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2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10篇

  《秦始皇》是一本由吕世浩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读后感(一):被错过故事:张良遇黄石公

  读《秦始皇:力与诈的极致》的收获

  张良遇黄石公得兵书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传说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他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照做了,老人看小伙子不错,就赠了他一本兵书。正是靠着这本兵书,张良得以帮助刘邦打下汉室江山,并且功成之后得以全身而退。狡兔尽、良弓藏,古往今来打下江山之后,多少皇帝把当年的功臣以各种莫须有罪名处死,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张良算一个。同期的韩信、萧何无一善终。

  圯上纳履图

  《秦始皇》读后感(二):这本书,读读前言就够了

  首发于个人公号yidiandeng

  2017年暑假,kindle上收到广告推送——“《罗辑思维》鼎力推荐,风靡两岸三地学子和商界精英全球热门中文慕课结集出版。“回过头再看,《大秦三部曲》,是我关注内容,毫不犹豫地买下。但,一直没读。 终于,某次外出,在火车站,翻开了这本书。《推荐序》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惯常的吹捧的话罢了。但《作者的话》里,有一句话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些期待历史学真正了不起地方,正在于“思辨”。强调记忆而忽视思辨,这不但是买椟还珠,更是莫大的遗憾。 翻过目录,到了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自己历史学习主张。作者认为,读史可以明智,但很多人读史不能明智,原因在于不得其法。这样,历史仅仅是故事而已。 而真正高明的读者,则是观史如在其中。每当紧要关头,要立即停下来,假设自己身处对方位置综合种种,思考该如何抉择。思考清楚了,再打开书本,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此时,再依据其结果倒推,分析其原因。 能读到这里,只能算是入门。 更重要的是,要比较自己和古人选择方法上的异同之处。 更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要反过来,设想如何面临自己当前局面的是某位古人,他会如何决定。 这样,才是真正的拿书中的道理自己的生命历程互相印证,最终使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部分内容对我触动很大。虽然读了一些书,但从来没想过书原来是要这样子读。 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在第二章《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给出了另外一种表述。他说,读书有三个层次:诵书,将书熟读成诵,这是读书的基本功;读书,能够分析归纳书中的道理;念书,念兹在兹,将书中的道理记在心里,去实践它。 这些都是后来读书的发现。第一次阅读,我只读了前言就放下了。再次读,已经是半年之后。 这半年,在班级教授《世说新语》课程,在马玲老师指导下,有意识地将这样方法运用的到课堂中去,效果很好,学生提升得也非常快。 许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再次翻开《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再也没了当时的激动。除了验证已知之外,反而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分析秦始皇的为人处世时候,是不是有些刻意地往某个论点上生拉硬扯? 又比如说,赵高“夺权”之事,是否分析得太轻巧了些,而缺乏真正能说服人的东西?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里还是有一些亮点,比如黄石公点化张良的“忍”与“先”,这一部分分析解读着实精彩,真如高手过招,观众还没看明白人家已经分出胜负了。 如果你要看这本书,建议你细读前言,不妨做做笔记;读读前两章,开开脑洞;翻翻之后的。 如果你要看这套书,《大秦三部曲》,建议阅读顺序:先《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前言、第一章、第二章,再《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后《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 书不厚,字大行稀,大半天就翻完了。

  《秦始皇》读后感(三):吕世浩胡解乱读!

  举个栗子

  吕世浩在书里大言不惭地说,《秦始皇本纪》之所以不叫《秦始“帝”本纪》,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用意是贬低秦始皇。因为“帝”比“皇”分量更重,要省的话,应该省皇留帝。例如,汉文帝不叫汉文皇、汉景帝不叫汉景皇,云云。

  笑死人

  他到底有没有读完《秦始皇本纪》,啊?后面明明记载说,秦始皇死后,群臣进言秦二世建“始皇庙”。是始皇庙不是始帝庙!照吕世浩的逻辑,群臣都在贬低自个儿的先帝爷吧?而二世居然接受了,难怪亡国!

  这个证据或许太冷僻,吕世浩疏忽了。但还有更明显的证据,他也看不见吗?

  在讨论名号的时候,群臣建议嬴政自称“泰皇”,因为“泰皇最贵”。看见没,是泰皇不是泰帝!嬴政保留了皇字,再加个帝字,合称“皇帝”。那是不是说,在嬴政的心目中,帝比皇高贵呢?不!理由简单:秦始皇尊他老爸庄襄王为“太上皇”。是太上皇不是太上帝

  那么从字义来讲,皇到底有没有比帝矮一截?恰恰相反,皇比帝还重要!《说文解字》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很明显,皇有开始意思,所谓“始王天下者”。司马迁称嬴政为“秦始皇”哪里有丝毫贬义,相反,这是铁板钉钉的尊称!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唯独他有资格简称为“xx皇”,后世帝王没这待遇,只能简称“xx帝”。

  这么简单的事,被吕世浩胡乱解释,太史公成了高级黑,真冤!这就是,自己并无真知灼见却硬要从传统材料中解读出“新意”的,典型病灶。

  《秦始皇》读后感(四):庸俗的读书论

  《大秦三部曲》事实上是三本书,是台湾的吕世浩教授写的。吕世浩以前我没听说过,之所以读这部书是因为kindle的推荐,事实证明这个推荐很不靠谱

  这三本书主要的内容都是根据《史记》写的,说是书其实更像演讲稿,内容很浅显,当然读起来很轻松。吕世浩教授似乎想告诉我们读书,特别是读历史的方法,或者说读历史的用处,不时的炫耀一下他自己的深度思考,但看起来对我的帮助好像不太大,也许我是朽木不可雕吧。

  按照吕世浩教授的说法,读书有三个层次,读过、记住和应用,而我又把它扩充了一下,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读过。随手翻了一本书,大概看了内容,也不一定记住,更别说看懂,或许过个几天连读过这本书这件事本身都不记得了。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不及格吧。

  第二个层次叫记住。反复得看一本书,通过死记硬背把其中的主要内容给记下来,或许还能记住大部分内容,当然其中的内涵还是不了解的。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过了及格线吧。

  第三个层次叫读懂。看一本书,通过自己的思考,了解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可以给别人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做起来或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中等水平吧。

  第四个层次叫读透。了解书中内容的内涵,并且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碰到的问题进行关联,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很好的解决它,除了有点循规蹈矩别的没什么瑕疵。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良好水平吧。

  第五个层次叫突破。通过对书本内容的分析、总结,去芜存真,不死心塌地的按照书中介绍经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找出一条更好的解决之道。如果以考试成绩而论,大概就是优秀水平吧

  这个所谓的读书层次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事实上只是从实用角度看待读书,和市面上那些成功学、管理学之类的畅销书本质上没什么不同。读书不只是有用没用的问题,以实用来定义读书的境界太过庸俗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秦始皇》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