗句…..他还细心地标注了出版社及其页码,也是为了人们在看时方便查阅,这真的可以说是体贴入微。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布莱克是一个极其细心、周到的人。

  每一章节他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犀利的批判,就像他说到一些哲学家们对于“自我”这一概念时,他引用了艾丽丝.默多克的段落,说到导致正确的爱应该是履行正义现实和有真正的期待,而不是借自怜、怨恨、幻想失望名义安慰自己,谦卑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一种难能可贵美德,坏和艺术与好的艺术所带给我们的不同之处…..这段话在我们正常看来,那就是真理,好像确实在理,但是布莱克对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指出了他的意图有些含糊不清,举出身边实际中过于关注自我的例子,提出了反了论句,我们过于关注自我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自私,反之,自私的人也一不定会过度关注自我,从辩证、多方向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我发现在他的点拨下,同样的话语会延伸出多种不同的结论。里面有些概念很深奥,但是他会让我们及时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中的实际,这样结合比较,我们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不管理自我,还是自控,又或是自爱自省,我们都需要把他人或他事引入我们的生活,能使我们找到一些差距,进行对比,不管自后面的字眼是好与坏,我相信在生活前行中,我们慢慢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睿智怡然自得,顺风顺水,因为生活给了我们阅历,让我们越来越看清自己,变得越来越完美,最后我们会从自我的束缚解脱出来,用一种最舒服状态来过好今生的日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除了工作,不妨也抽点时间读一读身边的书,尤其是在你遇到困惑时。从令人迷茫的虚荣、脆弱、自恋和自卑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更多一些自信、自尊和自爱,真正跨越这一遥远距离,让我们在身处黑暗中也能见到那一抹署光。

  愿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当你心智成熟时,你自有独特的力量,人生坦途也将为你备好,我就是我,不一样的自我。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三):做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你不用模仿别人,也不用像谁低头,当你心智成熟时,你自有独特力量,人生坦途也将为你备好。”很喜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书籍——《你就要很独特》封面上的这句话,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曾经我也曾羡慕别人,觉得那样的人真是优秀的让人仰望。后来渐渐明白,其实,自己也有优秀的地方,只不过在看待自己时,一味地放大了自己的缺点,因此才觉得一无是处。与其一味的羡慕别人,何不认真做自己,或许有一天,自己也能被人所羡慕呢?

  生活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有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来自美国牛津大学人气哲学教授西蒙.布莱克本用充满哲学性的文字告诉读者我们应该如何养成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

  这本书是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成长和内在成长的一次清晰的心里探索,通过引用大量的心理学典籍内容,深入剖析了很多人们在情感和情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打破我们以往对自己的认知,实现自我成长,更好地做自己。

  全书共九个大章节,首先告诉读者什么是自我,其次介绍了在人们身上经常会出现的自尊、自豪、自大、虚荣、羞耻、谦虚、自爱、自信等多方面的情感和情绪变化,最后告诉我们应该直视镜中人,勇于面对真实的自我。

  无数事实证明,每种情感或者是情绪都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一旦超出了所应有的度就会产生各种不好的状态或者是后果。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需要在这些情绪中找到平衡的状态,找到平均值,而这也许不仅仅是一个极端与另一个极端之间的平均与平衡。相互竞争理念利益冲突也许会让我们深陷泥沼,但只有我们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明确把握好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那么一切就会变得不再复杂

  人生于世,虽说社会会给我们许多约束,但与此同时每个人也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道德底线,并持之以恒的遵守下去。尽管我们或许不会因此成为所谓的伟人富人,但只要做好自己,做好应做的事,过得开心,活得有价值,那么在我看来,这一辈子就是值得称颂和尊重的。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四):我要活出自己的独特

  《你就要很独特》我想说书的名字我就非常喜欢,一直以来我感觉自己就是这样认同的“自己就要很独特”。看了这本书还不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就确定我喜欢这本书,我要至少读两遍,将其中的思想深深地注入自己的心中。书中的价值观和说话我非常赞同。现如今社会,日益物质化社会化,人情在日益的减少,人们的内心情绪也是多变的,自尊、自大、虚荣、怨愤等等情绪越来越多,往往在这同时,人们会迷失自己内心最真的想法,或许还会改变的更加虚荣,虚伪。然而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一些简单做法。至少无论我们现在年纪多大,都是有帮助的,我想很多人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是有共鸣的,内心是触动的。然而这本书会给你很多感悟,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帮助的,帮助你减少走弯路学会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更好的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摆正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心智成熟,勇敢的去面对这个世界,不再畏惧任何人,活出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你就要很独特,你就要做独一无二的你自己,实现自己真正的成长。这本书真心值得去观看,去用心读。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五):值得精读

