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守夜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3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守夜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守夜人》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夜人》读后感(一):牧神回首远望乡——余光中的诗情

  要描述台湾从五十年代初期发端、到六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的现代诗运动,余光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特殊人物。在台湾成鼎立之势的现代诗三大诗社中,余光中作为其中之一“蓝星”创始人,促进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

  他一方面是现代诗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另一方面又是现代诗的批评者和叛逆者。他说:“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完全不反传统或者反传统竟回不了传统的大诗人,同样,我们也不能想象一个不能吸收新成分伟大传统。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它能兼容并包,不断做新的综合老实说,一个传统如果要保持蜕变活力,就需要接受不断的挑战。传统要变,还要靠浪子,如果全是一些孝子,恐怕只有为传统送终的份。”事实上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个“浪子”。他的全部艺术创造,便在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互相调整、吸取、融化和更新。

  《守夜人》读后感(二):金陵子弟江湖

  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顽强

  “童年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战火中一路逃难的童年,是“乡愁”萌发的最初土壤

  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当时的四川战火笼罩,交通封锁,反倒是海的那边,遥不可及自由辽阔,充满魅力。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21岁时,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乡愁》。正如在采访中所说,“如果我十二三岁,我的底蕴不够我写《乡愁》。正因为那时我已经21岁,古典名著、旧小说地方戏这些我都读过,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虽然幼稚,但已经很深入印象很深,所以我不会,也不容易抛弃这个东西,再加上,我父母的乡音都一直蛮重的。” 几次逃亡,数次离乡,一如他自己称作的“蒲公英岁月”。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余先生一人占尽。他孤独着自己的孤独,贯穿时空,延展开来,却在当代无处落脚。他一生思考生命的始终,明知宿命般的结局,却依然要与永恒拔河。1966年,不到四十岁的余先生写了《当我死时》。诗中,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当年的故土,“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单人床》里,“没有谁记得谁的地址/寂寞是一张单人床/向夜的四垠无限地延伸/我睡在月之下,草之上,枕着空无,枕着/一种渺渺茫茫的悲辛”。这种空绝冷清,仿佛失联的孩子,在黑暗中的无助无奈。去国离乡,离开加了乌托邦滤镜的美好纯净的童年,往后走再远,走到地球的任一角落,都还是怀念最初的起点,因为回不去,因为恍若隔世,都会在梦中惊醒,发现眼角的泪,为故乡而流。

  余光中说自己一直在和永恒拔河。“拔河”是余先生频繁使用意象,除了世人熟知的那首《与永恒拔河》,还有《水草拔河》:“昼夜涟漪,岁月是洪波/是谁,明知我不能停留/日日夜夜,却叫我上岸去“。即便明知时间不可逆,最终是输家,依然还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峙下去。“滔滔的水声里/只有我,企图用一根水草/从上游到下游/从源头到海口/与茫茫的逝水啊拔河”。生命终将逝去,时间在围剿生命,人在时间的长河无处可逃,无路可退,一切都将指向一个终点,而诗人还有,也只有一根“水草”——救命稻草也好,幻象毒株也罢,是他仅有且不放手武器面对人生之“不可抗力”,缴械投降的人太多,孑然独守,懂得享受的,是背水一战乐趣

