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13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精选10篇

  《宋代科举社会》是一本由梁庚尧著作,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一):你对宋代科举制度了解多少?

  梁庚尧:历史博士,专研宋史,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是梁庚尧先生在台大历史研究所讲授“宋代科举社会”课的讲稿,讲授这门课,始于1996学年。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区别。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代,唐代继承这项制度。在盛唐时期,科举已经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受到士大夫重视。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朝廷和社会对于读书人期望具体体现在对于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视上。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太宗临轩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贰郡符,迁擢荣速。陈尧叟、王曾初中第,即登朝领太史之职,赐以朱韍。尔后状元登第者,不十余年皆望柄用,人亦以是为常,谓固得之也。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锦鞯绣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士庶倾羡,讙动都邑。洛阳人尹洙,意气横跞,好辩人也,尝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彊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从此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在宋代朝野心目中的地位。 科举考试又称贡举,也称作乡贡。贡举程序分为解试,由州军举行,所以称为解试。是由于考生录取之后,由本州岛军“发解”到京师参加中央政府的省试,通过解试而获得发解者称为得解人或得解举人。省试,通过各种解试或者获得免解资格的举人,在次年春天到京师的礼部参加考试,由于礼部隶属尚书省,所以称为省试。殿试,礼部正奏名与特奏名均需参加考试。 宋代科举的好处英雄不问出身,谁都可以参加考试,尤其是草根阶层,科举成了他们改变生命运的唯一机会。扩大了录取人数,吸引全国人民参加考试,从而全国掀起了读书热,文化开始繁荣。采用了殿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别头试、复试。 宋时的中国人已经不是秦汉时的中国人了。但在文化上却达到了一个巅峰,在诗词、歌赋、散文、宋代理学、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二):大河变古道大海变陆地

  有歌者唱“:巍巍中华五千年沧桑,滔滔江河亿万年奔流,细数秦皇汉武八方来客。看我春秋战国四面高歌,回首千载风流英豪众多,转身万代青史已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吸引着中外无数学者的目光,想要一探究竟,或宏观,或微观,阅者皆有所获。

  提起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即“积贫积弱”“冗官冗兵”,诚然这是这一历史时期留下的毒瘤,但同时需要知道,造成这种处境原因——宋代重文轻武。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可是中国古代上最富有朝代呦!

  该书由台湾大学历史学教授梁庚尧编著,是其在台大研究所讲授“宋代科举社会”课的讲稿,历经十余年,经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如今终于与读者们见面,这对于史学学习来说不啻为一位厚礼。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序中说:“宋代科举社会”课仍维持只有研究生才能选,意即这本书是一本专业的史学书籍,其受众应为具有一定古代史史学功底的宋史研究着和热爱宋史的读者。

  本书共15讲,书中从“科举制度概述”“影像科举制度发展的因素”“科举制度带来的后果”“科举制度衍生出的文化”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对其前因后果论述详尽。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本书中诸多史实性质知识是大学课程未曾详述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耐心阅读,必要时刻多去查阅资料

  粗略阅读一番,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代之前,始于隋,兴于唐,五代不曾间断,两宋发展成熟,并不断创新。隋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把握朝政,他们任人唯亲,形成门阀割据局面。正所谓“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当时的政治情况可想而知

  因此,后世王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注意铲除这些世家大族的力量。至宋建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的权力,奠定了北宋“重文轻武”基调。科举制度任人唯贤的特点正好满足皇帝们在政治上的需求。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宋代的皇帝与科举制度是相互成全的。

  科举制度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赵普任宰相时,佐宋太祖开创基业,但其学问修养有限,宋太祖因年号一事有了“作宰相须是读书人”的感想。再者,士人参考解试规定中有“不得谢送有废疾的进士”,但在实际中,又有徐积等人身残疾却富有才学而被选为进士。开宝六年徐士廉对考试结果提出抗议后,宋太祖亲自召见,并有机会阐明自己要求考试延期的理由看法。此后,科举取士不断变化发展。

