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石城安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5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石城安顺经典读后感10篇

  《石城安顺》是一本由戴明贤 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城安顺》读后感(一):你了解脚下的土地

  《石城安顺》是八卷本戴明贤文集的第一卷,收入了包括《石城浮世绘》、《马帮过街》、《小戏台,大戏台》等34篇忆旧散文(或曰笔记),篇幅均不长,是一本城记式的散文集子。 1、背景 这是一本关于安顺的书。因特殊地理位置,安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咽喉重地”、明朝、抗战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移民活动,形成“五方杂处”的局面。本书的时空背景正是抗战时期的安顺,因“国难”结缘,大江南北的日占区同胞涌入这个小城(因江南数量多,当地人将他们统称为“下江人”),带来一片惨烈(可叹)的繁荣和外来文化。下江人成了传播“新文化”的使者,带来许多“新玩意”:话剧音乐电影,“像一股劲风...全方位冲击了小城的传统生活方式”。 新文化带来的自由风气影响作者世界观。戴先生少年时代家乡度过,直到上中学才离家到了省城。戴家家境殷实,是小城的“门面”阶层。作者幼年既打下坚实的旧学底子,诗词浸养很深,又较早接触新式教育,新旧兼得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文学特点。而家庭环境又使他有机会接触当时社会的各阶层,五行八作九流三教中的能工巧匠、马帮商贩、名医名厨、亦僧亦俗的和尚......都成了笔记的资源。 2.文体 书写少年时代的经历,作者原想写成一部小说,但陷入小说的套路化,那些亲历的人和事都失去了鲜活个性。“小说里的人总不如生活中的人有趣。”最终选取了笔记小品,白描勾勒,将沧桑人事娓娓道来,像《清明上河图》一般,用文字绘出石城的浮世长卷。 《石城安顺》又像一本文学化的地方文化史、风俗志。作者对古老的石城烂熟于心,按记忆实录,“述而不作”,像一个老人轻言细语,说的全是淡淡的旧事: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读完颇怅然,意犹未尽,好似其笔下的慈姑芹菜,“清淡东西有隽永之味,饮食、文字、友情人生,都是如此。” 3、语言特点 笔记小品文字一般明白浅易,淡泊自然,极少大段抒情。戴先生不仅是文学家,更是著名书法家,笔记中也蕴含了书法以小见大、尺幅千里的特点。他善于体察人,笔下人物无不至情至性,个性鲜明。钱理群在代序中评论其文字“不放不收,亦放亦收,不平不奇,亦平亦奇,不庄不谐,亦庄亦谐,不俗不雅,亦俗亦雅”,实是入木三分。如亦平亦奇,写到奇谈怪事,外人称奇的“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创作方法,而本身就是如实写下来的生活现象。亦庄亦谐,一些传神的家乡土话不露痕迹随意插入,无不令人莞尔,比如告诫溺爱不明者“不要护脓成疖子”,形容嘴巴太甜的人“蜂糖嘴,算盘心”,“谨防我左耳吧打出你右耳屎!”“人敬有钱人,狗敬多屎汉”,这种诙谐幽默的笔法随处可见。 正如陈忠实、贾平凹写陕西,莫言写高密,作家们对故乡都有一生写不完的乡愁。戴先生写《石城安顺》同样如此。熊培云说:我一生追求怎样的故乡,就在怎样的故乡度过一生。这句话,也算是戴老这本书的写照吧。

  《石城安顺》读后感(二):书评天下-记忆的城市美好味道

  石城安顺,是一个小小的城市,城市里住着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们。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过着朴素却又充满欢乐悲苦的故事

  这本《石城安顺》是散文集《戴明贤集》中的第一卷,讲述着戴明贤孩童时期的所见所闻回忆着他自己小时候的味道。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长大,看到很多奇怪新鲜的故事。我们每一次的玩耍,每一次的见闻,都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深深印记。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描写了孩童时期的一件往事,简简单单的记录,但是却充满着孩童时期浓浓的情,每一段记忆就是一段情,就是一个个时代的记忆,我们记忆中小城的点点滴滴