  《守夜人》读后感(三):五陵少年已入梦

  这是一个诗歌死亡的时代。记得曾经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相亲对象,她说对方是个诗人。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讽刺嘲笑,仿佛听到了一个笑话,这个社会还需要诗人吗?然后,我的朋友特别鄙视我,说即使人家看起来有些傻气,也比我这种没有一点兴趣爱好,跟着大众随波逐流的人比要好太多。是啊,诗歌从古至今,在我们国家都是智慧的一种象征,能够作诗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比较聪明,还是他风格高雅的象征。即使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这也不是我们可以笑话他的理由我国有着灿烂的诗歌文化,从《诗经》年代开始唐诗宋词元曲,各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诗歌形式,也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直到近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受外国诗歌的影响,近体诗也有着自己不一样的魅力,而近体诗人里面,余光中就是极具代表的一位。 说起余光中,可能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脑子里首先映入的就是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之情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感觉也会不同,但是那份对于故乡那些人、那些物、那些景的思念牵挂都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尤其是当你真正的远离故乡,当你真的回不去了的时候,你会知道那些思念如刀一般折磨着你的感觉是怎样痛苦。现在的我自从中学毕业以后,已经很少读诗了,但是余光中老师还在不停的写着他的诗歌。这部《守夜人》为第三版,全书共有八十二首,每一首都有英文版本,是经过前两版删增以后,仔细挑选出来的版本,可谓是精中选精,优中挑优,而且每首诗的英文版本,都是余光中先生亲自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诗歌的原意。 就我个人而言,近体诗要比古体诗简单很多,虽然一般近体诗要比古体诗长很多,但是便于理解,只是比起古体诗的韵律,少了一些。读《大哉母爱》才知道原来余老的乡愁依然牵挂着自己的故土,故土遭难,无数人流离失所,更惨痛的是无数人此刻失去了这个世界上给你最无私关爱的那个人,母爱的付出没有尽头,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以自己生命为代价,换来孩子们生的希望。天塌下来有妈妈,用脊柱来顶住,她身子下的那一方空间,就是母爱留给孩子最后的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时时牵挂着你,从此以后,你的天便塌了。如今正值盛夏,但是好像已经少了很多人会再为自己支起一片《纱帐》,小时候的纱帐不仅将蚊虫阻挡在外,也仿佛是一座神秘王国,从外面看,看不清纱帐里有着怎样的装设,从里面看,外面的世界仿佛都与我们分割,只有当你在梦乡中傲游天地等待赤红的火霞蔓延进来把你叫醒。

  《守夜人》读后感(四):守得夜去到天明

  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余光中先生的诗歌自选集《守夜人》也是如此。他的诗,既有对家国天下情怀,也有对凡人俗事的感慨,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时间在一个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正如余光中在自序中所述“诗兴不绝则青春不逝,并使人有不朽的幻觉。”

  余光中生于1928年,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之中,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他的一生在大陆、香港、台湾、美国之间穿梭,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他的诗歌风格多样,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

  余光中的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也体现了他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一道浅浅的海峡,似乎是海峡两岸无法跨越的鸿沟。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大门后,随着台湾的被割让,台湾和大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各自饱尝苦难屈辱。台湾人民经历了不同的统治者,来了又走,对“政权”的含义日益淡薄;大陆自然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台湾对民族复兴大业如此冷漠,这大概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吧!

  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受苦故事,不同族群有各自的战争经验,两岸有不同的历史记忆,这些都值得尊重,需要放下成见来倾听彼此,只有倾听,我们开始学着宽容,并且走向和解才会慢慢开始有共同的新故事。

  还有像余光中先生一样的爱国人士时刻期盼着祖国的统一,于右任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于右任临终前,他拖着生病的身躯,写下临终诗《望大陆》,诗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守夜人》中的诗《当我死时》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另一首《江湖上》中说:“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这意境和于右任的诗都饱含了满满的爱国情怀。

  有一句话说:“不管未来走向何方,我们依然血浓于水。”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对话的频繁,总有一天,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一定能消除隔阂坦诚相待,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希望余光中先生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守的夜去到天明”,做这个伟大历史时刻的见证人。

  《守夜人》读后感(五):半途

  从中学课本的乡愁起,就已经默默的关注余光中这位诗人了。而那时的乡愁总是让我们惊艳,小小的物件就把我们整个一生串联了起来。还有那对称完整句子,层层推进,而说到余光中的诗,又何止是乡愁,这本《守夜人》就是一部诗选,只取了六十八首诗选,还是中英双译,余光中自己翻译的哦,闻名全世界的大诗人,这里面的种种岂是用一篇书评说的完得。