  试想,若宋太祖及后世皇帝只一味墨守成规,或没有宋士廉等人的敢为人先,又如何会引起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思考?如此,科举制大概是要僵化于两宋了。

  二、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科举制最终僵化于清,从隋到清朝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科举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目睹或衍生出了新的制度与技术。其中一些今天仍然适用,或者流行

  科举制的发展促进出版术的普及与发展,宋代出版业日渐发达,书商竞争日趋激烈。此时的书籍已经普遍附有刊记,最普通的是说明出版在,有的则更为繁冗地位新书打起了广告,例如钱塘王叔边刊《后汉书》中写道:“今求到刘博士《东汉刊误》,续此书后印行。”一方面宣示了版权引导读者选书,一方面为这本书做了宣传,有如今日某个畅销书作家新书问世便在书封写上大大的“畅销书《**》作者新作”或在作者名声大噪时写“**新作”,都是起到广告的效果

  出版业的发达刺激了书商的竞争,也促使市场上书籍数量越来越多,而价格越来越低,甚至普通人家也能够收藏大量书籍,与此同时却也带来了弊端——书商们“于时文中采摭陈言,却别事类,编次成集,便于剽窃 ……偷惰之士,往往记诵,以欺有司。”对比今天,我们将此发扬光大,此类书籍在应试教育中尤其吃香,也刺激催生出了大量倒卖学习资料的商贩。在当时,甚至出版了一些供考生夹带入场的小册子,南宋时期市场上供考试剽窃和夹带的参考买卖更是猖獗。实谓今时考试作弊之端……很多人凭借卖书致富,而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此外本书还就科举制度对教育行业影响、士人集团落选之后的出路问题作了细致讲解,让读者对于宋代科举制度的运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加了解以此为核心的宋代社会下培育出的优秀文化大师

  打开《宋代科举社会》,真可谓观一朝历史,经一世沧桑。只是,今天的我们能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就好了。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三):详实,宋代科举

  梁庚尧老师这本宋代科举社会,详尽讲述起源于隋唐的科举制以及当时士子从学为官的社会形态。 虽科举选拔在隋朝初现雏形,之后的唐朝也只是继承隋朝科举制度,并未使科举制度真正的发展起来。真要细究科举制度还属在宋代蓬勃发展起来的,其旨在为寒门学子提供一条通往政治权利中心的通道。其实科举制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进的。其一就在于打击权利贵族地方士绅势力把控朝政。皇权就需要扶持新的人群,寒门学子之后的新士族人群就是如此。本来双方就由于阶级矛盾互相看不惯对方,这也间接达到了帝王皇权的平衡之道。。 再说回科举制的推进发展,学龄前教育很重要,在宋代的适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原因么?也很简单,在宋代书籍的印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相对而言,比之隋唐两朝,知识更容易获取,而且宋代也有官学,家学之分。像是在隋唐之前,哪有什么寒门子弟登朝入官的,都是世族大家,官宦人家孩子好当官,没有很厉害家庭背景,你学文都没的门路。当时的社会是兵荒马乱的,自己温饱成问题,怎么会有学习这一说。 在一个以前印刷技术也不像宋代那么成熟,书本的难获得也成为制约科举制的原因,也许你会问,当时不也有名士么?对是有,那也要看看名士背后的家庭背景,他们哪个不是祖上出过大官的,或者说有良好的家学,尤其是对家学教育都很注重的。这就形成了知识被世家所垄断,更别说寒门子弟考官了,都不识字拿啥考。 作者梁庚尧,这本宋代科举社会 为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科举背景以及,当时的人文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在看这整本书中,不仅仅详实介绍宋代成熟的科举制度,也有聊聊当时学子们心中的所想所做,要知道科举中第,可是和现在的高考有一拼啊?千人万人的过独木桥,只为那几个当官的机会。之后没中的士子,也许会有心灰意冷的,考虑自身生路,是回乡教学还是,学门手艺卜卦,或是经商等。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泯然众人矣。。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四):宋代科举研究的倾心之作