  小城安顺,小小的,但是也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我们在戴明贤的记忆中,看出了这个小城历经沧桑之后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我们在这久经沧桑的石城面前,看到了一个个时代背景之下的故事。从封建社会,到后来的抗战时期,每一个时代的印记将这座城市的生活增添的更加精彩美丽。我们面对着这样的城市,怀念着城市里的安宁邻居之间的热情好客,亲人之间的温暖,玩伴之间的嬉戏打闹,何曾不是一种记忆的财富

  城市无谓大小,每一个城市之中都有其丰富的记忆和特点。恰逢春节,全国各地,年味十足,但是庆祝春节的方式又不尽相同。每一个地域的文化不相同,接受信息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一点就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即使你是富翁,你是领导,但是终究你是每一个城市里的一份子。你也会在小时候有过走街串巷,吃过混沌,舔过糖人,去邻居家串门,帮母亲晒过萝卜,每一样都是记忆中的色彩,每一样都是我们不能忘怀的味道。

  做着也是一个从孩童时期长大的人,我们虽然经历不完全相同,但是却有着很多类似之处。我们既盼望着长大,但同时也希望着我们永远像孩童时期一样快乐。我们感受着石城带给我们的温暖,同时我们也将我们的温暖赋予了每一个我们爱的人。安顺,一座石城一座记忆中的城市。在记忆中我们的那座城市也会像安顺一样,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将我们最真挚的记忆留在那道路石子下,将美好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石城安顺》读后感(三):石城回忆

  即便是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谈起童年的事情也会眼神发亮,如数家珍喋喋不休。儿时的回忆弥足珍贵,是一笔人生中的最重要财富之一,那一段岁月是最为单纯快乐,难以忘怀。跟随着戴明贤先生的童年回忆,让我对老先生的家乡——几十年前的安顺的人文历史、民众生活风俗有了一定了解和印象

  屋里是石臼石钵石柜台,屋外是石础石阶石院,路上是石街石巷石洞门,难怪安顺被称作石城。

  孩子眼里的安顺,也有不同层面,书中收录的文章大体从市井百态、童年趣事、安顺的人、抗战回忆、风土人情和奇闻异事等方面将这座小城丰富多彩面貌展现给读者。

  这里有它繁荣热闹一面。马帮过街的雄壮场面五花八门的街头练摊、戏台上的锣鼓喧天、影院里的喧哗和趣事、帮会开堂的热闹景象生动鲜活。带着读者回到那个年代那座石城,体会孩童眼里的乐趣

  老先生笔下的安顺人,有妇女、乡绅、商人手艺人、老师警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回忆里具体事件描述,让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地位的安顺人跃然于纸上。

  书中描写的关于抗战时期的小片段,比如童年记忆中抗日战争总是与歌声交织在一起、怀念教会我唱抗日歌曲的已生病去世的姐姐、还有躲警报时的闲情逸事,回忆总是有苦有甜。老先生的文字很真挚,也许今天的我们无法体会到战争时期孩子眼里的世界,但可以被文字感染,倍加珍惜幸福的现在。

  最吸引我的是老先生关于安顺风土人情部分,风俗习惯方言特色食物、奇闻异事和传说。很多都是以前不曾听说过的,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一座城,装着一段记忆。如果这座城是你的故乡,属于它的记忆则更加特殊。我们年幼的时候,却常常无法感受到故乡的意义所在。长大以后,也许还会嫌弃这座城市,可能落后、机会少、不便利、太拥挤、环境差......几乎没有一座城市是完美的,你总是可以找到它不够理想的地方,而对充满想象的其他城市向往不已。当岁月更迭,一切归于平淡,人们才能体会到故乡的意义。无论你在哪里,它都似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着,线的另一端,在你的心里。