  看到作者的自序中写到当他看到写有“你值得拥有”的广告词时,我就决定绝不会在末尾写值得一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听到自我二字,但什么是自我,我们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正如书中所说,但是以自开头的词语大都离不开自己的态度,有人认为关注自我会带来错觉,认为特立独行是披着狼皮的自私行为!只有爱和真诚才可以将我们拉回正轨,而实际上,这些说法是非常含糊不清的书中用各种故事去不断的阐述这些概念,并进行剖析,你看完后,又会是怎样的看法呢?

  在看到水仙花的故事前,其实之前也看过这个故事,只是单纯地觉得是一个特别自恋的人的一个悲剧,但看了本书后,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这本书,因为阅历的原因,现在有些书也可以看懂,不再单纯的去看待一个事情或者现象,其实,这个故事也在揭露我们自己,我们所听到的很多声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象中别人的而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思想的回声仅告诉我们自己的形象如何,或想象在别人心目中形象如何

  当然,书中不仅提出问题,更是解决了问题让我们学会自尊,自爱,直面真实的自我,你就要很独特!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六):是谁说伟大才值得被歌颂。

  这本关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著作足足看了我三天,从自恋、自豪、自尊、自大、自卑等多个角度剖析这一系列的情感与心理现象。看书名本以为这是本骄傲的不得了的杂鸡汤,看过后不禁赞叹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敏锐的洞察力。

  英雄面对敌对势力时内心依然坚如磐石、不可动摇,那是因为英雄与生俱来就有不卑不亢视死如归魄力决心。他们往往拥有异于常人坚韧正直、善良,并且具有很高的责任感。他们对自我有太过清晰的认识,对目标坚定不移,甚至可以为了崇高使命不惜牺牲自我或是放弃一些情感。那些所谓平等自由的呼声在心底铸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壁垒,让其有勇气随时为了正义舍命厮杀。我们都不是英雄,也只能赞叹莎翁笔下角色义气,但我们完全资本变成自己生命里的英雄,只需不忘初心并且坚定脚步,总有一个答案就活在你的心中。

  小时候翻阅电子词典里的名言警句,偶然看到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追求完美!小小年纪的我不禁赞叹这世间竟有如此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人类活着的应有的态度。从此,追求完美也变成了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何为完美?自始至终我自己也没有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争取进步一点点,再不济不要浪费大好时光,总有一天能努力活出自己所期待的模样。有句话叫理想总是好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可以说二十年来我大概只有一半的时间在践行自己的目标,剩下时间都被懒惰无知所无情的糟蹋了,好在每天也在马不停蹄的长胖,算是没有浪费食物。大概这就是目标过于理想化与自我认知的偏差所造成的后果。我想尽力活成一个英雄,却没骨气的在温室里变成了一只狗熊。

  细数一路走来,制约着我前进的无非几大因素安逸、懒惰、无数厌烦了的梦想与偶尔杞人忧天似的担忧顾虑。出现上述情况大多是在酒足饭饱后陷在沙发里看小说时所常有的。也不是说偶尔的慵懒就犯了多大的错,错就错在二十年如一日的这种状态却还恬不知耻的说自己只想追求一个安安稳稳的小生活。有时候也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小成就沾沾自喜感觉自己上了天,慢慢才意识到懂得越多就发现我本无知,仿佛脑子里住了一个黑洞,把自己的知识都无情的收走了,也越发的不安恐慌。这种不必要担心完全是自己闲得慌,大概是书读慢了亦或是路走少了。有的时候目标越大反而越不好把握,总觉得看不到什么未来,何不把每一步规划具体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才比较好实现。

  清晰地认识自己,抛下一些制约前进的烦恼与顾虑,其实生活不就这么回事,没有什么对的错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你就要很独特,哪怕是为人所不知的独特。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七):我不曾真正读懂这本书,就像我不曾了解宇宙

  自尊,自恋,自大,羞耻,自豪这些情绪和情感也许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的了解,对于自我的认识我们又是如此的狭隘,我们没有不像哲学家那样洞察世事,可以成理论体系的分析我们的心绪和行为,我们只是在路上,努力的进化,反省,映射,努力的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让自己变得更理性。