  中国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发展到宋,不但在制度上趋于完备,而且在登科人数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唐代,可以说宋代科举在中国科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以至于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以科举社会来阐释宋代社会的特色。台湾大学历史学教授梁庚尧编著的《宋代科举社会》估计来自得名与此。

  《宋代科举社会》是根据梁庚尧教授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所讲授“宋代科举社会”课的讲稿修订而成,共分十五讲。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前面两讲)对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考试程序、科目内容以及防弊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科举制度的改革创新,特别是统治者对于科举的重视奠定了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第三讲到第十三讲)详细介绍了印刷术普及、私学兴盛以及社会变革与科举制度的互相推进,不讲门第,不论贫富,只问成绩,通过科举整个社会形成良性的社会流动。这也是宋代称之为科举社会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最后两讲)介绍了科举文化,包括贡院的设置和进士题名碑刻等彰显科举地位的旧物,以及风水谶语,以及求神、祈梦与相命之类的边缘文化。

  为了让读者对宋代的科举制度有个清晰认识,书中引用了正史、私史、笔记、类书、文集等浩如烟海原始文献,如果对宋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肯定会眼前一亮。在论证的过程中,在借鉴多国研究者成果基础上多次提出精警的见解,展示了作者扎实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每一讲之后皆附有参考书目,书中的每一处引用皆有附上原书或日期,为史学研究生树立了典范

  虽然《宋代科举社会》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书中涉及的皇帝有十多个,如果不是史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太有趣。但通读全书后,你就会对宋代赋词之兴盛、以及现今教育的繁荣以及世人对于教育的重视了然于胸表面上只是宋代科举制度,却让人有着观一朝历史,经一世沧桑的感觉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俗话说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是何等的惬意。尤其是在平时的荧屏上,我们经常看到状元及第,跨马游街,是何等的风光,但是对古代如何开榜取士,十年寒窗苦,学子们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取得自己梦寐以求功名的,这些可能并不完全清楚。虽然从查询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从古到今随着朝代的更替,从汉代的察举、征辟、孝廉制度,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录用方式在不断变化和完善,最终成熟于宋朝,演变成为所谓的科举社会。但是里面具体的内容却不为我们所熟知,这些都深深吸引我我们去探索其中的内涵。而从《宋代科举社会》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一窥古代科举制度的概况。 作者梁庚尧老师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精通中国社会史研究和宋代历史研究。这部作品是梁教授教学期间不断搜集资料,加上自己的研究心得编制而出。最早的初衷是为更好地给学生授课,所以和以往的历史著作有所不同,整部作品采取讲座的方式,每一讲都有一个独立的专题,围绕科举制度展开内容。 全书共分十五讲,囊括了科举制度的分类、规则、考试内容,以及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民间,对教育重视和扶持的相关演变过程。因为科举制度的发展带动了书籍的不断需求,进一步推动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因为新士人家族出于对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踊跃参与到私学建设、贫穷救济、地方建设等活动中去;学子们因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高度重视,让风水、谶语、祈梦、相命等科举文化兴旺起来。简而言之,因为统治阶级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带动了整个社会读书人地位的提高,从而推动民众努力读书求取功名的渴望,反过来带动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整部作品内容丰富,举例详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彰显了梁教授对历史的熟识和做学问的严谨态度,让人佩服之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了解研究先人走过的道路,便于更好地总结经验得失,做到取长补短。在教育工作被摆上越来越重要位置的今天,如何抓好全民教育,如何让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公正,让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都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成为全国亿万家庭瞩目的焦点。记得去年国家对部分省份的高考录取名额进行调整,就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甚至遭来家长请愿上访事件的发生,教育部门被迫通过召开家长见面会,媒体发布会等形式对政策进行细致解读,以解除家长的疑惑。可见开科取士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研究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对科举制度进行不断革新,对考生地域如何做到政策倾向,对考试漏洞如何完善等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汲取古代科举制度中先人的智慧,完善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制度,让更多人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让读书成为每个公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让学习成为风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为实现民族梦想而共同努力。读书从我们做起,读书从现在开始!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六):宋代“中产阶级”的百科全书