  《石城安顺》读后感(四):走进一座城——《石城安顺》

  自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认识及感受到其故乡凤凰的美及风俗人情,我就对作家笔下的故乡产生浓厚阅读兴趣,可能这也缘于我对家乡大连失去童年时景象而深感哀愁吧。

  在看过了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故乡高邮、莫言先生笔下的故乡高密之后,终于等来了戴明贤先生的《石城安顺》。

  戴明贤于1935年生于贵州安顺市,算来也是八旬耄耋之年的老者了,其除了文字作品,还有戏剧影视作品,同时书法篆刻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

  本书《石城安顺》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戴明贤集”的第一卷。实体书的装帧很美,封面简洁大方,内页纸质排版也相当不错,唯有一点是这个封面不耐折腾。

  书的开篇先从描述这个地方的特点开始,在“石城浮世绘”的第一句“敝乡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中,我正式走进了这个自己不曾涉足的地方。安顺不负“石城”之名,在这里生活衣食住行千般万般都离不开“石头”二字。

  在戴明贤先生这样精巧优美的文字描述下,安顺的地形布局脑海里渐渐变得立体,人物在其中个性鲜明,活着各自的悲欢离合。而那些地方特色,如戏台唱戏、风味小吃也都散发着地方人文风俗的魅力

  每次我计划远行时总会避开繁华都市,因为繁华背后多是千篇一律,而我期待的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人文风俗,若是不得出行,非了解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与其看路人的游记,远不如看作家笔下的故乡,它至少给你展示的是几十年的光阴透彻骨子里,加之内心所怀的情感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在这本书前面的总序中,作者提到本书积木型结构即各个小标题讲述众多故事的写法其灵感来源于另一个作家。这种结构极富条理性,在写作过程中易于自我思路的梳理,阅读起来也比较随兴,可以根据小标题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先行感受。

  书中有很多篇幅提及抗战时期的人与事,比如“歌声里的抗战”、“华严洞躲警报”等。而后面这一篇格外吸引我的注意,因为我2016年之前都不知道有“躲警报”这回事,第一次见闻于汪曾祺先生的书中,是在提及西南联大读书时“跑警报”的段落。对那个不曾经历的年代充满了好奇,同时心情也极为复杂

  本书的序是钱理群所写,一位视安顺为第二故乡的作家,突然有兴趣想翻翻他的作品。

  我是多么喜欢他们笔下透出来的怀乡与思乡之情,故乡,不仅仅是那一个地方,更多的是曾在那里活过的岁月,相交过的人。在我的心里,儿时的家乡与现时的家乡总像是两个世界,前一个我回不去,又忘不了。

  在石城流连的过程中,我总忍不住回忆几十年的大连,不知道以后是否有机会在一个作家笔下读到我儿时的记忆。

  疯猴勿杀20170128大年初一

  《石城安顺》读后感(五):一个时代的小世界缩影——西南石城

  说安顺,对于生为北方人的我来说只识黄果树瀑布,再就余知甚少了。这回戴明贤老先生带我们走进切实的安顺,感受他那个年代独有的乡感。

  《石城安顺》是《戴明贤集》的首卷,全帙共八卷,这般大成大家,老先生却谦逊称自己是“少不如人今且老”,可见老先生的意志深长,只不过不能再重历过往,苦了短暂韶光。可先生也是幸运的,在安顺故土的生活是他宝贵生命体验,体察着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西南小城的景致和人情,饱满又写实的文字再现了那些画面,定格在那个梦回的小城安顺。

  书中尽是先生年幼求学时所亲历的事情,角度也多为童趣欢乐,像是在听祖辈给自己讲他当年的故事,这种感觉奇妙也有很多亲切感。在文字中回忆那种美好,即便是在那个乱世,在一个孩子的眼里那也是奇妙的世界。闭塞的小城本身就是一个小的世界,20世纪上半叶带来的新格局、新变化、新科技、新人类让这个小世界顿时充满了生机