  这本书有些晦涩难懂,有大量的哲学家的理论和引用的句子,例如,康德,蒙田,尼采,亚当斯密,这些哲学家只存在于我中学的历史政治课本中,如今早已生疏,走入哲学的世界,才发现自己的生活浑浑噩噩,参悟不透的事情有太多。同时,这本书涉及了一些宗教神话,虽然有些地方难以理解但是细细读来却很有深意。

  “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别人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忽略外部真实的声音,时刻存在自己想象中的声音聊以自慰”。

  无论你是否承认,你一定会幻想过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或者批评。

  我们在发送朋友圈时会想象别人会对我们做出怎样的评价,我们做一件让自己颇有成就感的事情的时候,会提前预想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和欣赏。

  而外部的真实的声音可能无形中被自己过滤掉。有时候,你会不自觉的被自己的声音迷惑,活在虚无的环境之中。

  我们大多都会依赖别人的称赞支持。拥有支持和赞扬的声音,我们会更加努力学习或工作,这是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如果别人对我们的声音是怀疑和否定,我们会环顾自己是否出现了错误,会自责会反省,会改变。

  “没有因为公众无知遭到忽略而感到丝毫不安的人往往创造出最有价值的作品”。

  如果我们能坚信自己,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必定成为有所作为之人。

  亚里士多德说:“凡出类拔萃者在乎的是对手的评价而不是外行者的赞扬和吹捧。”

  能够认清楚赞扬真的是一种修行。

  “你值得拥有”这句欧莱雅的广告词我们人尽皆知。

  “你以为是在宠爱自己,讨好自己,抑制由于不足带来的惊慌失措,实际上,你花钱买的只是厄科孤独的回声和那耳喀索斯虚幻的倒影”。

  这真是对我们追求美的改造术的一种讽刺。我们自以为自己值得拥有,自以为自己用了这些产品就可以拥有广告中所展现的那般光彩照人,自以为自己修正了某些自己不喜欢的部位就可以变得美的无可挑剔。实际上整容提升术和整容修复术都是追求幻想的决心,是对于别人的艳羡之声的贪婪。我们喜欢并且沉迷于听到羡慕,欣赏的声音,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发现那其实只是自己对于自己的迷恋,自己对于自己的美的肯定。

  “要求别人把我们捧在手上时,是不是该想想别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要求”

  我们身边不乏有些狂妄者,他们专断自恋或者爱操纵别人,把成功归咎于自身努力,把失败归咎于时运不济,他们自负,拥有救世主般的自信,但是对于批评声音妖魔化。这些都来源于自恋,来源于弱自尊,来源于对安全感的缺乏。

  很喜欢作者的一个小小的论述。关于男女社会地位不同的本质。女人要在乎的更多的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女人要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否美丽,行动举止是否的当,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女人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名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别人的认为和理解就是你的全部。当然,如今人类的文明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可以做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是仍然不放有些思想保守的人还停滞在那个阶段。女性问题和女权主义始终

  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对于两性的无形的不公平区别,媒体对于男明星和女明星的差别对待,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思想无论怎样进步都改变不了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女性在社会的地位,作为一个优秀的女性,社会的眼光是无比挑剔的,对于女性的标准相对于男人更加严苛。

  记得文章中的一个故事:“男人要得到仙女得到礼物,条件是邻居要得到两倍任何想要的礼物,男人让仙女挖去了他一只眼睛。”

  这个故事看到最后是突然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不会像那个男人一样选择,但是那种妒忌的心是人皆有之的:“对比自己好的羡慕不已,对比自己差的冷漠无情。”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醍醐灌顶一般,突然间理解了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憎恨,因为我们在不自觉的就是用了自己的妒忌之心。我们看不得别人的好,我们很少的去真正关心那些苦难的人,我们因为比别人拥有一点点优势而沾沾自喜,我们希望攀比但是绝对不希望自己处于劣势。

  “人是群居动物,因为人有同情心,包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让我们知道不仅仅我们有自尊,别人也有自尊。”

  如果说前面是对人类最坏的总结那这一句话还给了我们一个公道。还好,我们拥有同情心,让我们不是那般完全邪恶的模样。如果我们经历了苦难,我们不会让别人再经历一遍,因为我们有同情心。同情心好像阳光一样,可以使冰川融化,使草木复苏。可以对抗我们心中很多的阴暗面。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思考的越深沉持久,他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就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你必须起清楚在该领域里什么能力称之为卓越的能力,并努力向此接近 这也需要足够的判断力,识别出当前的主要任务,而不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费时间,或不为不自量力感到烦恼。”