  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的梁庚尧先生,一下子就让我想到梁启超先生,一个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一个是中国近代领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都是影响世人的大家学者。

  在近代中国,平民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四条路可走:一是读书,通过科举,或进入大学,或出国留学,挤进社会上层;二是当兵,出生入死,因有军功成为军官;三是步入工商界,凭着自身的精明和运气,慢慢积累钱财,变为富翁;四是冒险造反,与现政权对抗,成者王侯败者贼。梁启超走的是第一条路,通过他的聪明才智,努力拼搏,逐步托起了梁家。(作者/译者:李喜所胡志刚:《新文新民新世界》)

  梁启超文“笔下常带感情”,感情汪洋恣肆,其文气势充沛理性略显不足。今天我所拜读的梁庚尧的这部著作——《宋代科举社会》,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性著作,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系统性完整,理论依据充分,严谨科学,读起来可能不是太有趣,但是本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耐读,阅读、思考之后,可以受益匪浅,让我们感受到学术的特殊魅力。

  《宋代科举社会》可以看出作者精湛的研究功底,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学者的梁庚尧先生,不愧为台湾大学优秀的教授、学者,不仅仅精于宋代历史研究,更精于中国社会史研究。梁氏治史,特别是宋史,具体到宋代科举社会,重点选取的史料以士人为中心,我刻意和当下社会做个比较,觉得当时世人正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中产阶级向契合,于是便命名为《宋代“中产阶级”的百科全书》,有意突出本书的现实意义,对于本书的学术价值,至于是否妥当,姑妄言之,以求读者明鉴。

  宋代士人和现代的大学生相类似,都属于知识分子之类;同时,知识分子和政府组成人员的关系,也和当下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来品读此书,不是对历史和现实重新认识的一个崭新角度和视角。

  以科举社会来阐释宋代社会的特色,渊源来自钱穆。不读这本书竟不知道宋代社会的特色,就连我这文史专业的研究生也会感到惭愧。学问在于证据确凿,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这些常识非一般书籍所能提供的。

  本书在序中,梁庚尧更是讲到自己对科举社会认识和研究,特别是士人身份与科举社会的特征十分显著,他这样描述到:“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从士人身份与政府组成分子出身的角度出发,将唐以下的社会称为‘科举的社会’,认为这一种社会在唐代已开始,到宋代定型,其中心力量完全寄托在科举制度上。我在念大学时读到钱穆收在《国史新论》的主编短文,以之与他在《国史大纲》中所讲唐宋间社会的绝大变迁,以即唐代世族门第渐次衰落以后社会的新形象,相并而观,印象深刻。”如果我们联系自己所学所知的历史常识,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讲的那种社会变革的状态,可谓洞若观火。

  正如现代的改革一样,深化改革,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科举社会的形成和当时的历史情境相适应,武人政治的结束,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武人横行,社会对文人政治的期待当是自然而然的不争事实。譬如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年号一事就萌生了“做宰相须是读书人”的感想。开国功勋固然功劳大,但是学问上的修养还是很有限的。这是科举制度兴起的社会需求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不断进步,活字印刷得益于摹搨,殷周以来文字刻在石碑或者青铜器上,汉代以后石刻盛行,摹搨到唐代盛行,摹搨得到黑底白字,雕版印刷得到白底黑字,只要观念一转,从摹搨就可以得到雕版印刷的概念。同时纸的使用也促进了印刷术发明,同时推进了科举制度。从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到上层建筑的变化,科举社会从隋唐的萌生,到宋代逐步完善,从本书中,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社会的变动过程。更从中看到士人阶层作为政治制度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科举制度开始,以科举文化结束,知识分子辉煌的时代是在宋代。到元代知识分子沦为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身份大不相同。这正是我们认识知识分子的不同视野和角度。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考察内容。了解一个时代,需要从不同方面来解读来阐释,本书就提供了一个较为令人信服的依据。