  戴明贤先生的父亲在安顺当地从商,从小家境殷实的他因而能结识到这个小城里最有声望、有学识的人。他父亲广交朋友,这也让他从小就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些构成了这本安顺集子的基础。翻看这些文字,有小十字街铜匠街练摊捏京戏面人的面塑老人;有帮“我”猜字谜让我稀里糊涂得奖的父执韩云波先生;有“我”从小就喜爱风筝,最佩服的风筝手艺人师傅……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他们代表成为着这个城市的名片,推动着小城的进程,那些更迭的人和事使得这个小城更具有人情味,这样的世俗也是钱理群老师所提炼出这样的文字价值:“对世俗生活背后的普通百姓的生命存在形态精神、面貌、命运……的关注,及其在诗意的发掘,处处流露出对生息于故土之上的乡亲父老的深切理解,以及相濡以沫的悲悯情怀,则更有助于读者接近普通百姓真实的生活。这大概就是本书的格外动人之处吧。”

  小城的地理位置让它在历史进程当中也迎来了新的命运,作为“黔之腹,滇之喉”的石城,让先生尤为向往的是云南和江南,在《马帮过街》和《下江人(上下)》中,把关于这两个梦中与现实当中紧紧联系的地方通过交汇的安顺的俗事表现了出来。外来的文化冲击着安顺,走向开化,或是停留排斥。民族国家兴亡之际,改变是顺理成章的,下江人带来的新的(师范教育、职业大专、话剧、画展、音乐会等等)都让这个小世界变美好。戴明贤先生说:“这是继明初屯军以后,石城文化进程的第二个划时代关捩,意义非常深远。”

  你若是细细读过每一篇书中的文,最后都会带些伤感,物是人非,记忆里鲜活的人都在流逝的岁月里消失了,那记忆追溯空缺之痛细微而让人感动,这也是那一辈人文字特有的云淡风轻般的感伤。安顺之于先生之心,根深蒂固,其中的情怀,即便再多文字也难以抒怀。

  《石城安顺》读后感(六):悠然石头城

  本书的作者戴明贤本身就是贵州安顺人,出于他手中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这本《石城安顺》是散文集《戴明贤集》中的第一卷,也是一切的开始。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戴明贤孩童时期的所见所闻,其中都是真人真事。对于一个孩童来说,他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看事物有时更加清晰直接。书中的散文有的只有几句话,有的很长,每篇都描写了一件童年往事。作者没有过多地做描述,只是把那些人和事简单地记录下来。这些生活可能表面上看来很普通,不过作者写下这些都是有他自己的用意的,这些往事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年代,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情感。

  他把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安顺,描写成了一个具有丰富韵味的城市。那个年代的记忆搭配上戴明贤的旧学文笔,可以看出一种少有的沧桑感。拨开历史边城的五彩烟云,重新领略沧桑岁月的精美画卷。看完本书,突然对安顺这座石头城充满了好奇和神往。 向来安静平和的安顺小城,历来是边境重镇,为控制滇黔的咽喉要地(黄果树瀑布就在安顺)。 明初的屯军及抗战时期江南人迁入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采。 抗战时期,大批的江南人为避战乱逃至此地,被当地人称为下江人。 作者幼时家境富足,生活条件优越,获得良好的教育。有机会接触当时安顺城内的三教九流。 对整个自己经历的前尘往事,都有着详细的描述。 而其中,写到的人情尤其感人至深。忆其姐,忆其亲友,忆其师的文章读起来都温婉有情。

  谈到山民口味,其中提到卷粉:半透明极薄的粉皮,整张摊开,抹上自制的豆酱,辣椒油,铺上豆芽,酸菜丝等,切成粗条,热食冷食汤食干食皆可,当然,小孩儿最爱的是卷着裹着吃。在云南,我常把卷粉当主食,状如春卷,爱吃极了,每每都是怀着百吃不厌无所顾忌的孩童心态,一天吃上四五次。其实作者和我们平常人所经历的都是大致相同的,只不过地域不同,身边的人也就不同,他们看待身边事物的态度也就不同。书中第一章就是《石城浮世绘》,这篇文章直接把读者带入了安顺,名副其实的一座石城,每天都像是节日一样,热热闹闹的。