  这句话深刻却又通俗易懂,我们每个人都有诸如此类的烦恼,对于自己能力质疑却又不甘心,这些都是我们追求路上的阻碍。我们不能认清楚自己。适度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是必要的,这些和虚荣心不同。

  宗教活动发挥了类似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看似虚无缥缈但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都是需要典礼和仪式的生物。”

  我终于明白了信仰和宗教的力量,终于明白了典礼和仪式存在的必要性。我们是为了给自己制定法则,为了让自己内心有归属。因为内心有一个东西支撑,在困苦时我们可以拥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远离堕落的深渊,让我们去追寻去遵守去敬仰。

  夏娃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可我们不曾分析过,为什么夏娃会经受不住诱惑,摆脱不了最终屈服了诱惑的幻觉和想象。因为撒旦直击了夏娃的致命弱点虚荣心,撒旦的话就像欧莱雅广告给人带来的诱惑一样,让人难以自持,她听从了罪恶的声音。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要扪心自问:“质问自己内心微弱的信仰在面对邪恶时是否还能善良如初。”

  “当我们还在考虑的时候,骰子已经扔出去了,当意志力想要阻止这一切时,事情早已发生了。”

  因为我们自大,所以我们不顾一切,听从心中自己罪恶的声音。

  关于犯罪快感为什么可以增加甜蜜。

  很喜欢这个的解释:对立是一种使人兴奋的力量。

  “最有力的刺激起某种感情的方法,是把对象投入一种阴影中,而隐藏其中一部分,那个阴影显露足够的部分来,让我们喜欢那个对象,同时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

  对待自己要真实。

  但是不能期待所有的世事情都是前后一致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忠诚,不一致,我们要学会接受。

  “所有经历时间洗礼的忠诚感充其量只是良性社会的幸运的遗产。”

  但是如果我们心无道德之光,我们变成了玩家的世界。只存在残酷的游戏规则。

  学会拥有真我。拥有从善如流,求真务实的态度。

  关注本身就是大有裨益的,反面的关注也是美德。我们要接受正面的,也要接受反面的情绪。

  我们倾向于富人和伟人而不是有道德和有用的人,这将是我们道德情感最重要和普遍堕落的问题。

  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读书笔记。我还没有能力把这本书形成一个体系来解释理解,但是每一个论点都会让我沉醉其中,人类情感和宇宙法则一样让人沉迷,如此宏大。我们无法领悟全部,却还在不停地摸索。

  我不曾真正读懂这本书,就像我不曾了解真正的宇宙。

  如果你真的对于自己迷茫或者对于以上的分析很不解或者拥有相反的认知,不妨读一下。

  我们交流一下。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八):我们就要很独特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这话不假,认识自己这堂课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现在的自己常常对周边的一切事和人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这算不算是旁观者清。

  拿到《你就要很独特》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就打开了,内容果真很吸引我,它一共分了九个章节,第一章节就直截了当地写到,什么是自我,引发我们的思考,在之后的章节里更是层层递进,对自我成长的分析,对人性的剖析,读完整本书让我觉得受益很多,它让我能够更好地跟自己相处,能够让我更好地懂得生活。

  面对你认为可恶甚至是可憎的自己时,先不要急着厌恶自己,这是我们的情有可原,我们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要真实不是伪装。

  这本书章节清晰,并且正文中的排版,大字和小字相结合,简单明了,很多内容在下面都有标注,使我们阅读起来很方便,我在这本书里还看到了我感兴趣的另一些书,准备入手啦。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九):位于自大与自卑间的自尊

  

1.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起的很像畅销小说,但读完之后发现它其实挺正经的,甚至有点读教科书的感觉。前半本书的内容可以读一下,到后半部分有太多关于宗教的东西,读不太出所以然来。

  我以为这本书会教人要保持自我,但它是在教人警惕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的自我,作者称其为自大。自大是怎样的呢?缺乏想象力,对弱势群体欠缺同理心,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与人对话。举个书中关于自大的例子,人们常常会将成功归结于努力,而将失败归结于时运不济。而我们又是否想过,有可能成功只是被幸运女神看中了,而失败也不过是自己没有与目标相匹配的才华罢了。

  自大的另一面是自卑。欧莱雅有句广告语是“你值得拥有”,虽然说的跟做的往往是两回事,现实并不会因为信了这句广告语而有显著的改变,但这句广告语本身激发了消费者对于美好自我的渴求,于是她们在幻象的驱使下,不断购买它们的产品,想要成为广告中模特的样子。这种广告效力的产生,一方面是,消费者觉得自己并不完美,这是一种潜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另一方面,消费者想要追求完美,让自己受万众瞩目,不也是一种自大心理的体现吗?

