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牙医谋杀案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2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牙医谋杀案的读后感10篇

  《牙医谋杀案》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牙医谋杀案》读后感(一):新世界里要有自由和怜悯

  “世界是你们的。崭新的天空,崭新的大地。在你们的新世界里,孩子们,一定要让它有自由,有怜悯……这就是我对你们的要求。”

  故事地点是一间牙医诊所,莫利牙医的顾客有安伯里奥兹、侦探波洛、银行家布伦特、上校阿伯克隆…俨然是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正是这些丰富人物线,将阿婆的《牙医谋杀案》的人物诡计发挥到了极致。我是第一次读阿婆的小说,不熟悉她的套路,不免被她带入了歧途。

  一个普通的牙医死在诊所内,阿婆先放出安伯里奥兹这条人物线,这条人物线比较薄,证据是指向牙医的自杀,但读者和侦探波洛都是不相信的。而通过这个自杀诡计的铺垫,让接下来突然出现间谍人物诡计显得格外精彩

  一个小小的牙医馆居然牵扯出一条关于间谍的人物线索,而牙医馆的大部分出场人物都服务到了这条线索之中。如果阿婆就此截至,也是足以完成这部小说。显然作者不满足仅此的两个诡计,不过既然存在这么复杂的人物线索,搞些事情易如反掌

  间谍案牵扯出银行家布伦特,仅是这个人物就设计了两条逻辑推理,是暗杀还是家人财产阴谋?阿婆笔下的人物是圆满的,不管你理解为作者的误导或是真实手法,作者对于人物的把控都太精妙了。

  当把所有不可能的排除,剩下的再不可思议也是真相。阿婆的《牙医谋杀案》最后的真相出乎意料,她设计了如此众多的人物线说实话故事不管从哪个方向都是可以发展的,而最后作者还是选择人性的真相。“世界是你们的。崭新的天空,崭新的大地。在你们的新世界里,孩子们,一定要让它有自由,有怜悯……这就是我对你们的要求。”侦探波洛在结尾说的这段话,其实是替阿婆说的。

  有些人披着正义外衣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为了大局是否真的可以牺牲微不足道的人物?看完小说,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国外的一个心理调查:一段废弃铁轨上有一个孩子在玩,一条在用的铁轨上有五个孩子在玩,你如果是火车司机,你会开向哪里?

  《牙医谋杀案》读后感(二):《牙医谋杀案》读后感

  在很多纸牌魔术中,当魔术师说“选一张牌,随便哪张”时,表面上看似乎是我们自己选的牌,选的时候深思熟虑的。但实际上我们很少能真正随意地去选,我们始终被蒙在鼓里,那张牌其实是“强加”给我们的,也就是说,魔术师运用了某种心理手段或动了什么把戏,让我们恰好选择了他们希望我们选的那张牌。但我们的大脑常常忽视或否认这点,反而更愿意认为我们做出的是自主选择。大脑就是不愿意相信自己被动的,因此常常无视那些指明这一事实的证据,反而很快会完全陷入一切选择都是自主决定错误认识中。 ——The Forced Card

  之所以刚开始波洛也陷入困惑,其实是他被动地跳进了凶手希望他跳进的“陷阱”或“误导”里,在错误的动机里兜圈子,如同一名被魔术师戏耍了的无辜观众。这要归罪于故事背景,英国时局动荡保守党想改变社会秩序,印度动乱,外国煽动者和爱尔兰共和军蠢蠢欲动,并与英国政府支柱——金融机构大佬兼银行家布伦特相对立。于是催生了间谍与反间谍,甚至双面间谍的角色

