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完整版插图本)》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一):呼兰河传
不知道在哪里读过,或这是第二次拿起这本书了?前面几十页都确是读过。还有,呼兰河传出版的次数简直吓人,几乎各家出版社都出版一个版本,是因为萧红死了没有人要版权费么?在这个不大的小镇里(或是村庄里),小团圆媳妇活活被折磨死了,有二伯挨了打要上吊,冯歪嘴子独自抚养着他的两个儿子;萧红和她的祖父也最终仿佛是走散了的,阴阳相隔。 书的后半部是《生死场》,农村生活看似总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平添事端,但有它的意义,虽不能眼见着在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习俗上发生什么突然的改变,但就像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不愿做亡国奴的老赵三,参加了义勇军的李青山、平儿,金枝、二里半这样的人也都在渐渐脱离原来的生活。再谈及生死,大概与从前不同。
《呼兰河传(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二):呼兰河传 生死场
就像去过了一次呼兰河,看到了街道上的大水坑、作者家的小花园、唱戏时候热闹的人群、古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团圆媳妇、磨坊里住着的冯歪嘴子,那么真实的东北小镇,那么真实生活着的人们。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句话出现很多次,其实院子并不荒凉,只是作者在晚期写童年回忆录,一生荒凉。
第一次读萧红的书,才知道这是鼎鼎大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张爱玲也在其中,如果说张爱玲的一生是悲凉的,那么至少年轻时候是辉煌和炙热的,但是萧红却一直荒凉。还是挺喜欢呼兰河传这种风格的,静静的叙事,真实的生活,岁月在日出日落中流逝,但是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思考也在这种静静的真实的故事里渗透着。
生死场,就更荒凉了,被日本人占领后的村子,亡国奴的生活,但是作者没有悲愤的语言,就是在那种凉凉的语言里感受到战争的残忍与时代的悲哀。
《呼兰河传(完整版插图本)》读后感(三):“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在阅读这两篇小说之前,我对于萧红的了解主要来自2016年看过的电影《黄金时代》。读完《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之后,感叹于萧红文字的简洁洗练。下面简单谈谈阅读时候做的一个笔记和感受吧。
首先想说的是,这是两篇风格不同的小说,内容题材也不算相同。个人更喜欢《呼兰河传》,感觉它对于形式技巧的创新不算多,所以更为浑然天成,读着更为顺畅。
在读《呼兰河传》的时候,被萧红简洁的行文吸引住。隐隐有种感觉,觉得萧红的文字有点鲁迅的风格。萧红极为尊崇鲁迅,鲁迅也对萧红颇为欣赏,所以萧红写作时模仿鲁迅,是可以理解的。虽然通篇洋溢着祖父对于“我”的怜爱,但阅读过程中心情一直很压抑。不禁在想,如此一代对于自己命运都无动于衷的人民,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唤醒他们的契机在哪里?现代人读起来简直不能理解世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逆来顺受毫不知反思和反抗的人吧。幸而《生死场》中至少让人看到了一点点希望,看到了有人反抗,特别是最后寡言少语、懦弱胆小的二里半竟然会跟着李青山走向“革命”之路,倒是大大超乎赵三以及一些读者的预料吧。虽然这些反抗在今天看来比较幼稚,这些人其实并不明白“革命”的内涵,也缺乏明确的目标、行动纲领等等,但反抗行为本身至少表明大家不愿意坐以待毙,对于自己的命运不算完全的无动于衷和逆来顺受。至于结果成与不成,倒不需要太过计较。走出这一步,就比《呼兰河传》里的人们多了一些行动力,让读者也多了一丝期待。这篇评论的标题来自鲁迅在1935年为萧红《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原文是:“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鲜艳。”虽然《生死场》写作时间在前,但我想,编辑之所以把《呼兰河传》放在《生死场》之前,除了考虑到《呼兰河传》比《生死场》更为成熟之外,是否还存有上面所说的那个考量呢?
最后想说,这本书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内页用纸,都比较用心啊。在豆瓣界面浏览了一下历来的版本,发觉这一本的封面设计应该算是比较能夺人眼球的了。公版书大家都在争相着出,而这种不需要翻译的中文书籍,个人认为要想在众多的对手中获得比较好的销量,封面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过对于这本书的腰封没有太大感觉,它不像护封那样能给人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内文用纸不是那种亮眼的纯白,读起来不伤眼,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