  自卑与自大好似站在自尊的同一边。自卑的产生源于自大,想要展现自我却不得其法,转而走向另一面,封闭自我,不叫人看见。不管是自卑还是自大,都是幻象与现实缺乏沟通桥梁的体现,而自尊是让被幻象蒙蔽的自我逐渐走上舞台,通过与外界的不断沟通交流,调节自我的定位,最终接受自我,这可能也是书名《你就要很独特》的意义所在吧。

2.

  但对于宗教的部分,因为不是很了解,就无法感同身受。

  作者对基督教的教义非常推崇,而我却对基督教不甚了解,也无法体会作者说的那种基督教感化世人的魅力。因为不了解就不喜爱,这会不会就是作者所批判的自私自我呢?

  而对于佛教中倡导的跳脱世俗、抛弃喜怒哀乐的行为,作者是持保守意见的,觉得那会让人过于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失去了跟外界交流的机会,隐隐中好像在说这也是一种过于自我的行为。作者认同的是人与外部世界保持交流,才能让人不会过于自我。

  但我所理解的佛教却是在教人抛开自我,放下成见,不要带着主观情绪去看待这个世界,刚好与作者认为的佛教让人困囿于自我有出入,所以就不敢苟同吧。

3.

  抛开这本书本身教人认识自我的主旨不谈,我渐渐从这本书中读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沟壑。就如我无法认同作者对于基督教的认同,可能作者也不太认同东方人对于佛教的认同。换句话说,作者对于佛教的理解与自己对于佛教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而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不仅仅反应在宗教里,更是在很多观念上。

  比如说“我们”这个词,作者觉得当人说“我们”的时候是危险的,因为他认为不能用个人意志代表群体。而在我的第一反应中,“我们”这个词更是一种群体性的体现,当一个人说“我们”而不是说“我”的时候,代表他将大家的需求都考虑进去了,营造出一种集体感,或者家的感觉,反倒是一种群体性的见证。这两种说法是从不同方面出发的,都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可言,但第一反应上的差别,也许就暗示了一种思维上的差异。

  再比如说“缺乏想象力”这个词,之前读《自深深处》的时候也碰到这个词,似乎西方人更喜欢用它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同理心,缺乏对他人的爱。想象力更多的是用在形容人与人的交往,形容善解人意。而在我的脑海中,缺乏想象力是一个中性词,无非是缺乏奇思妙想罢了。在这种语境下,想象力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奇思妙想,更多的是在自我的探索上。

  也许自我的奇思妙想很大一部分灵感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正如作者觉得艺术家是最具善意的人,他们对世界保留了敏感度,所以才能让他们对作品充满想象力。而我们习惯性以为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灵感源源不断由内而发向外界传递的。

  好吧,在这里我用了“我们”这个词,我现在感觉很惶恐,这种惶恐一部分来自,我以为的共识是否是真的共识,即艺术家真的是天生的吗,还是天生的并非是灵感而是敏感度?另一部分惶恐在于,我可能真的像这本书中所说,有些自我自大,而这刚刚好又与上面写的内容相左了。

  《你就要很独特》读后感(十):你会成为世界唯一的传人,每个人都一样

  这个世界是如此复杂,以至于你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方向;这个世界遍布虚荣与贪婪,以至于我们不一会儿就成为甜言蜜语的俘虏。以至于,这似乎已经是社会普遍价值的全部内容,似乎这决定着我们喜怒哀乐的所有情绪。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你就要很独特》,这本书貌似名不见经传,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里面,它是那么的不显眼,但就是它这本小书,让我仔仔细细的翻看了几遍,从而得以审视自己。

  现在的我是否还是那个我心中的自己?平日里那些所谓的“自豪”与“虚荣”、“自重”与“妒忌”、“自尊”与“自恋”,是否是我值得拥有的?也审视了我身边这个社会,整日里那些在媒体、网络渠道卖力鼓吹的价值与氛围,是否就是我人生的必然宿命和生活的当然形式?

  在太多时间里,我们大家分享着共同的人性,过着一样的生活,感受着一样的善恶… …这些,看起来那么公正,如此和谐,但似乎有点过分的整齐划一啦。是的,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兴奋起来,迫不及待的想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他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可能会与某些信念相背,可是这种生长的力量,感觉好舒服。

  也许我可以成为独特的自己,没错,即使大家都在说:你别无选择。可实际上,我可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就要很独特》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