  “科举制度——印刷术的普及与影响——官学的演变——私学的兴盛——政府与社会对士人的资助——社会流动及其局限——士人的生活与出路——官户、士人的特权及其限制—— 官户、士人与地方事务——新士族势力的兴起——科举文化 ”本书的流程线索非常明晰,每个章节是连贯的,同时也是可以分篇章独立存在着的,一章一章串联起来,就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就是宋代中产阶级的发展史演变史,这样看来,《宋代科举社会》就是一部宋代中产阶级的百科全书,对于想了解宋代的学者来说,这本书必不可少,对于一般的读书人而言,宋代的社会状况,更是我们了解深入理解其他宋代文化必不可少的资料知识储备,正如空气一样,不可缺少。

  拿起这本书《宋代科举社会》,就会给你惊喜,带给你阅读之后的快感,受益匪浅的快意,这和阅读别的书不一样。正如三国演义一样,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阅读者自知其中的真意,希望读者珍惜,且读且珍惜!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七):科举制度的那些事儿

  文:薇薇爱阅读

  前几天的时候,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 科举考试从什么时候开始? 然后我就不会了。 电视剧里面看的科举考试进京赶考的片段很多, 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 没有特别留意过。

  关于科举考试,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学时候课本上的《范进中举》,考了几次不中的范进, 在得知自己中举之后居然疯了。

  还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在酒馆里,用手指蘸着水告诉别人两个字之间的差异。

  《豆汁记》里面金玉奴就下的赶考的举子,在得中赴任途中嫌弃金玉奴是乞丐的女儿, 将她推下船去, 幸亏得了好人相救的故事。

  这些都是关于古代可靠的故事, 虽然人物都是虚构的, 但是也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科考的重视程度。

  科举考试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代,唐代继承了这项制度,在宋代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宋代的重视科举, 从宋太祖的时代就已经开始。 表现之一, 是对原道赴京赶考的贡士提供差旅补助。发遣举人“给券”,“给券”是发给驿券,从初启程到返程还乡的费用,都由公家供给。 也就是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的录取的人数大量增加。宋代重视科举有鼓励社会上寒士出头的作用。

  当然,参加考试也是有要求的,

  第一要身家清白,祖上没有犯大罪的;

  第二是要本身没有道德上或法律上的过失,付丧期间不许应考野鬼为这一类;

  第三是不孝不悌;

  第四是户籍不在本地假冒他人姓名的;

  第五是必须本籍应考的规定,实际上执行不严格;

  第六还是关于犯罪的, 祖父辈分有罪的是不可以参加的;

  第七项是关于职业、身份的限制规定。

  关于健康方面也有着要求, 不过后来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

  宋代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较以往也有着不同之处。 熙宁贡举新制,确认了以后进士科成为贡举的考试单一科目的基本形态, 经义也从此成为进士科考试的基本内容。

  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得到了, 同时关于办学的发展,也是促进人们学习的一个影响方面。

  这个时候出现了官学和私学, 同时人们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也很重视。

  宋代政府, 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不限门第,配合上雕版印刷的推广应用,书籍越来越容易取得,使得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人家为了出人头地,也有志于读书应考。 不仅富人不惜花费, 即使一些贫穷的家庭也竭尽所能,让子弟走上士人的道路。

  儿童的启蒙教育普遍见于城市和农村,受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将来进一步从事科举之业,许多贩夫走卒或者农家,为了使子弟识字,也会送他们入学读书。