  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从作者那个年代开始的历史变动,也将这座石城的文化展示给了世人,戴明贤是第一个写安顺的人,这本书无论如何都是一本经典的安顺代表作。

  《石城安顺》读后感(七):一个人的安顺

  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最好的写作材料。戴明贤老先生的《石城安顺》,正是写自他童年生活中观察、体验到的真实精微的细枝末节。 钱理群老先生为《石城安顺》做的序《大时代中的边地小城》应该是少人能及的,他对《石城安顺》的评价之高,如:让他真正走进这“城”与“人”的“心灵”深处,是某种“永恒”的东西,有一种坚韧的生命力量……无不体现着其对石城的热爱。 戴老先生写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习俗,故乡的文化……他将这个“黔之腹,滇之喉”的小山城,生灵活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石城安顺》讲述了抗战前后石城这个小地方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餐饮、娱乐、教育、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等方方面面,在戴老先生的笔下是如此丰富多彩吸人眼球:身怀绝技的街头练摊、宁肯流亡三千里不做亡国奴的下江人、用料精功夫细色香味俱全的郑家馆,断头多易中断解体的电影…… 钱老先生在序里说《石城安顺》描绘了石城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形态、精神面貌、命运,流露出对生息于故土之上的乡亲父老的深切理解,以及相濡以沫的悲悯情怀,更有助于读者接近普通百姓真实生活……对于这段我是有些微异议的。 我对这段话有异议,不是说《石城安顺》写的不好,而是觉得钱老先生说的有点过于浮夸的意味。看完这本书,我甚至喜欢上了这座边地小城,但戴老先生所写之人,所写之事,仅仅是一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而未必真的能体现出安顺百姓的“真生活”。 看完书,不难发现戴老先生的生活环境的优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官二代。虽然文中关于老先生父亲的描述不多,但关于其父亲是学校副董事,开了什么公司,任了什么公职还是有的(怪自己没做好笔记,一时翻不到老先生父亲的公司和职位了)。 戴老先生的童年里,看练摊、戏剧、电影,放风筝,吃腊肉生片火锅,上学……他认识的人是吴晓耕,帅灿章,张时俊(数不胜数的优秀人物)……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少年,即使在战乱年代,他依旧与明人缙绅学识渊博之人相处,依旧受各位长辈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的他,童年世界里的石城印象,又怎能体现出整个石城百姓的生活。 即使文中写了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们……但这都是他处在一个不对等的位置上看到的“大众生活”。即使有满是流亡的下江人,有华严洞的躲警报,但这小城市气定神闲宠辱不惊的风姿应该也仅限于那个阶层。在抗战这个大的沉重悲伤的背景下,我甚至从文中感受到小城的生活温馨大于悲伤…… 文中有一处关于另类生活的描述让我难过,这是石城里的另一个世界,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里看不见触不着的生活。原文是这样的:前几年,与一位世交乡兄闲谈,他说他母亲就是给人家做针线活的。他是孤儿,母亲出门了,他独自在家。天近黄昏,就站在小桥头盼望母亲,往往等至暮色苍茫,仅辩人影。好容易看见一只“粑粑灯笼”黄黄地自远而近,高兴得心口怦怦跳。走近了,却不是,沮丧得掉泪,又继续等候第二只灯笼出现。 这是整本书中唯一出现的一次关于贫苦生活的叙述。如果没有这段话,石城的生活甚至可以用“大同”形容(没有等级与贫富差距),然而,石城那个年代确实是有贫富差距的,而作者幼小的年纪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石城安顺,呈现的只是中国边地小城某阶层或者说是某部分市民的日常生活。久离了的故乡,在某种程度上俨然和昨朝一样,但故乡,已不再是那个故乡。 PS:看到石城,让我想到青石小巷,心神向往。看完戴老先生的《石城安顺》,却让我想即刻便去感受一下小城生活。 2017年2月18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石城安顺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