  今年他已经90岁了,不热衷于人瑞的他说,这第三版应该是最后一次改版了。而里面的六十八首也仅仅是余光中的作品的十分之一,而关于一位老人,他也看透了很多,在想题目时我也一直在思考,觉得这个半途就很好。

  这里面的诗都是精品,也可以看出人生的各个时期,有关风景的,有关于艺术的,还有自己的思乡,自己的经历,每首都言简意赅,又对称优美朗朗上口。在来回排比中也充满了惊人美感

  就像一句话你简单说起来,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通过叠字,风景,排比对称,竟然整个诗都美丽了起来。

  而诗是什么,是点到为止,是欲说还休,这含蓄简单的文字一经组合,就让人静下来,想要一读再读,来了解其中各个字眼所代表的意思。而关于梵高的诗竟然也节选了两首,有向日葵,有吊桥,而里面的意味却又完全不同。

  而日常所做的诗也都很虚无缥缈,像安全感了,踢踢踢,他一直很善于运用这种手法,除了关于风土人情世间万物,还有关于战争,关于艺术家,关于白玉翡翠,这都是很大的方面,而他也一直让人惊叹,更别提为垦丁写的十一首,而诗里有故事,有感情,有转折,也有回响,我想也许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诗人把,像古代的杜甫,针砭时弊安得广厦千万间,也渴望成为李白,写了首关于李白的诗,将李白和苏轼组合在一起,他说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踞龙门,他领赤壁。多么豪情壮志,黄河和长江都归于李白和苏轼,这也是他的豪情

  地震时,他也伤怀,作诗大哉母爱,而看到香港回归他也自豪,说他是一位敢于独立豪杰,仰对更重吨的威胁,发出响亮的怒吼。

  我想,也许很多人都喜欢年轻时的才情满溢,可我却更喜欢这老来的人生感悟,经历时光洗礼,也许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且看他关于人生半途的感想。行百里者,果真九十是半途,而不必了把,谁稀罕金氏记录,嘘声逆耳,掌声却未必,能搔到虚荣的痒处,幕前已经够久了,何不,乘掌声未断就退入重幕 历史在后台才会卸妆 而如果此心淡定 或许终能赶上梵谷的轮响,辘辘,渡远桥而来,或许追随坡公的杖声 铿铿,叩木桥而去。

  《守夜人》读后感(六):诗兴不绝则青春不逝

  最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本余光中诗歌自选集《守夜人》(中英文对照)。收录其中的都是作者亲自挑选的精品。果然, 一读之后如果要说什么,就是感觉好,很好,非常好。

  余先生是江苏南京人,南京六朝古都,文化积淀深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很合适文化气息的书。《守夜人》中的诗都是新体诗,我有一时曾对新体诗有偏见,觉得不如旧体诗那么有味。虽然时有涉猎也觉得不同凡响,但终究没发生很大兴趣。至于碰了郭沫若的几篇“大作”后对新体诗就更加兴味索然、甚至远而避之了。后来,偶然在某语文书看到一首新体诗,情况发生了大改变。一读惊呆,再读惊倒,套用一句老话就是“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这就是余光中写的《乡愁》。记得那时候就一阵发楞,惭愧孤陋寡闻,原来还这么好的诗?八十八个字,分四节每节四行,相同结构不同内容,描写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眷恋,童年时邮票母亲、青年时船票新娘、中年时坟墓母亲、老年时海峡大陆。最后似乎读懂、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想起另一位老先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他的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余光中生于1928年,《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他已四十多岁,如今又过去了四十多年,余先生的这首诗一直烩炙人口好评如潮,或已成经典了罢!《守夜人》书中按时间顺序收录了作者1958~2011年内八十多首诗。《乡愁》也自然在内。据作者介绍,书中八十多首诗是从他六十多年写的一千多首诗中挑选出来的。