  小朋友识字对于男童和女童学习还是有差异的。 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读经书。

  纵观全书是一部关于宋代科举的历史,详尽的介绍了宋代科举的发展历程。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八):宋代科举的解谜之旅——《宋代科举社会》有感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提起科举制度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相当陌生的,即使有一些印象都是从中学的历史或者语文书上的文章得来的。可以说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科举制度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仔中国的历史发展上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极大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生活。即使在现在科举制度已经彻底消亡,但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其实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反驳我,那么请先看这本由梁庚尧编著的《宋代科举社会》,通过宋代的科举社会与现在的教育制度相对比,你会发现两者其实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当然上面所提到的对比其实已经偏离了本文的主题。但是我之所以提起这个也是想说明一点,我们现在的人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彻底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去评论它的利弊。

  在本书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的时候理想的读者群体其实还是相关学科的学者或者学生,所以本书的编排形式就行如讲座,一共分为十五讲,也就是十五堂课。这十五讲的顺序安排其实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在引进讲述宋代的科举文化的时候,首先用了两讲的篇幅来对科举制度这个体系进行了一个大概的介绍,相当于一个总括。在这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科举制度这个体系建立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特别注意对原始材料的引述,做到了有的放矢。

  如果说在前两讲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重视科举的理想是鼓励社会上的寒士出头,那么这里面的深意其实就是想要将寒门的力量引入来取代之前的门第势力。这一理想的产生可以说也就是科举制度能够产生的重大原因,但是制度的提出到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不打折扣的执行,可以说那是需要非常多的手段的,以前的书籍可以说对这些部分其实是关注度不够的,或者不够全面。本书就一环扣一环,讲这些力图简而全的进行一个梳理。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看似与科举不太相关的事物其实也在无形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第三讲提到的印刷术的推广对科举制度推广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想要系统了解科举制度,尤其是宋代的科举,本书是不容错过的。在这本书中你不仅可以了解到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成熟的,也能通过本书对社会上官方对于士人的福利待遇了解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痴迷于科举。也可以对比现在的教育制度,其实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人还是比较热衷追求与学历教育也是一样。希望非专业的学者或者学生也能够阅读一下,相信本书能够让你了解到一个你以前不曾了解的科举制度的全貌。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九):告诉你古人是如何参加高考的

  每年的六月七、八、九三日是我国的高考日,这期间全国上下的高三学生好似疯了一般。各路媒体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几乎都是关于各种高考的新闻报道,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老师一个个如临大敌,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花样百出的为自己或自家的考生营造出一个最佳的考试状况。虽不能说高考是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吧,但也确实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十余年的寒窗苦读,成败就在这三天的一举,考好了皆大欢喜,考不好满盘皆输,这也难怪众学生、众家长、众老师为之疯狂。

  高考应该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其实它在古时已经有之,只不过那时候的高考有另外一个名字,它叫做科举。

  据记载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在这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门第社会时期。你若不是出身于高门大族,名门世家,那么对不起,做官你是别想了,生在寒门小户还想出人头地?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隋唐时期,由于皇帝有意打压士族特权,于是科举考试制度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一个人入仕的重要条件,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不论出身高低,都有了进入政治核心的机会。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兴于宋,一直延续到清末,是古时最为主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也可以称作是古时的“高考”。

  虽说是古时的“高考”,但是毕竟是过去的产物,如今的社会早已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变化,将科举制度称作是古时的高考也不过是今天的一个比喻而已。当时的“高考”是怎样的呢?与今天的高考又有什么不同呢?

  让梁庚尧所著的《宋代科举社会》来告诉你吧。这本书共有十五讲,作者在书中详尽的讲述了在最为重视科举的宋代,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兴盛起来的。书中内容详实丰富,不仅仅介绍了主要的科内容,还包括许许多多政府、民间、经济、风俗、文化等与科举相关联的多方面知识。让你在深入了解宋代科举制度的同时,更能够对当时的历史情况有更深一步层次的了解。读罢此书你会明白,原来当时的“高考”竟会是这个样子,当时的社会对于“高考”原来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宋代科举社会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