  由此,一个实际上针对大银行家布伦特,而非牙医的动机脱颖而出,为本作创造良好的误导氛围,其中一点就是在莫利医生和安伯里奥兹死后,巴恩斯提出的假设,即赖利是共和党或爱尔兰共和军的幕后组织,他唆使莫利杀掉布伦特,但莫利不肯,但他知道的太多,于是就杀人灭口,安伯里奥兹被杀是因为他充当双面间谍,从中渔利的缘故,显然这种误导很快被推翻。第二点是在凶手的操控下,牙医秘书男友卡特被雇佣成“间谍”后袭击布伦特,种种迹象都指向政治犯罪,让波洛忽略了对私人动机的考虑。第三点则是非关键的误导——无面尸诡计,现场留下的西尔小姐东西,但却要毁掉面部目的何在?根据鞋子大小可以看出确实是西尔小姐本人,但凶手却忽略了鞋子这个关键点,因为凶手调换了牙医的记录卡片,必须让人认为是查普曼小姐的尸体,让西尔小姐逍遥法外,否则,如果被警方发现本来就是西尔小姐尸体的话,那么查普曼这个盗用身份就有暴露的危险

  其他诸如霍华德有袭击布伦特的嫌疑,或者巴恩斯代号的刻意误导等,从结构上看,很像《ABC谋杀案》,凶手误导了调查方向,但远没有ABC来的高明。细心的读者如果倒过来重新看一遍,其实阿婆在第一章就基本指明了方向,即真正的动机(略),而扣住鞋是最关键的一环。阿婆在本作的误导上面虽下了不少的笔墨,“红鲱鱼”总是因为不能连接三起案件而自动瓦解,算是很稀松平常技巧

  最让人难忘还是波洛侦探的特点,还是那么诙谐,慈父般的微笑,不过他结尾时好像生气了,可能是找到了正义 or 法律的最终解答:

  我不为全国人民担忧,我为每一个有权不被夺取生命的人担忧。

  法律(虽然它有时候会有失公允和天理),但这就是波洛的答案

  ——————————————————————————————————————

  2017.4.4日补充:关于冒充身份的梳理(泄底)

  最后波洛是通过简·奥利维亚和布伦特的证词,分析出冒牌西尔小姐的可能性。莫利医生被杀一周前,西尔小姐遇见布伦特,向他打招呼说,她认识布伦特的太太,而布伦特太太却说她不认识西尔小姐。如何判断西尔小姐和布伦特太太谁真谁假?谁撒了谎?

  如果她是真的西尔小姐,她没撒谎,她确实认识真的布伦特。但布伦特太太却说不认识西尔。所以要么是真的西尔小姐说谎,要么西尔小姐是假的,要么布伦特太太是假的。

  (1)如果她是假的西尔小姐,那她一定是撒谎说认识布伦特太太,但目的无法解释,不成立

  (2)如果她是真的西尔小姐,但撒了谎,那么她只是为了套取捐款,可能成立。

  (3)如果她是真的西尔小姐,没撒谎,那么就是布伦特太太撒谎了,但如果布伦特太太真是西尔小姐认识的那个,布伦特太太就没必要撒谎了,因此,西尔小姐认识的布伦特太太一定不是现任的丽贝塔。(真相)

  《牙医谋杀案》读后感(三):一十一,一十二,人有脑瓜会想事儿

  阿婆的《牙医谋杀案》讲述了一位凶手,他认为自己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贡献巨大,为了保护自己的秘密而杀掉四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算得了什么呢?

  这是一个迷雾重重的杀人案件,我们把这种观点上升到民族、国家、种族层面。一个自认为是优秀的民族为了自身的利益,便可以肆无忌惮残忍灭绝其他民族。这是什么理论典型的纳粹理论。

  再看这本书写作年代,最早是1940年8—9月间在美国的一份报刊连载,11月在英国刊登。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在这一年,5月26日—6月3日,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8月13日,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不列颠空战爆发;到本年6月的时候,整个欧洲西部除了英国,几乎全部沦陷了。

  即使是在二战爆发前,欧洲各国严峻的社会矛盾已经产生了浓厚的种族主义思想,尤其是反犹主义横行,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互相倾轧。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也使得共产主义在整个欧洲得以认同和推广。这些大背景,在此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激进的左翼分子、已故的犹太银行家等等。

  阿婆明显是借此部小说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者是人权观点,在小说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刻,大侦探波洛说:“在我看来,这四个人的生命和您的一样重要”,“世界是你们的。崭新的天空,崭新的大地。在你们的新世界里,孩子们,一定要让它有自由,有怜悯……这就是我对你们的要求”。原来,早在战争爆发伊始,阿婆就已经看到了战后的新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牙医谋杀案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