  能有机会接触这样一本书,看到《乡愁》作者的这么多作品真是乐事。更加了不起的是,《守夜人》是一本中英文对照的诗集。搞过翻译的人或许有这样体会:在文字翻译中,文学翻译是难度较高的活儿;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是难度较高的活儿。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何况有的时候还没法转换。要做到转换语言形式而不转换诗歌意境,真不是一般的难!弄不好就要出笑话。当年赵景深教授把“Milky Way”(银河)误译成“牛奶路”,引得鲁迅先生作诗嘲笑曰:“……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这还是把外文译成中文,何况把中文译成外文,那更是“危机四伏”。

  《守夜人》的英语部分是由余光中先生翻译的。其实说“是由余光中先生翻译的”并不贴切,倒不如直接说“是由余光中先生用英文写成的”更妥当。读者可以在读懂中文意思之后再领略英语的表达方式,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本书扉页左侧有作者淡墨色笔迹,依稀可以分辨作者稚拙清秀的字体,字里行间有涂改有增删。正像一页学生的作文练习。虽然作者已然高龄,但正像他在《二版自序》中所说:诗兴不绝则青春不逝,并使人有不朽的幻觉。

  《守夜人》读后感(七):诗兴不绝,青春不逝

  学生时代读过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情真意切,简洁感人。

  手上这本《守夜人》是余光中的诗歌自选集。1992初版时收录了六十多年诗歌创作中68首作品,其中二十七首沿用原1971年出版的自译英文译本《满田的铁丝网》,其他是新译作。2004年再版时,又多处增删扩充,修定为目前最新的82首。全书按创作的时间顺序,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呈现,完整再现了诗人经历与情感的倾诉。

  创作于1958年的《西螺大桥》,“矗立着,庞大的沉默。醒着,钢的灵魂。”长短错落的名式,将对现代化桥的意志与钢的精神的描摩升华为人与桥灵魂的彼此连通。此诗有附注:“三月七日与夏菁同车北返,将渡西螺大桥,停车摄影多帧。守桥警员向我借望远镜窥望桥的彼端良久,且说:‘守桥这么久,一直还不知那一头是什么样子呢!’”选自诗集《敲打乐》中的《七层下》有诗句“踏,踏七层死去的秋,七层枯脆在履底悲泣。踏碎一些心形的图案,一些多情的执着,一些徒然”,画面感十足,展现了在曾提斯堡战场魔鬼穴联想到的残酷战争往事。1966年至1969年创作的《在冷战的时代》表达出对台湾大陆冷战时期的忧思。诗人的心里时常挂念着人为隔绝的大陆,看到在灰炮下散步的鸽子也感怀他们是“一种含含糊糊的诉苦,含含糊糊的延续”,借鸽子这一动态的意象表达内心无法排遣的苦。诗人写《单人床》,“寂寞是一张单人床”,是“一种渺渺茫茫的悲辛”,也写《双人床》,“至少爱情在我们的一边”。也写这个冷战时代的安全感,“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枝笔是一个例外。每一枝避雷针都相信:敢于应战的,不死于战争。”对抗战及战争后的意象提炼,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情绪,也丰富了我们对战争的另一侧面的审美。

  《白玉苦瓜》里的诗趋向平和和生活,而作者对诗的形式美又上一层楼。比如,《江湖上》的叠句,一层层递进,直至直抵人心地逼问“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诗情激昂,而形式优美。《民歌》也是关于民族精神相当棒的演绎,“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雄浑有力,非常大气。此时,民主自强的精神已融于血脉,一代代唱响最有力的歌。《车过枋寮》里“甜甜的”“肥肥的”等词的反复叠用,既是甘蔗田,也是西瓜田,既是香蕉田,也是指我们的心田。从冷战的阴影中慢慢走出,诗人关注当下幸福和时常带来惊奇的生活点滴。

  诗人曾反思自己的诗生活“诗成,才惊觉雨已经停了”,“依然在写诗,搭来搭去,依然是方块的积木”,“一座孤独,有那样顽固”。就像“守夜人”:“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只为撑一幢倾斜的巨影,做梦,我没有空,更没有酣睡的权利。”创作孤独,然而作者孜孜不倦地用笔来战斗,他写灵魂,写筋骨,也写不懈的坚持,这些句式读来节奏明快,韵律和谐,非常感人。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一任摊开那无穷无尽,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思接千载,由一只白玉苦瓜联想起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联想起“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 成果而甘”。借物思情,对诗人来说,一生所望,皆是故里;一生所爱,不过故土;一生思念,不过故乡。自然妥贴,抒情优美。

  余光中曾在《莲的联想诗集·后记》云:“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是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守夜人》自选集中也有怀古诗,比如《戏李白》“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阴山动,龙门开”,而今“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踞龙门,他领赤壁”。酣畅淋漓,过一把豪情的瘾。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作为诗人自选集,其收录诗作也多方面展现了作者多变的风格,从早期的论战,到乡土情结,诗人礼赞中国,礼赞传统,借物抒情,表达怀小我而抒大我的文化乡愁。如今,余老已是鲐背之年,愿他老人家诗兴不绝,诗情永驻。

  《守夜人》读后感(八):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东西

  至今仍记得董卿说过的话:可值得反复看的书并不多,我有特别热爱的书,有特别喜欢的书,但是并不会反复看,可能很多人会把一本书看个十遍八遍,喜欢的歌听上百遍甚至更多,但是我不会。因为时间有限,要把时间留给新鲜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反反复复阅读,是唐诗宋词。因为篇幅短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生命阶段,读一首诗读一首词的理解是不同的。

  其实,现代的诗歌大概也是如此,小时候阅读的是一个文章内容,长大了就开始慢慢的理解里面的意思。

  现代闻名的诗人以戴望舒、顾城、徐志摩、朱自清、郭沫若、余光中等人为代表,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凡的成绩。在最近的新书《守夜人》之中,更是收录了《乡愁》《翠玉白菜》《乡愁四韵》等多篇余光中先生所著的经典。

  认识余光中先生,大概还是在上学时期所学的那篇《乡愁》: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在此篇文章中,所体现的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浓浓思乡情。严格来说,余光中先生的一生应该是漂泊的:南京出生——随父母迁香港——台湾大学就读——赴美进修——返台——二次赴美进修——回台任讲师/副教授——赴美任客座教授——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师大文学院荣誉院长——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湖北参加文化节创作《秭归祭屈原》...可谓是步履不停,一直行走在路上。

  有些作品看似篇幅不大,文字也十分的普通,但这也并非是常人简简单单可以写出来的,文章表面的极简以及文字背后所包含的纵横捭阖的情怀使我们在每次阅读之时都会赞叹不已。

  余光中大概是最复杂多变的一个诗人,从早期的西方化和脱离现实,到最后的回归祖国思乡之情,《守夜人》也是余光中在大陆首次出版的自译书籍,更是在这本书中为大陆读者写了只属于新版的自序。余光中先生自己说:再过十二年我就一百岁了,但我对做“人瑞”并不热衷。所以这第三版该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守夜人》了。

  应该是幸运的吧,在这样的一个机遇之下,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我对他的认识也不仅仅是那个写过《乡愁》的他了,我现在所认识的是那个会写壮阔铿锵的励志文章也会写感情细腻的乡愁、爱情故事的余光中。

  《守夜人》读后感(九):守住中华文化

  守夜人,守住的是什么?余光中先生想守住的是中华的文化,余先生一生写诗60余年,成诗一千多首,在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余先生在台湾,看到中国大陆对于自己千百年来的文化的否定,感到了非常的痛心。那个时候作者40多岁,内心充满了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题材的诗,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从对生命的感悟中来。

  跟很多人一样,我对余先生的了解,是从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乡愁》开始的,这首诗向我们阐释了他与诗歌之间的桥梁是由真挚情感架起的。将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代表着一种距离,一种牵挂,一种思念,特别感伤,意味深长。作为一个深深爱着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诗人,他将他的情感用诗的形式去表达,博大的胸襟,有着很深厚的民族情感,写出了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看过一次余先生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到,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阶段,你不知道你是谁,你迷茫;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失落;你知道你是谁了,你放心。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人生,只是大家处在的阶段不同,迷茫过,失落过,你才能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这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人可以逃脱过这样的阶段。

  《守夜人》是余先生自选且自译的诗集,在序言中,他说,自译作品,好处是完全了解原文,绝不可能“误解”。苦处也在这里,因为自知最深,换了一种文字,无论如何翻译,都难以尽达原意,所以每一落笔都成了歪曲……,余先生对于文化的追求,不仅限于中华文化,他多次到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也是很深,翻译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诗的翻译是一种科学,而对于文学家来说,认为诗的翻译是一种艺术,一首诗,可以有多种翻译方法,有多种诠释。他不仅能将自己的诗翻译成英文,同时他也把很多好的诗歌翻译成中文,由原来的自己喜好,变成了一种使命,文化交流,让他孜孜不倦的去做了很多的相关翻译。

  诗歌的创作,不像小说创作来的那么容易,需要高度精炼的文字,表达你无限想说的话,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有时一个词语,可以代替你的千言万语,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提炼,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体会。是一种生命的哲学。诗歌带给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会有些不同,经历过分别人,能够感受到那种离别之痛,那种想见见不到的痛,学会珍惜,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曾经拥有过,经历的越多感悟也会越多,每隔一段时间读一遍,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守夜人》读后感(十):最后的守夜人

  有人深感当下诗歌比较小众并正在走向没落,其实当前的阅读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大趋势,而诗歌是指向心灵的艺术,只要人们在精神层面有需要,它便永远不会落寞。那么余光中的诗让你看到这种可能。

  大部分人对于余光中的诗最有印象的一首是《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那种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从简单的字里行间透出来。其实余光中写诗有六十多年,成诗有一千多首,并且翻译到外国的诗歌就有三百多首。现已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翻译近50种。也许这仍不算重要,重要的是在每一个领域都出类拔萃:诗坛的健将、散文的重镇、著名的批评家、优秀的翻译家,令人惊愕、惊叹、惊奇。

  本书是一本双语版的诗集,总共收纳八十六首作品,其中的二十七首沿用《满田的钢丝网》的旧译;而近二十年来的作品则都是新译,内有十四首更译与16年的夏天。

  《白玉苦瓜》中诗人独具慧眼,当他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珍品时,心灵为之震颤。在诗人眼里,那不是一件普通文物,而是凝结着民族历史与民族智慧的文化珍宝,它吮尽了“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不再涩苦”,已经“成熟”,成为民族文化象征。苦瓜就是祖国,就是自己。苦瓜的根深深扎在故国土壤中,吮吸着祖国母亲的“恩液”,诗人何尝不是匍匐在祖国母亲的胸脯上,索取着赖以成长的“恩液”。从“苦瓜”的“苦”,诗人联想到近百年来民族的苦难史。余光中由眼前玉雕艺术的苦瓜,想到自然长成的苦瓜,并由此联想到祖国命运。在意象的营构上,可谓匠心独运。

  《九命猫》中,从意象的表层意义来看,诗由“光”与“黑”充满对立与并峙的两极构成。但从潜在来看,它们都指向生命的再生和更新。而在总体的结构上则呈现出以“光”意象为中心的趋向。在诗中,“光”不仅是生命本体主动创造以实现由消亡到新生的媒介,而且溶进生命,成为生命的灵魂。

  《如果远方有战争》和《双人床》,都是写一位恋爱的人意识到在远方发生的战争。所以,这两首诗的主题结构也基于爱情与战争的对比。恋爱的人说,“我们在床上,他们在战场” 床上不仅是恋爱的场所,在诗人的移情之下,恋爱的床也是被战争加害的死亡之床“看我在床上/缺手、缺脚、缺眼、缺乏性别……诗中交织着战争与爱情、恋爱的人与战火中的人、小我与人类的对立。这是通过诗人的移情与同情而表现出来的,是余光中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意象高超技巧的典型。

  本书中还有很多很棒的诗,喜欢诗歌,喜欢余光中的诗歌,千万不要错过这最后的守夜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守夜人》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